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参考)黄热病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黄热病实验室诊断指标

黄热病实验室诊断指标

黄热病实验室诊断指标黄热病是一种由黄热病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出血热,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黄热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其早期症状类似于流感,但随后会出现高热、头痛、肌肉疼痛和黄疸等症状。

由于黄热病的高致病性和死亡率,及时准确的实验室诊断对于黄热病的控制和治疗至关重要。

黄热病实验室诊断主要依靠以下几个指标:1. 血液标本检测:黄热病的诊断主要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黄热病病毒抗原或抗体。

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法(IFA)和血凝试验。

这些方法可以检测黄热病病毒的存在和患者对病毒的免疫反应情况,从而确定是否感染了黄热病病毒。

2. 培养和分离:黄热病病毒可以通过培养和分离的方法在实验室中进行诊断。

这种方法需要在特定的培养基中培养患者血液样本或其他体液样本,并观察是否出现病毒生长的迹象。

分离病毒后,可以进一步进行病毒学特性的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黄热病病毒的传播和致病机制。

3. 分子生物学检测: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在黄热病的实验室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

这些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等。

通过检测黄热病病毒的核酸序列,可以准确快速地诊断黄热病,尤其是在早期感染阶段。

4. 其他辅助检测:除了上述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外,还可以通过血液生化指标、血细胞分析和凝血功能等辅助检测来评估患者的病情和病理变化。

这些指标可以提供关于炎症反应、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等方面的信息,对于指导黄热病的治疗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黄热病实验室诊断是确诊和监测黄热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准确、快速地检测黄热病病毒的存在和患者对病毒的免疫反应情况,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和治疗措施,有效遏制黄热病的传播和流行。

黄热病实验室诊断指标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将为黄热病的防控工作提供更可靠的科学依据。

黄热病(CDC)20160514

黄热病(CDC)20160514

临床诊断病例
• 疑似病例且黄热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
确诊病例
• 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 • 并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1)黄热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血或尿液) (2)分离出黄热病毒; (3)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以 上升高,同时排除登革、寨卡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 染。
鉴别诊断
• 严重出血时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血浆;
• 急性肾功衰可予透析或CRRT;
• 脑水肿可予利尿脱水治疗。
出院标准
• 体温正常; • 血液核酸连续检测2次阴性(间隔24小时以上);
• 不能检测核酸者,病程不少于10天。
预 防
• 对疑似、临床诊断和确诊病例均应隔离; • 疫区人员卫生检疫; • 防蚊灭蚊; • 到流行区前接种黄热病疫苗。
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检查
• 病毒核酸检测:荧光定量RT-PCR检测血清标本; • 病毒抗原检测:ELISA法检测血清标本; • 病毒分离培养;
诊 断
• 疑似病例; • 临床诊断病例; •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
•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在黄热病流行地区旅行 或居住; • 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黄疸、肝 肾功能损害或出血等。
传染源
• 城市型为患者及隐性感染者;
• 丛林型为非人灵长类动物。
传播途径
• 伊蚊叮咬; • 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
人群易感性
• 人群普遍易感; • 感染过或接种疫苗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流行特征
临床表现
• 潜伏期为3-6天,也有长达10天;
• 大多数无症状或轻症感染;
• 临床过程分四期:感染期、缓解期、中毒期及恢复期
谢 谢!

黄热病-殷慧明

黄热病-殷慧明
黄热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屯溪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殷慧明 2016年
• 一、黄热病流行趋势和风险评估 • 二、黄热病诊疗方案(2016版)
3
当前国内外疫情概况
• 本地发生和传播
– 安哥拉 – 乌干达
• 输入病例、并引起本地传播
– 刚果民主共和国
• 仅输入病例(安哥拉输入)
– 中国(11例)
– 肯尼亚(2例)
安哥拉疫情
• 起于2015年12月份,2016年2月WHO首次通报
• 至4月24日,疑似病例2023例,死亡258例,病死率13%
• 确诊病例653例,首都卢安达占67%,万博省占16%,其 他11个省份占17% • 全国18个省97个地区(58%)有疑似病例报告,13个省67 个地区有确诊病例报告
WHO风险评估(4-6)
• 发生持续的局部传播的风险极低
– 内罗毕的埃及伊蚊密度极低
– 2个病例没有病毒血症
• 从肯尼亚到其他国家的国际传播的可能性低
• 在未免疫的国际旅行者中发现黄热病病例,而该病例来自
于一个强制接种黄热病疫苗的国家,说明仍需加强疫苗接

我国疫情
• 至5月5日,我国共报告11例输入性黄热病确诊病例,死
– 蚊媒密度仍较低 – 我国及东南亚地区从未发生过持续的本地传播。 – 黄热病疫苗可有效预防黄热病毒感染,疫苗应急接种可有效控制疫情
扩散
– 我国的疾病监测体系能够及时发现输入性病例及传播苗头,应急反应 体系健全有力
我国已采取措施
• 我国驻安哥拉大使馆不间断发布防范黄热病提示 • 3月14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关于防止安哥拉黄热病传入我国的公告》
暴露史和疫苗接种史
• 暴露史
– 10例发病前6天内有明确蚊虫叮咬史,1例不详

登革热诊疗方案2024

登革热诊疗方案2024

附件2登革热诊疗方案(2024 年版)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引起,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其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全身疼痛、皮疹、出血及白细胞减少等,严重者出现休克及重要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近年来,我国输入引发的本地传播登革热疫情累及地区呈扩大趋势,有由南方亚热带地区向中、北部温带地区扩散倾向。

为进一步规范登革热临床诊疗工作,在《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制订本诊疗方案。

一、病原学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5~55nm,共有4 个血清型(DENV-1、DENV-2、DENV-3和DENV-4),均可导致人类感染,引发重症,其中DENV-4型病毒传播力较弱,累及范围较小。

我国本地传播登革病毒流行株血清型与境外输入病毒相关联,以DENV-1 型、DENV-2 型多见。

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内含单一可读框依次编码3 种结构蛋白和7 种非结构蛋白。

NS1 抗原是非结构蛋白中的一种糖蛋白,在急性期血清中大量存在,可作为早期诊断指标。

登革病毒对热敏感,56℃ 30 分钟可灭活,在4℃条件下其感染性可保持数周,在-70℃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

超声波、紫外线、0.05%甲醛溶液、乳酸、高锰酸钾、龙胆紫均可灭活病毒。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部分人发病。

登革病毒感染后,可对相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不同血清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

(四)流行特征。

登革热在全球存在媒介伊蚊分布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累及全球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

拉丁美洲地区、西太平洋区、东南亚区、东地中海区等地区,登革热传播可常年发生。

黄热病诊疗方案

黄热病诊疗方案

黄热病诊疗方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中心张福杰教授April6th,2016概述❑黄热病(Yellow fever) 是一种由黄热病毒引起,经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黄疸、出血等。

主要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流行❑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13年非洲因黄热病造成的严重病例为8.4万‐17万例,其中死亡2.9万‐6万例❑安哥拉于2015年12月5日确诊首例病例,至2016年3月20日共报告疑似病例1132例,确诊375例,死亡168例❑我国于2016年3月12日确诊首例输入性黄热病病例,截至2016年3月24日共发现6例输入性病例,均来自于安哥拉黄热病毒病原学黄热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是一组直径比较小(40‐60nm)有包膜、单股正链的RNA病毒黄热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保守,疫苗的保护性很强在基因序列上,黄热病毒分为7种主要的基因型:西非型(2种)中非‐东非和安哥拉型(3种)南美型(2种)黄热病毒病原学黄热病毒基因组 典型的黄热病毒含有10862个核苷酸,由一个10233个核苷酸的单一读码框架和较短的5’端非编码区以及3’端的非编码区组成编码3个结构蛋白和8个非结构蛋白黄病毒属基因组黄热病毒蛋白E蛋白是主要的包膜糖蛋白,含有病毒血凝素和中和抗原决定簇M蛋白能导致病毒的感染性增加,并形成病毒颗粒的表面结构黄热病毒抵抗力❑黄病毒属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60℃30分钟即可灭活;❑70%乙醇、0.5%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等均能灭活黄热病毒黄热病发病机制靶细胞损害可能为病毒直接作用所致肝脏是主要靶器官,由于肝细胞受损而出现黄染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同时可见肾脏、心脏等受累肝脏和脾脏的巨噬细胞产生的TNF等细胞因子、氧自由基堆积、内皮细胞损伤、微血栓形成和DIC,是多脏器损害和休克的可能原因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2001 1, 11-20DOI: (10.1016/S1473-3099(01)00016-0)黄热病肝脏病理肝脏可轻度肿大,肝小叶中央实质性细胞坏死,严重时可发生整个肝小叶坏死,坏死细胞呈现玻璃样变和嗜酸性变,但无明显的炎症反应和纤维组织增生,如有炎症反应,多为并发症所致。

6种输入性传染病防控指南和诊疗方案

6种输入性传染病防控指南和诊疗方案

6种输入性传染病防控指南和诊疗方案据卫生部网站消息,卫生部近日通知印发埃博拉出血热、黄热病、拉沙热、裂谷热、西尼罗热、马尔堡出血热等6种输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以有效防控这些输入性传染病,并为做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医疗卫生保障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一.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

埃博拉出血热的病死率高,可达50%-90%。

该病于20 世纪70 年代在非洲首次发现,主要在非洲的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南非等国家流行。

二. 黄热病是一种由黄热病毒引起,经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属于国际检疫的传染病之一。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黄染、出血等,在某些暴发疫情中病死率可高达20%-40%。

该病主要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流行,在蚊和非人灵长类之间周期性地发生自然感染循环。

三.拉沙热是由拉沙病毒引起,主要经啮齿类动物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尼日利亚、利比亚、塞拉利昂、几内亚等西非国家。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寒战、咽炎、胸骨后疼痛和蛋白尿,可出现多系统病变。

四.裂谷热是由裂谷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可感染多种脊椎动物。

人感染裂谷热病毒后多无症状,少数可有发热、头痛、视网膜炎、出血等表现。

该病主要流行于非洲,亚洲中东地区也有报道。

五.西尼罗热是由西尼罗病毒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主要感染鸟类、人类和马、牛等哺乳动物。

鸟类是该病毒的储存宿主,人主要通过带毒蚊虫叮咬而感染。

人感染西尼罗病毒后多数没有症状,约20%可主要表现为西尼罗热、西尼罗病毒性脑炎。

近年来,本病的流行区域逐渐扩大,在北美、欧洲和非洲等地引起流行。

六.马尔堡出血热是由马尔堡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伴有严重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传染性疾病,经密切接触传播,传染性强,病死率高。

马尔堡病毒来自于非洲绿猴并主要在非洲流行。

黄热病应急预案

黄热病应急预案

一、背景黄热病是一种由黄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我国是黄热病疫情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黄热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各级卫生健康部门、疾控中心、医疗机构以及相关单位在黄热病疫情发生时的应急处置工作。

三、组织体系1. 成立黄热病疫情应急指挥部,负责黄热病疫情的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

2. 设立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3. 各级卫生健康部门、疾控中心、医疗机构成立相应的应急小组,负责本辖区内的黄热病疫情监测、防控和救治工作。

四、疫情监测1. 加强黄热病疫情监测,建立疫情报告制度,确保疫情信息的及时、准确上报。

2. 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进行监测,提高疫情发现率。

3. 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疫情信息交流,及时掌握境外疫情动态。

五、疫情预警1. 根据疫情监测结果,对疫情风险等级进行评估,发布预警信息。

2. 对高风险地区,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六、应急处置1. 疫情发现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2. 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观察,及时送诊治疗。

3. 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采取相应的隔离、医学观察等措施。

4. 对疫情发生地及周边地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查找传播途径。

5. 加强蚊媒控制,消除蚊子孳生地,降低蚊媒传播风险。

6. 对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

七、信息发布1. 及时、准确发布疫情信息,回应社会关切。

2. 加强与媒体合作,提高公众对黄热病的认知。

八、保障措施1. 保障应急物资储备,确保应急物资供应充足。

2.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 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水平。

4.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黄热病的认知和自我防护意识。

九、附则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预案由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解释。

3. 本预案如遇重大调整,由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请应急指挥部批准后发布。

黄热病的诊治

黄热病的诊治
黄热病介绍
汇报人:xxx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什么是黄热病 • 黄热病的流行地区 • 黄热病的预防和治疗 • 黄热病疫情的监测和预警 • 公共卫生意识与健康教育 • 黄热病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01
什么是黄热病
定义和历史
1
黄热病是由黄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 染病,主要在非洲和美洲的热带地区流行。
健康宣教
开展健康宣教活动,提高公众对黄热病的认知和 防范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定期检查
对于易感人群,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及时发现 并隔离疑似患者,防止病情恶化。
04
黄热病疫情的监测和预警
监测系统建设
01
02
03
监测站点
在黄热病流行地区设立监 测站点,进行疫情监测和 数据收集。
病例报告
建立病例报告制度,要求 医务人员及时上报黄热病 疑似病例信息。
疫情爆发时,需要大量医疗资源 投入,增加了政府财政压力。
打击农业和畜牧业
黄热病对农业和畜牧业产生较大影 响,降低农牧产品产量和质量,影 响经济发展。
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
疫情爆发会引发社会恐慌,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增加犯罪率。
医疗服务挤兑
疫情爆发会导致医疗资源紧张,部分患者可能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
THANKS
亚洲
主要流行于印度、斯里兰卡、泰国 、越南等国家。
传播风险
传播途径
黄热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尤其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
传播风险
在流行地区,人们在户外活动、旅游、居住或工作时的暴露 增加了感染风险。
预防措施
接种疫苗
接种黄热病疫苗是预防感染的 最有效手段。

黄热病防控的方案

黄热病防控的方案

黄热病防控方案(2016年版)黄热病(Yellow Fever) 是一种由黄热病毒引起,经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是我国的检疫传染病之一。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黄疸、出血等。

本病主要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流行。

我国于2016年3月12日确诊首例输入性病例。

由于与黄热病流行的国家/地区有人员往来,病例输入我国的风险持续存在。

为做好我国黄热病的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疾病概述(一)病原学。

黄热病毒(Yellow Fever Virus)为单股正链RNA 病毒,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

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0-60 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基因组长度约为11kb。

黄热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根据病毒基因组序列特征可分为多个基因型。

该病毒可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寨卡病毒、西尼罗病毒等产生血清学交叉反应。

黄热病毒有嗜内脏如肝、肾、心等(人和灵长类)和嗜神经(小鼠)的特性。

黄热病毒外界抵抗力弱,不耐酸、不耐热。

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0.5%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按照传播模式,黄热病主要分为城市型和丛林型。

城市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病人及隐性感染者,特别是发病5日以内的患者。

丛林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猴及其他非人灵长类动物,在受染动物血中可分离到病毒。

2.传播途径蚊媒传播为黄热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蚊媒通过叮咬黄热病毒感染的人或动物而被感染,再通过叮咬的方式将病毒传播。

不同种类的伊蚊和趋血蚊种可传播该病毒。

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的传播模式:城市型黄热病:以人-蚊媒-人的方式循环。

在既往流行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要的传播媒介。

如果受感染的人把病毒带入人口稠密、免疫覆盖率较低的地区,且该地区有伊蚊生存繁殖,伊蚊叮咬感染者后再叮咬健康人,就可导致人群感染。

目前,黄热病主要通过这种方式导致人群中的暴发流行。

寨卡病毒和黄热病诊疗方案

寨卡病毒和黄热病诊疗方案

• 二、流行病学特征 (一)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
动物是该病的可能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传
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 伊蚊也可能传播该病毒。亦可通过母婴传播,包括宫 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乳汁中可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 但尚无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的报道。罕见血源传播和 性传播。
检测阳性。 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经实验室
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 (1)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2)分离出寨卡病毒。 (3)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阳转
或者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以上升高,同时排除 登革、乙脑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染。
(三)鉴别诊断。 需要和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1.主要与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进行鉴别诊 断。 2.其他:与微小病毒、风疹、麻疹、肠道 病毒、立克次体病等相鉴别。
根据监测,我国有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 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 布于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 州、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 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广大区域。
•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
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三、临床表现 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现有资料显

• 临床表现 • 潜伏期3~6天。多数受染者症状较轻,可仅表现为发
热、头痛、轻度蛋白尿等,持续数日即恢复。重型患 者只发生在约15%的病例。病程经过可分为4期。 • 1.感染期
• 急起高热伴有寒战、剧烈头痛及全身痛,明显乏力、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患者烦躁不 安,结膜充血,面、颈潮红。心率与发热平行,以后 转为相对心搏徐缓。本期持续约3天,此时病毒在血 中达高滴度,成为蚊虫感染的来源。期末可有轻度黄 疸、蛋白尿。

黄热病诊疗方案

黄热病诊疗方案

黄热病诊疗方案概述黄热病(Yellow fever)是一种由黄热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黄热病常见于热带地区,包括非洲和南美洲的部分地区。

本文将介绍黄热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诊断黄热病的诊断通常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史调查等多个方面。

临床表现黄热病患者通常会出现以下症状: - 高热 - 头痛 - 肌肉酸痛 - 寒战 - 恶心、呕吐- 黄疸(黄疸通常在黄热病的后期出现)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有助于确定黄热病的诊断,常见的检查项目包括: - 血清学检测:通过血液样本检测黄热病病毒特异性抗体是否存在 - PCR检测:通过血液样本检测黄热病病毒的核酸是否存在 - 血小板计数:黄热病患者常常会有血小板减少的情况病史调查病史调查有助于了解患者是否接触过黄热病病毒的可能源,例如是否近期去过疫区、是否被蚊子叮咬等。

治疗黄热病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治愈黄热病。

对症治疗对症治疗包括以下措施: 1. 控制体温:通过物理降温(使用冷毛巾、冷敷等)或药物降温(如对乙酰氨基酚)控制发热 2. 缓解症状:如使用止痛药(如布洛芬)缓解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3. 补液:黄热病患者常常会有严重的脱水症状,补充足够的液体(口服或静脉输液)是十分重要的支持治疗支持治疗主要是为了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包括: - 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 - 观察黄热病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 - 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有足够的营养摄入 - 提供心理支持:因为黄热病症状较重,患者可能会出现恐惧、焦虑等心理反应,提供心理支持是必要的。

预防黄热病的最佳预防方法是接种黄热病疫苗。

黄热病疫苗是一种活疫苗,针对黄热病病毒的保护作用可持续多年。

一般建议在进入黄热病疫区前接种疫苗,特别是对于那些高风险的人群,如野外工作者和探险者。

除了接种疫苗,还要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减少被蚊子叮咬的机会:使用蚊帐、蚊香等有效的防蚊措施 - 保持环境清洁:清除蚊子的滋生地,避免蚊子滋生 -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食用生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结论黄热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寨卡病毒和黄热病诊疗方案详解精品PPT课件

寨卡病毒和黄热病诊疗方案详解精品PPT课件

• 寨卡病毒抗体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 和西尼罗病毒抗体等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 阳性,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三)病原学检查。 1.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寨卡 病毒。 2.病毒抗原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寨卡病毒 抗原。 3.病毒分离培养:可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 (C6/36)或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方法进行分离 培养,也可使用乳鼠脑内接种进行病毒分离。
示为3-12天。人感染寨卡病毒后,仅20%出现症状, 且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多为中低度发热)、 皮疹(多为斑丘疹),并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 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少数患者可出现腹 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皮肤瘙痒等。症状持续 2-7天缓解,预后良好,重症与死亡病例罕见。
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 改变。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甚 至胎儿死亡。
• 二、流行病学特征 (一)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
动物是该病的可能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传
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 伊蚊也可能传播该病毒。亦可通过母婴传播,包括宫 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乳汁中可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 但尚无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的报道。罕见血源传播和 性传播。
患者发病第一周内,应当实施有效的防蚊隔离措 施。对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建议每3-4周监测胎儿 生长发育情况。
• 七、预防 目前尚无疫苗进行预防,最佳预防
方式是防止蚊虫叮咬。建议准备妊娠及 妊娠期女性谨慎前往寨卡病毒流行地区。


谢谢
黄热病
• 黄热病是由黄热病毒引起,主要通过伊蚊叮咬 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高热、头痛、黄疸、 蛋白尿、相对缓脉和出血等为主要表现。本病 在非洲和南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呈地方性流行, 亚洲尚无本病报告。由于黄热病的死亡率高及 传染性强,已纳入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之检疫传 染病之一。

黄热病诊疗方案(2016年版)

黄热病诊疗方案(2016年版)

黄热病诊疗方案(2016年版)
佚名
【期刊名称】《传染病信息》
【年(卷),期】2016(0)3
【摘要】黄热病(yellow fever)是一种由黄热病毒弓I起,经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黄疸、出血等。

主要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流行。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13年非洲因黄热病造成的严重病例为8.4万-17
万例,其中死亡2.9万-6万例。

安哥拉于2015年12月5日确诊首例病例,至2016年3月20日共报告疑似病例1132例,确诊375例,死亡168例。

【总页数】4页(PI0001-I0004)
【关键词】黄热病毒;诊疗;世界卫生组织;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热带地区;首例病例;疑似病例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2.8
【相关文献】
1.黄热病防控方案(2016年版) [J],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质检总局
2.黄热病诊疗方案(2016年版) [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3.《6种输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解读 (二)黄热病;(三)拉沙热[J], 陈炎;陈亚蓓;陶荣芳
4.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4年版) [J], 摘自国家卫生计生委网
5.《6种输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解读(二)黄热病;(三)拉沙热 [J], 陈炎;陈亚蓓;陶荣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 .doc

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 .doc
移证。凭调令回原籍
人事主管部门开具干部行政
人才中心向人才原单位关系介绍信
签发商调函
市人事主管部门审批通过后,
签发调令、入户通知、落户指标
引进人才将干部行政关系
介绍信交人才中心。执户口
引进人员执商调函回迁移证、拟落户口家庭
原单位调档,并请原单位(集体)户口本到拟落户
及地方人事主管部门盖章派出所上户口
武昌区人才服务中心人才引进标准工作流程
用人单位与人才中心签定引进人员将本人档案、干部调动引进人才到人才中心领取
人事代理协议书登记表及本人毕业证、学位证、相关材料,到拟落户辖区
职称证原件和原户口复印件交人才中心派出所及公安分局户籍
管理部门申领准迁证
用人单位填写一式四份
干部调动登记表并盖章人才中心执相关材料、证件向市人事引进人才凭准迁证回原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热病诊疗方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中心张福杰教授April6th,2016概述❑黄热病(Yellow fever) 是一种由黄热病毒引起,经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黄疸、出血等。

主要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流行❑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13年非洲因黄热病造成的严重病例为8.4万‐17万例,其中死亡2.9万‐6万例❑安哥拉于2015年12月5日确诊首例病例,至2016年3月20日共报告疑似病例1132例,确诊375例,死亡168例❑我国于2016年3月12日确诊首例输入性黄热病病例,截至2016年3月24日共发现6例输入性病例,均来自于安哥拉黄热病毒病原学黄热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是一组直径比较小(40‐60nm)有包膜、单股正链的RNA病毒黄热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保守,疫苗的保护性很强在基因序列上,黄热病毒分为7种主要的基因型:西非型(2种)中非‐东非和安哥拉型(3种)南美型(2种)黄热病毒病原学黄热病毒基因组 典型的黄热病毒含有10862个核苷酸,由一个10233个核苷酸的单一读码框架和较短的5’端非编码区以及3’端的非编码区组成编码3个结构蛋白和8个非结构蛋白黄病毒属基因组黄热病毒蛋白E蛋白是主要的包膜糖蛋白,含有病毒血凝素和中和抗原决定簇M蛋白能导致病毒的感染性增加,并形成病毒颗粒的表面结构黄热病毒抵抗力❑黄病毒属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60℃30分钟即可灭活;❑70%乙醇、0.5%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等均能灭活黄热病毒黄热病发病机制靶细胞损害可能为病毒直接作用所致肝脏是主要靶器官,由于肝细胞受损而出现黄染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同时可见肾脏、心脏等受累肝脏和脾脏的巨噬细胞产生的TNF等细胞因子、氧自由基堆积、内皮细胞损伤、微血栓形成和DIC,是多脏器损害和休克的可能原因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2001 1, 11-20DOI: (10.1016/S1473-3099(01)00016-0)黄热病肝脏病理肝脏可轻度肿大,肝小叶中央实质性细胞坏死,严重时可发生整个肝小叶坏死,坏死细胞呈现玻璃样变和嗜酸性变,但无明显的炎症反应和纤维组织增生,如有炎症反应,多为并发症所致。

而病毒性肝炎常出现气球样变和稀疏坏死。

炎症细胞,主要是CD4+ T 细胞,少量存在;同时有少量的NK 细胞及CD8+T 细胞。

肝细胞的网状结构未受影响;存活病例恢复期肝脏没有坏死后性纤维化表现。

对于致死性病例,大约80%的肝细胞发生了凝固型坏死。

黄热病其他脏器病理肾脏的损害主要是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嗜酸性变性和脂肪变。

肾病变轻重不一;近曲小管上皮浊肿、脱落或坏死,管腔充塞颗粒样碎屑;肾小球也有破坏,特殊染色发现基底膜Schiff染色阳性,在肾小球囊腔和近曲小管腔内有蛋白样物质沉积。

肾功能减退和病毒直接损伤,血容量减少以及肝肾综合征都有关 心肌呈脂肪变性,浊样肿胀和退行性变脾充血,脾脏及淋巴结中淋巴细胞明显减少,代之以大单核细胞和组织细胞脑组织有小出血灶及水肿此外,尚可见皮肤、胃肠黏膜出血,胸腹腔少量积液传染源❑患者❑感染黄热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城市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病人及隐性感染者,特别是发病4日以内的患者❑丛林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猴及其他非人灵长类❑黄热病的隐性感染和轻型病例远较重症患者为多,这些病例对传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传播媒介‐伊蚊伊蚊Aedes ssp 又称花脚蚊。

足有黑白斑纹。

一般在白天活动和交配,在阳光下,雌蚊也能叮咬人、畜。

攻击性很强埃及伊蚊(热带)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雷州半岛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此外还包括非洲伊蚊、辛普森伊蚊、趋血蚊属(Hemagogus )、煞蚊属(Sabethes )蚊吮吸病人或病猴血液后经9‐12天即具传染性。

受感染的蚊可终生带毒,并可经卵传递埃及伊蚊‐背部4条线传播方式‐3 种模式(森林、大草原、城市)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在城市型中由于成年人大多因感染而获得免疫,故患者多为儿童❑在丛林型中患者多为成年男性❑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未发现有再感染者流行特征❑地区分布: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中南美洲的热带地区❑季节分布:在流行地区全年均可发病,蚊媒活跃季节高发临床表现❑黄热病的临床疾病谱包括:亚临床感染无黄疸的自限性非特异性发热生命威胁的发热、黄疸、肾衰和出血的病例❑黄热病毒可感染各年龄组,但是病情严重程度和致死率在成人中更高。

❑通常潜伏期为3‐6天,突然发病;❑典型的临床表现可分为4期:感染期(病毒血症期period of infection)缓解期(period of remission)中毒期(肝肾损伤期period of intoxication)恢复期(period of convalescence)Figure 4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2001 1, 11-20DOI: (10.1016/S1473-3099(01)00016-0) 黄热病临床分期感染期 缓解期 中毒期恢复期典型临床表现‐Period of infection ❑感染期‐病毒血症,持续3‐5天症状:发热,主诉全身不适、头痛、腰骶部疼痛、下肢疼痛(尤其是膝关节),肌痛、厌食、恶心、呕吐,坐立不安,易激惹和头晕;体征:体温通常为39℃,但也可以高至41℃。

急性面容,皮肤充血,结膜和牙龈红肿,上腹部压痛。

肝脏可以肿大伴有压痛。

舌尖及两侧潮红伴有白苔。

存在与发热不匹配的脉搏水平(相对缓脉‐心脏受损表现)典型临床表现‐Period of remission ❑缓解期‐在感染期后出现缓解期持续12‐24小时,发热和症状逐渐缓解此期体内病毒被清除,血中可以查到非感染性免疫复合物;患者在此期可表现为感染顿挫,出现顿挫感染的患者可以逐渐恢复。

轻度患者在此期可以痊愈;大约有15%‐25%的黄热病患者进入第3期典型临床表现‐Period of intoxication ❑中毒期‐中毒期出现在病程的第3‐6天,患者再次出现发热、虚脱、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黄疸,和少尿以及出血表现❑病毒血症期此期结束,血中开始出现抗体。

此期开始出现多器官功能受累:包括肝脏、肾脏、心血管系统、凝血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黄热病的多器官功能衰竭与高水平的促炎因子有关,发病机理与细菌性脓毒症(Sepsis)和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类似典型临床表现‐Period of intoxication ❑此期持续3‐8天,约15‐25%患者自缓解期后进入此期❑体温再次升高,全身症状重新出现,频繁呕吐,上腹痛等。

出现黄疸并逐渐加深,出血表现如瘀点、瘀斑、鼻衄、粘膜广泛出血,甚至腔道大出血❑肾功能异常,尿量减少,蛋白尿❑心脏损害心电图可见ST‐T段异常,少数可出现急性心肌扩张❑可出现脑水肿,脑脊液蛋白升高但白细胞不高❑高血压,心动过速,休克,顽固性呃逆提示预后不良。

❑此期患者约有20‐50%在发病后的7‐10天死亡典型临床表现Period of convalescence❑恢复期‐此期患者疲乏虚弱,可持续2‐4周 也有报道患者在恢复期死亡,部分是由于心律失常转氨酶升高可持续至恢复后数月常规实验室检查‐Lab test❑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血小板下降❑尿常规:蛋白尿,并有颗粒管型及红细胞❑粪便检查:大便隐血试验可阳性❑生化检查:血清转氨酶升高早于胆红素,AST升高程度高于ALT,可高达20000 U/L以上。

血清胆红素也可明显升高,可达255‐340 µmol/L。

还可见血氨升高、血糖降低等。

❑凝血功能检查: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凝血因子(II、V、VII、IX和X)下降。

部分病例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相应凝血功能异常❑肾功能检查:血肌酐水平升高❑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心肌损害时血肌钙蛋白明显升高❑其他生化检查:肌红蛋白、血淀粉酶、脂肪酶、尿淀粉酶也可明显升高免疫检测‐Serum test黄热病毒抗体与其他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寨卡病毒和西尼罗病毒抗体等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捕获法检测IgM抗体的结果较为可靠。

一般发病后第5‐7天可检出IgM抗体,可持续数年❑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采用ELISA、免疫荧光抗体测定(IFA)、免疫层析等方法检测病原检测‐抗原及核酸❑核酸检测:应用RT‐PCR等核酸扩增技术检测血液、尿液及其他体液标本黄热病毒RNA,可用于疾病早期诊断❑病毒分离:发病后5天内患者血液或死亡病例的组织标本可用于病毒分离。

可用新生乳鼠脑内接种或Vero细胞和C6/36细胞等敏感细胞,在BSL‐3实验室培养分离病毒❑抗原检测:使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组织标本中的病毒抗原;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液等标本中的病毒抗原诊断依据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流行病学资料:生活在流行地区或一周内有疫区旅行史,蚊虫叮咬史。

❑临床表现:重症者颜面充血,相对缓脉,出血,蛋白尿,黄染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轻度患者症状不典型。

❑实验室检查:病毒抗原检测阳性;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从患者标本中检出黄热病毒RNA;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黄热病毒。

诊断及病例定义❑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且有相应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有在黄热病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 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黄疸、肝肾功能损害或出血等❑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黄热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黄热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分离出黄热病毒恢复期血清黄热病毒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同时排除登革热、寨卡病毒等其它常见黄病毒感染鉴别诊断❑早期或轻型病例应与流行性感冒、伤寒、斑疹伤寒和拉沙热等鉴别;❑发热伴有黄疸者应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损害、钩端螺旋体病等鉴别;❑发热伴出血应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出血热、蜱传回归热、恶性疟疾、黑尿热及其他病毒性出血热鉴别。

流感‐发热、头痛、无力、肌痛;一般没有肝脏受累,没有黄疸登革病毒感染‐两者相似,都可以有发热、头痛、全身痛和出血表现。

严重登革病毒感染也可以出现肝脏受累。

通过血清学鉴别疟疾‐发热、贫血。

因溶血出现黄疸伤寒‐发热有胃肠道症状。

肝功能可以异常,但是黄疸不常见。

通过培养鉴别钩体病‐发热、肌痛、头痛,结膜炎。

中度转氨酶升高,通过血清学鉴别(发热酸痛一身乏,眼红腿痛淋巴大,若不及时来相救,口鼻涌血死神拿)出血热‐拉沙热、马尔堡出血热、埃博拉病毒病、玻利维亚和阿根廷出血热,刚果‐克里米亚出血热,和裂谷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