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社会安全感现状与原因调查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议和意见
鉴于以上调查结果及分析, 我提出以下几条建议和意见, 希望会 对搞好社会治安,提高人民的社会安全感有所帮助。
一)司法从机关和公务人员方面
司法机关和公安人员的形象和地位是影响公众安全感水平的重 要因素。为此要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扩大司法公 开,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建设。 不断充实警力、 提高素质、规范执法、 改进作风, 树立政法部门的良好形象。 提高司法机关和公安人员的执 法、服务质量。 积极推进宪法和法律实施,保障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 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司法活动的满意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J丿・i\j—1—4■1亠J丿
班级:电气信息类112
李璧舟
学号:1108040140
杨彬彬
学号:1108040142
刘建军
学号:1108040135
课题:社会安全感现状与原因调查分析
组长:
组员:
指导教师:安中吉
引言
摘要
调查背景
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建议和意见
总结
参考文献
90.00%
80.00%
可见人们对于意外事故比较担心,也反应出了对于公共娱乐场所安全 问题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与往年相比,大多数人觉得社会安全感 降低了,对于是否对当前执法机关的能力具有信心,半数以上表示有 信心。在问题“您认为搞好社会治安,起重要角色的人有哪些? ”的 回答中,超过60%勺人都选择了警察、政府部门、群众和自己,也就 是大部分人都认为社会的稳定要靠全社会人的一起努力。 人们对当前
摘要:社会安全感是公众对社会安全状况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是公 众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生活中Biblioteka Baidu人身、 财产等合法权益受到或可能受 到侵害或保护程度的综合心态反应, 也表示公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的认 知,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水平等, 社会安全感是衡量一个社会治安状况 的重要指标,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在贵州大学南校区
影响社会安全的原因有如下:
在最后一个问题中,有12.3%的人愿意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并付诸行 动,有32.4%的人愿意但缺乏渠道,其余则不愿意。
由调查结果可看出, 人们社会安全感的变化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 会转型期有着密切的关系。 社会转型期间, 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被 激化出来, 导致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力下降, 一些不法分子 便趁机制造混乱,扰乱社会治安。因此,我们的党和政府还有很多的 工作要做,我们也相信党和政府会做到最好的。
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60份,共收回58份,其中有效问卷58份, 有效率97%内容设计了11个选择题,其中7个单选,4个多选,其 中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地区治安状况,和几年前相比社会安全感如 何变化,影响被调查者安全感的原因、治安问题,被调查者是否敢夜
间独自出行,在哪个地方最容易收到伤害,外出时安全感是否会降低,
二)新闻媒体社会舆论方面
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从公众安全感的形成渠道以及影响公众安
全感的因素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媒介对于公众安全感的特殊作用。
因此,在日常的宣传报道,特别是对社会治安、刑事案件的报道中, 必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宣传媒介的正面作用,注意防止 进行个案炒作,消除负面影响,不应该造成公民恐惧心理,维持社会 的稳定。
(三)社会法制方面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举办形式多样的法治理念教育 学习培训班,引导广大政法干警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 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理念。宣传造势,营造氛围,提高群众 对平安建设的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要紧紧依靠群众,充分调动 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平安建设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 动局面。
做了此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我校同学的社会安全感比较高, 但仍有 需改进的地方,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影响人们安全感的因素也 在发生着变化。
正文:
调查背景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社会安全感也在不断的发生着 改变,不论社会发展得多么繁荣,它其中仍存有不安全的因素,仍有 可以改进的地方,因此我们自编问卷于2011年11月10日至2011年11月20日在贵州大学花溪南校区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这一课题 进行了调查,希望通过本次调查了解同学们对在社会的自身安全的主 观感受,再根据感受的倾向性和特征,进一步分析导致不同安全感的 主、客体因素,寻求提高人们社会安全感的途径和策略。
向司法机关反应意见等。
安全的占21.7%,在此问题上,这次的调查结果与1998年“体制转 换时期的社会安全感”的调查数据进行比较,人们认为社会安全的比 例明显高于上述调查,而认为不安全的比例相对低许多。 在对于安全 感的测量方面,对于问题“晚上您是否敢一个人独自外出行走?”
“当您一个人逛街的时候您担心被抢劫吗?” 的回答中,男性中敢一 个人外出行走的比例高达85.6%,女性中则仅为17.1%,男性中担心 逛街时被抢劫的比例仅为13.5%,而女性高达61.6%,由此可见,男 性的安全感明显高于女性。在统计最影响人们安全的事件和哪个地方 的安全问题最严重时,制作了如下图表:
附录
10
10
引言: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的反映, 它是 由社会中个体的安全感来体现的, 安全感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 标志之一, 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 安全 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课题。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 人类五种基本需求的塔形层次图。 其中安全感的需要居于层次图的最 底层,是实现人类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 在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时,潜意识里要求基本的安全感。 他认为安全的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 需要,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我国对安全感的界定也存在不同的观点, 但有三点是一致的:“第
,认为安全感是一种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实体;第二,其感受的客 体是社会治安秩序与公共安全的现状; 第三,其感受的主体应是称作 为‘公众'的一定范围的居民群众,而不是某一居民个体。 ”
虽然这里所说的 “社会安全感”是人们的主观感受,带有极大的 主观性和变异性, 但由于它是对一定时期内社会现实的反映, 因此具 有一定的客观性;同时,和个体安全感的易变性不同, 在一定时期内, 社会安全感具有相对稳定性。这些都构成了测量的前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