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主义与博爱、仁爱和慈悲为怀的比较03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的仁爱
孔子的“仁爱”不 是一视同仁,具有 差等性和层次性, 与“宗族”关系相 连
孔子则认为人性 善,“仁爱”是出 于本性的爱对人 性抱着乐观的、 肯定的态度。 儒学立足于人生,
靠人性自身的力 量来推动,其具 体表现为“克己 复礼”和“爱 人”。
孔子在总结历史 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春秋时代的 社会实际提出来 的
基督教的博爱VS儒家的仁爱VS佛教的慈悲思想
背景 内涵
儒家的仁爱
礼乐崩溃、社会更替、人民 苦难 深重的年代
“仁” 人与他人的关系 “仁者爱人”“孝悌之爱” “克己复礼”
基督教的博爱
犹太人处于罗马帝国残酷地 统治和无情地压迫下,人民痛 苦不堪,国家名存实亡。
广泛的爱一切人和生命 上帝对人的爱 三种爱 人对上帝的爱
2: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石。 坚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坚信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是人 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 的创造者,
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主要内容)
3: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主要实 现手段。人道主义只有在维护无产阶级利益时 才能真正照顾到大多数人的利益。在资本主义 社会中,无产阶级要争取自己真正做“人”的 权利,那么同资产阶级的冲突就无法避免。
人对自己同类的爱
基督教的博爱VS儒家的仁爱VS佛教的慈悲思想
背景 内涵
慈悲思想
东汉后期,政治腐败,占 星,望气等方术流行,道 教形成,这个时候佛教传 入中国
慈悲观 因缘和合 而生,因缘消散 而灭 慈“慈爱众生,给予快乐” 悲“悲悯众生,拔出痛苦”
基督教的博爱VS儒家的仁爱VS佛教的慈悲思想
爱的对象 出发点 实现途径 形成渊源
基督教的博爱VS儒家的仁爱VS佛教的慈悲思想
爱的对象 就是以爱心去 帮助众生,觉悟 众生,解救众生, 使众生摆脱生 死轮回的苦境, 到达常、乐、 我、净的涅槃 境界。 出发点 人无我,即人的 存在是虚幻不 真的,人生充 满了种种痛苦, 如生、老、病、 死、怨憎会、 求不得、爱 别离、五阴盛 等,要消除这些 痛苦,就必须勤 修佛 法、止恶行善。 实现途径 慈悲是在践行 上要求自我牺 牲和无私奉献, 智慧是在认识 上要求证悟宇 宙、人生的真 谛。 “布施和不杀 生” 形成渊源 佛教的创始人 是乔达摩· 悉达 多(约公元前 563~前483年) 释迦族人,是 古代迦毗罗卫 国净饭王的儿 子。他29岁出 家修行7年,遍 访当时的智者 名人,最后在 一棵菩提树下 “悟道成佛”, 被佛教徒尊为 “释迦牟尼” (释迦族的圣 人)。
基督教的博爱 基督教的“博爱” 思想是爱一切人, 包括爱上帝、爱友 人,爱罪人,甚至爱 仇人。 与“宗教”相结合
基督教教义对人 性持否定态度, 认为每个人生而 有罪。 基督教立足于上 帝
基督教的“博爱”思想来源于犹太 的来源是神,所 教的教义和教规, 以它的实现途径 以及古希腊罗马 离不开神的力量 哲学。
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主要内容)
4: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最终 目标。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把人的发展同社 会 进步联系起来。马克思认为真正“人的全 面发 展”在于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因为 个体的全面发展既要以社会的全面和高度完善 作为条 件,又要以进一步推动和促进社会的 全面发展为目标。
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主要内容)
1:“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是马克思人道主义 思想的出发点。 “人本身”首先是指人的自 然质,即人的肉体组பைடு நூலகம்和自然属性。其次,是 人的社会属性,人是自然、社会、理性,三者 具体的、有机的、辩证的统一,而不仅仅是简 单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主要内容)
佛教的慈悲
对比
共同点:都是对全人类的命运、生存方式、伦理 现状、道德信念、行为准则以及每个人的自身利 益的关注。 不同点:人道主义以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来 实现自己的目标,追求物质。一人作为出发点, 强调物质的享受,把幸福带到了人间。对发展知 识,经济作用大。 其它宗教的幸福观一实现幻想的幸福为目的, 认为人的物质的欲望是邪念,最高价值和幸福不 在现实人间!对处理人际关系,对家庭社会稳定, 提高个人道德素养方面影响多。
参考文献
苏丽娜,孔子“仁”的思想和基督教“博爱”思想 之比较[J]北京,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8(4) 徐东明,关于佛教慈悲观与孔子仁学观的比较[J]西藏,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张之沧,再论马克思的人主义[J],河北,河北学刊, 2008(1)
关于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与基督教 的博爱、儒家的仁爱、佛教的慈悲思 想的比较
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理论前提)
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人道主义并不是马克思的 开始、独创,它是源自费尔巴哈的实证哲学。
费尔巴哈的实证哲学是实证的人道主义与实证的自然 主义的统一。这种实证哲学是在批判神学与思辨哲学 基础上提出来的新哲学,它一方面揭示神学与思辨哲 学,提出不是上帝创造人,而是人创造了上帝;另一 方面费尔巴哈从感觉、确定、有限、实际、真实的存 在出发,把宗教、神学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恢复了 现实的人的本质,自然的本质,开创了人本学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