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螺旋钻机引孔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设计要求引孔的范围 (1)
三、工程地质情况 (2)
四、施工场地条件及施工准备 (5)
五、组织机构 (6)
六、机械及劳动力计划 (7)
七、施工工艺流程及质量控制重点 (7)
八、施工方法 (8)
九、引孔施工顺序及打桩顺序 (9)
十、施工进度计划 (9)
十一、工程施工管理措施 (10)
十二、引孔与沉桩设备的配合 (11)
十三、特殊情况的补救措施 (12)
引孔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由深圳**********,地点位于********************,北部是华为南方工厂厂房(一期)项目B1区,西侧为新城大道,东侧为工业东路,南侧为松山湖大道,占地面积约19万平方米,本工程范围包括:场地平整、桩基础工程、土方支护等工作内容。其中桩基础为PHC-A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桩径为Φ500×125,桩尖采用十字型桩尖,桩端持力层为强风化或全风化混合岩,共有Φ500×125 PHC-A型预应力管桩4463根,平均桩长约15m。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2300KN。
本工程场地范围内岩层顶面标高变化起伏较大,我司在进行预应力管桩施工过程中在局部区域出现了管桩施工无法达到设计要求的有效桩长的情况。后施工、监理、勘查、设计及业主就管桩施工无法达到设计要求有效桩长的情况召开了会议进行讨论,决定在协调用房-3、厂房-5、厂房-6、厂房-7的二区桩基及其他需要引孔处,采用引孔桩基施工方法,对管桩施工进行引孔,以保证有效桩长达到设计要求。
二、设计要求引孔的范围
1、协调用房-3(图号HWBASA0-0-)二区,5-2岩层顶面标高能使独立基础埋深小于或等于2.5m,将做独立基础。即:5-2岩层顶面标高低于17.4米处,均实施引孔。
2、厂房-5(图号HWBBSA0-0-)厂房-6图号(HWBCSA0-0-),厂房-7图号(HWBDSA0-)5-3A岩层顶面标高高于19.3米处,将做独立基础。即:一区和二区5-3岩层顶面标高低于19.3米处,均实施引孔。
3、协调用房-3(图号HWBASA0-0-)的一区内局部5-1层较其他处坚硬,桩打不下去处做引孔。具体范围由施工单位根据施工情况确定,并报监理及业主同意。
4、局部桩基施工过程中出现严重倾斜或断桩,甚至不能成桩,且地质报告
显示该处5-2岩层顶面坡度较大处,须报业主,经勘查单位,设计单位确认的需要引孔处,实施引孔。
三、工程地质情况
根据地勘报告显示,本工程场地内岩面起伏较大,局部区域存在露岩,岩石
较为坚硬。工程地质情况如下:
本场地原始地貌以低丘为主,局部为洼地,原始地形起伏较大,现经人工堆填,勘察时场地基本平坦,地形总体趋势由东向西缓倾。勘探期间测得各钻孔孔口标高变化于20.85m~22.66m间,相对高差1.81m。
据现场钻探揭露和室内土工试验结果,场地内地层自上而下分布有:人工填土层(Qml)、第四系冲洪积土层(Qal+pl)、第四系坡积土层(Qdl)、第四系残积土层(Qel)及其下伏震旦系混合岩(Z)等五类地层。各地基土岩性特征分述如下:
(1)、人工填土(Qml)①层
素填土:呈褐红夹褐黄色,稍湿,一般呈松散状态,个别处为稍密,质地均匀,由砂质粘土组成。主要分布于场地西侧及中部地段之101—103—120—129—145—158—171—188—205孔以西地段,该层于33.70%钻孔钻遇,占场地面积1/3,层厚1.00m~6.60m,平均厚度2.40m,标准贯入试验6点次,修正击数4击,平均4击,为高压缩性土
(2)、第四系冲洪积层(Qal+p)②层
该层沉积岩相变化极大,有砂质粘土、粘土、含砂粘土、含砾粘土、淤泥质土、泥炭质土。按其岩性组分和工程地质特性,可归并为三个亚层:②1砂质粘土层;②2淤泥质、泥炭质砂质粘土层;②3中细砂或夹粘土薄层中细砂。现分述如下
2.1.砂质粘土层:呈浅黄、浅灰、土黄夹砖红等色,可塑状态,不均匀夹10%~30%砂粒,局部夹可塑状粘土薄层。在场地呈条带状分布,闭合于101--103--120--128--130—107—114--135--132--145--158—170--187—203地段;于28.80%钻孔钻遇,占场地面积约1/3,厚度变化较大,为0.90m~11.00m,
平均4.47m,局部裸露地表,隐伏地段埋深1.10m ~5.60m,平均埋深2.59m,层顶标高14.58m~25.39m。标准贯入试验90点次,击数6击~22击,平均9击,属中等压缩性土。
2.2、淤泥质砂质粘土、粘土层:以灰黑色为主,局部为灰、黄灰色,以软塑为主,局部处呈可塑状。富含有机质,夹10%~30%腐蚀植物碎屑,不均匀混10%~20%砂粒。该层主要分布于场地西北部、西部、及东南洼地底部,呈带状、零星状分布。于13%孔钻遇该层,占场地面积1/10左右,层厚1.10m~4.90m,平均
3.20m;层顶埋深1.00m~8.90m,层顶标高13.35m~22.44m。标准贯入试验42点次,击数2击~8击,平均3击,属高压缩性土。
2.3、中细砂:呈浅黄~灰白、浅灰色,稍密为主,局部松散或中密,一般饱水。以石英质为主,不均匀混约10%~40%粘土,局部夹可塑状粘土薄层。该层呈透镜状或零星状分布,主要分布于场地北头端108—113、127、128、131—132、孔附近,于11.10%钻孔中钻遇该层,占地面积近1/10。层厚0.70m~6.40m间,平均 2.33m,层顶埋深
3.20m~9.70m,平均7.05m;层顶标高12.53m~21.87m。标准贯入试验22点次,击数8击~17击,平均12击,为中等压缩性土。
(3)、第四系坡积层(Qdl)③层
砂质粘土(含砂粘土或含砾粘土):褐红、褐黄色相间,可~硬塑状态,由粘土、砂粒组成,石英质砂占20%左右,结构较致密,岩性较均一。主要分布于原始丘坡地段,见于153、154、158、164、188、195、221、孔附近,于4.4%钻孔钻遇该层。该层大部分裸露地表,局部处埋深在1.40m~10.20m,平均4.23m,层顶标高13.85m~25.36m,层厚2.20m~5.50m。平均厚度3.62。标准贯入试验10点次,击数9击~19击,平均13击,属中等压缩性土。
(4)、第四系残积层(Qel)④层
砂质粘性土:为混合岩残积土。呈褐红、褐黄、紫红夹灰白色,可~硬塑,个别处顶部呈软塑状。石英质砂粒组分占25%以上,局部段含10%砾石。原岩结构尚可辨认。除151、163、164、178~181、192~194、孔附近外,该层场地内普遍分布,于90.30%孔钻遇该层。层厚变化较大,为1.10m~30.30m,平均10.73m。在场地中部、东南部裸露,隐伏地地段层顶埋深1.00m~13.40m,平均5.57m;层顶标高9.89m~25.70m。标准贯入试验631次,修正击数8击~29击,平均18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