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合集下载

2023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是什么

2023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是什么

2023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是什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是什么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全国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深入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

(一)坚持以我为主,牢牢掌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

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碗里主要装中国粮,这是由基本国情决定的。

(二)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

粮食安全的意义(一)粮食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的重要方面,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世界上真正强大、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

我们是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如果粮食方面出了问题,一切都无从谈起。

对粮食问题要从战略上看,看得深一点、远一点。

只有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二)粮食安全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

粮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粮食充足,则市场稳定、人心安定。

高水平、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不仅可以“为食者造福”,让城乡居民“吃得安全”“吃得健康”。

也可以“为耕者谋利”,增加种粮农民收入;还可以“为业者护航”,促进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粮食安全的意义有哪些(一)粮食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的重要方面,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世界上真正强大、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

我们是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如果粮食方面出了问题,一切都无从谈起。

对粮食问题要从战略上看,看得深一点、远一点。

只有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二)粮食安全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

论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

论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

论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摘要: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并取得了重大成就。

本文从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数量和质量方面分析了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提出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必须以保护耕地为基础,以科技为根本手段,以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为可靠基础,依靠优势区域增产提升保障能力,以国家政策支持作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以提高单产为目标,保证粮食增产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粮食安全;耕地保护;科技手段;政策支持粮食安全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物质保障能力和水平,包括生产、进口和储备能力以及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的保障能力;二是消费能力和水平,包括需求总量以及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消费结构和消费偏好等;三是保障粮食供给的机制和途径。

本文将从粮食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发展趋势来分析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并探讨对策。

一、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总量安全,人均占有量达到国际安全标准。

中国的粮食总产量自2003 年来保持稳定增长,2007年突破5亿吨,2011年达到5.7亿吨,2012年为58957万吨,除大豆外,其他种类粮食自给率均高于95%的安全水平。

[1]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将一个国家人均粮食年占有量400公斤定为粮食安全的标准,中国粮食人均占有量2010年达到409公斤,2011为425公斤,达到了国际公认的安全标准。

数量安全但质量不高。

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主要表现在,粮食播种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粮食总产量波动明显;品质优良的粮食品种仍难满足城乡居民生活与加工需求,粮食质量安全隐患仍比较严重;较效益持续偏低,农粮食生产比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粮食生产投入不足,生产要素持续流出;粮食产业链利益分配失衡,种粮农民分享增值收入偏低;粮食市场调控体系不健全,应对国际竞争的总体战略设计缺失。

[2]二、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耕地保护形势严峻。

一国的粮食总产量取决于耕地数量和单位面积耕地的生产能力,其中耕地数量是保证粮食生产最基本的因素。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战略重构及其实现路径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战略重构及其实现路径

Industrial Economy产业经济1462018年3月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战略重构及其实现路径①佳木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李维刚 韩铭(通讯作者)摘 要:随着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各方面领域的改革深化实施,所产生的影响也是广泛的,尤其是处在当前的“一带一路”经济战略发展背景下,就要从各方面研究各领域发展的策略,其中粮食安全战略的重构就显得格外重要。

基于此,本文先阐述我国粮食生产特征和综合生产能力发展阶段,然后就“一带一路”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以及对粮食安全战略产生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最后探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构措施,希望能通过此次理论研究,能为实际粮食安全战略的制定提供思路。

关键词:“一带一路” 粮食安全 战略重构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3(c)-146-021 我国粮食生产特征及综合生产能力发展阶段分析1.1 我国粮食生产特征我国近些年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也显著提高,对粮食的需求也大大增加,这就要求我国的粮食生产要提高效率,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

从我国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能看到,有几个层面显著的特征。

(1)粮食产量虽然增加,但粮产每年增幅在不断下降。

如从2011年的4.5%下调到2015年的2.4%,2016年粮食总产12325亿斤,比2015年减少104亿斤,2017年粮食产量1.2358亿斤,达到历史第二高。

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每年粮食产量增加,但幅度下降。

(2)体现在粮食品种结构变化明显上。

粮食作物的产量和播种的面积不断增加,但是不同的发展时期对粮食增产作物品种拉动也不同。

如20世纪90年代稻谷是粮食增产重要拉动力,新世纪玉米就成为第一大粮食作物[2]。

所以在品种的结构上,随着不同的发展阶段需求不同,所产生的结构变化也是比较大的。

中国粮食安全战略

中国粮食安全战略

中国粮食安全战略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安全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粮食安全战略,以应对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和消费等方面的挑战。

首先,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核心是增加粮食生产。

中国的耕地资源有限,但是通过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保障粮食的总产量。

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优质种子、加强农业水利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粮食产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其次,中国粮食安全战略还包括了加强粮食储备和流通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的粮食储备体系,可以在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调度粮食,保障灾区人民的生活。

同时,完善粮食流通体系,保障粮食的均衡供应,防止价格波动,维护国家粮食市场的稳定。

此外,中国粮食安全战略还注重加强粮食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监管。

加强对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监管,严格控制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保障粮食的质量安全。

同时,加强食品生产加工的监管,严格把关食品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最后,中国粮食安全战略还包括了促进农业农民增收和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通过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乡村旅游等措施,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粮食安全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政策制定和实施,才能有效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
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策略和措施:
1. 加强粮食生产能力: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机械化、改良种子培育等措施,提高
农作物种植效率和产量。

政府还鼓励农民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作物产量。

2. 提高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灌溉条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灌溉水浪费。

3. 优化农业结构: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粮食生产的多元
化和集约化。

加大对重要粮食品种和主产区的支持力度。

4. 加强农业品质安全监管: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对农药、化肥、饲料等
农业生产关键环节的监管力度,确保粮食的质量安全。

5. 发展现代化农业:推动农业信息化、智能化和农业机器人技术的应用,提高农业生
产效率,降低成本,并加强现代农业技术培训。

6. 增加粮食储备量:建立健全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增加粮食储备量,以应对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突发情况。

7. 加强农民收入保障措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加农民参
与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8.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增加
非农业领域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多元化收入。

中国政府将继续加大对粮食安全的投入,完善政策措施,保障全国人民的粮食供应和安全。

构建“五大体系” 扛稳粮食安全责任

构建“五大体系” 扛稳粮食安全责任

20215构建“五大体系”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夏春胜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 化遭遇逆流,尤其是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仍未得到 有效遏制,未来一个时期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 性因素较多,冲击国内经济发展的风险隐患仍然存 在。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应对外部冲击挑战、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能力不断增强,取得抗击新 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严重,但我国社会始终保持 稳定,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给功不可没。

江 苏既是工业大省、经济大省,也是粮食主产省、粮食 产业大省和消费大省,在国家战略全局中占有重要 地位,保证粮食安全、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责任重 大、任务繁重。

江苏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中央部署 要求,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大战大考中,打了一场 漂亮的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江苏省 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会同相关部门完成了国家调拨、省支援湖北医疗队、全省医疗机构、省内紧缺地区 和省涉外疫情联防联控、省直一线执法执勤和公共 服务窗口以及援外等医疗物资保障工作,并推动粮 油加工企业促进复工复产,充分发挥粮食应急体系 作用,保证了粮油供应不断供、不脱销。

虽然江苏 粮食和物资储备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发挥了积极保障作用,但当前江苏粮食和物资储备 工作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需要着力破解。

比如,粮食安全基础尚不稳固,责任制考核有待加强;粮 食收购市场化趋势明显,相关保障机制尚不完善; 粮食流通监管力量十分薄弱,创新方式方法迫在眉 睫;行业科技水平与江苏科技实力不匹配,产业发 展缺少有效支撑;物资储备管理制度尚不健全,亟 须加快补齐短板。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补齐物资储备短板、健 全物资保障体系等做出重要部署。

在2020年12 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 强调:“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 责任,实行党政同责,‘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 要负责。

中国粮食安全解决措施和对策

中国粮食安全解决措施和对策

中国粮食安全解决措施和对策
中国粮食安全是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中国正在采取一
系列的解决措施和对策:
1.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通过加大投入,优化农田布局,推广高效耕作技术,提高农业
机械化水平等手段,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

2. 增加种植面积:通过土地整合、改造、开发等措施,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提高产量。

3. 推广科技创新: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提高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水平,提高作物抗病
虫害能力,增强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抗灾能力。

4. 支持农民参与粮食生产:通过改革农业支持政策,提高农民种植意愿及积极性,鼓
励农民参与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5.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田水利、农业灌溉、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
投入,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利用率,确保灌溉供水稳定。

6. 建立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加强粮食收储管理,建设和完善粮食储备设施,提高应
急储备能力,确保粮食供应有保障。

7. 打击粮食浪费:加强粮食节约和合理利用,鼓励粮食加工企业、餐饮业等减少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

8. 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完善粮食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加强对农药、化肥等农业生
产过程中的监管,确保粮食质量安全。

9. 发展多元化的农业产业: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旅游业等,促进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的粮食生产意愿。

以上是中国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上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和对策,通过这些举措,可以有效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

简述我国粮食安全战略

简述我国粮食安全战略

简述我国粮食安全战略
我国粮食安全战略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其主要目标是保障我国人民的粮食供应,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
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加大对农村电网、饮水安全、
农业灌溉、土地整理等方面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农产品的供应量。

2.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包括推广高效节能农业技术、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技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3. 发展农业产业。

包括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发展优质、高产、早熟的农产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生产的多样化。

4.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加强农村电网建设、农村饮水
安全工程、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力和生
活水平。

5.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

包括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加强农业监管,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6.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包括加快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与农村的联系,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

我国粮食安全战略是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发展而制定的。

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
产效率、发展农业产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

粮食安全与国家安全的战略重要性

粮食安全与国家安全的战略重要性

粮食安全与国家安全的战略重要性粮食安全是指国家居民在正常情况下,能够稳定、充足地获得满足其消费需求的粮食。

而国家安全则是指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不受到内外威胁和破坏的状态。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

本文将探讨粮食安全与国家安全之间的战略重要性,并说明如何保障粮食安全以维护国家的整体安全。

首先,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

粮食是人民的生命线,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保障人民的温饱是最基本的职责。

如果国家无法满足人民的粮食需求,将导致社会动荡和不稳定。

人们为了生存可能会采取各种手段,包括抗议、暴力行为甚至革命,这都会对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只有确保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和充足性,才能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其次,粮食安全与国家经济安全密切相关。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粮食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粮食供给作为支撑。

如果粮食供应不稳定,将会导致粮价的剧烈波动,进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此外,粮食的进口依赖也会增加国家的经济脆弱性,使得国家难以自主调节经济政策。

因此,保障粮食安全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再次,粮食安全与国家社会稳定息息相关。

粮食供应不稳定会导致农民收入下降,农村发展滞后,进而引发农民工外出务工、农村空心化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也增加了治安问题的发生。

粮食安全的确保能够提供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社会经济状况,从而减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确保国家的社会稳定。

最后,粮食安全与国家军事安全有着密切的联系。

粮食对于军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后勤保障。

没有充足的粮食供应,军队就无法进行长时间的战斗和作战行动。

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够确保军队的战斗力和持久战力,维护国家的防卫安全。

与此同时,国家拥有充足的粮食储备还能增加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谈判筹码,提高国家的整体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粮食安全与国家安全密不可分,其战略重要性不可忽视。

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国家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基础。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并举的新时期,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因此,制定和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坚持以我国国情为基础。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和最大的粮食消费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

因此,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特点,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安全政策和措施。

其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

通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增强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从根本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再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

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也是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保障粮食供给。

此外,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坚持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也是保障粮食生产的重要条件。

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加大对农田水利、农田基础设施、农业机械化等方面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总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

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略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略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教学目的】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一头连着百姓饭碗,一头连着国家战略。

我国是人口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充分认识保障粮食安全的必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号召学生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永远记得“粒粒皆辛苦”,始终不忘“辛苦是三农”。

【重点内容】1.讲清楚我国粮食安全持续向好的原因。

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

2.讲清楚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极端天气、乌克兰危机等因素影响,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性风险增加,人类或将面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大的粮食危机”。

我国粮食安全紧平衡格局长期不会改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与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的矛盾突出,粮食品种、区域等结构性的矛盾突出,成本刚性上升与增加种粮收益的矛盾突出,个别品种外采率高与国际贸易风险的矛盾突出,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

3.讲清楚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保护耕地命根子,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把民族种业搞上去,落实党政同责,树立大食物观,多措并举、久久为功确保粮食安全。

【教学难点】1.深刻阐述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内涵2.准确把握我国农情【教学导入】洪范八政,食为政首。

中国是人口大国,如果中国自己的粮食不够了,任何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都不可能有帮助中国人解决吃饭问题的能力。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际,时任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人口众多,历代政府都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这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同样,共产党政权也解决不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它必然会因此而垮台。

1994年,有一位美国学者写了一本叫《谁来养活中国?》的书,声称由于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进入21世纪后,中国必将出现粮食短缺,进而造成世界性的粮食危机。

中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中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中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纵观中国历史,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灾荒史,中国的灾荒史实际上反映的是中华民族在饥饿中艰难挣扎的生活史。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对于当代中国而言,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

中央一直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发展现代农业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内容之一。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特别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

今天,我汇报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的现状,二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国际经验与启示,三是现代农业发展视野下的粮食安全战略,四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的现状(一)关于粮食安全的几个基本问题粮食安全,顾名思义,就是能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

包括三层涵义:一是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二是能够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三是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

粮食安全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目前国内比较统一的认识是三阶段论:粮食安全的第一阶段是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期,改革开放以前是比较典型的第一阶段。

这一时期的特征是粮食还没有满足消费需求,需要整个社会不遗余力地将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粮食商品量占总产量的比重很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很低。

这一阶段的粮食安全问题可以表述为,随时向民众供应足够的基本食品,简言之,就是人人有饭吃,整个社会刚刚进入温饱阶段。

这一时期粮食安全的重点是总量保障。

粮食安全的第二阶段是国民经济发展到中等水平。

其基本特征是粮食生产已经可以在总量上满足需求,社会已经摆脱了粮食短缺的困扰,其他食品如水果、蔬菜、肉禽蛋鱼等丰富起来,人们的选择性明显加强,小康社会的种种特征日益明显。

这一时期粮食商品化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接近50%。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治理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治理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治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思想。

国家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生活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我国粮食安全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一方面安全保障不断得到巩固,另一方面各种安全风险和挑战也在不断提升。

治理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是统筹安全和发展的重要抓手,从安全维度看,直接影响人民安全和社会稳定,从发展维度看,关乎乡村振兴和国家治理现代化。

一、粮食安全的中国意涵粮食安全概念是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中提出的,其内涵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食物”。

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及粮食安全并作出重要指示,由此中国学者对粮食安全概念进行初步阐释:一是粮食数量能够满足国民经济正常发展所需;二是粮食价格及其变化符合国民经济健康快速稳定发展内在规律的客观要求;三是粮食质量符合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要求。

党的十九大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020年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目标圆满达成,但粮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

因此,在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的内涵已经演变成,国家在任何时期保障本国所有人民、所有行业、所有环节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粮食供给、生产、流通、消费、储备、贸易等方面不受内部或外部环境影响的状态和能力。

二、国家粮食安全环境新解读当前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工作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家粮食安全环境也有所变化。

国家粮食安全环境是国家粮食安全发展的动因,也是使其遭受影响的力量,可以分为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

就不利因素而言,可分为传统挑战和非传统挑战。

传统挑战诸如耕地质量下降和数量红线逼近、水资源短缺状况加剧、农民种粮收益和积极性持续下降、粮食生产经营体制不健全、农业产业科技应用和科技人才水平低、种子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弱、转基因农作物作用模糊、食物浪费风气顽固等问题仍旧存在。

粮食安全新战略

粮食安全新战略

粮食安全新战略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2015年7月1日正式通过并实施的《国家安全法》明确提出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粮食安全上升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在粮食产量十一连增的背景下,中央多次关注并强调粮食安全问题,意味着什么?“中国用不到世界十分之一的耕地,生产了世界四分之一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成就不可谓不大,但繁荣之下亦有隐忧。

”11月15日,在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国研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和中国经济年鉴社共同主办的“2015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指出,中国粮食和食品安全领域面临三大新挑战:资源环境代价、国际市场影响、质量安全隐患。

针对上述问题,来自国内外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农业企业高管进行了多场研讨。

与会者认为,为应对新挑战,应制定长期稳定的农业战略和政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育增长新动力,加强国际合作,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框架。

粮食安全新挑战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2015年全球粮食安全指数》显示,调查涵盖的109个国家中,在粮食普及程度、可负担程度以及品质安全三大指标上,中国分列第39名、第50名、第38名。

供给方面,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介绍说,“总体上看,中国粮食供给极为充分,国内产量、进口数量、社会库存量均在增长。

”自2004年以来,中国的粮食已连续十一年增产,2014年粮食产量达6亿吨,预计2015年将继续增产700-800万吨左右,人均粮食占有量接近450公斤,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在国内粮食产量不断增长的同时,进口数量也在不断增加,2014年进口粮食共1.04亿吨,2015年该数据有可能达到1.05亿吨到1.2亿吨,种类几乎覆盖所有农产品。

保证粮食安全的中国策略申论

保证粮食安全的中国策略申论

保证粮食安全的中国策略申论
保障粮食安全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保证粮食安全更是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近年来,中国粮食安全状况不断改善,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因此,中国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来保障粮食安全,包括:
1. 加强粮食生产。

中国要加强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产量。

此外,中国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粮食品质和效益。

2. 保障粮食供应。

中国要建立健全的粮食供应网络,保障粮食供应的充足和稳定。

同时,中国需要加强粮食储备,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

3. 推进粮食消费。

中国要积极推动粮食消费的变革,推广健康、营养、安全的粮食消费习惯,减少浪费。

此外,中国需要加强粮食品牌建设,提升国产粮食的品质和品牌形象。

4. 加强粮食安全治理。

中国要加强粮食安全治理的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的粮食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强对粮食安全的监管和治理。

5. 促进国际合作。

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促进国际合作和交流,分享经验和技术,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保障粮食安全是中国的重要任务,需要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

中国需要通过加强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应、推进粮食消费、加强粮食安全治理和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努力,实现粮食安全的可
持续发展。

中国的粮食生产安全

中国的粮食生产安全

中国的粮食生产安全粮食,作为国家安全的基石,始终是国计民生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粮食生产安全问题更是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面对人口增长、资源约束、环境变化等多重挑战,如何确保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成为摆在中国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中国历来重视粮食生产,将其视为国家战略的核心内容。

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旨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效率,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从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到科技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从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到多元化的国际合作,中国在粮食生产安全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

中国政府实施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保护耕地面积和质量,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通过立法手段,中国明确了耕地红线,严禁非法占用耕地,同时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和产出效率。

科技创新在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中国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培育了一批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农作物品种。

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如无人机喷洒、智能灌溉系统等,也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也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中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

通过国家粮食储备、地方粮食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多层次的粮食储备网络。

这有助于在遇到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突发情况时,能够及时调节粮食市场,保障市场供应稳定。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粮食市场的合作与交流。

通过进口多元化策略,中国不仅保障了国内粮食市场的多样性需求,也促进了与其他国家的农业技术交流和合作。

这种开放的姿态有助于中国在全球粮食产业链中占据有利位置,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

中国粮食生产安全仍面临诸多挑战。

例如,农业资源的有限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等,都对粮食生产构成了潜在威胁。

因此,中国必须持续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新时代我国粮食安全区域布局的新构想

新时代我国粮食安全区域布局的新构想

新时代我国粮食安全区域布局的新构想在新时代,我国的粮食安全格局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我们需要重新构思和规划我国粮食安全区域的布局。

本文提出了以下新构想。

一、粮食主产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目前我国粮食主产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东部沿海地区。

然而,这些地区的土地资源已经逐渐枯竭,农业生产成本越来越高,而且面临着不稳定的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而且自然条件适宜粮食作物的生长。

因此,我们应该逐步将粮食主产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促进中西部地区农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均衡发展,提高全国粮食生产的整体水平。

二、农业种植结构升级我国目前的农业种植结构主要以粮食、棉花、油料等为主。

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肉类、蔬菜、果品等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因此,我们需要逐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大肉类、蔬菜、水果等高品质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和生产力度,满足人们对健康、营养的需求,提高农业组织和经济效益。

三、发展生态农业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普遍存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

随着人们对健康、环保意识的提高,发展生态农业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我们应该积极推广优良品种、生态种植等生态农业技术,把握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区域特色,发展特色有机农业、生态畜牧等农业项目,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亿万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态安全。

四、推动农业现代化在新时代,我们需要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发展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为农民增加收入和提高生产水平提供支持。

总之,新时代我国粮食安全区域布局的新构想包括粮食主产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农业种植结构升级、发展生态农业、推动农业现代化等方面。

我们必须抓住新时代的机遇,积极应对新的挑战,推动我国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具有竞争力、可持续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农业产业体系。

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

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

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廖西元,李凤博,徐春春,申红芳,方福平2011-05-24摘要:我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农民之困惑、地方政府之心病、中央政府之无奈”的突出问题,关键在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缺失。

为此,必须以综合生产力为基石、市场调节力为重点、主权控制力为保障,重构我国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

本文通过分析综合生产力、市场调控力、主权控制力现状,提出了实现从“生产粮食”向“经营粮食”的观念转变,精心设计利益协调、特殊保障两个制度,切实提高产区政府抓粮、广大农民种粮两个积极性,牢牢把握粮食收购加工、投入品经营两个主动权,积极用活粮食出口、加工转化两个调节器等建议。

关键词:粮食安全,国家战略,综合生产力,市场调控力,主权控制力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战略方针。

深入贯彻这一方针,迫切需要加快构建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

一、粮食安全的问题以及国家战略的缺失粮食安全备受关注,这是由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政策扶持、加大投入和科技进步,我国农业发展尤其是粮食生产成就斐然。

但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我国粮食发展依然面临如下突出问题:(一)广大粮农之困惑改革开放以来,“卖粮难”、“打白条”与粮食价格的剧烈波动始终共生共存,“种”还是“不种”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广大粮农。

其中,“大豆困境”就是近年来粮农困惑的一个缩影。

一方面,我国大豆市场需求旺盛,2000年以来我国大豆进口量急剧增加,到2008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达3746.3万吨,大豆进口依存度高达70%;另一方面,由于跨国公司已经基本控制了原料进口、加工环节和流通环节,控制了大豆的定价权,大豆丰收的年景基本上都出现了“卖豆难”,但即便出现了严重的“卖豆难”农民却还是不能不种。

对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认识

对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认识

对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认识中国是一个经历了丰收与深蓝的国家,拥有着古老的粮食安全传统。

今天,我们所面临的粮食安全问题已经变得非常复杂,必须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认识,从而为有关相关的政策制定者和实施者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建议。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内涵,即在维护和改善全民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确保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同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战略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粮食供应、粮食流通、粮食质量、粮食消费。

第一,粮食供应方面,应加大对农业生产力的投入,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精准农业和节水灌溉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改变传统农业低效率的状况,增加农业生产能力,实现粮食安全。

同时,应加强国家粮政的改革,建立国家粮食有序供应体系,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粮食流通方面,应进一步完善以市场为主导的粮食流通机制,推动粮食流通市场的深入发展,形成稳定流通的网络,提高供需的匹配度,高效满足社会需求,改善粮食流通环境。

此外,粮食应急机制也应当加强,形成快速反应、有效控制、精准投入的应急系统,充分满足社会突发事件对粮食的需求,防止可能出现的粮食短缺情况。

第三,粮食质量方面,应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制度,加快粮食安全标准制定,强化市场监管,实现质量安全可控。

第四,粮食消费方面,应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增加农村购买力,建立健全农村粮食消费体系,提高农村消费水平。

此外,国家还应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强粮食安全战略执行,保持粮食安全稳定,提高粮食安全水平,稳住粮食价格,增强社会对粮食安全的信心。

本文仅是对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一个概观,实际上,应结合当前国情,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完善我国的粮食安全战略。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人民的粮食安全,满足各级政府及社会各方面的需求,实现祖国更加富强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中国粮油信息网 2014-2-10 14:06:04 来源:本网论坛【大中小】继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粮食安全"放在首要任务、中央农村工作会提出确保"舌尖上的安全"之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将保障粮食安全上升到基本国策的地位。

从注重数量转为数量质量并重,成为此次文件中对粮食安全布署的亮点,专家认为,以可持续的方式确保数量、质量双安全,将是未来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

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在一号文件提出的八项重点工作中,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依然被放在首位,这种政策上的延续透露出极强的信号。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粮食安全"放在首要任务,并提出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到其后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聚焦粮食安全战略,强调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到此次一号文件提出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是治国理政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秦富对此表示,这体现了把粮食安全作为重中之重的地位,上升到了基本国策。

"对于粮食安全,有一个需求优先的问题。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沈贵银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次提出的"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中粮食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强调谷物,在粮食里把大豆和薯类就刨除了,谷物里面首先是口粮,其次是饲料粮,
这是必保的,口粮问题涉及到国家安全,很容易成为贸易保护的手段。

在保证口粮绝对安全的基础上,"适度进口"也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方针之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认为,把适度进口作为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开放的环境下,适应国内国际市场一体化程度提高、更好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所做出的一个重大的调整。

同时,立足国内解决吃饭问题,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总基调没有变,要提高国内产能,通过科技支撑,使口粮得到更好保证。

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基调始终不变,"合理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更是因为依靠全球市场不能解决我国粮食问题,进口必须保持适度。

2013年我国谷物进口接近300亿斤,大豆进口突破1200亿斤。

全球每年谷物贸易量约6000亿斤,仅相当于我国谷物年消费量一半左右,而全球还有8亿多人处于饥饿状态。

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日前曾表示,作为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负责任大国,依赖进口保吃饭,既不现实也不可能,饭碗还得牢牢地端在我们自己的手上。

既重量更要重质
政策有延续也有创新。

此次文件提出,在重视粮食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安全。

可以看出,粮食安全战略已从注重数量转为数量质量并重,我国要在端稳自家饭碗的基础上,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已成为当前民众不满的焦点之一,而此次文件提出,"要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期待中央将下
大力气从政策层面对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建立保障。

"像‘镉大米’这样的粮食质量安全事件已经成为老百姓日益关心的问题。

"沈贵银说,这次文件提出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安全,也是适应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需求,也反映了政府对百姓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

"粮食安全中,‘量’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而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质’问题比较迫切,这关系到每一个老百姓的健康。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说,此次文件和以往最大不同在于,从注重数量转为数量质量并重,以可持续的方式确保数量、质量双安全。

这是解决当前人们对农产品信任危机的根本手段。

郑风田认为,重视粮食安全,不再单单是指粮食的数量安全,而是更加重视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在过去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提及并不多,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此有了很多部署。

"郑风田说。

农业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王东阳认为,此次文件突出强调了食品安全的责任,把食品安全纳入考核评价。

以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出现问题,更多的是追究个人和经营主体的责任,这次明确地方
政府属地责任,并列入考核评价,有利于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落到实处,把监管的网撒下去,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保障当前立足长远
此次文件提出,在保障当期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

沈贵银认为,这是对保障粮食安全的方式做出了安排,"就是要既保当前,又要立足长远".
首先,当前应该如何保?沈贵银说,这要依靠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提高国内的综合生产能力,其一要保证基本农田,其二要依靠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

另一方面要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适度进口,同时积极推动农业走出去,到海外合作生产来解决国内市场需求。

其次,为何要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们的粮食增产是建立在对资源过度利用基础上的。

"沈贵银说,像南方被严重污染的稻田现在还在生产粮食,华北地下水严重不足也还在种粮,东北黑土地土质下降特别明显等,"现在的粮食增产模式对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危害,所以要更加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
"可以看到文件中多次使用‘可持续’‘生态农业’",郑风田说,这意味着中央将更注重改变粮食生产的方式。

那么,如何转变粮食生产方式、如何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沈贵银说,一是可以调整种植结构,比如种高粱就几乎不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但是水稻吸收得厉害;二是可以适当地休耕,比如原来种两季改种一季,黑龙江等地可以采取轮种方式;此外,还要鼓励使用有机肥、鼓励保护性耕作、开展生态补贴等等,通过这些方式来保护宝贵的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证可持续发展。

"当然这种情况下粮食生产可能会有一定下降,但只要保证有地,不愁生产不出粮食来。

"沈贵银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