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机合成》学案

1.《有机合成》学案
1.《有机合成》学案

有 机 合 成

【自主学习】

1.有机合成指利用简单、易得的 ,通过有机反应,生成具有 和 的有机化合物的过程。

2.有机合成的任务包括目标化合物 的构建和 的转化。 3.官能团的引入

(1)引入碳碳双键的方法

① ,② , ③ 。 (2)引入卤素原子的方法

① ,② , ③ 。 (3)引入羟基的方法

① ,② , ③ ,④ 。

3.常见官能团的引入与转化

1.常见的取代反应中,官能团的引入或转化

(1)烷烃的取代,如CH 4+Cl 2――→光照

(2)芳香烃的取代,如+Br 2――→FeBr 3

(3)卤代烃的水解,如CH 3CH 2X +NaOH ――→H 2O △ 。 (4)酯的水解,如CH 3COOC 2H 5+H 2O

2.常见的加成反应中,官能团的引入或转化 (1)烯烃的加成反应,如CH 2===CH 2+HX ―→ 。 其他如H 2O 、X 2等均可以引入或转化为新的官能团。 (2)炔与X 2、HX 、H 2O 等的加成

如HC ≡CH +HCl ――→催化剂

。 (3)醛、酮的加成,如CH 3CHO +H 2――→Ni

△ 。 3.氧化反应中,官能团的引入或转化

(1)烯烃的氧化,如2CH 2===CH 2+O 2――→一定条件

。 (2)含侧链的芳香烃被强氧化剂氧化,如

被KMnO 4酸性溶液氧化为

(3)醇的氧化,如2CH 3CH 2OH +O 2――→Cu/Ag △

。 (4)醛的氧化,如2CH 3CHO +O 2――→催化剂

CH 3CHO +2Cu(OH)2+NaOH ――→△

。 4.消去反应中,官能团的引入或转化 (1)卤代烃消去:

+NaOH ――→醇

CH 2Cl —CH 2Cl +2NaOH ――→醇

。 (2)醇消去:CH 3CH 2OH ――→浓硫酸

170 ℃ 。

【合作探究】 1.由

怎样转变为

?

2.如何由乙烯合成乙酸乙酯?

3.由环己烷可制备1,4-环己二醇二醋酸酯,下列是有关的八步反应(其中所有无机反应物都已略去)。

其中有3步属于取代反应,2步属于消去反应,3步属于加成反应。 (1)反应①、__ ______、_______ _属于取代反应。

(2)化合物的结构简式是B________ ,C_ _______。

(3)反应④所需的试剂和条件是__ ______。 【反馈练习】

1.下列反应中,引入羟基官能团的是( ) A .CH 2===CH 2+Br 2―→CH 2BrCH 2Br

B .CH 3CH 2Br +NaOH ――→H 2O

CH 3CH 2OH +NaBr

C .n CH 2===CH 2――→

一定条件

CH 2—CH 2

D .CH 3CH 2CH 2Br +NaOH ――→醇△

CH 3CH===CH 2↑+NaBr +H 2O 2.由1,3-丁二烯合成2-氯-1,3-丁二烯的路线如下:

本合成中各步的反应类型为( ) A .加成、水解、加成、消去 B .取代、水解、取代、消去 C .加成、取代、取代、消去

D .取代、取代、加成、氧化

3.工业上用甲苯生产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其生产过程

如下:

――→Cl 2

催化剂①

A

――→一定条件下

――→CH 3I ③

――→ ④――→C 2H 5OH

B

――→HI

回答:

(1)有机物A 的结构简式为___ _____。 (2)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要注明反应条件):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②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填字母,下同),反应④的反应类型属于________。 A .取代反应 B .加成反应 C .氧化反应

D .酯化反应

(4)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不用写反应条件,但要配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合成线路中,设计第③和⑥这两步反应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机化学(汪小兰-第四版)教学大纲(最新整理)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及名称:[11C115010]有机化学 学分:3 总学时:50 开课专业:科学教育(专升本)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 有机化学在化工学院的教学计划中是一门基础课。它是化学学科一门关于有机化合物结构,用途以及有机反应原理的重要课程。 课程设置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化学等有关课程准备必要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在教学中应尽可能结合生物系的需要,介绍有关的物质和反应,并兼顾现代有机化学新成就: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 1、掌握重要有机化学的命名方法,构造异构现象和顺、反异构现象。 2、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及其典型性质。熟悉取代反应、加成反应、聚合反应、缩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游离基反应、亲电加成反应、亲电取代反应、亲核加成反应的反应历程。 3、初步掌握旋光异构现象。了解外消旋化和内消旋化。外消旋化的拆分、构象、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 4、掌握糖、油脂、类脂、重要杂环母体的结构、组成利性质。 5、萜类、甾类化合物利维生素只作——般了解。

6、每章每节都留有一定的习题作业。在可能的情况下安排一些习题课。 二、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1学时) 1-1 有机化学研究对象与任务 1-2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1-3 共价键的键参数 键长、键角、键能、键的极性。 1-4 分子间的力 1-5 有机化合物的一般特点 1-6 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 1-7 研究有机化学的方法 1-8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第二章烷烃(3学时) 2-1烷烃的同系列和同分异构 2-2烷烃的命名;普通命名法、系统命名法、基的概念。 2-3烷烃的结构;SP3杂化轨道、σ一键、键角、键长、键能 2-4烷烃的构象:乙烷、丁烷的构象。 2-5烷烃的性质:物理性质:熔点、沸点、比重、溶解度、化学性质:稳定性、氧化、热裂化、 2-6卤化反应(均裂、异裂、游离反应历程)。天然气和石油。

高中化学选修《有机合成》教学设计

《有机合成》教学设计 基本说明: 本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选修5教材的第三章第四节,适合具有理科倾向高二学生。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及其官能团相互转化的一些方法; 了解有机合成的基本过程与思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整理知识,培养学生对物质性质及官能团转化的方法的归纳能力; 通过合作交流如群学、对学、对辩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自我感知中掌握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感受有机合成研究的一般过程,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品质,学会相互欣赏及学习能力的提高; 通过新闻背景资料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综合素养及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官能团衍变的方法的归纳,有机合成基本思路的培养。 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有机合成的过程第二课时:逆向合成法 内容分析: 本节是新增部分的内容,在本章的最后一节。教材在必修2教材第三章,选修5教材第二、三章介绍了烃及其衍生物的典型代表物的结构特点、性质等方面知识。有机合成是有机物性质的应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类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相互的转化关系,以及官能团的引入和消去等知识。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将会认识到有机合成与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并通过逆向合成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与信息迁移能力,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完善。 学生分析: 本节是理科倾向的学生选修的内容之一。通过高一、高二的螺旋式学习过程,学生对有机物的性质有了较熟悉的了解,逻辑思维与信息迁移能力有了提高。但对教材中隐性知识学习能力较弱,对知识的整合与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设计思路: 1、独立预习:课前独立完成学案预习内容 2、交流展示:通过对学或群学方式交流预习成果并展示(约10分钟) 3、合作探究:通过课内问题的探究,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对教材 中隐性知识的学习能力,形成有机合成的基本思 路。(约20分钟)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单元复习学案

第二章复习学案 一、物质的分类 1、常用的分类方法: 和 2、①胶体的本质特征:; ②胶体的性质: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叫做,用于区别。 ③Fe(OH)3胶体的制备: 。 练习: 1.下列各组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2、下列各组选项按照电解质、非电解质、单质、混合物顺序排列的一项是() A.HCl、CO2、铜、液氯 B.蔗糖、NaNO3、氮气、玻璃 C.NaCl、乙醇、铁、漂白粉 D.盐酸、SO3、石墨、水玻璃 3、下列分散系中,能出现丁达尔现象的是( ) A.蔗糖溶液B、碘化银胶体 C.浓盐酸 D.豆浆 4、用特殊方法把固体物质加工到纳米级(1—lOOnm,1nm=10—9m)的超细粉末粒子,然后制得纳米材料,下列分散系中的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和这种粒子具有相同数量级的是() A.溶液B.悬浊液 C.胶体 D.乳浊液 二、离子反应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在里或能导电的叫做电解质。 练习: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非电解质的是( )能导电的是() A.烧碱溶液 B.铁丝 C.熔融的K2SO4 D.酒精 E.石墨 F.SO2G.硫酸铜晶体H.液态氯化氢I.熔融的硫酸钡 (二)、离子共存 1、下列各组离子中,在碱性溶液里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是() A K+、MnO4-、Cl–、SO42-BNa+、AlO2-、NO3-、HCO3- CNa+、、H+、NO3-、SO42- D Na+、SO42-、NO3-、Cl- 2、加入铝片能放出H2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NH4+、CO32-、Al3+、Cl-BNa+、AlO2–、K+、SO42- C Cl-、K+、SO42-、Na+ D K+、SO42-、HCO3-、Na+ 3、在pH=1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Na+、K+、SO42-、ClO- B Al3+、Mg2+、SO42-、Cl- CK+、Na+、SiO32-、NO3- D K+、Na+、SO42-、F- 4、下列各组离于在溶液中既可以大量共存,且加入氨水后也不产生沉淀的是() A Na+Ba2+Cl-SO42- B K+AlO2-NO3- OH-? C H+NH4+A l3+SO42- DH+Cl-CH3COO-NO3- 5、在某无色溶液中缓慢地滴入NaOH溶液直至过量,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的NaOH溶液体积的关系如右图所示,由此确定,原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是:() A.Mg2+、Al3+、Fe2+ C.H+、Ba2+、Al3+ D.只有Mg2+、Al3+ (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名称(中文):有机化学课程适用专业:应用化学、化工、环境等 (英文):Organic Chemistry 课程适用层次:专升本 学时:104(其中面授64,实验32)学分:6.5 一、课程的作用、地位和任务 1、课程作用: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科,是应用化学、化工、及材料类各专业及相关专业(环境、生物科学等)的重要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有机化学主要讲授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基本反应、分析鉴定、制备合成、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介绍学科发展前沿。 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难题讨论、多媒体演示和实验答疑 3、课程学习目标和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有机化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和重要有机化学知识;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关注相关的应用信息;对有机化学在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较好认识。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各类化合物的制备及主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熟悉主要有机试剂及具体应用。 (2)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定性鉴定、分离方法和了解某些定量测定方法;初步学会解析图谱,能根据图谱数据推出一般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3)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掌握有机活泼中间体正碳离子,负碳离子,自由基的生成和反应;能用结构理论、热力学、动力学来解释一

般有机化合物的稳定性和反应;基本掌握自由基取代、亲电加成、亲核加成、消除和芳香族亲电取代、亲核取代等反应机理。 (4)在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性质及制备的基础上,能将这些知识灵活应用于有机合成。 (5)对于与有机化学密切相关的石油化工、能源、材料、环境等学科有一定的了解,并对这些学科与国民经济、社会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 4、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5、先修课程:大学基础化学、无机化学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 第一章绪论 1、知识点 1.1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 1.2 有机化合物的特征 1.3 分子结构和结构式 短线式、缩简式、键线式 1.4 共价键 Lewis 结构式、价键理论、轨道杂化(sp、sp2、sp3 杂化) 键长、键能、键角、键的极性、诱导效应 共价键的断裂和有机反应的类型 均裂(产生自由基)、异裂(形成正、负离子)、自由基反应、离子型反应1.5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偶极-偶极相互作用、范德华力、氢键 1.6 酸碱的概念 Br? nsted 酸、Br? nsted 碱、共轭酸碱

有机合成教案

有机合成教案 高雪梅 【教学目标】 1.掌握各类有机物的性质、反应类型及相互转化。 2.了解有机合成过程,把握有机合成遵循的基本原则。 3.初步学会设计合理的有机合成路线。 【教学重点】 1、复习各类有机物的性质、反应类型、相互转化关系,构建知识网 2、初步学会设计合理的有机合成路线 【教学难点】 逆向合成的思维方法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探究讨论归纳小结演绎推理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合成材料的出现,使人类摆脱了只能依靠天然材料的历史,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可以了解有机合成的一般方法和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程序,进一步掌握烃的衍生物之间的转化关系,深化“结构决定性质”的理论。 【新课】:第四节有机合成 一、有机合成的过程 1、有机合成定义;有机合成是利用简单、易得的原料,通过有机反应,生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化合物。 2、有机合成的任务;包括目标化合物分子骨架构建和官能团的转化。 3、有机合成的思路:就是通过有机反应构建目标分子的骨架,并引入或转化所需的官能团。 4、有机合成的关键—碳骨架的构建。 二、碳链骨架的构建 1、增长:有机合成题中碳链的增长,一般会以信息形式给出,常见方式为有机物与HCN 的反应以及不饱和化合物间的加成、聚合等。 2、变短:如烃的劣化裂解,某些烃(如笨同系物、烯烃)的氧化、羧酸盐脱羧反应等。 3、成环:通过形成酯基成环、肽键成环、醚键成环等。 三、官能团的引入 1、C=C的引入 ①卤代烃的消去②醇的消去③炔烃与氢气1:1 加成 2、—OH的引入 ①烯烃与水的加成反应;②醛(酮)与氢气的加成反应;③卤代烃的水解反应;④酯的水解反应。 3、—X的引入 ①烷烃或苯的同系物与卤素单质的取代反应;②不饱和烃与HX或X2的加成反应;③醇或酚的取代反应。 拓展1:引入-CHO,某些醇氧化,烯氧化,炔水化引入-COOH,醛氧化,苯的同系物被强氧化剂氧化,羧酸盐酸化,酯酸性水解引入-COO-,酯化反应 拓展2:有机化学反应类型有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去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以及

山东省新泰市第二中学鲁教版地理必修1必修一第二单元学案水循环

洋流对局部气候的形成、港口、海上航行、海洋污染的稀释与扩散等相关知识。为此设计了本讲知识,以让学生灵活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洋流的形成原理及其规律作为着眼点,其中考点整合作为基础知识回顾或课后梳理考点均可。本讲的设计探究点的讲解必须让学生能够理解其原理和规律,或通过具体针对性练习加以落实。 【考点整合】

【要点热点探究】 探究点一我国河流五种补给形式的比较 季节变 季节变化 愈往 水位高的补 注意:河流单一补给的很少,往往是多种水源补给,而以某种补给为主。 探究点二流量过程线图的判读方法 例1 (2011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下图是我国某河流近30年径流量、蒸发量和气温之间统计关系示意图,完成⑴~⑵题。

⑴该河流最主要的补给是 A.雨水B.冰川C.湖泊水D.地下水 ⑵该流域位于 A.温带季风气候区B.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C.热带沙漠气候区D.地中海气候区 探究点三水循环的过程、意义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注意:⑴在水循环的三种循环类型中,海上内循环参与的水量最多,陆地内循环参与

例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图中A地的水循环为___________,B地的水循环为__________. ⑵甲、乙两城市中,水资源较丰富的是________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⑶水循环得以顺利完成的内因是_____________,外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意图:此题为综合性较强的练习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⑴题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类型;⑵题让学生了解距离海洋远近直接影响水循环,进而影响水资源的多少;⑶题让学生用辨证的观点去分析水循环的成因。 解析:⑴A处水蒸发、降水,水没有最终注入海洋,为陆地内循环,B处于外流区既参与陆地内循环,又参与海陆间大循环;⑵降水多的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⑶考查知识识记。 答案:(1)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2)乙该城市离海洋近,水循环活跃,海洋带来丰沛的降水(3)水的三态变化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的作用[变式训练] (2011届海口市高考调研测试)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地区胜利建成。下图为南极地区的自然物质运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 学时:76学时 学分:4学分 课程代码:B01001202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一)课程性质 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相互转化、合成以及与此相关的理论问题的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有机化学课程是高等学校食品、化学、生物、农林等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 (二)课程任务 要求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能够掌握并运用一些常见重要有机物的化学性质,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范围内重大的科学技术新成就,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和解决有机化学一般问题的初步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培养造就应用型人才打好一定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一)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 2.掌握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涵义。 3.了解有机化合物的产生和发展,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4.了解共价键的一些基本概念,包括共价键的键参数及共价键的断裂。 5.了解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官能团。 【教学内容】 1.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 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3.有机化学中的酸碱理论。 4.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重点:有机物的结构;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难点:共价键理论;分子间的作用力;有机化学中的酸碱理论。 (二)饱和烃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烷烃的同系物和同分异构现象。 2.了解烷烃的命名;掌握烷烃结构、乙烷和丁烷的构象、烷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了解环烷烃的分类和命名,掌握环烷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环烷烃的分子结构和环己烷的构象。 【教学内容】 1.烷烃 2.环烷烃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重点:烷烃和环烷烃的性质。 难点:乙烷、丁烷和环己烷的构象。 (三)不饱和烃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烯烃的结构、同分异构和命名、烯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重要的化合物——乙烯。 2.了解炔烃的命名、物理性质,掌握炔烃的化学性质和重要的化合物——乙炔。 3.了解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理解1,3-丁二烯的结构、共轭效应及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教学内容】 1.单烯烃 2.炔烃 3.二烯烃 4.萜类化合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重点:烯烃和炔烃的性质。 难点:二烯烃的性质,共轭结构及共轭效应。 (四)芳香烃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苯的结构、单环芳烃的异构现象和命名,掌握单环芳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亲电取代的定位规律。 2.了解稠环芳烃,掌握休克尔规则与非苯芳烃。 【教学内容】 1.单环芳烃

课题3有机合成材料教案

课题3 有机合成材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机化合物和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特点。 2.知道有机合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性能与用途。 3.认识“白色污染”及其危害、解决办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的性质差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通过辩论“使用塑料的利与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了解化学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2.认识有机合成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3.从法律角度认识有害塑料和白色垃圾对人类的威胁。 教学重点:1.知道什么是有机物,了解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的性能和用途。 2.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认识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较好地组织学生进行“使用塑料的利与弊”的辩论。 教学方法:探究、启发、实验、阅读、讲解、讨论等。 教具准备:投影仪和相关资料;酒精灯、试管、试管夹、火柴; 聚乙烯塑料碎片、棉花、羊毛、木片、干草; 的确良、尼龙、腈伦等合成纤维制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到探索太空世界,都离不开材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的最多的是有机合成材料。如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有机合成材料的诞生,结束了人类 只能今依靠天然材料的历史。 [板书]课题3 在机合成材料 [过渡]到底什么是有机合成材料呢?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有机化合物? [板书]一、有机化合物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就通过活动与探究来了解什么是有机化合物。

[根据上表讨论] 1、甲烷、葡萄糖、乙醇、淀粉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什么共同点? 2、甲烷、乙醇和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与淀粉和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相比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1、甲烷、葡萄糖、乙醇、淀粉和蛋白质中都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2、甲烷、乙醇和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有确定的数值,而淀粉和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无固定数值,且其数值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比甲烷、乙醇和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要大好多。 [设问]已知甲烷、乙醇、葡萄糖、淀粉和蛋白质都属有机物,那么你觉得应该怎样命名有机物?[学生回答]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的化合物都叫有机物。 [承接]已知CS2、CCl4也是有机物。那么,刚才的回答是否正确?你觉得应该怎样改进? [学生回答]不正确。应该说含碳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 [讲解]大家回答得很好!化合物主要有二大类: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人们把象葡萄糖这类含碳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 [板书]1、含碳的华表合物称有机人合物。 [解释]组成中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般叫做无机化合物,如水、氢氧化钠、食盐等。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熟悉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少数含碳化合物,由于它们的组成和性 质跟无机化合物很相似,故人们将它归到无机化合物中来研究。 [板书]CO、CO2、H2CO3、CaCO3属于无机化合物。 [设问]有机物的数目异常庞大。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请大家看课本回答。 [学生回答]有机物除含有碳元素外,还可能含有氢、氧、氯、氮和磷等元素。在有机物中,碳原子不但可以和氢、氧、氮原子直接结合,而且碳原子之间还可以互相连接起来,形成碳链或 碳环。由于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也就水同。因此,有机物的数目异 常庞大。 [讲解]有些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很小,如乙醇、葡萄糖等。通常称它们为小分子。有些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从几万到几十万或更高,如淀粉、蛋白质等。通常称它们为有 机高分子化合物,简称有机高分子。 [板书]2、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是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的化合物。 [过渡]用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材料就是有机高分子材料。如棉花、羊毛和天然橡胶等就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但由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数量有限,远不能满足人口增长和社 会发展对有机高分子材料的需求。随着化学科学的发展,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应运而生, 简称合成材料。 [板书]二、有机合成材料 [讲解]有机合成材料的出现是材料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从此,人类摆脱了只能依靠天然材料的历史,在改造大自然的进程中大大前进了一步。 合成材料品种很多,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大合成材料。[板书]三大合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 [讲解]由于合成材料的原料丰富易得、制造加工简单、性能千变万化,(如用石油产品、煤、石灰石、水、空气等为原料,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就可制得多种多样、性能各异的合成 材料。)所以,合成材料一经出现,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引导学生看图12—13(塑料制品的应用范围)] [讲解]由于高分子化合物大部分是由小分子聚合而成的,所以也常被称为聚合物。如聚乙烯分子就是由成千上万个乙烯分子“手拉手”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引导学生看图12—14(聚乙烯分子模型)] [转折]我们刚才看到的聚乙烯高分子,是很长的链状结构,但不是所有的合成材料高分子都是长链状的,有的还可以结合成网状。

历史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一第二单元学案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㈠“理”考点及内在联系 ㈡“理”三级考点的要素、要点 ⒈了解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 ⑴自然环境 A、特点: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临爱琴海,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海岛星罗棋布。航海和海外贸易条件得天独厚。山岭纵横交错,没有肥沃和广阔的平原。 B、影响:①利于发展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经济基础。②海外贸易、殖民活动及其他经济、文化交往活动,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平等互利的观念,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社会条件。 ⑵城邦制度 A、特点:城邦是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构成城邦的基本特点。 B、影响:城邦制度是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 ⒉了解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 ⑴梭伦改革 A、时间:前6世纪初,执政官梭伦进行改革 B、内容:按财产多少,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建立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等。 C、作用: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⑵克里斯提尼改革 A、时间:前6世纪末 B、内容: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每部落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等。 C、作用: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⒊了解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繁荣的表现 前5世纪,在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表现在: ①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②五百人议事议的职能进一步扩大。③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法官从各部落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中产生。④为鼓励和保证所有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⑤特意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⒋了解《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 ⑴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从此,审判、量刑皆

完整版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Ⅳ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Ⅳ,Organic ChemistryⅣ 课程号(代码):20321240-5 课程类别:基础课 学时:64 学分:4 教学目的及要求:有机化学是医学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后期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要求如下:一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法、主要理化性质、了解重要合成法及官能团的鉴别。二、正确理解现代化学键理论(原子轨道杂化、σ键、π键及大π键)、电性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和场效应)、立体效应、共振论、典型的反应机理(亲电反应、亲核反应及游离基反应)及立体异体、构象分析等基本概念,并用来理解或解释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本课程适用于临床医学七、八*、五年制学生、卫生五年制、四年制本科学生,讲课64学时。其中划线内容为重点内容或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1学时) 有机化学中的化学键——共价键的形成及参数。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有机化合物 和有机化学的概念。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第二章烷烃(4学时) 第一节烷烃的结构和异构现象 3杂化)。σ键的形成及特点。烷烃的同分异构现象:碳链烷烃的结构——碳原子的SP 异构和构象异构。 第二节烷烃的命名 烷烃的通式和同系列,普通命名法:烷基、饱和碳原子及氢原子的类型。烷烃的系统命 名法、顺序规则。 第三节烷烃的性质 烷烃的化学性质:卤代反应及卤代反应机制;1o、2o、3o氢的活性。自由基的稳定性 顺序。 生物体内的自由基及自由基反应。 第三章烯烃、炔烃、二烯烃(7学时) 第一节烯烃和炔烃 2杂化和SPSP杂化。π键的形成及特点。烯烃和炔烃烯烃、炔烃的结构——碳原子的 的命名。顺反异构的概念,产生条件,顺反异构的命名法(顺反和Z、E构型标记法)。 烯烃和炔烃的化性:与亲电试剂加成、马氏规则、氧化反应。亲电加成反应机制。诱导 1 效应,碳正离子的种类及稳定性顺序。烯烃、炔烃的催化加氢。烯烃的自由基反应。端基炔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教学创意】 《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经典课文,但我们常常按教授文言文一般的做法在教,由字词到人物再主题。这样上文言文很规矩,却了无新意与深意,无法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故我有意改变策略,鼓励学生自读课文,到课本中发现问题,再进行探讨教学。没想到学生发现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不能理解“以乱易整,不武”中“武”的意义。因此在第二课时,抓住“武”问题展开教学,挖掘“武”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探讨烛之武的谋略艺术及其形象。此设计让学生真正成了问题的主人,通过“一点突破,遍及其余”的方式教学,使他们整体把握人物形象与主题,并深刻感受到了经典作品的恒久魅力——中华文化的普世价值,这是我设计的初衷。 【教学目标】 1、挖掘“武”的深刻文化内涵,把握人物形象。 2、领会烛之武高超的谋略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战争始终伴随着人类。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在冷兵器时代的中国涌现出大批优秀的外交家,他们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纵横捭阖的外交智慧让战争呈现出别样的意义。今天我们就随着鲁国史官左丘明的脚步,穿越历史的隧道,去探究一下大家关注的“武”的真正内涵。 二、质疑问难合作解疑 对文学作品的探究有很多种方式,质疑就是其中一种。大家预习时,发现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接下来细读相关段落,共同探讨“武”的真正内涵。 探讨话题一:以乱易整,不武。 课外查找了对这句话的各种翻译,苏教版解为: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勇武的。人教版中将“以乱易整,不武”解为“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说明“武”是“勇武”,“武”即“武的精神或原则”。 1、学生质疑: 士兵打仗不论用混乱或整齐方式都应该有武的行为,有武斗的性质,是用武力去解决问题,很勇武; 去攻打背叛自己的盟友,完全符合武德,“以乱易整”何以不武? 学生思考并交流。 明确:不管是不勇武、不威武,还是不符合武德,都带有“用力量去打击敌人”这层面的理解。如果从这个层面去理解,是回答不了“何以不武”的问题,肯定还存有其他层面的理解。 2、提问:“武”还能有其他层面的理解吗? 在此环节,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找出“武”字的详细解释。 明确:“武”为会意字,从止,从戈。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本义:勇猛;猛烈。 《左传?宣十二年》:止戈为武。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 由此表明用武的目的是止息干戈,防止战争,止戈为武,武以止战。

有机化学 教学大纲

+ 有机化学五学分80学时(工科)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课程性质:必修课程名称:有机化学学时/ 学分: 英文名称:Organic Chemistry 考核方式:考试 选用教材:《有机化学》(第二版)钱旭红主编,化学工 业出版社 大纲执笔人:钱旭红 先修课程:基础化学大纲审核人: 适用专业:化学、化工、药学、环境、生工 一、教学基本目标 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它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合成、物理性 质及有机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科,是化工类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是一门理论和实 践性并重的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近代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并具备必要的基本知识和 一定的基本技能,为后继课程和进一步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和研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 能力和创新意识。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结合科研和生产实际使学生具有初步的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内容 导论 (2学时) 1.有机化学发展史。 2.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3.现代有机合成手段。 4.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征手段。 5.有机化合物分类。 第一章: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6学时) 1.系统命名和分类 2.脂肪烃的命名:烷烃的系统命名、烯烃的命名(包括顺/反、Z/E)、炔烃的命名。 3.脂环烃的命名:环烷烃的命名、环烯烃的命名、桥环和螺环化合物的命名。 4.卤代烃的命名。 5.芳烃的命名:单环芳烃的命名、多环芳烃的命名、稠环芳烃的命名。 6.含氧化合物的命名:醇的命名、酚的命名、醚的命名、醛和酮的命名(包括缩醛、 肟、腙等)及其衍生物的命名。 7.含氮化合物:硝基化合物和胺的命名。重氮和偶氮化合物的命名。 8.杂环芳烃的命名。 第二章:共价键与分子结构 (6学时) 1.共价键与分子轨道:有机结构理论、共价键、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

3有机合成材料教学设计

3有机合成材料教学设计 Teaching design of organic synthetic material s

3有机合成材料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主要在分子、原子层面,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在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本教案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 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 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教学目标 知道什么是有机物,了解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和用途。 了解有机合成材料的特点、用途和对环境的危害,认识环境 保护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科学 探究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塑料制品的利与弊。 课时安排1课时 -- 导入 师:“china”表示我们的祖国,它还可以表示什么?

生:瓷器。 师:对!瓷器的出现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它创造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人类社会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如今有机合成材料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 板书:课题3有机合成材料 活动探究一 师:什么是有机合成材料?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99活动与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投影展示学生表格的填写并汇报讨论结果。 师:我们将甲烷、乙醇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而氯化钠、硫酸等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无机化合物。少数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具有无机化合物的特点,因此把它们看做无机化合物。 flash动画演示:石油中跳出一个个乙烯分子,乙烯分子连成链状。 师:有机物中碳原子间可以连接成碳链或碳环,因此有些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通常称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像乙烯这类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称为小分子,由有机高分子合成的材料称为有机合成材料。

有机合成职位内推

2019年药明康德化学服务部(上海,天津, 武汉,启东)岗位内推 部门介绍: 药明康德化学服务部/药物研发国际服务部/国内新药研发服务部致力于打造全球小分子化学新药发现和研究最高,最宽,和最深的能力和技术平台,是客户进入药明康德平台和生态系统的几大入口之一,是改进变革全球新药研究和创新的催化剂和力量。有机合成科学家(化学服务部/药物研发国际服务部/国内新药研发服务部) 工作城市:上海、天津、武汉、启东 适合专业:有机化学、合成与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化学制药、农药化学、材料合成化学、应用化 学、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化学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精 细化工、化学、药学等 药明康德化学服务部/药物研发国际服务部/国内新药研发服务部提供行业内最具竞争性的薪水,员工福利,高温假,年假,数目可观的年终奖。另外,选择去江苏启东工作的科学家,入职后启东政府会对博士学位的员工提供40万元安家费(分5年发放),每个月4000元补贴,硕士学位的员工提供每个月2500元补贴,重点本科毕业的员工提供每个月1500元补贴,本科毕业的员工提供每个月800元补贴。所有沪籍的员工,政府每年会有

2.5万的交通补贴。 选择去天津工作具有博士学历的科学家,政府会提供3.6万/年的补助。 现精选出以下近20个极具挑战性的职位,可供大家挑选。有意者欢迎投简历到rqyan@https://www.360docs.net/doc/1d10326383.html,,yan_ruiqing@https://www.360docs.net/doc/1d10326383.html,帮着内摧。热忱欢迎应届生和有工作经验的科学家投简历过来,可以将简历直接转发给相应岗位的主管。 职位1:有机合成研究员(启东)J11615 工作地点:启东市 所属部门: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化学服务部 工作职责 1.独立完成文献的查阅和图谱分析,依据文献完成化合物合成 路线的初步设计; 2.熟练地完成化学反应,并对结果做出较全面地分析,在协助下 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研究项目; 3.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部分问题; 4.指导下级成员完成项目工作; 5.清晰完整地完成实验记录,实验报告书。 任职资格 1.硕士学历或本科学历并有一年以上有机合成工作经验,有机

有机化学 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Ⅱ》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5040021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 学时与学分:学时:56 学分:3.5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或基础化学 适应专业:医学五年制各专业、临床医学七、八年制 教材及参考书: 1.《医科大学化学》下册陈启元梁逸曾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2.《医用有机化学》第二版唐玉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Organic Chemistry》for Students of Medicine and Biology. Xiashuzhen, luo yiming.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06 4.《有机化学》第七版吕以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5.《有机化学》唐玉海罗一鸣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有机化学是临床医学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其任务是通过本科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便为学好后续的有关课程,以及在毕业后进一步深造或进行科学研究奠定足够的有机化学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特点,有机化合物的异构(碳链、位置及官能团异构、构象、顺反及对映异构);化合物英文命名的一般规律。重要基团和常见化合物的的英文名称。 2.掌握重要的有机化学反应:取代、加成、氧化、酯化、酰化、脱羧、偶联等反应。 3.能运用电子效应(诱导与共轭)理论,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4.掌握自由基取代、亲电取代、亲核取代、亲电加成及亲核加成反应的机理。 5.熟悉杂环、糖类、脂类及氨基酸的结构、名称和主要性质。 6. 了解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产生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中的应用。熟悉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的基本概念和简单图谱的解析。 7.了解蛋白质和酶的一般性质;核酸的组成和结构单元。 (实验独立设课) 临床八年制开设高等有机化学(选修)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重点与难点(其中掌握和熟悉的内容为重点,用黑体表示的为难点) 第一章有机化合物概述 掌握:有机物与有机化学概念,碳的sp3、sp2、sp杂化轨道。共价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共价键的断裂方式与有机反应类型。 熟悉:Lewis酸碱理论,八隅体结构。键长、键能和键角的涵义。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了解: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步骤和方法;有机化学与医学的关系。

药明康德有机合成2015年3月晋升测试题I_Answer

WuXi AppTec Promotion Exam (for Assistant Director and above) March 13, 2015 Note: 1. the answers for >85% of the questions can be found from company training website; 2. 20% of the questions are from Science Seminars.

1. Vorapaxar (brand name Zontivity ) is a 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 (PAR-1) antagonist based on the natural product Himbacine . On May 5, 2014, Vorapaxar obtained FDA approval. It is a pharmaceutical treatment fo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chest pain caused by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Please design a reasonable synthetic route to prepare Himbacine from compounds A , B, C and other commercially available reagents. (Ref: J. Am. Chem. Soc. 1996, 9812) (18 points ) Key points: Takai reaction; DA cyclization; epimerization 所属主任: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2 reading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2 reading教学设计 张弦 第一.教材 本节课教材选取的是必修一第二单元阅读部分。 第二.教学目标 1.语言目标 ●通过对单词的预习及听录音,能够熟读文章中出现的新单词。 ●能够在讨论活动中用简单的英语发表自己的看法。 ●掌握阅读基本技巧并予以运用。 2.情感目标 ●让学生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热情。 ●通过对英语发展过程的了解,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第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scanning 和 skimming。由于学生刚从初中进 入高中,对高中英语的阅读难度很难适应,因此迫切需要提高阅读技能。这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能读懂文章,了解文章的基本大意及各段落大意。学会快速找到每段的 中心句。 ●学会划出阅读理解题的关键词,并能在寻读过程中找到相关信息。 第四,教学过程 Step1. Lead-in (6 minutes) 课前放首英文歌(when you believe),为接下来的讨论提供信息。问候完后问一个与学生实际相关的问题:How long have you learned English? 然后引出讨论话题:Why do so many people learn English? 两人一组进行讨论,用短语尽可能多的说出原因。可在黑板上举个例子:To listen to the English songs,同时写出课前歌曲名字。两分钟讨论后,让学生给出答案,幻灯片如下展示:

然后再问学生: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he English language? 再进入本课主题: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 Step 2: Pre-reading (3 minutes) 用三张幻灯片预习本文中的生单词及短语,为阅读扫清障碍。(对于许多没有做预习的学生来说,这一步是非常有必要的。)预习词汇如下:Voyage apartment actually base gradually Danish Vocabulary spelling identity fluent Singapore Malaysia because of come up at present make use of such as Step 3: Reading Task 1: listening—获得文章大意 (6 minutes) 听前给出一道文章主旨题。(此题设计为选择题以降低难度) The passage mainly tells us__ B __ A. Why English is more and more widely used in the world today. B. A very brief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C.The difference between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D. Different kinds of English language Task 2: scanning(寻读)—寻找细节 (10 minutes) 让学生带着四个问题进行限时阅读5分钟,读前学会寻读的技巧。(四题皆为选择题,由易道难。学生可将寻读技巧运用于实践,此过程中,教师也不能袖手旁观,应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学习主体。)Tip: What are the key words ? 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本科教学大纲 一、说明 有机化学的目的任务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以及有关理论和方法的一门科学。为学生以后学习有关专业基础、专业课、继续深造以及将来从事科研、教学、生产奠定必要而坚实的有机化学基础。 本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系统地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与本课程有关的科学新成就和新发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该课程时学生要着重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常用制备方法和用途,尤其是着重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典型反应和规律、反应机理以及官能团互相转变的方法,同时专注有机化学中的立体化学问题,才能达到有机化学的教学之目的。 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精选内容,基本理论以必须、需要为度,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执行本大纲应注意的问题: 1、课堂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方法,要贯彻少而精原则,由浅入深,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础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2、加强习题课教学。有机化学很多理论(如:电子效应、重要的反应历程)非常抽象,不好理解。各类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各类有机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变较为复杂,有大量重要的化学反应需要记忆。习题课教学内容:总结几章主要内容;总结学生作业中出现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有机理论,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

忆相关的化学反应;引导学生采用归纳对比的方法,把知识连贯起来,既体现有机化学本身的有机内在联系,也有助于学生对各类物质基本性质的记忆。内容为每章练习题,另精选部分习题讲解。 3、运用图表、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课堂教学中注意启发 式教学和双边教学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4、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验课教学。 二、教学时间分配表 (48学时) poverty alleviation, making stable poverty of village and exit in a timely manner, should support poverty alleviation into, from the ... The stability of families, not simply one off, not only to "help a horse", and "giving a lift" to prevent poverty and returning again. (D) to co-ordinate the configuration resource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One hand to work actively towards a superior policy. Central work Conference of poverty-alleviation, Central Government of General transfer payments, various types of special transfer pay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livelihood, in order to further to poor areas. National Revolutionary development seminars presented "five closely around the", developed to support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old revolutionary views. Prime Minister Li keqiang on the CPPCC was specifically proposed in the Government work report: "national waste management policies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projects to impoverished areas." Meanwhile, provinces and cities will also be supporting the introduction of appropriate policies. These policies is very large, the ... ... Fo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