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电子版(精选8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电子版(精选8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电子版(精选8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电子版篇1教案示例搭积木教学目标1.借助熟悉的物体,使学生正确用数表示20以内这些物体的个数.2.使学生根据11至20个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减法的计算方法.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善于思考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教学难点动手操作,列出不同的算示.教具准备实物投影,小捧等.教学过程一、活动一:观察思考解决问题.(一)搭积木(出示图片:说一说1)1.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搭积木的游戏吗?2.明明和丁丁搭好了两摞积木在列算式时遇到了困难,你们能帮帮他们吗?3.根据图意谁能列出相应的算式?教师板书:10+5=15 16-2=144.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说一说你的`想法.(1)明明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三块,明明又放上了两块一共是十五块,所以就是10+5=15.(2)丁丁也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十八块,拿走了两块是十四块,所以就是16-2=14.(二)小结我们通过观察画面,动脑思考帮助明明和丁丁解决了他们搭积木情况,列出了算式而且找到了搭积木的块数.你们真聪明.二、活动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一)动手操作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表示一个十(画图、用学具盒里的东西或其它物体都可以).2.请你任意添加一个图或其它物体的个数,组成一个算式,看谁组的多.3.小组内交流,说一说图意和算式是怎样组成的(出示图片:小棒、三角形).10+1=1111-1=1011-10=110+6=1616-6=1016-10=610+7=1717-7=1017-10=74.任意举出一列说一说计算的方法一个十添加一个一是十一,十一是由一个十和一个一组成的,所以算式是10+1=11,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一根还剩下十根所以算式是11-1=10,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十根还剩下一根,所以算式是11-10=1.(二)教师小结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列出这么多的加减法算式,这充分体现了你们善于动脑思考的结果.三、活动三:整理归类.(一)找规律1.根据我们列出的算式进行整理,你们能找到这些算式计算的规律吗?2.小组合作交流.3.指名列出算式,集体反馈.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二)教师小结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挥集体的智慧,同时找到了这些算式计算的规律及方法,你们真了不起,希望你们继续发扬这种探索精神.四、活动四:结合实际巩固练习(一)出示图片:说一说4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会得到什么结果?2.根据相碰的情况列出加法算式.(二)出示图片:说一说5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会得到什么结果?2.根据相碰的情况列出减法算式.(三)教师小结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高兴吗?我和你们一样高兴,因为,我们在玩中也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可见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教案点评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含义,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篇一《米和米以内长度单位的换算》教学内容:练习一的第3-7题。

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加深对毫米、分米的认识。

2、能力目标: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计算。

3、思教目标: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间十进关系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2、难点:不同单位的数相加、减。

单位不相邻的两个数的换算。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知识准备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请你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2、填空1米=()分米=( )厘米1分米=()厘米1厘米=( )毫米你们是怎么想的?二、导学阶段:1、教师发7厘米的纸条。

注意提醒学生量的方法。

这张纸条长多少?如果改用毫米做单位,该怎样表示呢?先讨论,再各抒己见。

学生想的方法可能不同,有的用进率推算出来,有的用数的方法,只要是正确的,教师都要予以肯定,但要让学生明白:用进率推算比较简便。

应该这样想:1厘米=10毫米,7厘米就是7个10毫米,所以7厘米=70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2、量一量课桌高度。

提问:这个课桌的高度是多少厘米?谁能说一说用分米作单位怎样表示?你是怎样想的?用迁移类推的方式就可推出80厘米=8分米。

自己做,订正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说明:长度间的十进关系正、反两方面都可以用。

三、巩固练习1、练习一的第3、4 题。

(1)第3题(2)第4题重点观察第1小题:1米-2分米=( )分米师:长度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计算,要把1米变换成10分米再计算。

2、小测试:5分米=( )厘米43毫米+17毫米=( )毫米4分米=()厘米=( )毫米60米=( )厘米22分米+8分米=()分米=( )米30厘米=( )毫米90毫米=( )厘米45分米-36分米=()分米=( )厘米86厘米-46厘米=()厘米=( )分米3、第5-7题练习。

四、小结。

板书设计:米和米以内长度单位的换算7厘米=(70)毫米80厘米=(8)分米1米-2分米=10分米-2分米=8分米教学后记: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二第1课时一天的时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24时记时法2、程与方法:借助钟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同一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数学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总共20篇)

数学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总共20篇)

数学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总共20篇)
第一篇:数的认识
目标:通过游戏和实例,帮助学生认识数字1-10,并理解它们的数量关系。

教学方法:
- 游戏:使用数字卡片和计数棒,让学生进行配对游戏,将数
字与相应数量的物品进行匹配。

- 实例: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物品,如水果、玩具等,让学生
估算它们的数量,并用数字表示出来。

教学步骤:
1. 引入数字1-10,并通过数字卡片让学生认识每个数字。

2. 进行数字配对游戏,让学生将数字卡片与相应数量的计数棒
进行配对。

3. 展示一些物品,让学生估算它们的数量,并用数字表示出来。

4. 小结:复习数字1-10,让学生互相出题,考验对数字数量关
系的理解。

第二篇:加法与减法初步
目标: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方法:
- 教具:使用计数棒和数字卡片进行操作演示。

- 游戏:利用数字卡片和计数棒进行加法和减法的游戏练习。

教学步骤:
1. 引入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解释其含义。

2. 使用计数棒进行加法和减法的操作演示,引导学生理解运算过程。

3. 进行加法和减法的游戏练习,让学生使用数字卡片和计数棒进行计算。

4. 小结:复习加法和减法的概念,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加减法题目,互相出题。

(以下省略剩下的18篇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11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11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11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第一单元第一课我爱我的家教学目标:1、懂得人人都有自身的家,人的生活离不开家,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2、通过讲述日常家庭生活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

3、通过学习了解家庭的过去和长辈们小时候的生活,进一步加深对家庭的认识和了解,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点: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温暖,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教学难点:了解家庭的过去,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课程准备:1、教学课件2、家庭日常生活照片和一些老照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听曲《可爱的家》,让大家猜猜这是什么曲子,会唱的一起唱。

2、听教师朗诵一首诗歌:《我爱我家》3、同学们,你们都有自身的家,你们是家庭的一份子,在家庭的关心照顾下健康生长,你们爱自身的家吗?现在请我们的同学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身的家。

二、认识自身的家庭1、让两名同学出示照片(家人合照或家居照),向大家介绍自身家的家庭成员和家居环境。

2、谈话,让学生明白到家人各有特点,每个家庭也各有特点,不同地区,人们的家居和生活习惯也各有不同。

三、你什么时候最想家1、看图说说这些人在干什么,想象当时的情景。

说说他们为什么想家。

2、说说你什么时候最想家,为什么?四、有家感觉真好1、看照片评价照片中的小孩有一个什么样的家。

2、教师给学生介绍自身也有一个温馨的家,以和家庭的基本情况,谈谈自身对家庭爱的一些体会和具体事例。

让学生感受到小朋友是在家人的关爱下生长的。

五、我爱我家1、请学生用彩笔在教材上画自身家居的外观或内景,或者把家居的特点和自身在居室里的一些活动。

2、展示个别同学的作品,并让他说说怎样美化自身的家居。

比方,自制一张剪贴画,贴在墙上;将零乱地房间收拾干净、整齐。

3、同学们各抒己见:我们应该用什么行动去爱我们的家?六、讲讲我家历史上的小故事1、教师先讲讲自身小时候的故事或自身家长小时候的故事。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6篇)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6篇)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6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利用旧知,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能根据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正确、灵活地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结合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计算法则,会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难点: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一、引入:热身小游戏二、复习旧知: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想一想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35+34= 48+29=230+540= 360+240=三、新课导入:1、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湿地吗?(学生自由回答)那么今天徐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领略一下湿地的美。

(出示湿地图片)湿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野生动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吧!(课件出示四种野生动物)2、下面是关于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

统计表,说一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有用的数学问题吗?(课件出示:第36页表格)学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从表格中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就和这些湿地野生动物的种类有关,大家有信心学好吗?四、新课教学1、教学例1师: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该怎样计算呢?生:就是把鸟类和爬行类动物的种数相加:271+122=师:这两个数有点大,而且不是整十整百数,不容易口算,那我们该怎么办呢?生:用竖式计算师:想一想竖式应该怎样写呢?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竖式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师: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与之前我们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吗?生: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教学例2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算式:271+31=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8篇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8篇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8篇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建构面积的概念,知道平面图形或物体外表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2、知道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示图形的面积,熟悉1平方厘米,会用统一大小的方格的数量和1平方厘米表示图形的面积。

3、在对“面积”学问的学习与表达中,体会方法多样化,感受数学美。

教学重、难点:建构图形面积的概念。

教学过程:谈话引入师:这两个字你们熟悉吗?我们来读一读。

师:你们知道面积是什么吗?(预设:(1)房间的大小,(2)书封面的大小)2、师:今日的学习,我们要熟悉面积。

通过活动,感知面积1、熟悉生活中物体的面师:假如教师请你把课桌面和凳子面擦洁净,擦哪个用的时间短一些,为什么?生:擦凳子用的时间会少些,由于凳子的面比课桌的面小。

师:谁能再来说一说。

由于凳子面比课桌面小,所以擦凳子用的时间少。

(指名说)我们来摸一摸课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的,哪个大?师归纳:我们刚刚说的课桌、凳子的面、数学书的封面,这些物体的外表是有大小的。

感知平面图形的大小师:物体外表有大小,那平面图形呢?出示:师:这些平面图形的面在哪里?请小朋友们选择2个图形,用你手中的彩色笔来涂一涂。

(板书:平面图形的面)(2)反应问题1:这些图形的哪一局部是它的面?(预设:学生用彩色笔描了图形的一周)。

师:某某同学用彩色笔表示的局部是这个平面图形的面吗?屏幕演示:一周的线段首尾相连,成为一条直线。

教师说明,这些线段表示的是这个图形一周的长度,而不是这个平面图形的面。

)师:(电脑演示)涂色局部就是这个平面图形的面。

问题2:涂色的时候,哪个图形你涂色比拟多?哪个图形你涂色比拟少?你是怎么看的?(生:第一个涂色最多,第三个图形涂色最少。

由于第一个图形的面比拟大。

)师:看来平面图形的面也有大小。

三、自主探究,感悟面积发觉问题,提出问题出示:小胖家的房间平面图(2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教师:小胖搬新家,他和爸爸妈妈都想把最大的房间给爷爷、奶奶住,你们知道小胖爷爷奶奶住哪一间吗?(引导学生猜想,推理,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比拟,解决问题)教师:教师把房间的平面图剪了下来,放在你们的信封里,想请你们比一比,哪个房间的平面图最大?1、(信封里:2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1)学生活动。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电子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电子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电子教案第一单元自然数与数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自然数的概念及特征。

2、能够正确读写、口算自然数。

3、能够掌握自然数0~9的相关数学知识。

二、教学重点1、认识自然数,学习数位与数值的概念及关系。

2、学会正确读写、口算自然数。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自然数的概念掌握。

2、学生对于0的理解和使用。

四、教学方法1、示例-练习法。

2、游戏法。

3、观察发现法。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副卡片,卡片上写有很多个粘贴在一起的图钉,图片中有多少个图钉,出示卡片时隐藏其中一部分,向学生询问有多少个图钉?询问学生“大家知道这些像图钉的东西是什么吗?”“请数一数有多少个图钉?”2、图示示范教师通过卡片的形式,让学生先数出个数,确认答案正确无误后,再让学生通过卡片中的黄条和箭头,确认阴影部分粘贴了几个图钉。

3、概念引入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个规律,即“数字系统中的数,有0、1、2、3、4、5、6、7、8、9这个10个数,这些数就是我们数学上所说的自然数”。

4、数位、数值的概念教师用数字0—9的卡片来进行示范,让学生认识并理解数字系统中数位和数值的概念。

比如将数字卡片0、2和4放到白板上,让学生看到这些数字的数值不同,学生用数字卡片上的数字组成一个数,碰撞卡片,让学生按顺序读出该数的读法与口算结果。

5、活动实践小学生认识数字,首先要做的就是手上的数字,只有掌握好了数字,才能茁壮成长,在数学上走得更远。

教师出示一组有指定数量印刷的数字片段,让学生通过观察数字的数量、形式和位置,将它们转化成有若干个数位的数,再让学生将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6、游戏实践“数字跳跳”游戏:教师将数码跳板和数字卡片拿出来,让学生体验跳跳游戏的乐趣。

游戏规则:(1)数码跳板上用数码卡片印刷了 0~9 不重复的数字。

(2)数码跳板上较低的数码比较多,较高的数码比较少。

(3)每次跳跳游戏开始时,教师配置一个最高分数。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时、分、秒》教案(精选6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时、分、秒》教案(精选6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时、分、秒》教案(精选6篇)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时、分、秒》篇1第一课时:秒的认识教学目标:1、创设情境,引导感知时间单位“秒”,体验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多种感官参与,帮助学生建立“1秒”概念;2、创设游戏活动,引导学生经历“几秒”,并从中培养学生估算时间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验证等数学活动中,发现“1分=60秒”;3、通过对秒的体验、感受,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进率,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知道分与秒的进率,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一、创景导入同学们,在今年十月一日国庆节这一天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把嫦娥二号探月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让我们再重新回顾一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火箭马上就要发射了,我们一起跟着倒计时。

)嫦娥二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的航天事业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所有中国人都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所以同学们才这么激动和兴奋。

同学们,我们刚才倒数的5、4、3、2、1用的什么时间单位?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时间单位。

要计量很短的时间,就需要用到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这个时间单位。

板书:秒的认识。

对于秒这个新朋友,你了解多少?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是用秒来计时的?二、学习新知:1、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秒,咱们看看钟面上哪根针是表示秒的?请看大屏幕,叫什么针?秒针是什么样的?同桌互相说说看。

这根最细最长走的最快的针就是秒针。

秒针是怎么走的?(一小格一小格的走的)秒针走一小格是多长时间呢?(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多说几遍。

板书。

咱们再来感受一下一秒你能不能用一个动作一个手势来表示1秒这个时间呢、经过刚才的活动你对1秒有什么感受?2、一秒的价值。

一秒很短一下就过去了,其实1秒钟能干好多事情呢。

老师搜集了一些资料,一起看一看。

想不到吧,短短的一秒钟那么有价值,不仅如此有时候一秒对事情起决定性作用。

2024最新-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篇】

2024最新-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要怎么写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本文是编辑为大伙儿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13页例2及P116页4-6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2、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

5、感受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具准备:课件、数字卡片、头饰。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迁移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表演吗?(喜欢)今天聪聪、明明要跟我们到影剧院看表演,我们大声地喊他们出来啊!师:好朋友见面,握握手。

(聪聪、明明跟大家握手)如果全班36个同学分别跟聪聪、明明握手,一共要握多少次?为什么?(不管谁先跟谁握手,都是同是两个人)师:对,这是我们上节课学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数学广角。

(板书课题)师:那我们赶紧进影剧院吧!(课件出示影剧院门口)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情景激趣师:(课件出现密码二字)密码?哎呀!我把密码给忘了,是379?还是739呢?我只记得这个密码是由7、3、9组成的其中一个三位数,同学们,怎么办呢?没密码可进不去啊!2、合作交流,探讨方法师:那么7、3、9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呢?请大家拿出数字卡片,小组合作摆一摆,摆的时候注意:①要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②你用什么方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③比一比哪组最快。

学生活动、汇报。

师:你们找出来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谁愿意那上来给大家介绍他们组的摆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精选8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精选8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电子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精选8篇)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篇一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简单的数据分析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求平均数例2: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13――14简单的数据分析1、向学生介绍两种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会看两种统计图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2课时教学目标:1、向学生介绍横向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如果超市的王经理,现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还想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

你有什么好办法?(统计)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空白的纵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

说说这个统计图与以前见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2、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3、根据统计表,你能完成下面这份统计图吗?3、学生讨论并说明如何完成统计图。

4、提问:如果用横轴代表销售量,用纵轴代表不同的品牌,该怎样设计这样的统计图?5、小组合作学习6、小组汇报7、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

你能跟同学说说完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8、讨论:如果下周要进货,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你能说说理由吗?三、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在前几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会了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统计、、、、、、让学生理解、体验统计的1、展示数据2、科学预测、决策作用。

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相关推荐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篇1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和学生都准备长方形纸条若干张,圆形纸片1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分梨。

提问:把12个梨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可用几表示?(板书3)2.分绳子。

提问:把6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2段,每段多长?可用几表示?(板书2)3.分铅笔。

提问:把3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几枝?可用几表示?(板书1)二、新课1.教学例1。

(1)教师提问: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可用几表示?教师演示:把一个饼(实物图)平均分成两块,把分后的两块重合起来,让学生看到它们的大小完全一样。

告诉学生这样就把饼平均分成了两块。

(2)把一个饼(实物图)分成大小不等的两块。

提问:可不可以说是平均分成了两块?为什么?平均分的这半个饼可不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表示?教师讲解:过去我们学过的0、1、2、3都是整数。

遇到不够1个的情况,就不能用整数表示,比如这半个饼。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

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块,我们就说每块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用分数表示就是(板书)。

(3)指导学生读。

(4)指导学生写。

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块,在横线下面写2,表示其中的1块,在横线上面写1,写作。

(教师在两块半个饼上分别写上。

)(5)涂色练习。

让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试折出它的,涂上颜色,并在涂色的一半上写上。

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条,试折出它的,涂上颜色,并标出。

(6)指导练习。

教师拿出画有下面几个图形的挂图,让学生判断图中哪些阴影部分是原图的二分之一,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

三年级上册数学电子版教案(通用8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电子版教案(通用8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电子版教案(通用8篇)三年级上册数学电子版教案篇1课题:应用题的对比教学目标1.掌握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和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2.正确解答应用题.教学重点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学具等.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游戏活动,创设情境.(1)启发学生根据两组人数不同的条件,提出问题,并口头解答,使学生明确,可以提出:甲组有8人,乙组有6人,甲组比乙组多几人?甲组有8人,乙组比甲组少2人,乙组有几人?乙组有6人,甲组比乙组多2人,甲组有几人?甲组有8人,乙组有6人,乙组比甲组少几人?(2)通过游戏,互相议一议,你知道了什么?数量关系一样,只是问法不一样.②甲组有8人,乙组比甲组少2人,乙组有几人?知道甲组人多,乙组人少,求少的.③乙组有6人,甲组比乙组多2人,甲组有几人?知道甲组人多,乙组人少,求多的.注意: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限制,但教师重点训练①、②两种类型.2.操作学具,巩固所学的数量关系.(1)用学具摆一摆: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2)同桌互相交流,知道了什么?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学生操作和口述.(二)探究新知1.演示课件“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例12)”,出示例12.2.小组活动.(1)教师继续演示课件“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例12)”,学生讨论两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2)通过讨论和看示意图,知道了什么?使学生明确:两道题都是红花多,黄花少.(3)想一想: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使学生明确: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不同的是第一题的第二个条件是第二题要求的问题,第一题要求的问题是第二题已知的第二个条件.两题都用减法计算.3.独立解答.(1)填空(课本).(2)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4.反馈练习:完成“做一做”.独立填在课本上,订正时启发学生互相说一说是怎样想的?(三)全课小结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学习什么,注意什么.随堂练习1.练习二十四第8题.分组练习,组长带领同学订正.2.练习二十四第3题改编为接力计算.三年级上册数学电子版教案篇2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9~51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5篇)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5篇)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一、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第五册第59-61页,练习十四1、6题。

二、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 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二)能力目标:1.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目标:1. 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 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1. 使学生知道1分=60秒。

2. 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四、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具钟表、家用小闹表。

五、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放映课件(新年到,鞭炮声声,小孩子欢天喜地,午夜将要到来,春节联欢会上新年钟声敲响前全体倒计时的情景,镜头定格在运动的钟面上。

)生:(情不自禁地高声跟着数)10、9、8、7、6、5、……(新年的钟声敲响)师:跟随着时间的脚步,我们又倾听了一次新年的钟声。

那么,谁能说说,10、9、8、7、6、5、4、3、2、1应该用什么时间单位?生:秒。

师:(用疑惑的语气重复)秒?板书:秒(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是相连相通的,新年、鞭炮、倒计时……又是小孩子最喜欢、向往的情境,利用这些熟悉的情境,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兴奋起来,也让他们在不经意中调集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三年级数学上册电子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电子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电子教案第一章:认识电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了解电子教案的概念和作用。

2. 培养学生使用电子教案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子教案的概念和作用。

2. 电子教案的制作和运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电子教案的概念和作用。

2. 难点:电子教案的制作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电子教案的概念和作用。

2. 演示法:展示制作精美的电子教案,激发学生的兴趣。

3. 实践法: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电子教案。

五、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电子教案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讲解电子教案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3. 演示:展示优秀的电子教案示例。

4. 实践:学生分组制作简单的电子教案。

第二章:电子教案的基本操作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子教案的基本操作。

2. 培养学生独立使用电子教案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子教案的基本操作。

2. 电子教案的编辑与排版。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电子教案的基本操作。

2. 难点:电子教案的编辑与排版。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电子教案的基本操作。

2. 演示法:展示电子教案的基本操作过程。

3. 实践法:学生动手操作,掌握电子教案的使用方法。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讲解:讲解电子教案的基本操作。

3. 演示:展示电子教案的基本操作过程。

4. 实践:学生独立操作,掌握电子教案的使用方法。

第三章:电子教案的设计与制作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设计电子教案。

2. 培养学生制作精美电子教案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子教案的设计原则。

2. 电子教案的制作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电子教案的设计原则。

2. 难点:电子教案的制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电子教案的设计原则。

2. 演示法:展示优秀电子教案设计实例。

3. 实践法:学生动手制作精美电子教案。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时、分、秒》教案7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时、分、秒》教案7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时、分、秒》教案7篇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时、分、秒》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

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

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 1分=()秒 4时=()分 9分○9秒 36分○2时5分=()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三、全课总结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四、布置作业“练习一”的第10、11题。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练习课,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

学生在倾听与表达中,可以学到的时间计算方法,体验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的快乐。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时、分、秒》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关系,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三年级数学上册电子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电子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电子教案第一章:数字1到10的认识1.1 学习目标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数字1到10,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的运算。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数字1到10的认识和数的运算。

难点: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数的运算。

1.3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练习本1.4 教学过程1.4.1 导入通过数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识数字1到10。

1.4.2 新课导入讲解数字1到10的意义,引导学生进行数的运算。

1.4.3 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数字1到10的书写练习,并尝试进行简单的数的运算。

1.4.4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进行反思。

1.5 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继续练习数字1到10的书写,并尝试进行简单的数的运算。

第二章:数的组成2.1 学习目标让学生能够理解数的组成,并能够进行数的分解和组合。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数的组成,数的分解和组合。

难点:理解数的组成,能够进行数的分解和组合。

2.3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练习本2.4 教学过程2.4.1 导入通过数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识数的组成。

2.4.2 新课导入讲解数的组成,引导学生进行数的分解和组合。

2.4.3 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数的分解和组合的练习,并尝试进行数的运算。

2.4.4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进行反思。

2.5 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继续练习数的分解和组合,并尝试进行数的运算。

第三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3.1 学习目标让学生能够理解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并能够进行计算。

3.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难点: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关系,能够进行正确的计算。

3.3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练习本3.4 教学过程3.4.1 导入通过数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3.4.2 新课导入讲解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引导学生进行计算。

3.4.3 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练习。

3.4.4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进行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电子教案3篇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电子教案3篇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电子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电子教案】本教案为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电子教案,共包括6个单元。

第一单元自然数和零学习目标:1.了解0、1、2.....自然数的概念,并能正确快速地写出前20个自然数;2.掌握零与自然数的关系,并能够正确运用0的特殊性质;3.能按大小关系将0、1、2、3、4从小到大排列;4.能正确快速地根据阿拉伯数字写出读音,按正确语音朗读。

教学重点:能正确快速地写出前20个自然数,能够按大小关系将0、1、2、3、4等数字从小到大排列。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运用0的特殊性质。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教师拿出0-4的数字牌,让学生快速用手指数出数字顺序。

2.教师出示数学算式0+5=5,询问学生答案为多少,引导学生思考0的特殊性质并说明0+任何数字=该数字。

二、自然数的概念1.教师出示数字0-20,介绍自然数的概念。

2.让学生尝试用小手指在空中数出前20个自然数。

3.教师出题:你能不能数出前40个自然数?现在开始,看看谁数得最多。

三、数的大小比较1.教师出示0,1,2,3,4数字牌,引导学生按大小从小到大排列。

2.让学生自己写下0-20的数字码表,并能按大小关系将数字排列。

3.让学生三人一组,在码表上标出三个自然数大小的顺序,并在黑板上比较大小,检查答案。

四、计数积木学生使用计数积木,以轻快的节奏将积木放入桶中。

并数出共有多少个积木,巩固数字的快速准确说法。

五、阿拉伯数字朗读1.让学生研究个位、十位和百位数的数字由哪些数字组成并自己写出自己的电话号。

2.教师呈现数字,让学生能从图中猜测数字,并指导学生正常朗读数字。

【三年级数学上册电子教案】第二单元表达数量学习目标:1.了解用“___个”、“___只”、“___条”等词汇表达物品的数量;2.理解类别的意义,并能完成类别划分,组合拆分等活动;3.能用算式表示物品的数量,具有正确的算术思维。

教学重点:了解“___个”、“___只”、“___条”等表示物品数量的词汇,能完成类别划分、组合拆分等活动。

简易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范文18篇)

简易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范文18篇)

简易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范文18篇)简易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主要学习克和千克两个重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重量问题,但重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而且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因此使学生初步建立起重量的观念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教材首先通过让学生掂数学教科书和语文教科书,用天平称物体的重量,给学生建立重量的初步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接下去教材分别说明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常用克做单位,并通过着重给学生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称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千克做单位,着重给学生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为了使学生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教材安排了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通过让学生用手掂一掂、称一称等实际活动,使学生感受到1克和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形成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教法建议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虽然在生活中他们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重量单位还缺乏认识,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所以在让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安排了以下三个层次:1.在复习准备过程,通过让学生判断语文书和数学书谁重谁轻,学生用手掂出语文书重数学书轻,老师进一步追问:语文书有多重,数学书有多重,语文书比数学书重多少等问题,学生答不出,引出重量单位,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2.在学习新课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和2袋精盐,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为了使学生比较具体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教师可拿出课前准备好的1克、10克、100克、1000克大米,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教科书中没有说明天平的使用方法,教学时可以给予适当的说明.除天平之外,教师还应介绍其他的称量工具,如台秤、电子秤等,并简单说明它们的用法.3.在巩固反馈过程中,重视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区分克与千克.本节课建议采用分组授课,这样便于准备学具,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可以体现团结合作的精神.课题一:克的初步认识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教具准备天平(自制天平)、两个苹果、一个梨(两个苹果一样重,梨比苹果重些.)一个2分币、一些黄豆、15个图钉.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苹果,一个梨和一个2分币.教学过程1.新课教师让学生拿出一个苹果和一个梨(或播放视频"谁重谁轻"下载),掂一掂.再提问:“哪个重一些?”(学生意见不一.)教师:究竟哪个重些,哪个轻些,光靠手掂很难说准确,老师为你们请来了一位“裁判”来帮忙(出示天平),这位公平的裁判就叫做“天平”.(出示天平图或播放视频"天平的结构"下载)边指点边讲解:天平像一位“机器人”,它长着一对长长的手臂,两只大手托着两只盘子,可以上下摆动,头上长着一根指针.当两边盘子里物品一样重时,指针指向中间的刻度线;如果左边物品的重量比右边重,指针就向左偏;如果右边物品的重量比较重,指针就向右偏.教师演示(或播放视频"天平的使用"下载):先拿出两个苹果,分别放在天平左右两个盘里,让学生观察天平指针的情况,并指出:当指针在标尺中间时,天平两端平衡,表示两个苹果重量相等.教师指出:天平还可以用来称东西的重量.拿出一个2分币,提问:“这个2分币有多重?”说明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的大小一般用克做单位.板书:克.“1克有多重?”向学生介绍1克的砝码.并说明用天平称东西重量时需要用砝码.一般左边盘内放置所称的东西,右边盘内放置砝码.教师将一个2分币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边盘内,让学生观察天平上指针的情况(或播放视频"称硬币"下载).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指出,指针指在标尺中间,天平平衡,表示这个2分币与1克砝码同样重.“那么这个2分币重多少克?”让学生拿出自己的2分币,用手掂一掂.“现在我们来称出1克黄豆.”教师从天平左边的盘子里取出2分币放入黄豆,直至天平上的指针指在标尺的中间,天平平衡.提问:“这些黄豆重多少?”请一位学生来数一数1克黄豆有多少粒.接着把1克黄豆让学生分组顺次传递,用手掂一掂.教师拿出15个图钉:“这里有15个图钉,我们来看一看,它们有多重.”教师在天平左边的盘子里放入图钉,在右边的盘子里放砝码,从1克、2克、5克放到10克,使天平平衡.“15个图钉有多重?”接着把10克图钉让学生分组顺次传递,用手掂一掂.教师按照称图钉的方法,称1支粉笔、1本数学教科书、1瓶墨水、1把小刀,也可称其他物品如乒乓球、铅笔等.有些物品称完之后,仍让学生掂一掂,如数学教科书.2.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重量单位“克”.了解了用天平称东西的方法,还亲自掂了掂1克东西的实际重量.课堂练习1.练习十一第2、3题(学生做第3题时,要提示学生:式题中有单位名称的,得数也应写单位名称).2.一支铅笔重7克,8支这样的铅笔重多少克?3. 37克+45克36克÷660克-28克8克×4简易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做出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015学年三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

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材分析这册实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

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四、主要教学措施1、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

2、培养学生估测、估算的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估算能力。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提高教学的实效性,4、运用“迁移”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恰当、适时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

7、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8、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五、课时安排一、时、分、秒(2课时)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7课时)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2课时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2课时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2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三、测量(7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2课时千米的认识………………………………………………………………2课时吨的认识…………………………………………………………………2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四、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课时)三位数加法(不进位、不连续进位)的笔算…………………………2课时三位数加法(连续进位)的笔算………………………………………2课时减法………………………………………………………………………2课时加减法的应用……………………………………………………………2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五、倍的认识(2课时)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4课时)口算乘法…………………………………………………………………1课时笔算乘法(不进位)……………………………………………………2课时笔算乘法(不连续进位)……………………………………………2课时笔算乘法(连续进位)…………………………………………………2课时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1课时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1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2课时两步计算的应用题………………………………………………………2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七、长方形和正方形(4课时)四边形……………………………………………………………………1课时周长………………………………………………………………………1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1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八、分数的初步认识(6课时)几分之一…………………………………………………………………1课时几分之几…………………………………………………………………1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2课时分数的简单应用…………………………………………………………2课时九、数学广角——集合(2课时)十、总复习(4课时)三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安排如下:1 时分秒、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2课时...................................吴文娟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3至7课时、测量.....................冷毅晏娟玲3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倍的认识................................王水平戴先报4 多位数乘一位数、长方形和正方形........................冷白梅黄智勇冷国宝5 分数的初步认识、数学广角----集合.......................................于爱民林艳萍6 总复习...................................................................................................平正根三年级数学教案一、猜谜游戏引入:执教人札记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

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

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

(板书课题)二、教学新课:1、教学“例1”:2时=()分(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a、60+60=120分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a、分针从6走到9。

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

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8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