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导言
自然辩证法——理解天地之道自然辩证法,是一种以对待自然为中心的哲学理论,它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更重要的是具有指导人类对自然科学的创新和应用的实践价值。
自然辩证法主张在观察、研究自然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到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表面现象,更要关注事物内在的发展规律。
它认为,自然界万物的变化都是在辩证的、相互矛盾的前提下进行的,只有全面、科学地认识、应用这些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才能更好地探索和利用自然资源,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体系涉及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比如对于生命科学领域,它通过辩证的思考理解生命之间的相互作用、适应环境的规律等。
对于物理学领域,则体现为理解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展现物质本身的矛盾等。
但更为重要的是,自然辩证法严格遵循科学、实证主义的原则,在即将到来的新时代,它对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强烈的实践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辩证法“理解天地之道”的实践价值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充分发扬科学精神,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的理论观点和实践途径。
只有通过这样不断的努力,我们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济大学《自然辩证法导论》 期末复习总结、试题
同济大学《自然辩证法导论》及期末试题导言部分1、 自然辩证法的中心线索、研究内容和学科性质是什么?中心线索: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研究内容:三个方面(自然观、科技方法论、科技观)它作为马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的演化发展”、“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及“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及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介于哲学与自然科学技术之间,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的二级学科,是满科斯主义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方面,研究自然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2、 自然辩证法在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自然辩证法作为哲学二级学科,是哲学的普遍理论在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可以帮助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人了解科学技术的本质和发展特征、思考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复杂问题(由科学技术运用产生的社会后果是不能单靠科学技术本身来解决的,它涉及到科学技术以外的问题,如科研伦理、科学家工程师的社会责任、科技政策等问题)、以及给予方法思维的指导。
因此,自然辩证法的作用就在于,既能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贯彻到科学技术领域,指导它健康发展;又能把科技成就从哲学上概括出来,提升上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3、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学习子让辩证法可以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科技观和掌握科学技术方法论,可以帮会组人们正确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辩证关系,树立人鱼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提高科学工作者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方法意识,可以帮助我们扩大知识面,增强科技意识,指导我们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进行科学技术研究。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不仅可以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哲学素养,还可以像哲学输送营养,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贡献。
第一篇 自然观部分第一章 自然观的发展1、 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科学基础和局限性。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1)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2)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3)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自然观;科技观;科技方法论;科技社会论;中国科技观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和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科技发展而改变形式;它的发展历程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
思想渊源: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
主要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
作用: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2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缺陷:1受原始宗教和神话影响,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
2受当时自然哲学限制,不能在细节上科学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缺乏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都是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新形势下“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探讨
法》 内容 丰 富 , 想 深 刻 , 马 克思 主 义 发展 史 中 思 在
占在非 常重 要 的地 位 然 而 , 少 的 教 师 在 授课 不
是传 统 的三 大块 之 一 , 是 与 硕 士生 从 事 科 学 研 既
新 形 势 下 “自然 辩 证 法 概 论 " 学 探 讨 教
杜 严 勇
摘 要 : 对教 育部 对硕 士 生 “自然辩 证 法概 论 ” 程 的改革 意见 , 出 了如 针 课 提
何应 对 的策略 。要 在 坚持 马克 思主 义 思想政 治理 论课 的原 则 立场 的 前提 下 , 减 精 与压 缩教 学 内容 , 淡化 理论 体 系, 出科 学技 术方 法论 的 内容 与特 色, 突 拓展 第. i z  ̄ -
硕 士 生掌 握辩 证 唯物 主 义 的 自然 观 、 学 观 、 科 技术 观, 了解 自然 界发 展 和科 学 技 术发 展 的一般 规 律 , 认 识 科学 技 术 在 社 会 发 展 中 的 作 用 , 养 硕 士 生 培 的创 新精 神 和创新 能 力 。 ”
( ) 二
很多学校原来的学时一般是《 意见》 中要求 的 3倍 , 比如 同济大学现在就是 5 4学时。对 比《 意 见》 基本要求》 我们可 以发现 , 与《 , 这门课程 的要 求无论是从 教学 内容 , 还是教学 目的方面都没有
新发展 , 吸收 科 学 技 术 哲 学 、 学 技 术史 、 学 社 科 科
会学 、 技术社会学 、 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T ( SS 科 学技术与社会 、 科学技术学 ) 等领域 的新观点和新 方法 ; 概括科学技术 的新成就、 分析科学技术发展 过 程 中提 出 的 新 问 题 , 析有 关 社 会 发 展 与 经 济 评 建 设 中 的重 大 事件 和 有 影 响 的思 潮 。要 体 现与 时
自然辩证法 完整版
概念:(二到六,ppt上没有)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古代自然哲学的概念?古代自然哲学:是关于自然界的哲学学说。
古代人积累的自然知识综合地表现为自然哲学。
古代的自然哲学反映着那些哲学与科学还未分化,它既是哲学,又是自然知识的特殊形态。
三.技术创新的定义?技术创新的过程?技术创新:是发明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应用。
是改进现有或创新的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
过程:既包括从发明到生产技术的转化过程,或者称之为技术本身的创新过程,又包括经济过程、管理与组织过程。
这一过程是连续渐进的过程,同时又显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技术创新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阶段,其创新内容要发生变化。
四.星云假说:星云假说认为太阳起源于一片原始星云,由原始星云逐渐生成的学说。
五.地质渐变论:以地球的缓慢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来说明整个地球,地球表面和地球上的动物和植物,说明他们的变化都是自然力作用和演变的结果,具有时间演变的历史。
六.实用科学:古代的实用科学是尚未与技术分化的一种知识形态,技术包含知识,知识带有明显的实用性。
简答题:一.怎样理解自然辨证法的地位和性质?自然辩证法性质:自然辩证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支学科。
自然辩证法地位:自然辩证法不同于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也不同于各门科学技术,但它又是两者的纽带和桥梁。
如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社会科学的中间环节一样。
二.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内容?首先,自然辩证法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但它又不像各门自然科学那样去探讨自然界某种特定运动形式的规律,而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是关于自然界的总观点,它考察整个自然界存在的系统形式和层次结构,研究自然界的演化过程和自组织机制,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自然辩证法名词解释
自然辩证法名词解释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思想体系,旨在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它通过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和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
自然辩证法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但其真正成熟和系统化是在19世纪由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和恩格斯等人所提出的。
他们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各种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二、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 统一性原理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
任何一个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依赖关系。
通过研究这种联系和依赖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 矛盾性原理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矛盾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根源,也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包括对立面和统一面两个方面,通过对矛盾的分析和解决,可以推动事物向更高阶段发展。
3. 发展性原理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连续的过程,同时也存在着突变和飞跃。
通过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可以揭示事物内在的趋势和方向。
4. 相对性原理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而言的,它们没有绝对的存在和价值。
任何一个事物都是通过与其他事物相互比较才能确定其属性和特征。
通过研究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可以更好地认识事物本质。
三、自然辩证法的应用领域自然辩证法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思想,还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等领域都有重要意义。
1. 自然科学在自然科学中,自然辩证法提供了一种研究自然界的方法和思路。
它帮助科学家们理解自然界的整体结构和演化过程,揭示了各种现象和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应用自然辩证法的原理,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推动科学的发展。
2. 社会科学在社会科学中,自然辩证法提供了一种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的方法。
它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揭示了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
同济大学自然辩证法辨历年试题
1 /7
2004/6/12/403
同济大学《自然辩证法》历年试题合集
说明:①本合集涵盖笔者所搜集之 5 套 2001-2003 年全真试题与部分佚名试题;②所有选择题答案无权威性,仅供参考。
PAPER
1.
I
(2001 年)
11. 科学技术不同于其它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于它(①③) ① 是一般社会生产力 ③不具有阶级性 ② 随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 ④属于社会上层建筑
2004/6/12/403 ③对应性 ⑥ 典型性
系统进化的条件是系统的??以及要素之间的线性相互作 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不同学派、不同观点 的学术争论是完全多余的。
关于“科研中的机遇”问题,哪个观点是正确的(②③④) ① 科研中没有偶然性,机遇是必然的 ②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③ 认识中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是机遇产生的主观方 面的原因 ④ 机遇可能会导致研究目标之外的发现
6. 马克思主义认为,对科技发展和应用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
PAPER
1.
III
(2001 年)
一、多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4 分)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研究领域是(①④⑥) ① 对自然界总的和根本的看法 ② 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 ③ 自然界发展的具有规律 ④ 人与自然的关系 ⑤ 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总观点 ⑥ 自然界的根本属性 2. 以下关于 “系统的整体性特征” , 提法正确的是 (①②③⑤) ① 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②系统质不等于要素质 ③ 要素与整体之间存在非加和关系 ④ 要素与整体之间存在加和关系 ⑤ 系统是动态与定态的辩证统一 3.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下列哪些是正确的(①②⑤) ① 人对自然具有受动性 ② 自然制约了人的发展必需的资源 ③ 人应该控制和改造自然 ④ 人工自然的扩大有利于人的生存 ⑤ 现实中,人依然有不可忽视的受动性 ⑥ 为保护环境,应倡导“还朴归真” 4. 下述方法,哪些是科学技术活动的一般方法(②⑤) ① 氧化还原法 ⑤ 假说方法 5. ② 实验方法 4. ⑦浮选法 ⑥光谱分析方法 ③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 ④ 归纳法 科学观察方法的基本原则是(①④⑥) 2. 3. 1.
自然辩证法绪论介绍
如何成为了一门“科学”?
爱因斯坦的意见 1956年国务院制定全国12年(1956-
1967)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包括自然科 学和哲学社会科学
于光远主持自然辩证法研究规划,草案说: “在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是存在着这样一 门科学,正像在哲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存在 着一门历史唯物主义一样。这门科学,我 们暂定名为‘自然辩证法’……”
最重要的科学哲学家(标志性人物)
1休谟(David Hume,1711-1776),《人性 论》,《人类理解研究》。归纳问题,因果性 问题;“自然主义的谬误”(“是”与“应 当”)
2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 《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 (1925, tr. 1940);
上联: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下联:
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横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不服不行
问题1——不服“什么”不行? 问题2——应该不服什么不行?
第二讲
科学、非科学、伪
科学、反科学辨——对科学的内
涵
几个案例、几个问题
唐雨与耳朵认字(1979-1983) 钱学森与人体科学(1983-1989):气功、
20世纪科学哲学的4大主题
(the most central themes)
据Donald Gillies(1993) Inductivisim and its Critics(归纳主义及其
批评) Conventionalism and Duhem-Quine
Thesis(约定论及迪昂-蒯因论题) The Nature of Observation(观察的本性) The Demarcation between Science and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整理版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整理版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内容是什么?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一个重要分支科学,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理论体系。
学科性质: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已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研究对象:以整体的自然界(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整体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内容:自然观(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科技观(科技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科学技术与社会等)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2、系统概念,含义?如何理解系统的整体性特征?系统的概念:一般认为,系统是运动变化着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的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整体。
系统的本质特征:开放性: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动态性:即自然系统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整体性:系统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简单地机械加和。
层次性: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有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的总和的效果。
一方面,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机械加和,系统具有各个组成要素没有的新的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
另一方面,作为系统整体中的要素也具有它自身所没有的整体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与他们未组成系统独立存在时有质的区别。
三、系统的定义、系统与要素、环境的辩证关系1、系统:运动变化着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的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整体。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课程)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现象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和自然科学的哲学基础的一门科学。
一、引言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哲学性质的学科,旨在探讨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以及自然科学发展的方法论。
在我国,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已有较长历史,但在研究生课程中,如何将这一理论讲深、讲透,使其内容丰富,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课程进行详细阐述。
二、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1. 自然辩证法的定义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发展变化和矛盾统一规律的哲学理论。
它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探讨自然界内在的、普遍的规律,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
2.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自然辩证法强调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发展性: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发展是自然界的基本特征。
(3)矛盾性:自然辩证法强调自然界内部存在着矛盾,矛盾是自然界发展的动力。
三、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规律1. 联系与发展的规律联系与发展规律揭示了自然界各种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自然界的发展趋势。
这一规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联系的普遍性: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联系的多样性:自然界的联系具有多样性,包括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等。
(3)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
2. 矛盾的规律矛盾规律是自然辩证法的核心内容,它揭示了自然界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矛盾规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矛盾普遍性: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2)矛盾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3)矛盾发展的规律:矛盾是自然界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发展推动自然界的发展。
3. 量变与质变的规律量变与质变的规律揭示了自然界事物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或程度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性质的根本改变。
自然辩证法原文
自然辩证法原文第一篇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自然辩证法是哲学的一部分,是研究自然界的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哲学学说。
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其中以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和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转”思想为代表,对自然辩证法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在中国,道家学说也提出了自然辩证法的思想,认为自然界的变化是由“阴阳五行”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在欧洲,伽利略、伏尔泰等人的科学研究也为自然辩证法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契机。
到了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了“辩证法的观念”,将辩证法扩展到自然领域,并强调了“物质的内在矛盾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并将其运用到社会现实和历史发展的研究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自然辩证法理论,就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1、物质的内在矛盾性物质是自然界的基本要素,而物质的内在矛盾性则是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概念之一。
任何物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在这个过程中,物质内部存在着矛盾和对立面,这些矛盾和对立面驱动着物质的发展和变化。
2、质变和量变的统一在物质的发展过程中,既有质变的突变和革命性变化,也有量变的渐进和连续性变化。
然而两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量变可以逐渐积累和推动质变的发生,而质变则能够彻底改变物质的性质和结构。
3、自然界的周期性和连续性自然界的变化过程存在周期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生命和死亡、物种的起源和灭亡、季节的更替等都是周期变化的。
然而这些周期变化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连续变化的。
周期变化不仅是连续变化的基础,而且也受到连续性变化的制约和影响。
1、科学研究自然辩证法提供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理论基础。
在科学研究中,研究者需要发现物质内部和物质之间的矛盾和对立面,并理解质变和量变的关系。
研究者也需要从整体和局部、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去观察和探究自然现象和规律。
2、环境保护自然辩证法也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理论和方法。
环境问题往往是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界的矛盾引起的,因此环境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界内部的矛盾和对立面。
同济大学自然辩证法分章提纲+详细页码版
1、自然辩证法相关学科性质(1):综述+关系研究对象和内容(2-4):自然观+科技方法论+科技观+1中心线索特点(4-5):开放的体系2、自然辨证法创立社会条件(5-6)创立过程(6-7)基本思想(7-10):5点对马克思主义体系的贡献(10-12):2点传播与发展(12-13)3、自然辨证法对科技的作用综述(13-15)自然辨证法与现代科技哲学(15-18)学习意义(18-19):3个方面第一章自然观的发展第二章物质运动的自然图景1、人类认识的发展含义(50):广义、狭义自然界的物质性(50-5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物质形态的分类(53-55):4种分类方法物质和运动的关系(55-59):1关系+4领域+1哲学方法论2、自然界的发展宇宙的发展(59-64):宇宙模型,大爆炸理论及其困境星系和恒星的发展(64-67):不同观点,恒星阶段,统一与斗争的原理地球的发展(67-69):3个部分演化生命的发展(69-72):化学进化、生物进化、哲学思考发展特点(73):4个特点第三章自然界的系统性1、系统相关含义(74)基本特征(80-91):整体性动态性层次性自组织性●整体性(80-83):非加和性●动态性:(83-84):稳定与涨落,动态与定态●层次性:(85-89):基本属性+4种关系●自组织性(89-91):创新、表现2、系统的哲学思考层次认识的发展(91-92)层次与结合能(92-93):层次越深,结合能越大,层越稳定层次的界限(94-96):有限与无限的统一第四章自然系统演化的规律性1、自然界演化的一般特点不可逆性(97-101):自然界事物基本属性●可逆与不可逆●时间箭头●不可逆性的作用有序和无序的统一(101-104)●概念●熵对称和对称破缺的统一(104-105)进化与退化的统一(105-108)自然系统演化的循环性(121-125):3个特点,普遍性,多样性,不可逆性和无限性2、系统进化相关:开放系统是基本前提(108-110)开放和远离平衡态是必要条件(109)非线性相互作用是依据(110-111)涨落是诱因(111-112)3、混沌相关:定义(113)特征(114-118):3个混沌的道路(119-121):3个主要+很多系统的衰亡(120)第五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观1、人类的发展劳动产生人(126-128):3点2、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主客体关系(128-130):主要3点关系实践的纽带(130-131):能动与受动的关系(131-134):两个方面+1总结3、人工自然相关自然的不同划分(135):据认识水平,据实践水平人工自然的划分(135):影响的自然、人工自然物人与自然是实践基础上的对象性关系,体现了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统一主客体关系(表现在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实践是对象性关系的纽带(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了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统一作用(136):?人工自然的发展(136-137)4、生态自然观相关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138-142):2个方面+1总结全球生态环境问题(142-145):产生,反思,4大问题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45-147)现代生态自然观(147-148)5、可持续发展相关含义(148)核心思想(149)基本内容(149-150):5条怎样实现(150-151):前提、途径、社会条件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151-154):3点科技方法论部分第六章科学认识和科技方法2、科学技术方法相关:含义(162):分狭义和广义特点(163-165):4个特点总体结构(165-166):3层作用:(168-171):3个3、科学技术活动相关:科学方法,技术方法,技术创新(171-173):●各自的程序●彼此的关系:共同点和区别科学方法与技术方法的关系(173-175):1个统一,3个区别第七章科学问题和科研选题1、科学问题相关:含义和特点(176-177)类型(178-184):5种●科学问题是正确问题(根据问题预设在其应答域内有解)、真实问题(可由实践检验)、待解问题的合取,可分为常规问题和反常问题。
自然辩证法综述与思考
自然辩证法综述与思考一、自然辩证法综述1、自然辩证法绪论自然辩证法可称为科学技术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认知方法、技术创新方法、科技创新人才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政治经济的互动关系等,它的理论前提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自然辩证法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同努力下,主要由恩格斯的著作《自然辩证法》开创的。
它证明了哲学对自然科学的适用性,反对反对者和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与进步。
自然辩证法的重大意义在于培养创新人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建立正确的科学技术观,形成良好的科技素养、树立合理的科技价值观和掌握系统的科技创新方法。
2.自然观与科学发展科学发展的历史水平决定自然观的形态和内容;一定形态的自然观又反过来作为科学认识的范式而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影响科学的创新与发展。
自然科学历史上的每一次革命都会引起自然观的革命和创新,新的自然观有会引起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
认识自然观的发展规律有助于发展自然观的内容,同时又有助于我们选择先进的创新范式,加速科学的创新与发展。
包括五个阶段:思辨自然观与前科学的发展、机械自然观与第一次科学革命、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第二次科学革命、系统自然观与第三次科学革命、生态科学与生态自然观。
科学发展经历潜科学到前科学再到科学的三种形态,分别代表着知识零散但增长趋势明显、学派林立但争论不休和有序和谐的知识系统。
古代科技成果的最高境界就是科学、技术与哲学。
3.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自然界,因此,科学观一方面表现为一定自然观的演绎,另一方面又依赖于科学本身发展规律的认识。
科学是主体关于认知对象的系统化的知识及其生产、创新的社会活动,不等于科学知识,不等于科学研究组织,不等于科学活动本身。
其价值是科学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指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科学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
2024年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带特殊条款)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带特殊条款)研究生自然辩证法一、引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以自然界和自然科学为研究对象,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
作为研究生,我们应当深入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其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和实践中,为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二、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认为,自然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研究自然科学时,要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出发,揭示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2.世界物质多样性原理世界物质多样性原理认为,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千差万别,各种物质形态之间存在着差异和矛盾。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研究自然科学时,要充分认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揭示各种物质形态之间的差异和矛盾。
3.世界物质运动和变化原理世界物质运动和变化原理认为,自然界中的物质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研究自然科学时,要关注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变化,揭示自然界的发展规律。
4.世界物质联系和作用原理世界物质联系和作用原理认为,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形态之间存在着联系和作用,这些联系和作用是自然界发展的动力。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研究自然科学时,要深入研究物质形态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揭示自然界的发展动力。
三、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应用1.揭示自然现象的本质自然辩证法强调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多样性、运动和变化以及联系和作用等方面揭示自然现象的本质。
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我们要运用自然辩证法的原理,深入研究各种自然现象,揭示其内在规律。
2.指导自然科学实践自然辩证法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在自然科学实践中,我们要遵循自然辩证法的原理,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3.推动科学技术创新自然辩证法强调创新和发展。
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我们要运用自然辩证法的原理,敢于突破成规陈说,勇于开拓进取,不断推动科学技术创新。
同济大学自然辩证法不定项选择题合辑
同济大学自然辩证法不定项选择题合辑同济大学硕士生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题---不定项选择题1.下述关于自然辩证法学科性质理解正确的是:( DE )A.它是纯粹的哲学。
B它是纯粹的科学C它是最科学的哲学D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的哲学E 它是交叉科学。
1. 自然辩证法的科学基础包括(①②③)①达尔文的进化论②细胞学说③太阳系星云说④牛顿力学1.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包括(②)①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部分②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③自然、社会和思维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④自然界的特殊规律2. 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所研究的方法是(③④)①哲学方法②自然科学技术某学科的特殊方法③自然科学技术的一般方法④工程技术的一般方法2. 贯穿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中心线索是(②)①人与社会的关系②人与自然的关系③人与人的关系④科技与经济的关系1.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研究领域是(①④⑥)①对自然界总的和根本的看法②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③自然界发展的具有规律④人与自然的关系⑤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总观点⑥自然界的根本属性1. 贯穿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中心线索是(②)①人与社会的关系②人与自然的关系③人与人的关系④科技与经济的关系----------------------------------------------------------4.下述关于自然系统性特征理解正确的是:( DE )A它的内部只有加和性关系B它终处于稳定态C它内部的结合能大小与其尺度成正比D它的演化是不可逆的E它的演化是超循环的。
13. 下述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正确的是:( BD )A 人类是自然界的主宰者B自然是人类生存的依赖C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D自然资源可以循环利用E人与自然不可能实现和谐。
3. 自然界物质系统进化的必要条件是(①③④)①系统内各要素非线性的相互作用②系统是个孤立系统③系统内部随机涨落④系统能从环境获得能量、物质与信息2.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下列哪些是正确的(①②⑤)①人对自然具有受动性②自然制约了人的发展必需的资源③人应该控制和改造自然④人工自然的扩大有利于人的生存⑤现实中,人依然有不可忽视的受动性⑥为保护环境,应倡导“还朴归真”1. 关于人工自然研究正确的观点是(②⑤)①人工自然的变化速度不如天然自然变化那么快②支配天然自然的规律同样支配人工自然③天然自然包含着人的智慧与欲望④自然保护区仅仅对天然自然人为控制,所以也属于天然自然⑤人“可望不可及”那部分自然仍然是天然自然a)人工自然的扩大有利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4.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是(①②④)①通过宣传教育重建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概念②发展和依靠科学技术合理改造自然③使社会生产生态化④促进社会进步和社会变革2.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基本点是(全部)①人对自然具有受动性;②自然制约了人的发展必需的资源;③人对自然具有能动性;④人依赖自然与改造自然是不可分割的;⑤现实中,人依然友不可忽视的受动性;⑥人与自然各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我国自然辩证法教学研究回顾与思考——基于CSSCI期刊论文的考察
第38卷,第1期 2021年2月科学技术哲学研究Studies in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38 N o.1Feb.,2021.教学.我国自然辩证法教学研究回顾与思考—基于CSSCI期刊论文的考察王少(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092)摘要:教学研究是深化自然辩证法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
分析CSSCI期刊中的自然辩证法教学研 究论文后发现,自然辩证法教学研究存在作者年龄断层、研究影响力不足、展现教学研究的阵地稀缺等问题。
自然辩证法教学研究与国家思政教育政策关联紧密,大体经历了传统教改、课程重构、突出细节、拓展外延和回 归思政五个阶段。
深化和发展自然辩证法教学研究应当立足思政教育,构建话语体系,完善研究范式,重视科 技伦理,吸引年轻学人加入研究队列。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教学研究;发展历程;思政教育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7062(2021)01 -0123 -06一 引言1981年3月,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开设自然辩 证法方面课程的意见》第一次明确将“自然辩证法”课程列为理工科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 课,当时各高校基本使用国内第一本自然辩证法教 材《自然辩证法讲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进行授课[1]。
时至今日,“自然辩证法”课已经在各 大高校的课堂上走过了约40年的历程,40年来,我 国自然辩证法学科蓬勃发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不断推陈出新。
众所周知,教学离不开研究,教学研 究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
站在新的历史 起点上,有必要回顾我国自然辩证法教学研究情况,并思考其未来发展路径。
本文以C S S C I期刊上发表的自然辩证法教学研 究论文为素材展开研究。
在C N K I期刊数据库中将 论文检索来源设定为CSSCI,为防止遗漏,采取了范 围较广的主题检索法,将检索主题设置为“自然辩 证法”并含“教学”“自然辩证法”并含“教育”和“自然辩证法”并含“课程”,检索截止日期为2019年12 月24日。
自然辩证法
4)运动的规律性 4.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异同
自四然、辩什证么法是自自然然辩辩证证法法自然辩证法自然
(三)自然辩证法的结构
1、自然
——自然存在状态和运动规律 2、从自然到人
自然观
——自然的进化
3、人 ——人的认识能力
方法论
自一然、辩作证为法出自发然点辩和归证宿法点自的然自辩然证法自然
(三)作为归宿点的自然 人工自然——“第二自然”。
1.第二自然的内容 1)作为生活资料的物质产品。 2)构成生产力的生产资料。 3)表现为物化形态的科学技术。
自(然三辩)证作法为自归然宿辩点证的法自然自然辩证法自然
2.第二自然的特点 1)都深深地打上人的印记。 2)将为人们逐渐占有。 3)成为社会进步的要素。
线
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自然
1、对待文献的态度 •学习文献的危险性:
而摆脱陈规戒律和解决这个问 题本身一样费劲。
•怎样学习? 要有新鲜的观点和独创精神,
阅读时必须抱批评、思考的态度。
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自然
2、对待技术手段的态度
“跛足而不迷路能赶过虽健步 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 ——培根
自二然、辩科证学法与自技然术辩的证基法本特自征然辩证法自然
(三)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 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1)从目的和任务看 2)从活动过程看 3)从形态上看 4)从评价标准看 5)从与社会的相关程度上看 6)从性质上看 7)从工作主体看 8)从意义上看
自(然三辩)证科法学自与技然术辩的证相法互自关然系辩证法自然
3.自然的分类 人类干预程度的大小是分类的依据。 1)天然自然 2)人工自然
同济大学自然辩证法笔记
Ch1.1自然观的演变1.古代朴素自然观(古希腊vs中国)质朴性:把自然界统一为具体事物;思辨性:圆圈式的简单循环;猜测性:有启发性,但幼稚,有神秘色彩古希腊关于世界本原:以唯物主义为主,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关于数学成就:几何关于物质的运动和时空关于天文学的宇宙模型关于生物学和医学总体(4点):总体评价:1)朴素的唯物论(占主导地位)。
基本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力图从自然界本身来解释自然界,这标志着人类摆脱愚昧,走向科学的第一步。
(2)朴素的辩证法。
从事物的联系、变化、演化、运动方面来看待事物,但由于当时科技的落后,没有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之上,这种自然观只能是朴素的。
(3)整体性、系统性。
由于科学未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古希腊人总是从整体上观察和说明自然的变化过程。
(4)直观性、猜测性。
对事物进行直接的观察,得到直观的结果。
这表现了人类的幼稚性。
中国关于自然的物质本原关于天文学和历法关于医药学关于数学关于其他技术方面成就:四大独特体系:农医天算四大发明:指南针、印刷术、火药、造纸术关于李约瑟问题的思考:中国不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中国人太讲究实用、不注重理论提炼,很多发现都滞留在经验阶段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2.中世纪神学自然观唯理论3.17、18世纪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片面、静止、孤立机械论决定论还原论进步:科学局限:僵化,强调必然性忽略偶然性4.19世纪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五大科学基础:天文:康德——星云假说地址:赖尔——地质渐变论生物:细胞学说;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物理:能量转化与守恒定理化学:元素周期律特点:演化、联系、(运动、发展)5.古代vs.近代vs.辨证Ch1.2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人——制造/使用工具——进化进化之中必然包含退化“人类中心主义”: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象性关系:人=自然价值关系:人不等于自然人类中心主义”vs.“生物自然主义”vs.“自然中心主义”1.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1、基础是实践首先,实践使人从自然分化出来其次,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人作用于自然、自然也作用于人,其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主体客体化”(即自然的本质和规律通过实践进入人的意识,从而实现了自然对人的改造)、“客体主体化”(即人有目的的通过实践改造自然,产生了人工自然)再次,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实践问题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性、选择性、计划性、创造性2、主客体关系主要表现为:“实践关系”(最基本的关系)—在实践活动中,主客体之间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同济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
09《自然辩证法导论》复习提纲导言部分1、自然辩证法的中心线索、研究内容和学科性质是什么?2、自然辩证法在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3、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自然观部分1、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科学基础和局限性。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作用。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基本观点是什么?4、系统及其基本范畴。
要素与结构、结构与功能、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5、系统有哪些基本特征?6、了解宇宙起源假说和生物进化论的基本思想。
7、自然系统演化的规律性有哪些表现?不可逆性在演化中的起什么作用?8、如何理解熵的概念?9、物质系统进化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说开放系统是系统进化的前提?10、什么是涨落?涨落与系统演化有什么关系?11、什么是混沌及其基本特征。
12、自然系统演化循环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13、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4、什么是人工自然?人工自然及人类实践活动对自然系统有什么影响?15、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16、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核心思想及基本内容是什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途径。
科技方法论部分1、科学技术方法的含义和特点。
2、怎样理解科学问题?它在科研中的作用是什么?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有哪些?3、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经验事实的区别与联系。
4、什么是科学观察?科学观察应遵循什么原则?科学仪器的引入对观察方法的发展有什么意义?5、科学实验及其作用是什么?模拟实验的特点及类型。
6、为什么说“观察渗透理论”,它与观察客观性的关系。
7、什么是科学发现的机遇?怎样才能抓住机遇?8、科学假说的特点、作用以及提出科学假说的方法论原则?9、为什么说逻辑分析和证明是实践检验假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证实与证伪在科研中的作用和关系。
10、发明的含义,发明的判定标准和专利。
技术活动的基本程序。
11、分析与综合、归纳法与演绎法、类比等逻辑方法的客观基础、作用及局限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济大学《自然辩证法》历年试题合集来源:丁景辰Jason的日志同济大学《自然辩证法》历年试题合集说明:①本合集涵盖笔者所搜集之5套2001-2003年全真试题与部分佚名试题;②所有选择题答案无权威性,仅供参考。
PAPER I(2001年)一、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 贯穿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中心线索是(②)①人与社会的关系②人与自然的关系③人与人的关系④科技与经济的关系2. 自然辩证法的科学基础包括(①②③)①达尔文的进化论②细胞学说③太阳系星云说④牛顿力学3. 以下属于物质系统层次关系的是(②③)①地球内部地核、地幔、地壳的关系②物质内部分子、原子和基本粒子的关系③人体内部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关系④分子内部原子与原子的关系4. 自然界物质系统进化的必要条件是(①③④)①系统内各要素非线性的相互作用②系统是个孤立系统③系统内部随机涨落④系统能从环境获得能量、物质与信息5. 下列关于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的表述,正确的是(①③④)①它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②它是宗教神学的自然观③它认为自然界的万物一经构成便不会自行演变④它具有机械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的特点6. 在科学研究中,正确问题指的是(①④)①推设为真的问题②可由实践检验的问题③常规问题④应答域内有解的问题7. 观察渗透理论,这是因为(①②③④)①在有的时候,“是理论决定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东西”②对于观察资料的解释与理论有关③对外界信息进行挑选和翻译与观察者的理论知识有关④表述观察的科学语言与特定的理论有关8. 科研选题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①②④)①需要性原则②创造性原则③客观性原则④可行性原则9. 在科学认识中,归纳法是(③)①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②模拟实验的逻辑基础③寻找和发现普遍性理论原理的重要方法④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方法10. 类比推理的结论之所以具有或然性,是因为(②④)①类比是以对象之间的同一性为根据的②相似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不一定有必然联系③类比是一种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④类比对象之间的差异性,限制了其结论的可靠性11. 科学技术不同于其它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于它(①③)①是一般社会生产力②随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③不具有阶级性④属于社会上层建筑12. 以下关于技术创新的表述,正确的是(②③)①技术创新的主体是独立的发明者②技术创新首先是一个经济学概念③技术创新是科技成果的第一次商业化④技术创新就是技术发明13. 社会总体科学能力的组成要素包括(①②③)①科技人员队伍②实验技术设备③科技信息资源④科技政策14. 科学技术成为现代经济增长决定性因素表现在(①②③④)①科技应用于生产的周期大为缩短②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③科技对于生产的超前性④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崛起和发展15. 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包括(①②④)①推动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②促进社会经济结构的更新③改善人们的社会生活④推动社会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二、辨析题(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30分)自然界的任何物质系统都是由若干要素组成,因此系统的功能或规律就是其要素单独存在时的功能或规律。
(×)P15托勒密的“地心说”已经被实践证伪,所以不是科学假说。
(×)P90既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学术争论是完全多余的。
(×)P158长期以来,我国科技与生产相互脱节,即所谓科技与生产“两张皮”的现象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有人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科技人员的世界观出了问题,因此必须改造科技人员的世界观。
(×)P118机遇与灵感都有偶然性、意外性的特点,所以两者是一回事。
(×)P88,129“科学就总是把自己打扮成生命和快乐的使者,其实,它不过是死神和绝望的化身而已”。
P196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试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与基本途径,并联系现实或专业实际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请用自然辩证法的有关理论并结合我国的国情,阐述如何提高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速度。
PAPER II(2001年)一、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同PAPER I,略。
二、辨析题(每题4分,共16分)古代自然观与近代前期自然观有区别,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哲学发达程度不同。
系统进化的条件是系统的??以及要素之间的线性相互作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学术争论是完全多余的。
我们需要对今天的科学概念有一个深入全面的了解,所谓科学就是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三、简答题(每题4分,共24分)试述公式:dS=diS+deS的科学意义与哲学意义。
解释系统功能与结构的关系。
举例说明“科学实验可以纯化和简化研究对象”的含义。
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主要论点是什么?科技体制对社会科技能力具有什么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对科技发展和应用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要作辩证的分析,分析中涉及两个方面,分别是什么?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分析并探讨我国在开展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材料评析题材料《科学,不能失去理想》(略),利用所学自然辩证法原理,针对和结合文中的内容写一篇短文,题目自拟。
主要结合文中的启示,谈自己的感想和观点。
PAPER III(2001年)一、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1.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研究领域是(①④⑥)①对自然界总的和根本的看法②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③自然界发展的具有规律④人与自然的关系⑤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总观点⑥自然界的根本属性2. 以下关于“系统的整体性特征”,提法正确的是(①②③⑤)①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②系统质不等于要素质③要素与整体之间存在非加和关系④要素与整体之间存在加和关系⑤系统是动态与定态的辩证统一3.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下列哪些是正确的(①②⑤)①人对自然具有受动性②自然制约了人的发展必需的资源③人应该控制和改造自然④人工自然的扩大有利于人的生存⑤现实中,人依然有不可忽视的受动性⑥为保护环境,应倡导“还朴归真”4. 下述方法,哪些是科学技术活动的一般方法(②⑤)①氧化还原法②实验方法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④归纳法⑤假说方法⑥光谱分析方法⑦浮选法5. 科学观察方法的基本原则是(①④⑥)①客观性②全面性③对应性④解释性⑤可行性⑥典型性6. 关于“科研中的机遇”问题,哪个观点是正确的(②③④)①科研中没有偶然性,机遇是必然的②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③认识中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是机遇产生的主观方面的原因④机遇可能会导致研究目标之外的发现7. 科研选题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①③④⑥)①需要性原则②简单性原则③创造性原则④科学性原则⑤解释性原则⑥可行性原则⑦典型性原则⑧有效性原则8. 在科学活动中,假说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②③④)①自然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只能采取假说的形式②假说可以激发科学家的创新思维③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假说对科学发现也起积极的作用④ 19世纪中叶,加勒在某时和某一天空位置上发现了海王星,就是由科学假说指导的9. 类比推理的结论之所以具有或然性,是因为(②④)①类比是以对象之间的同一性为根据的②相似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不一定有必然联系③类比是一种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④类比对象之间的差异性,限制了其结论的可靠性10. 以下关于技术创新的表述,正确的是(②)①技术创新的主体是独立的发明者②技术创新是发明的首次商业化③技术创新过程包括:R&D——实验室研究——产业化、商业化开发④技术创新就是技术发明⑤技术创新就是技术本身的改进和革新11.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主导因素,表现在(①②③⑥)①劳动者通过科技提高自身素质②创新劳动工具③找到自然资源的潜在价值④改变经济增长方式⑤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崛起和发展⑥促进管理水平提高12. 科学技术的精神文明建设功能包括(②③④)①推动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②促进哲学变革③对自然现象合理解释,消除愚昧④促进道德和文化进步⑤改善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二、辨析题(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每题4分,共20分)人的活动对自然环境会造成破坏,对这一问题,由于时代所限,恩格斯当时并未论述。
系统的功能、性状、行为完全由系统的要素和结构决定。
科技发展的内存矛盾有很多表现,其中最基本的矛盾是继承与创新的矛盾。
对现代科学家而言,经验的东西只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其主要追求的是把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论;而对现代工程师来说,经验和技巧仍是技术的组成部分。
科学技术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内容随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
三、简答题(每题4分,共26分)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即熵减;克劳修斯的热力学第二定律认为,自然界是不断退化的,即熵增。
哪个观点正确?后来的自然科学与自然辩证法是如何解释或协调这两个理论的?科技作为人与自然的中介,研究科学技术应采取哪两种相互补充的视角?举例说明“科学实验可以纯化和简化研究对象”的含义。
现代科技进步对产业结构产生了哪些明显的变化?原因是什么?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分析比较古代自然观与近代前期(17,18世纪)自然观的差异,然后谈谈所得到的启示。
材料评论题材料为《警惕纳粹敛金术》,其它要求同PAPER II。
PAPER IV(2002年)一、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 贯穿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中心线索是(②)①人与社会的关系②人与自然的关系③人与人的关系④科技与经济的关系2. 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表现在(①④)①科学活动包含技术活动②两者都有现实经济价值③两者的答案和研究结果在世界各国都是一样的、唯一的;④技术活动收科学理论活动的指导;⑤两者都重视并依赖于经验。
3.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基本点是(全部)①人对自然具有受动性;②自然制约了人的发展必需的资源;③人对自然具有能动性;④人依赖自然与改造自然是不可分割的;⑤现实中,人依然友不可忽视的受动性;⑥人与自然各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4. 下述关于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的表述,正确的是(①③④)①它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②它是宗教神学的自然观;③它认为自然界的万物一经构成便不会自行演变;④它具有机械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的特点。
5. 在科学研究中,正确问题指的是:(①④)①预设为真的问题;②可由实践检验的问题;③常规问题;④应答域内有解的问题。
6. 观察渗透理论,这是因为(①②③④)①在有的时候,“是理论决定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东西”②对于观察资料的解释与理论有关③对外界信息进行挑选和翻译与观察者的理论知识有关④表述观察的科学语言与特定的理论有关7. 科学技术不同于其它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于它(①③)①是一般社会生产力②内容随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③不具有阶级性④属于社会上层建筑8. 以下关于技术创新的表述,属于正确的是(②③)①技术创新的主体是独立的发明者②技术创新首先是一个经济学概念③技术创新是科技成果的第一次商业化④技术创新就是技术发明9. 社会总体科学能力的组成要素包括(①②③⑥)①科技人员队伍②实验技术设备③科技信息资源④科技政策⑤科学技术的国际化程度;⑥科学技术的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