宋代发髻发饰
宋代女子常见发髻发饰
![宋代女子常见发髻发饰](https://img.taocdn.com/s3/m/ae3ce7320066f5335b812104.png)
3、梳篦
梳篦在古时是人手必备的发饰,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篦是一种比梳子密的梳头工具,初时用以去除发垢。
笄
女子满十五岁便算成人,谓之“及笄”之年,笄就是固定发髻的一种发饰,“笄礼”是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
5、簪
常见发饰
1、步摇
步摇是在顶部挂珠玉垂饰的簪或钗,由于古时女子行走,裙裾也要保持不动,否则即是不稳重,但步摇上的垂饰却摇曳生姿,极大地丰富了女性的美态。佩步摇者多为身份高贵之女性,因步摇这种发饰所用材质高贵,制作精美,造型漂亮,故而非一般妇女所能使用。
2、华胜
华胜是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的发饰。从《红楼梦》剧照中王熙凤的装扮,我们可以观赏到典型的金钗(朝阳五凤挂珠钗)与华胜。
常见发髻:
双蟠髻,也叫做龙蕊髻,有些像压扁的鬟髻,扎以彩缯。苏轼有“绀绾双蟠髻”之句。《宋人半闲秋兴图》有这种髻,上加花钿、珠饰。这种发髻,就像是龙蟠凤翥一样平常,自有豪逸之态。
流苏髻,相传是一位叫轻云的长发玉人创造的。《谢氏诗源》纪录:“轻云鬓发甚长,每熟透,立于榻上,犹拂地。已绾髻,左右余发各粗一指,竣事作同心带,垂于两肩,以珠翠饰之,谓之流苏髻。”这位女郎的头发是何等繁茂,站在床上梳头,长发还要拂在地上。她绾成发髻后,还要在两肩各垂下一缕发绺,飘飘扬荡,然后各打一个同心结,再加珠宝金饰来装饰,以拜托女孩儿家对优美恋爱的向往。同心结本是利用丝帛彩带制作,如今是用本身的情丝来绾结,意蕴更深了。粗心的男儿能明白这此中的情愫吗?
种种簪钗和梳篦以珍珠宝石、翡翠羽毛为饰,制作为花朵鸾凤的形象,插满头,叫做头面。《东京梦华录》说:“公主出降,又有宫嫔数十,皆真珠钗插,吊朵,玲珑簇罗头面。”另有“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格式幞头帽子,特髻冠子”等。《梦粱录》中纪录了妇女们有“飞鸾走凤”、“七宝珠翠”、“花朵冠梳”等,都制作精致。宋徽宗《宫词》说:“头上宫花妆翡翠,宝蝉珍蝶势如飞。”宋人《听阮图》中的淑女头上就有戴飞鸾走凤金饰的。
宋朝女子的发型和服饰
![宋朝女子的发型和服饰](https://img.taocdn.com/s3/m/f31e5264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62.png)
宋朝女子的发型和服饰
宋朝(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大一统繁荣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审美文化演进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代。
宋朝下的风尚影响了中国后续几百年的时尚观念、审美理念和礼仪规范,宋式审美术已经影响到今天,宋朝时期的女子发型和服饰因此成为重要组成部分。
宋朝时期的女子发型,主要通过饰品(如发钗、发带等)来体现,发带亦称发箍、发轮,通常由红、黑、白及其他颜色的丝绢来制作,编织出各种花样,外形优雅,融汇华丽和古朴。
宋朝的女子发型,分种类比较多,有素发、髻发、辫发、发冠等,大多以梳理成披肩髻、发簪髻、凤翅髻等发髻形式,或者把头发束成卷束形式佩饰于头部,都利用各种发钗及发箍来装饰,更加华丽靓丽。
宋朝女子的服饰,其重要特征为裙裤大褂,由纯绢、棉绢、棉绡等面料制成,有宽衣、领衣,西角、裙裤,袖袍、腰带等。
宋朝的服饰,把历代服饰的叠穿、围裙、头巾的特点更为突出,装饰性的元素也更为明显:衣襟上多有青、红、绿、蓝、黑色等面料缝制的宽大花带,衣腰处也有把袖子及衣襟包裹在一起的带子,把衣服及人体更加统一美观。
此外,宋朝时期的女子也经常佩戴项链、手镯、腰带、帽子等饰品,这些饰品更加体现出宋体的细腻精致和清新雅致的美感。
宋朝女子的发型和服饰,是宋代审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体现了一种“宛若仙子般的灵动传统”。
宋朝的发型和服饰,以其优雅高贵的风格,绒绣古典的美学精神,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宋朝女子的发型和服饰,不仅仅是在物质上有一定的象征
意义,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宋朝时期复杂社会环境下当时女子独有的精神状态及自我认同。
宋代妇女的一般服饰
![宋代妇女的一般服饰](https://img.taocdn.com/s3/m/482a511f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19.png)
宋代妇女的一般服饰宋代首饰品出土实物,根据目前已掌握的情况来看,不如前代丰富。
(一)发饰1.银梳江西彭泽北宋易氏墓曾出土半月形卷草狮子纹浮雕花银梳,主花上下另有繁缛的边饰陪衬,下层由花瓣纹连接成花边,与梳齿相连接,精工富丽,依然保持唐代风格。
从敦煌莫高窟98窟北宋初期壁画供养人的装扮来看,河西地区贵族妇女头上盛插花钗梳篦,佩戴珠宝项链的风气,甚至比唐、五代更盛。
2.玉钗、镀金银钗1974年在北京市房山县长沟峪北宋石椁墓出土玉双股钗1件,长15厘米,宽1.7厘米,从弯钩形的钗头分叉成为两股相并,钗尾逐渐收细,末端圆钝。
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出土镀金银钗数件,有钗头分双股浮雕花的,有素面无纹的。
3.簪①玻璃簪:湖南省长沙市出土1支长7.9厘米,簪头呈钉帽形,头径1.2厘米的南宋玻璃簪,通体透明。
②金簪:浙江永嘉北宋遗址出土1支镂花金簪,簪头呈扁橄榄形,上有高浮雕穿花戏珠龙纹,下衬镂空卷草纹地,簪尾收细呈尖锥形,制作极为精美。
③银簪: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出土的银钗,有的在簪头雕镂花饰或镶嵌宝石,有的素面无纹。
福州南宋黄昇墓曾经出土鎏金顶部空心雕花银钗:3件(长9.9厘米至16.8厘米),出土时插于发髻上。
(二)耳饰1972年3月在江西省彭泽县湖西村北宋易氏墓出土浮雕纹金耳环1对,环下连接月牙形装饰,上有浮雕菊花纹,以菊花为中心,枝叶向左右两方铺展,工艺精美。
(三)颈饰出土宋代项饰中,有2件金项链坠,极为精美。
1.胆形金坠:1980年2月在南京市幕府山北宋墓出土的1件胆形金坠,高8.5厘米,宽5.7厘米,坠身镂雕繁美的鸂鶒穿花纹,周边有卷草纹边围绕,顶端如意头中央有穿孔可与链条相接,工技精湛。
2.娃娃形金坠:1974年1月在浙江省衢州市郊瓜园村史绳组墓出土1件俯地爬行的金娃娃,娃娃面容丰满,神情欢快,前伸的右手中紧握一个活动的方环,可与项链相接,设计制作极为精巧。
(四)腕饰1972年3月江西省彭泽县湖西村北宋易氏墓出土银镯1对,直径6.9厘米,镯身扁宽,向两端收细,镯面正中间以双道突线纹为饰,与两边的突起边线相呼应,简洁大方。
宋代发髻发饰
![宋代发髻发饰](https://img.taocdn.com/s3/m/16610fc75fbfc77da269b195.png)
第六章团冠流苏挽青螺:两宋时期的发型、发饰宋代注重礼教,太祖赵匡胤时博士聂重义献上《三礼图》,依照周制制定服式,各自按照身份来穿着,不可逾越。
于是文武百官连同他们的妻女的衣冠皆有定制了。
历代皇帝为了表示节俭,还不断直接下令禁止各阶层女子们穿上奇装异服,戴用价值高昂的首饰。
但是宋代女性还是以爱美之心不断创制新的发型、首饰,虽不如唐代华丽眩目,也缤纷多姿。
宋代女子很重视笄礼,把少女的发型改为发髻,作为成人标志。
朱熹修订《朱子家礼》里边就记载着女子行笄礼,《宋史》也记载了公主的笄礼。
行礼之时,亲戚们纷纷来庆祝,赠送礼品。
宋人也很重视婚礼,程序和今天一些地区的习俗差不多,先给新娘梳妆打扮,然后把新娘迎接到新郎家,夫妻拜祖宗,拜父母,对拜,撒帐(抛撒糖果),饮合卺酒,还少不了结发,叫做合髻。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富贵之家给女家的聘礼要有三金,就是金钗、金镯、金帔坠,还有“珠翠特髻,珠翠团冠,四时冠花珠翠排环”等。
男家先三日还要送催妆花髻、销金盖头等。
催妆花髻或就是唐代的义髻,上饰花钗。
销金盖头就是今天所说的红盖头,销金是指贴金或织金的花饰。
到了成亲时新娘要戴上盖头到男家拜堂,再由新郎挑下盖头,露出芳容。
贵妇发型发饰尤其受到重视。
宋代皇后头上要佩戴龙凤花钗冠,并以细小珍珠嵌出云龙、仙人等纹样和珠花,左右各两扇博鬓,一片珠光闪耀。
宋代仁宗皇后像就是戴着这种凤冠。
宋徽宗皇后像,戴的凤冠是左右三博鬓,冠上饰满人面鸟身的飞天和大朵珠花,一只贴翠飞龙从龙口垂下累累珠滴,冠口沿处彩画仙人。
发髻或用布帛包裹,叫做包髻,要把布帛扎结成各种花状,既大方又不失美妙。
如《东京梦华录》记载媒人有戴巾黄包髻的。
晋祠侍女中有用橙黄色或蓝色、红色布帛的包髻,在包髻前缀以金宝花钿。
如一位年轻的侍女,头上用红帛包裹的包髻就似一只蝴蝶展开双翅,正中还插着花钿。
有一种盘福龙髻,又叫便眼觉,是北宋崇宁年间流行的,髻式作大而扁状,对睡觉不妨碍,大致就是卧髻之类。
宋代发簪样式
![宋代发簪样式](https://img.taocdn.com/s3/m/49851c46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da.png)
宋代发簪样式
宋代发簪是宋代女性使用的一种发饰,是一种用来固定发髻或挽发的装饰品。
宋代的发簪样式多样,每种样式都有其独特的设计和意义。
首先,宋代的发簪主要材质包括金、银、铜、玉、珍珠等贵重材料,这些材料
的选择和搭配体现了主人的社会地位和品味。
金发簪常常被用于皇室贵族,银发簪则多见于富贵人家,铜发簪则是普通百姓所使用的。
其次,宋代发簪的样式设计十分讲究,常常体现出一种深厚的文化内涵。
比如,有的发簪上雕刻着吉祥图案,如龙凤、莲花、寿字等,寓意着吉祥如意、长命百岁。
有的发簪上则镶嵌着珍贵的宝石,如红宝石、翡翠、珍珠等,使发簪更加华丽和璀璨。
此外,宋代发簪的样式也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流行趋势。
在宋代,发簪的造型
多样,有的呈现出优雅的曲线,有的则展现出几何图案的简洁美,每一种样式都代表着当时的审美观念和时尚潮流。
总的来说,宋代发簪不仅是一种发饰,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它承载着丰富的
文化内涵,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貌和审美趣味。
宋代发簪的样式繁多,每一种样式都有其独特的设计和意义,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和热爱。
宋代发簪的美丽和精致,不仅展示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技艺,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宋代妇女头饰文化
![宋代妇女头饰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3db3921f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97.png)
宋代妇女头饰文化宋代妇女的头饰和发式非常丰富,特别到了宋朝的后期,由于禁令松弛,妇女的头饰,尤其是贵族妇女的头饰就更加的绚丽多彩了。
为了能使自己更加美丽,她们还在发髻的上下左右插上簪钗,常见的簪钗有鸟形、花形、凤形、蝶形等等。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宋代妇女头饰文化,希望你喜欢。
宋代妇女头饰文化介绍冠梳是北宋妇女发髻上最有特点的一种装饰。
冠梳种类繁多,其中有一种白角冠配合白角梳使用的冠梳是最流行的。
冠是用漆纱、金银和珠玉等制成的,一般很大,有的冠长达三尺,有的和两肩一样宽,冠上插的梳子也很长,而且不止一把,这种装饰一开始的时候是在宫中出现的,后来普及到民间,并成为妇女的一种礼冠。
宋朝妇女崇尚插梳,可以说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
有的时候,由于左右插的梳子过多,在上轿或进门的时候只能侧着头进。
这种情况还引起了朝廷的注意,对冠和梳的长度做了规定。
这样,冠梳的奢靡情况才有所收获。
但是一直到南宋的时候,妇女插梳的现象仍然是十分普遍的。
另外,宋代妇女还有戴花冠的习俗,她们头上除了戴冠,插簪以外,还插上各种各样的花,有的是鲜花,有的是假花。
当时有一种叫“一年景”的花冠就是把四个时节的花齐备地插在冠上、很受妇女们的喜欢。
宋代妇女戴的有白角冠、珠冠、团冠、花冠、垂肩等。
在发髻上插上的有金、玉、珠、翠、花枝、簪子、钗、篦、梳等。
发髻崇尚高髻,另外还有“不走落”(在头顶的发髻)、芭蕉髻(椭圆形的)、大盘髻、小盘髻、便觉、朝天髻、包髻等等。
宋代的贵族女子冠饰,在沿袭前世高冠、花冠的基础之上,冠的形状愈加高大,装饰也愈加丰富。
其中冠高有达1米的,冠宽与肩等齐。
冠后常有四角下垂至肩,冠的上面装饰有金银珠翠、彩色花饰、玳瑁梳子等。
戴这种高大的冠饰坐轿子时,必须侧着头才能进轿门。
宋代女子发型宋代妇女发式多承晚唐五代遗风,亦以高髻为尚。
宋代发式仍可谓丰富多彩,无奇不有,亦颇具特性。
虽然宋代也流行过梳大髻、插大梳的盛妆,然就整体而言,还是不像唐朝那般华丽盛大;面部的妆扮虽也有不少变化,但也不像唐朝那么浓艳鲜丽。
中国古代女子发饰:笄、簪、钗、华胜、步摇、篦、钿
![中国古代女子发饰:笄、簪、钗、华胜、步摇、篦、钿](https://img.taocdn.com/s3/m/396486cb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20.png)
中国古代女子发饰:笄、簪、钗、华胜、步摇、篦、钿2019-05-29 10:50古代文献中记载女子发式多到浩如烟海,同样,发饰也是美发的重要部分,梳好的发髻要用花和宝钿花钗来装饰。
这宝钿花钗里包括了发簪、华盛、步摇、发钗、发钿。
皇宫贵胄的女子可以用珍奇的材料做发饰,而一般小户人家只能戴荆钗,“拙荆”便是古代男子对外人称自己的妻子的谦词。
1、笄,簪,钗,华胜笄,是古时用以贯发或者固定弁,冕的。
在《仪礼。
士冠礼》中记载:“皮弁笄,爵弁笄。
”郑玄注:“笄,今之簪。
”古代妇女经常使用笄来固定发髻。
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时候就用笄将头发绾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礼。
《仪礼。
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
”郑玄注:“笄,女之礼,犹冠男也。
”《礼记。
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
”郑玄注:“谓应年许嫁,笄而字之。
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固定冠帽的笄称为“衡笄”,周代设“追师”的官来进行管理。
用来固定发髻的笄叫“鬠笄”。
从周代起,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笄。
如果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
簪,是由笄发展而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
可用金,玉,牙,玳瑁等制成。
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
擿,簪股,将头部做成可搔头的簪子,所以俗称为搔头。
《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
《后汉书。
舆服志》有:“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
”的记载。
殷商时期的古人就开始用簪了,簪的用途有二:一为安发,二为固冠。
簪在古代是男女通用的,杜甫有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皇帝在节日里赐给大臣的礼物通常是簪。
古代时规定罪犯不许带簪,就是贵为后妃如有过失,也要退簪。
因为簪还象征着尊严。
男子用簪的历史400年前在血泊中戛然而止,亡国之人何谈尊严。
现在只有从白云观道士的装扮上感受到曾经的华夏衣冠了。
簪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簪的材料以骨为主,汉代开始出现象牙簪,玉簪,还在簪头上镶嵌绿松石。
宋代女子簪花冠式八種
![宋代女子簪花冠式八種](https://img.taocdn.com/s3/m/4feddb17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7e.png)
宋代女子簪花冠式八種
宋代女子簪花冠式八种
莲花冠,亦称“莲华冠”。
原是女道士的头冠,后渐流行于晚唐五代和两宋。
这种冠式如莲瓣,围着脑后发髻一圈,仿佛盛开着莲花朵朵。
《孟蜀宫妓图》中的莲华冠
莲花冠的另外一种款式。
整个冠子制成莲花状,宛若祥云,飘然
出尘。
宋代女性多戴莲花冠式,以表达对吉祥芳香、青春纯洁等美好品质的追求。
《晋祠侍女雕塑》中的莲花冠
白角冠。
用白角制冠,插以白角梳,晶莹剔透,风姿独特。
它冠体偏长,甚至有长至肩部者,故又有等肩冠、垂肩冠之称。
山口冠。
在团冠基础上,削其两侧,高其前后,前后两侧高耸如山峰,中间凹下如山口,以纳发髻。
此款比较简单,插戴之物一概不用,更受到中下层女性欢迎。
《砖刻厨娘图》中的山口冠
重楼子花冠。
《洛阳花木记》记载,因栽培得法,花朵有重台高及二尺者,被称为“重楼子”。
有花匠依其姿仿制为“重楼子花冠”。
图左为《晋祠侍女雕塑》,右为《招凉仕女图》中的重楼子花冠。
神宗向皇后所戴的龙凤花钗等肩冠((南熏殿旧藏历代帝王像,台北故宫博物院)
徽宗皇后所戴的龙凤花钗等肩冠。
宋代女子发饰特点
![宋代女子发饰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4fb60129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b9.png)
宋代女子发饰特点一、简约大气宋代女子的发饰以简约大气为特点,不追求过多的装饰和繁琐的造型。
常见的发饰包括梳子、簪子、钗等,这些发饰大多以金属或玉制成,造型简单却精致。
例如,宋代女子常将梳子插在发髻上作为装饰,而簪子和钗则常常被插在发髻的一侧或后部,使整个发型看起来更加高贵大气。
二、材质多样宋代女子的发饰材质多样,包括金、银、玉、珍珠、翡翠等各种材质。
这些材质不仅具有良好的装饰效果,还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象征意义。
例如,金和银制成的发饰常常被视为富贵和权力的象征,而玉和珍珠制成的发饰则更加高贵典雅。
三、色彩斑斓宋代女子的发饰色彩斑斓,各种颜色都有出现。
常见的颜色包括红、黄、蓝、绿等,这些颜色相互搭配,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例如,在宋代女子的发饰中,常常将各种颜色的珠子或宝石串在一起制成流苏或挂饰,使整个发型更加生动有趣。
四、图案精美宋代女子的发饰常常有各种精美的图案。
这些图案包括花鸟、鱼虫、山水等,通过雕刻或镶嵌等工艺手法将它们融入到发饰中。
这些图案不仅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五、风格独特宋代女子的发饰风格独特,既注重实用性又注重装饰性。
不同的发饰有着不同的风格特点,如梳子的简约大方、簪子的精致细腻、钗的华丽高贵等。
此外,宋代女子的发饰还注重与服饰的搭配,通过发型和发饰的组合,使整个装束更加协调统一。
总之,宋代女子的发饰特点多样,简约大气、材质多样、色彩斑斓、图案精美、风格独特等方面都是其重要的特征。
这些发饰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通过对宋代女子发饰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宋代社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宋代平民女子服饰的款式研究
![宋代平民女子服饰的款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e40f702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f2.png)
宋代平民女子服饰的款式研究宋代是隋唐时期和明清时期的过渡时期,可以说走上承隋唐,下启明清的关键时期。
通过对平民服饰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宋代的平民服饰在承袭唐代的基础上,还是有一些变化的。
色彩显得没有那么鲜艳奢华,整体清淡、柔和,女子礼服其服色大致与唐代相同,劳动妇女常服穿窄袖衫褐,裙裤也比较瘦短,颜色以白色、浅青为主。
1首服服饰的解释是“衣着和装饰”,衣着指的是指身上的穿戴、服装的式样、穿戴的方式,装饰指的是起修饰美化作用的物品造型轮廓和雕刻装饰。
宋代女性的发髻又叫"朝天髻",特征是在头顶梳个高髻。
有流苏髻、双髻、三Y髻、双Y髻、同心髻、龙苍髻、坠马髻、螺髻、包髻等等。
在发饰上,除了簪、钗等之外,还有奢华的冠,有花冠、元宝冠、莲花冠、团冠等等。
冠饰一般的平民女子重要场合时才佩戴,平常有时也用头巾,女子头巾样式有多种,有缠绕额前的,有前面系扎的,有包髻敛发的。
除此之外,随着季节的变化以及节Fl的到来,宋代宋人还有插戴幡胜、簪花的习俗。
春秋季节对于平民来说十分重要,宋代立春与立秋都是十分重要的节日,立春以庆祝春日的到来,立秋是迎接秋日的到来。
反映到服饰上,宋人立春戴幡胜,立秋戴楸叶C幡胜是一种裁剪制作的装饰品,各阶层男女皆戴幡胜不同。
贫者只能剪彩纸,一般家庭则用缗绢、布帛,富裕人家用金银箔、贵重丝织品制作。
楸木是一种乔木,则是因"楸"与"秋"同音,楸叶只有女子与儿童插戴。
宋人还有簪花的习俗,无论皇室贵族还是平民百姓皆喜爱插戴。
农历三月和七月百花尽开、琳琅满目、繁花似锦,开封城内便"车马盈市,罗绮满街,农历七月七日是七夕节,是立秋以后第一个节日,七夕当日倾城儿童女子,不论贫富,从达官显贵到平民百姓皆着新衣。
当时百姓十分重视,大人给儿童穿着荷叶半臂,效仿"摩眠罗",家家皆用摩喉罗供奉牛郎、织女。
八月又是赏菊的时节,秋季也多簪戴菊花以避邪气,后面的.重阳节也是如此。
古代小女孩发髻名称
![古代小女孩发髻名称](https://img.taocdn.com/s3/m/800000bf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93.png)
古代小女孩发髻名称在古代,髻是女子发饰中常见的一种。
不同的发髻名称代表了不同的时代风尚和文化内涵。
下面就来介绍一些古代小女孩常用的发髻名称。
1. 蝶髻蝶髻是一种源于唐代的发髻,得名于其形状像蝴蝶的展翅。
蝶髻通常是由两个发髻扭结成形,再用发簪固定。
这种发髻优雅而别致,适合小女孩们在特殊的场合佩戴。
2. 高髻高髻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发髻,主要流行于宋代。
它的特点是将头发束起来,然后用发簪固定在头顶,形成一个高高的圆形髻。
高髻既简单又大方,适合日常生活中的小女孩们佩戴。
3. 花髻花髻是一种元代流行的发髻,以其多样的花饰而闻名。
花髻通常由多个小花束组成,可以选择不同的花朵进行装饰,如玫瑰、牡丹等。
花髻给小女孩们增添了一份可爱和活泼的气息。
4. 蜂髻蜂髻是明代时期的一种发髻,得名于其形状像蜂窝。
蜂髻通常由多个小发髻扭结成形,再用发簪固定。
这种发髻造型独特,给小女孩们带来一份别样的风采。
5. 编髻编髻是清代时期流行的一种发髻,以其精细的编织技巧而著名。
编髻通常由多股细发辫编织而成,可以选择不同的编织方式,如鱼骨编髻、柳叶编髻等。
编髻给小女孩们增添了一份温婉和端庄。
6. 花苞髻花苞髻是民国时期的一种发髻,以其花苞形状而得名。
花苞髻通常由多个小花苞组成,可以选择不同的花苞进行装饰。
花苞髻给小女孩们带来一份甜美和俏丽。
7. 绣球髻绣球髻是近现代流行的一种发髻,以其绣球形状而闻名。
绣球髻通常由多个小绣球装饰而成,可以选择不同的绣球进行装饰,如丝绸绣球、珠宝绣球等。
绣球髻给小女孩们增添了一份华丽和奢华。
以上介绍的发髻名称只是古代小女孩常用的一部分,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发髻流行。
发髻不仅仅是一种发饰,更是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无论是哪种发髻,都可以给小女孩们带来不同的风格和魅力,让她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展现自己的个性和美丽。
宋朝发饰
![宋朝发饰](https://img.taocdn.com/s3/m/6ceb30284b35eefdc8d33342.png)
男人发型男人发型一般较简单,多为年幼未冠,或农夫、庶民,野老,逸叟之类所采用,据记载有童髻,有发分两髻,有顶留一髻,有剃落发,有顶留髻余发皆除,有拔除发,有剪发,有编发,有披发,有剪前披后令圆①等发式,清制还有梳长辫之发式。
(见图14)1.发分两髻.主要是婴童,幼年和少年之发型,这种发型将发平梳分为两侧,以丝线结扎,挽成两髻,放置于头部之两侧,挽髻余下之两股尾髯令其自然垂下。
(见图14)2.顶留一髻这种发型最为普遍,是一般布衣庶民,与未冠青年之主要发式,这种发型是将其发上梳,拢结于顶,再盘结挽髻,并以簪贯之,使其牢固稳定。
(见图14)3.弟:J落发主要是僧尼发式,农夫、野叟也有采用,可适当参用。
(见图14)4.编发在秦汉时代,编发甚盛,此图发型是据秦始皇陵之土俑而绘制的,多为武士、庶民,商贾等所采用,清制编发则将发拢结于脑后,再编梳成辫而垂于背后。
(见图14)5.披发此种发式多为术士、老叟与隐士所好用,在人物造型时,可适当参考。
(见图14)6.剪前披后令圆这种发式多为老人所用,‘布衣庶民、农夫商贾等等也常采用,其制是将头前剃落,留下后发,令之披圆妇女发型发式是妇女头部的重要装饰,能增加其仪容的俊美。
古代妇女发式造型的变化,极为富丽而多姿,历代相承,不断变化,从简至繁,,又从繁复简,往返交替,有关记载甚多,仅就《髻鬟品》记载就不下百余种。
这些发名皆是由发型与首饰寓意而命名,绰号虽多,按其编法与发式可概括为几种基本类型,简述于下:1.结鬟式这类发型,皆是结鬟而成,有的耸立头顶,有的倾向两侧,有的平展,有的垂挂,妇女自身头发有限,往往加上‘假发”,首饰,巍峨华丽。
据记载:相传汉武帝时,瑶池王母来会,诸仙女之发髻皆异人间,高环巍峨,帝令官妃仿效,因此号为“高鬟望仙髻”①,再饰有各种珠宝,金簪风钗或步摇,就更华丽高贵。
这种高环发型有一至九鬟,是最尊贵的发式,多用来表示神话中之仙女,皇后贵妃与贵女流的发型(从八十七神仙图卷与永乐宫壁画的玉女等发式亦可见证)。
宋朝男生妆容
![宋朝男生妆容](https://img.taocdn.com/s3/m/bfa9d033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71.png)
在宋朝,男子的妆容和服饰也有其独特之处,以下是一些相关信息:1. 簪花:在宋代,男子会簪花,这是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装饰现象。
他们会在发髻、鬓角或冠上插上时令鲜花或类似花朵的饰物。
这不仅是一种风俗,还是礼仪制度的一部分。
在重要的场合,如大典、佳节或帝王出行,公卿百官都会簪花。
所簪之花包括春桃、夏荷、秋菊、冬梅等,以展现四季之景。
人们相信簪花可以求吉纳福、袪病辟邪,是好运的象征。
2. 服饰:宋朝男子的服饰主要由袍、衫、裤、帽、鞋等组成。
最常见的有单衣直裰和中山装,裤子则是直筒裤。
帽子的种类也很多,如顶戴、簪冠、青衫、瓜皮等。
在官员等社会地位较高的男子身上,服饰上会有很多装饰,如穿戴文绣等。
3. 护肤:除了簪花和服饰,宋朝男子也很注重护肤。
他们使用各种化妆品来保护皮肤,如香粉、花钿等。
这些化妆品不仅可以增白皮肤,还有美容养颜的功效。
4. 剃须:宋朝男子还流行剃须,认为剃须可以展现男子的英俊和整洁。
当时的剃须工具已经相当先进,有专门的剃刀和磨刀石等。
总的来说,宋朝男子的妆容和服饰都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
他们注重仪表,追求美丽,同时也注重健康和养生。
这些习俗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冠子和梳子:宋代女子独特的头饰品
![冠子和梳子:宋代女子独特的头饰品](https://img.taocdn.com/s3/m/bc7aab39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35.png)
冠子和梳子:宋代女子独特的头饰品宋代“偃武修文”的基本国策,使程朱理学居于统治地位,随之美学观念也产生相应的变化,以内敛淡雅为审美的标志。
在社会的大环境下,女子的饰品虽不及唐人的多姿多彩,但在简朴秀美的格调中依然不缺风雅和意趣。
宋代女子的饰品有头饰、簪花、项戴、耳钩、手镯、臂饰等,其中头饰中的冠子和梳子是最具有时代特色的主打饰品。
宋代女子独特的头饰——冠子冠子是宋代女子的一种重要饰品,也叫冠饰,和现代女子佩戴的贝雷帽、渔夫帽等修饰脸型及御寒的布制帽子不同,宋代女子佩戴的冠子种类繁多,从佩戴的场合上来说,有礼冠和便冠的区分。
礼冠是在一些隆重的场合佩戴以显示其身份和地位,佩戴者仅限于后妃和内外命妇;便冠的佩戴场合比较随意,佩戴者的层次和范围也比较广。
那么冠子在种类上可分为龙凤冠、珠冠、花冠、角冠、团冠、山口冠、垂肩冠等等。
(图为宋代上层女子戴花钗冠子)据《宋史·舆服志》中载:“中性,仍旧制。
其龙凤花钗冠,大小花二十四株,应乘舆冠梁之数,博鬓,冠饰同皇太后,皇后服之,绍兴九年所定也。
花钗冠,小大花十八株,应皇太子冠梁之数,施两博鬓,去龙凤,皇太子妃服之,乾道七年所定也。
”“妃首饰花九株,小花同,并两博鬓,冠饰以九翚、四凤。
余仿皇后冠服之制,受册服之。
”“皇太子妃首饰花九株,小花同,并两博鬓。
”“命妇花钗冠,皆施两博鬓,宝钿饰。
” 从中我们可得知宋代对后宫女子的礼冠等级制度是非常森严的。
(图为宋宁宗杨皇后戴珠冠)作为礼冠,龙凤冠是规格最高的奢侈品,只有太后和皇后这种级别才有资格佩戴。
珠冠一般就是龙凤冠的在形式上的体现,制作上先用金银丝作冠胎,然后以珍珠或以珠玑宝翠作饰物串制而成珠冠。
比如南宋宁宗杨皇后的头冠就是用珍珠作饰物编制而成,冠子的形状像蝴蝶的翅膀又像打开的扇子,造型来源于大自然,活泼清新。
这种类型的款式在宋代有名的绢本设色画《宋仁宗后坐像轴》中也可看到,曹皇后头戴的珠冠是金属质地的覆钵形头冠,冠上镂空雕刻有龙凤纹饰,冠子的博鬓为浅绿色,镶有珍珠宝石等饰品,线条简洁流畅,造型独特精美,其中更以龙、凤、如意等传统的纹样赋予不同寓意,体现曹皇后身份的尊贵。
古代中国美女们的头上饰物
![古代中国美女们的头上饰物](https://img.taocdn.com/s3/m/ce3fdf83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1c.png)
古代中国美女们的头上饰物若说古代有什么东西最吸引21世纪的妹子,十个人里恐怕有一半会为了那美轮美奂毫不掺假的首饰。
那些金银珠玉经过捶打盘绕镶嵌而成的钗环步摇,无论对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妹子,都是情有独钟那亮闪闪的贵重金属和矿物,对她们的吸引力都是无穷的。
而在中国古代,女子们头上的风景,更是拥有让人不能抵挡的华丽和耀眼。
宋代的女孩子们都喜欢高高的发髻,这大概是那个奢靡温软的五代时期留下的印痕。
若是自己的头发不足以完成那样的发型,就会用上假的发髻。
还有嫌麻烦直接做好了假发髻到了需要的时候戴上。
当时叫做“特髻冠子”或“假髻”,那时的都城都已经有了专门卖假发髻的店铺。
梳好了发髻,自然要往上插戴各种各样精美的钗环簪梳。
考古发现的宋代首饰并不太多,我们大概只能从文人们笔下的片章段牍来遥想那些如云长发挽成的高髻上华美亮丽的发饰,耳边摇摇晃晃的明月石,或者如玉皓臂上闪着光芒的钏镯。
钗大概是最被我们所熟知的发饰了。
而说到钗,文艺青年们第一反应大概就是那个著名的词牌名《钗头凤》。
所谓钗头凤就是凤钗顶端的那只凤凰。
所谓“凤钗半脱云鬓,窗影烛光摇”,似乎在一头黑发盘成的各种各样高耸的发髻上探出来振翅欲飞的凤凰,是那时女子模糊而又不变的意象和最能拨动男性心底那一丝浪漫情怀的幻影。
以至于我们频频在诗文里看到女子鬓上那一只钗头凤。
凤钗只是各式各样钗中的一种,其他诸如折股钗、竹节钗、花头钗、螭虎钗等等,只有亲眼看到才能知道这些发间的装饰是多么轻巧美丽。
除了各种钗环、簪、梳篦,还有鲜花都是发髻间的常客。
用珍珠宝石、金银翠羽制做成花朵鸾凤,组成一整套头面,是那时女子最常见的装饰。
《东京梦华录》言:“公主出降,又有宫嫔数十,皆真珠钗插,吊朵,玲珑簇罗头面。
”可见那时发髻上的首饰,都是追求珍贵奇巧的。
科普:古代女子的发鬓最全样式,比现代发型要漂亮太多
![科普:古代女子的发鬓最全样式,比现代发型要漂亮太多](https://img.taocdn.com/s3/m/47b5084c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d8.png)
科普:古代女子的发鬓最全样式,比现代发型要漂亮太多一、结鬟式结鬟式梳编法,先把发拢结于顶,然后分股用丝绳系结,弯曲成鬟,托以支柱,高耸在头顶或两侧,有巍峨瞻望之状,再饰各种金钗珠宝,高贵华丽,多用于神女、后妃、贵妇与处女。
如李公麟《维摩诘像》中之天女,元周郎《杜秋娘像》皆属此类发型。
★飞仙髻、凌云髻★ 飞仙髻多是两侧结高鬟。
据《炙毂子》记载:''汉武帝时,王母降,诸仙髻皆异人间,帝令宫中效之,号飞仙髻。
''多用于仙女与未出室少女。
凌云髻属于高式的单鬟。
★飞天纟介,垂鬟分肖髻★ ''飞天纟介''则是结三鬟于顶,耸立直上。
据《宋五行志》记载:''文帝元嘉六年,民间妇人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鬟直上,谓之飞天。
''古之''百花''发式亦属这种类型。
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肖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
据《国宪家猷》记载:''汉明帝令宫人梳百花分肖髻。
''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
二、拧旋式拧旋式梳编法,是将发分几股,似拧麻花地把发蟠曲扭转,盘结于头顶或两侧。
这种发式灵活旋动,很助美姿。
据《采兰杂志》记载:''甄后既入魏宫,宫庭中有一绿蛇,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
''★随云髻、凌虚髻★ ''随云髻''类似侧拧之形式,其髻如随云卷动。
据《国宪家猷》记载:''陈宫梳随云髻。
''这种发式生动灵转,颇为仕女所好。
''凌虚髻''属于交拧的形式,其髻交集拧旋,悬空托在顶上。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隋有凌虚髻、祥云髻。
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盘点宋代花样繁多的女性发型与头饰
![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盘点宋代花样繁多的女性发型与头饰](https://img.taocdn.com/s3/m/03ca5ac0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92.png)
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盘点宋代花样繁多的女性发型与头饰| 引言:蓄发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女性的传统,但每个人的发质都不一样,这与先天的遗传基因、后天营养条件的供给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因此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左传》中记载有:"昔有任氏生女,鬓黑而甚美,光可以鉴,名曰玄妻"图 |古代女性蓄发先天的条件没有办法改变,后天对秀发的梳理和装饰相对来说就较为平等了,只要搭配得当,衬托宜章,依然可以凭借秀发吸引艳羡的目光,宋代女性的发型与头饰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首先,宋代女性发型的塑造离不开头饰的辅助,不论是发束的固定,还是发髻形状的塑造等都需要相对应的头饰来配合;其次,宋代女性发型是头饰的载体之一,簪、钗、梳、发带等大量头饰均是依附在发型的基础之上,才能得以展示。
图 | 宋代女人发髻| 人性化与实用性设计理念推动了头饰文化的繁荣在宋代女性的发型按组成来分类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百分百真发;另一种是真假混合。
假发在古代并不少见,女性用假发来做装饰从秦汉时期开始就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了,假发多被用来做簪或者附着在冠的表面,到了唐宋时期更加普遍,而假发的运用也体现了女性对发型、发饰的重视和追求,其中丫髻、朝天髻、坠马髻是宋代比较常见的几种发型之一。
图 |古代假发丫髻一般是未成年小女孩所梳的发型,以双丫髻和三丫髻较为多见,宋代诗人陆游在《浣花女》写道:"江头女儿双髻丫,常随阿母供桑麻"图 | 宋代女性丫髻发型丫髻怎么梳呢?它的梳法之一就是将头发平分为两个区,然后将每一个区域的头发分别束成发簪;还有一种是不分区域统一将头发梳于顶部,然后再分开,与丫髻类似的还有丫鬟,丫髻和丫鬟虽也常配以头饰,但这些头饰多选取造型简洁大方的设计,重量也较轻,这些头饰不仅有助于体现女孩的天真无邪、可爱单纯,同时其设计和选择也考虑到了女童头部的承重、佩戴的方便等条件。
宋代朝天髻在女性中十分流行,朝天髻是将头发集中于头顶,然后整理为髻,一般梳成两个相互紧靠往前倾的柱状发髻,朝天髻的髻形以紧靠的柱状最为常见,也有在此基础上进行稍许变动的款式,与朝天髻相搭配的头饰一般按作用来分类:一种是固定发型的头饰,常见短簪、发带;另一种是位于髻上或者髻底的头饰,常见大小花钿,这两种头饰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分,大多数头饰在起到装饰作用的同时,也会有固定的作用,朝天髻的设计可以体现出女性端庄、高贵的感觉。
唐宋中国发饰特点解说
![唐宋中国发饰特点解说](https://img.taocdn.com/s3/m/573d466a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02.png)
唐宋中国发饰特点解说
唐代妇女多将发髻梳作各种各样的造型,尤其偏爱高髻。
发髻增高之后,头上自然就出现许多可供装饰的空间。
唐代妇女往往在高耸的发髻上插戴梳背、步摇、发钗、发簪等玉发饰。
这些玉发饰大多出土于唐长安城皇室及高级贵族墓葬,中下级官吏墓葬只出土骨、角质及滑石质饰品,因而是贵族的专用品,也是身份与等级的标志。
在唐代,演化出了钿头钗、花树钗等。
唐宋时期,唐代簪钗纹样风格精细纤巧,两宋则丰满富丽,而后者实体体量更小,用材更为轻薄。
如唐罗虬《比红儿诗》:“妆成浑欲认前朝,金凤双钗逐步摇”描绘的就是对钗的使用。
步摇是斜插在头发中的一种金玉首饰,上饰玉兽金花,并有五彩珠玉垂下,行走时随步态而摇动,《释名》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也。
”步摇兴盛于汉唐,是钗中的精品,步摇上饰玉兽金花,并有五彩珠玉垂下,随人行走时而摇动,倍增韵致。
浅论宋朝簪花之风尚
![浅论宋朝簪花之风尚](https://img.taocdn.com/s3/m/a7840063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b5.png)
浅论宋朝簪花之风尚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历时近三百年,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宋朝时期,簪花成为一种流行的饰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簪花之风尚。
本文将从簪花的来源、流行背景、种类和风格等方面进行阐述。
簪花起源于古代妇女的发饰之一,宋朝时期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
在古代,簪花是指一种用来固定发髻的大头针,起初并没有太多的装饰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开始使用各种材质制作簪花,并逐渐赋予其美丽的装饰性。
到了宋朝时期,簪花的样式和用途更加多样化,成为一种重要的时尚饰品。
簪花在宋朝时期有着丰富的种类和风格。
簪花的材质包括金、银、玉石、珍珠等,每一种材质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美感。
在制作工艺上,簪花可以分为琢制、锻制、镀金镀银等不同类型。
而在形状上,簪花有菊花、梅花、牡丹、藕花、莲花等多种形态。
每一种簪花都代表着不同的寓意和象征,比如菊花代表着高洁,梅花象征着坚强等。
簪花的各种款式和风格丰富多样,满足了不同人的审美需求。
宋朝簪花的风尚对于后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宋朝的簪花之风尚对于后来的元、明、清等朝代的簪花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元朝时期,蒙古人统治中国,融入了蒙古族和汉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簪花文化也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明、清两代则将簪花的制作工艺和设计水平推向了新的高度,形成了独特的明清簪花风格。
宋朝簪花之风尚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
通过对簪花的来源、流行背景、种类和风格的探讨,可以了解到宋朝时期簪花对于时尚和文化的作用。
宋朝簪花之风尚也对于后世的簪花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簪花文化的发展不仅展示了丰富多样的审美观念,也反映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人士大夫们对于美的追求。
对于我们来说,了解簪花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意义,有助于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文化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团冠流苏挽青螺:两宋时期的发型、发饰宋代注重礼教,太祖赵匡胤时博士聂重义献上《三礼图》,依照周制制定服式,各自按照身份来穿着,不可逾越。
于是文武百官连同他们的妻女的衣冠皆有定制了。
历代皇帝为了表示节俭,还不断直接下令禁止各阶层女子们穿上奇装异服,戴用价值高昂的首饰。
但是宋代女性还是以爱美之心不断创制新的发型、首饰,虽不如唐代华丽眩目,也缤纷多姿。
宋代女子很重视笄礼,把少女的发型改为发髻,作为成人标志。
朱熹修订《朱子家礼》里边就记载着女子行笄礼,《宋史》也记载了公主的笄礼。
行礼之时,亲戚们纷纷来庆祝,赠送礼品。
宋人也很重视婚礼,程序和今天一些地区的习俗差不多,先给新娘梳妆打扮,然后把新娘迎接到新郎家,夫妻拜祖宗,拜父母,对拜,撒帐(抛撒糖果),饮合卺酒,还少不了结发,叫做合髻。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富贵之家给女家的聘礼要有三金,就是金钗、金镯、金帔坠,还有“珠翠特髻,珠翠团冠,四时冠花珠翠排环”等。
男家先三日还要送催妆花髻、销金盖头等。
催妆花髻或就是唐代的义髻,上饰花钗。
销金盖头就是今天所说的红盖头,销金是指贴金或织金的花饰。
到了成亲时新娘要戴上盖头到男家拜堂,再由新郎挑下盖头,露出芳容。
贵妇发型发饰尤其受到重视。
宋代皇后头上要佩戴龙凤花钗冠,并以细小珍珠嵌出云龙、仙人等纹样和珠花,左右各两扇博鬓,一片珠光闪耀。
宋代仁宗皇后像就是戴着这种凤冠。
宋徽宗皇后像,戴的凤冠是左右三博鬓,冠上饰满人面鸟身的飞天和大朵珠花,一只贴翠飞龙从龙口垂下累累珠滴,冠口沿处彩画仙人。
发髻或用布帛包裹,叫做包髻,要把布帛扎结成各种花状,既大方又不失美妙。
如《东京梦华录》记载媒人有戴巾黄包髻的。
晋祠侍女中有用橙黄色或蓝色、红色布帛的包髻,在包髻前缀以金宝花钿。
如一位年轻的侍女,头上用红帛包裹的包髻就似一只蝴蝶展开双翅,正中还插着花钿。
有一种盘福龙髻,又叫便眼觉,是北宋崇宁年间流行的,髻式作大而扁状,对睡觉不妨碍,大致就是卧髻之类。
佚名《女孝经图》中有的仕女就梳此式,插小白角梳。
女子们都喜欢高髻,样式很多。
如朝天髻,山西太原晋祠中四十多尊宋代雕塑侍女像中就有这种发型。
女子把头发堆到头顶,梳成两圆柱,微倾向前,用金勒约束,再缀以花钿。
双蟠髻,也叫做龙蕊髻,有些像压扁的鬟髻,扎以彩缯。
苏轼有“绀绾双蟠髻”之句。
《宋人半闲秋兴图》有这种髻,上加花钿、珠饰。
这种发髻,就像是龙蟠凤翥一般,自有豪逸之态。
流苏髻,相传是一位叫轻云的长发美女创造的。
《谢氏诗源》记载:“轻云鬓发甚长,每熟透,立于榻上,犹拂地。
已绾髻,左右余发各粗一指,结束作同心带,垂于两肩,以珠翠饰之,谓之流苏髻。
”这位女郎的头发是多么茂盛,站在床上梳头,长发还要拂在地上。
她绾成发髻后,还要在两肩各垂下一缕发绺,飘飘荡荡,然后各打一个同心结,再加珠宝首饰来装饰,以寄托女孩儿家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同心结本是使用丝帛彩带制作,现在是用自己的情丝来绾结,意蕴更深了。
粗心的男儿能理解这其中的情愫吗?陆游《入蜀记》记载南宋之时,四川的未嫁女子梳同心髻,高可达二尺,插以银钗六只,后插牙梳等。
这是寄托美好心愿的发髻,是情窦初开的少女所梳,但盼日后能和爱人永结同心。
晏几道《采桑子》词说:“双螺未学同心绾,已占歌名。
”写的是一位少女,尚还绾结者双螺髻,还不曾知道绾同心髻,内心世界十分纯朴。
一旦把螺髻改梳成同心髻,心中就有了别样的心事。
宋代晁补之有一首词《下水船》:“上客骊驹系。
惊唤银屏睡起。
困倚妆台,盈盈正解罗髻。
凤钗坠,缭绕金盘玉指,巫山一段云委。
半窥镜,向我横秋水。
斜颔花枝交镜里,淡拂铅华,匆匆自整罗绮。
敛眉翠,虽有愔愔密意,空作江边解佩。
”描写他去拜访一位女子,那银屏内尚在酣睡的女子惊醒过来,依靠在妆台上,匆匆解开罗髻,用手指缠绕梳理那如云的鬓发。
镜子里脉脉流动眼波,坠落的凤钗和芬芳花枝赶紧插上,淡淡的铅粉染上脸颊,罗衣、翠眉,都收拾美妙。
可是到头来,密意无限,却无从表达……鸾髻,是形似鸾凤的发髻,或者是在发髻上装饰着鸾凤钗,也可以叫做鸾髻。
《宣和遗事》记载宋代名女李师师的清雅美丽,就说:“亸眉鸾髻垂云碧,眼入明眸秋水溢。
”她的一直垂到肩上的鸾髻,如乌云一般浓碧,和桃花脸、玉肌肤互相映衬。
芭蕉髻,周锡宝先生认为是椭圆形髻,四周为绿翠。
宋人《瑶台步月图》中一位女子所梳似是此髻,属于垂髻类。
鬟髻在两宋很受欢迎。
黄庭坚诗句说:“晓镜新梳十二鬟”。
白沙宋墓中有一种高髻配单鬟,似是从唐代圆环椎髻演变来的。
少女们多梳双鬟、三鬟髻,《林下月明图》中有一位女子就是梳三鬟髻。
多鬟的发髻因为多是仙子玉女所梳,也叫做仙人髻。
传为李公麟绘的《维摩诘演教图》立轴,维摩诘的身边就站立着一位梳双鬟髻的侍女,鬟中有梁支撑,簪着一枚衔珠滴的凤钗,还有花钿等,分外华贵。
《齐东野语》中记有懒梳髻,是一种把黑发分成数绺挽好、倾侧在一边的发髻,明代叫做懒梳头。
双丫、三丫髻也还可见。
女童多梳双丫或三丫髻,用一条垂着珍珠的头须(头绳)勒着。
如南宋苏汉臣的《冬日戏婴图》中的一个女孩梳的就是三丫髻,插三只短金钗,系红罗头须,上垂珠串。
宋代堕马髻仍十分流行,如侯寘《菩萨蛮》词说:“绿窗初睡去起,堕马慵梳髻。
斜插紫鸾钗,香从鬓底来。
”与唐代相比又有所变化,如《宫乐图》中的女子所梳,就是挽一个高髻,然后垂向一边,在加上小梳和珠饰,显得慵懒可爱。
《枫窗小牍》记载北宋末年的发髻和额饰,如崇宁年间流行大髻方额,宣政年间又尚急扎垂肩,然后是云尖巧额(把额发盘成云朵状,横在眉头上;另一种解释是把额发修剪出尖,尖正对着眉心),鬓撑金凤。
急扎垂肩的发型,在河南禹县白沙镇一号宋墓壁画上就能看见,女主人和几名侍女所梳都是同样的小垂髻,下垂至肩,用帛带约束。
有的还加上一个发鬟,再戴上团冠。
宋代首饰多用锤鍱、线刻等手法,如凤钗就用一枝金片镂刻成形,再捶打出凹凸,细刻毛羽。
在陕西临潼的金代窖藏曾出土一件金凤钗,翅翎飞扬,连着细细的钗脚。
宋代妇女的发饰也是钗、簪、梳篦等,扬之水《宋元金银首饰的样式和工艺》考证,当时仅钗就有多种:折股钗是把金银条或片盘旋扭结后对折为两股;竹节钗是制作如竹节之状;花头钗是把两片银片锤出花样,卷作喇叭筒对接起来,再扣上一朵银片垂成的花;螭虎钗实在折股钗中饰以双龙或双螭,钗梁刻作牡丹花;接二连三钗,以一根粗银丝弯作连续的双股花枝,上各顶一朵花。
各种簪钗和梳篦以珍珠宝石、翡翠羽毛为饰,制作为花朵鸾凤的形象,插满头,叫做头面。
《东京梦华录》说:“公主出降,又有宫嫔数十,皆真珠钗插,吊朵,玲珑簇罗头面。
”还有“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等。
《梦粱录》中记载了妇女们有“飞鸾走凤”、“七宝珠翠”、“花朵冠梳”等,都制作精美。
宋徽宗《宫词》说:“头上宫花妆翡翠,宝蝉珍蝶势如飞。
”宋人《听阮图》中的淑女头上就有戴飞鸾走凤首饰的。
宋代妇女发式多承晚唐五代遗风,亦以高髻为尚。
在福州南宋黄升墓中曾出土了高髻的实物,此种高髻大多掺有从他人头上剪下来的头发,加添进自己的髻发中。
甚至直接用他人剪下的头发编结成各种不同式样的假髻,需要时直接戴在头上。
其使用方法类似于今日的头套。
时为“特髻冠子”或“假髻”。
各种不同式样的假髻,可供不同层次的人物,在不同场合选择使用。
由于假髻使用范围的日益广泛和普及,因此在一些大都市,已经设有专门生产和销售假髻的铺子。
除此之外,宋代发式仍可谓丰富多彩,无奇不有,亦颇具特性。
朝天髻:是富有时代性的一种高髻。
《宋史.五行志.木》:“建隆初,蜀孟昶末年,妇女竞治发为高髻,号朝天髻”,在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宋代彩塑中可以见到此种发髻的典型式样。
其做法:先梳发至顶,再编结成二个对称的圆柱形发髻,并伸向前额。
另还须在髻下垫以簪钗等物,方使发髻前部高高翘起,然后再在髻上镶饰各式花饰、珠宝,整个发式造型浑然一体,别具一格。
包髻:在山西太原晋祠彩塑中,我们还能见到一种别具时代特色的发式——包髻。
《东京梦华录》载,中等说媒人者戴冠子,黄包髻。
它的制法是在发式造型已经定型以后,再将绢、帛一类的布巾加以包裹。
此种发式的特征在于绢帛布巾的包裹技巧上,将其包成各式花形,或做成一朵浮云等物状,装饰于发髻造型之上,并饰以鲜花、珠宝等装饰物,最终形成一种简洁朴实,又不失为精美大方的新颖发式。
双蟠髻不:又名“龙蕊髻”。
髻心特大,有双根扎以彩色之缯。
宋代得此髻名,苏轼词有“绀绾双蟠髻”句。
我们在宋人所绘《半闲秋兴图》中可以见到双蟠髻。
三髻丫:将髻发分成三髻至头顶,或梳理三鬟亦可。
范石湖歌:“白头老媪0.篸红花,黑头女娘三髻丫。
”宋李嵩《听阮图》中有所髻式。
面饰:宋承前代遗风,好在额头和脸颊粘贴花钿。
这是一种用极薄的金属片和彩色纸做成的小花、小鸟、小鸭等花样。
用通常粘合羽箭的胶水粘贴。
因用此胶来粘贴花钿,只须用口呵嘘就能溶解贴用,故得名为“呵胶”。
以后又有用黑光纸作团靥妆饰面部。
还有一种“鱼媚子”是用鱼腮中的小骨来做妆饰物的。
《宋徽宗宫词》所述“寿阳落梅妆”则更为传奇,引以为时髦,以至相互仿效。
宋代女子髻发盛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