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研究

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研究目的:评估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4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20例。
根据不同临床分型与分期,分析其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临床分型越严重,疗效越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同时,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疾病的治愈率,降低复发率,且治疗疗效与临床分期息息相关,故应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尽早诊断及早治疗。
标签:鼻内镜;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是临床常见疾病,且大多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
鼻内镜手术主要在发病因素去除的基础上,通过重建与恢复鼻窦通气引流和黏膜纤毛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作用[2-3]。
本研究中对12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采用鼻内镜手术进行治疗,同时与传统术式进行比较,探讨鼻内镜用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安全性与可行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4月-2014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4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20例。
观察组,男64例,女56例,年龄18~78岁,平均(34.8±7.2)岁;病程4~27年,平均(35.2±6.8)年;根据患者CT影像学评估按1997年海口标准临床分型分期[4],Ⅰ型1期11例,Ⅰ型2期17例,Ⅰ型3期17例,Ⅱ型1期19例,Ⅱ型2期36例,Ⅲ型20例。
对照组,男67例,女53例,年龄19~76岁,平均(35.1±8.4)岁;病程5~26年,平均(34.8±7.2)年;Ⅰ型1期13例,Ⅰ型2期17例,Ⅰ型3期15例,Ⅱ型1期20例,Ⅱ型2期35例,Ⅲ型20例。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炎症因子的研究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炎症因子的研究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是一种常见的鼻部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研究该疾病的炎症因子方面,科学家们做出了很多努力。
本文旨在综述当前关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炎症因子研究的最新进展,探讨其病理生理机制,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是一种以慢性鼻窦炎和鼻腔息肉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其主要症状包括鼻塞、鼻分泌物增多、嗅觉减退等。
病变的组织学表现主要是鼻粘膜的慢性炎症和非特异性肉芽肿形成。
长期以来,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寻找该疾病的病因和炎症相关因子,以便更有效地治疗该疾病。
研究表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病因与鼻腔黏膜炎性病理改变有关。
炎症因子的异常分泌和作用是导致鼻腔黏膜炎症和息肉形成的重要原因。
目前已发现多种炎症因子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IL-4、IL-5、IL-13、Eotaxin等。
这些炎症因子的异常分泌和作用导致了炎症的持续性和加重,进而促进了鼻腔息肉的形成和增生。
在探讨炎症因子的作用机制时,研究者们发现,IL-4、IL-5和IL-13等炎症因子通过激活其相应的信号通路,如JAK-STAT信号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促进了组织纤维化、Eotaxin的产生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等过程,进而参与了鼻腔息肉的形成和发展。
炎症因子还可以诱导鼻腔上皮细胞产生黏液分泌和黏膜增生,加剧了病变的进展。
针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炎症因子的研究,科学家们也开展了多项相关研究,试图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目前,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在药物治疗方面,研究者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分泌和作用来减轻患者的症状。
使用皮质激素类药物能够有效地抑制炎症因子的分泌和作用,减轻炎症和鼻塞的表现。
从调节炎症因子信号通路入手,也有望找到新的治疗靶点。
研究者们还通过对炎症因子的抑制剂进行筛选和研发,试图找到能够有效抑制炎症因子的新药物,以期望能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疗效分析

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疗效分析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132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进行鼻内镜手术治疗,随访手术结果,并对疗效进行评价。
结果:术后随访半年,治愈98例(74.2%),好转30例(22.7%),无效4例(3.1%),总有效率为96.9%,无严重手术后并发症。
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具有视野清楚、直视下操作、病灶清除彻底、疗效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鼻内镜手术;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疗效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不易彻底根治等特点,常给患者带来烦恼与痛苦。
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开展的鼻内镜鼻窦手术使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治疗提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笔者所在医院于2010年1月-2011年12月采用鼻窦内镜手术对132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进行了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的132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其中男87例,女45例。
年龄7~69岁,病程1~20年不等。
以反复头痛、流涕、鼻塞、嗅觉消失或减退等为主诉。
均曾进行过正规系统的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部分患者有前期鼻窦手术史,术前常规行鼻窦CT扫描。
60例合并下鼻甲肥大,73例合并鼻中隔偏曲,30例合并钩突增生,29例合并泡状中鼻甲。
按(1997年)海口标准进行临床分型分期:Ⅱ型1期22例,2期56例,3期40例;Ⅲ型14例。
1.2治疗方法患者全麻,平卧位,头抬高30°在鼻内镜直视下,行鼻腔表面麻醉及鼻甲后端和蝶腭孔周围黏膜浸润麻醉,行鼻内镜手术。
切除鼻窦内息肉后,充分开放窦口,使其能通畅引流。
对并发鼻中隔偏曲应行偏曲矫正术。
术毕,应及时清理窦腔及鼻腔里的分泌物及积血,并采用红霉素纱条填塞鼻腔。
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静滴。
口服地塞米松片10 mg。
每天3次,连服7 d。
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疗效分析

【 e od 】 E ds p nsugr ; C r is uis Nslo p ; E cc K y r s noc is u sr y ho c i si; a  ̄ s f ay w o ci e n n t ap i
Fis- t o ’ d e s:Shf ngS c dPe p eSHo pt 1 S f ng 1 40 rt au h r Sa dr s ia e on o l ’ s ia . hia 6 8 0。 Chi na
经验体会 Jn y niu 《 国 学 新》 卷 2期( 第2 期)0 年7 ig a t i 中 医 创 第9 o 总 3 21 月 h 0 2
鼻 内镜 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 肉临床疗效分析
牵 燕① 奎 宫② J … 4
—
=
【 摘要 】 目的 : 探讨鼻内镜 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价值 。 方法 : 12 对 3 例慢性 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进行鼻内镜手术治疗,随访手
据海 口会 议疗效标准 ,治愈 : ” 症状 完
显效 : 症状 改善 5 % 以上, 0 带来烦恼与 痛苦。近年来 国内外广泛开展 的鼻 内镜鼻 窦手术 全 改善 ,鼻腔 无息 肉复发 现象 ; 使慢性鼻 窦炎、鼻息 肉的治疗 提到 了一个 新 的水平。笔者所 鼻腔无 息肉复发现象 ; 效 : 无 症状 无改善或鼻腔 内出现 息肉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炎症因子的研究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炎症因子的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炎症因子的研究。
在将探讨该研究的意义以及相关疾病背景。
在将详细介绍调查方法、实验结果、临床表现、病理机制和治疗方法。
结论部分将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并分析该研究对临床的意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探讨,将为读者提供关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炎症因子的全面了解,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炎症因子、调查方法、实验结果、临床表现、病理机制、治疗方法、研究展望、临床意义。
1. 引言1.1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炎症因子的研究意义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是一种常见的上呼吸道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生活负担和健康风险。
针对该疾病的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疾病机制的深入了解:通过研究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炎症因子的相关因素,可以更清晰地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有助于揭示患者鼻腔黏膜细胞的异常增殖、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过程。
2. 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通过分析不同患者的病情及相关因子,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实现个体化治疗的目标,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3. 促进新疗法的开发:深入研究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炎症因子可以为新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和临床实验依据,推动新技术的应用和疗效评估,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选择。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炎症因子的研究意义重大,有助于深入了解疾病机制、个体化治疗和新疗法开发,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和生活质量提升。
1.2 相关疾病背景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是一种常见的鼻部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慢性鼻窦炎主要指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常伴有分泌物过多、鼻塞、鼻痒、嗅觉减退等症状。
而伴随的鼻息肉则是一种良性的鼻黏膜病变,病变组织形态上呈灰白色或淡黄色软块状,有时会突入鼻腔并引起肿块感。
此病常见于成年人,且易于复发。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炎症因子的研究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炎症因子的研究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是一种常见的上呼吸道疾病,其发病风险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该疾病的病理特点包括黏膜水肿、炎症细胞浸润、炎症因子产生和鼻窦内分泌功能紊乱等。
炎症因子是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生物分子,其种类繁多,包括细胞因子、
化学因子、病毒学因子等等。
实验结果表明,鼻息肉炎患者鼻腔黏膜组织中的炎症因子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
这
些高水平的炎症因子包括:IL-1β、IL-6、IL-8、IL-17A等。
这些因子可以通过刺激炎症细胞的运动和增殖,促进血管外渗,同时也可以促进上皮细胞的分泌和分化,影响鼻腔和
鼻窦的正常生理功能。
特别是IL-4和IL-5,它们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在免疫系统中促进IgE的产生,促进B
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过多的IgE,而IgE正是鼻息肉炎的主要发病因素之一。
目前较为常用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口服核苷酸、抗组胺类药物、手术等。
然而,这些治疗手段的疗效也有限,病人易反复,治疗周期过长等不良反应。
因此,寻找对这些炎症因子有更好抑制作用的药物或手段正在逐步地成为治疗慢性鼻窦炎伴
鼻息肉炎的研究热点。
总之,炎症因子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其
变化及作用机理对抑制其合成和释放、预防和治疗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

1 . 4疗效评定
根据 患者情 况采用全麻或局 麻 ,所有 患者均在 内镜下切 除钩突 , 摘 除 息 肉 ,根据 具体 病情 选择 开放 前 、后筛 窦和上 颌窦 、额 窦及 蝶 窦、矫正解剖变异 。 1 . 3护理方法
1. .1术前护理 3 心 理护理 :患者因长期 患病 ,心理 比较脆弱 ,术前难免有 恐惧心
【 要】 目的 探 讨对鼻 内镜 手 术 治疗 的慢性鼻 窦炎合 并鼻 息 肉患者 的 临床 护理 方 法 。方 法 对广 东医学 院附属三 水人 民 医院 20 摘 08年 1月至 20 年 l 09 2月收 治 的 15 经鼻 内镜 手 术治疗 的慢 性鼻 窦炎合 并鼻 息 肉患者 的护理 方 法进行 了回顾性 分析 。结 果 15例 患者术后 均 随访 1 4例 4
理 。护理 人员应根据 患者的具体情 况 ,详细 的为 患者讲解鼻窦 内镜手
术的优越性 和术前需要做 的一些准备 及配合事项 ,并耐心 的回答患者 及家属 的相 关问题 ,消 除其顾虑 ,使 患者保持 良好的心态 ,积 极的配
根据 海 口会议疗 效评定标 准评定疗效 。治愈 :窦 臼开放 良好 ,术 腔完全上 皮化、无脓性分 泌物 ;好转 :术腔大部分上 皮化 ,部分 区域 水肿 ,肥厚 或肉芽组织 形成 ,有少量 脓性 分泌物 ;无效 :症状 无明盟 改善 ,鼻 内镜见术腔部分 粘连 ,窦 口狭窄或闭锁 ,囊泡或 肉芽 较多或 伴息 肉形成 ,有脓性分 泌物。 2结 果 15 4 例患者 术后均随访 1年以上 ,结果 :治愈9例 (4 3 ), 4 6. % 8
1 ~6岁 ,平均 (7 ± . )岁 ;其 中单侦病变 3例 ,双 侧病 变 1 5 3 3. 68 5 6 4 5 1 0
经鼻内镜手术结合药物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效果分析

经鼻内镜手术结合药物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效果分析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是一种常见的鼻腔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然而这些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经鼻内镜手术结合药物治疗成为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本文旨在分析经鼻内镜手术结合药物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患病情况及治疗方法介绍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的慢性炎症性鼻腔疾病,多发生于中年以上人群。
患者主要表现为鼻塞、鼻涕、头痛、嗅觉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但疗效不佳且易复发。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开放性鼻窦手术和经鼻内镜手术,但手术创伤大,术后疼痛明显,术后并发症也较为常见。
二、疗效分析通过对一定数量的患者进行经鼻内镜手术结合药物治疗,我们收集了一定的临床资料,进行了效果分析。
1. 短期疗效经鼻内镜手术结合药物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
鼻塞、鼻涕等症状得到有效控制,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嗅觉恢复,头痛等症状也明显减轻。
术后1个月内,中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经过长期随访观察,经鼻内镜手术结合药物治疗的患者在术后一年内,鼻窦炎伴鼻息肉的复发率明显低于传统手术治疗的患者。
术后患者的症状得到长期控制,生活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3. 术后并发症与传统手术治疗相比,经鼻内镜手术结合药物治疗的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少。
因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手术治疗。
三、临床应用前景四、结论经鼻内镜手术结合药物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显著的疗效。
该治疗方法通过减小手术创伤、控制炎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减少术后并发症,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未来,该方法将会成为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首选治疗方法,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发病、复发的影响因素,提出围手术期综合治疗(即手术治疗和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必要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期间在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95例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1)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的患者年龄跨度较大,尤以20~60岁患者居多;(2)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同时合并鼻中隔偏曲的患者比率为62.1%(59/95) ;(3)在95例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中,变应原皮试均为阳性者共计38例,约占总数的40%;(4)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复发合并变应性鼻炎患者占到总复发例数的32%。
结论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其合并鼻中隔偏曲的比例较高,该疾病的复发与变应性鼻炎有关。
【关键词】鼻息肉;鼻中隔偏曲;变应性鼻炎;鼻-鼻窦炎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factors possibly affecting the process or prognosis of chronic rin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Methods 95 cases with chronic rin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in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ingxia Med.Univ.,from July 2008 to July 2009.Results (1)Age span of chronic rin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 was comparatively large and more patients distributed in20~60 years old; (2) The proportion that chronic rin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 incorporated deviation of nasal septum was 62.1%(59/95); (3) 38 cases (40%) with chronic rin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 showed positive in the intradermal skin prick test of allergns ; (4)The cases of chronic rin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 recurrence incorporated allergic rhinitis accounted for 32% in total recurrence cases.Conclusion proportion of chronic rin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 incorporated deviation of nasal septum is high.The recurrence of this disease is related to allergic rhinitis.Key words:nasal polyps; deviation of nasal septum; allergic rhinitis; rinsinusitis近年来,随着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的实施与推广,鼻科学的临床治疗水平有了迅速提高,对高生活质量的渴求使更多的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接受治疗。
本文将结合我院一组临床病例资料的分析,以期共同探讨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发病、复发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寻求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的手术治疗和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期间在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95例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
参照“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临床分型分期标准(1997年海口)”,Ⅱ型l期31例(32.6%),Ⅱ型2期29例(30.5%),Ⅱ型3期10例(10.5%),Ⅲ型(为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复发的患者)[1]25例(26.3%),其中2例行3次以上手术治疗;其中男67例,女28例,男女之比约为2.39∶1。
1.2 辅助检查对所有病人进行术前变应原皮内试验(使用丹麦爱尔开-阿贝优公司生产的安脱达点刺液主要包括室尘螨花粉霉菌等15种常见吸人性变应原)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卡方检验,P <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不同年龄组的临床分期分布见表1。
表1 95例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不同年龄的临床分期分布(略)2.2 不同临床分期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合并鼻中隔偏曲分布见表2。
表2 鼻中隔偏曲与临床分期的关系(略)2.3 不同临床分期变应原皮内试验阳性率见表3。
表3 不同临床分期变应原皮内试验阳性率(略)2.4 变应性鼻炎与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复发的相关性见表4。
表4 变应性鼻炎与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复发相关分析(略)3 讨论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病及多发病,发生于5~79岁之间[2-3],鼻息肉是鼻-鼻窦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是慢性鼻-鼻窦炎病变的一部分。
历史上认为鼻息肉是对不明刺激的变应性反应,导致鼻-鼻窦黏膜肿胀并突入鼻腔[4];一些学者相继发现鼻息肉组织能局部合成抗原特异性IgE[5-6],在鼻息肉组织内可查到IgE生成细胞,且体液内IgE水平增高,鼻息肉组织在变应原刺激下,能够释放大量白三烯和组胺[7],提示局部变应性炎症有一定作用,证明鼻息肉形成和I型变态反应有关。
但IgE水平增高的确切机制不清。
就诊患者年龄跨度较大,最小14岁,最大74岁,尤以20~60岁患者居多,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不同年龄的临床分期无明显差别,本组95例患者中有前期手术史者占总数的26.3%(25/95),3次以上手术史者占2.1%(2/95),且有随临床分期加重而升高的趋势,同时显示随疾病分期的增高临床症状愈加严重。
表2显示,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同时合并鼻中隔偏曲的比率为62.1%,Ⅱ型1期的比率最高80.6%,Ⅱ型中随着临床分期的递增,合并鼻中隔偏曲的比率降低。
鼻息肉与鼻中隔偏曲常同时存在,不同的临床分期合并鼻中隔偏曲是不同的,而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常可缓解鼻息肉的症状[8]。
日本森山宽等认为,鼻腔形态异常是引起鼻腔变态反应的非特异因素[9]。
鼻中隔偏曲导致鼻腔内解剖结构异常,引起机械性阻塞,两侧鼻腔长期受到不平衡的刺激,通过鼻腔感觉神经-副交感神经反射产生相关的临床症状。
鼻息肉病理过程中产生的化学介质,如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的碱性蛋白(MBP)和阳离子蛋白(ECP)可损伤鼻黏膜上皮,使其感觉神经末梢处于高敏状态,感觉阈低于正常。
若鼻内结构异常,如鼻中隔嵴突等,易受到不正常气流的过度刺激,引起异常的神经反射及鼻内黏膜神经功能紊乱,释放更多的化学介质,如血管活性肠肽(VIP)、P物质(SP)等。
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中广泛剥离双侧鼻中隔黏软骨膜及黏骨膜,以及术后的鼻腔填塞,黏膜组织瘢痕形成,不仅对鼻腔黏膜分布的神经末梢有一定破坏作用,影响神经传导[10],同时也破坏了鼻中隔毛细血管、腺体,致局部感觉迟钝,降低了鼻黏膜的反应性,使之对外界的物理、化学不良刺激敏感性降低,减少活性物质的分泌,抑制喷嚏反射,减少流涕,这些因素都可能有利于缓解鼻息肉的症状。
95例患者中变应原皮试均阳性者共计38例(40%),比率较高说明有潜在的过敏倾向者较多。
进一步分析显示,不同临床分期的变应性皮肤阳性率无明显区别,虽然鼻息肉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但多认为其发生与变态反应和炎症及感染关系密切,尤其是变态反应;杨玉成[11]等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发现,鼻息肉中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在黏膜及黏膜下层的聚集,嗜酸性粒细胞通过产生不同化学毒性物质引起组织损伤,水肿和功能紊乱,其中 ECP、GM-CSF 白介素等更是与此病密切相关。
有学者[12]提出鼻息肉的发生伴有变态反应,鼻息肉局部微环境中有大量淋巴细胞及其产物细胞因子,形成一个局部的免疫系统。
Suh[13]等研究认为免疫球蛋白 IgG、 IgE 与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的脱颗粒活化有关。
因此,进行手术前常规变应原皮内试验,有助于发现潜在的致复发因素-过敏因素,以便及时开展围手术期抗敏治疗,对于减少疾病复发、缩短病程有着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在本组95例患者中,有前期手术史即已复发病例占26.3%(25/95),其中,复发合并变应性鼻炎者占到总复发例数的32%(8/25)。
说明大部分复发病例与变应性鼻炎有关,说明变应性鼻炎是影响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组资料显示合并变应性鼻炎的患者中有44.4 %(8/18)复发,且合并变应性鼻炎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复发的比率更高,因此在常规手术的同时应积极治疗变应性鼻炎,以减少慢性鼻-鼻窦炎的复发率。
虽然变态反应与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阐明,但变应性鼻炎特别是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可能起着促进慢性鼻-鼻窦炎发展进程的作用[14]。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①重视变态反应因素在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复发和预后中的作用,加强围手术期抗敏治疗;②倡导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在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治疗中的应用,特别注重合并鼻中隔偏曲的病人,在保证临床疗效的同时尽量避免对固有鼻腔结构的过分切除;③建议将变应原皮内试验做为常规检查;④及早综合治疗以期获得满意的疗效和预后。
【参考文献】[1]韩德民,李源,叶京英.耳鼻咽喉头颈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80-181.[2]段丽华,张晓岳.经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儿童鼻部少见病[J].山东医大基础医学院学报,2002,16(1):28-29.[3]彭涛,田江河,郭建萍,等.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J].四川医学,2002,23(6):608-609.[4]殷德明.变应性鼻炎对耳鼻咽喉科的影响[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17(2):769-770.[5]Frenkiel S,Chagnon F,Small P,et al . The immunological basis of nasal polyp formation [J].J Otolaryngol,1985,14:89.[6]Small P,Barret D,Frenkiel S,et al. Local specific IgE production in nasal polyps associated with negative skin test and scrum RAS[J]. Ann Allergy,1985,55:736.[7]Salari H,borgeat P,Steffenrud S,et al.Immunological and nonimmunological release of leukotrienes and histamine from human nasal polyps [J].Clin EXP Immunol,1986,63:711.[8]沈贞,陈文文,邓亚新.鼻中隔矫正术改善变应性鼻炎症状的临床观察[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15(5):370-371.[9]朱秋蓓,吴静娴,张速勤.变应性鼻炎与鼻中隔偏曲的关系[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8,19(2):122.[10]朱忠寿,魏日富,程道俊,等.鼻中隔偏曲伴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治疗[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2,8(3):196-197.[11]杨玉成,洪苏玲,黄江菊.微环境嗜酸性粒细胞在鼻息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4, 1: 76-78.[12]Bernstein JM, Ballow M,Rich G, et al. Lymphocyte subpopulations and cytokines in nasal polyps: is there a local immune system in the nasal polyp? [J].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4,130(5): 526-535.[13]Suh KS,Park HS, Nahm DH,et al. Role of IgG,IgA,and IgE antibodies in nasal polyp tissue: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eosinophilic infiltration and degranulation[J]. J Korean Med Sci,2002,17(3): 375-80.[14]Emanuel LA,Shah SB. Chronic rhinosinusitis:allergy and sinus computed tomography relationship[J].Otolarygol Head Neck Surg,2000,123:687-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