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

合集下载

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

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
二带下异常 1、观察带下量、色、味的变化 2、保持会阴清洁 3、遵医嘱中药外洗 三月经异常 1、观察月经的量、色、质月经周期及伴随症状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师 2、注意经期卫生选择宽松透气的衣裤不适用不洁卫生用品 3、教会患者通过自查基础体温等简单方式检测月经周期 4、遵医嘱耳穴贴压痛经者取神门、交感、内分泌、子宫等穴 5、遵医嘱中药外敷 6、遵医嘱药熨法取下腹部和腰骶部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关元、血海、三阴交等穴
三情志调理 1、护士主动介绍疾病相关知识鼓励患者坚持治疗减少复发的机率 2、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情感支持 3、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消除患者不安紧张情绪 4、根据患者的辩证给予音乐疗法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肝、神门、交感、脾等穴
五、护理效果评价
附: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谢谢大家
PPT常用编辑图使用方法
1.取消组合
2.填充颜色
3.调整大小
商务 图标元素
商务 图标元素
商务 图标元素
商务 图标元素
商务 图标元素
商务 图标元素
商务 图标元素

商务 图标元素
商务 图标元素
商务 图标元素
二、常见症状/证侯施护
一疼痛 1、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卧床休息可取半卧位避免久站、久走、禁止重体力劳动 3、注意腹部或腰骶保暖湿热瘀结证者慎用热敷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等穴 6、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7、遵医嘱中药湿敷取小腹、腰骶部;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8、遵医嘱药熨法取下腹部和腰骶部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9、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10、遵医嘱中药熏洗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中医护理方案(试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个病种)

中医护理方案(试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个病种)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11、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1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

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

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

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

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

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胃脘疼痛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中医护理常规

中医护理常规

五、盆腔炎盆腔炎指女性盆腔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

多因产后、流产后、宫腔内手术出之后,或经期卫生保健不当,邪毒乘虚侵袭,稽留于冲任及胞宫脉络所致。

病位在胞宫、胞脉。

中医属“带下病”、“妇人腹痛”、“热入血室”、“产后发热”、“癥瘕”等范畴。

【临床表现】1.少腹部疼痛,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拒按,食欲不振,腹胀。

2.可伴恶寒发热,甚则寒战高热3.带下量增多,色黄质稠,脓样,有秽臭。

4.阴道可有充血,穹隆有明显触痛。

5.辨证:热毒炽盛证、气滞血瘀证、湿热瘀结证、寒湿凝滞证、气虚血瘀证。

【临证护理】1.按妇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观察腹部疼痛的部位、程度、性质、持续时间、缓解方式、诱发因素,观察有无腹膜炎的症状等。

3.观察患者带下的量、色、质、气味及全身情况,以及神色、血压、脉象的变化。

嘱病人保持会阴清洁,勤换内裤及经垫,每天用温开水清洗外阴1~2次,忌盆浴。

4.取半坐卧位,以利炎症及脓液局限于盆腔低位,以达到体位引流的效果。

5.腹痛剧烈者绝对卧床休息,勤巡视,做好生活护理;恢复期病人可适当下床活动。

6.热毒炽盛者衣被不宜过厚,定时测量体温,如高热持续不降,遵医嘱行物理降温或遵医嘱药物降温,注意观察降温后的效果,及时记录。

7.湿热瘀结者病室忌潮湿。

8.手术病人按妇科围手术期护理。

【饮食护理】1.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食含水分较多的食物,忌辛辣、煎炸、燥热等刺激之品。

2.高热口渴者,多饮水及鲜果汁,如西瓜汁、雪梨汁等以利尿降温。

3.口干苦者,可用菊花、银花各10g,煎水代茶饮。

4.热毒炽盛大便燥结难解者,每天早、晚服蜂蜜一匙或麻仁丸6g,以利润肠通便;或予生大黄6g或番泻叶9g开水泡服。

5.湿热瘀结者,可多食清热利湿之物,如山药、白果、莲子、茨实、薏苡仁粥等。

口干者,多吃西瓜、黄瓜、番茄、白菜等。

【用药护理】1.遵医嘱输液,按时应用抗生素。

2.寒湿凝滞者遵医嘱予小茴香热敷下腹部,中药硬膏贴敷下腹部、中药直肠滴入及微波治疗,注意观察治疗部位的皮肤情况及疗效。

带下病的护理

带下病的护理
护理要点
在局部用药期间,要注意观察病情变 化,如出现过敏反应或症状加重等情 况,应及时停药并就医。同时,要保 持外阴干燥、清洁,避免性生活和盆 浴等刺激性行为。
口服药物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口服药物使用方法
根据医嘱选用适当的口服药物,如中成药、抗生素等。要按照正确的用药方法进行操作,注意服药时 间和剂量。
关注月经变化
注意观察月经周期、经量、经色等变化,如有异 常应及时就医检查,排除卵巢早衰等风险。
3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 习惯,有助于预防内分泌失调引起的远期并发症 。
定期检查及随访安排
定期检查
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妇科检查,包括白带常规 、宫颈细胞学检查等,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 带下病及其并发症。
辨证论治方法
根据带下病的不同证型,中医采用相应的治 疗方法,如健脾益气、补肾固涩、清热利湿 等。同时,还可配合针灸、拔罐等非药物治 疗技术进行综合治疗。
针灸、拔罐等非药物治疗技术应用
针灸治疗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经络、调和气 血来达到治疗带下病的目的。常 用穴位包括关元、气海、三阴交 、足三里等。
拔罐治疗
随访安排
对于已经治愈的带下病患者,应定期随访观 察,如有复发或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处理。
紧急情况处理流程
01
突然出现大量脓性、血性分泌物 或伴有恶臭味道时,应立即就医 诊治,排除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 的可能。
02
出现剧烈腹痛、高热等全身症状 时,应及时就医检查治疗,以免 延误病情导致严重后果。
PART 06
理需求,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支持。
03
生活起居
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如勤换内裤、保持外阴清洁

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

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
Page 3
(二)带下异常
1、观察带下量、色、味的变化。
2、保持会阴清洁。 3、遵医嘱中药外洗。
(三)月经异常
1、观察月经的量、色、质,月经周期及伴随症状,病情变化及时报 告医师。
2、注意经期卫生,选择宽松透气的衣裤,不适用不洁卫生用品。
3、教会患者通过自查基础体温等简单方式检测月经周期。 4、遵医嘱耳穴贴压,痛经者取神门、交感、内分泌、子宫等穴。 5、遵医嘱中药外敷。 6、遵医嘱药熨法,取下腹部和腰骶部,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关元、血海、三阴交等穴。
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 中医护理方案
主讲人:张英梅
一、常见证侯要点
(一)湿热瘀结证:下腹胀痛,带下增多,色黄。舌质红, 苔黄腻。 (二)气滞血瘀证:下腹刺痛,带下量多,经行不畅、有 块,情志不畅。舌质暗红,或有淤斑瘀点,苔白或黄。 (三)寒湿淤滞正:腰腹冷痛,带下色白质稀伴有月经量 少或后期痛经。气质暗,苔白腻。 (四)肾虚血淤证:下腹绵绵作疼,腰骶酸痛,带下色白 质清稀,头晕耳鸣。舌质暗淡,苔白。 (五)气虚血瘀证:下腹坠痛,带下量多,色白,经期延 长或月经量多。舌淡黯,苔白。
Page 4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2、中药保留灌肠(详见附录2) 3、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 4、药熨法(详见附录2) 5、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6、中药湿敷(详见附录2) 7、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8、艾灸(详见附录2) 9、中药外洗(详见附录2) 10、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附: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Page 9

盆腔炎中医辨证护理常规

盆腔炎中医辨证护理常规

盆腔炎中医辨证护理常规盆腔炎是指女性生殖器官及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

是妇产科常见疾病。

本病多发生于生育年龄的妇女,也有少数发生于未婚者。

中古籍无盆腔炎之名。

在“热入血室”“带下病”“产后发热”“症瘕”等论述中,对其临床特征有所描述。

一、护理常规【临床表现】有时低热,易感疲乏、下腹坠胀、疼痛、腰骶部疼痛,常在劳累、性交及月经前后加剧,月经多,卵巢功能受损、输卵管受损,输卵管粘引起不孕。

【临证护理】1、脾虚者勿过多劳累,遵医嘱针刺或艾条针灸足三利,三阴交,脾俞等穴位。

2、局部瘙痒者,遵医嘱每日坐浴熏洗。

【饮食调护】1、合理饮食,以清谈易消化,富有营养之品为宜。

2、忌辛辣、油腻、煎烤之物。

【给药护理】1、中药汤剂宜温服,观察服药后的效果。

2、服用温补脾肾,祛湿止带之药者忌食生冷,肥甘之品及饮酒。

3、使用外敷药时,因注意观察局部有无不良反应。

【情志护理】做好心理疏导,稳定患者情绪。

【并发症护理】复发性盆腔炎,输卵管积水,输卵管卵巢囊肿,慢性腹痛,不孕,宫外孕,骶髂关节炎。

注意会阴卫生,及时治疗,增强体质。

【健康指导】1、慎起居,避湿寒,防劳累,节房事。

2、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及措施,减少人工流产,避免多产。

3、注意经期卫生,保持外阴、卫生垫、内裤等清洁,提倡淋浴。

4、正确对待疾病,保持精神愉快。

二、辩证施护【湿热蕴结证】1、主证少腹部隐痛,或疼痛据按,痛连腰骶,低热起伏,经行、劳累时加重,带下量多色黄,质粘稠,胸闷纳呆,口干不欲饮,大便溏或秘结,小便短赤;舌边红,黄苔腻,脉弦滑或滑数。

2、证候分析湿热之余邪与气血博结于崇仁胞宫,则小腹疼痛;邪正交争。

病势进退,则低热起伏;经行劳累耗气血,正气虚衰,则病势加重;湿热下注则带下量多色黄;湿热瘀结内伤,则胸闷纳呆、口干便溏或秘结,小便赤黄;舌脉所见亦为湿热瘀结之象。

3、施护(1)卧床休息,取半卧位,以利引流。

(2)密切观察体温变化。

如高热时针刺曲池、合谷外尺泽等(3)忌食辛辣、肥腻之品及饮酒。

81 妇科 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81 妇科  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3版(罗颂平、刘雁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相关内容。

本病临床症状包括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根据盆腔慢性炎症体征,结合B超检查、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妇产科学》第8版(谢幸、苟文丽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相关内容。

(1)症状: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2)体征: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肌炎时,子宫可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输卵管,并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可有压痛;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有子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上述体征至少需同时具备下列2项: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附件区压痛。

(3)实验室检查①妇科超声检查:可探及附件炎性包块、输卵管积液或增粗,或子宫直肠凹陷积液。

②血常规、血沉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或中性粒细胞增高,或血沉加快。

③白带常规、BV检查:可有阴道清洁度异常,并排除特异性阴道炎。

④宫颈管分泌物检测:可发现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等病原菌。

(二)证候诊断(1)湿热瘀结证: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腰骶胀痛,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气臭;经期下腹痛加重,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口腻或纳呆,小便黄,大便溏而不爽或大便干结;舌质红或暗红,或见边尖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或弦数。

9种病的中医护理方案

9种病的中医护理方案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11、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1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

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

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

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

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

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胃脘疼痛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

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内三科)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综合科)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内一科)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内一科)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内五科)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外一科、妇产科)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内一科、综合科)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妇产科)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外一科)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11、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综合科)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综合科)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外一科)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综合科)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内五科、外二科)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外二科)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外二科)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外二科)1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内五科、外二科)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胃不与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

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

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

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

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

慢性盆腔炎的中医护理方案

慢性盆腔炎的中医护理方案

盆腔炎性疾病得中医护理方案(汇总)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湿热瘀结证:主症:①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②腰骶胀痛;③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气臭、次症:①经期腹痛加重;②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③口腻或纳呆;④小便黄;⑤大便溏而不爽或大便干结。

舌脉:舌质红或暗红,或见边尖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或弦数。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辩证为本病。

(二)气滞血瘀证主症:①下腹胀痛或刺痛;②情志抑郁或烦躁;③带下量多,色黄或白质稠。

次症:①月经先后不定,量多或少;②经色紫暗有块或排出不畅;③经前乳房胀痛;④情志不畅则腹痛加重;⑤脘腹胀满、舌脉: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白或黄,脉弦。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辩证为本病。

(三)寒湿瘀滞证主症:①下腹冷痛或刺痛;②腰骶冷痛;③带下量多,色白质稀。

次症:①形寒肢冷;②经期腹痛加重,得温则减;③月经量少或月经错后;④经色暗或夹血块;⑤大便溏泄。

舌脉:舌质黯或有瘀点,苔白腻,脉沉迟或沉涩。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辩证为本病。

(四)肾虚血瘀证主症:①下腹绵绵作痛或刺痛;②腰骶酸痛;③带下量多,色白质清稀、次症:①遇劳累下腹或腰骶酸痛加重;②头晕耳鸣;③经量多或少;④经血黯淡或夹块;⑤夜尿频多、舌脉:舌质黯淡或有瘀点瘀斑,苔白或腻,脉沉涩。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辩证为本病。

(五)气虚血瘀证主症: ①下腹疼痛或坠痛,缠绵日久;②痛连腰骶,经行加重; ③带下量多,色白质稀。

次症: ①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②经血淡黯或夹块;③精神萎靡;④体倦乏力;⑤食少纳呆。

舌脉:舌淡黯,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脉弦细或沉涩无力。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辩证为本病、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腹痛及腰骶疼痛1、观察患者腹痛得程度、性质、部位以及面色、神志得变化。

中医护理之常见症状及辨证施护(带下病)

中医护理之常见症状及辨证施护(带下病)

带下病一、概述(一)概念带下病是因湿热、湿毒,或脾虚、肾虚等所致,以带下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局部、全身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二)讨论范围现代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及生殖器肿瘤等疾病以带下量增多,伴有带下的色、质、气味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属本病证的讨论范围,可参考本节辨证施护。

二、病因病机(一)病因多与脾阳虚、肾阳虚、阴虚夹湿、湿热下注、湿毒蕴结等因素有关。

(二)病机总结1.病位:阴道、胞宫,与脾、肾功能失常密切相关。

2.基本病机:湿邪伤及任带两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3.病理因素:湿。

4.病理性质:脾虚失运,水湿内生;肾阳虚衰,气化失常,水湿内停。

或久居湿地,涉水淋雨,或经期产后摄生不慎,湿邪侵袭以致带下病。

三、诊断(一)诊断1.症状: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或黄绿如脓,或浑浊如米泔;或稠黏如脓,或如豆渣凝乳,或如泡沫状;气味有臭气,或臭秽难闻;可伴有外阴、阴道灼热瘙痒,坠胀或疼痛等。

2.脉象:脾阳虚见脉缓弱;肾阳虚见脉沉迟;阴虚夹湿见脉细数;湿热下注见脉濡数;湿毒蕴结见脉滑数。

3.诱发因素:经期、产后余血未净,摄生不洁,或不禁房事,或妇产科手术后感染史。

4.相关检查:妇科检查、辅助检查。

四、辨证施护(一)辨证要点辩寒热虚实、辩脉象变化、辩病情轻重。

(二)护治原则带下病以除湿为主的护治原则。

健脾除湿、滋阴升阳、清热散寒、疏肝固肾等方法。

治脾宜升、宜燥;治肾宜补、宜涩;治湿热与湿毒宜清、宜利。

护理随证随型,在生活起居、情志、用药等方面调护。

(三)证治分类1.脾阳虚证症状: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黏稠,无臭气,绵绵不断,面色㿠白或萎黄,四肢不温,精神疲倦,纳少便溏,两足浮肿,舌淡,苔白或腻,脉缓弱。

证候分析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方药:完带汤。

2.肾阳虚证症状:白带量多,清冷,质稀薄,终日淋漓不断,腰酸如折,小腹冷感,小便频数清长,夜间尤甚,大便溏薄。

单病种优化

单病种优化

带下证(盆腔炎行疾病)单病种护理方案实施优化为贯彻落实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护理方案,规范优势病种中医护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提高中医临床途径,本科室对盆腔炎性疾病单病种方案进行优化。

我科室根据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33个单病种中医护理方案》,采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及护理,责任护士进行临床辩证施护,在临床护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制定优化方案。

1.针对盆腔炎性疾病常见中医症状制定的量化评分表,为临床中医治疗效果提供了依据,减少了对患者治疗存在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2.由于盆腔炎性疾病的患者主要症状为下腹痛,在护理效果评价中添加了中医护理适宜技术操作耳穴埋豆,耳穴埋豆:内分泌、交感、脾、盆腔等穴位协助艾灸神阙穴、中药直肠滴入、和盆腔炎膏贴敷神阙穴很有效的缓解和减轻患者的下腹部疼痛。

3.科室新开展了妇科微波治疗,妇科微波治疗可很好的缓解下腹部疼痛,促进盆腔炎症的吸收,具有很好的临床和治疗效果。

4.针对盆腔炎性疾病单病种方案重新制定中医操作执行单。

5.为了单病种方案实施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对方案的效果评价和总结实行专人分析总结,科室其他护理人员进行统计和归纳。

妇产科2017单病种护理方案实施总结为贯彻落实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护理方案,规范优势病种中医护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提高中医临床途径,本科室实行了盆腔炎性疾病单病种方案。

2017年符合盆腔炎性疾病的单病种标准病人89人,我们仍然根据中医药管理局的制定的单病种方案实施临床护理,针对病人的主要症候要点,常见症状、实施中医特色护理治疗,并及时记录评价治疗效果,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2017年我科室在护理部的正确指导下,加强中医理论基础学习、对单病种方案的培训考核、效果评价单及量化评分表和操作执行单的使用培训,使的单病种方案实施较去年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本年底针对单病种效果方案进行优化,使得临床操作更为简单,新增了护理技术操作妇科微波,微波治疗对单病种病人的治疗和疗效有很好的效果,由于中医理论基础薄弱,对单病种信息收集、总结和分析存在很大的不足,使得效果分析报告不及时。

中医护理方案在盆腔炎病人中的临床应用与分析

中医护理方案在盆腔炎病人中的临床应用与分析

中医护理方案在盆腔炎病人中的临床应用与分析作者:张莉瑶来源:《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年第24期[关键词]中医护理方案;盆腔炎;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24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24-0027-02患者在感染急性盆腔炎后由于没能进行彻底治疗,病症反复发作,病程治疗延误很可能引发慢性盆腔炎。

所谓盆腔炎指的就是女性生殖器官和周围组织引发的慢性炎症,是当前常见的妇科疾病。

基于当前人工流产、宫腔镜等宫腔操作增加,如果女性没有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很容易造成慢性盆腔炎疾病发生率的增加,由于这一疾病的病情存在较强的反复发作特点,严重影响了女性身心健康水平。

本文主要对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中医护理干预治疗,现进行如下研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2019年在某院接受盆腔炎治疗的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为全面掌握护理方案准确性,借助计算机分组方式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均为41例。

入选指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下腹痛、带下异常、月经异常等症状。

且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两组患者均为已婚女性,其中实验组患者平均年龄(45.25±2.33)岁。

常规组患者平均年龄(45.16±2.16)岁。

辩证分型:9例为气虚血瘀,6例为寒湿瘀滞,15例为气滞血瘀,16例为肾虚血瘀,36例为湿热蕴结。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有可比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需要引导患者参与康复训练,在循序渐进原则下开展相应的盆腔康复训练。

实验组接受中医护理方案,主要内容为:其一,饮食护理。

在饮食方面,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型,给予其相应的饮食指导。

其二,由于绝大部分患者都存在月经异常、疼痛等症状,所以还要指导患者加强腰腹部保暖,保证经期卫生,有效观察月经周期和月经量、色、质的变化,尽可能穿宽松、透气的衣裤。

其三,中医技术,包括:①灸法:对患者关元穴、气海穴进行电子灸治疗;②穴位贴敷法:将含有远红外物质的磁贴,贴在相应的穴位上进行治疗;③中药封包治疗法:将中药研成粉末,敷在患者下腹部疼痛部位进行治疗;④穴位按摩法:在准确的穴位按摩过程中,力度也要从轻到重,直至患者感到酸、麻、胀、痛,每个穴位按摩的时间不宜过短也不能过长,一般控制在5~15分钟左右。

带下症中医护理方案

带下症中医护理方案

带下症中医护理方案引言带下症,也称为阴道炎,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异常。

中医认为,带下症属于湿热病邪侵袭下焦所致,常伴有脾胃虚弱的情况。

因此,在中医中,带下症的治疗主要以调理脾胃、清除湿热为主要治疗思路。

本文将介绍带下症中医护理方案,供参考。

中医诊断和辨证带下症的中医诊断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

常见的辨证有湿热蕴结、寒湿凝滞、气滞血瘀等。

根据具体的辨证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中医护理方案。

方案一:清热利湿这一方案适用于湿热蕴结型的带下症。

治疗思路是通过清热利湿,消除湿热蕴结的病邪。

药物•黄连: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消肿的功效。

•黄芩: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作用。

•生地黄:具有滋阴清热、补肾益精的作用。

•熟地黄:具有滋阴清热、补肾养血的作用。

•泽泻:具有利水消肿、清热解毒的作用。

穴位•关冲穴:位于腹股沟部凹陷处,具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的作用。

•大椎穴:位于颈椎第七棘突下,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

方案二:祛寒化湿这一方案适用于寒湿凝滞型的带下症。

治疗思路是通过祛寒化湿,消除寒湿凝滞的病邪。

药物•艾叶:具有温经散寒、祛湿止痛的作用。

•羌活:具有祛寒散湿、活血止痛的作用。

•附子:具有温中散寒、祛湿止痛的作用。

•干姜:具有温中散寒、祛湿止痛的作用。

穴位•关元穴:位于肚脐中央,具有温经散寒、祛湿止痛的作用。

•气海穴:位于脐中,具有益气温补、祛湿止痛的作用。

这一方案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的带下症。

治疗思路是通过理气活血,消除气滞血瘀的病邪。

药物•当归:具有活血补血、调经止痛的作用。

•川芎:具有活血通络、祛风止痛的作用。

•赤芍: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止痛的作用。

•桃仁: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

穴位•曲池穴:位于指头指甲根缘旁凹陷处,具有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的作用。

•血海穴:位于足踝内侧,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作用。

无论带下症的辨证是什么类型,脾胃的调理始终都是重要的一环。

脾胃虚弱往往导致湿热等病邪侵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湿热瘀结证:下腹胀痛,带下量多,色黄。

舌质红,苔黄腻。

(二)气滞血瘀证:下腹刺痛,带下量多,经行不畅、有块,情志不畅。

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白或黄。

(三)寒湿瘀滞证:腰腹冷痛,带下色白质稀伴月经量少或后期痛经。

舌质黯,苔白腻。

(四)肾虚血瘀证:下腹绵绵作痛,腰骶酸痛,带下色白质清稀,头晕耳鸣。

舌质黯淡,苔白。

(五)气虚血瘀证:下腹坠痛,带下量多,色白,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

舌淡黯,苔白。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疼痛
1.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卧床休息,可取半卧位,避免久站、久走,禁止重体力劳动。

3.注意腹部或腰骶保暖,湿热瘀结证者慎用热敷。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等穴。

6.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7.遵医嘱中药湿敷,取小腹、腰骶部;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8.遵医嘱药熨法,取下腹部和腰骶部,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9.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10.遵医嘱中药熏洗,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二)带下异常
1.观察带下量、色、味的变化。

2.保持会阴清洁。

3.遵医嘱中药外洗。

(三)月经异常
1.观察月经的量、色、质,月经周期及伴随症状,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师。

2.注意经期卫生,选择宽松透气的衣裤,不使用不洁卫生用品。

3.教会患者通过自查基础体温等简单方式监测月经周期。

4.遵医嘱耳穴贴压,痛经者取神门、交感、内分泌、子宫等穴。

5.遵医嘱中药外敷。

6.遵医嘱药熨法,取下腹部和腰骶部,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关元、血海、三阴交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2.中药保留灌肠(详见附录2)。

3.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

4.药熨法(详见附录2)。

5.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6.中药湿敷(详见附录2)。

7.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8.艾灸(详见附录2)。

9.中药外洗(详见附录2)。

10.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注意个人卫生,注重经期、孕期、产褥期保健,卫生用品要清洁。

2.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

经期及月经干净3天内禁房事、盆浴、游泳。

3.避免不洁性交,性伴侣有性病者需一同治疗。

4.做好计划生育措施,尽量避免行人流、上环等手术。

5.加强体育锻炼,可练气功、太极拳、八段锦、盆腔康复操(详见附件)等。

(二)饮食指导
饮食以清热利湿的食品为宜,忌食辛辣刺激、生冷的食品。

1.湿热瘀结证:宜食清热利湿的食品,如苦瓜、冬瓜等。

食疗方:冬瓜赤小豆汤。

2.气滞血瘀证:宜食疏肝行气、化瘀止痛的食品,如乌梅、柠檬等。

食疗方:佛手玫瑰花汤。

3.寒湿瘀滞证:宜食祛寒除湿、化瘀止痛的食品,如桃仁、荔枝等。

食疗方:桃仁粥。

4.肾虚血瘀型:宜食补肾化瘀的食品,如黑豆、玫瑰花等。

食疗方:黑豆粥。

5.气虚血瘀型:宜食益气健脾化瘀的食品,如桃仁、山药等。

食疗方:山药桃仁粥。

(三)情志调理
1.护士主动介绍疾病相关知识,鼓励患者坚持治疗,减少复发的机率。

2.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情感支持。

3.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消除患者不安紧张情绪。

4.根据患者的辨证,给予音乐疗法。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肝、神门、交感、脾等穴.
五、护理效果评价
附: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医院:科室: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ID:文化程度: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否□
证候诊断:湿热瘀结证□气滞血瘀证□寒湿瘀滞证□肾虚血瘀证□气虚血瘀证□其他: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完成日期:护士长签字:
附件:
盆腔康复操
一、盆腔康复操步骤
1.第一节腹肌训练操:采取平躺、脸朝上的姿势,双腿并拢,保持双腿伸直并缓慢向上抬起,当脚抬至20~30厘米高度时,再将双腿缓慢放下。

以上动作,每次持续5~10秒,重复进行3~5次。

2.第二节臂髋配合操:脸朝上,平躺在床或垫子上,先抬左臂,同时弯曲右侧髋部和膝关节,使右侧大腿尽量靠近腹部;做完后恢复原位。

再换成右臂和左侧髋关节及膝关节,进行相同的动作。

重复3~5次后恢复原位。

3.第三节:抬足跟收肛操:采取脸朝上平躺的姿势,双脚脚跟同时缓慢抬起,离开所躺平面的同时吸气做提肛运动,维持5秒后,缓慢放下双腿同时呼气。

重复3~5次。

4.第四节屈腿压腹操:脸朝上,平躺,双臂侧平举,手心向上,弯曲双膝,同时将双腿缓慢抬起.使大腿部位逐渐接近腹部,此时双臂抱膝压腹,借助腿部用力挤压小腹部,臀部下方离开床平面。

然后将双手放开.双腿缓慢伸直,恢复到平躺的原位。

重复做这些动作3~5次。

5.第五节抬身收肛操:脸朝上,平躺,双手在身体两侧,手心朝下,慢慢吸气,收缩腹部,双手按压所躺的床面,借助按压的力量让上体缓慢坐起同时收缩肛门,然后再将上体缓慢地躺下恢复原位。

将这些动作重复做3~5次。

6.第六节分膝操:脸朝上,平躺,膝部缓慢弯曲。

让双膝缓慢地向外侧分开,并尽力使双膝分开到最大程度,然后再向内闭合,缓慢恢复至原位。

将这些动作重复做3~5次。

二、盆腔康复操注意事项
1.练盆腔运动操时要保持自然舒服的呼吸节奏。

2.运动时要量力而行,次数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从少到多,逐渐增加。

3.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女性,更要循序渐进。

4.有急性盆腔炎、腹腔恶性肿瘤的患者,不宜在家自行锻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