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胶体的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按分散相和介质聚集状态分类
1.液溶胶 将液体作为分散介质所形成的溶胶。当分散 相为不同状态时,则形成不同的液溶胶: A.液-固溶胶 B.液-液溶胶 C.液-气溶胶 如油漆,AgI溶胶 如牛奶,石油原油等乳状液 如泡沫
(2)按分散相和介质聚集状态分类
2.固溶胶 将固体作为分散介质所形成的溶胶。当分散相为
分散相粒子的布朗运动足够强时,能够克服重力场的 影响而不下沉,称为动力稳定。
胶体稳定的三个重要原因: 1 分散相粒子的带电; 2 溶剂化作用; 3 布朗运动.
憎液溶胶的特性
胶粒的结构
胶粒的形状
2012-8-1
分散相与分散介质
把一种或几种物 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 中就构成分散系统。 其中,被分散的物质 称为分散相 (dispersed phase), 另一种物质称为分散 介质(dispersing medium)。 例如:云,牛奶,珍珠
分散系统分类
分散系统通常有三种分类方法: 按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分类:
胶核 胶粒 胶团
溶胶的胶团结构
例2:AgNO3 + KI→KNO3 + AgI↓
过量的 AgNO3 作稳定剂
胶团的结构表达式:
胶团的图示式:
[(AgI)m n Ag+ (n-x)NO3–]x+ x NO3–
胶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状态时,则形成不同的固溶胶: A.固-固溶胶 B.固-液溶胶 C.固-气溶胶 如有色玻璃,不完全互溶的合金 如珍珠,某些宝石 如泡沫塑料,沸石分子筛
(2)按分散相和介质聚集状态分类
3.气溶胶
将气体作为分散介质所形成的溶胶。当分散相为
固体或液体时,形成气-固或气-液溶胶,但没有
气-气溶胶,因为不同的气体混合后是单相均一
(2)多相不均匀性
具有纳米级的粒子是由许多离子或分子聚结而成,结构 复杂,有的保持了该难溶盐的原有晶体结构,而且粒子大小 不一,与介质之间有明显的相界面,比表面很大。
(3)热力学不稳定性
因为粒子小,比表面大,表面自由能高,是热力学不 稳定系统,有自发降低表面自由能的趋势,即小粒子会自 动聚结成大粒子。
Brown运动(Brownian motion)
1903年发明了超显微 镜,为研究布朗运动提供 了物质条件。 用超显微镜可以观察 到溶胶粒子不断地作不规 则“之”字形的运动,从 而能够测出在一定时间内 粒子的平均位移。 通过大量观察,得出结论:粒子越小,布朗运动 越激烈。其运动激烈的程度不随时间而改变,但随温 度的升高而增加。
(3)当光束通过分子溶液,由于溶液十分均匀,散 射光因相互干涉而完全抵消,看不见散射光。
光散射的本质
光是一种电磁波,照射溶胶时,分子中的电子 分布发生位移而产生偶极子,这种偶极子像小天线 一样向各个方向发射与入射光频率相同的光,这就 是散射光。
分子溶液十分均匀,这种散射光因相互干涉而完 全抵消,看不到散射光。
成紧密吸附层;由于正、负电荷相吸,在紧密层外形
成反号离子的包围圈,从而形成了带与紧密层相同电
荷的胶粒;
胶粒与扩散层中的反号离子,形成一个电中性的胶团。
溶胶的胶团结构
胶核吸附离子是有选择性的,首先吸附与胶核 中相同的某种离子,用同离子效应使胶核不易溶解。
若无相同离子,则首先吸附水化能力较弱的负 离子,所以自然界中的胶粒大多带负电,如泥浆水、 豆浆等都是负溶胶。
当半径大于5 m,Brown运动消失。
Brown运动的本质
溶胶的胶团结构
形成憎液溶胶的必要条件是: (1)分散相的溶解度要小; (2)还必须有稳定剂存在,否则胶粒易聚结而 聚沉。
溶胶的胶团结构
胶粒的结构比较复杂,先有一定量的难溶物分子
聚结形成胶粒的中心,称为胶核;
然后胶核选择性的吸附稳定剂中的一种离子,形
胶团(电中性) 胶粒(带正电)
胶核 胶粒 胶团
胶体的稳定性
• 胶体稳定性:是指胶体粒子在水中长期保持分散悬浮状 态的特性。 • 胶体稳定性分“动力学稳定性”和“聚集稳定性”两种。 • 动力学稳定性:无规则的布朗运动强,对抗重力影响的 能力强。 • 聚集稳定性包括:①胶体带电相斥(憎水性胶体);② 水化膜的阻碍(亲水性胶体) • 在动力学稳定性和聚集稳定性两者之中,聚集稳定性对 胶体稳定性的影响起关键作用。
2 胶体的光学性质
• 光散射现象
• Tyndall效应
光散射现象
当光束通过分散系统时,一部分自由地通过, 一部分被吸收、反射或散射。可见光的波长约在 400~700 nm之间。 (1)当光束通过粗分散系统,由于粒子大于入射 光的波长,主要发生反射,使系统呈现混浊。 (2)当光束通过胶体溶液,由于胶粒直径小于可 见光波长,主要发生散射,可以看见乳白色的光柱。
• 胶体的双电层结构
难溶分子聚集而成的胶体微粒称为胶核,胶核表面吸附了 某种离子而带有电荷,可吸附水中的异号离子,与之平衡。 在靠近胶核表面的一层内,因吸力较大正电离子紧密地吸 附在胶核表面上,故称为吸附层。厚度较薄较固定,不随 外界的条件(水温)变化而变化。 在吸附层之外,还有一层正电离子,在此范围内静电吸力 因屏蔽作用而减弱,且受水分子热运动的干扰,故层内的 正电离子与胶核的结合力较为松弛,离子扩散游动在吸附 层之外,称为扩散层。
溶胶的胶团结构
例1:AgNO3 + KI→KNO3 + AgI↓ 胶团的图示式:
过量的 KI 作稳定剂
胶团的结构表达式 : [(AgI)m n I – (n-x)K+]x– xK+
胶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胶粒(带负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胶团(电中性)
•分子分散系统 •胶体分散系统 •粗分散系统
•液溶胶 按分散相和介质的聚集状态分类: •固溶胶 •气溶胶
•憎液溶胶 按胶体溶液的稳定性分类: •亲液溶胶
(1)按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分类
1.分子分散系统 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彼此混溶, 没有界面,是均匀的单相,分子半径大小在9-9 m以 下 。通常把这种系统称为真溶液,如CuSO4溶液。 2.胶体分散系统 分散相粒子的半径在1 nm~90 nm之间的系统。目测 是均匀的,但实际是多相不均匀系统。也有的将1 nm ~ 900 nm之间的粒子归入胶体范畴。 3.粗分散系统 当分散相粒子大于900 nm,目测是混浊不均匀系统, 放置后会沉淀或分层,如黄河水。
溶胶是多相不均匀系统,在胶粒和介质分子上产 生的散射光不能完全抵消,因而能观察到散射现象。
Tyndall效应
1869年Tyndall发现,若令一束会聚光通过溶胶,从 侧面(即与光束垂直的方向)可以看到一个发光的圆锥 体,这就是Tyndall效应。其他分散系统也会产生一点散 射光,但远不如溶胶显著,。Tyndall 效应的实质是光的 散射。 Tyndall效应实 际上已成为判别溶 胶与分子溶液的最 简便的方法。
• 正的合能,即能垒,会造成颗粒之间相互排斥, 而负的合能则造成颗粒间相互吸引,导致体系的 不稳定。在水处理中,就是要通过使用不同措施, 克服能垒,使胶体脱稳,从而达到将这些悬浮颗 粒去除的目的。
胶体稳定的原因
溶剂化作用也是胶体稳定的重要原因,若水为分散介质, 构成胶团双电层结构的全部粒子都应当是水化的,在分 散相粒子的周围,形成具有一定弹性的水化外壳。
电位离子
反离子
胶核
滑动面
胶团边界
吸附层 扩散层
胶粒
ξ电位
Ψ电位
胶体的结构
胶体的经典稳定理论-DLVO理论
1941年由杰里亚金(Derjaguin)和朗道( Landau)以及1948年由维韦(Verwey)和奥弗比克
(Overbeek)分别提出了带电胶体粒子稳定的理论,
简称DLVO理论。
胶体的经典稳定理论-DLVO理论
Brown运动的本质
1905年和1906年爱因 斯坦(Einstein)和斯莫鲁霍 夫斯基(Smoluchowski)分 别阐述了Brown运动的本质。 认为Brown运动是分散介质分子以不同大小和不同方向的力 对胶体粒子不断撞击而产生的,由于受到的力不平衡,所 以连续以不同方向、不同速度作不规则运动。随着粒子增 大,撞击的次数增多,而作用力抵消的可能性亦大。
(1)胶团之间既存在着静电排斥力,也存在着范德 华引力。
(d )
R
A
胶体的经典稳定理论-DLVO理论
(2)溶胶的相对稳定或聚沉取决于静电排斥力或范
德华吸引力的相对大小。
斥力>引力 稳定 斥力<引力 聚沉
胶体间作用力小于零,则胶体脱稳,发生凝聚。调整 溶液中的电解质浓度可以起到压缩双电层降低静电排 斥力的作用。
混凝技术和混凝剂
张正红
基本内容
• • • • • • 1 2 3 4 5 6 胶体的基本知识 水的混凝机理 混凝剂和助凝剂 影响水混凝的主要因素 混凝工艺及设备 混凝技术的发展
第一章 胶体的基本知识
1
分散系统分类
胶体及其基本特性
分散相与分散介质 (1)按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分类 (2)按分散相和介质的聚集状态分类 (3)按胶体溶液的稳定性分类
Tyndall效应
3
胶体的动力性质
• Brown 运动
Brown运动(Brownian motion)
1827 年植物学家布朗(Brown)用显微镜观察到
悬浮在液面上的花粉粉末不断地做不规则的运动。
后来又发现许多其它物质如煤、 化石、金属等
的粉末也都有类似的现象。人们称微粒的这种运动
为布朗运动。 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现象的本质没有 得到阐明。
胶体的经典稳定理论-DLVO理论
(3)斥力势能、引力势能以及总势能都随着粒子 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但是,由于斥力势能及引 力势能与距离关系的不同,因此必然会出现在某 一距离范围内引力势能占优势;而在另一范围内 斥力势能占优势的现象。
胶体的经典稳定理论-DLVO理论
胶体的经典稳定理论-DLVO理论
(1)按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分类
胶体分散系统又分为三类:
1)溶胶:这是一类高度分散的多相系统,分散相不能溶于分 散介质中,故有很大的相界面,很高的界面能,因此是热力 学不稳定系统。 2)高分子溶液:由于高分子是以分子形式溶于介质中的,分 散相和分散介质没有相界面,因此它是均相的热力学稳定系 统。 3)缔合胶体(胶体电解质):分散相是由表面活性剂缔合 形成的胶束。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之间有很好的亲和性,因此 也是一类均相的热力学稳定系统。
化银溶胶等。 这是胶体分散系统中主要研究的内容。
(3)按胶体溶液的稳定性分类
2.亲液溶胶 半径落在胶体粒子范围内的大分子溶解在 合适的溶剂中,一旦将溶剂蒸发,大分子化合物凝 聚,再加入溶剂,又可形成溶胶,亲液溶胶是热力
学上稳定、可逆的系统。
憎液溶胶的特性
(1)特有的分散程度
粒子的大小在9-9~9-7 m之间,因而扩散较慢,不能透过 半透膜,渗透压低但有较强的动力稳定性 和乳光现象。
系统,不属于胶体范围. A.气-固溶胶 B.气-液溶胶 如烟,含尘的空气 如雾,云
(3)按胶体溶液的稳定性分类
1.憎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胶
半径在1 nm~90 nm之间的难溶物固体粒子
分散在液体介质中,有很大的相界面,易聚沉,是
热力学上的不稳定系统。
一旦将介质蒸发掉,再加入介质就无法再形成
溶胶,是 一个不可逆系统,如氢氧化铁溶胶、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