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孟子两章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两章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两章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2473ca580216fc710afd93.png)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两章学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两章学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
3、背诵两文。
助读材料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主张以'仁政'来统一天下。
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导入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疑难,师生释疑。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⑴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
⑵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译:。
4、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二、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疑难,师生释疑。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舜发于畎亩之中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三、理清文脉,把握文意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3、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4、文章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5、比较《孟子二章》在论证方面的不同。
四中考链接2009 年北京市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_______(2)人恒过然后能改过: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 孟子两章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 孟子两章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51e6ff5240c844769eaeea7.png)
《孟子两章》【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
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难点:1. 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学习方法】资料查阅对比分析讨论点拨【知识链接】◎孟子与《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在孔子学基础上,继承孔子的“仁”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分为七篇,每篇又分上下两部分。
各篇分若干章,以首章中标于篇首的开头数字为题,标题只起区别作用,并不概括全篇内容,这与《论语》类似。
全书共261章。
它是先秦诸子中文学性较高的著作。
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九年级语文下册18《孟子》两章学案(2)(无答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18《孟子》两章学案(2)(无答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7137b7725c52cc58bd6be88.png)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二、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三、学习过程:(1)、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
(2)、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思想家,教育家,是继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并有“”之称。
《孟子》是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南宋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
(3)、解释一词多义: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2、得道.者多助()3、伐无道.,诛暴秦()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池.非不深也()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4)、解释加点词:1、天时不如地利天时:()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人和:()3、环而攻之而不胜环:()4、是天时不如地也是:()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7、得道者多助得道:()8、亲戚畔之亲戚:()9、故()君子()有()不战10、兵革非不坚()利()也:11、寡助之至至:()12、委()而去()之13、兵()革()非不坚利也14、池非不深也池:()1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5)、解释一词多义: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2、得道.者多助()3、伐无道.,诛暴秦()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池.非不深也()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6)、翻译下面句子: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b57b10551810a6f42486b0.png)
word18 《孟子》两章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和《孟子》;理解重点词语,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重点)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重点)3.把握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分析说理方法。
(重点)4.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成语吧!这个成语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个成语吗?对,是拔苗助长,那么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出自哪本书吗?这个成语出自《孟子》一书。
其实,有很多我们常见的成语,如成仁取义、出尔反尔、始作俑者等等,都来自这本书,那这又是怎样的一本书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一篇关于“仁政”思想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看看孟子的“魅力”何在。
二、预习展示1.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某某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并尊称其为“亚圣”。
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2.理解重点词语及句子。
(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古今异义词:委而去.之(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亲戚..畔之(古义: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
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
今义:水塘。
)(3)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3.朗读课文,然后背诵课文。
三、合作探究(一)了解文章大意通读全文,说说本文的主旨大意。
明确:本文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的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件是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九年级语文下册18孟子两章学案1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18孟子两章学案1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41467f7866fb84ae55c8d47.png)
18 《孟子》两章一、课前自学(一)读一读,尽可能记住以下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米粟.(sù)非不多也亲戚畔.(pàn)之傅说.(yuè) 胶鬲.(gé) 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当中入那么无法家拂.(bì)士(二)文学常识积存《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
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暴政,解决“霸道”。
他提出“王道”的政治理想,以为“仁者无敌”,以为“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那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踊跃的阻碍。
二、教学目标一、积存文言虚实词。
二、温习议论文知识点,了解本文的论证特色,进一步提高议论文阅读能力。
三、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四、教学活动(一)基础练习一、孟子,名 , 战国时期闻名的家、家。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有“”之称。
二、注音:米粟.()畔.之()胶鬲(..)畎.亩()拂.士()舜.()(二)研习课文一、反复朗诵课文,完成下面题目,扫除文言阅读障碍。
(1)说明下边加点词语。
①池.非不深也。
()②兵革..非不坚利也。
()()③委.而去之.。
()()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⑤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⑥得道.者多助。
()⑦多助之.至。
()⑧亲戚畔...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句子。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③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二、整体感知(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
文章从作战入手,论述决定战争输赢的缘故,提出了中心论点:。
(2)表现孟子实施“仁政”的政治主张的句子是“”。
3、句段品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河北省南宫市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学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河北省南宫市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学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f196661a5fbfc77da369b153.png)
河北省南宫市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学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河北省南宫市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学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河北省南宫市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学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
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
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提示学生。
2、学生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并完成下列问题(1)读准下面的字。
①畎亩②傅说③胶鬲④行拂⑤法家拂士(2)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三、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一) 疏通文意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注意下列词语的解释。
(1)发畎亩举版筑举于士市(2)故任于是也苦劳饿空乏拂乱动心忍性曾益(3)恒过困于心衡于虑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法家拂士出敌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小组讨论交流,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0e3800b2af90242a995e511.png)
18.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授课时间:第周星期年月日一、读文导入二千多年前一个的晚上,一豆青灯之下,一位鬓发斑白的老人,在一片竹简上刻下了191个篆体汉字。
文章篇幅虽然短小,但其中光辉的思想却光耀千古,传诵至今。
请用心灵去感受这段文字的独特魅力。
(播放朗诵)给咱们留下这段精美短文的圣人是谁呢?(孟子)孟子其人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地位仅次于孔子,有“亚圣”之称。
与弟子合著的《孟子》一书,被尊为儒学经典,为“四书”之一。
故事:孟母三迁二、学法推荐像《孟子》这样意蕴深厚的儒学经典,应该怎样的方法更加高效呢?请听一听另外一位文化名人给咱们的建议。
学法推荐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宋·朱熹两种学习文言经典的方法:要熟读,要精思。
三、熟读篇1、齐读课文,感知2、对答式朗读《三字经》三光者,日月星;三才者何?((天、地、人)古人认为,天地间最重要的三种元素就是天、地、人,用于战争,决定战争胜负的三种因素分别是——天时、地利、人和。
那么,天时、地利、人和三者轻重厉害如何呢?原文回答。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如”(比不上)整句意思?文中哪几个句子解说了“为什么说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之城,七里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这也,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关键词:之、郭、是)翻译此句:地利不如人和者,何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关键词:池、兵革)翻译此句:得道者,何如?(得道者多助)(意思:得道的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会多)这个人在文中指什么人?(君主)失道者,何如?(失道者寡助)(寡:少;带“寡” 的成语:薄情寡义、孤家寡人、孤陋寡闻、寡不敌众)那么,把整个句子说一下: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他的人就少。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18孟子两章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18孟子两章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2b8d191852458fb760b564e.png)
18 《孟子》两章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从决定战争输赢的因素这一角度动身,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论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实施“仁政”的必要性。
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式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切,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由历史上六个闻名人物从低微到显贵的事例,归纳出自己的观点: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绩大业,必需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苦乃至痛楚的磨炼。
第二从正反两方面论证通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窘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衰亡的道理,进而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学法引导一、增强朗诵训练,就本文而言,不仅要学生读准字音,断对句子,还应付文中的排比句进行反复朗诵,以体会排比句在议论文中的作用。
二、正确辨析课文中疑难字、词、句的意义,加深对通假字、古今异义现象的熟悉,学习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
3、找文章关键句(中心句),提高整体明白得文章的能力,明白得孟子在两篇短文中表明的思想观点。
4、两篇短文在写作方式上有许多一起点,可采纳比较阅读法阅读。
(三)审美鉴赏安不忘危的警戒美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本是战国时期讨论战争输赢问题时提出的观点,而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因此也适用于政治。
直到今天,活着界政治的运作中是不是合乎道义仍然是处置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
国家不管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一切违抗该法则的行为必将以失败告终。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也常被用来勉励人们要安不忘危,增强民族忧患意识。
这一条条古训无不闪烁着世世代代中国人民自我警戒、自我奋进的美的光芒。
二、自学阶梯评估达标训练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 ,中心论点是 。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二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二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96fcef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17.png)
18.《孟子》二章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教学难点: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编提纲,试背全文。
二、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X、哲学主X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全体诵读课文,教师再X读。
(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
(3)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译。
四、概括课文的中心论点。
同桌学生编写结构提纲。
课文重点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例子,举例论证。
(提示:《陈涉世家》等。
)五、提问:(1)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孟子是否主X打仗?(2)本文论述的作战目的是什么?(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整理:(1)通假字:“畔”同“叛”。
(2)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字词:多音字:夫;一词多义:利、道、池、兵、之、而;古今异义:亲戚、去。
(4)词性活用:域、固、威六、小结:这篇课文运用了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
七、当堂练习(一)文学常识填空:1、孟子,名。
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
(二)解释一词多义: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2、得道.者多助()3、伐无道.,诛暴秦()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池.非不深也()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三)解释加点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2、夫.环而攻之()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4、兵革..非不坚利也()5、委.而去.之()()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四)翻译下面句子: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孟子二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孟子二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af8aa7a4b35eefdc8d3338d.png)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孟子二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CAI教案】理读设计理念:这是由孟子的两篇短文组成的文言散文,具有鲜明的论说性。
从文言文词汇角度看,体现了词语的古今变化特点;从议论文的角度看,思路清楚,结构明晰,论说充分;从语言风格的角度看,都集中显示了孟子的雄辩与气势。
宜采用理读法进行积累性阅读。
教学步骤:一、教学铺垫。
1.说说你所知道的孟子。
2.说说孟子散文的特点。
二、诵读课文,疏通字词。
(一)听读。
学生听老师范读,在课文上作标记。
重点记住并读准下列字音。
米粟.(sǜ)畎.亩(quǎn)傅说.(yuè)拂.士(bì)曾.益(zēng)(二)自读。
学生结合听读,自由读课文。
重点读顺下列句子。
环而攻之/而不胜行/拂乱其所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三)译读。
学生结合注解,分组互译互说课文重点理解下列句段意思。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三、理读课文,揣摩积累。
从以下角度梳理并做好积累卡片——(一)卡片一——文学常识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②选自《孟子·告子下》③关于孟子:孟子(约前372——289)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
他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认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反对暴力兼并,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并极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恢复井田制度,省刑薄赋,达到“黎民不饥不寒”,以缓和阶级矛盾。
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教人注重“存心养性,深造自得,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形成了唯心主义理论体系,有“亚圣”之称。
(二)卡片二——词语理解从字词的角度:①通假字:攻亲戚之所畔.;入则无法家拂.士;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孟子》两章教案 新人教版(2021学年)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孟子》两章教案 新人教版(2021学年)](https://img.taocdn.com/s3/m/7748606cbceb19e8b9f6ba8c.png)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在背诵中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体会选文所说明的道理。
把握文中运用对比,逐层深入论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并背诵短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孟子和《孟子》,探求孟子的思想。
教学重点:本课的重点是对选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论证中心和论证方法的把握。
教学难点:探求孟子思想的核心。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朗读、探究、讲授相结合。
课前准备:利用网络资源对课文尽可能地做多的了解。
教学时数:1课时教具安排: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孟母三迁的故事么?对,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后来这个故事演化出一个成语,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有了孟母的良好教育,和孟子自己的勤奋努力,孟子终于成为我们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二、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了唐代已将孔子和孟子并称;元、明时孟子被称为“亚圣"。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念和政治活动的书。
三、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教师指出学生朗读存在的问题.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下齐读。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8《孟子》两章教案 新人教版(2021学年)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8《孟子》两章教案 新人教版(2021学年)](https://img.taocdn.com/s3/m/5716d688caaedd3382c4d37e.png)
四川省广元市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四川省广元市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四川省广元市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18 《孟子》两章从容说课《(孟子)两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
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事,井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由造就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显得水到渠成.教学两篇短文,应在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全面认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学习文言文,重在古今对读,赋予经典作品以新的内涵,体现文化传承的特点。
基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课堂教学应以诵读法为主,辅之以讨论点拨法、比较法、竞赛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译读、思读、背读、延读、品读,最终实现美读,让琅琅书声伴随整个课堂教学。
湖北省襄阳市第四十七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孟子二章》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湖北省襄阳市第四十七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孟子二章》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acb077a04a1b0717fd5dda9.png)
第18课《孟子二章》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学习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学习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预习过程一、了解作者及文章出处。
1、这两篇文章都出自于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孟子,名__________,是战国时期著名的________家,_______家。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_______ 以后_______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 ____________ ,有________之称。
2、《孟子》__________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叙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
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资料助读:孟子与《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
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
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二、译读课文,把握文意;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孟子》两章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由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归纳出自己的观点: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炼。
其次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进而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学法引导
1、加强朗读训练,就本文而言,不仅要学生读准字音,断对句子,还应对文中的排比句进行反复诵读,以体会排比句在议论文中的作用。
2、正确辨析课文中疑难字、词、句的意义,加深对通假字、古今异义现象的认识,学习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
3、找文章关键句(中心句),提高整体理解文章的能力,理解孟子在两篇短文中表明的思想观点。
4、两篇短文在写作方法上有许多共同点,可采用比较阅读法阅读。
(三)审美鉴赏
居安思危的警戒美
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本是战国时期讨论战争胜负问题时提出的观点,而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因而也适用于政治。
直到今天,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仍然是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
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一切违背该法则的行为必将以失败告终。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也常被用来勉励人们要居安思危,增强民族忧患意识。
这一条条古训无不闪烁着世世代代中国人民自我警戒、自我奋进的美的光芒。
二、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2、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米粟.()亲戚畔.()之傅说.()法家拂.()士
3、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困于心,衡于虑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入则无法家拂士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不同意思:
池.非不深也。
古义:今义:
6、请摘录一个逆境磨炼人才的典型事例。
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习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被选拔
B.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C.衡于虑,而后作.作:发作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国外。
2、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国恒亡.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河曲智叟亡.以应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国.恒亡
安能辨我是.雄雌则有去国.怀乡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逆境能成才”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阐述的观点,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
那么“顺境也能成才吗?”这是许多学生可能产生的一个疑问。
对此,请联系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