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与生物群落(第三课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课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3》
生物因素对小麦的生长又有什么影响呢?
这些生物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四、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捕食
竞争
合作
寄生
四、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概念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生物关系。意义 完成营养级间的能量流动,维持群落中物种数量的相对平衡。
捕食关系
狮子捕食斑马
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其他植物的生长是否也受阳光、温度、水、土壤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呢?
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为什么要给农作物施肥?这说明农作物还受到哪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说明农作物的生长还受到土壤中的无机盐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是不是也影响动物的生活和分布呢?
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海豹是怎样适应寒冷环境的?
皮下脂肪层很厚,具有保温作用。
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
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蚯蚓是怎样影响和改变土壤环境的?
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蚯蚓的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
阳光
土壤
七星瓢虫
麦蚜
老鼠
蛇
蚯蚓
杂草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二、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你能把这些生态因素进行分类吗?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阳光、土壤、温度、水等。
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二、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阳光、温度、水、土壤对小麦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C
北师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生物学与环境精品课件 第2章 种群与群落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方面积可小一些。
(2)计数每个样方内各物种的个体数,做好记录。
(3)利用步骤(2)数据,计算辛普森指数。
(4)由辛普森指数判断物种多样性高低。
【典型例题】
公园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居民的主要休闲娱乐场所,
是反映居民生活质量、环境质量和建设生态型城市的重要指标。某生态
和基因重组引起的,属于遗传多样性。由题图可知,树木D、E、G属于不同
的物种,它们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它们之间的差异属于物种多样性。辛普
森指数是测定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指标之一,辛普森指数越大,物种多样性
越高。
2.生态工作者对我国北方某地草原的物种数量和分布情况进行调查,下列
步骤正确的是(
)。
①在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①划分分布区域和活动范围。
②错开活动的时间。
③改变食物的种类,形成不同的食性。
(3)应用:指导农林业生产,推行混交套种。
【预习检测】
1.判断正误。
(1)辛普森指数计算公式中,D代表物种多样性指数,S代表群落中所有物种
的个体总数。( × )
(2)群落中物种丰富度越高,物种多样性越高。( × )
(3)任何群落都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 )
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70%的酒精溶液可以将土壤动
物杀死并固定,便于保存,D项正确。
【变式训练】
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某一地区
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
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中考生物复习: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ppt课件
考点二 群 落
4.生物群落: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简称群落。 (1)一个区域内有一个群落。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群落中,植物起 主导作用,动物、微生物随着植物的分布而分布。 (2)植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植物的总和;植被指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 群落。 (3)群落由多个种群组成。有大有小,群落和种群的大小由区域性和人们观察与研究的 需要而定。
14.(8 分)(2010·台州)人类的过度捕捞使鳕鱼资源从 20 世纪 60 年代便开始逐渐减少, 其生存面临巨大威胁。下图为影响大西洋鳕鱼捕获量的因素及其结果的预测图,由图中信息 可知:总体上看,在相同渔捞强度下,鳕鱼种群的相对数量与鱼网网眼大小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为了保证鳕鱼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应保持渔捞强度为________%最合 适。
11.生态平衡的破坏 (1)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当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被破坏。 (2)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自然因素(如火山喷发、地震、海啸、泥石流等)和人为因素(如 对森林的过量采伐,对草原的过度放牧等),同时人为因素可以强化自然因素。
考 点 六 人类与生态环境
12.人口问题:人口过度增长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后果。 13.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保护与自然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4)鸟类的主要飞行器官是__________,所以其上的羽毛被油污覆盖后,就无法飞行。 (5)墨西哥湾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将危及数百个物种的生存。由此可见,保护________ 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6)如果没有迅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消除污染物,可能导致该地区的生态平衡受到严 重破坏,这是因为生态系统的________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高中生物学课程中,种群和群落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
种群指在同一地域区域内并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物种个体群体,而群落则是指在同一区域内生活在一起,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部有机体群体。
本文将重点介绍种群和群落的一些基本概念、组成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一、种群的概念及组成1. 种群概念:种群是指在同一地域区域内并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物种个体群体。
这里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小河流、一个树林或整个地球上某个区域等等。
同一区域的个体组成种群,而且具有一定的种群规模和空间分布。
2. 种群的组成:种群的组成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基因型:种群内的个体具有相同基因型,但也可能会存在变异。
基因型受到基因和表现型的影响。
(2)数量:种群的数量一般比单个个体多得多,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数量多的群体往往表现出更加灵活、适应力强,便于繁殖扩大。
(3)空间分布:种群中的个体分布在同一区域内,但可能在不同的小区域内生活。
(4)性别和年龄结构:生物体的性别和年龄差异对种群的数量和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行为,这些特征和行为都会影响种群的群体动态和结构。
二、群落的概念及组成1. 群落概念:群落是指在同一区域内生活在一起,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部有机体群体。
不同种类的个体在群落内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2. 群落的组成:群落的组成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生境:生境是群落生存和发展的物理和化学条件,包括土壤、温度、光线、水分、空气质量等一系列因素。
(2)生物群落:指与生境相适应的各种生物种群。
群落内的个体数量和种类相对稳定,但是数量和比例随时在变动,受到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3)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指相互作用的种类和数量,非生物因素主要指生境条件的共同作用。
三、种群和群落相互关系1. 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两者的数量和比例相互作用,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学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生态学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态学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调节。
生态学生物主要指各类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在自然界的某个或某些生境中生活和繁衍。
环境则包含着生物所处的地理空间、气候、土壤质量、水资源等要素。
生态学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调节,对于维持和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学生物对环境的影响1. 植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并能够固定土壤,保持水源的稳定。
植物还能够改善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为其他生物提供合适的生境。
2. 动物对环境的影响动物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形成,调节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物种数量。
同时,动物还能够通过种子传播、花粉传播等方式影响植物的分布和繁衍。
3. 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微生物在土壤中起着重要的生态作用,它们能够分解有机物质,促进养分的循环和生物的繁殖。
微生物还能够抵御有害微生物的侵袭,保持土壤的健康和生物多样性。
二、环境对生态学生物的影响1. 气候对生物的影响气候是影响生物分布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气候条件对于不同类型的生物有着不同的适应性。
例如,沙漠地带的植物通常对干旱有较强的耐受能力。
2. 土壤质量对生物的影响土壤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优质的土壤富含养分并具备良好的保水能力,有利于植物生长;而贫瘠的土壤则会限制植物的生长条件。
3. 水资源对生物的影响水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
水资源的丰缺直接影响着物种的分布和数量。
例如,水资源丰富的湖泊和河流地区往往拥有较为复杂和丰富的生物群落。
三、生态学生物与环境的相互调节1. 生物适应策略生态学生物通过进化和适应,形成了多种适应策略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例如,热带雨林中的植物们通过繁茂的树冠和生长快速的特点来抢夺阳光资源,以适应高温多雨的环境。
2. 生物反馈机制生态学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反馈机制。
种群和生物群落
种群和生物群落知识点1种群1.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2.种群的特征:种群有而个体没有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①种群密度: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计算公式: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特点:相同环境下,不同生物的种群密度不同差异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②出生率和死亡率;通常以a‰表示;出生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出生的新个体数;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死亡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数量及密度改变的直接表现;物种的内部和外界因素影响都以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来体现;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少4.性别比例: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计算公式: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导致出生率下降进而引起种群密度下降;总结: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与衰退的特征是种群密度;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能够预测种群变化方向的特征是年龄组成;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特征是性别比例;例题精讲例1下列属于同一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它们的性别应相同B、它们应能相互交配而繁殖后代C、一物种可能在生物分类上属于同一个种,也可能不是D、它们一定生活在同一区域中例2下列各项属于种群的是A、一个池塘中的全部浮游生物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马尾松C、一个水库中的全部鱼类D、一个海岛上的全部昆虫例3某种群中年轻的个体少,年老的个体多,则该种群的密度将会A、越来越大B、相对稳定C、越来越小 D 、绝对不变例4某国家妇女的生育年龄大多在20—35岁,如果这个年龄段的人口增加得比35岁以上年龄段慢,且每位妇女生育孩子的数目长期保持现在的水平,那么该国家的人口将A、出生率不变,人口数量基本稳定B、出生率下降,人口数量下降C、出生率不变,人口数量下降D、出生率下降,但人口数量基本稳定例5有关人口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人口增长必须符合生态规律B、人口增长过快会使环境污染加剧C、实行计划生育使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D 、一个地区的人口在自然条件下可以无限制的增加巩固提高1、种群有_ _、_______、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等特征;其中引起种群动态变化极大的是_______因素;生物种群中增加生物个体的主要方式是,减少生物个体的主要方式是_____;某个区域内,蚂蚁有500只,一年后统计,蚂蚁繁殖了500只,那么蚂蚁的出生率为_______;2、下列属于一个种群的是A、一个池塘中所有的蝌蚪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青蛙成体C、一个池塘中所有的蝌蚪和青蛙成体D、一个池塘3、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A、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生物B、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C、一个池塘中各种鱼的总数D、不同生物种群的个体数量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该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一年后该害虫的种群密度与往年相比将A、明显减少B、明显增加C、完全消失D、相对稳定5、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来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要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能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取决于A.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B.种群年龄组成C.种群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6、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该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一年后该害虫的种群密度与往年相比将A、明显减少B、明显增加C、完全消失D、相对稳定知识点2生物群落1.定义:在一定生活环境内生活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简称为群落;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种群,即区域内的全部生物;全部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2.生物特征:①一定的自然区域内一个水池、一片草原或一片森林等一定范围内②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③各种生物的总和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3.生物分布特点: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4.根据群落垂直结构的关系,充分利用不同水层的空间和条件来获得高产的;5.群落中,起主导地位的是植物;三、植被1.定义: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 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3.作用: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 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4.破坏植被的危害: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等;例题精讲例1在一片森林里,群落是指该区域内A.所有的树木B.所有的动物和植物C.所有的生物与无机环境D.所有的生物;例2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一片草地上蝗虫的全部幼虫和成虫;B.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C.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鲜、真菌、昆虫、蜗牛等;D.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它生物例3森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从高到低,属于第二层的是A.乔木层B.灌木层C.草本植物层D.苔藓地衣层例4关于群落中的生物之间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群落中的生物都有直接的关系B.群落中的生物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C.群落中生物各自生活,没有竞争D.以上说法都不对例5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成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中群落中的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A、温度、食物B、温度、光照C、湿度、温度D、光照、食物例6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微生物B.动物C.植物D.动植物例7森林群落中,下层植物较上层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低,因为下层A.光照强度较弱B.红光及蓝紫光比例较低C.湿度较高D.温度较高巩固练习1.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2.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的总和,称为;3.下列叙述中属于一个群落的是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蝗虫D.一块稻田中的水稻C.一个池塘里的所有生物D.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马尾松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这句诗里所体现出来的群落中占主导地位的是A.风B.草C.牛D.羊5、生物群落在空间结构上的分化有利于A、生存竞争B、占据空间C、生物进化D、资源利用6、池塘淡水鱼混合放养的依据是A.鱼类对氧气的需求量不同B.鱼类对水温的要求不同C.鱼类对阳光的要求不同D.鱼类的食性和栖息水层不同知识点3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活在自然界中的生物会受到温度、阳光、水分、食物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以影响环境;举例: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同时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生物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⑴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互助蚂蚁、蜜蜂的现象,也存在着斗争争夺食物、空间或配偶的现象;――种内互助,种内斗争⑵不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互惠:彼此有利,分开后能独立生活,也叫种间协作如:花与蝴蝶共生:彼此有利,分开后不能独立生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地衣竞争:彼此互相抑制,也叫种间竞争如:水稻与杂草捕食:一方杀死或吃掉另一方如:鸟吃虫寄生:一方有利,另一方有害如:蛔虫寄生于人体内、莬丝子、细菌等例题精讲例1对自然界中的某个生物个体来说,影响它的生物因素是A、阳光、气温和大气B、土壤、雨雪和风暴C、群落中的异种生物个体D、群落内的异种和同种生物个体例2下列不能说明生物能影响环境的是A、植物蒸腾作用增加了空气湿度B、柳杉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C、淡水藻类大量繁殖造成“水华”D、枫叶在秋天落叶例3下列各项均是影响沙漠植物的环境因素,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A.阳光B.水分C.温度D.空气例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了生物之间的什么样的关系A.捕食 B.合作 C.竞争 D.寄生例5在北半球,大多数山坡南面的小麦比山坡北面的小麦长势要好,其主要原因是A、阳光充足B、水分多C、空气新鲜D、温度高例6大肠杆菌生活在人的大肠内,吸收养料,并同时合成维生素B供人体所需;大肠杆菌与人的关系是A、互利共生B、捕食C、寄生D、竞争例7在蝌蚪密度大的池塘里,蝌蚪能从肠道排出一种有毒的物质,这种物质的增多,会抑制蝌蚪的生长和发育,使幼小蝌蚪的死亡率增加;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A、种内斗争B、种内互助C、竞争D、共生例8在降雪晚而少的冬季,雷鸟因羽毛换成白色反而易被捕食者发现,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A、适应B、变异C、适应的普遍性D、适应的相对性巩固提高1、一种全孢螺菌被双小核草履虫吞食到细胞质内以后,能避免被消化,并进而生活在草履虫的大核内;结果双小核草履虫为全孢螺菌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多种条件,而全孢螺菌则产生嘌呤和叶酸满足双小核草履虫生长和分裂的需要;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A、种内互助B、种间斗争C、寄生D、互利共生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是一个有趣的自然现象;影响山寺桃花迟开的主要原因是A、湿度B、温度C、土壤 D 、阳光3、下列不属于寄生关系的是A、虱吸取动物体内的营养物质B、蛔虫从人体肠中吸收养料C、菟丝子从豆科植物上获得养料D、真菌从腐木、败叶中获取养料4、作物种植过密会导致减产,用生物间的相互作用知识可以解释为A、同种作物个体间存在着种内斗争B、种植过密会导致害虫大量繁殖C、种植过密易造成大面积倒伏D、种植过密会阻碍空气的流通5、刺猬遇到敌害时身体缩成一团,用背部的硬刺保护自己;但狐有时会把刺猬抛向高空中,待其落地伸展躯体的刹那间,咬住其无刺的腹部而将它吃掉;这个例子说明A、适应的多样性B、生存在与竞争C、适应的普遍性D、适应的相对性中考链接2011温州卷11.文成县铜铃山森林公园是温州现有26个森林公园之一,其中有大鲵俗称娃娃鱼、黄腹角雉、五步蛇和连香树等珍稀动植物资源;铜铃山森林公园中所有的大鲵可看作一个A.生物圈B.生态系统C.群落D.种群2010.浙江温州18.江心屿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岛上有榕树、樟树、蕨类植物、水生植物及其它多种生物;江心屿上的所有生物构成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植被2011.广东在天然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由于某种疾病而大量死亡,下列最符合较长时间内鹿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2011宁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包括港澳台地区;所有这些人构成了一个填“种群”或“群落”;山东威海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都体现了A.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C.生物能影响环境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
群落中物种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还包括互惠共栖抗生等多种形式
种群增长特征
指数增长模式 在没有限制的指数增长中, 增长速度(G)与个体数量 (N)成正比,也就是说, 个体数量越大,增长速度 越快。 指数增长模式只是一种理 想的状态。
种群增长特征
逻辑斯蒂增长模型 细菌实际增长曲线分为三段:最初的阶段,个体数 量的增长在加速;减速阶段 ;动态平衡 种群生长限制因子、环境限制因子
植)
生态位:一个种群在群落中所占有的时间和空
间位置以及该种群在群落中的作用,称为该种 群的生态位。如:老鹰和猫头鹰;乔木和草本 等
生物之间的关系
• 种间关系 • 有利关系:互助(蜜蜂采食花粉花蜜)、 共栖(绿毛龟)、共生(白蚁与多鞭毛 虫) • 有害关系:寄生、抗生(相克)、竞争 (争斗)、捕食(动物吃植物,动物吃 动物,植物吃动物)
群落内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 两种微藻同时竞争利 用某一种营养盐时可 能出现的结果
由于对资源不平等的 利用,两个物种竞争 的结果会导致竞争利 用资源能力较弱的物 种种群数量下降,激 烈的竞争甚至可导致 一个物种从该区域完 全被排除
群落内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捕食也是群落中普遍存 在的种群间的一种相互 关系
种群增长的调节
环境对一个物种的承受容量决定于这个物种对环境 的需求和该物种繁衍的各种决定因素;
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种群个体的数量基本都是稳定 的,种群的数量在环境承受容量K值上下波动; 种群中个体数量的变化与其天敌有直接的关系。
人口的结构和增长
地球上每20 min,人类就增加3 500个新成员;同样 这20 min内,地球上便有一种动物或者植物绝灭
研究野生动物种群结构的采 样技术:
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新人教新高考) 第9单元 第3课时 群落的结构
课标要求 1.概述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及群落的空间结构。2.简述生态位的概念、内容、形成原因及其意义。
考点一
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
(1)概念: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季节性、生态位、群落演替等。
提醒①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与群落都是强调一定自然区域中的生物成分,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之和=种群,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之和=群落。
②群落并非是各种生物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各种联系建立起来的有机整体。
2.群落的物种组成
(1)意义: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物种丰富度,即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3)规律
①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②不同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不同。数量多,且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很大的物种称为优势种。
意义
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5.群落的季节性
(1)原因: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
(2)结果: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6.生态位
(1)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2)研究内容
①动物: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②植物: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3)特点:群落中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
(4)原因:群落中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5)意义: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延伸应用 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请据图分析:
简述种群间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简述种群间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种群间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是指不同微生物种群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和交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可以是竞争、共生、共存、拮抗等多种形式。
竞争是种群间微生物最常见的相互作用之一。
当不同的微生物种群在同一资源有限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时,它们之间会发生资源的争夺和竞争。
竞争可以导致一种或几种微生物的种群数量减少或被淘汰,从而影响整个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共生是指两个或多个微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对于两个种群都是有益的。
共生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互惠共生和寄生共生。
互惠共生是指两个种群之间相互合作,从而获得相互的利益。
例如,一些微生物可以帮助植物吸收营养物质,而植物则提供微生物所需要的能量和生存环境。
寄生共生是指一种微生物种群通过寄生另一种微生物种群来获得生存和繁殖的机会,而被寄生的种群则遭受损失。
共存是指不同微生物种群在同一生态系统中共同存在而不发生直接的竞争或干扰。
共存可以通过资源分配的差异来实现,即不同种群利用生态系统中不同的资源,避免资源竞争。
另外,共存也可以通过空间分离来实现,不同种群占据不同的空间区域,减少物种之间的接触。
拮抗是指一种微生物种群对另一种微生物种群的生长和繁殖产生抑制作用的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可以通过物质的直接竞争(例如某种微生物分泌抑制另一种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物质)或者间接的竞争(例如某种微生物分泌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化合物)来实现。
拮抗是微生物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竞争形式,对于维持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初二版生物教案谈谈生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初二版生物教案:探究生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生命是环境的产物,环境是生命的依托。
没有环境,生命就无法存在;反之,生命对环境也产生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生命与环境之间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互相影响的生态系统。
本篇文章将围绕着生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展开深入探究。
一、环境对生命的影响1.温度温度是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生命活动造成影响。
例如,高温会使细胞脱水,蛋白质变性,导致细胞死亡;低温则会使酶的催化能力降低,影响代谢反应等。
不同生物对温度适应性不同,人类最适宜的温度为25℃左右。
2.水分水分是生命活动的必需品。
适宜的水分可以维持生物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但过多或过少的水分都会对生物产生不良影响。
过多的水分会导致细胞膨胀、吞噬物质减少等,甚至直接引起生物死亡;过少的水分则会导致细胞脱水,生命活动降低,甚至死亡。
3.光照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础,也是动物昼夜节律的重要调节因素。
合适的光照对于生命活动非常重要。
植物需要足够的光照来促进光合作用,而动物也需要日夜交替的光照来维持生物的正常节律。
4.土壤和空气土壤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等物质也是生命必须依赖的物质。
然而,不同生物对这些物质的需求量和比例是不一样的。
例如,植物需要吸收足够的二氧化碳来进行光合作用,而动物则需要足够的氧气来维持呼吸作用。
以上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关联,影响着生命的存活、发育和繁殖能力。
这些因素协同作用,共同构筑着生命的机体。
二、生命对环境的影响1.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许多种生态关系,如食物链、食物网、竞争关系、共生关系、捕食关系等。
这些关系直接影响着生物的存活、繁殖和分布。
2.生物对环境的改造通过生物的代谢、排泄和分泌物等作用,生物可以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
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可以改善环境的氧气含量;细菌通过分解有机物质,促进了养分的循环,维持了生态平衡。
3.生物对环境的破坏生物对环境的破坏也是不可忽视的。
初中三年级生物种群与生态环境
初中三年级生物种群与生态环境生物种群与生态环境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生物种群是指在同一时空范围内,由同种生物个体组成的总体,而生态环境则是指生物体所处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
本文将从种群数量与分布、种群相互关系以及种群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等方面探讨初中三年级生物种群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一、种群数量与分布种群数量与分布主要受到生物个体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中,种群数量会趋向于达到动态平衡。
例如,当某一种群的个体数量过多时,会导致资源竞争加剧,食物分配不均,最终会影响到个体的生存与繁衍。
相反,当某一种群的个体数量过少时,种群中的基因多样性会降低,从而减少了种群的适应力和生存能力。
种群的分布也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资源分布均匀的情况下,种群会呈现均匀分布。
例如,某一种植物的果实在树上分布均匀,吸引了大量动物前来食用;而当某一资源分布不均匀时,种群的分布会呈现集群分布。
例如,水生植物的栖息地通常在水边,而鸟类就会集中在这些地方。
二、种群相互关系生物种群之间存在着竞争、合作和共生等相互关系。
竞争是指不同种群之间为了获取有限资源而产生的争夺行为。
例如,食肉动物之间为了捕食同一种猎物而展开的竞争。
合作是指同种群或不同种群之间为了共同利益而展开的行为。
例如,蚂蚁的分工合作就是一种典型的集体合作行为。
共生则是指不同种群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可以是互利共生、互补共生或寄生共生。
例如,蜜蜂从花朵中获取食物的同时,也帮助花朵传播花粉,实现了互利共生。
三、种群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种群与生态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生态环境的质量和稳定性对种群的生存和繁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例如,如果水体受到污染,水生动植物的种群数量会减少,种群结构会发生变化。
同时,种群的存在和活动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例如,种群的繁殖行为会改变物种的分布格局,一些植物的生长能力也会受到动物种群的影响。
第三四节 种群关系
如,生活型组成、种的分布格局、成层性、季相、捕
食者和被食者的关系等。
形成了群落环境
特定类型的生物群落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 才能形成,且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 形成群落环境。
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
群落中的物种有规律的共处,即在有序状态下 共存,不是一些种的任意组合。主要表现在物质循 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方面。 1.群落的形成过程经过生物对环境适应过程; 2.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适应、相互竞争,形成具有一
集群产生的原因
对栖息地的食物、光照、温度、水等生态因子的 共同需要:蜗牛成群。 对昼夜天气或季节气候的共同反应:迁徙、冬眠。 繁殖的结果:亲代对某环境的共同反应,后代形成 群体。 被动运送的结果:强风、急流把蚊子、植物种子、 小鱼运送到某一地点,形成群体。 由于个体之间社会吸引力相互吸引的结果。
最简单的模型是Levins的单个种群模型,假设一个玛 他种群是由许多斑块所组成,p代表局部种群占领 的斑块比例,e表示一个斑块中种群的灭绝率,m 表示未被局部种群占领斑块的重建率。 如果m ≧e,玛他种群可以稳定的生存,如果m<e,玛 他种群逐步灭绝。
单一物种模型
模拟组成玛他种群的局部种群动态。
3、寄生与共生 (1)寄生
一个物种寄居在另一个物种的体内或体表,从 而摄取寄主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体外寄生与体内寄生
寄生对寄主生长有抑制,可加速寄生物种的生 长作用。
(2)共生
1)偏利共生:共生中对一方有利 2)互利共生:共生中对两物种都有利
三、玛他种群
由于受人类活动影响,生物资源尤其是生物 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威胁。 许多生物在灭绝过程中栖息地首先被破坏, 连续分布得种群裂成斑块状种群,逐个斑块 种群灭绝。 斑块也存在由于外来个体得迁入,使之恢复 得现象。 这种现象被称之为玛他种群。
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生物与环境是生态系统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是指各种生命形式,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而环境是生物生活和发展的空间和条件。
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生态系统。
本文将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一、生物概念生物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式,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生物具有生长、繁殖、自我调节和适应环境等特点。
生物通过各种代谢活动,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并进行生命活动的维持和发展。
生物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按照营养方式可分为植物、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等;按照生存环境可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
生物之间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等方式相互联系和依赖,谱系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演化和适应环境,形成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二、环境概念环境是指生物生长和发展的空间和条件。
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生物环境两个方面。
物理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水体等自然要素;生物环境包括同种生物和其他生物种类之间的相互作用、竞争和捕食等关系。
环境对生物起着重要的影响,决定了生物的分布和生态行为。
不同的环境条件对生物的适应能力和生存繁衍能力产生影响。
生物对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通过进化和自然选择,逐渐适应了特定的环境条件。
三、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二者之间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生物对环境具有依赖性,环境为生物提供了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生物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与环境进行交换。
同时,生物也对环境产生影响,通过生态位的占据、竞争和捕食等方式,改变着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生物种群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一个生态单元。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在生物之间进行循环和流动,保持着生态平衡。
四、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生物种群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一个生态单元。
生态系统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种类型。
自然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生物群落和它们的生境。
群落和种群的区别有什么
群落和种群的区别有什么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个群体。
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
所以说,种群是由生物个体组成,然后形成物种,各种物种之间又形成了群落。
种群与群落是包含的关系。
种群和群落的区别:一、概念不同1、种群是指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种个体的总和。
2、群落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也称为生物群落。
二、特征不同1、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统计学特征。
2、群落具有的特征不是由组成它的各个种群单独所能包括的,只有在群落总体水平上才能显现出来。
群落的特征主要有丰富度、优势种、种间关系、群落结构、生态位、范围和边界等。
种群与群落的区别和联系(1)从概念内涵上看:两者都是一定范围内生物个体的总和,但种群是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群落是各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2)从概念外延上看:种群是种内关系的研究范围,种群内的个体之间既有种内互助,又有种内斗争,两者对立统一,共同维持种群的相对稳定性。
群落是种间关系的研究范围,是由不同种群构成的,种群和群落在生命系统层次中都是一个独立的层次,但属于上下级关系,它们体现的特征和空间结构有“质”的差异。
(3)从研究特征上看:种群最重要的特征是种群密度,一个种群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如何,就是要看种群密度的大小,种群的其他特征都和种群密度有关。
而生物群落的特征主要是分析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和水平结构的不同群落以及小群落的分布差异。
(4)从辩证的观点来看:种群和群落都是“动”和“静”的统一体。
种群是在一个较为稳定的区域内,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维持一种动态平衡,这种相对稳定主要是通过种群的自我调节来实现的。
群落结构的形成是长期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有时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进化的结果。
(5)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种群与群落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种群内部的变化会波及群落的变化,群落的变化又会影响到种群的变化。
初中生物教案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
初中生物教案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尊敬的教师:以下是一份针对初中生物课程教案的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
一、背景介绍生态系统是指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包括了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物个体和它们所依存的非生物环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基本组成部分;2. 帮助学生理解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3. 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组成的自然系统;- 生态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生物群落、生物种群和生物个体。
2.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组成:土壤、水、气候等。
3. 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 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共生、捕食、竞争等;- 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适应、依赖等。
4. 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影响-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人类的生存;- 生态系统的破坏与生物多样性丧失;- 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方法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生态系统的图片,启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认识和兴趣。
2. 讲解: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和相互作用等内容。
3. 探究: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地调查或文献查阅,加深对生态系统的了解。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引导他们就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保护问题展开讨论,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确保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五、教学资源1. 图片或幻灯片展示:展示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生态实地调查工具:如望远镜、显微镜、水质测量工具等,用于实地观察与调查;3. 书籍或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料和参考信息。
初一生物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相互作用
初一生物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相互作用生物生态系统是由各种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因素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地球上的生态平衡。
本文将探讨初一生物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
一、生物生态系统的组成1.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由同一类生物种类组成的群体所构成。
例如,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包括树木、灌木、草丛以及它们所依附的其他生物。
2. 种群种群是指同一种生物个体在同一区域内的群体。
例如,在一个湖泊生态系统中,鱼类种群指的是同一种鱼的个体聚集在一起生活。
3. 生物个体生物个体是一个独立的生物生命体,可以是动物或植物。
生物个体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单位。
4. 非生物环境因素除了生物组成部分,生态系统还包括非生物环境因素,如土壤、水、空气和阳光等。
这些非生物环境因素对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和种群有着重要影响。
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1. 共生关系共生关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存和和谐共生的关系。
例如,蜜蜂和花朵之间存在着共生关系,蜜蜂通过采集花粉和花蜜为食,同时为花朵传粉,实现了双赢的局面。
2. 捕食关系捕食关系是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相互作用关系。
食物链和食物网就是捕食关系的体现。
动物A捕食动物B,而动物B又捕食动物C,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食物链。
食物网则是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而成的网络。
3. 竞争关系竞争关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为了获取生存资源而进行的斗争。
例如,森林中的树木之间进行阳光和养分的争夺,草原上的动物争夺有限的食物和领地资源等。
4. 共存关系共存关系是指不同物种在同一生态系统中共同存在而没有明显的损益。
例如,草原上的狼群和黄鼠狼群各自为了生存而猎食,但它们之间没有直接的竞争关系。
5. 生态位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独特位置和角色。
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具有差异性,它们通过利基分化实现了彼此之间的共存和相互作用。
总结起来,初一生物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生物群落、种群和生物个体,同时还包括非生物环境因素。
生物生态环境和种群群落知识整理最新修正版
生物生态环境和种群群落知识整理种群和群落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数量特征年龄结构性别比例2、种群的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空间特征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Nt=N0λt(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相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答应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 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挽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4、[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计划的制定和实验方法:培养一个酵母菌种群→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7天内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结果分析:空间、食物等环境条件不能无限满意,酵母菌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增长三、群落的结构1、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群落是由本区域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课本P713、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初中生物教案:探究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相互作用
初中生物教案:探究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相互作用探究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相互作用引言:生态学是生物学的基础学科之一,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而生态系统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自然系统,由生物群落、生境和非生物因素构成。
在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相互关系,这些相互关系被称为物种相互作用。
探究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相互作用,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生态系统内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指导和依据。
一、学习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相互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了解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相互作用的种类和特点。
3、掌握生态系统中的种相互作用的调查方法和分析方法。
二、课程内容:1、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相互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为了生存和繁殖,生之间在生态系统中相互影响和作用。
这种相互影响和作用被称为物种相互作用。
物种相互作用包括以下几种:(1)捕食与被捕食关系:捕食者寻找猎物,给猎物带来了威胁和压力;而被捕食者则应对捕食者的威胁,在逃脱、伪装和反击等方面进行反击。
(2)共生关系:互互利的关系。
两种生物之间都能从这种关系中获得好处。
例如,蜜蜂为了采集花蜜,帮助了花朵传播花粉,同时花朵也为蜜蜂提供了食物。
(3)竞争关系:同种或不同种间争抢同一种生存资源(如食物、水、栖息地等)的关系。
(4)共存关系:两种或多种生物在环境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保持一种相对平衡的关系。
共存关系有助于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相互作用的种类和特点。
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相互作用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物种相互作用在自然界中不同的生态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1)捕食与被捕食关系在给生态系统提供营养物质、促进群落变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捕食行为和食物链的形成,有助于加强生态系统内生物的关联性,形成生态系统的物种间关系网。
(2)共生关系共生关系有助于生态系统内多种生态循环得以实现。
共生关系内的物种互利共生,从而使生态系统的循环更加完整与平衡。
2.1.3种群和群落
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 互助 斗争
蚂蚁、蜜蜂的现象 争夺食物、空间或配偶
二、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不同的生物种群聚集在同一空间,它们之间
的联系十分密切,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制 约的复杂的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按性质可以 分为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和寄生等类 型。
●
●
●
生物因素之间各种关系的图象
种 群 个 体 数 种 群 个 体 数
共生
种 群 个 体 数
时间
竞争
种 群 个 体 数
时间
寄生
时间
捕食
时间
例1:几十年前,欧洲一种百灵鸟被引进美洲,这种 鸟的生活习性与当地草地百灵鸟相似,后来发现草 地百灵鸟绝迹了,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B ) A.捕食 B.竞争 C.寄生 D.共生
2.1.3
种群与生物群落
第3课时 生物与环境因子
群落的类型与结构
群落类型
森林群落 草原群落 池塘群落
植被: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
等等….
在各种群落中占主导地位是什么? 植物
群落结构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生物与环境的 相互作用
生物能 适应环境
生物受 环境影响
生物也能 影响环境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光照强度的影响 阴生植物 阳生植物
光照强度的影响
夜 行 性 动 物
光照强度的影响
光照长度的影响
换羽、换毛 动物繁殖,迁徙
换羽、换毛
光照长度的影响
梅花鹿 红腹角雉
日照长短的变更会影响动物性腺的发育,进 而影响其生殖器官的成熟以及相应的性行为。
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1. 生物受到环境中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2. 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影响环境 3. 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使现存的生物 普遍能适应环境 4. 生物个体受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表 现为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群落中生物间的关系: 种内互助 生物种内关系 种内斗争
生物种间关系:互利、共生、寄生、 竞争、捕食
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
• 生物要适应环境
生物的生存受到温度,阳光,水分,食物等各 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 生物也会影响环境
图中植物形态的变化主要是受了环境中什么 因素的影响?
风
阳光
图中植物的分布主要是受了环境中什么因素的 影响?
水分 、阳光
阳光与动物的 生活习性也有密切 的关系
夜行性动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花鹿
红腹角雉
日照长短的变更会影响动物性腺的发育,进 而影响其生殖器官的成熟以及相应的性行为。
温度对植物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我国 南方 北方
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针叶林 苔原
冬眠和夏眠
松 叶 横 切
沙漠狐
极地狐
环境中的空气、温度、阳光、水分、 食物等因素会影响生物的形态和分布, 生物的生命活动会影响环境吗?
生物对环境影响 1.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既疏松了土壤又增加 了土壤的肥力。 2.植树造林既美化环境,又能净化空气、防 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持水土。
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又要影响环境!!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现存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 生活方式。
叶变为刺,茎肉质
虫媒花(鲜艳、甜) 风媒花(干、轻、多)
保护色: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与环境色 彩相似的体色
拟态: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 非常相似
警戒色:剌眼的体色对天敌有警戒作用
环境能影响生物,生物个体会受到其他 生物的影响吗?
种内互助 蚂蚁、蜜蜂的现象 1.种内关系 种内斗争 争夺食物、空间或配偶
2.种间关系
• 互惠:彼此有利,分开后能独立生活,也叫种 间协作 如:花与蝴蝶 • 共生:彼此有利,分开后不能独立生活 如: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地衣 • 竞争:彼此互相抑制,也叫种间竞争 如:水 稻与杂草 • 捕食:一方杀死或吃掉另一方 如:鸟吃虫 • 寄生:一方有利,另一方有害 如:蛔虫寄生 于人体内、莬丝子寄生在豆类植物上、病毒寄 生在细菌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