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部门关系视角下第三部门社会角色研究
我国第三部门管理问题研究
我国第三部门管理问题研究作者:张亚男来源:《理论与创新》2020年第19期【摘要】公共管理学不仅明确地将其他国家机关当作研究对象,而且也把其他公共组织的管理活动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之中。
第三部门或非营利组织管理构成当代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独立研究领域。
该领域与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公共事业管理等主题密切相关。
本文以第三部门管理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第三部门管理的管理机制,存在的困境及突破,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第三部门管理;困境;突破1.第三部门的含义第三部门就是指介于政府部门与营利性部门之间,依靠会员缴纳的会费、民间捐款和政府财政拨款等非营利性收入,从事前两者之间的社会公益事业,从而实现服务社会公众、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宗旨的社会公共部门,其组织特征是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
2.第三部门的管理机制研究第三部门的管理机制可以分为外部管理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
所谓外部管理机制,是指国家对第三部门的管理机制。
具体而言,就是指国家对第三部门的立法管理、资格认证、注册管理、税收管理、财务审计、统计管理等。
这些领域的研究在西方国家比较成熟,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也比较规范,但是在我国尚处于较为混乱的初始阶段。
内部管理机制指的是从第三部门的内部结构入手,研究如何建立适合各类非營利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管理机制问题。
这部分内容包括了第三部门组织机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内部监督机制、日常管理、战略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等。
3.我国第三部门发展面临的困境(1)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活动能力。
政府与第三部门关系及其模糊,第三部门组织往往是政府行政权力的衍生物,缺乏本应有的独立性和自主活动能力。
从政府的角度看,社团应该首先增强能力,完善自身的体制建设,然后才能考虑独立性问题;而从社团的角度看,政府部门应当先放弃对社团的行政干预,然后才能放弃资金支持。
这种矛盾的解决只能依靠双方长时间的相互博弈,速度是很缓慢的。
浅议我国第三部门发展中的政社不分问题
浅议我国第三部门发展中的政社不分问题作者:孙克华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20期摘要第三部门作为除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以外的非营利团体和机构,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职能和作用也渐渐为人们所重视,在我国,第三部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政社不分问题严重制约了第三部门的发展,使得第三部门的运行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解决第三部门发展中的政社不分问题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第三部门政社不分私人部门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7-164-01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兴起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政府与市场相互博弈的过程中,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不可避免,第三部门作为能够相对有效地弥补二者的失灵而日益显现出其力量和作用。
“第三部门就是介于政府部门与营利性部门之间,依靠会员缴纳的会费、民间捐款或政府财政拨款等非营利性收入,从事前两者无力、无法或无意作为的社会公益事业,从而实现服务社会公众、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的社会公共部门,其组织特征是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
”但是,在第三部门的发展过程中,政社不分问题严重制约了第三部门的发展,使得第三部门的运行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解决第三部门发展中的政社不分问题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第三部门发展过程中政社不分的具体表现首先,政府“越位”,即政府过多地或不适当地干预某些本应当由第三部门履行的职能。
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为了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政府将原来隶属于自己的某些部门或机构转型为“第三部门”,由于这些部门仍旧挂靠在相应的政府职能部门之下,不同程度地形成事实上第三部门对政府部门的依附关系。
在如此的关系模式中,政府对第三部门内部事务和操作性活动往往会造成过多的或不适当的干预,即表现为一种“越位”。
其次,政府“缺位”,即政府本该具有的职能却由于某种原因而未能履行。
中国第三部门的法理学研究
中国第三部门的法理学研究中国的第三部门在法理学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如何界定第三部门与领导部门和市场部门的关系是法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论文将从第三部门的概念、特征以及与领导部门和市场部门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第三部门的概念第三部门是指在领导部门和市场部门之外的一个非领导、非市场的社会组织部门。
它是由社会公民自愿组织而成的,以追求某种公益目标或社会福利为宗旨,但又不属于领导主导的公共服务提供者,也不像市场机制调节的市场服务提供者。
第三部门属于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它包括了非营利组织、慈善机构、教育机构、医院和文博机构等社会公益性组织。
二、第三部门的特征1.非领导性:第三部门是由社会公民自愿创建而成的,不属于国家领导部门。
2.非营利性:第三部门不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它的主要目的是为公益服务。
3.自主性:第三部门有自主决策权和管理权,不受领导干预及其它组织管理。
4.社会公益性:第三部门以服务社会为主要宗旨,不仅服务于自己的会员,更为广大社会群众提供服务。
5.自愿性:第三部门的加入、参与和退出都是自愿的,没有任何法律强制力。
6.独立性:第三部门有独立的组织形态、管理结构和经济实体。
三、第三部门与领导部门的关系第三部门与领导部门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中国现行法律中,领导对于第三部门的监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领导能够通过加强对第三部门的资金和支持来帮助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同时,领导也应该避免对第三部门的侵犯和干预,保障其独立自主的地位。
四、第三部门与市场部门的关系与领导部门相比,第三部门与市场部门之间的关系则相对较为独立。
在市场化经济日益发展的当今社会,第三部门作为第三种经济组织形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它和市场部门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第三部门需要吸纳市场资源,还需要不断自我改进,以更好地服务公众。
五、结论在中国当代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第三部门不仅是领导和市场的重要经济组织,也是增强社会发展活力、调节社会资源配置、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浅议第三部门及其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
. 三部 门可 以更 方 第
便 更 有 效 地 介 入 到 社 会 成 生 存 及生 保 障 的 磐 , 面 。如 由慈 方 \ 善 机 构 出 资 兴 办 的对 自闭 症 患 者 进 行 特 殊 训 练 和 培 育 的 国 际 机
所 谓 公 民社 会 , 当代 公 民 社 会 沦者 大 都 把 公 民社 会 组 织 看 作 是 公 民社 会 的 核 心 要 素 , 公 民社 会 的 基 础 和 主 体 , 般 认 为 , 是 一 公 民社 会 组 织 ,指 的是 有 着 共 同 价 值 追 求 的 公 民 A愿 组 成 的非 营 利 性社 团, 主要 即指 这 里所 说 的第 i部 『 。 为 公 民社 会 理 论 基 石 的 】作
经 济 与 法
浅议 第三部 门及其在社会 保 障 中的作用
武汉工程 大学法商学 院 李捷 枚
第_ 二部 门是 介 于 国 家 和 市 场 之 间 的 非 营 利 组 织 、非 政 府 组
门身职 能 转 换 过 程 中所 倚 重 的 力量 。 从 与 社 会保 障相 关 的方 面 看 , 第 . 门 至 少 可 以步 择 以 积 部 极 作 用 。 一 , j部 门在 应对 灾 害 、 发 事什 带 农 的风 瞻 时 , 之 第 第 突 较 政 府 部 门可 以更 广 泛 更 深 入地 介 入 风 除 治 理 层 商 ,是 政 府 专 门 机
家 对 经济 社 会 牛 活强 力统 制 , 民 社 会 即 无 产 生 的 可 能 , 无 存 在 公 也
会 、 : 组 织 等 , 以 在 遵 守 FI 法 律 法 规 的 前 提 下 . 在 本 行 业 会 J 可 家 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的 必要 。在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下 , 人 本 主 义 为 出 发 点 公 民 社 会 ( 以 以第
第三部门概念及作用
一、第三部门及其兴起的渊源市场机制可以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但是否能推动社会发展?从一些国家的实践看,市场机制难以解决复杂与多种多样的社会问题,并常会造成分配不公、贫富悬殊、生态环境等问题,特别是会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造成诸多困难。
市场机制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政府权力机构可否解决?一些西方国家实施的“福利国家”政策,到20世纪下半叶均已陷入困境;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包揽人民福利的办法,也同样难以贯彻。
可见单纯依靠政府力量不足以完全解决社会问题。
进入20世纪末,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出现新的社区或称为社群整合运动。
各类非营利性民间组织机构蜂拥而起,包括基金会、慈善组织、学会、协会、研究会、促进会等等,涉及社会福利、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生态环境、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国际合作、宗教等各领域。
非营利机构的兴起,事实上不仅没有影响社会的稳定,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反而起了促进作用。
这是因为非营利机构发动了民间力量,动员了众多而巨大的物质与人力资源投入了社会。
这导致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社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由居住在社区的人群自己来解决。
非营利组织对促进社会发展主要有如下作用:1、填补了政府用于社会发展方面资金的不足。
以物质财富计算,美国民间每年约有5000亿美元投入非营利事业。
其中仅个人捐助一项即达1000亿美元以上,大大填补了政府用于这方面的资金不足。
2、开拓大量就业机会。
美国非营利组织的受薪雇员约1000多万人,是解决就业问题不可缺少的领域。
此外,积极参与这一部门工作的志愿人员有9000万人,形成促进社会发展的庞大人力资源。
3、增加了资源运用的透明度和合理性。
由于广大群众参与,部门在群众监督下运行,能较好地避免贪污、浪费;而且能较充分利用社会上过去闲置或未能充分利用的各种资源。
4、推动社会广泛关注与帮助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资金与人力薄弱的某些部门,以及遭遇困难的脆弱群体,如失业与半失业工人、老年人、残疾人、缺少劳动力的家庭、儿童、妇女、少数民族等。
三大部门关系视角下第三部门的社会角色研究
三大部门关系视角下第三部门的社会角色研究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政治、文化日趋多元。
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多变,政府与市场在解决社会福利方面要么丧失敏感性,要么太过功利化,脱胎于公私二元结构的第三股力量——第三部门组织,在此大背景下蓬勃发展。
分析第三部门组织的社会角色,发掘其社会作用,对于我国社会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三大部门关系;第三部门组织;社会角色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宽领域全面转型,社会层次多变,经济结构复杂的时期。
这些因素协同作用,影响着政府、市场两大部门的作用效能。
近十年来第三部门组织在我国发展迅速,通过运用有别于行政资本、区隔于市场资本的第三类资源——社会资本影响全社会,实现组织目标。
在此背景下,以我国第三部门组织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社会角色,发掘其社会作用对于我国社会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社会三大部门之关系首先这里有必要对于观察维度作以说明。
从宏观层面上看现代社会组织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政府组织,活动于政治领域,无论民选与否都是以公民生而放弃的部分权利契约集成的公共权利为主线,从事公共物品的供给及公共利益的维护,按拥有权力划分不同层级,承担相应义务;二是利益组织或简称做市场组织,活动于经济领域,以追逐利益最优为主线,从事准公共产品及私人物品供给,企业是其社会利益的微观活动主体;三是民间组织或称作第三部门组织,以区别于前两类传统部门组织,它的出现转变了人们传统非公即私的观念,除了政府部门和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外的一切组织均列入其范畴,包括诸如民间协会、社会团体以及志愿民团等。
站在宏观视角分析三部门关系有助于更好理解第三部门在其中的角色与作用。
三部门的关系可以从对下面两个问题的分析中得出:一是社会利益的分配机制;二是现阶段的突出问题。
1.三大部门对社会利益的分配关于分配机制的讨论形成的观点认为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市场属性决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因此市场作为社会利益初次分配的主体;政府则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初次分配;“有良知”的企业家慈善家应出于自愿捐赠服务公益。
试论第三部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试论第三部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摘要]:第三部门是志愿性、非营利性的组织,与政府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在我国的现实中第三部门还应当发挥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
它可以利用其特有的资源优势帮助弱势群体处理与国家、社会的关系,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不可缺少的化解矛盾的作用。
[关键词]:第三部门; 弱势群体; 和谐社会一、引言第三部门是相对于第一部门(政府)、第二部门(企业、营利组织)而言的。
第三部门是直接与政府部门与营利性部门之间,依靠会员缴纳的会费、民间捐款或政府财政拨款等非营利性收入从是前两者无力、无法或无意作为的社会公益事业,从而实现服务社会公众、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宗旨的社会公共部门。
其组织特征是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
【1】本文从弱势群体保护的角度来分析第三部门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第三部门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帮助弱势群体处理与国家的关系;帮助弱势群体处理与社会的关系。
二、第三部门帮助弱势群体处理与国家的关系按照社会契约论的基本理论模式,人类早先生存于自然状态,有天赋的自然权利,人们在自然状态中虽然有平等的自然权利,但又因为种种原因难以实现,于是人们出于实现其自然权利的目的,按照自然法的指导,通过自愿订立社会契约的方式,交出部分或全部自然权利,构成国家权力,从而人们也就组成了国家.【2】社会契约论假设的是一种理想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按社会契约论理论来分析是不应当存在弱势群体的。
因为弱势群体同样也是缔约者,也是公共权力的来源之一,没有人希望让渡自身权利去缔约的结果是自己成为弱势群体。
存在弱势群体也就意味着人们权力让渡的结果——政府是不称职的。
但毕竟那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的假设。
在我国的现实状态下,资源是有限的,市场经济存在着激烈甚至是残酷的竞争。
弱势群体的存在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而政府在弱势群体保护方面也存在缺陷。
连玉明在《学习型政府》一书中曾经提出了“第二种政府失灵”的说法。
浅谈第三部门
浅谈第三部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这学期学习《第三部门与社会服务》这门课程,我从一个对第三部门一无所知的茫然者发展到了深刻认识、全力支持并且在班级组建属于我们大学生自己的“第三部门”的行动者。
第三部门,即“通过志愿提供公益”的NGO或NPO。
从范围上讲是指不属于第一部门——政府和第二部门——企业的其他所有组织的集合。
因此,主要为民政部门注册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及未注册的草根组织。
第三部门是一个与传统模式相异的全新组织形式,他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既与竞争性的工商企业相联系,又与政府部门分不开。
判别一个组织是否属于第三部门,既要看该组织所从事的事业是公益性的还是私益性的,又要看这类组织的组织活动是志愿性的还是强制性的。
一般来说,以强制提供公益的组织属于第一部门(政府)的范畴,以志愿提供公益的组织属于第三部门。
第三部门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机构所不能替代的社会功能:它可以为社会志愿者提供服务社会的舞台;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的和谐文明与进步;是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通过其与政府的竞争合作有助于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面对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问题,第三部门利用其所拥有的资源为不同的个人、团体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和帮助,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一,有利于建立一个政府与弱势群体沟通的良性渠道。
在当前社会中,中国的弱势群体还占到一个相当的比例。
而且在我们国家,国家与社会之间缺少一种利益整合机制,公共决策与社会成员多元化的利益诉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
社会变革导致了一部分社会群体的社会相对地位下降了,使他们产生了相对的剥夺感和被边缘化的危机,而政府对此所表现出来的力不从心又让这部分群体对政府政策不理解,有的民众甚至将某些社会问题扩大化、片面化。
第三部门不仅可以凭借其处于一线、贴近民众的优势成为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渠道,“让弱势群体有自己的声音”,而且能够依靠其与政府机构的特殊关系表达和实现弱势群体的利益,并为他们争取到更多的权利,充分发挥其“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的社会功能。
转型时期我国第三部门的兴起及其社会功能
转型时期我国第三部门的兴起及其社会功能张 莉 风笑天 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曾兴起一场创建各种非营利的、非政府的组织的运动,民众创建了各种团体、基金会和类似组织,它们以开展人道服务、促进基层社会发展、保障公民权利、追求关系人类福祉等这些长久以来似乎为政府所忽视的目标为己任。
这些组织和团体被称为除第一部门———政府、第二部门———商业和企业之外的第三部门。
美国专门研究第三部门的塞拉蒙教授称这场运动对于20世纪晚期的意义如同民族国家的兴起对于19世纪晚期的意义一样重大。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把中国社会带入史无前例的转型时期,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各种社团大量产生,我国的第三部门也日益引起学术界关注。
1999年7月清华大学主办的“非营利部门与中国发展学术讨论会”召开;10月底,中国青少年基金会与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共同主办的“非营利组织发展和中国希望工程国际研讨会”召开;中国第一套《第三部门》丛书(共10册)正式出版发行。
这些都标志着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本文尝试对转型时期中国大陆第三部门的兴起及其社会功能做初步的探讨。
一、第三部门及其特征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这一概念首先由T・列维特等人提出,指非公非私的、既不是国家机构也不是国家私营企业的第三类组织。
当今国际社会上则一般将那些非政府的、非营利的、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的社会中介组织称为第三部门或称非政府组织(NG O)。
“第三部门”的提法是针对从事行政活动的第一部门政府、从事经营性活动的第二部门商业和企业而言的。
国际社会一般认为第三部门具有以下特征,即:第一,自治性,指第三部门有一定的独立性及自主能力;第二,志愿性,指第三部门的成员一般以志愿形式加入该组织,主动、自觉、自主地参与社会事务的诉求和对其信仰的社会价值的承诺;第三,非营利性,指第三部门虽有成本的投入,但不以谋求物质利益为目的。
此外,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Lester Salamen教授具体地说了六个特征,即除上述三点外,增加了:正规的组织体系、非政府性和公共利益。
第四章 第三部门与公共管理 《第三部门管理》PPT课件
公共管理与第三部门的成长 第三部门在公共管理中的角色、功能与失灵成长
1.第三部门的兴起是西方传统的福利国家 政策失效的结果
实践基础
2.“新公共管理运动”为第三部门的成长 提供了实践基础
第三部门在公共管理中的角色、功能与失灵
角色
1.第三部门的发展使公共管理的总体趋势发生转变 (1)在公共管理社会化的进程中实现“至善” (2)作为重要的社会力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3)政府治理与非政府组织治理相结合,逐步实现“善治” 2.西方国家第三部门的发展为公共管理带来的影响 (1)第三部门的发展促进了公共管理方法的变革 (2)第三部门的发展有利于公共管理结构的改革 (3)第三部门的发展与公共政策的变革
失灵
社会外部条件不完善 (1)发展中国家不能为第三部门 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 (2)受到的行政干预过多,效率 低下。 (3)社会资本是第三部门发展的 文化支撑 第三部门自身存在的缺陷 (1)缺乏自身的独立性 (2)很难摆脱公共部门特有的惯 性 (3)第三部门追求自身利益
第三部门与公共管理的变革
西方发达国家
1.第三部门的社会角色 (1)社会服务者 (2)社会沟通者 (3)社会评估与裁断者 (4)社会调节者 2.第三部门的政治角色 (1)政治合法性的资源提供者 (2)政府权力的监督者 (3)公民参政素质提高的促进者 (4)民主价值观的培育者
功能
1.促进经济增长、解决社会就业问 题的巨大力量 2.提供部分政府和市场无能力提供 或不愿提供的特殊公共服务 3.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4.有利于提高公共管理效率 5.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部门的自治 水平,维护社会稳定 6.有利于发挥公民自身的潜能,促 进社会发展的多样性
谈公共管理中政府、市场、第三部门的关系问题
摘要:从公共管理的角度考察,政府、市场与第三部门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只有在政府、市场与第三部门之间建立一个有效互动网络,使三者的优越性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逐步形成政府、市场与第三部门协调统一的局面,才能高效增进并合理分配社会利益。
文章从理论上阐述了目前公共管理中政府、市场以及第三部门的协调合作问题,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为例,分析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现状,针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中存在的弊端,从理顺政府管理体系、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第三部门的作用三方面提出了改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公共管理;政府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管理体系在公共管理领域中,政府、市场与第三部门属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一般意义上讲,政府是公共管理活动的重要主体,其目的不是营利,而是有效地增进、公平地分配社会公共利益。
市场是通过价格的变动和供求的变化,自发配置资源的过程。
政府不是万能的,市场也不可能是全能的,把市场泛化会带来很多弊端。
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第三部门在公共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部门与政府都能克服市场的某些不足,也都具有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职能。
第三部门不同于政府,虽然不具备政府职能,但是它能起到政府起不到、政府也不应当起的作用。
我国公共管理的实践已经证明了单独依靠政府或者市场的力量来发展经济显然行不通的。
例如,在我国目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由于只靠政府的力量去进行管理,忽视了市场和第三部门的作用,导致管理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在政府、市场与第三部门之间建立起一个有效的互动网络,逐步形成政府、市场与第三部门协调统一的局面,使三者的优越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高效增进并合理分配社会利益。
一、政府、市场、第三部门三者之间的关系有效治理是公共管理发展的目标,协调好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在公共管理中的关系,已成为当今公共管理改革的主要取向。
基于我国第三部门的理论认识和探析
基于我国第三部门的理论认识和探析作者:王焕东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第09期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第三部门在西方社会的兴起开始,它便起了弥补市场和政府失灵的作用,开始被作为治理社会的“第三条道路”而出现,对整个社会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
鉴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它在中国的前进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上对它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
对第三部门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就显得犹为必要。
关键词:我国;第三部门;申辩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9-0044-1 认清第三部门“第三部门”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73年由T•列维特等人提出的,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西方流行, 90年代起开始在我国流行,现在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而理论界把第三部门等同于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中介组织等,但这是一种笼统的等同,并不具有严谨性。
严格意义上来说,第三部门与他们是有区别的,我们必须认清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第三部门的正确研究开辟道路。
第一,第三部门与非政府组织的区别。
从政治的角度来看,所谓的非政府组织应该是除了国家政府以外的其他组织。
据此,市场中的企业等营利性组织应属于非政府组织,他们是受市场价值规律支配,并以自由等价交换和用货币来衡量产品价值的一种有偿服务性组织,显然他们违背了第三部门特点中的非营利性,因此应将以营利性为目的的企业等从非政府组织中排除。
第三部门只是非政府组织中的一部门。
第二,第三部门与非营利性组织的区别。
一般情况下,我们把非营利组织分为政府非营利组织和私人非营利组合。
众所周知,政府非营利组织指得是由国家各级政府所设立的非营利性部门,如我国的环保部、教育部、交通部以及文化部等。
他们都是由政府出资,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的非营利性组织,但他们却不具有民间性、自治性的特点,故不能笼统地将两者混为一谈。
为更精确期间,我们应该将第三部门称为“非营利公共组织”。
第三,第三部门与中介组织的区别。
我国政府与第三部门和谐关系构建路径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政府与第三部门和谐关系构建路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政府与第三部门(NGO、民间组织等)的合作是推动社会发展、实现共同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我国政府与第三部门的合作关系并不像西方国家那样良好,存在许多问题。
例如政府对第三部门的构想不够充分、协作机制不够完善、文化差异等。
如何在现实条件下构建政府与第三部门的和谐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这不仅可以促进我国政府与第三部门之间的良性互动,还可以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研究内容:本研究将深入探讨政府与第三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从政府对第三部门的构想、协作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找出各方面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研究目标: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构建政府与第三部门和谐关系,具体目标包括:1、分析政府与第三部门合作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
2、评估政府与第三部门合作的成效。
3、探讨促进政府与第三部门合作的方法和途径。
三、研究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将采用以下方法:1、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政府与第三部门合作的现状、成效等情况。
2、案例分析:选取我国政府与第三部门合作成功的案例,分析成功的原因和具体实现过程。
3、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面访等方式,收集政府和第三部门的相关信息,了解双方需求和关注点。
四、论文结构安排本研究的论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引言第二章:政府与第三部门合作的现状分析第三章:成功案例分析第四章:研究方法和途径第五章:结论与展望五、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分析政府与第三部门合作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
2、评估政府与第三部门合作的成效。
3、探讨促进政府与第三部门合作的方法和途径。
4、为构建政府与第三部门和谐关系提供建设性意见和方案。
六、研究所需经费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费用如下:1、打印论文、印刷资料等费用:300元。
2、调研费用:500元。
3、交通费用:800元。
总计1600元。
七、研究所需时间本研究预计需要3个月时间。
观察和研究第三部门崛起的五个维度
观察和研究第三部门崛起的五个维度作者:方俊李子森来源:《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04期[摘|菀猐在国家治理体系重构的今天,第三部门备受瞩目,承载着公共事务参与者的重责。
关注引起重视,重视促进发展。
但是,这里有一个最基础性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这就是,如何认识第三部门在中国崛起的问题。
近年来,关于第三部门的研究异军突起。
如何认识第三部门在中国崛起的问题是第三部门研究的逻辑起点。
可以尝试从历史的、管理的、文化的、实践的、世界的五个方面的维度来观察和研究这一问题。
[关键词]第三部门;角色担当;政社关系;价值取向;五个维度[中图分类号] D66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4479(2017)04-0095-05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是一个源自异域的概念,是西方学者的一个创制品。
在2000年前后传入我国,现已为公共管理学、社会学界学者广泛接纳,在内涵和语义指向上与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基本上是同义语。
第三部门的出现和日益重要的角色担当,有助于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
今天,第三部门为什么会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呢?究其原因是在国家治理体系重构的今天,第三部门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承载着公共事务参与者的重责,嗅觉灵敏的研究者捕捉到了这一重要信息。
以西方为观察样本,著名的第三部门研究第一人——莱斯特·萨拉蒙为我们呈现了西方德、法、英、美等8个国家异常活跃的第三部门组织在贴近基层服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数据:在就业方面,8个主要国家的第三部门早在1990年雇用的劳动者人数就相当于1190万领薪的全日制工人;在开支方面,第三部门有相当大的业务支出;8个国家的第三部门在1990~1992年间有6140亿美元开支,这相当于这些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5%左右,相当于西班牙国民生产总值的20%多;在就业增长方面,实际上,与其他经济部门相比较,第三部门为就业增长提供了更大的潜在资源。
转型社会下第三部门功能研究
【 中图分类号】 C 1 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17 — 2720 )3 05 — 6 61 78 ( 6O — 09 0 o
自给的产 品经 济社会 向社会 主义 市场 经济社会 , 从
农业 社会 向工 业社会 , 伦理社 会 向法 治社会 的全 从
随着我 国政 治 、 济 、 化 改革 的不 断深 入 , 经 文 我
ma d .T e s cey i aln o e s se a d og ia o o me tte rq ie ns o h n e fs ca tu tr n s h o it sc li frn w y tm g n ra z t n t e e u rme t fc a g o o i sr cu e n i h s l
面 转型加 速期 。在 社会 全面转 型时期 , 中国社会转 型 中的城 乡分 离 、 构 变迁 和体 制 改革 同步进 行 , 结 社会 流 动 、 社会 分层 加剧 , 转型 中出 现 的结 构 冲 使 突 、 制 冲突 、 范 冲突 、 益 冲突 、 机 规 利 角色 冲突和 观 念 冲突更加 复杂 , 但一 切 冲突的根 源归根 结底还 是 利益之 间 的 冲突 , 如 马 克思 所说 的 “ 界并 不 是 正 世 某一 独特 利益 的天下 , 而是 许许 多多利 益 的天下” ,
变迁 。各种社 会利 益分化 组合 , 种利益 群体逐 渐显 性化 , 会利 益 出现 多元化 需求 , 会 利 益 的 冲 突和 各 社 社
矛盾 空前 尖锐 和激 烈 。社会 呼唤 新的制 度 、 织来 迎合社 会结构 的 变迁和 利益协 调 的需 求 , 组 第三部 门兴起 契合 了社会利 益协 调 的需要 。本 文将 以利益协 调机 制 为视 角 , 来论证 第三部 门在 转 型社 会 中 的社 会 利 益 协调 功能 , 并在 此基础 上建 构 了保 障第三部 门利益 协调功 能 实现 的路 径 选择 。 关键词 : 型社会 ; 转 第三部 门; 益整合 ; 利 利益 导 向 ; 度建 构 制
我国公共危机治理中的第三部门参与问题研究
我国公共危机治理中的第三部门参与问题研究林杭锋【摘要】第三部门具有的民间性、专业性、志愿性等特点使其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时具有特殊优势。
但是,由于我国第三部门发展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第三部门在参与公共危机治理时极易受到法律、社会环境、公民意识、资金人才甚至自身状况的影响和制约。
在历次公共危机治理过程中我国第三部门的表现充分暴露了第三部门参与公共危机治理能力的不足。
因此我们必须从学术理论、法律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入手,改变制约第三部门发展的因素,以提高第三部门参与危机治理的能力。
%The NGO's features of private, volunteer and so on make it has special advantage over dealing with public crisis. However,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GO congenitally dystrophy, during its participation, it is very easy to impacted and restricted by laws, social environment, civic awareness, funds and even their own situatio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ublic crisis exposed the NGO's lacking of governance capacity in participating in dealing with public crisis, we must seek academic theory, legal cul- ture, social environment aspects, change the factors that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GO, so that the NGO can participate in a more mature manner of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期刊名称】《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11)006【总页数】4页(P6-9)【关键词】公共危机;第三部门;参与【作者】林杭锋【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西桂林541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035-3随着交通、信息技术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任何灾难都有可能在极短时间内扩散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整个社会稳定的公共危机事件。
浅论第三部门的相对独立性
July,2004
行政论坛
Administrative Tribune
总第64期
General No.64
浅论第三部门的相对独立性
许艳
(厦门大学,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相对独立性对于第三部门具有重大意义,如果没有了相对与政府和企业的独立性,第三部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 础与理由。二十一世纪全球化、信息化浪潮带动了第三部门的蓬勃发展。它在世界范围内已逐渐成为最有生机和活力的领 域。然而.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却滞后于世界,其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为此。政府和第三部门应一起努力.提高第三部门组织
作者简介:许艳(1978一),女,贵州余庆人,厦门大学政治学系2002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理论行政改革 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体制向开放的市场体制 转变的过程之中,到目前为止,中国大多数民间组织仍 然是直接或者间接地依附于政府体制,直接或间接地 由政府官员进行管理。不少组织依然在资金上依赖政 府支出,大多数中国民间组织的共同特征,恰恰是缺乏 独立性和自我治理,其整体状况还远远不足以构成一 个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的、 相对独立的第三部门。具体来看,其相对独立性的缺 乏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的限制政策对第三部门的产生及发育设 置了重重障碍 首先,对于第三部门组织成立的要求太高。1998 年《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就会员人数、财产、发起人 和负责人资格等方面均作了比其它国家更多的限制。 如条例规定:社会团体的法定登记机关是民政系统,而 在社会团体向登记机关申请注册登记以前,必须得到 业务主管单位的批准,而只有党政机关和得到党政机 关委托的单位才有资格担当其主管单位。由于法律对 主管单位的资格要求很高,因此,找一个主管就成了中 国第三部门组织成立的第一重障碍;另外,条例规定: 未经批准而成立社会团体或以团体名义活动的违法行 为,要被取缔。因此,大量的民间组织如学生社团、沙 龙、商会和校友会等各种组织由于难以具备注册条件, 都失去了合法活动的空间。 其次,对社团分支机构的规定过于苛刻。根据《社 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十三条,在同一区域不能成立 已有业务范围相同或相近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 也不得设立区域性分支机构。由于这条规定,从1996 年成立至今的“京城四大绿党”之一的“绿家园”还一直 没能登记注册,另外的许多环保机构也至今没有合法 身份。这是由于北京地区有一家官办的“中国环境工 作者协会”先注册了,所以同类的环保组织就不能再注 册。这样的规定无疑分割了全国市场,降低了资源配 置的效率,并且从法律上消灭了竞争对手。垄断的存 在,使得一些第三部门组织没有外部动力和压力去研 究对他们的需要是什么以及怎样去满足。 再次,对其持续的清理整顿。从1989年后,我国政 府对第三部门组织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清理整顿。清 理期间,原则上不审批新的社会团体。据民政部公布 的数字。1989年国内社团有1656000个,到1999年底 为1368417个,经过10年的发展后,社团总数不增反 减,这与政府的限制政策是分不开的。但从世界范围 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这十年正是第 三部门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二)政府微观管理过多.行政干预频繁 相对独立性是第三部门的基本特点,但在中国,由 于大多数的第三部门组织是从政府部门脱胎而来,与 之具有亲近的血缘或隶属关系,许多第三部门因此具 有明显的官方色彩,自治化水平很低,这在一定程度上 助长了政府的干预行为,不仅直接干预其内部日常管 理事务、控制其活动范围,而且管理手段主要以行政手 段为主,微观管理过多,行政干预频繁。在El常管理方 面,政府对第三部门组织实行双重管理体制,即民政部 门和业务主管部门两个“婆婆”对其进行共同管理,并 且部门的主要负责人都由上级主管单位指派,平日开 展的工作也都要经过业务主管部门的审查和批准并接 受主管部门的El常监督,每年经业务主管单位初审同 意,送交工作报告到登记管理机关进行年检。 (三)活动依附于政府,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 目前,中国第三部门组织活动的一个主要特点 是:由政府和半政府机构创办的第三部门组织大多与 政府的活动和政府的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或者或多 或少地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例如,社区服务和社区 建设领域里的第三部门组织基本上是在民政部门管理 和支持下成立的,许多地区的社会服务中心是民政部 的直属单位或直属事业单位,由民政部门负责人担任 社区志愿服务中心领导。冈室美惠子在《中国非赢利 组织的发展与政社分离》中认为,中国的第三部门组 织与政府机构保持着密切联系。它们的相互依赖关系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团体依靠政府的资 助;(2)社会团体的人员大多来自政府机构;(3)社会 团体承担了部分政府机构的职能;(4)政府机构保护 其下属的社会团体。因此,中国目前绝大多数第三部 门组织是依附于政府体制的,在组织管理和活动方式 上带有相当浓厚的政府行政色彩,这些组织在民间性 和自治性方面是不健全的。中国的很多志愿活动,是 通过行政方式由上而下地组织的,同真正具有自治地 位的民间志愿活动还是有很大不同,而真正具有自治 地位的第三部门组织数量少、成立时间短、组织建设还 很不成熟。 (四)财政上依赖政府,收入来源单一 中国第三部门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来源于政府, 这一点,是导致其缺乏独立性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 行政上隶属于政府部l'-J,第三部门基本上成了政府主 管部门的下级行政单位,因此,经费也主要由上级主管 部门提供,其活动内容、范围也自然由其决定,这在很 大程度上限制了第三部门活动的开展。由于是国家负 责其收入来源,因此他们每年只要按国家计划完成任 务就可以生存。第三部门成了政府的附庸,开展工作 依赖于政府部门的权威,依据“红头文件”和行政命令 行事。对他们来说,如何有效地完成组织的历史使命 和真正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处于次要地位的。 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就是政府,向政府 要钱,而靠会费及创收的收入极少,甚至有的第三部门 组织收入来源的80%靠政府拨款,这不仅给政府造成 很大压力。也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 上述现状反映了中国第三部门缺乏相对独立性的 内在弱点。究其原因,我认为一个是中国社会发展大 环境的限制,另一个是第三部门自身发展阶段的局 限。中国正处于过渡时期,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第 三部门,在中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它的生长速度是受 中国当前各种条件制约的。另外,作为中国全面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大部门关系视角下第三部门社会角色研究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政治、文化日趋多元。
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多变,政府与市场在解决社会福利方面要么丧失敏感性,要么太过功利化,脱胎于公私二元结构的第三股力量——第三部门组织,在此大背景下蓬勃发展。
分析第三部门组织的社会角色,发掘其社会作用,对于我国社会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三大部门关系;第三部门组织;社会角色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065-02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宽领域全面转型,社会层次多变,经济结构复杂的时期。
这些因素协同作用,影响着政府、市场两大部门的作用效能。
近十年来第三部门组织在我国发展迅速,通过运用有别于行政资本、区隔于市场资本的第三类资源——社会资本影响全社会,实现组织目标。
在此背景下,以我国第三部门组织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社会角色,发掘其社会作用对于我国社会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社会三大部门之关系(一)观察平台的确立首先这里有必要对于观察维度作以说明。
从宏观层面上看现代社会组织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政府组织,活动于政治领域,无论民选与否都是以公民生而放弃的部分权利契约集成的公共权利为主线,从事公共物品的供给及公共利益的维护,按拥有权力划分不同层级,承担相应义务;二是利益组织或简称做市场组织,活动于经济领域,以追逐利益最优为主线,从事准公共产品及私人物品供给,企业是其社会利益的微观活动主体;三是民间组织或称作第三部门组织,以区别于前两类传统部门组织,它的出现转变了人们传统非公即私的观念,除了政府部门和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外的一切组织均列入其范畴,包括诸如民间协会、社会团体以及志愿民团等。
(二)现阶段三部门关系站在宏观视角分析三部门关系有助于更好理解第三部门在其中的角色与作用。
三部门的关系可以从对下面两个问题的分析中得出:一是社会利益的分配机制;二是现阶段的突出问题。
1.三大部门对社会利益的分配关于分配机制的讨论形成的观点认为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市场属性决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因此市场作为社会利益初次分配的主体;政府则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初次分配;“有良知”的企业家慈善家应出于自愿捐赠服务公益。
这种观点强调第一次分配以效率为基础,第二次分配则出于维护社会公平,第三次分配则出于个人的良知或者说社会责任。
因而政府实际上主导着社会利益的初次分配,其次是市场,再次是第三部门主导。
从利益分配关系看,第三部门组织处于另外两部门资源配置之后,处于从属补充地位,可见市场与政府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主部。
我们知道商品经济区隔于自然经济的重要一点在于生产目的: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特征十分明显,生产目的在于满足自己即表现为纯粹意义上的自利动机;而随着生产力的提升,产品剩余量达到满足交易市场需求时,人类步入商品经济时代,生产目的在于满足他人需求,进而满足自身需求,目的的最大变化在于商品经济是间接利己的,利他是首要目的。
在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的市场经济中,这种利他形式内化物质丰盈者内心,为第三部门的产生壮大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土壤。
第三部门组织提供的主要产品,具体地说:对弱势群体的扶助并不是一项个人事业,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它是政府职能的延伸或者说补足所缺。
2.现阶段的突出问题——从市场失灵到政府失灵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概念均源自经济学对外部性问题的讨论。
主流经济学认为外部性导致资源配置无效率,会导致私人边际成本大于或小于社会边际成本,从而引发实际产量低于或高于参照系中的均衡产量,而偏离均衡就意味着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偏离帕累托最优,因而类似公共产品的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服务供给不足;同时外部成本游离于价格体系之外,外部成本不受市场价格体系约束,导致类似污染的负外部性产品供给过量,这些都最终导致市场失灵现象。
然而二战后西方国家的实践表明政府干预产生了更多负面问题,甚至更进一步扭曲了市场机制。
于是形成了“政府失灵”理论。
“政府失灵”理论认为政府官员的行为存在着非理想化现象,存在自私动机,追求官僚集团自身利益,无法真正代表公共利益。
由于官员追求威信与政绩,不顾经济成本造成公共资源浪费,因而官僚主义的产生存在客观必然性。
而官僚主义行为的存在明显不符合社会利益,因而认为政府存在失灵。
二、第三部门的社会角色与职能(一)市场失灵的补足者文章第一部分分析了三大部门存在的问题,指出转型期社会存在着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状况。
上文所述的种种失灵状况为第三部门的存在提供了空间,因而第三部门组织的一项社会角色便是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补足者。
如前所述传统理论认为政府是市场失灵的有效解决途径可以通过公共权利扩大公共产品供给解决外部收益补偿问题。
然而政府自身的种种问题又制约着其职能的发挥,称其为政府失灵。
第三部门组织的特点决定了其拥有对政府的比较优势:官僚主义制胜下的科层制政府,机构庞杂、缺乏灵活性、运转效率低下往往难以及时有效地深入关键问题加以解决;而第三部门组织生于民间自下而上的行事逻辑也让其更加贴近问题现场,机构偏平化机制灵活,可以更快捷地满足弱势群体的基本需求,具有资金运用效率高运营成本低的优势。
因而第三部门组织成为缓解政府失灵并最终缓解市场失灵状况的新途径。
(二)政府治理的公民社会角色前文提及在国家治理中政府在国家政治社会资源配置上其主导地位,与竞争性市场构成国家社会两大部门,与国家社会相对第三部门组织被称做公民社会。
第三部门的公民社会角色作为一种独立的“民力”成为解决政府治理中的政府失灵问题的可选路径。
第三部门组织使命性、公益性、利他与服务的四大职能催生出其促进政府治理职能的诸多职能、角色:一是弥补政府资源配置功能之缺,虽然政府主导控制着部分社会资源,然而随着当今社会日趋多元一个全能政府职能背弃其最初的意愿,而处处摊薄。
具有公民社会角色的第三部门组织可补助其行政不足。
二是以弹性与创新驱散僵化体制阴霾,行政官僚化导致政府部门中体质僵化,从而成为笼罩在弱势群体福利事业上的一块阴霾,公民社会角色以其完全的亲民基础,可以减少官僚体制的限制。
三是成为政府的伙伴角色提供多元价值选择,政府行政部门对于适宜委由非政府组织办理的事项,委由非政府组织办理后不但能突显政府的重视与经费提供的重要性,更能使非政府组织为争取委办而更加努力,同时保障了社会福利项目不为政府所独占,民众获得了更多的选择。
总之第三部门组织社会公民角色对扶正社会公益的天平、重塑理想政府职能进而完善政府治理具有重要作用。
(三)社会信任的维护者社会信任是一种与社会资本关系密切的社会元素,它对于社会资本存量增加起着一定作用,而第三部门组织这类志愿性团体在社会信任的构建中担负着重要责任,通过促进社会信任的渠道第三部门组织提升了社会资本存量。
第三部门组织掌控着巨大的民间网络,参与主体遍历社会各个角落,涉及各个阶层,因此首先这种网络有利于培育广泛的社会互惠规范。
putnam认为普遍的互惠是一种具有高度生产性的社会资本。
这种规范可以有效地约束投机,促进人们之间密集的社会交换。
其次这种网络成为信任的重要传播途径,网络使得信任可以传递和扩散。
“人们借用原有的社会联系来解决信息不完全和执行方面的问题。
如同常规资本之于一般借贷者,社会资本就像一种担保品在起作用,那些无法进入普通信贷市场的人也可以得到它。
在没有物质财富作担保时,参与者实际上是在用他们的社会联系作保。
”三、结论及展望经由本文分析,可以对于现阶段我国第三部门组织社会角色,及三部门关系得出如下结论。
(一)第三部门组织在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全球化热潮的国际背景及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国内背景下,社会的经营已经明显趋向从“政府到治理”发展,第三部门组织是人类处理公共事务的另一种理想方式。
现阶段我国第三部门组织在补足市场失灵下弱势群体福利产品、服务不足;提升政府社会治理水平;维护社会信任基础,促进社会信用及社会资本存量增值等方面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二)政治、经济、社会三部门关系有待整合优化粗略地讲宏观层面上的三部门分别代表着政治、经济、社会力量,因此也代表着不同的社会利益分配关系:反映着不同的主体要求、运作方式、组织形式、价值理念、目标及社会意义。
但彼此之间存在交融制约与依赖,这反映在其转型期各自暴露出的问题上:从市场失灵到政府失灵反映出非公即私的古老制度存续千年依然存在问题,呼唤着新力量出现,而第三部门组织可以看做一大可能,同时也要看到第三部门组织也并非无暇之玉,存在志愿失灵的问题,故而三大部门的关系整合优化意义重大。
(三)第三部门组织面临着新挑战非政府组织所处的位置是暧昧的,从它的名字与定义可见一斑,这在前文已有论述,加之其公益性、志愿性、民间性特点更决定这所面临的是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一些议题的推动可谓是阻力巨大困难重重。
其中挑战如:维持稳定的经费来源、保障自身独立性的问题以及民间组织在缺乏公权力时对于政府组织的监督等外部压力问题。
再便是第三部门组织自身志愿失灵(慈善供给不足、慈善的特殊主义与家长作风及慈善业余主义)问题。
总之,现阶段问题种种困难重重,社会关系复杂,第三部门组织身处其间更需要生存的智慧与勇气,无论是做补足者、维护者还是公民社会,厘清关系知己知彼与政府与市场整合,提升完善自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1]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m].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3]科恩,普鲁萨克.社会资本——造就优秀公司的重要元素[m].孙健敏,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4]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5]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