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验1
综合实验实验报告(一

土木工程综合实验报告(隧道与轨道工程方向)班级:姓名:学号:成绩: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一、实验报告要求(1)实验报告的格式形式应统一。
(2)编写实验报告要规范,一般包括:实验名称、目的、内容、原理、设备及仪表(名称、规格、型号)、实验装置或连接示意图、实验步骤、实验记录、数据处理(或原理论证、或实验现象描述、或结构说明等)。
(3)实验报告应附有实验原始记录。
(4)每个实验要求实验记录数据完整、计算正确、图表清晰。
二、实验课的考核方式与评分办法或标准(1)本课程考试方式:考查。
(2)实验成绩评定标准:要求每名学生按指导书要求参加所列所有试验项目。
实验成绩组成:出勤 20%、实验操作 30%、实验报告 50%。
实验成绩分: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五级。
目录试验一量测仪器参观与操作练习 (3)试验二回弹法测定混凝土强度试验 (4)试验三超声—回弹综合法测定混凝土强度试验 (7)试验四锚杆拉拔试验 (11)试验五隧道周边收敛量测 (13)试验六钢筋扫描检测实验 (16)试验七桥梁跨中挠度验证设计实验 (18)试验一量测仪器的参观与操作练习一、试验目的通过参观、练习,进一步了解各种仪器的工作原理、用途,掌握使用方法。
二、所列量测应变的机械式仪表装置有:机械百分表、机械千分表。
这些仪表装置都是量测试样的某一预先选定的原始长度的前后变化值,然后计算其应变值,该原始长度称为初始值。
它们的刻度值分别为:0.01 mm,量程分别为:mm 。
三、量测位移的仪表装置有:机电百分表、位移计和测高仪。
四、量测力的仪器装置有:拉力测力计、压力测力计、拉测力传感器、和压测力传感器。
五、百分表、千分表的区别有:(1)精度、(2)量程、(3)误差。
用它们测挠度应配读数显微镜,测应变应配手持应变仪,测转角应配倾角仪,测力应配测力传感器。
同组实验者:张友明张伟峰李榕波陈敏陈湘曹吉伟实验时间:试验二回弹法测定混凝土强度试验一、目的要求1.了解回弹仪的构造及其工作原理;2.掌握回弹仪的使用方法与技术要求;3.掌握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11;二、试验内容用回弹仪在测区内随机布点测得回弹值三、仪器名称及主要规格(包括量程、分度值、精度等)、材料1、混凝土回弹仪;2、检测钢砧;3、混凝土试件。
实验1 流动过程综合实验

实验1 流动过程综合实验实验1-1 流体阻力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⒈学习直管摩擦阻力△P f 、直管摩擦系数λ的测定方法。
⒉掌握直管摩擦系数λ与雷诺数Re 和相对粗糙度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
⒊掌握局部阻力的测量方法。
⒋学习压强差的几种测量方法和技巧。
⒌掌握坐标系的选用方法和对数坐标系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⒈测定实验管路内流体流动的阻力和直管摩擦系数λ。
⒉测定实验管路内流体流动的直管摩擦系数λ与雷诺数Re 和相对粗糙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⒊在本实验压差测量范围内,测量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三、实验原理⒈直管摩擦系数λ与雷诺数Re 的测定流体在管道内流动时,由于流体的粘性作用和涡流的影响会产生阻力。
流体在直管内流动阻力的大小与管长、管径、流体流速和管道摩擦系数有关,它们之间存在如下关系:h f = ρfP ∆=22u d l λ (1-1)λ=22u P l d f∆⋅⋅ρ (1-2) Re =μρ⋅⋅u d (1-3)式中:-d 管径,m ;-∆f P 直管阻力引起的压强降,Pa ; -l 管长,m ; -u 流速,m / s ; -ρ流体的密度,kg / m 3;-μ流体的粘度,N ·s / m 2。
直管摩擦系数λ与雷诺数Re 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这个关系一般用曲线来表示。
在实验装置中,直管段管长l 和管径d 都已固定。
若水温一定,则水的密度ρ和粘度μ也是定值。
所以本实验实质上是测定直管段流体阻力引起的压强降△P f 与流速u (流量V )之间的关系。
根据实验数据和式(1-2)可计算出不同流速下的直管摩擦系数λ,用式(1-3)计算对应的Re ,从而整理出直管摩擦系数和雷诺数的关系,绘出λ与Re 的关系曲线。
⒉局部阻力系数ζ的测定22'u P h ff ζρ=∆=' (1-4) 2'2u P f∆⋅⎪⎪⎭⎫ ⎝⎛=ρζ (1-5)式中:-ζ局部阻力系数,无因次; -∆'f P 局部阻力引起的压强降,Pa ;-'f h 局部阻力引起的能量损失,J /kg 。
综合实验一 铝合金制备

综合实验一铝合金制备、加工及改性实验1.1 铝合金的熔炼、铸锭与固溶-时效处理实验指导书实验学时:4 实验类型:综合、设计型前修课程名称:材料工程基础适用专业:材料类本科生一实验目的掌握铝合金熔化的基本原理,并应用在熔化的实践中。
熔炼是使金属合金化的一种方法,它是采用加热的方式改变金属物态,使基体金属和合金化组元按要求的配比熔制成成分均匀的熔体,并使其满足内部纯洁度,铸造温度和其他特定条件的一种工艺过程。
熔体的质量对铝材的加工性能和最终使用性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如果熔体质量先天不足,将给制品的使用带来潜在的危险。
因此,熔炼又是对加工制品的质量起支配作用的一道关键工序。
而铸造是一种使液态金属冷凝成型的方法,它是将符合铸造的液态金属通过一系列浇注工具浇入到具有一定形状的铸模(结晶器)中,使液态金属在重力场或外力场(如电磁力、离心力、振动惯性力、压力等)的作用下充满铸模型腔,冷却并凝固成具有铸模型腔形状的铸锭或铸件的工艺过程。
铝合金的铸锭法有很多,根据铸锭相对铸模二实验内容铝铜合金的熔炼工艺流程铝合金铸锭方法连续铸造法无模铸造(无接触铸造):电磁铸造等三实验要求严格控制熔化工艺参数和规程1. 熔炼温度熔炼温度愈高,合金化程度愈完全,但熔体氧化吸氢倾向愈大,铸锭形成粗晶组织和裂纹的倾向性愈大。
通常,铝合金的熔炼温度都控制在合金液相线温度以上50~100℃的范围内。
从图1的Al-Cu相图可知,Al-5%Cu的液相线温度大致为660~670℃,因此,它的熔炼温度应定在710(720)℃~760(770)℃之间。
浇注温度为730℃左右。
图1 铝铜二元状态图2.熔炼时间熔炼时间是指从装炉升温开始到熔体出炉为止,炉料以固态和液态形式停留于熔炉中的总时间。
熔炼时间越长,则熔炉生产率越低,炉料氧化吸气程度愈严重,铸锭形成粗晶组织和裂纹的倾向性愈大。
精炼后的熔体,在炉中停留愈久,则熔体重新污染,成分发生变化,变形处理失效的可能性愈大。
员工心理素质测评报告模版综合试验一职业心理测评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员工心理素质测评实验结果:简要地有选择地摘录测评系统所给出的本人测评结果;艾森克个性测验非常典型的多血质。
多血质气质的人通常会有这样的特点:活泼好动,思维敏捷。
情绪丰富多变而不深刻,经常表现为轻松愉快,开朗豁达,但也会显得轻率浮躁,为人不真挚。
善于交际,能很快适应新鲜环境,不会感到拘束。
学习能力强,接受新事物快,工作精力充沛,富有朝气。
兴趣广泛,不过很少专注一点,容易随波逐流。
做事充满热情,不过很容易被一时的困难打消,并投入到另一件事里,缺乏耐心与恒心。
北森16PF 人格测验学习能力较好,反应比较快。
比较遵循常规,又能保持一定的开放性。
有想象力,富有创造力, 勤于思考。
做判断和决策的时候,能够在权衡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的需求。
做事时候,独立性不是很强,但也不经常依赖他人。
对新事物和新观念并不排斥,同时能够考虑 到传统的行为标准。
倾向于接受外来强制标准和规则,但并不僵硬去遵从,有时更倾向于灵活运用规 则,经常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比较能够克制自己,对事情能够进行事先计划和组织,有时候也会较 为放任。
团队角色测验个人报告最适合你的角色之一是完善者完善者酬1)『得分:10等级:甚高』在各种角色中,外交者和凝聚者的个性中存在稳定的外向型特点,有一种角色具备 与之相反的特点。
那就是完善者。
你在很多时候会表现出这种角色的特点,你富有 强制力、内向、拘谨,常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你常常担心可能会出什么差错,只 有在你个人检查了每一个细节,确知事情都已做完,没有忽略任何方面时,你才会 放下心来。
你擅于制造紧张的氛围,并能够便其得以有效利用:你在工作中有效 地利用自己的忧虑、不安和强制力,使团队能够及时、高标准地完成工作任务。
你 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注重秩序,你极其严格的按日程办事,遵守期限。
稍 第4页共8页【维度名称】 [低分特征1 乐群性.4 冷漠 聪慧性牛 愚钝 稳定性二 易激动 影响性E 顺从 活跃性F 严肃 机范性白 权宜敷衍 敢为性H 萋罪退却 情感性1 着重实际 怀疑性L 信赖 想象性M 含乎成规 世故性N 坦白直率 忧虑性。
综合实验1-汽车变速器传动效率测试实验

汽车变速器传动效率测试实验指导书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汽车传动试验室目录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传动实验台构成转矩转速传感器测量原理和方法三、试验对象四、实验内容及实验步骤实验前准备工作实验步骤五、试验分析和报告要求六、实验注意事项一、实验目的掌握转速、扭矩和功率的测量原理和方法。
掌握汽车变速器的传动效率测试原理和方法。
了解变速器的传动效率随转速和载荷间变化的关系。
了解不同工况下功率损失的原因。
二、实验原理1.汽车传动实验台构成汽车传动实验台构成如图1和图2所示,由原动机(带变频调速的交流电动机)、传感器(转速扭矩测量仪)、汽车变速器(SG135-2)、负荷(直流电机)等组成。
变速器的转矩、转速信号分别由传感器的两条信号线接入到扭矩仪上读出。
图1 汽车传动实验台安装方式图2 汽车传动实验台与转速转矩测试分析系统2. 转矩转速传感器测量原理和方法JC 型转矩转速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弹性轴、两组磁电信号发生器,把被测转矩、转速转换成具有相位差的两组交流电信号,这两组交流电信号的频率相同且与轴的转速成正比,而其相位差的变化部分又与被测转矩成正比。
JC 型转矩转速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如图3。
图3 JC 型转矩转速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在弹性轴的两端安装有两只信号齿轮,在两齿轮的上方各装有一组信号输入端信号输出端信号线圈,在信号线圈内均装有磁钢,与信号齿轮组成磁电信号发生器。
当信号齿轮随弹性轴转动时,由于信号齿轮的齿顶及齿谷交替周期性的扫过磁钢的底部,使气隙磁导产生周期性的变化,线圈内部的磁通量亦产生周期性变化,使线圈中感生出近似正弦波的交流电信号。
这两组交流电信号的频率相同且与轴的转速成正比,因此可以用来测量转速。
这两组交流电信号之间的相位与其安装的相对位置及弹性轴所传递扭矩的大小及方向有关。
当弹性轴不受扭时,两组交流电信号之间的相位差只与信号线圈及齿轮的安装相对位置有关,这一相位差一般称为初始相位差,在设计制造时,使其相差半个齿距左右,即两组交流电信号之间的初始相位差在180度左右。
实验1流动过程综合实验

实验1 流动过程综合实验一、实验目的⒈学习和了解流体流动过程中的主要管件、阀门、流量计和离心泵的结构和用途,初步建立化工工程化概念;⒉学会根据实验内容画简单流程示意图;⒊学习管道摩擦系数的测定方法,掌握直管摩擦系数 与雷诺数Re和相对粗糙度ε/d之间的变化规律;⒋熟悉离心泵的操作方法,掌握离心泵特性曲线和管路特性曲线的测定方法;5.学习节流式流量计的标定方法,掌握流量系数C随雷诺数Re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任务下列任务除必选项外,至少选一项任选类实验任务(1) 测定流体流经光滑直管时的摩擦系数λ与雷诺数Re的关系曲线。
(必选)要求:将λ与Re在层流、过渡流和湍流三个流型区的关系标在同一张双对数坐标纸上。
(2) 测定离心泵在一定转速(频率 50HZ)下的特性曲线。
(必选)(3) 非标节流式流量计标定。
(任选)要求:用双对数和单对数坐标分别标绘压差△P与流量Q、孔流系数C与雷诺数Re的关系曲线。
(4) 测定流体流经粗糙管时的摩擦系数λ与雷诺数Re的关系,以及最大流量下阀门全开、半开时局部阻力系数ζ。
(任选)(5) 采用变频器调节,测定在改变的转速下离心泵的特性曲线。
(任选)(6) 测定流量调节阀开度在一半以上的管路特性曲线。
(任选)三、实验预习要求1. 预习流体流动阻力、离心泵和流量测量等相关知识,结合实验任务和附录提示列出对应的理论依据;2. 初步拟定针对单一实验任务的实验流程示意图;3. 明确测试对象,绘制原始数据记录表;4. 了解实验装置的使用及注意事项(见附录3);5. 拟定实验操作步骤。
四、实验报告要求:表1-1实验报告内容和提示五、思考题⒈ 本实验用水为工作介质做出的Re -λ曲线,对其它流体能否使用?为什么?⒉ 本实验是测定等直径水平直管的流动阻力,若将水平管改为流体自下而上流动的垂直管,从测量两取压点间△P f 是否与水平管相同?为什么?⒊ 为什么采用差压变送器和倒置U 形管并联起来测量直管段的压差?何时用倒置U 形管?何时用差压变送器?操作时要注意什么?4. 试分析实验数据,看一看,随着泵出口流量调节阀开度的增大,泵入口真空表读数是减少还是增加,泵出口压强表读数是减少还是增加。
综合实验1-汽车变速器传动效率测试实验

汽车变速器传动效率测试实验指导书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汽车传动试验室目录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传动实验台构成转矩转速传感器测量原理和方法三、试验对象四、实验内容及实验步骤实验前准备工作实验步骤五、试验分析和报告要求六、实验注意事项一、实验目的掌握转速、扭矩和功率的测量原理和方法。
掌握汽车变速器的传动效率测试原理和方法。
了解变速器的传动效率随转速和载荷间变化的关系。
了解不同工况下功率损失的原因。
二、实验原理1.汽车传动实验台构成汽车传动实验台构成如图1和图2所示,由原动机(带变频调速的交流电动机)、传感器(转速扭矩测量仪)、汽车变速器(SG135-2)、负荷(直流电机)等组成。
变速器的转矩、转速信号分别由传感器的两条信号线接入到扭矩仪上读出。
图1 汽车传动实验台安装方式图2 汽车传动实验台与转速转矩测试分析系统2. 转矩转速传感器测量原理和方法JC 型转矩转速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弹性轴、两组磁电信号发生器,把被测转矩、转速转换成具有相位差的两组交流电信号,这两组交流电信号的频率相同且与轴的转速成正比,而其相位差的变化部分又与被测转矩成正比。
JC 型转矩转速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如图3。
图3 JC 型转矩转速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在弹性轴的两端安装有两只信号齿轮,在两齿轮的上方各装有一组信号输入端信号输出端信号线圈,在信号线圈内均装有磁钢,与信号齿轮组成磁电信号发生器。
当信号齿轮随弹性轴转动时,由于信号齿轮的齿顶及齿谷交替周期性的扫过磁钢的底部,使气隙磁导产生周期性的变化,线圈内部的磁通量亦产生周期性变化,使线圈中感生出近似正弦波的交流电信号。
这两组交流电信号的频率相同且与轴的转速成正比,因此可以用来测量转速。
这两组交流电信号之间的相位与其安装的相对位置及弹性轴所传递扭矩的大小及方向有关。
当弹性轴不受扭时,两组交流电信号之间的相位差只与信号线圈及齿轮的安装相对位置有关,这一相位差一般称为初始相位差,在设计制造时,使其相差半个齿距左右,即两组交流电信号之间的初始相位差在180度左右。
实验一 流体力学综合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一 流体力学综合实验预习实验:一、实验目的1.熟悉流体在管路中流动阻力的测定方法及实验数据的归纳 2.测定直管摩擦系数λ和e R 关系曲线及局部阻力系数ζ 3. 了解离心泵的构造,熟悉其操作和调节方法 4. 测出单级离心泵在固定转速下的特定曲线 二、实验原理流体在管路中的流动阻力分为直管阻力和局部阻力两种。
直管阻力是流体流经一定管径的直管时,由于流体内摩擦而产生的阻力,可由下式计算:gu d l g p H f 22⋅⋅=∆-=λρ (3-1) 局部阻力主要是由于流体流经管路中的管件、阀门及管截面的突然扩大或缩小等局部地方所引起的阻力,计算公式如下:gu g p H f22''⋅=∆-=ζρ (3-2) 管路的能量损失'f f f H H H +=∑ (3-3)式中 f H ——直管阻力,m 水柱;λ——直管摩擦阻力系数;l ——管长,m ; d ——直管内径,m ;u ——管内平均流速,1s m -⋅;g ——重力加速度,9.812s m -⋅p ∆——直管阻力引起的压强降,Pa ;ρ——流体的密度,3m kg -⋅;ζ——局部阻力系数; 由式3-1可得22ludP ρλ⋅∆-=(3-4) 这样,利用实验方法测取不同流量下长度为l 直管两端的压差P ∆即可计算出λ和Re ,然后在双对数坐标纸上标绘出Re λ-的曲线图。
离心泵的性能受到泵的内部结构、叶轮形式、叶轮转速的影响。
实验将测出的H —Q 、N —Q 、η—Q 之间的关系标绘在坐标纸上成为三条曲线,即为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根据曲线可找出泵的最佳操作范围,作为选泵的依据。
离心泵的扬程可由进、出口间的能量衡算求得:gu u h H H H 221220-++-=入口压力表出口压力表 (3-5) 式中出口压力表H ——离心泵出口压力表读数,m 水柱;入口压力表H ——离心泵入口压力表的读数,m 水柱;0h ——离心泵进、出口管路两测压点间的垂直距离,可忽略不计;1u ——吸入管内流体的流速,1s m -⋅;2u ——压出管内流体的流速,1s m -⋅泵的有效功率,由于泵在运转过程中存在种种能量损失,使泵的实际压头和流量较理论值为低,而输入泵的功率又较理论值为高,所以泵的效率%100⨯=NN eη (3-6) 而泵的有效功率g QH N e e ρ=/(3600×1000) (3-7) 式中:e N ——泵的有效功率,K w ;N ——电机的输入功率,由功率表测出,K w ; Q ——泵的流量,-13h m ⋅;e H ——泵的扬程,m 水柱。
热工基础综合实验最终版(1)

表1设备规格
仪器
型号
量程
精度
压力表校检器
CJ-50
1~60MPa
标准压力表
59-08434
0~100Kgf/m2
1/6Kgf/m2
2、试验台本体如图3所示。
3、实验中由压力台送来的压力油进入高压容器和玻璃杯上半部,迫使杯中水银进入预先装有CO2气体的承压玻璃管。CO2被压缩,其压力和容积通过压力台上活塞杆的进退来调节,温度则由恒温器供给的水套里的水温来调节;
——
——
60
0.001050
0.001129
0.001276
——
80
0.001035
0.001101
0.001212
0.001407
100
0.001022
0.001086
0.001170
0.001290
测定该实验台CO2在上述状态下的液柱高度,记为 (m);
由比容的定义及(1),有
∵T=20℃、p=100atm时, (m3/kg)
4、由于在 ℃时需要测定质面比,参照表2中二氧化碳液体比容的数据,测定相应压力下的所需要数据。
5、注意加压后CO2的变化,特别注意饱和温度与饱和压力的对应关系,液化、汽化等现象。要将所测得的实验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一并填入实验报告中;
(二)测定 ℃及 ℃时饱和温度与饱和压力的对应关系;
(三)测定临界等温线及临界参数,并观察临界现象( 31.1℃)
(四)测定高于临界温度的等温线( ℃),将数据填入报告中。
八、数据处理及思考题
(一)数据处理及分析
1、仿照标准实验曲线(图1),在p-v图中绘出所测得和三条等温线;并在图中标出所测得的几个饱和点;
电子技术综合实验1实验

25
9.操作考试(1小时)
精选ppt
3
实验须知
上课前预习实验指导书及有关书籍,并写出预 习报告。(未预习取消本次实验资格)
不得迟到、早退,有病有事须事先请假。旷课
不补做实验。(迟到10分钟以上者取消本次实验资
格,并且不补做)
按照学号对号入座,以后每次实验座位要相对 固定下来。
实验前要清点工具和器材,如有缺少或损坏应 及时报告。
精选ppt
5
课程考核
平时成绩50%,考试50%。平时成绩合格 者参加考试,考试形式为闭卷操作。
平时成绩包括预习10%、当场验收20%和 实验报告成绩20%。
实验数据记录在空白的实验报告纸上,老 师检查完实验原始数据并签字后,实验电 路方可拆掉。学生交实验报告时,应一并 将此成绩单附上。无签字的原始记录纸, 该实验成绩为0。
精选ppt
18
仪器二
数字万用表
电源 开关
量程 开关
直流电流 量程档
精选ppt
直流电压 量程档
表笔 接口
19
万用表注意事项
仪表在测试时,不能旋转开关旋钮。
当被测之量不能确定其大约数值时, 应先将量程转换开关旋到最大量程的 位置上,然后再根据指示值选择适当 的量程。
测量在线电阻之前,要确保电路中的 电源已经切断并且电容器已经充分放 电。
直流稳压电源
HG6531系列直流稳压电源是实验室通用电源,具 有5组输出端口,其中2组输出电压从0~30V连续可 调,电流从0~1A连续可调。
具有预置、输出功能和稳压、稳流随负载变化而自 动转换的功能
且具有优良的负载特性和纹波性能。本机的第2组 可调输出具有跟踪功能,在串联使用时,采用跟踪 模式可使第2组输出随第1组输出变化而变化,从而 获得2组对称输出。
综合设计实验一预习思考题

综合设计实验一植物利用光能的生理基础1、本次实验名称?分为哪两部分?2、叶绿素在红光区和蓝光区都有吸收峰,能否用蓝光区的吸收峰波长进行叶绿素的定量分析?为什么?3、选择80﹪丙酮提取叶绿体色素时,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的吸收峰值分别是多少纳米?4、选择96﹪乙醇提取叶绿体色素时,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的吸收峰值分别是多少纳米?5、选择不同试剂提取叶绿体色素时,叶绿体色素浓度计算公式有无不同?请板书用96﹪乙醇提取时的三个公式。
6、提取干材料中叶绿体色素一定要用96%乙醇(80﹪丙酮),而新鲜材料可以用无水乙醇(无水丙酮)提取,为什么?其中的水分起何作用?7、叶绿体色素提取有哪几种方法,实验教学中宜选用其中哪一种?为什么?8、叶绿体色素提取及测定为什么要在弱光下进行?该提取液含有哪几种色素?9、植物材料称重前应该如何净化、处理?10、叶绿体色素定量分析应称取多少克植物样品,你认为这由什么因素决定?11、植物样品放入试管后需加入96%乙醇多少毫升,在多少℃下提取多长时间?12、提取时加入96%乙醇的量能否改变?提取时间及浸提次数相应作何调整?13、定容前植物样品应达到何种程度?定容至多少毫升?14、叶绿体色素定量分析为何不需制作标准曲线,比色时空白对照为何物?15、叶绿体色素的定量分析是否到此为止?请板书叶绿体色素含量计算公式。
16、上述计算公式其中C,V,W分别代表什么?17、叶绿体色素浓度、叶绿体色素含量单位分别为什么?18、用于叶绿体色素分离与定量分析所用的提取液相比较,谁的浓度更高?为什么?19、你认为本实验中该如何制备所需较浓的色素溶液?20、如何将叶绿体色素溶液涂抹至长滤纸条,用何工具?涂在哪一侧?21、分离过程中涂抹叶绿体色素的次数为多少次?每次均要确保什么?22、长滤纸条风干后如何与圆形滤纸结合?应注意什么?23、上述物件应放入何处,其中盛有何种液体,它由哪几种有机物按照何种比例配制?24、随着时间推移,圆形滤纸上会出现什么变化?何时应将圆形滤纸取出自然风干?25、何谓分配系数,上述分离过程中流动相、固定相分别指什么?26、请板书chla与KOH反应方程式。
综合实验1___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

综合实验1___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是指在同一周期或同一主族内的元素,在其原子结构和性质上的递变规律。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验证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递变规律。
实验原理:同周期元素的电子排布相似,拥有相同数量的能级,因此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
同主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由于化学反应主要由最外层电子参与,因此同主族元素的化学性质常常有着显著的相似性。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所需的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溶液,包括钾(K)、镁(Mg)、氯(Cl)、溴(Br)、碘(I)等。
2.在实验器皿中分别取一定量的不同元素的溶液,使其浓度相同。
3.将实验器皿标记好,并按周期表的元素顺序排列,以便进行后续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
4.进行物理性质的观察,包括颜色、物态、溶解性等。
记录并分析观察到的现象。
5.进行化学性质的实验,如元素间的反应性和氧化还原性等。
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进行数据分析。
数据记录及分析:1.颜色:同周期的元素颜色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如钾是白色的,镁是银白色的,氯是黄绿色的,溴是棕红色的,碘是紫黑色的。
可以看出,随着周期数的增加,颜色从白色逐渐变深,从棕红色逐渐变深。
这一递变规律说明了同周期元素的颜色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递变。
2.物态:同周期的元素物态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如钾和镁为金属,氯为气体,溴为液体,碘为固体。
可以看出,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的物态逐渐从金属转变为非金属或在金属中的液体状态转变为固体。
3.溶解性:同一周期内,同主族元素的溶解性有明显的规律。
如钾、镁和氯都能溶解在水中生成溶液,而溴和碘只能在有机溶剂中溶解。
这一规律表明同一周期中元素的溶解性与主族元素的特性有关。
实验结论:通过对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观察和分析1.同周期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
同周期元素的颜色、物态和溶解性都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递变。
2.同主族元素的性质相似性。
同主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其化学性质有着明显的相似性。
实验一流体力学综合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一流体力学综合实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流动物体的测量,探究流体的运动规律,深入了解流体力学的相关概念。
同时,本实验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实验原理1. 基本概念流体是指能够流动的物质,包括液体和气体。
流体运动过程中,流速和压强是两个重要的物理量。
流体的流动受到斯托克斯定律的影响,该定律表明,在粘性流体中,流体的阻力与流过它的物体的速度成正比,与物体的表面积和流体的黏度成反比。
2. 流动物体的测量研究流动物体的运动规律,需要对流量、流速、压强等进行测量。
其中,流量的测量一般采用体积法、重量法、压降法等方法。
流速的测量可以采用中心角法、浮标法、液面法等方法。
压强的测量一般采用静压法和动压法。
3. 流体力学的应用流体力学在现代工程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如水力发电、空气动力学、航空航天工程等。
在这些领域内,流体力学的理论和实验技术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工程效率和安全性。
三、实验内容1. 流量计测量利用流量计对水流的流量进行测量。
流量计是一种可以对流体流量进行直接读数的设备,可以通过它来确定液体或气体的流量大小。
在本实验中,流量计采用的是内切式流量计,该流量计适用于流量较小时的情况。
四、实验结果通过测量流量计的读数,我们得到了水流的平均流量值为0.026 L/s。
3. 压力计测量结果五、实验分析在本实验中采用的是旋转翼流量计,该流量计适用于流量较大、粘度较小的情况。
通过测量流速计读数可以得到水流的流速值,该值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分析水流的运动规律。
综合实验1: 电涡流传感器的特性测量

综合实验一电涡流传感器的特性测量本实验将《实验指导书》中的实验三十一、三十三、三十五组合在一起进行。
实验要点:一、测量V—x曲线(见实验三十一)(1)使用的部件:电涡流线圈、金属涡流片、电涡流变换器、测微头、示波器、电压表(2)原理与方法:电涡流传感器是金属涡流片与平面线圈组成。
当平面线圈、被测体(指涡流片)、激励源已确定,并保持环境温度不变时,线圈中的阻抗Z只与距离x有关。
改变距离,阻抗的变化经涡流变换器变换成电压V输出,则输出电压是距离的函数。
形成涡流位移传感器。
测量时,关键是寻找线性范围。
因此,测量时,在第4步骤采用这样方法:先将测微头调到刻度上的13(或15)mm处;测微头与振动平台吸合,此时输出电压为零;然后,固定涡流平面线圈,调整并旋动测微头,使金属涡流片离开平面线圈,每旋转位移0. 5mm,读出(测量)涡流变换器的输出。
(3)注意事项:电涡流线圈接入涡流变换器输入端;涡流变换器输出端接电压表20V档。
从本实验的步骤3、4 开始测量。
用测微头带动平台,使平面线圈贴紧金属涡流片,此时涡流变换器输出电压为零。
涡流变换器中的振荡电路停振。
旋转测微头,使平面线圈离开金属涡流片,从电压表开始有读数起,每0.5mm记录一个读数,共测10个,并用示波器观察变换器的高频振荡波形。
做出V–x表格与曲线,指出线性范围,求出灵敏度。
二、振幅测量(实验三十三):1使用的部件:电涡流线圈、金属涡流片、电涡流变换器、直流稳压电源、电桥的W D差动放大器、示波器、低频振荡器、激励器2方法与步骤:1 ) 按p44图19的接线,利用振动台上的现有圆片,将平面线圈安装在最佳工作位置;直流稳压电源置于±10V(但是仅用负电源);差动放大器的增益置于最小(但不为零);调节电桥W D,使系统输出为零。
2 ) 释放测微头,将平面线圈与涡流片调整1.5~2mm间隙,低频振荡器接激振器Ⅰ;用示波器观察15Hz以下振动频率的失真情况并做记录,测量15Hz最大不失真幅值。
综合性实验1酵母蔗糖酶的分离纯化

综合性实验1酵母蔗糖酶的分离纯化(一)实验目的学习酵母蔗糖酶的提取和纯化方法,掌握各步骤的实验原理,并为后续实验提供一定量的蔗糖酶。
(二)实验原理酶是生物体内具有催化活性的物质,在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命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酶学相关研究始终是生物学的重大课题。
酶的分离提纯是为了提高纯度(或比活力)及收率可据酶蛋白的结构和性质来选择分离提纯方法进行分离,同时用测定酶活力的方法了解酶的去向、衡量酶提纯的程度和得率。
蔗糖酶(Sucrase,EC3.2.1.26)又称转化酶,属于水解酶类,催化蔗糖分解成D-葡萄糖和D-果糖,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糖苷酶[1]。
目前蔗糖酶已在农产品加工业[2]、食品工业[3-4]、医药行业[5-6]中发挥重要作用。
工业上一般从酵母中提取蔗糖酶[7]。
蔗糖酶在酵母细胞中存在着两种形式:存在于细胞壁中的高度糖基化的外蔗糖酶和细胞质中的低糖基化的内蔗糖酶。
外蔗糖酶活力占蔗糖酶活力的大部分,是含有50%(质量分数)糖成分的糖蛋白,该酶是蔗糖酶的主要形式。
本实验提取纯化的主要是外蔗糖酶。
酵母细胞的破壁方法主要有研磨法、酶解法、反复冻融法、超声波破碎法等[8]。
酶解法耗时长、费用高,机械研磨法操作复杂、损耗大等[9]。
超声波破碎法具有空化效应,产生机械剪切压力使细胞破碎,耗时短、费用低,损耗小。
本实验采用超声波破碎法破碎酵母细胞。
(三)实验仪器、材料及试剂1.仪器(1)美国SONICSVCX 750型超声波细胞破碎仪、Eppendorf多功能台式离心机5804R、恒温水浴箱、-20℃冰箱、电子天平、制冰机(2)离心管(2ml、1.5ml、50ml)、移液器、滴管、50ml量筒、50ml烧杯、玻璃棒2.材料及试剂(1)活性酵母粉(市售安琪酵母粉)(2)0.2mol/L乙酸钠-乙酸缓冲溶液(pH5.0)(3)95%乙醇(预冷-20℃)(四)操作步骤1.超声波法破碎酵母细胞(1)称取10g干酵母粉,放入冰预冷的50ml烧杯中,再加入30ml冰预冷的0.2mol/L乙酸钠-乙酸缓冲溶液,用玻璃棒搅拌均匀成糊状液体。
换热器综合实验报告(一)

换热器综合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
- 了解换热器的工作原理
- 掌握换热器的性能测试方法
- 分析不同换热器的性能特点
2. 实验设备
- 实验台
- 热交换器
- 流量计
- 温度传感器
- 压力表
3. 实验步骤
- 连接实验设备
- 开启流体循环
- 测量冷热流体的温度、流量和压力
- 记录数据
4. 实验数据分析
- 计算传热系数
通过测量的温度、流量和压力数据,计算出换热器的传热系数,从而评估其性能。
- 绘制性能曲线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换热器的性能曲线,分析不同工况下的换热器性能表现。
5. 结果与讨论
- 分析实验数据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不同换热器在不同工况下的传热效率和压降情况。
- 总结性能特点
比较不同换热器的性能特点,找出其优劣之处,为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6. 实验结论
- 总结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得出对不同换热器性能的评价和总结。
7. 实验心得
- 对实验过程的感悟
通过本次实验,我对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表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掌握了相关的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技巧。
通过以上详细的实验报告,我们对换热器的性能测试方法和实验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为今后的工程实际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综合实验一 HPLC-PDA

苯、甲苯和二甲苯的定性、定量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 甲苯和二甲苯的定性、定量分析—
2010-032010-03-19
1 实验目的
了解并掌握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离原理 学习并掌握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操作 掌握利用保留时间进行定性和外标法定量的 方法 学习使用Empower Pro中文版色谱工作站处 学习使用Empower Pro中文版色谱工作站处 理数据
2010-032010-03-19
HPLC分离的机理 HPLC分离的机理
分离是一 个物理的 过程。
2010-032010-03-19
色谱柱分离示意图
本实验采用反相色谱分离模式
2010-032010-03-19
2.2 仪器流程及示意
色 谱泵 进样器 检测器 数据处 理
色谱 柱
2010-032010-03-19
2010-032010-03-19
2010-032010-03-19
10 对实验报告的要求及说明
10.1 实验报告内容应包括实验目的 、 原理和实 10. 实验报告内容应包括实验目的、 验结果。 验结果。 10.2 对实验结果和实验过程的综合分析。 10. 对实验结果和实验过程的综合分析。 10.3 对本实验设计的评价和建议。 10. 对本实验设计的评价和建议。 10.4 每小组共用计算机打印出的苯 、 甲苯 、 二 10. 每小组共用计算机打印出的苯、 甲苯、 甲苯标准混和工作溶液和试样溶液的色谱图 和数据。 和数据。
2010-032010-03-19
A / A U
λ/nm
苯的紫外吸收光谱图
2010-032010-03-19
7 数据处理与报告打印
7.1 试样溶液中组分的定性 根据标准样品溶液中组分的各自相对保留时间, 根据标准样品溶液中组分的各自相对保留时间,对试 样溶液中的组分进行对比定性确认。 样溶液中的组分进行对比定性确认。 7.2 试样溶液中组分含量的计算 7.2.1 外标法手动计算试样中各组分的浓度含量 定量分析就是要测定样品中某一组分的准确含量。常 定量分析就是要测定样品中某一组分的准确含量。 用色谱的定量方法有内标法和外标法。 用色谱的定量方法有内标法和外标法。本实验采用定量 管外标法。 管外标法。
综合实验一 芦丁的提取鉴定和复方芦丁胶囊的制备

综合性实验一芦丁的提取鉴定和复方芦丁胶囊的制备研究材料:槐花米提取成分:芦丁制剂:胶囊本实验提供了参考的提取方法,要求学生自行设计一种不同的提取方法。
一、实验目的⑴比较黄酮类化合物不同提取的方法的产品提取率;⑵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一般鉴别原理及方法;⑶掌握硬胶囊剂制备的一般工艺过程,及用胶囊板手工填充胶囊的方法;⑷掌握硬胶囊的质量检查内容及方法。
二、实验原理⑴芦丁提取原理槐花米为一常用中药,可用作止血药,具有清肝泻火、治疗肝热目赤、头痛眩晕的功效。
其主要含有黄酮类成分,其中芦丁的含量高达12%~20%,另含有少量的皂苷。
芦丁(rutin)亦称芸香苷,C27H30O6·3H2O淡黄色针状结晶。
有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临床上主要是治疗高血压的辅助药物。
其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现已发现含有芦丁的植物有70多种,其中以槐花米和荞麦叶中含量较高,可作为提取芦丁的原料。
本实验参考的提取方法是利用芦丁分子中具有酚羟基,显弱酸性,用碱水为溶剂煮沸提取,提取液加酸酸化后又成为游离的芦丁而析出,利用芦丁对冷水和热水的溶解度相差悬殊的特性进行精制,并通过显色反应和纸色谱法进行检识。
并比较两种提取方法的优缺点。
⑵胶囊剂的制备及质量控制基本概念胶囊剂(capsules)系指将药物盛装于硬质空胶囊或具有弹性的软质胶囊中制成的固体制剂。
一般可分为硬胶囊剂、软胶囊剂和肠溶胶囊剂。
本次实验是制备硬胶囊,将一定量的药物加辅料制成均匀的粉末或颗粒,充填于空胶囊中,或将药物粉末(颗粒)直接分装于空胶囊中制成。
空胶囊的规格由大到小分为000、00、0、1、2、3、4、5号共8种,一般常用的是0~5号。
⑶胶囊剂的质量控制①外观胶囊剂应整洁,不得有粘结、变形或破裂现象,并应无异臭。
②装量差异平均装量0.30g以下,装量差异限度为±10%;0.30g或0.30以上,装量差异限度应为±7.5%。
③崩解度与溶出度胶囊剂作为一种固体制剂,通常应作崩解度、溶出度或释放度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构造发展史 先按构造层划分构造发展阶段或构造幕,然后按构 造发展阶段(如表2,加里东旋回、华力西-印支旋回等),将构造地质 事件列成序列。简述各构造阶段(幕)的构造活动特点,如构造运动性质、 构造作用方式和方向、构造作用强度,以及相应的岩浆活动(即将全区 地层岩相、岩浆岩、接触关系、构造(包括褶皱和断层)的形成和发展、 构造应力场及其强度全部串联起来描述) 。如果资料丰富,可对岩相古 地理予以描绘。为了形象地说明构造特点和规律,可以绘制一些小型插 图,如剖面图、联合剖面图和立体图等。
第三章 构造 本章是文字报告的重点。首先概括区内构造 的总体特征,如以何种构造(褶皱或断裂构造)为主,构造 线方向,构造单元及其划分,总之要简明扼要概括出总体的构 造轮廓。然后按褶皱和断裂构造逐一叙述。 一、褶皱 褶皱构造先总体介绍本褶皱构造特征,然后进 行单个褶皱的描述。描述内容主要有:褶皱名称、展布位置 (地理位置和构造部位)、轴迹(延伸)方向、组成(核部 和翼部地层)、两翼和轴面及其枢纽产状、褶皱性质、与后 期的构造关系、形成时代副,并附松岭峪地区褶皱构造明细 表(表1):
3、褶皱 以构造(旋回)层或构造幕为主线,由老到新研究各个 构造层内的褶皱构造发育特征。从单个褶皱形态到褶皱组合形态 特征、褶皱三维空间展布规律、褶皱与断层和岩浆岩体之间的关 系以及褶皱形成的时代。 4、断层 首先分析对全区构造有控制性的大型断裂构造,按断裂 规模、方向、性质及其与褶皱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组,分析断层的 特征、性质、形成时代、断层与侵入岩体及褶皱的关系。 5、侵入岩岩体 分析侵入岩岩体在平面及空间上的形态特征,及 其与断裂和褶皱的关系,形成时代等。 6、构造发展史 由老至新,按构造旋回(构造层)或构造演化阶 段,分析、重溯该区构造发展史。在分析构造发展史时,要紧紧 抓住地层和角度不整合关系等划分构造阶段或构造幕;要分清哪 些构造阶段是主导的奠基性的,哪些阶段是次要的调整性的;根 据各种构造形态、方位和强度以及相互关系,分析各个阶段各期 构造作用的方式和方向;根据地层的岩性、厚度等资料,结合区 域构造,适当分析并恢复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地理面貌和地壳 运动变化。
五、综合读图分析报告 文字报告和图表是反映和表现某一地区的构造特征 的两种主要方式。文字报告是在分析读图、编制图件的 基础上进行的,文字报告的编写又可以进一步深化读图 分析。文字报告必须和地质图、剖面图、构造地质图相 符合,相互印证,相互补充。文字报告一般可以分为以 下章节: 第一章 引言 简述课程设计(综合分析读图)目 的要求、图幅名称、比例尺、图区地形轮廓及完成任务 情况。 第二章 地层 简述区内地层发育、分布、岩性特 征及其相互之间接触关系。
实验十七 构造地质学综合实验
一、目的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目的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 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 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任务和要求 根据构造地质学课程特点,本课程设计采取综合阅 读地质图(附图15松岭峪地区地质图)、绘制1幅构造 地质图(或构造纲要图)、编写读图报告三个环节来完成。 在全面分析、解读地质图的基础上,要求: 1、绘制构造地质图1幅; 2、绘制反映全区构造地质特征的地质剖面图1~2条; 3、编写造图的编制 、 地质构造图又称为构造纲要图。它是以地质图为基础而编制的, 采用不同的线条、符号和颜色来表示一定地区内地质构造特征的一 种图件。地质构造图大致包括如下内容: (1)构造层 将构造层的界线即不整合面画在图上,以区分各个 构造层。构造层用所包含的地层时代代号表示 (2)断层 各类断层用规定的符号表示并注名名称和符号。 (3)褶皱 褶皱用轴迹线表示,轴迹沿褶皱枢纽延伸方向画出, 3 轴迹线的宽窄反映褶皱核部的宽窄变化。褶皱的倾伏应用枢纽的产 状表示。 (4)岩浆岩岩体 绘出岩体界线和内部岩相(带)的界面,注明 岩石代号及其时代,并标出原生构造产状。 (5)绘制构造符号 绘制标出代表性地层产状以及节理、面理、 线理等产状。 (6)绘制图例 、比例尺等。 2、构造地质剖面图的编制 、
三、综合读图方法及步骤 1、初读地质图 首先对景岭峪地区地质图的全貌,如图名、图幅 号、比例尺、图例等;地貌、水系及地层层序和地质构造特征有一 个概括性的了解,进而详细解读图幅内地质构造特征,如构造线方 向、构造层数目,各构造层内褶皱、断裂构造的特点及展布形态。 2、地层 根据图例和文字资料,了解地层层序及其地层发育情况、 各地层单元分布位置及展布特征、各地层单元之间的接触关系,尤 其注意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根据角度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关系划 分构造层,进而根据地质构造演化进程为主线,划分图幅内构造发 展、演化阶段(构造幕)。 构造层是指一定构造单元内,在某一构造发展阶段(时期)过 程中形成的一套地层组合(或建造)及其所组成的构造,其中包括 一定的岩浆岩组合。构造层常由角度不整合面所限定。一个构造层 内的地层组合、沉积岩相、构造、岩浆活动等具有一定特色而区别 于其它构造层。在时间上代表一定的构造旋回和构造幕,空间上代 表该构造幕影响的范围。一个构造层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几个亚构 造层,亚构造层是由假整合面(或平行不整合面)所限定的。
表1 金山镇地区褶皱构造明细表
编号 (1) (2) … 名称 轴向 轴面产状 枢纽产状 规模 褶皱类型
第四章 侵入岩 内容包括:侵入体的名称、(如××× 花岗岩体)、产出的地理位置和构造部位、平面形态和规模、 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内部岩相(带)的划分、岩性特征、、 侵入时代等。如有原生构造(流线和流面构造)可据此对岩 体与围岩接触带产状和岩体总的空间形态进行恢复。
表1 金山镇地区褶皱构造明细表
轴面产状 枢纽产状 编号 (1) (2) … 名称 轴向 规模 褶皱类型
二、断层 断层先描述总体发育特征然后分别按断层组方向、 性质、形成先后等描述。描述内容包括有:断层名称、分布 地理位置和构造部位、走向、倾向、倾角、断层证据、与其 它断层、岩浆岩体和褶皱构造的关系,并附松岭峪地区断层 明细表(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