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应当遵循的六个原则

合集下载

中医养生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内容。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个体差异和四季气候变化,运用中医药学的方法,使人体保持健康、延缓衰老、预防疾病的一门养生学科。

以下是中医养生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顺应天时地利人和:中医养生强调顺应自然规律,根据四季气候变化的特点进行调养。

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合适的食材、药材,进行饮食调养,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

同时,也要尊重个人差异和生理特点,因人而异。

2.阴阳平衡:中医养生强调阴阳平衡的原则。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对事物性质的描述,它们相对关联、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在日常养生中,要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运动等,滋养阴阳,使人体的阴阳处于平衡状态,以维持健康。

3.调整饮食结构:中医养生强调饮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根据中医对食物性味的分类,人们可以通过合理搭配食物,调整饮食结构,以滋补身体、预防疾病。

例如,在寒冷的冬季,可以选择温热的食物来增强体内的阳气;在暑热的夏季,可以选择清凉的食物来消暑降温。

4.注重情志调节:中医养生认为情志对健康有直接影响。

长期的紧张、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要保持心情舒畅、不过分劳累,通过适当的方式放松自己的身心。

5.合理运动:中医养生推崇适度运动的原则。

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畅通,增强体质,防止疾病的发生。

同时,也要根据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不过度运动或久坐不动。

6.调整作息:中医养生强调调整作息时间,保持规律的生活节律。

充足的睡眠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因此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避免过度熬夜,保持精力充沛的状态。

7.正确用药:中医养生注重正确用药的原则。

中药具有温和、平衡的特点,可以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气血来达到养生的目的。

在使用中药时,要根据个体差异和具体症状进行选择,并遵循医师的嘱托,正确使用药物。

8.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医养生强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保持健康的关键。

中医养生的六个原则

中医养生的六个原则

中医养生的六个原则中医养生是中华文化瑰宝之一,它强调“治未病”,在保持健康的过程中,养生非常重要,因为健康是一切的基础。

中医养生的六个原则包括:防病先防寒,促进新陈代谢,平衡饮食,调节心理,锻炼身体,和谐生活环境。

首先,防病先防寒。

这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因为寒邪是导致多种疾病的根源。

所以,我们应该避免寒冷的气候、饮食和生活环境。

注意保持室内外的温度适宜,增加衣物来避免感冒等疾病。

其次,促进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是维持正常身体生理功能所必须的,中医认为新陈代谢旺盛才能有足够的精气神。

我们可以适当地增加人体代谢,例如饮食、睡眠、运动等方面进行调节,使新陈代谢正常运转。

第三,平衡饮食。

饮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面。

平衡饮食就是食物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食品选用新鲜、绿色、天然、富含营养的食品,尽可能避免高热量、高脂肪和高糖的食品。

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不同的体质和不同的职业,应该选择不同的营养组合。

第四,调节心理。

心理健康是中医养生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人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要保持心情舒畅,释放压力,保证睡眠质量,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以达到身体和心理的平衡。

第五,锻炼身体。

中医养生以运动为重要的养生方法之一,强调身体需要适度锻炼。

身体锻炼有助于增强身体素质和抵抗力,使身体机能更加协调,预防疾病。

最后,和谐生活环境。

养生需要和谐的生活环境,包括饮食、服装、住房、家庭、社交等各个方面的生活方式,都应该和谐协调,达到身体和心理的平衡。

总之,中医养生的六个原则不仅是保持健康的方法,而且是终身养生的规律。

人的生命是很宝贵的,我们应该好好保护自己,珍惜生命,活出幸福和健康。

中医养生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基本原则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运动等方式,以达到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顺应自然: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养生应顺应自然规律,如作息规律、饮食合宜、适应气候变化等。

2. 平衡调理: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的阴阳、气血、脏腑等要素应保持平衡,养生应通过饮食、运动、按摩等方法来调理平衡。

3. 个体化养生:中医注重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和需求各异,养生方法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选择。

4. 饮食调节:中医养生强调饮食养生,包括五谷杂粮、蔬菜水果、药膳等的搭配,避免暴饮暴食、过度辛辣等不良习惯。

5. 调理心身:中医强调情志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养生应通过调理情绪、放松身心、舒缓压力等方式来保持心身健康。

6. 适度运动:中医养生强调适度运动,不做过度运动或久坐不动,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有益身心的运动方式。

总体来说,中医养生追求的是整体健康和平衡,注重个体差异和自然规律,并通过饮食、调节心身、适度运动等方式来提升养生效果。

中医养生六大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六大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六大基本原则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预防保健,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普及性。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遵循一些基本规律,以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

下面将从“五行相生相克”、“阴阳平衡”、“顺应自然”、“因人而异”、“食疗养生”、“运动养生”等方面详细介绍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五行相生相克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也分别对应着五行元素。

如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因此,在日常饮食和保健上应注意五行搭配。

例如:肝喜酸、怕甘;心喜苦、怕辣;脾喜甘、怕酸;肺喜辛、怕燥;肾喜咸、怕苦。

同时还要注意避免五行相克的食物搭配,如鱼和豆腐不宜一起食用,因为鱼属水,豆腐属土,会相互制约。

二、阴阳平衡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阴阳平衡。

例如:冬天是寒冷的季节,应多吃温热的食物来保暖;夏天是炎热的季节,应多吃清凉的食物来降温。

同时还要注意生活作息的规律,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和适当的运动量。

三、顺应自然顺应自然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之一。

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避免与自然环境发生冲突。

例如:春季气候温和湿润,应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来适应气候变化;夏季气候炎热潮湿,应多喝水和吃清凉解暑的食物;秋季气候干燥凉爽,应多吃润肺滋阴的食物;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应多吃温热滋补的食物。

四、因人而异因人而异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之一。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体质都不同,对于同样的饮食和保健方法,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因此,在日常养生中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饮食和保健方法。

例如:阳虚体质的人应多吃温补食物来调养身体;阴虚体质的人则应多吃清淡滋阴的食物来调养身体。

五、食疗养生食疗是中医养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强调通过饮食来治疗和预防疾病。

中医养生六大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六大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六大基本原则中医养生是指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五行平衡,预防疾病,增强身体健康的方法。

中医养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的六大基本原则,帮助读者了解中医养生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以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一、平衡阴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人体也是由阴阳两个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的方面所构成,如阳在上、阴在下,阳胜则盛,阴胜则亏。

中医养生强调平衡阴阳,即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使身体能够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具体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精神调节等。

二、调和五行五行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

中医养生强调调和五行,即通过调整人体内部五行的平衡,以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不同的五行对应不同的脏腑器官,通过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的调节,可以促进五行的协调运行,增强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三、养心安神中医养生注重调理心理健康,认为情志平和对健康至关重要。

过度的情绪波动,如愤怒、忧虑、悲伤等,容易导致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影响身体健康。

因此,中医养生强调养心安神,即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过于激动或消极,通过艺术欣赏、休闲娱乐等方式调节情绪,维持心理平衡。

四、适度运动中医养生主张适度运动,以增强体质、舒缓压力、改善血液循环等。

适度运动不仅可以强壮脏腑器官,增强体力,还可以调整情绪,提高免疫力。

不同的人群可以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游泳等,但都要遵循适度的原则,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损伤。

五、合理饮食中医养生强调合理饮食,即根据个体的体质、气候季节和身体状况,合理搭配食物,达到防病养生的目的。

中医养生认为,饮食要有节制,食物要多样化,注重荤素搭配,适量进食。

此外,中医养生还提倡按时进餐,慢咀嚼,不暴饮暴食,拒绝过多的油腻和刺激性食物,以维持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

六、调节作息中医养生注重调节作息,认为合理的作息时间和规律可以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达到健康养生的效果。

中医养生原则是什么

中医养生原则是什么

中医养生原则是什么1.保持心态平和:中医认为情绪不稳会对人体的脏腑功能产生负面影响,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愉快,积极应对各种压力,对于身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2.调节饮食结构:中医强调合理的饮食结构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中医养生讲究饮食精细,推崇节制并保持饮食的平衡。

根据个人的体质特点,适量摄入五谷杂粮、优质蛋白质、新鲜蔬菜水果等食物,避免过量摄入油脂、糖分和盐分等。

3.经络保健:中医养生强调经络的保养和调理。

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经络气血运行的通道,与身体的健康息息相关。

通过适当的按摩、推拿、针灸等手段来活跃经络,促进气血循环,调整阳气、阴气的平衡,从而达到养生的效果。

4.合理运动:中医养生认为适量运动有益于健康。

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改善血液循环,增加氧气供应,促进新陈代谢。

但运动要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方式和强度,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过度疲劳。

5.调节作息:中医养生强调确保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作息时间。

良好的作息时间可以帮助恢复体力,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晚上10点-早晨5点是人体主要能量恢复和重建期,所以应尽量保持夜晚充足的睡眠。

6.预防疾病:中医养生强调预防胜于治疗。

中医认为人体在健康状态下应该具备自我防御和自我修复能力,而不应仅仅依赖药物治疗。

因此,需要定期体检,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和环境的影响,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7.环境适宜:中医养生注重环境的调理。

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通风,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极端温度的环境对身体产生不适或损害。

此外,也要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尽量选择自然、洁净的环境,以保持身体的健康。

总之,中医养生原则是以人体整体为核心,从心态、饮食、运动、作息、经络、预防、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调理,以增强身体的自愈能力,达到延年益寿、健康长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核心原则是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调整个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使身体能够自然而然地保持健康。

健康养生六大基本原则科普

健康养生六大基本原则科普

健康养生六大基本原则科普健康养生六大基本原则科普一、适应自然规律“人与天地相应。

”(《灵枢邪客》)人的生命活动是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进行的,人体自身具有与自然变化规律基本上相适应的能力,如果人能掌握其规律,主动地采取各种养生措施适应其变化,就能避邪防病,保健延衰。

例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即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这种“顺时摄养”的原则,就是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节律进行养生,从而使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界变化的周期同步,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

二、重视精神调养1、避免不良刺激避免不良刺激,主要包涵着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要尽量地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

因为,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围等,有利于精神的调养。

因而,要积极创建这种环境和氛围,尽量避免来自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因素等方面的不良刺激。

其二,要积极地治疗躯体性疾患,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躯体疾患既可给患者造成痛苦等不良刺激,重病或久病常易形成患者的精神负担,其内源性刺激还可产生异常的情志变化,加重病情,影响康复,遂致早衰。

2、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过激、过久的情志刺激,只有在超越人的心理调节范围时才能成为致病因素。

人的心理调节能力,首先与人的“志意和”密切相关。

亦即《灵枢本脏》所说的:“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具体言之,“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从而表现在对情志致病的耐受性、敏感性、易发生性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而要求人们能通过养生活动善于自我心理调摄,通过经验认识及思想活动过程来转移情绪情感反应,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

三、房事有节男女两性的性生活是先天赋予的本能,是人类种族延续所必须的,而且男女从青春发育期开始就自然地产生性行为的欲望,这是肾中精气充盈的表现。

性生活适当,不但有利于个人的健康,同时对民族的繁衍昌盛,社会和家庭的安定和睦都有重要意义,所以历代医家未有不重视性生活者。

养生的基本原则

养生的基本原则

养生的基本原则
养生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改变生活方式,保持身体健康和良好的心态,延长生命寿命。

养生的基本原则如下:
1. 科学养生:养生应该遵循科学原理,不能信口胡说或迷信。

2. 个性化养生:不同人的体质和状况不同,因此养生方法应个性化。

3. 从饮食调理开始:饮食是养生的最重要的方面,营养均衡的饮食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4. 应按时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按时作息是养生的基础。

5. 适度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抵抗力、调节内分泌等,但不能运动过度或受伤。

6. 调节心态:心态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保持乐观的情绪会对养生有很大的好处。

7. 预防疾病:养生应该着眼于预防疾病,注重保健,而非仅
仅在疾病发生后进行治疗。

8.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戒烟限酒、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压力等。

以上是养生的基本原则,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同时,要注重科学、合理地进行养生,避免盲目跟风或迷信养生方法。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1.和谐统一原则:中医养生学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统一、要根据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进行调整和调节,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2.阴阳调和原则:中医以阴阳学说为基础,认为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存在着阴阳的相对关系,要保持阴阳的平衡才能保持健康。

所以,中医养生学强调阴阳调和,以达到身心调理的目的。

3.顺应自然原则:中医养生学把自然界的规律作为人体养生的依据,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界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比如根据季节的不同,调整饮食结构、作息时间等,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4.个体化原则:中医养生学认为每个人的体质、环境和个人经历都是不同的,因此养生方法也要因人而异。

不同的人需要采用不同的调理方法,以达到个体化的养生效果。

5.以养为主原则:中医养生学着重强调预防和调理的重要性,主张以养生为主,通过自我调养和外界因素的调理来达到防病强身的效果。

中医注重培养人体的自身抗病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6.辩证施治原则:中医养生学强调辨证论治的方法,即根据人体的阴阳五行状态来进行养生调理。

要根据人体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养生方法,达到调和阴阳、调理脏腑的效果。

7.全面平衡原则: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体的健康是一个充满协调和平衡的过程。

要全面考虑体质、心理、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调理,以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健康。

总之,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是和谐统一、阴阳调和、顺应自然、个体化、以养为主、辩证施治和全面平衡。

只有根据这些原则进行养生调理,才能促进健康、延年益寿。

四时养生的六大原则

四时养生的六大原则

2019.0412祝您健康养生益寿四时养生,就是要按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气候的阴阳变化规律与特点来调摄人体,健身防病,以达身体健康、延年益寿之目的。

这是传统中医中顺应自然、摄生保健的重要养生方法。

正如《灵枢·本神篇》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温”。

强调必须加强人体适应自然变化的能力,利用自然的有利因素、改造与抵御自然的不利因素,以保证人体的身心健康。

研究表明,四时养生必须掌握以下原则:一、注意“天人相应”的四时规律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受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时气候变化的影响,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一年四季的变化也同样随时影响着人体,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皮肉筋骨脉等器官组织的机能活动与季节变化息息相关。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故四时养生也,万物之终始也,逆之则实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古人认为,四时阴阳变化规律是万物由生到死、由始而终的根本法则,顺应它的变化就会健康无病;违背它就会患病早夭。

因此,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规律加以调摄,就能预防疾病的发生,达到延年益寿之目的。

世界万物都在按一定的规律运动着。

各种生物都会随着季节、昼夜的循环交替显示出节律周期,这个节律周期大家称之为“生物钟”。

人体生理和病理活动与自然界的时间周期变动是同步的、统一的。

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种四时阴阳消长节律进行养生,春季重视防风、夏季重视防暑、长夏(夏秋之交)重视防湿、秋季重视防燥、冬季重视防寒,就能保持机体内外阴阳的协调,使阴平阳秘,使人体机能正常同步运行。

不仅如此,昼夜的变化节律也与四时相应,“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其变化道理同四季变化规律一样。

这说明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规律也正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

现代研究发现,人的出生、某些疾病以及死亡等,有明显的时间、季节特点。

如从节气来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气候交替时死亡者尤多。

养生的六大精髓要记牢!

养生的六大精髓要记牢!

养生的六大精髓要记牢!体质养生不是任意施为,而是有一些大家公认的养生原则,只要把握住这些方面,就真正掌握了体质养生的精髓。

(1)调和阴阳:阴阳平衡是人体的大纲,人体内外所有的活动都不能逃脱“阴阳”二字,而人体的很多不平衡现象也都可以从阴阳方面来解释。

因此阴阳调和是体质养生的主要着眼点。

(2)调理脏腑:由于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五脏为主体的脏腑功能的综合反映,所以脏腑功能不正常,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

调整脏腑功能,使人体五脏六腑功能相对稳定和协调,人体机能才会协调高效。

(3)畅通经络:经络是气血输送的主要渠道,经络畅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则各种营养物质才能顺利被人体吸收,而且经脉畅通,充盈的气血运行无阻,脏腑联系正常,脏腑也才能得到有益的补充或纠正偏颇,为调整脏腑功能和阴阳平衡打下坚实的基础。

(4)滋养阴精:阴精充斥人体上下,阴津是人体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阴津丰厚,则人体的各种活动资源充足,阴精消耗过多,则运动乏源,人体各种活动自然会减弱。

人活精气神,《黄帝内经》讲:“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阴精亏损,体弱神衰,脏腑机能失调,百业不兴,则人体凋亡。

(5)调节气机:人体的气不断进行升降出入四种运动,气体运行规律被打破,则人体健康有碍。

《黄帝内经》中就提出“百病生于气”的论点。

气的运动是水火、阴阳运动的总称,气机紊乱,体内水火、阴阳运行紊乱,那么人体内部变故横生,所以要保养好生命,必须调整气在体内的正常运行。

(6)顺应天时:中医讲究“天人相应”,天道就是人道,顺应天地运行规律来养生,则得天地之气所佑,养生效果明显。

如果逆自然规律而行,人体的调节功能不能适应外界自然环境,那么即使饮食多么精贵,都不能达到很好的调养效果,甚至会因为自然平衡被打破而产生疾病。

健康养生的六大原则

健康养生的六大原则

健康养生的六大原则健康是人们追求的宝贵财富,而养生则是实现健康的有效途径。

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医养生理论提供了养生的基本原则,旨在帮助人们在现代生活中保持身心健康。

本文将介绍六大养生原则,帮助读者了解如何有效地改善生活质量、增强体魄。

1. 合理膳食:饮食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石。

养生学告诉我们,合理膳食对身体的营养需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保持适当的能量平衡,摄入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相匹配,避免肥胖和营养不良。

其次,均衡摄入各类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以满足身体的需求。

饮食应以新鲜、有机的食材为主,减少加工食品和高糖、高油、高盐的摄入。

2. 适宜运动:适量的运动能够增强体魄、调节情绪、改善睡眠,对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养生学认为,适宜运动不仅要根据个人健康状况来选择运动方式,还要注意运动的强度和频率。

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瑜伽、太极拳等都可以选择,每周保持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以及两次以上的力量训练。

此外,避免长时间久坐,经常行走、伸展肢体也是改善健康的有效方法。

3. 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养生的基础。

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保持7-9小时的睡眠时间。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焦虑压力。

戒烟限酒,减少对身体的危害。

此外,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环境的清洁和整洁,防止疾病的传播。

4. 心理平衡: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学会正确处理压力和情绪。

养成良好的心理调节机制,比如通过阅读、旅行、与朋友聚会等方式来放松自己。

还可以尝试冥想和瑜伽等心灵修养的方法,帮助平衡身心,提升心理素质。

5. 注重环境卫生:良好的环境卫生有助于保持健康。

要保持居住和工作环境的清洁,避免过度接触有害物质。

室内空气要保持流通,避免空气污染。

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有害放射状物质中,如电磁辐射、紫外线等。

此外,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洗澡、保持消毒,以防止疾病传播。

养生的六大黄金原则

养生的六大黄金原则

养生的六大黄金原则:
第一:顺应四季养生。

养生要随四季的变化而变化,饮食居住、吃穿住行要与季节相适宜。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第二:静下心来养生。

浮躁的生活对健康不利,人安静下来,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消耗,特别是“气”的消耗,采取静坐、闭目养神的方式来静养、慢养心。

第三:修身行善养生。

多行善积德、豁达大度的人,能够与世界和谐相处,减少烦恼,心情愉悦。

第四:调解气息养生。

除了调养精神意志,还要强调调解气息,练习呼吸吐纳,平时多做深长、缓慢、均匀的呼吸。

第五:补泻结合养生。

养生不能一味的补,还要补泻结合。

滋补要因人而异,根据体质进行合适的食补。

第六:固精气神养生。

养生要固精、固气、固神三个方面都要巩固。

【推荐下载】养生六大基本原则-精选word文档 (5页)

【推荐下载】养生六大基本原则-精选word文档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养生六大基本原则养生原则,是指实施养生活动时所必须遵循的总的法则。

...养生原则,是指实施养生活动时所必须遵循的总的法则。

那么养生六大基本原则有什么呢?小编和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下面文章对您有帮助哦!养生六大基本原则:一、适应自然规律“人与天地相应。

”(《灵枢邪客》)人的生命活动是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进行的,人体自身具有与自然变化规律基本上相适应的能力,如果人能掌握其规律,主动地采取各种养生措施适应其变化,就能避邪防病,保健延衰。

例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即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这种“顺时摄养”的原则,就是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节律进行养生,从而使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界变化的周期同步,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

二、重视精神调养1、避免不良刺激避免不良刺激,主要包涵着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要尽量地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

因为,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围等,有利于精神的调养。

因而,要积极创建这种环境和氛围,尽量避免来自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因素等方面的不良刺激。

其二,要积极地治疗躯体性疾患,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躯体疾患既可给患者造成痛苦等不良刺激,重病或久病常易形成患者的精神负担,其内源性刺激还可产生异常的情志变化,加重病情,影响康复,遂致早衰。

2、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过激、过久的情志刺激,只有在超越人的心理调节范围时才能成为致病因素。

人的心理调节能力,首先与人的“志意和”密切相关。

亦即《灵枢本脏》所说的:“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具体言之,“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从而表现在对情志致病的耐受性、敏感性、易发生性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而要求人们能通过养生活动善于自我心理调摄,通过经验认识及思想活动过程来转移情绪情感反应,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

养生的基本原则:顺应自然、形神兼具、动静结合、调养脾肾。

养生的基本原则:顺应自然、形神兼具、动静结合、调养脾肾。

养生的基本原则:顺应自然、形神兼具、动静结合、调养脾肾。

一、顺应自然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大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源泉,而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无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的交替,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的演变等,都是会直接或者间接第影响人体,产生相应的生理或者病理反映。

人类必须掌握和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顺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来进行护养调摄,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是人体内外环境处于和谐的状态,这样才有益于身心健康。

1、春夏季节,顺应阳气升发的趋势,夜卧早起,多进行户外运动,漫步于空气清新质地,舒展身形,使阳气更加充盛。

2、秋冬季节,气候转凉至寒,风气劲疾,阴气收敛,必须注意防寒保暖,适当调整作息时间,早卧玩起,以避肃杀寒凉之气,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妄泄。

二、形神兼养养神:主要是指摄养人体内脏,肢体,五环九窍及经气血津液等。

调神:主要指调摄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

三、动静结合动:包括劳动和运动,运动可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气机通常,气血调合,经络通达,九窍和利,提高防御病邪的能力。

静:主要指保持精神上的清净,还包括形体活动的相对安静状态。

只有心静方能神凝,神凝方能心定,如此神藏而不妄耗。

四、调养脾肾肾:肾为先天之本,水火之宅,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是元气,阴精的生发之源,生命活动的调节中心。

肾中精气阴阳盛衰,与人的生长发育以及衰老过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肾气充足,则精神健旺,身体健康,寿命延长;肾气衰少,则精神疲惫,体弱多病。

脾: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中的精微物质必须依靠脾的吸收和传输,才能化生为气血,营养与周身,维持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养生应当遵循的六个原则

养生应当遵循的六个原则

养生应当遵循的六个原则养生原则之一:协调脏腑五脏间的协调,即是通过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生克制化的关系来实现的。

有生有制,则可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以保证生理活动的顺利进行。

脏腑的生理,以“藏”、“泻”有序为其特点。

五脏是以化生和贮藏精、神、气、血、津液为主要生理功能;六腑是以受盛和传化水谷、排泄糟粕为其生理功能。

藏、泻得宜,机体才有充足的营养来源,以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任何一个都是用动作达到所谓“动形以达郁”的锻炼目的。

活动筋骨,则促使气血周流,经络畅通。

气血脏腑调和,则身健而无病。

二是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

在气功导引法中,有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之说,任脉起于胞中,循行于胸、腹部正中线,总任一身之阴脉,可调节阴经气血;督脉亦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循行于背部正中,总督一身之阳脉,可调节阳经气血。

任、督二脉的相互沟通,可使阴经、阳经的气血周流,互相交贯,《奇经八脉考》中指出:“任督二脉,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气之所由起”。

因而,任督二脉相通,可促进真气的运行,协调阴阳经脉,增强新陈代谢的活力。

由于任督二脉循行于胸腹、背,二脉相通,则气血运行如环周流,故在气功导引中称为“周天”,因其仅限于任督二脉,并非全身经脉,故称为“小周天”。

在小周天开通的基础上,周身诸经脉皆开通,则称为“大周天”。

所以谓之开通,这些养生原则,在传统养生法中均有所体现。

比如调摄精神诸法中的少私寡欲,情志调节;休逸养生中的养性恬情;气功、导引中的意守、调息、入静;四时养生中的顺四时而养五脏;起居养生中的慎起居、调睡眠等等,均有清静养神的内容。

养生原则之四:调息养气养气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保养元气,一是调畅气机。

元气充足,则生命有活力,气机通畅,则机体健康。

保养正气,首先是顺四时、慎起居,如果人体能顺应四时变化,则可使阳气得到保护,不致耗伤。

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

养生应当遵循的六个原则

养生应当遵循的六个原则

养生应当遵循的六个原则养生是一种追求健康和长寿的生活方式,是重视保养身心的一种方法。

在如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但对于如何正确养生却存在很多误区。

本文将为您介绍养生应遵循的六个原则,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养生的本质和方法。

一、均衡饮食均衡饮食是养生的基本原则之一。

我们的身体需要各种不同的营养物质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饮食偏好某一类食物或者过多摄入某一种营养物质都会导致身体出现不平衡,从而引发各种健康问题。

合理的饮食应包含五大营养素,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

建议每天摄入适量的优质蛋白质,如肉类、鱼类、豆类等,适量摄入脂肪,选择健康的植物油,如橄榄油、亚麻籽油等。

此外,碳水化合物是我们身体的主要能量来源,应选择复合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类食物、蔬菜和水果。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则可通过多食用各类蔬菜、水果以及多种谷物。

二、适量运动适量运动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手段。

经常运动能够增强心肺功能,增加身体的耐力和力量,帮助消耗多余的热量,降低患慢性病的风险。

适量的运动可以选择徒步、慢跑、游泳、瑜伽等有氧运动,也可以进行力量训练,增强肌肉力量和骨密度。

但是,应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和年龄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如果身体不适或患有特定疾病,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运动。

此外,运动前的热身以及运动后的拉伸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预防运动损伤。

三、合理用药合理用药是养生的重要原则之一。

在需要服药的情况下,应遵循医生的指导,按照准确的剂量和时间服用药物。

同时,应定期复查身体健康状况,以确保用药效果良好,并及时与医生沟通,了解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长期使用药物应特别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合理用药还包括避免滥用抗生素,避免过量服用非处方药,以免产生药物依赖或其他不良后果。

四、规律作息规律作息是养生的重要保障。

保持充足的睡眠对于身体恢复和健康至关重要。

一般成年人每天应保持7至8个小时的睡眠,而老年人则需要更多的休息时间。

中医养生原则

中医养生原则

中医养生原则
中医养生注重“和谐”、“中和”、“平衡”的原则,主张顺应自然、遵循生物规律。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 饮食调养:中医强调“食疗”,即通过饮食来维持身体健康。

建议饮食应以清淡、均衡、多样为原则,适当控制油腻、辛辣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多食用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营养的食品。

2. 调节情绪:情绪对身体健康也有重要影响,中医主张通过维持良好的心态来促进健康。

具体方法包括运动、音乐、冥想、呼吸练习等。

3. 运动保健:中医认为运动有助于促进气血畅通、增强身体抵抗力,建议适当地进行有氧运动、太极拳、气功等形式的运动来维持健康。

4. 按摩推拿:中医认为按摩推拿可以促进气血流通、排除体内毒素、缓解肌肉疲劳等。

建议适度进行中药浴、拍打、按摩等形式的按摩推拿。

5. 养生环境:中医认为环境对身体健康也有一定影响,建议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充足的阳光、适宜的温湿度等以创造健康的居住环境。

6. 中药调理:中医认为中药具有整体调理的功效,建议适当食用可以改善身体机能的中药、草药、中草药等来促进身体健康。

养生的是哪六大原理

养生的是哪六大原理

养生的是哪六大原理养生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和技巧,使身体保持健康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中医养生理论中,有六大原理是指导养生的基本原则。

这六大原理分别是“调摄养生”、“阴阳调和”、“五行平衡”、“脏腑协调”、“经络通畅”和“心身合一”。

接下来将分别对这六大原理进行详细的介绍。

首先是“调摄养生”。

这一原理强调合理膳食和节制饮食,保持身体的平衡。

这包括要有规律的作息时间,适量的运动和休息,以及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合理的膳食和作息时间可以保持机体的生物钟,使各个脏腑器官的功能得以调节和发挥。

其次是“阴阳调和”。

中医认为阴阳是万物的两个相互对立但又统一的方面。

人体的生命活动也是处在阴阳的相互作用中。

因此,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是养生的关键。

比如,在饮食上要注意食物的性味,避免过度偏食带来的阴阳失衡;平时要注意保暖和适度的运动,使身体始终处于一个阴阳协调的状态。

第三个原理是“五行平衡”。

五行是中医术语,指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元素。

养生中要保持这五种元素的平衡,使身体的脏腑功能得以维持和协调。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饮食、按摩、针灸等方法来调节五行的平衡。

比如,食用不同的食材以补充五行所对应的元素,做一些适合自己体质的按摩和运动来调节五脏功能等。

“脏腑协调”是第四个原理。

中医认为人体内脏腑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保持着一个平衡的状态。

因此,保持脏腑的协调是养生的关键。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保持情绪稳定、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方法来维持脏腑的协调。

第五个原理是“经络通畅”。

中医认为,人体脏腑之间有经络相连,血液和气的流动通过经络来维持脏腑器官的功能。

因此,保持经络的通畅是养生的关键。

可以通过推拿、针灸、运动等方法来保持经络的畅通,从而达到健身保健的目的。

最后一个原理是“心身合一”。

中医强调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密切相关。

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身体的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在养生过程中要注重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悲愁忧郁。

同时也要注重精神修养,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心态,使内心符合外在的健康状态。

中医养生的6大标准

中医养生的6大标准

中医养生的6大标准
中医养生的六大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顺应天时:中医养生强调顺应四季变化,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

春季要多食辛甘发散之品,秋季要多食酸涩收敛之品。

此外,还要根据昼夜、日月、寒暑、地区、年龄等因素调整饮食。

2.
饮食有节:饮食应适量,过饥过饱都会损伤脾胃。

中医养生主张“得时而食”,即应按照四季和一日中不同时间进食。

3.
精神养生:中医养生认为,精神愉快是养生的重要条件。

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人体气机调畅,气血和平,正气旺盛,抵抗力强,不容易生病。

4.
起居有常:中医养生强调起居有时、劳逸结合。

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5.
锻炼身体:中医养生认为,适当的锻炼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运动可以使人体气机调畅,血脉流通,关节活利,筋骨肌肉壮实,体魄强健,才能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力,减少疾病的发生,促进健康长寿,而且对某些慢性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6.
适应环境:中医养生认为,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的变化必然影响人体,因此要使人体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生应当遵循的六个原则养生原则之一:协调脏腑五脏间的协调,即是通过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生克制化的关系来实现的。

有生有制,则可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以保证生理活动的顺利进行。

脏腑的生理,以“藏”、“泻”有序为其特点。

五脏是以化生和贮藏精、神、气、血、津液为主要生理功能;六腑是以受盛和传化水谷、排泄糟粕为其生理功能。

藏、泻得宜,机体才有充足的营养来源,以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任何一个环节发生了故障,都会影响整体生命活动而发生疾病。

脏腑协同在生理上的重要意义决定了其在养生中的作用。

从养生角度而言,协调脏腑是通过一系列养生手段和措施来实现的。

协调的含义大致有二:一是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

二是纠偏,当脏腑间偶有失和,及时予以调整,以纠正其偏差。

这两方面内容,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之一,贯彻在各种养生方法之中,如: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精神养生中强调情志舒畅,避免五志过极伤害五脏;饮食养生中强调五味调和,不可过偏等等,都是遵循协调脏腑这一指导原则而具体实施的。

又如运动养生中的“六字诀”、“八段锦”、“五禽戏”等功法,也都是以增强脏腑功能为目的而组编的。

养生原则之二:畅通经络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只有经络通畅,气血才能川流不息地营运于全身。

只有经络通畅,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从而养脏腑、生气血、布津液.传糟粕、御精神,以确保生命活动顺利进行,新陈代谢旺盛。

所以说,经络以通为用,经络通畅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

一旦经络阻滞,则影响脏腑协调,气血运行也受到阻碍。

因此,《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所以,畅通经络往往作为一条养生的指导原则,贯穿于各种养生方法之中。

畅通经络在养生方法中主要作用形式有二:一是活动筋骨,以求气血通畅。

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都是用动作达到所谓“动形以达郁”的锻炼目的。

活动筋骨,则促使气血周流,经络畅通。

气血脏腑调和,则身健而无病。

二是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

在气功导引法中,有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之说,任脉起于胞中,循行于胸、腹部正中线,总任一身之阴脉,可调节阴经气血;督脉亦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循行于背部正中,总督一身之阳脉,可调节阳经气血。

任、督二脉的相互沟通,可使阴经、阳经的气血周流,互相交贯,《奇经八脉考》中指出:“任督二脉,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气之所由起”。

因而,任督二脉相通,可促进真气的运行,协调阴阳经脉,增强新陈代谢的活力。

由于任督二脉循行于胸腹、背,二脉相通,则气血运行如环周流,故在气功导引中称为“周天”,因其仅限于任督二脉,并非全身经脉,故称为“小周天”。

在小周天开通的基础上,周身诸经脉皆开通,则称为“大周天”。

所以谓之开通,是因为在气功、导引诸法中,要通过意守、调息,以促使气血周流,打通经脉。

一旦大、小周天能够通畅营运,则阴阳协调、气血平和、脏腑得养,精充、气足、神旺,故身体健壮而不病。

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其养生健身作用都是以畅通经络为基础的,由此也可以看出,畅通经络这一养生原则的重要意义。

养生原则之三:清静养神在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各种生理功能都需要神的调节。

故神极易耗伤而受损。

因而,养神就显得尤为重要。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指出:“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

所谓“静以养之”,主要是指静神不思、养而不用,即便用神,也要防止用神太过而言。

《素问·痹论》中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也是这个意思。

静则百虑不思,神不过用,身心的清流有助于神气的潜藏内守。

反之,神气的过用、躁动,往往容易耗伤神气,会使身体健康受到影响。

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了清静养神的养生保健意义。

清静养神是以养神为目的,以清静为大法。

只有清静,神气方可内守。

清静养神原则的运用归纳起来,大要不外有三。

一是以清静为本,无忧无虑,静神而不用,即所谓“恬淡虚无”之态,其气即可绵绵而生;二是少思少虑,用神而有度,不过分劳耗心神,使神不过用,即《类修要诀》所说的“少思虑以养其神”;三是常乐观,和喜怒,无邪念妄想,用神而不躁动,专一而不杂、可安神定气,即《内经》所言的“以恬愉为务”。

这些养生原则,在传统养生法中均有所体现。

比如调摄精神诸法中的少私寡欲,情志调节;休逸养生中的养性恬情;气功、导引中的意守、调息、入静;四时养生中的顺四时而养五脏;起居养生中的慎起居、调睡眠等等,均有清静养神的内容。

养生原则之四:调息养气养气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保养元气,一是调畅气机。

元气充足,则生命有活力,气机通畅,则机体健康。

保养正气,首先是顺四时、慎起居,如果人体能顺应四时变化,则可使阳气得到保护,不致耗伤。

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

此因时之序”。

故四时养生、起居保健诸法,均以保养元气为主。

保养正气,多以培补后天,固护先天为基点,饮食营养以培补后天脾胃,使水谷精微充盛,以供养气。

而节欲固精,避免劳伤,则是固护先天元气的方法措施。

先天、后天充足,则正气得养,这是保养正气的又一方面。

此外,调情志可以避免正气耗伤,省言语可使气不过散,都是保养正气的措施。

至于调畅气机,则多以调息为主。

《类经·摄生类》指出:“善养生者导息,此言养气当从呼吸也”。

呼吸吐纳,可调理气息,畅通气机,宗气宣发,营卫周流,可促使气血流通。

经脉通畅。

故古有吐纳、胎息、气功诸法,重调息以养气。

在调息的基础上,还有导引、按蹻、健身术、以及针灸诸法。

都是通过不同的方法,活动筋骨、激发经气、畅通经络,以促进气血周流,达到增强真气运行的作用,以旺盛新陈代谢活力。

足以看出,在诸多养生方法中,都将养气作为一条基本原则之一,而具体予以实施,足见养气的重要。

养生原则之五:综合调养人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无论哪一个环节发生了障碍,都会影响整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所以,养生必须从整体全局着眼,注意到生命活动的各个环节,全面考虑,综合调养。

综合调养的内容,不外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脏腑、经络、精神情志、气血等方面,具体说来,大致有:顺四时、慎起居、调饮食、戒色欲、调情志、动形体,以及针灸、推拿按摩、药物养生等诸方面内容。

恰如李梃在《医学人门·保养说》中指出的:“避风寒以保其皮肤、六腑”,“节劳逸以保其筋骨五脏”,“戒色欲以养精,正思虑以养神”,“薄滋味以养血,寡言语以养气”。

避风寒就是顺四时以养生,使机体内外功能协调;节劳逸就是指慎起居、防劳伤以养生,使脏腑协调;戒色欲、正思虑、薄滋味等,是指精、气、神的保养;动形体、针灸、推拿按摩,是调节经络、脏腑、气血,以使经络通畅、气血周流,脏腑协调;药物保健则是以药物为辅助作用,强壮身体、益寿延年。

从上述各个不同方面,对机体进行全面调理保养,使机体内外协调,适应自然变化,增强抗病能力,避免出现失调、偏颇,达到人与自然、体内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统一,便是综合调养。

综合调养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之一,主要是告诫人们养生要有整体观念。

其要点大致如下,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养宜适度养生能使人增进健康,益寿延年。

但在实际调养过程中,也要适度。

无论哪种养生方法,适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所谓适度,就是要恰到好处。

简言之,就是养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

过分注意保养,则会瞻前顾后,不知所措,稍劳则怕耗气伤神;稍有寒暑之变,便闭门不出,以为食养可益寿,便强食肥鲜;恐惧肥甘厚腻,而节食少餐,如此等等,虽然意求养生,但自己却因养之太过而受到约束,这也不敢,那也不行。

不仅于健康无益,反而有害。

所以,养生应该适度,按照生命活动的规律,做到合其常度,才能真正达到“尽终其天年”的目的。

2、养勿过偏综合调养亦应注意不要过偏。

过偏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认为“补”即是养。

于是,饮食则强调营养,食必进补;起居则强调安逸,以静养为第一;为求得益寿延年,还以补益药物为辅助。

当然,食补、药补、静养都是养生的有效措施,但用之六偏而忽略了其地方面,则也会影响健康。

食补太过则营养过剩,药补太过则会发生明阳偏盛,过分静养,只逸不劳则动静失调,都会使机体新陈代谢产生失调。

一种情况是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只强调“动则不衰”,而使机体超负荷运动,消耗大于供给,忽略了动静结合,劳逸适度,同样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虽然主观愿望是想养生益寿,但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

所以,综合调养主张动静结合、劳逸结合、补泻结合、形神共养,要从机体全身着眼,进行调养,不可失之过偏,过偏则失去了养生的意义,虽有益寿延年的愿望,也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3、审因施养综合调养在强调全面、协调、适度的同时,也强调养宜有针对性。

所谓审因施养,就是指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一般说来,可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分别施养。

不能千人一面,统而论之。

养生原则之六:持之以恒恒,就是持久,经常之意。

养生保健不仅要方法合适,而且要经常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不断改善体质。

只有持之以恒地进行调摄,才能达到目的。

其大要有以下三点:1、养生贯穿一生在人的一生中,各种因素都会影响最终寿限,因此,养生必须贯穿人生的自始至终。

中国古代养生家非常重视整体养生法。

金元时期著名医家刘完素提出人一生“养、治、保、延”的摄生思想。

明代张景岳特别强调胎孕养生保健和中年调理的重要性。

张氏在《类经》中指出:“凡寡欲而得之男女,贵而寿,多欲而得之男女,浊而夭”。

告诫为人父母者生命出生之前常为一生寿夭强弱的决定性时期,应当高度重视节欲节饮,以保全精血,造福后代。

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指出:“人欲抗御早衰,尽终天年,应从小入手,荀能注重摄养,可收防微杜渐之功”。

根据少年的生理特点,刘氏提出“其治之之道,节饮食,适寒暑,宜防微杜渐,用养性之药,以全其真”。

张景岳主张小儿多要补肾,通过后天作用补先天不足。

保全真元对中年健壮,有重要意义。

人的成年时期是一生中的兴旺阶段,据此特点,刘完素认为:“其治之之道,辨八邪,分劳佚,宜治病之药,当减其毒,以全其真”。

这种“减毒”预防伤正思想,对于抗御早衰具有很要作用。

张景岳更强调指出:“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

通过中年的调理修整,为进入老年期做好准备。

人到老年,生理功能开始衰退。

故刘完素指出:“其治之之道顺神养精,调腑和脏,行内恤外护”,旨在内养精、气、神,外避六淫之邪,保其正气,济其衰弱。

对于高龄之人,可视其阴阳气血之虚实,有针对性地采取保健措施。

刘完素指出:“其治之之道,餐精华,处奥庭,燮理阴阳,周流和气,宜延年之药,以全其真”(《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