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纳兰性德对李煜词风的继承和发展
论纳兰性德的词

山西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论纳兰性德的词姓名院系专业班级学号指导教师答辩日期成绩论纳兰性德的词内容摘要纳兰性德,是清初极具盛名的一位青年才俊,纳兰性德以词闻名,现存349首,哀感顽艳,尤其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王国维有评:"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词惯用白描、直抒性灵,词风上承李煜,清新自然,不事雕琢,而且语言优美、形式和谐,不受格律的拘束,将词的文学成就提升到了更高的水平。
他哀婉忧郁的词风和他的身份背景极不相称,究其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与父亲的矛盾、个人理想与政治现实的矛盾和爱情的悲剧。
纳兰词之所以具有不朽的魅力,主要在于他的性格魅力,自由的天性给他的词形式方面的突破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纳兰性德词风性格爱情:Title:The study of Nanlanxingde’s poetriesAbstractNanlanxingde is a very prestigious young talent of the early Qing dynasty who famous for his poetries which now existing 349 songs and the style of them are gracefulness and subtleties .Especially those mourning poetries which including the sincere and the heart-broken feelings are really hard for us to read them without sadness. According to the comments of Wang Guowei, Nalan is the one who had got the great artistic achievement after the dynasty of the song of north. Nalan is Always use the techniques of Baimiao and express the feelings directly, and the style of his poetry is considered to be similar to the Li Yu. His poetry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beauty of words, the harmony of form and without the restriction of tradition rhyme requirements are fresh, delicate and poignant which made the artistic achievement reached to a new level .There are three reasons to explain the contradiction which reflected in his poetry between the melancholy style of his poetry and the background of his life: the argument with his father,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personal ideal and political reality and the tragedy of his love story. The immortal value of his poetry mainly lies in the nature of his character which also injected the new blood into the form of his poetry. What’s role his poetry play in the times is a very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Key Words】Nalanxingde the style of poetry character love story.目录一、身平事迹 (1)二、纳兰词的特点 (2)(一)天然去雕饰 (2)(二)哀感顽艳 (3)三、纳兰词风的形成 (3)(一)和父亲的矛盾 (4)(二)个人理想和政治现实的矛盾 (4)(三)爱情的悲剧 (5)四、总结:纳兰的性格与文学风格的联系 (6)(一)性格影响文学风格 (6)(二)文学风格映射性格 (6)参考文献 (6)致谢 (7)论纳兰性德的词纳兰性德,是清初极具盛名的一位青年才俊,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性德少聪颖,十三通六艺,十九举进士,后为康熙年间伴驾三等带刀侍卫,再迁至一等,武官正三品。
浅析李煜和纳兰性德词作之相似性

回忆 . 表 达 自 己 内心 的 情 感 。 他 摆 脱 了 《 花间集》 的 浮 靡. 他的词语 言明快 , 形 象生动 , 用情真挚 , 亡 国 后 作 更是题材广阔 . 含意深沉 . 他 推 进 了词 的创 作 , 发展 了 词 的 表 现领 域 纳兰性德( 1 6 5 5 — 1 6 8 5 ) , 清 代 大 学 士 明珠 长子 清 初第一词人 。 纳 兰 以别 样 的艺 术 功 力 弥 补 了题 材 狭 窄 的 不 足 他 的 词 全 以 一个 “ 真” 字胜 出, 情真景真 。 “ 纯 任性灵 . 纤尘不染” 。[ 4 1 写情真挚 。 写景逼真 , 高超的 白 描手段 . 看去不 加粉饰 . 却如天 生丽 质 . 无 不 鲜 明 真 切 王 国维 曾说 : “ 纳 兰性 德 以 自然 之 眼 观 物 , 以 自然 之舌言情 . 此 由初 人 遗 愿 , 未染汉人风气 , 故 能 真 切 如 此 ” 【 1 ] 所谓“ 未染汉人风气” . 就 是 指 他 能 自由 地 表 达 真 实情 感 . 意 境 天 成 李 煜现 存 词 三 十 多 首 . 纳 兰 现存 三 百 多 首词 且 绝 大 多 数 都是 小令 。 对 比这 两 人 词 , 发 现 一 个现 象 , 由于 两 人 各 自人 生 的 变 化 .前 后 时期 词 作 自身 存 在 差 别 , 比较 则 变 得 漫无 目的 但 是 . 就 在 发 生 变 化 了 的 词 作 中. 还是有着相对不 变的永恒 的因素 . 正 是 这 种 永 恒 东 西 又 是这 两人 词 作 前 后 共 有 的 、 相 似 的 。 本 文 试 从 以 下 几 方 面 着手 分析 两人 词 作 的相 似 性 。
圉目豳
浅析李煜和纳 兰性德词作之 相似 性
试比较李煜与纳兰性德的人生悲剧与人格境界

试比较李煜与纳兰性德的人生悲剧及人格境界08级汉语言文学班尹可猛内容提要:李煜与纳兰性德作为词史上的两大重要词人,他们都属于词中性灵派。
李煜的词抒写亲身经历和现实感慨,亡国之音任情而行;而纳兰的词同样充满无限的感伤情怀,被誉为“古之伤心人”。
不同的生活朝代,相近的生活际遇使他们产生了思想感情上的共鸣,而不同的感伤内容又反映了其各自不同的人格境界。
本文将围绕两人的生平及词作来展开论述。
关键词:李煜纳兰性德人生悲剧人格境界纳兰性德是清代重要词人。
在词史上向来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是清初词坛的巨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他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他在短短的一生中,把自己善感的心灵、绝世的才华溶入了词章,为清初词坛增添了一抹灿烂而奇丽的光彩。
梁启超曾说:“容若小词,直追后主。
李后主有亡国之痛,容若有时代哀音,因此二人为词,眼界大而感慨深。
”①纳兰自己也曾在《渌水堂杂识》之四中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
李后主兼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
”②因此纳兰极力推崇李煜的词,而且词的风格与李煜的一脉相承。
他们的相似之处,也许在于他们不仅全部都属于皇室或贵族官僚社会,而且也都具有一种独有的心理、独有的艺术气质,一种敏锐的纯真富于感受的天然禀赋。
他们都生于优裕的物质文化环境中,在这种环境里培育了他们纤细敏感的心灵,摧生了他们超异的才华,却又不同程度地窒息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不同的生活遭遇使他们感受到了人生的苦难,摧毁了他们生命的活力,但他们又都依照自己纯真的心声唱出了自己的悲歌。
一李煜与纳兰性德人生悲剧的比较李煜与纳兰,一个是偏安一隅的没落国君,一个是身居“华林”的王公子弟,尽管生活经历不同,但他们的精神气质却有着惊人的相似。
读他们的词,你会感觉到朴素自然中饱含的挚意深情。
因为无论是李煜还是纳兰性德都极重感情,讲义气,无论是对兄弟还是对闺中伴侣都是“竭其忠诚,沥其肝胆。
”但是,他们的一生无疑是悲剧的一生。
我眼中的纳兰性德与李煜作文500字.docx

我眼中的纳兰性德与李煜作文500字
我眼中的纳兰性德与李煜
我眼中的纳兰性德与李煜
在祖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出了两位伟大的词人:纳兰性德与李煜。
他们都有着一手绝妙好词,但是他们的风格却截然不同作文作文人网你也可以投稿,有着天壤之别。
纳兰性德是,能文能武,是清朝宰相明珠的公子,更是清朝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文人。
他的诗词有着一番独特的腔调,那就是哀感顽艳、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令人不忍流泪。
因为他的恋人未得,爱妻去世使他受到了重创,造就了他的词充满了哀叹伤悲。
他用自己的文字向大家述说着内心的惆怅,他的字里行间透露着热爱祖国的浓浓心意。
纳兰性德的词风凄切婉约,因此被称为“千古伤心”词人。
李煜是一位在中国词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名人,他对琴、棋、书、画一丝不苟,样样精通;唯独对治理国家一窍不通,所以他被人们称为“亡国之君”。
他的词也别有风味,李煜的词抒情,就是善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他的词很深奥,你随意的看,根本看不懂他在诉说着什么;只有细细地品味,才能明白词的真正内涵。
因此,李煜被后人称为“千古词帝”。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纳兰性德与李煜都占有崇高的地位。
所以,后人对他们的评价都非常地高。
论纳兰性德词和李煜词创作风格的异同

论纳兰性德词和李煜词创作风格的异同北京语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记录表教务处制目录引言 (2)一、纳兰性德与李煜的生平(一)纳兰性德生平 (2)(二)李煜生平 (3)二、纳兰性德词和李煜词在创作风格上的相似性及成因(一)两者词创作的风格和类别 (3)(二)家庭背景对词创作前期的影响 (3)(三) 遭遇变故的人生经历对词创作后期的影响 (4)三、纳兰性德词和李煜词在创作中的差异及成因(一)两者词创作风格的差异 (5)(二)两者的功名利禄观对词创作的影响 (5)(三)两者的师承涉猎对词创作的影响 (6)四、纳兰性德词和李煜词的艺术价值及对后世词创作的影响(一)纳兰性德词的艺术价值及对后世词创作的影响 (7)(二)李煜词的艺术价值及对后世词创作的影响 (7)(三)两者词创作艺术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 (8)结论 (9)主要参考文献 (1)摘要纳兰性德和李煜分别是我国清代和五代十国时期重要的词人,今人若想更好地研究和传承我国古代词的创作,就不得不深入研究和探讨他们在词创作风格上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并结合各自生活时代以及家庭背景分析其成因,如能脚踏实地的研究两者对研究和传承我国古代词创作的风格是不无很大裨益的。
两人所处时代相距六百七十多年且词风酷似,纳兰性德和李煜是历史上经常被拿来做对比的两个人,主要原因是两者的身世和情致都有相似之处。
李后主贵为一国之君,纳兰则是相国公子,两人的词却又都显示出与身份不相符的天真和质朴;后主有亡国之恨,纳兰有丧妻之痛,所以他们的词在后期都是以哀婉动人。
关键词:纳兰性德;李煜;词创作风格;相似性;差异论纳兰性德词和李煜词创作风格的异同引言纳兰性德和李煜分别是我国清代和五代十国时期重要的词人,今人若想更好地研究和传承我国古代词的创作,就不得不深入研究和探讨他们在词创作风格上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并结合各自生活时代以及家庭背景分析其成因,如能脚踏实地的研究两者对研究和传承我国古代词创作的风格是不无很大裨益的。
论纳兰性德词对李煜词的继承和超越

论纳兰性德词对李煜词的继承和超越
纳兰性德的词被称为“纳兰家词”,它是词人的精神追求的最高体现。
纳兰性德的词以简洁、淡然、抒情著称,他以自然之美、宁静之情和心灵深处的内心感悟为主要表现对象,以他对自然和社会的感受和理解为主要表达方式,以抒发心中的思想情感为主要写作目的。
纳兰性德的词也受到李煜词的影响,他也追求简洁、淡然、抒情。
但是他的词比李煜的词多了一种哲理性。
他的词更注重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悟,他多用词来表达心灵深处的感受,多用词来抒发心中的情感。
他的词也有强烈的反抗社会不公正和精神挣扎的思想。
由此可见,纳兰性德的词既继承了李煜词的精神,又在表达方式上有了超越。
李煜与纳兰性德都很优秀,你认为两人写的词谁更胜一筹?

李煜与纳兰性德都很优秀,你认为两人写的词谁更胜一筹?李煜和纳兰性德,就好比山茶花和兰花,各有各的美。
有人喜欢山茶花,有人喜欢兰花。
因为它们各有各的魅力。
我只能说,他们两个,各有千秋、各有特色。
李煜和纳兰,一个生在帝王家,成为亡国之君,一个生在贵族家庭,是养尊处优的贵族公子。
他们两人的身上,除了相似的贵族气质之外,还有一个共同之处,便是都擅长词。
他们的词风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大的不同。
李煜的词,寓情于景,感情真挚。
他特殊的人生经历,从一国之君到笼中之鸟,大起大落,对人生的感悟非一般人能比。
李煜作为南唐国君可能不是很成功,但是却是一名出色的诗人、画家、书法家、音乐家。
他多才多艺,精通书法、绘画,对音律也很有研究。
李煜对晚唐诗坛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在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风格上加上自己的特色,又吸收了父亲李璟、冯延巳等人的优点,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
李煜的词常用比喻,形象生动。
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他笔下的词,字字含情,字里行间充满对故国的思念之情,感人至深。
春天,李煜想起故乡的景色,触景生情: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秋天,万物萧条,秋风习习,他更怀念记忆里的故国: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像南国的山茶花,独特而高雅。
山茶花落花时,不像其他花一样花瓣四散飘零,而是整朵飘落。
到死都保持自己的尊严,正如失去自由的李煜,仍然维持着自己的温柔和优雅,写下无数诗句,让后人欣赏。
纳兰性德,字容若。
容若是纳兰公子自己起的,因为他对汉文化非常喜欢,并深入研究。
这个只活了三十岁的才子,是清代词坛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纳兰容若出身显贵,他的父亲纳兰明珠,是康熙年间权倾朝野的重臣,官居内阁,长达十三年。
他虽然出身于这样显赫的家族,身上全无半点纨绔子弟的不良习气。
毕业论文-论李煜与纳兰性德词风之异同-定稿

论李煜与纳兰性德词风之异同论李煜与纳兰性德词风之异同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03汉教一班汉教一班 张画张画摘要:李煜与纳兰性德,中国历史上两位才华绝代的才子。
一位是偏安一隅的没落国君,一位是身居华林的贵胄子弟.不同的生活经历与相似的精神气质,不同的生活经历与相似的精神气质,铸就了两人词作中的异与同铸就了两人词作中的异与同.李煜词多富贵气,李煜词多富贵气,多愧疚多愧疚绝望之感;纳兰词多闲适之意,有雄浑壮阔之势。
然而两人却又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他们的词作大多清新俊秀,哀感顽艳。
哀感顽艳。
关键词:李煜,纳兰性德,异同关键词:李煜,纳兰性德,异同Abstract :Li Y Abstract :Li Yu u and Na lan xing de, two talents certainly generation of talented person in Chinese history. The declining monarch which is rules in one corner of the kingdom, is the body occupies Hualin the noble descent juniors . The different life experience and the similar mental makings, cast on two person of words have made different and with similarities. Li Y u’s word is rich in noble gas, feels ashamed despairs; Na lan’s word is comfortable meaning, has the vigorous grand potential . However ,two people actually also have a biggest common ground, their word does mostly pretty fresh, and sadness.Key words: Liyu, Na lan xing de,,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云:“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李煜与纳兰性德词之意境风格比较

造物弄人,与人间独自惆怅——李煜与纳兰性德词之意境风格比较(2)摘要:一个是偏安一隅的没落国君,一个是身居华林的王公子弟。
李煜与纳兰性德跨越了七百年的时空,站在历史长河的两端,以他们那不朽的词篇相映成辉。
后世评论家多认为二者风格有相似之处,如梁启超认为:"纳兰小词,直追后主。
" 纳兰性德继承了李煜词"哀感顽艳"的词风以及多感慨、少修饰、大胆自然等特色;但也有形成了自己的读他风格。
本文就两人的意境和风格等方面,对李煜与纳兰性德的词作异同进行分析。
关键词:李煜词,纳兰性德词,意境,风格异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言"。
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空间,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怨的审美特征。
因此,词人在作品中所营造出的意境也是我们评价其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
李煜和纳兰性德这两位著名的词人在自己的文学创造实践中,分别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或称词风。
在本文中,我会从风格和意境、词作表现形式等方面对这两位词人的作品展开更深层次的探讨。
一、同中有异的艺术风格李煜自幼"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工诗词、善书画、晓音律,是位多才多艺的才子,以他的性格、气质来说,更适合做一个放荡诗酒的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隐者逸士。
正因生活范围的狭窄与思想追求的纯净淡泊,使得李煜的词没有受到花间派浮靡词风的影响,他的词清而不浮、艳而不淫,形成一种清丽的风格。
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由于生活的巨变,李煜后期的词内容多追怀往事,悲伤阶下囚的不幸。
作品一洗过去红绿妩媚的气氛,变得凄切悲婉。
就艺术特色来看,李煜后期的词在表达自己的感情是采取了直抒胸臆的手法。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左手李煜,右手纳兰

左手李煜,右手纳兰词,在宋朝得以达到顶峰,后人却把词帝的称号送给南唐那位落寞的亡国之君——李煜。
他的词意境开阔、情感深邃,令后人难以企及。
然而,在七百年后的清朝,出现了一位被陈维崧评价为“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的词人,那便是纳兰容若。
他的词风也继承了后主的“忧郁”和“真”。
一笔写不尽纳兰情,半生书不完痴心梦。
那么,纳兰与南唐后主李煜作为中国词史上两位才华杰出的人物,他们两人的词作有什么异同呢?首先两人的作品都充满了真挚沉郁的感情,凄清委婉的风格,具有相似的意象,并且语言散发淡雅自然的魅力。
两人的词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都有着相似之处,但又因身世经历不同,各自有着特别之处。
品读两人的词作,在思想内容上,可以看到他们都写有关于爱情的词,大多为描写男女之间的缠绵缱绻。
如李煜的一首菩萨蛮(花明月黯笼轻雾),反映的是两情相悦的感情,有着轻快地调子。
李煜在降宋以前过的是酒酣歌舞、靡丽奢侈的宫廷生活,因此他写的词着重表现欢乐和喜悦。
而纳兰性德的爱情词主要表现爱情的悲哀与苦闷,多描写与妻子卢氏的感情生活,在妻子死后,他为其写的悼亡词更显哀痛,并未后人称道。
两人的词作在其他的内容上有大不相同,李煜的词前期题材较窄,多为描写宫廷奢靡的生活,表现他空虚无奈;南唐灭亡后,李煜尝尽亡国苦楚,其词也洗尽铅华,多为反映亡国之痛,意境深远,凄凉悲壮。
如那首著名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以春花秋月、雕栏玉砌的自然恒久与故国、朱颜的短暂无常相对比,遂使这不可避免之痛苦浩浩荡荡,沛然莫御。
此篇被称为古往今来怀念故国的压卷之作,诚不过誉。
总的来说,李煜的哀伤是绝望的,极尽颓靡之美。
而纳兰性德取材较李煜更为广泛,既有缠绵悱恻的悼亡词,又有雄伟壮阔的边塞词和寄托深远的咏物词。
如《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
纳兰性德与李煜对比分析

两种人生,一处哀婉-----论纳兰性德与李煜词之异同内容摘要:七百多年前,一个是一国之君,享受着宫中的辉煌华丽,歌舞升平,国家灭亡后,他成了北宋的阶下囚,过着苟且偷生的日子。
七百多年后,;另一个是权倾朝野的相国之子,皇帝身边的红人,从小锦衣玉食,仕途一片光明,在经历丧妻之痛后,他变得惆怅,更加向往自由。
李煜与纳兰性德,他们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也造就了他们相似的词风,李煜在前期主要描写宫廷生活,多富贵气,在后期,由于经历了亡国之痛,词风更多的是表现自己的绝望与愧疚。
纳兰性德的词有一些更为婉约闲适,有的又豪放。
但是他们的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哀婉,无形之中透露着一种凄楚,惆怅。
本文主要就纳兰性德与李煜词风之异同来进行分析对比,来探究跨越七百年时空的两位大词人的词之奥秘所在。
关键词:纳兰性德李煜异同引言:梁启超曾说:“容若小词,直追李主”[1]虽然两人生活的时间相差七百多年,但是他把纳兰性德与李煜相比,可见二者之间在词上肯定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这也肯定了纳兰性德在词上所达到的高度。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2]他认为纳兰容若的词清新闲适,不沾染俗气,能够做到随心情真意切,是北宋以来难得的大家。
同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称赞李煜“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3]他认为李煜的词已经不只是句美,用词美,它的高度更是升华到了神韵上,每一句都是用心写成,抒发的是内心的真实感受。
可见纳兰性德与李煜在中国古代词人中占有重要地位,都是写词的大家,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他们几首比较有代表性的词来探究他们词风的异同。
一、纳兰词多婉约、清新、淡然,李煜词多艳丽、富贵人往往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一个人的生长生存环境,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人,不同的性格,更能决定人的不同未来,这些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
就像孟母三迁,孟母为了孟子能有个更好的环境学习,就搬到了学堂附近,,孟子在学堂耳濡目染,终成为一名儒学大家,可见环境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李煜VS纳兰性德

李煜VS纳兰性德2009-04-03 23:47李煜——亡国之后成词宗多才多艺李煜即南唐后主,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山隐士、钟峰隐者、莲峰居士、钟峰白莲居士,徐州(今江苏徐州)人。
他是南唐中主的第六个儿子,历史上称他为李后主,祖父就是南唐开国皇帝李弁。
李煜从小就与众不同,尤其是他的长相,丰额骈齿,有一目是重瞳,按照相面人的说法,他很有富贵相。
李煜多才多艺,不仅文章出众,而且擅长书法和绘画,造诣也很深。
加上他为人厚道,所以备受大家喜爱。
按照一般的顺序他是没有机会做皇帝的,但他的五个哥哥都死得很早,所以李煜才被封为吴王,做了太子,成了皇位的继承人。
李煜继位前几年,南唐国势走上了衰落,他的父亲在后周强大的攻势面前,最终将江北领土割让,南唐和后周隔长江对峙,但面对后周强劲的发展势头,南唐上下只是听从命运的安排,已经无力挽救败势了。
青年皇帝无谋略在北宋建立后,李煜的父亲就将南唐的都城迁到了南昌,建立了南都,他和文武大臣都搬到那里去了,留下太子李煜守在金陵。
几个月后,李煜的父亲病逝,李煜正式继位,当时年仅25岁。
李煜非常信佛,结果被北宋的皇帝利用。
李煜用宫中的钱招募人为僧,金陵的僧人多达万人。
李煜退朝后,就和皇后换上僧人的衣服,诵读经书。
僧人犯了罪,不依法制裁,而是让他诵佛,然后赦免。
北宋皇帝听说之后,就精选了一名口齿伶俐聪明善辩的少年,南渡去见李后主,和他讨论人生和性命之说,李后主信以为真,以为是难得的真佛出世,从此就很少注重治国安邦以及边防守卫了,而是整天念佛。
李煜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文人,一个很有才华的词人,他很有情趣,也注重豪华的排场,书法、绘画和文章都很出色,总之他是一个优秀的文人。
但在皇帝的位子上,他没有皇帝特别是没有周世宗那样的豪气和统一天下的壮志,所以对于军事不感兴趣,即使有将领提出来,他也是极力压制。
南都留守林仁肇说,他愿意领兵几万人北上,收复旧地。
林仁肇还为李煜拟好了开脱的理由:他起兵的时候,李煜就向外发消息说林仁肇叛变,让宋朝廷知道,以后假如事成得利的是国家,如果失败就杀他全家,李煜不必承担任何责任。
历史趣谈李煜和纳兰容若之间的对比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李煜和纳兰容若之间的对比
导语:李煜和纳兰容若经常被世人拿来对比,究其原因,俩人的词风和身世颇为相似。
梁启超曾说:“容若小词,直追李主”,这句话肯定了俩人在词风上
李煜和纳兰容若经常被世人拿来对比,究其原因,俩人的词风和身世颇为相似。
梁启超曾说:“容若小词,直追李主”,这句话肯定了俩人在词风上的相似。
李煜生活在南唐,纳兰容若生活在清朝,俩人相差了700多年,但是俩人的词作经久不衰,成为后世典范之作。
从身份来看,李煜是南唐后主,纳兰容若是清朝相国的儿子,身份地位极其显赫。
身份上带来的禁锢,让俩人渴望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
除此之外,李煜和纳兰容若的词都流露出很多伤感之情。
以李煜后期的词作来说,在经历过亡国的伤痛之后,李煜的词风偏向沉郁和内敛,和他前期的词,完全是两种意境。
纳兰容若的丧妻之痛,成为了他词风的分界线,经历过伤痛后的纳兰容若,用朴实的语言,娓娓道出了对亡妻的思念,词句直抒胸臆,表达出词人复杂的内心状态。
正是因为俩人各有各的伤痛,才能淋漓尽致地将心中感情展现和刻画出来。
纳兰容若和李煜后期的词作清丽婉转,道出了世人内心最柔软的情感,俩人因此也成为历史上著名的词人。
俩人生长的环境不同,所以前期的词作大不相同。
李煜从小就生活在宫闱之中,与他朝夕相对的是宫人,所以李煜早期的词风艳丽,以描述男女之情、宫廷生活为主要内容,比如李煜曾作《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描绘了宫廷舞宴盛况。
纳兰容若早期的作品中,涵盖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词风磅礴大气,表现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比如《风流子秋郊射猎》。
李煜捣练子令内容赏析。
纳兰性德与李煜的词的形式比较

纳兰性德与李煜的词的形式比较本文从词牌和语言两个方面对纳兰性德与李煜两人的词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比较,阐述了两位词人的词作内容、写作手法、风格等方面虽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也有各自的特色。
一李煜不是一个政治家,《玉琴斋词序》云:“李重光风流才子,误作人主,至有入宋牵机之恨。
”而纳兰性德“常有山泽鱼鸟之思”,却偏偏是“缁尘京国,乌衣门第”。
造化弄人,他们只有以词来承载这满怀的凄婉和旷世的寂寞。
可以说,李煜与纳兰性德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形成均与其所处时代和各自的身世际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词原本是与音乐紧密结合,用以歌唱的。
但现在我们已经无法考证词的旋律了,所以,只能从词的形式,如词牌、语言等方面来对两位词人的作品进行比较了。
1 词牌的比较(1)两位词人词牌数量的总体比较(2) 小令、中调和长调的划分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它规定着每句的字数和全文的字数。
按字数分,它可以分为小令和中调、长调。
清人毛先舒在《填词名解》中将词牌按其字数多少分类:“58字以内的为小令;59字至90字止为中调;91字以外者俱长调。
”这样分类有其方便之处,但亦不必拘泥于多一字、少一字。
如《临江仙》有两体,一体58字,一体60字,唐圭璋先生也认为其像两首七绝前后增加不过两字。
所以,本文划分小令以60字为界,即60字以下为小令,60至90字为中调,90字以上为长调。
并以此对两位词人的词牌统计如下:纳兰性德有小令67调289首,占其存词总数的83.3%,中调6调8首,占2.3%,长调26调50首,占14.4%。
李煜现存词全为小令。
从以上数据统计可以看出:两位词人在词创作中都明显以小令为主体,李煜更是“专意令词”。
而在纳兰性德选用的词牌中,长调或称慢词所占比重明显高于李煜。
2 两位词人常用词牌比较纳兰性德所用词牌总数为99个,李煜所用词牌总数为22个,为了更清晰地对两位词人常用词牌进行比较,本文特列出两人常用词牌前7位进行比较:前者是《浣溪纱》、《菩萨蛮》、《采桑子》、《忆江南》、《临江仙》、《虞美人》、《金缕曲》;后者是《谢新恩》、《望江南》、《菩萨蛮》、《浣溪纱》、《渔父》、《虞美人》、《采桑子》。
李煜词与纳兰词比较

•
自古才命两相妨----人生经历 自古才命两相妨 人生经历
一个是南唐后主,一个是御前侍卫, 一个是南唐后主,一个是御前侍卫,两位词人的经历中都有阴差阳错 的一面。拙于治国的李煜,奈何生在帝王家;工于文艺的纳兰, 的一面。拙于治国的李煜,奈何生在帝王家;工于文艺的纳兰,“荐绅以 不得上第入词馆为容若叹息” 两人生活经历大相径庭。 不得上第入词馆为容若叹息”。两人生活经历大相径庭
摊破浣溪沙 风絮飘残已化萍, 泥莲刚倩藕丝萦; 珍重别拈香一瓣, 记前生。 人到情多情转薄, 而今真个悔多情; 又到断肠回首处, 泪偷零。
意境深浅
李煜在南唐皇宫时的词多浅率之作,然而其后期词“ 李煜在南唐皇宫时的词多浅率之作,然而其后期词“眼 界始大,感慨遂深” 界始大,感慨遂深”,初读时可以给予人一种直接的感 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 动,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又可以透过表面浅白的词 不断发现更深沉更广大的意境 深沉更广大的意境。 句,不断发现更深沉更广大的意境。 《相见欢》:从“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和“无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的自然现象,见微知著地联想 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的自然现象, 到生命的短促和苦难的永恒, 到生命的短促和苦难的永恒,“自是人生长恨水长 是李后主对人生唱的无限悲痛的挽歌。 东”,是李后主对人生唱的无限悲痛的挽歌
内容:
后主的词通常会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李煜在南唐皇宫时的生活是奢侈享乐的, 因而他的前期词题材较窄,主要反映宫廷生活 与男女情爱。 《浣溪沙》词曰:“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 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 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这首词描写的是宫中宴乐歌舞的图景。
《菩萨蛮画堂南畔 见, 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 这首词写的即是李后主和小周后幽会的情景。
论纳兰性德对李后主词的文学接受

质 、 现风 格等 方 面 来 分 析纳 兰性 德 对 李 后 主 词 表
兰性德 的词 , 们可 以明显地 感 到 , 深 受 汉文 学 的文学 接受 与传 承 。 我 他
词风 , 以情 致 见 佳 , 以柔 软 见 长 。尤 其 是 , 一 生 他
唐五 代词 多 为 小 令 。令 词 曲 调轻 便 灵 巧 , 适
服膺南唐后 主李煜 , 因而 , 词风 也直接师 承李后 于 即兴 而作 , 由于体 制短小 , 简意 长 , 言 含蓄 隽永 , 主 。这一 文学 现象 , 清初开 始 就备 受 学界 、 者 容易 引起 人 们 的 同情 和共 鸣 , 生无 穷 的韵 味 。 从 学 产 的关 注 。许 多研 究 者着 意将 纳 兰词 与李 后 主词 相 正如清 人顾 璨 芳 所说 : 词 之 小令 犹 诗 之绝 句 , “ 字
诸 五代 宋初诸 家 。 沈 祥 龙 《 词 随 笔》) 实 正 水迷离 之致 … …” ”( 论 事 之句 , 这种 敬慕 之情使 纳 兰性 德
不仅在词的体制上效仿后主 , 而且在词的情感 表 尤 其是李 后 主在创作 中更 有偏 于 小令 的倾 向 。从 达上也 师 承李后 主 。 《 间 集 》 看 , 集 词 作 50首 , 令 占了 46 花 来 收 0 小 8
如 此 , 短而 情 长 的 小令 , 受 五代 词 人 的喜 爱 , 节 颇
首, 比例 高达 9 .% , 7 2 中调 仅 1 4首 , 长调 作 品。 无
纳兰 对李后 主 的学 习与继 承不 仅 在形 式结 构 首 , 长调作 品。纵观 纳兰性 德 的词 作 , 无 我们 发 现 方 面 , 更重 要 的是 在 内 容情 感 方 面 。从 词 的情 感 纳兰 性德 继承 李 煜 的词 风 , 把小 令 的创 作 推 到 极 内容 上看 , 两人 都 以写离愁 哀 绪为 主 , 都具 有凄 婉
论纳兰词对李煜词的文学接受

第39卷 第4期2019年11月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Vol.39 No.4Nov.2019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 ,感慨逐深 ,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1]4242。
李煜的词在词史上处于重位 ,他的词不仅影响到了清真词、易安词、小山词的创作,而且其影响还波及到了与李煜相隔七百年同样开一代词风的纳兰词。
纳兰性德的词作在清初词坛上异军突起,举世瞩目,况周颐曾在《蕙风词话》中夸赞“纳兰容若为国初第一高手”[1]4520,甚者王国维把纳兰词推崇到了“北宋以来,一人而已”[1]4251的地位。
当时及后来的评论家除了众口一词对纳兰词给予了高度评价外,多数评论家还特别强调了纳兰性德词作对李后主词的继承关系,认为纳兰词就是“重光后身也”[1]4588。
梁启超也赞同“容若小词,直追后主”[2]。
近代学者吴梅在《词学通论》亦云:纳兰词“究其所诣,洵足追美南唐二主”[3]139。
这些真知灼见,道出了纳兰词与李煜词的渊源关系。
纳兰性德曾在《通志堂集》里说道:“诗乃心声,性情中事也”[4]697,“作诗欲以言情耳”[4]706。
这里纳兰说的虽是诗,其实作词亦然。
故而纳兰性德认为“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
李后主兼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4]717。
又“尝谓桃叶、团扇,艳而不悲;防露、桑间,悲而不雅。
词殆兼之,洵极诣矣”[5]516。
所以他推崇后主词,“《饮水》《侧帽》二集宗尚李煜”[6],李煜写词擅白描,写真情,真率自然,很少典丽藻饰,符合纳兰“艳”而“悲”而“雅”的词作标准。
于是纳兰容若非常尊崇李后主的词作,自觉地接受、传承李煜词作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实现这些自己服膺创作理论。
本文将从纳兰词词的风格、词的语言、词的情感、令词的创作等方面来分析纳兰词对南唐后主李煜词的接受与传承。
纳兰性德与李煜对比分析

两种人生,一处哀婉论纳兰性德与李煜词之异同内容摘要:七百多年前,一个是一国之君,享受着宫中的辉煌华丽,歌舞升平,国家灭亡后,他成了北宋的阶下囚,过着苟且偷生的日子。
七百多年后,;另一个是权倾朝野的相国之子,皇帝身边的红人,从小锦衣玉食,仕途一片光明,在经历丧妻之痛后,他变得惆怅,更加向往自由。
李煜与纳兰性德,他们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也造就了他们相似的词风,李煜在前期主要描写宫廷生活,多富贵气,在后期,由于经历了亡国之痛,词风更多的是表现自己的绝望与愧疚。
纳兰性德的词有一些更为婉约闲适,有的又豪放。
但是他们的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哀婉,无形之中透露着一种凄楚,惆怅。
本文主要就纳兰性德与李煜词风之异同来进行分析对比,来探究跨越七百年时空的两位大词人的词之奥秘所在。
关键词:纳兰性德李煜异同引言:梁启超曾说:“容若小词,直追李主” [1] 虽然两人生活的时间相差七百多年,但是他把纳兰性德与李煜相比,可见二者之间在词上肯定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这也肯定了纳兰性德在词上所达到的高度。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2] 他认为纳兰容若的词清新闲适,不沾染俗气,能够做到随心情真意切,是北宋以来难得的大家。
同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称赞李煜“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3] 他认为李煜的词已经不只是句美,用词美,它的高度更是升华到了神韵上,每一句都是用心写成,抒发的是内心的真实感受。
可见纳兰性德与李煜在中国古代词人中占有重要地位,都是写词的大家,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他们几首比较有代表性的词来探究他们词风的异同。
一、纳兰词多婉约、清新、淡然,李煜词多艳丽、富贵人往往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一个人的生长生存环境,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人,不同的性格,更能决定人的不同未来,这些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
就像孟母三迁,孟母为了孟子能有个更好的环境学习,就搬到了学堂附近,,孟子在学堂耳濡目染,终成为一名儒学大家,可见环境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李煜最妙的一首词,700年来无人敢仿,纳兰性德仿后竟成千古绝唱

李煜最妙的一首词,700年来无人敢仿,纳兰性德仿后竟成千古绝唱李煜,南唐的亡国之君,同时又被称为千古词帝。
都说李煜是一个被皇位耽误了的词人,不做皇帝他是否能在词的国度走得更远虽不好说,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填词确实救赎了他。
他一生创作了很多精彩绝伦的词作,对词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后世更是影响颇深。
纳兰性德便是在他影响下成长起来的词人之一。
一个是南唐后主,一个是清初的贵胄,俩人相差700多年,但是俩人的词作经久不衰,成为后世典范之作。
世人经常将这两个人拿来对比,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两个人的身世和词风颇为相似。
在词风上,梁启超曾说:"容若小词,直追李主",这句话肯定了俩人在词风上的相似。
其实李煜的词经常会被后人模仿。
而李煜本来就是纳兰性德的偶像之一,纳兰曾多次表达对他的欣赏,而且曾多次模仿李煜的词作。
实际上,自古以来,李煜的词被模仿了太多次了。
自从他用"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写愁后,以江水喻愁似乎就成了一种时尚;自从他写出了"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后,西楼月就成了两宋文人争相吟诵的意象;更夸张的是他的那句"小楼昨夜又东风",仅其中一个"又"字,就让宋元明清的文人效仿不绝。
但不知为何,李煜最妙的这首《长相思·一重山》,却700多年来无人敢仿,我们来读一读: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这首词是李煜早期的作品,还没有经历亡国之痛,所以他的词风还是绮丽柔靡,不脱"花间"习气。
这首词句句写思妇"秋怨","秋怨"二字却深藏不露。
该词对思妇的外貌、形象、神态、表情未作任何描摹,而是侧重于表现出她的眼中之景,以折现其胸中之情,用笔极其空灵,因此十分难仿。
而700年后,李煜的这首词传到了纳兰性德的手中,便被仿成了另一首非常经典的《长相思》,成千古绝唱: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这是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创作的一首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纳兰性德对李煜词风的继承和发展作者:周薇发布时间:2008-11-25 10:21:09月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它以其独特艺术审美特征和象征含义成为古代诗歌经典意象之一。
月作为文人抒情感怀的传统意象,在李煜和纳兰性德的词作中也多次出现。
据统计,月意象在李煜现存的全词31首中出现了13次,在347首纳兰词中出现了131次。
本文即以李煜和纳兰性德词中的月意象为切入点,分析其象征意义的变化,探求后者对前者词风的继承与发展和隐藏于其后的深刻原因。
(一)传统诗词中的月意象作为人类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自然景物,月亮很早就进入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视野,用以寄托温婉善感的文人的愁思。
对月的崇拜祭祀可见于《礼记·祭义》“祭日于坛,祭月于坎。
以别幽明,以制上下。
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内外,以端其位。
”在纳兰之前,月已经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诗歌意象,并有着自己独特的象征意义系统。
首先,月亮是离人渴望团圆的象征。
依据自然规律,月有阴晴圆缺的变化,周而复始的特点。
这一点到了漂泊异乡或是思念异乡亲人的文人那里,就成了一种由分离而团圆的象征,常常能勾起离人无限的愁思。
其次,月是永恒生命的象征。
月是大自然永恒性的体现,与人类短暂的生命相对照,使多愁善感的文人发出对宇宙哲思的扣问。
张若虚就有“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喟叹。
再次,月也被看作是柔美的女性的象征。
新月如钩的形状以及皎洁明亮的特征容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的细眉,进而被古代文人引作美女的象征,使得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更加青春鲜活,美艳动人。
不仅如此,月还因为它的朦胧美与花结合,被作为昔日美好时光的象征,与今日现实中的不幸对照触发诗人望月怀人的愁思。
另外,阴阳,乾坤,日月,男女作为两极对照的事象,为中国古代文人所接纳。
在文人政客笔下,君以其尊贵而为阳为乾为日为男,而臣子则为阴为坤为月为女。
月也就成为了古代文人比拟自身寄托政治志向的凭籍。
最后,月的圆缺变化还蕴涵了盛极必衰的哲理。
月满而亏,月最圆的时候也是月走向缺失的开始,这又让有“亢龙有悔”思想的中国古人敏感地体会到人道与自然之中蕴涵的那种盛极必衰的真理。
(二)纳兰性德从对月伤怀中继承发展后主词风纳兰词继承了李煜词中月意象的象征意义,同时也继承了传统诗词中的月意象的某些特征,并且容入了许多个人情感,艺术手法上也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对月怀人,回首往事。
纳兰词中,多有当时明月的写法,他习惯于通过明月来传达自己对于物是人非的哀伤。
他与亡妻伉俪情深,几乎发展到见月伤心、对花溅泪的地步。
在纳兰词中,对月怀妻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作者更是在对亡妻的悼亡词中直接将妻子比喻为天上的明月,一片冰心。
“断肠明月红豆蔻。
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苏幕遮》)词中所写明月依旧,人却不在。
往事浮现,黯然惆怅。
离别之人,只能空见当时明月,心中自然充满哀愁。
纳兰性德的这种写法,直接师承李煜的“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虞美人》)。
李煜的月寄托的是对故国的思念和亡国的悔恨,纳兰的月包含的却是对亡妻的悼念,虽然内容不同,但它们都包含了对往昔美好事物的追忆以及物是人非的怅恨。
情感真挚,痛苦与悲寂的风格一脉相承。
二,月是美好时光与美好事物的象征,多姿多彩。
月意象的这种用法在李煜和纳兰的早期词中都有体现。
亡国前的后主,过的是偏安一隅、无尽享乐的极乐生活,夜夜笙歌,踏月归去。
特别是与小周后的爱情更是柔情蜜意。
这其中月作为美好夜晚的一部分景色也被渲染上了欢快愉悦的色彩。
和李煜一样,丧妻前的容若是一个“侧帽风前花满路”的乌衣少年。
那时纳兰笔下的月被蒙上了一层浪漫的色调。
这在纳兰的友情词中有很多体现,月明如水,体现了君子之交的纯洁与高贵。
三,月是男女相思的寄托。
李煜和纳兰都写男女相思的词,而这些男女相思的词中又必不可少的是对月而起。
这不仅是纳兰对李煜的继承,而应该是这两位词人对于传统月意象象征系统的一个继承。
纳兰写“花月不曾闲,莫放相思醒”(《生查子》)。
李煜写“樱花落尽阶前月”(《谢新恩》)都表现的男女之间相思苦楚,对月落泪。
词风真挚自然,寓情景以生命,如王国维先生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羁旅月中最愁思。
纳兰的词中包含很多边塞词,其中的月意象又包含浓厚的思乡情谊。
纳兰作为康熙的御前侍卫,跟随康熙出巡,自然不同于一般的羁旅天涯的生活。
他的边塞生活虽壮丽奢华,但对于生性追求自由纯性的纳兰来说,个中的酸楚自是无法言说。
纳兰边塞词中多用“寒月”“冷月”来抒发自己对侍卫生活的厌倦无奈以及对分隔两地的妻子的思念。
这是李煜的词所没有的,作为亡国君的李煜自然没有羁旅生活,他有的只是沉迷过去,怀念故国的伤情。
五,以月自伤,悲情无限。
纳兰的词哀感顽艳,千古伤心。
他以月自比,暗喻自己缺失的人生。
如:“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长如玦。
但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蝶恋花》)“性德此词的重点却在…缺‟,在…离‟,认为会少离多,毕竟是人生一大憾事。
因此他写得悲凉凄恻。
他…怜月‟实是自伤。
”纳兰借月亮的盈亏表达了自己对于爱妻早亡的无奈与悲伤,他希望妻子永远健康如月亮那般。
然而自己的命运和月亮一样,是一夜月圆,却夜夜月缺。
这是纳兰性德对月意象的发展,由于他“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所以能将自身比为圆少缺多的月亮,这种用法出李煜之上。
六,赋月以灵性,月能体味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苦痛。
李煜词中的月是一种寄托情思的景物,没有生命。
人只能对月怀思,月却不能体味人的心思。
而容若笔下的月是有生命的,这一点,是纳兰性德对李煜在月意象运用方面最大的发展。
纳兰说“飘零心事,残月落花知”(《临江仙》),月有灵性,它能知道人类那些卑微的怀念和愁思;纳兰说“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临江仙寒柳》),月能爱人,懂得怜惜;纳兰说“凭将扫黛窗前月,持向今朝照别离”(《鹧鸪天》),月是镜子,空照离愁。
难怪张草纫先生说他“显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李后主的词风,缠绵凄婉,愁肠百结,字字血泪,是“从心灵深处弹奏出的一支支人生悲歌”。
纳兰性德则是哀感顽艳,婉转凄清直追后主。
他们的词都“温婉中流露出哀伤,掩卷后总有一种怅然若失之感”。
所以梁启超说:“容若小词,直追后主。
”陈维菘说:“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
”然而后主在抒情时对自己的人生痛苦,没有怨恨,没有反抗,没有忏悔,有的只是呻吟和无限的伤春悲秋。
在这一点上,纳兰对后主却有新的发展。
他词的题材内容明显更加丰富,边塞词,悼亡词,爱情词都包含着不同的内容,当然仍然保持着不变的伤痛。
另一方面,纳兰在艺术手法上较之后主,更加多元化,就好像月的含义在纳兰词中被拓展,并且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意义。
再次纳兰的词风较之后主,更加有一种侠骨柔情,刚柔并兼。
(三)纳兰性德对李煜词风继承并有所发展的原因初探其一,悲剧命运造就了一样的天才词人从一国之君到阶下囚,从人间极乐到百事堪哀,从九五之尊到凌辱践踏,李煜苦到了极致,愁到了极致,也绝望到了极致。
他的字里行间饱含了凭栏对月深厚的故国之思以及今昔对比沉痛的亡国之恨。
所以他的词风固定在一个绝望者的发泄与投注上。
纳兰的人生际遇虽与后主不尽相同,但也充满了苦难。
先辈的仇恨,爱妻的早夭,与爱人的别离,伴君如伴虎的危险,侍从的无奈,与父亲的矛盾,羁旅的寂寞……所有都加在秉性纯洁,细致纤弱的容若身上。
独特的人生经历使得他的词中充满了怀妻之痛,爱情之思,羁旅思乡之苦,痛彻心扉之伤,因而他的月意象的象征意义是复合性的。
他的词不仅仅是绝望者的呻吟,同时也是绝望者的呼喊。
其二,个人偏好与性格差异纳兰自幼聪颖,喜好诗词,追求纯真自然。
尤其词,成就极高。
纳兰认为:“《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
宋词适用而少贵重。
李后主兼有其美,更绕烟水迷离之致。
”纳兰学词,始于《花间》,宗于后主。
个人偏好使得容若对李煜的词作欣赏有加。
李煜的情感虽然真挚但懦弱,贪生怕死。
做了阶下囚的李煜又时时刻刻被死亡所威胁,于是哀莫大于心死。
他不渴求有生的希望,也就不会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他只能一味的唉声叹气,对月思怀。
纳兰则截然不同,纳兰才学卓越,志向高远,性情清高、通脱,又纤弱善感,细腻多情,是翩翩浊世里的佳公子。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蝶恋花》)深情,也是容若最能打动人的地方。
王国维说纳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纳兰是多愁善感的,是细腻的,他的词风哀婉动人,格调高秀,对李后主又有所超脱。
张任政曰::“先生弱冠时,已赋悼亡,缱绻哀感之作。
居词集之半,声泪俱随,令人不能卒读。
”其三,时代的发展与诗词艺术的成熟。
词产生在晚唐五代,李后主的词“在境界和气象方面都做出了较大的开拓,而风格上却情致缠绵。
”而词在经过了宋代的繁荣,元明两代的沉寂,在清初时已出现了中兴的势头。
这一时期的纳兰不仅吸收了李后主真切自然,凄凉哀婉的词风。
同时也借鉴了晏小山、李清照、秦观等人的独特之处,自成一派。
“纳兰词真挚自然,婉丽清新,善用白描,不事雕琢,运笔如行云流水,纯任感情在笔端倾泻。
他还吸收李清照,秦观的婉约特色,铸造出个人的独特风格”。
因而,纳兰得已继承并且发展了李后主的词风。
(四)余论纳兰对李煜词风的继承和发展是多方面的,他在继承李后主的真切哀伤的同时也溶入了自己的灵魂。
月意象是这种继承和嬗变的一个方面,但不是仅有的一个方面。
相信一个如此聪颖的佳公子,若不是早逝,一定能让李后主的绝响再现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