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初三二模记叙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访陈寅恪先生墓

老泥伯

①临上庐山前听说,庐山植物园内有陈寅恪先生①墓。当时将信将疑,以为陈公1969年病逝于中山大学,理应葬在广州,何以埋骨于此?

②5月27日游庐山。下午两点左右,我们自含鄱口而下,正经过植物园大门。向导游和当地人打听,皆不知有陈寅恪先生墓,直说有“三老墓”,乃植物

园三位创始人,非陈公也。我等信步穿行于植物园,未遇一人,亦不

见有任何标识。连“三老墓”都不曾见,更觉陈公墓为讹传。

③回到宾馆,用过晚餐,天犹未晦。我闲翻起房间里的一本台历。

这台历比较特别,以“历史上的今天”来记述庐山大事件,颇能长人

见识。翻到“6月16日”,赫然跳出一行字:2003年6月16日,植物

园举行陈寅恪、唐筼夫妇骨灰入土安葬仪式,命名墓葬所在山冈为

“ 景寅山”毋庸置疑,陈公墓就在庐山植物园内,且为夫妇合葬,我急

忙呼朋引伴,告知此事,众人闻之无不顿足,叹息错过。

④明日就要下山,若不即刻前往bài yè,便再无机会,而窗外夜

幕渐垂,又心忧植物园闭门。正不知如何是好,同行的小魏、老岳二人

自告奋勇,愿先去打探,如植物国不闭门,即致电相招。我等应允,静候

消息。半小时后,小魏来电云,植物园未闭门,并已寻得陈公墓。我等闻言欣喜不已,匆匆下楼急招出租车前往。途经牯岭②,但见满街霓虹,一路笙歌,所谓“香风十里卷珠,正是游人欢宴时”,甜蜜与满足都弥漫在空气中……

⑤一行人来到植物园,四周皆墨,仰望天空,似有孤星数点,忽暗忽明。众人相互搀扶,从植物园办公楼前下得台阶,沿石径过两座玻璃花房,左转十余步,即到墓地。借着手机屏幕的荧光和照相机的闪光,我们总算看清了墓冢的外形。

⑥这是何等简朴而义庄严的墓地!

⑦墓由几块不规则石头堆砌而成。中间一石椭圆,上书“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右竖二石,稍长者上书“陈寅恪、唐筼夫妇永眠于此”;左竖三石,由低而高依次相拥。长石背面刻有“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庐山

植物园敬立公元二OO三年六月十六日”

等字样。

⑧行过叩拜之礼,我默立于陈公墓前。陈

公三女择此清静之地安葬父母,颇见用心。陈

公一生清正高洁,安息于此,不受世俗打扰,应

该含笑九泉了。借茨威格在托尔斯泰墓前的赞

语,这同样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③

⑨返程中,念及陈公为人为学,念其晚景

凄苦无助,念斯人一去而文脉已断,又念其夫

人四十天后亦魂随夫君……,不禁悲从中来,

为之大恸!若能善待陈公一分,让他多著几篇

文章,多教几个学生,岂不利国利天下?如此

难容,天不佑我中华啊!

⑩我不信天不佑中华!先生安息于此,可静听松风浩荡,课笑看层云翻转。我坚信,“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必将植根于后世每一个知识分子心中。

【注释】①陈寅恪先生(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

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是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前辈史学四大。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被称作“教授中的教授“。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②牯岭:位于庐山山药,海拔1167米。是庐山核心景区,有公园式的”云中山城“的美誉。③茨威格(奥地利作家)曾访问瞻仰列夫托尔斯泰(俄罗斯作家)墓,并著有《世间最美的坟墓》以纪念。

19.看拼音写汉字(2分)

bài yè()

20.根据文章第①――⑦段的内容,填写下表(5分)

21.文章第④⑤段划线句都是环境描写,请分析其作用(5分)

22.作者借茨威格在托尔斯泰目前的赞语,说陈公墓同样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请结合文章内容及注释,谈谈这句话的含义。(3分)

2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A.文章一波三折,记叙了夜访陈寅恪先生墓的完整过程。

B.文章抒发了对陈寅恪先生的痛惜与景仰之情。

C.文章强调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当今所有知识分子的品质。

D.文章表达了“先生安息”“天佑中华”的美好愿望。

19.拜谒(一字1分)

20.(1)将信将疑(2)打听无果(3)台历证实(4)欣喜不已(5)肃然起敬

(本题5分,一小题1分,酌情)

21.第④段渲染了晚餐时分牯岭的繁华与热闹(1分),表现出普通游客的欣喜与满足(1分)。第⑤段渲染了墓地的冷清(1分),烘托了庄严与肃穆的心情(1分。如果答到与第⑧段“二生清正高洁,不受世俗打扰”相呼应,应该也可算一个得分点,但不重复计分)。两处的环

境描写形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1分)(本题共5分,酌情)

22.坟墓外观简朴庄严墓主精神独立思想自由墓主学养博大精深

(本题3分,三个评价的角度,一点一分)

23.C(4分)

那年,我们去看大石桥

①奶奶哼唱《小放牛》,邀我去看大石桥。

②桥是鲁班赶着一群大绵羊修的,桥上还有各路神仙留下的“仙迹”。这些神奇的传说,一直鼓荡在脑海里,催着我赶快去看大石桥。

③父母亲要挣工分,几年里也不可能进一次县城。其实,也没必要进县城。想让父母亲带着去看大石桥,实在是痴心妄想。

④于是,就赶紧学骑自行车——到县城有30里路,打个来回,步行肯定会累个够呛。

⑤先是在冬天的打谷场上学转圈,让人在后边扶着,进而开始学上路。也不知摔倒了多少次,终于学会了。车座子高,坐上去脚尖够不着脚踏板,父亲就卸下了车座,绑上一块棉垫。

⑥“我要去看大石桥。”我跟母亲说。这样的行动得绕开父亲。

⑦母亲没有阻拦,也没有什么叮咛,但嘱我一定要找个伴。那时候还没有柏油马路,没有汽车,不必担心出车祸。母亲烙了一张白面饼,卷了一箸子老咸菜丝,灌了一葡萄糖瓶开水,全都放进搭在车横梁上的布兜里。

⑧同伴是发小,两人一辆车。那天是个春末夏初,记得麦穗还不能搓着吃呢。

⑨现在要我说当时沿途有什么风光,路上遇见了什么人,是否有鸟雀从头顶飞过,都没有了印象。只记得远远地看见了“锥锥”(大寺砖塔),就紧张起来,激动起来,躬身蹬车更有劲。

⑩北门两边是城墙,或者说北门是城墙的一个缺口。城墙宽厚高大,上边长着杂七杂八的树。

⑪县城的繁华地段当属南大街。百货商店,照相馆(好像是“友谊”),书店,还有邮局。当时还没有“五一”广场,正对着南大街,是一堵高大的影壁墙,上面挂着毛主席的巨幅画像。

⑫当时县城里是没有一座楼房的。

⑬我们就在南大街里找赵州桥,完全忽略“河”这个概念。从北到南没有找到,心里有点着急,很记得时间已是正午。到百货商店里去问售货员,站布匹柜台的一个中年妇女不耐烦地指点mí jīn:“出南门往南五里地。”

⑭于是,我们就出了跟北门很相似的南门。

⑮大石桥比我想象中的要大很多。车辙,驴蹄印都在。

⑯我们每人骑车上了一次桥。下桥时,不刹闸,特意享受快速滑行的惬意。

⑰我们是在桥下用的午餐,好友分吃了我的饼和水。桥下没有水,很阴凉,很清静,就我们俩。

⑱日头偏西,开始往回返。就是邪门:希望满怀,劲头十足,一旦目的达到,人整个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