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
张仲景传说故事
有关张仲景的传说故事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他被后人尊称为医圣,撰写了《伤寒杂病论》,为中医治疗做出了重大贡献。
有关张仲景的传说故事如下:
1.怒辞朝官:当时,张仲景被举为孝廉,成为了一名朝廷官员。
然而,他看到朝廷内部
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深感不满,于是毅然辞去了官职。
他回到家乡,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了医学研究之中。
2.坐堂行医:传说张仲景在隐居期间,常常为周围的百姓治病。
他坐在一个古老的庙堂
前,为病人诊断和开药方。
由于他的医术高超,疗效显著,人们称他为“坐堂医”。
3.巧治皇后:有一次,张仲景被召到宫中为皇后治病。
皇后患了一种很严重的病,许多
医生都无法治愈。
张仲景经过仔细诊断,开出了一剂药方。
皇后服用后,很快就恢复了健康。
从此以后,张仲景的名声更加响亮。
4.著书立说:张仲景在行医的过程中,总结了自己的医学经验,撰写了《伤寒杂病论》。
这本书成为了中医经典之一,流传至今。
5.托梦赠药:据说有一次,张仲景遇到一个重病患者,他告诉患者家属说:“我今晚托梦
给你们,让你们取来五石水,用这水煮五斤羊肉吃,可保住你丈夫的性命。
”家属照办了,结果患者的病奇迹般地好了。
人们称颂张仲景医术高超。
张仲景百科
张仲景目录摘要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
正史无传,生卒年及生平不详,经后人考证,约生于东汉和平元年(150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他写作的《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喻嘉言称此书:“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
元明以后被奉为“医圣”。
人物简介张仲景,《后汉书》无传,其事迹始见于《宋校伤寒论序》引唐代甘伯宗《名医录》:“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
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
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
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
”据此,他为南阳人,师事张伯祖,曾经出任过长沙太守,因此被后世称为张长沙。
但关于仲景任长沙太守之事是否属实,后世尚有争议。
清孙鼎宜认为,张机应为“张?”之误,章太炎也持此说。
[1]人物生平东汉末年,动乱频繁,疫病流行,人民病死者很多,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这引发了他发愤学习医学的决心,“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
”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
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
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但在此外,我们对他所知不多。
在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中,记载了张仲景为王粲看病的逸事:“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
仲宣嫌其言忤,受汤而勿服。
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
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言。
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
此二事虽扁鹊、仓公无以加也。
张仲景人物简介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1]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接下来是为大家收集的,欢迎大家阅读:张仲景,字玑,东汉著名医学家。
约生于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卒于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
张仲景少年时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医学有极大兴趣,从史书中受到古代名医扁鹊的影响和启发,又曾拜同乡著名中医张伯祖为师,对于当时那种追逐权势名利、不精究医药方术的士人极为愤慨,认为有病求助于巫祝迷信者是“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公元196年至204年,南阳地方病疫流行同族病死者三分居二,其死于伤寒病者又十居其七。
面对这种情景,张仲景毅然辞官业医,对伤寒病的起因和治疗方法进行了细心的研究。
他从前人留下的医学著作中,继承了辩证论治的规律知识,又收集了民间的药方和治疗方法,结合自己的医疗经验,加以总结提高,一方面为人治病,一方面从事著述,写出了《伤寒杂病论》。
此书经后人整理校勘,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著。
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
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和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在《伤寒论》的各篇中,六经病的不同症候,又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即所谓八纲的基本内容。
《金匮要略》是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的专书。
共计25篇,全书包括了40多种疾病的诊治。
除了《伤寒论》和《金匿要略》外,张仲景还写了很多著作,如《评病要方》、《五藏论》、《口齿论》等,可惜均已失传。
从东晋咸和年间起,张仲景被称为“医圣”。
他所创造的“六经”分证、中医诊断病情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和辩证施治的原则,为祖国中医学奠定了基础。
张仲景人物评价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最杰出的医学家之一。
张仲景的中医发展历程
张仲景的中医发展历程张仲景(150-219年),字仲景,东汉末年和西晋初年的著名中医学家。
他的中医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张仲景的学习阶段。
据传他从小聪明好学,对医药学有浓厚的兴趣。
他跟随名医多年,深入研究经典医籍,如《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广泛吸取他人的经验,为日后建立他自己的医学理论打下基础。
与此同时,他也亲自实践,不断总结经验,积累医疗案例。
第二阶段是张仲景的理论创新阶段。
在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张仲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
他强调“治未病”,主张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为根本,通过治疗五脏六腑的病变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医学理论,如“内治法”、“外治法”、“六经辨证”等,对中医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阶段是张仲景的著作阶段。
根据自己的学习和实践经验,张仲景编著了世界上最早的全书性医药著作《伤寒杂病论》。
这部经典著作共分18卷,收录了数百种常见疾病的病因、病理、辨证与治疗方法等内容,被誉为中医学的百科全书。
《伤寒杂病论》体现了张仲景的中医学思想和医疗经验,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然是中医学必读的经典著作之一。
第四阶段是张仲景的影响阶段。
张仲景的医术精湛和治疗成效卓著,使他广为人知,并获得了众多患者的尊崇和信任。
他的理论和治疗方法被传播到全国各地,对中医学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被尊为中医学的奠基人之一,并被后世医家尊称为“药王”。
综上所述,张仲景的中医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学习阶段、理论创新阶段、著作阶段和影响阶段。
他通过多年学习和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并编著了具有重要影响的著作《伤寒杂病论》。
他的杰出贡献使他成为中医学界的传奇人物,为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仲景的医德小故事
张仲景的医德小故事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的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为人民解除病痛,深受人们的爱戴。
关于张仲景的医德小故事有很多,其中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张仲景坐堂”。
相传,张仲景在任长沙太守期间,经常深入民间,为百姓治病。
他发现当地的许多百姓因为贫困而无法看病,于是他决定在自己的府衙里设立一个诊所,免费为百姓看病。
每天早晨,张仲景都会坐在诊所的大堂上,等待前来求诊的病人。
有一天,一个年轻的妇女带着她的孩子来到诊所。
孩子的病情非常严重,已经奄奄一息。
张仲景看到这个情景,立刻为孩子诊治。
经过一番仔细诊断,张仲景发现孩子的病情非常复杂,需要用一种非常珍贵的药材来治疗。
这种药材在当时非常稀有,价格也非常昂贵。
年轻的妇女听到这个消息,顿时泪流满面。
她知道自己的家庭非常贫困,根本无法承担这么昂贵的药材费用。
张仲景看到这个情景,心生怜悯。
他决定用自己的积蓄来购买这种药材,为孩子治病。
然而,当张仲景拿出自己的钱袋时,却发现里面的钱已经不够支付药材的费用了。
这时,他想起了自己府衙里的一些珍贵物品,可以用来换取药材。
于是,张仲景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一些珍贵物品拿出来,换取了足够的药材。
最后,孩子得到了及时的治疗,病情逐渐好转。
年轻的妇女感激涕零,她跪在张仲景面前,连连道谢。
张仲景却谦虚地说:“我只是尽了一个医生的职责,不必如此感激。
”
这个故事充分展示了张仲景的医德高尚,他不仅关心病人的身体健康,还关心病人的生活困难。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医生应有的医德和医风。
张仲景的经典故事
张仲景的经典故事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南阳张仲景是东汉时候的一位名医。
他不仅治学态度严谨,而且医德高尚,一生为民医病,深受老百姓爱戴,人们尊称他为医圣,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医圣张仲景的故事。
(一)襄阳访医张仲景年轻的时候,在医学上就有了名望。
但他仍勤奋好学,四处查访名医,登门求教。
这一年,张仲景的弟弟,要出外做生意,临行时说:“哥哥,我这次要出远门,你给我看看,日后有没有大症候!”哥哥给弟弟抚了抚脉,说:“明年只怕你要长个搭背疮!”弟弟惊讶道:“哎呀!常听你说,疮怕有名,病怕无名,长个塔背疮,我眼看不见,手摸不着,怎么治呀?”张仲景说:“不要怕!我给你开个药单,到时候,服了这付药,把疮挪到屁股的软肉上好了。
日后谁识得搭背疮,就叫谁医治。
谁治好了,要给我来个信。
”弟弟放心地走了。
张仲景的弟弟到湖北做了一年生意。
第二年在襄阳,一天突然觉得脊背上疼痛,忙照哥哥开的药单取付药吃了。
不几日,疮真的从屁股上发了。
他求遍襄阳的郎中,这个说是疖子,那个说是毒疮,都不识得,后来,同济药堂有个名医“王神仙”,他看后笑了笑,说:“这原是个搭背疮嘛!是谁把它挪到屁股上啦?”回答:“是我哥哥挪的”。
王神仙说:“他既然能挪,一定能治啦!”张仲景的弟弟说:“他远在南阳,远水不解近渴。
还望先生劳神治治吧!”王神仙当下开了药方。
张仲景的弟弟吃了药,又贴了几张膏药,不多久,疮就好了,他随即给哥哥写了封信。
张仲景接到书信,十分高兴,立即准备盘费,打点好行装,步行奔襄阳而来。
这天一清早,襄阳同济药堂的大门前,站着一位身背行李、手拿雨伞的年轻后生,他向管家的央求说:“我从河南来,生活没有着落,请贵店收留我当伙计吧!”王神仙闻声从药店走出来。
他见后生年轻利落,就说:“好吧!我这里缺人,就收你当个炮制药材的伙计吧!”这个后生,就是张仲景。
医圣张仲景
张伯祖当时是一位有名的医家,他性格沉稳, 张伯祖当时是一位有名的医家,他性格沉稳,生活简 对医学刻苦钻研。每次给病人看病、开方, 朴,对医学刻苦钻研。每次给病人看病、开方,都十分 精心,深思熟虑。经他治疗过的病人, 精心,深思熟虑。经他治疗过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 他很受百姓尊重。张仲景跟他学医非常用心, 愈,他很受百姓尊重。张仲景跟他学医非常用心,无论 是外出诊病、抄方抓药,还是上山采药、回家炮制, 是外出诊病、抄方抓药,还是上山采药、回家炮制,从 不怕苦不怕累。张伯祖非常喜欢这个学生,把自己毕生 不怕苦不怕累。张伯祖非常喜欢这个学生, 行医积累的丰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他。 行医积累的丰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他。比张仲景年 长的一个同乡何颙对他颇为了解,曾说: 长的一个同乡何颙对他颇为了解,曾说:“君用思精而 韵不高,后将为良医。 意思是说张仲景才思过人, 韵不高,后将为良医。”意思是说张仲景才思过人,善 思好学,聪明稳重,但是没有做官的气质和风采, 思好学,聪明稳重,但是没有做官的气质和风采,不宜 做官。只要专心学医,将来一定能成为有名的医家。 做官。只要专心学医,将来一定能成为有名的医家。何 颙的话更加坚定了张仲景学医的信心, 颙的话更加坚定了张仲景学医的信心,从此他学习更加 刻苦。他博览医书, 刻苦。他博览医书,广泛吸收各医家的经验用于临床诊 进步很大,很快便成了一个有名气的医生, 断,进步很大,很快便成了一个有名气的医生,以至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过了他的老师。当时的人称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超过了他的老师。 赞他“其识用精微过其师” 赞他“其识用精微过其师”。
医圣张仲景
个人简历
出生日期:约公元 出生日期:约公元150~154年 ~ 年 逝世日期:约公元215~219年 逝世日期:约公元 ~ 年 职业: 职业:医生 主要成就:医圣代表作品: 伤寒杂病论》 主要成就:医圣代表作品:《伤寒杂病论》 中文名: 中文名:张仲景 别名:张机 别名: 国籍:中国民族: 国籍:中国民族:汉族 出生地: 出生地:南阳郡涅阳
张仲景的介绍
张仲景的介绍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和药学家,被誉为“东方医学之祖”。
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等经典医书,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对张仲景的生平、医学思想和医学著作进行介绍。
一、张仲景的生平张仲景,字景岳,东汉末年(151年-219年)人,出生于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
他的祖父张节、父亲张皓都是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医学训练。
后来,他考取了举人,但因为拒绝担任官职而被贬为长沙县的医生。
在长沙县,张仲景开始了他的医学实践生涯,深入研究各种疾病和药物,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
后来,他又先后在南阳、洛阳等地行医,受到了广泛的尊敬和赞誉。
张仲景的医学成就得到了历史的高度评价。
南朝梁代的医学家陶弘景曾说:“三国至魏晋,医学之学,以张仲景为最。
”唐代的医学家孙思邈也曾说:“张仲景之为医,可谓精矣。
”二、张仲景的医学思想张仲景的医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所著的两部经典医书《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中。
这两部书对中国医学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最著名的医学著作之一,全书共分为六十篇,主要讲述了“伤寒病”的病因、症状、分期、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在这部书中,张仲景提出了“表里辨证”、“六经辨证”等诊断方法,强调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为后世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金匮要略》是张仲景另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也是中医学的一部经典。
全书共分为四十四篇,主要讲述了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在这部书中,张仲景提出了“卫气营血”的理论,阐述了气血运行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补虚泻实”、“攻邪扶正”等治疗原则,为后世中医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三、张仲景的医学著作除了《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之外,张仲景还著有《内经》、《素问》、《针灸甲乙经》等医学著作。
其中,《内经》和《素问》是中医学的两部经典,被誉为“中医之祖”。
《内经》和《素问》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医之祖”。
张仲景:东汉时期著名医学家
强调整体观念
张仲景认为人 体内部脏腑、 经络、气血等 各部分相互关 联,构成整体
疾病的发生与 外界环境、气 候等因素有关,
需综合考虑
治疗时应全面 考虑,注重调
理全身机能
提出“六经辨 证”理论,认 为疾病可按六 经分类,治疗 需针对六经进
行
倡导辩证施治
提倡根据不同病情采取不同治疗措 施,反对千篇一律的治疗方法
求学经历
幼年聪慧,喜好医术
拜名医张伯祖为师,苦学医术
游历各地,收集民间验方
深入研究《黄帝内经》《伤寒 杂病论》等医学经典
医学成就
创立了中医方剂学 提出了“六经分证”的辨证方法 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果 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
著作及影响
《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临床医学基础,被誉为中国医学史上的“珠玑”。 《辨伤寒》:对伤寒病的辨别诊断有重要影响,为后世医家所推崇。 《金匮玉函经》:对杂病的治疗有深远影响,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张仲景的著作对后世中医临床实践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医方之祖”。
他认为医术是至高 无上的,医生应该 以治病救人为首要 任务,不因权势、 贫富而有所偏颇。
张仲景强调医生应 该注重医德修养, 尊重患者,不收受 贿赂,不以医谋私 ,保持清正廉洁的 作风。
他提倡医术与仁心 相结合,以仁爱之 心对待患者,关注 患者的痛苦和需求 ,尽力减轻患者的 病痛和负担。
感谢您的观看
张仲景的医德医风成为后世医家学习的典范,对世界医学道德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张仲景的医学成就不仅对中国医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世界医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现代对张仲景的研究与传承
现代对张仲景的研究:深入挖掘其医学思想和临床经验,推动中医药学 的现代化发展。
张仲景简介及主要事迹
张仲景简介及主要事迹
张仲景(150),字元远,号松石,南安人,明末万历年间最杰
出的医学家,著名的内科医生,也是传世名著《伤寒杂病论》的作者,传遍了海内外,成为东西方医学史上又一功臣。
张仲景小时候纨绔子弟,遇大臣馮櫘衭及其夫人一见锺情,教他
读书,从而开始他的学术生涯。
十五岁,游历云南,四游中上,苦读
学术,留守云南多年,通过咨求当地民间经验,正视实践、深切观察,取长补短,把中药理论结合实际,完成了内科医学的冉冉升起过程。
他发表了著名的《伤寒杂病论》和《伤寒论述论》,这些著作是
封建时期中国医学史上一个重要变革,改变了中国医学史的模式。
伤
寒杂病论被誉为封建时期中国医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科学作品,它的
诊断学被称为“大脉诊法”,与劳伦斯的《医学中的数学》齐名。
张仲景始终坚持“以阴阳胃病之论根据,观察论治,以发明为本”,他认为,外治应尽量避免,诊断和治疗,受支配者,因此,
“一切皆病一切皆药,未行时不必用药”,是他病症分类和治疗原则
中的重中之重。
他也注意在医学上安全和预防,特别强调审慎谨慎,准备药物,
并着重强调营养调理和养生。
他的桃花水出名,流传至今,对缓解高
血压具有良好的效果。
张仲景以其理性的研究态度、良好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卓越的科学
创新成就,将中国医学引入了一个新的发展纪元,受到全世界的敬重。
张仲景的名言名句
张仲景的名言名句1、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
——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例》2、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
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
——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例》3、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张仲景《金匮要略·卷上·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一》4、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张仲景《伤寒论·序》5、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张仲景《伤寒论·序》6、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张仲景《伤寒论·序》7、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张仲景《伤寒论·序》8、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
——张仲景《伤寒论·序》9、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张仲景《伤寒论·序》10、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张仲景《伤寒论·序》11、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
——张仲景《伤寒论·序》12、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
——张仲景《伤寒论·序》13、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中国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
中国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中国医学的发展历史悠久,其中,张仲景被誉为中国医学的奠基人。
他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杰出医学家,他的贡献对于推动中医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张仲景的背景、医学思想以及代表作《伤寒杂病论》三个方面来介绍他对中国医学的巨大贡献。
一、张仲景的背景张仲景生于东汉末年,约公元150年至219年。
他的家族是一位从事中草药栽培的庄稼农民家庭。
少年时期,张仲景勤奋好学,对于中草药的种植和药理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的父亲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传授给了他许多中药的知识和疾病治疗的经验。
二、张仲景的医学思想张仲景的医学思想深受当时的黄帝内经和伤寒论等经典著作的影响。
他注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强调中药的治疗作用。
张仲景坚持“因人而异”的治疗原则,提倡辨证施治,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患者的体质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三、代表作《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的代表作,也是中医药领域中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它系统地阐述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病理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这本书共分为六篇,包括了病因学、诊断学、治疗学等内容。
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提出了“六经辨证”的诊断方法,即通过观察患者的身体表现,判断疾病所在的经络。
他还详细地介绍了各种典型的伤寒病症状,并给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些方案包括了药物的使用、治疗的时间安排和饮食的调理等方面的内容。
《伤寒杂病论》不仅对于伤寒病的治疗提供了指导,还为后来的医学家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它对于中医药的发展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成为以后医学著作的重要参考。
结语张仲景被誉为中国医学的奠基人,他的医学思想和代表作《伤寒杂病论》对于中国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更体现在他对于中医药学术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上。
张仲景的成就不仅是中国医学史上的光辉篇章,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瑰宝。
他的精神将激励着后人在中医药事业上不断前进,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张仲景的时代事迹和贡献
张仲景的时代事迹和贡献张仲景(150-219年),字伯明,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他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杰出的人物之一,被称为“东方神医”,在中国乃至世界医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张仲景的时代背景张仲景所处的时代是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社会政治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人民的生活状况异常困苦。
同时,由于中原地区的疾病猖獗,尤其是饥饿、饮水不洁导致的疾病,许多人生活不能自立、生病缠身、无法工作,加剧了社会动荡、打击了财税秩序,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二、张仲景的贡献1.《伤寒杂病论》张仲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研究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伤寒杂病论》共计十三篇,包含了南北朝两晋以前的医方,详细描述了几十种疾病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药物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这部著作系统介绍了疾病的分类、病因、辨证施治的思想和方法,为后世的中医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病机临证在医学理论方面,张仲景进一步总结了《黄帝内经》的理论,提出了“病机临证”的诊疗方法,即在临床诊治中,根据病情掌握病机,从而针对性地施治。
这种方法在明确病情的同时,又能起到强化治疗效果的作用。
3.购药甄别在药物方面,张仲景主张在购买药材时要进行甄别,即必须认真考察药材的来源、品质、外观等方面的特征,以免不良的药材对治疗生产负面影响。
4.药物配方张仲景创制了大量的药物,并提出了许多配伍原则和包括易剂在内的制剂方法,将药物的配比和药性的疏导运用得淋漓尽致。
张仲景擅于将药物与针刺疗法结合使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诊疗方法体系。
三、张仲景影响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被视为中医史上的经典名著,在中医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的发表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医的普及,对于医生实践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张仲景所发明的许多药物和疗法至今仍在中医临床上广泛运用。
张仲景是一位富有爱心、博学、求知若渴并且始终坚持实践创新的医家,他将深厚的人文情感申融入治疗实践,通过自己的研究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中医学在新时期的作用。
张仲景被人们称为什么
张仲景被人们称为什么张仲景,字仲景,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那么张仲景被人们称为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张仲景被人们称为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张仲景是什么圣张仲景被后人誉为“医圣”,在南阳有医圣祠,是用来纪念张仲景的。
张仲景是中医界的一位奇才,他著的《伤寒杂病论》也就是《仲景伤寒论》也是张仲景被后世敬仰的原因之一。
他的这本著作在中医界长盛不衰,被誉为“万世宝典”。
张仲景的医德和医学上的贡献,使他在中国医学史上享有盛誉,甚至遭日本等东南亚国家也有影响,现在日本的一些处方仍是张仲景当时的偏方。
张仲景在当时是个有名的医生,但他还是觉得自己医术不足,所以经常向别的医生请教,在以前,医生的医术是内传的,当时南阳名医沈槐,年古稀但膝下无子无女,因此慢慢的积忧成疾。
张仲景知道后就到圣槐家里看望这个老先生,并为他开了药方,沈槐笑话他用五谷杂粮给自己治病,渐渐的沈槐病好了。
张仲景劝解老先生不比必为后继无人而忧愁,悬壶济世的同行都是你的继承人,沈槐内心十分感动,就把自己的医术全部传授给了同行。
从这些事中,我们看大张仲景不仅仅是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也是一个为人谦虚、心胸宽阔的医生,他将自己的毕生经验都写进了自己的著作中,给后人作为学习的材料。
张仲景为后世树立了良好朴实的医风,这位奠定中国中医治疗学基础的医学家才是真正的圣人。
张仲景医圣的由来张仲景是一个喜欢给人看病的官老爷,他的大堂不像别的大堂一样难进,反而初一十五门庭若市。
东汉末年的战乱横行,疫病横生,许多百姓生了病之后因为不能及时医治导致最后病情恶化,只能等死,张仲景看到这种情况十分痛心。
张仲景是世袭的长沙太守,他从小就不喜欢做官,没有官场老爷的做派。
他医术远播,但是在封建时代百姓不能轻易地接触官员,官员也不能随随便便的进到百姓家里去。
于是张仲景就在不上班的时候在自己家里开设诊堂,可是这样人数比较少。
医生医术的长进和大量的病例是脱不开的,只有不断接触病人,看到不同的病情,才能积累自己的经验。
关于张仲景的简介
关于张仲景的简介
张仲景,公元150年—219年,东汉南阳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的伟人。
相传汉灵帝时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
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战乱频频,瘟疫流行,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张仲景的家族本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二百余人,自建安初年以后,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死亡,其中死于伤寒的竟占十分之七。
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在长沙任太守期间,他在料理政事之余,还在大堂上坐堂行医,为百姓施医诊病,挽救了许多百姓是生命。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系统的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辩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书中还精选了三百多方,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诊明确,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的检验,都证实有较高的疗效,并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的依据。
不少药方都是从它发展变化而来。
可以说这部医书熔理法方药于一炉,开辩证论治之先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
大的作用。
为纪念张仲景,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或店里给人看病的医生统称为“坐堂医生”。
后来,张仲景辞去长沙太守职位,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认真总结前人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广泛收集民间验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部不朽的医学巨著。
医圣张仲景的简介资料
医圣张仲景的简介资料张仲景,名机,字仲景,是东汉时期南阳涅阳县人,非常著名的医学家,后人尊其为医圣。
张仲景出生于东汉末年的一个没落官僚之家,其父张宗汉是读书人,因此张仲景自小便有机会接触众多典籍。
张仲景好学,博览群书,对医学尤其感兴趣,而当时恰逢乱世,战乱、疫病令很多人死于非命,生灵涂炭,惨不忍睹,府衙却只为争权夺势,不顾百姓而发动战争。
一系列的原因使得张仲景自幼厌恶官场,因怜悯百姓而有了学医救民的愿望。
公元161年,张仲景十岁左右,开始跟着著名医家张伯祖开始学医。
张仲景医术高超,为病人看病时总是十分精心,往往都能药到病除,他还在在民间广泛收集一方,撰写了《伤寒杂病论》这一传世巨著,阐述了中医的理论与治病原则,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许多有效的方剂,他所确立的的六经辨证治疗原则,在历代的医学家中都备受推崇,为后世的医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张仲景生于公元前150年,死于公元前215年左右,是东汉南阳涅阳人,就是如今的河南省人。
他是东汉末年的医学家,张仲景主要确立了辩证论治,撰写《伤寒杂病论》,被后世称为医圣。
在《伤寒杂病论》里收录了大量方剂,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瑰宝。
被称为医圣,在中国医药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他的医学理念和行医品格值得现在的医学从业者学习。
他在任长沙太守期间开堂坐诊,造福当地一方百姓。
《伤寒杂病论》开创了六经辨证的先河,是后世从医者的必学经典作品,晋代太医的《伤寒论》,宋代的《金匮要略》都是根据《伤害杂病论》的一些章节或者原理改编。
张仲景除了编写《伤寒杂病论》之外,还写了《辩伤寒》《口齿论》等,可以都因为一些历史原因而不复存在,也是医学史上的一大憾事。
张仲景不仅有着极高的医学能力,还有着突出的医学品质和素养,他发明的饺耳汤就是心系贫寒百姓受冻耳之苦,潜心研究出来的,实用性很强。
并且张仲景行医用药讲究极简,为百姓节约成本。
张仲景不仅在中国医药学史上有着医圣的称号,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有着极高的荣誉,在汉代之后,每朝都有专门研究张氏医学的人,超过了五百家,到了现在,还有张仲景研究学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仲景,东汉后期医学家。
生于公元150年正月十八日,于公元219年溘然长逝,享年69岁。
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张宗汉曾在朝为官。
由于家庭条件的特殊,是他从小就接触了许多典籍。
他从史书上看到了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后,对扁鹊产生了敬佩之情,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名医奠定了基础。
他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
”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
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
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
”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
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
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他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
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
对这种悲痛的惨景,张仲景目击心伤。
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
“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
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
“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论》自序)。
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
张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
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
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
张仲景故里位于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天赋聪颖,勤奋好学,少年时学医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
张仲景疑案作者:张功耀2007年,长春中医药大学的一个课题组进行了一项“中国公民中医药素质调查”。
调查的结果是一位偏远农村大字不识的老农民中医药素质最高。
这个结果令国人惊讶,令中医信徒感叹。
惊讶者认为,要得我国国民中医药素质的提高,首先就得倒退到大字不识,否则,中国人的中医药素质无法提高。
感叹者认为,要得国民中医药素质提高,还得率先把通行于全世界的医学科学打入十八层地狱,然后强行普及他们自以为是的“东方科学”。
这个课题组设计了一个问卷,试图测试受试者是否知道“医圣张仲景”。
若将这个问卷拿给我回答,我是绝不承认张仲景的医圣地位的。
原因很简单,张仲景没有可信的行医经历。
把张仲景说成医生尚且勉强,更何况升格为“医圣”!最近,我综合研判了有关张仲景的史料。
我发现,不用说要我承认张仲景为医圣十分困难,就连历史上是否真有张仲景其人,我也可以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一、与张仲景有关的文献疑窦按照我国“后朝修前朝的历史”的修史习惯,南朝范晔先生费时13年,考订众家之说,著成《后汉书》一部,为后汉史研究保存了一份难得的史料。
这部最权威的后汉史著作,共计收录了六位名医(郭玉、程高、华佗、徐登、赵炳、费长房),其中没有张机或张仲景的名字。
晋代陈寿撰写的《三国志》好像也不给张仲景面子,居然也是只字不提张仲景。
两本史书,同时不载号称为“医圣”的张仲景,如果长春中医药大学的先生们有幸在晋代进行中医药素质测试的话,想必范晔和陈寿都是严重缺少“中医药素质”的。
范晔祖籍南阳郡顺阳县,曾在荆州做过4年秘书丞。
当时的荆州下辖七郡,其中就有南阳郡。
这就是说,范晔是传说中的张仲景的老乡。
老乡当中出了个“医圣”,范晔居然不知道,古往今来哪有这样的怪事?首次为张仲景做传的文献是一个传说文献。
这个文献见于宋代林亿的《伤寒论序》。
其中引述唐代甘伯宗写的《名医传》说:“张仲景,名机,南阳人,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
”这里所谓“甘伯宗写的《名医传》”,早已失传。
相传,甘伯宗在《名医传》当中记载了从三皇五帝到唐代的名医120名。
既然这本书记载了唐代的名医,甘伯宗至少是唐朝人,当属不争。
问题是,甘伯宗离开张仲景少说也有460年,这位甘先生凭借什么史料为460年前的张仲景做传?离传说中的张仲景最近的史料,可见于晋代葛洪写的《抱朴子·至理篇》。
其中说道:“越人救虢太子於既殒,胡医活绝气之苏武,淳于能开颅以理脑,元化能刳腹以澣胃,文挚愆期以瘳危困,仲景穿胸以纳赤饼,此医家之薄技,犹能若是,岂况神仙之道,何所不为?”很显然,葛洪这里提到的几个医学人物及其事迹,都是假设,不能当真。
实际上葛洪自己也没有当真。
如果张仲景真像传说的那样能够“穿胸以纳赤饼”,则这个张仲景大约也可以“穿胸以取红心”。
葛洪去张仲景,只相差80年左右。
葛洪是江苏人,传说中的张仲景是南阳人。
张仲景如果是真人,葛洪是完全可以把张仲景当真人记录下来的。
可是,在这个文献中,葛洪却对张仲景的神迹事件坚持了怀疑态度。
还有一个史料也是离传说中的张仲景比较近的,那就是晋代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当中记载的张仲景与王宣仲的一次会见。
依据皇甫谧的记载,张仲景会见王宣仲以后,断言王宣仲四十岁的时候会脱眉毛,然后死去。
1935年,洪贯之先生曾经分析了这一则史料。
他将既见过曹操又见过张仲景的何颙做了一个时间上的推理,最后得出结论说,如果张仲景真见过王宣仲,当时的张仲景还不曾进入医道。
一个未曾进入医道的人何以能够判断一个20岁的人会在40岁的时候脱眉毛,然后死去?此外,《太平御览》(722)引述《何颙别传》,关于张仲景会见王宣仲的记载,与皇甫谧的记载相差甚远。
于是,张仲景是不是真的会见过王宣仲,后世读者早已莫衷一是。
二、张氏谱牒研究没有发现张仲景进行中国人物研究的一个领域是谱牒研究。
我本人与传说中的张仲景同姓。
据我所知,全国谱牒研究最详细,几乎是代代可考,首推张氏族谱。
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张门有望郡43个,其中南阳郡属最望一族。
到目前为止,不但张仲景的名字不见于南阳望郡张氏族谱,就连《名医传》记载的张仲景“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也未有记载。
中国人向来喜欢托庇先祖阴福,尤其特别醉心于祖上的“先前阔”。
祖上若真有张仲景这样的名人,张姓后人绝对是要大肆渲染的。
有趣的是,至今没有任何张姓后人托庇到了张仲景或其医学入门师傅张伯祖的阴福。
三、长沙太守名单中没有张仲景《名医传》说,张仲景曾经“官至长沙太守”。
这个说法不知依据什么?据《三国志》记载,东汉末年第一任长沙太守是孙坚。
由于孙坚镇压湖南境内的黄巾军、平定零陵、桂阳农民起义有功,公元187年被任命为长沙太守。
孙坚担任长沙太守直至192年。
192年,孙坚推荐吴人苏代继任长沙太守。
刘表攻下长沙后,刘表任命张羡为长沙太守。
查我家里保存的《张氏族谱》,张羡为我一百世祖张茂的兄长,张平的长子,汉留侯张良的第19代孙。
张羡担任长沙太守不久即与刘表不和,终至张羡叛表。
尔后,刘表组织对张羡的围攻。
数年不下。
张羡最后病死长沙。
临死前,张羡任命自己的儿子张怿继承长沙太守。
刘表趁机再次攻长沙。
张怿败。
长沙陷于刘表。
汉建安13年,刘表病死。
刘表的儿子归顺了曹操。
曹操任命韩玄担任长沙太守。
七年后,曹操再任命廖立接任。
廖立担任这个职务六年以后,长沙被吴人攻破。
从那以后,长沙不再受汉室控制,也不再有人士担任长沙太守。
这样一来,东汉至魏蜀吴三足鼎立,唯一可能的张姓长沙太守,只有张羡和张怿。
于是,有人便做出假定,张羡即是张仲景。
前已述及,张羡乃我第一百世祖张茂的兄长,张良的第19代孙。
据宋代裴松之引《英雄记》所做的注解,张羡是南阳人,曾经在零陵、桂阳担任过要职,深得湘间民心。
但因张羡性格倔犟,官场上多有得罪。
这也成为张羡叛表的主要原因。
不过,无论《后汉书》、《三国志》还是《英雄记》,都没有关于张羡、张怿父子曾经学医、行医、断人生死的任何记载。
他们错综复杂的政治经历,似乎也容不得他们在与刘表的冲突中逍遥于岐黄之术。
《伤寒卒病论序》曰:“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相传这是张仲景写的。
如果确实,那张羡就更加不可能是张仲景了。
因为汉建安10年,张羡已死。
一个死者,是完全不可能“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去写作《伤寒论》的。
四、《伤寒论》所表达的思想没有前提把张仲景奉为医圣,源自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序》:“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
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皇甫谧早年读书不用功,既没有学医的经历,也没有行医的经历。
23岁时病了一场以后,陡然顿悟,秃笔生花写出了一部《针灸甲乙经》。
依据皇甫谧的这个说法,伊尹依据《神农本草经》创始了汤液治病。
事实上,在伊尹那个时候,还没有《神农本草经》这本书。
不仅有关《神农本草经》的书目文献不支持皇甫谧的说法,《神农本草经》的行文风格也与先秦文献极不协调。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证据可以支持夏商之交的伊尹写过《伊尹汤论》。
从篇幅上即可断言,《汉书·艺文志》记载的《汤液经论》四十卷,不可能是伊尹所作。
此外,相传为张仲景所作的《伤寒论》只有十来卷。
《汉书·艺文志》记载的《汤液经论》有四十卷。
可知,《伤寒论》并不如皇甫谧所言,是《汤液经论》的推广。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伤寒论》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在东汉以前完全没有前提。
虽然《伤寒卒病论序》的作者声称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但这个说法与东汉真实状况不合。
在这个列举中,《素问》、《九卷》、《阴阳大论》大概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黄帝内经》的某些部分。
《黄帝内经》在西汉的时候确有此书,只是没有现在这样的篇幅。
据司马迁暗示,西汉版《黄帝内经》十八卷当为淳于意所作;《八十一难经》当为扁鹊所制。
至于《胎胪药录》,除《伤寒卒病论序》记载之外,史书上没有任何别的记载。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书在东汉建安年间没有真正地流行过。
范晔撰《后汉书》记载了六个著名医学人物,没有一个人物条目下记载了其中任何一本书。
《三国志?华佗传》也不曾提及这些著作,甚至连其中的基本思想也不见一丝一毫。
东汉没有流行这些著作,却又出现在《伤寒卒病论序》中,这个答案应该在王叔和的著作中去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