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中医启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中医启蒙》读后感
近日细读李辛先生的《经典中医启蒙》,大有启迪。封面上的话就很吸引我:“学中医,要把我们的感受打开,在生活中去体会。”。翻开后发现这本书的知识融会贯通,里面蕴含着满满的学问,给人以醍醐灌顶之感觉。而且作者不仅能把这么大融合的学问讲的通俗易懂,还可在美学体验中透出从容淡定。
作为学习临床医学的人对于祖国传统医学中医有着莫名的情感,有意从西医角度来辩证的看待中医,去其糟粕,存其精华,发掘中医的真正价值。
书中讲到,现代中医教育和学习的误区,在于以科学、逻辑、概念、物质的视角来重构中医,形成的是中西医结合的传统中医,而与经典中医的精髓所在有天壤之别。孤立地背诵各味药材的主治、功效,从形、物质的层面看待疾患,看似对症下药,实则与所谓西医治标不治本相差无几。
而经典中医的重心在于“养神”。望、闻、问、切的四诊合参,参的是病人的整体气运,即所谓虚实、阴阳、开阖、轻重、清浊等。医生所要做的是借助病人现有的资源,使其自有的正气和调适能力发挥作用,“顺其势,利其行,握其度,固其本”,帮助他回到健康的平常状态,即精神内守,形与神俱。在神-气-形三者中,上工者治神。神治则病愈,此“万病一法”也。然何谓神?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
现代人对于中医的态度,只揪住“科学证明”不放,其实也是一种迷信。这一年我感觉到,现代科学和人类文明相比,还是个小孩,是新兴事物,也有很多局限。它固然很有用,但如果什么都指望它的话,视野会狭窄很多。想到徐文兵在黄帝内经音频里说:有人说中医是伪科学,对,中医本来就不是科学。不怕伪科学,就怕真真理。关于学习新东西,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习惯于用已知去学习位置,大部分人只能用自己受限的意识和思考模式去学习新的东西。”
“只有你变成豹子,才能了解豹子。中医也会,传统文化也好,要了解它,你必须变成其中的一部分”。现在西医学研究和实践的领域,主要是在物质的、有形的层面,而中医主要是在无形的层面。无形层面中,再分两个部分,一个是精神——信息层面,一个是能量层面,即营卫气血。”中医不讲求“治病”,讲究“养生”。如果在形体层面已经有症状出现了,那可能神和气已经在更早受到影响了。很多疾病,有肉体层面症状,但是根本原因可能是神或者气出了问题。黄帝内经中讲,形与神俱,就是身体和精神都是健康完整的。古有扁鹊三问,医人于未发之时就是这个道理。
中医还讲究让自己的“神”自己去修复身体,那么什么时候是“神”开始工作的时候呢?就是睡觉的时候。“病呢,只要把它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要让它破坏荡秋千的节奏就可以了。只要秋千能够一直荡下去,生命的节律自然会把病带好。我之前觉得要晚上几点前睡觉这件事特别不可理解,我觉得睡够多少小时就可以了呗,几点睡有什么区别?晚点睡就当我生活在尼泊尔时区。
后来实践果断打脸:现在比以前更不能熬夜了,更能体会到睡眠不好很明显没精力,变化一下睡眠时间,发现我早一小时睡,睡的时间一样,睡眠质量明显提高。
人生于天地间,随着天地节律呼吸生存。中医中,一个大方向是看“开”与“阖”,什么是开与阖?““开”就是把钱花出去,就是我们的“精、气、神”,我们的气血。它从人的精神和肉体能量上能反映出来。“阖”就是能量收回来的状态。自然界,冬天是阖,晚上是阖,人体也是顺应这样一个节奏,这个叫天人相应。《黄帝内经》有句话“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很美吧。”就是这个意思。
一次又一次的感叹,自己是多么无知。这种无知并不是不知道我自己早睡可以睡的更好,
而是对于不怎么了解的东西,持一种讽刺的态度,好像这样可以显示自己多厉害一样。
书里还有很多关于生命的哲学,非常有意思,比如:“大多数病都是本气自病,邪气能够侵入并突破你的能量防护层的时候,你的气肯定是虚的。治病的时候看人体的本气虚实,而不是看邪气在哪里,病灶在哪里,然后追着打,这就是治病求本,标本虚实。”
不光是对待健康,我觉得对待很多事情也是这个道理。感到不适的时候,常常揪住一个“问题”要解决,以为KO掉了问题自己就好安心,但是根源可能并不在这里。就好像总觉得自己是因为钱才不自由的人,即使有够八辈子财富自由的财产,也未必感到自由。“没钱”只是不自由感的一个栖息地而已,这个栖息地毁了,不自由感还可以找下一个地点。
前段时间朋友发了论证中医无用的文章,我们一起讨论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文章用西方理论,论证东方哲学。而这本书就从根源上提出了另一种视角:中医是不限于物质层面的,很大一部分是从精神层面来“知常达变”。上医调神,作者认为中医师最重要的是自己的修行,虚己守静,感受万物和病人的“失常”在精气神哪一层,然后以自身正气对病患进行调理。作者对中药保持一样的看法,上药治神:朱砂、琥珀都是直接作用于精神层面的;中药治气:有偏性的药物来调气;下药治病:一般都是有毒的药物作用于形。虽然看似玄虚,但其实作者写得很实在,所以中医调养,首先不是吃什么补什么,而是以中医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放下思虑,专注感受自身与外界的感应,顺应开阖规律,中正不偏激并享受自然生命的乐趣。
真正的养生是去感受自己
当一个人用自己的感受生活的时候,是从他的内心出发,原点是自己,没有错位。
现代人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去求一个东西、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总是有很多远大的发展计划,一直思考,想得很遥远。或者关注一个明星,念念不忘。不停地看这个看那个,或者不停地讲话,不停地做事。我们以外物为原点,那就会失去对当下的自己和周围的感受。这个状态在中医叫什么呢?是“形神分离”。
小时候我们都烧过炉子,炉火的大小决定了你应该往里面加多大的柴火,道理很简单吧?那么,为什么我们在吃的问题上就不明白这些道理呢?你的炉火明明很小很弱了,已经没有什么消化力了,烟道也都堵住了,大便不通,汗也不出,也没运动,你还吃牛排,还喝牛奶,只会增加肥料和堵塞,把炉火压灭。这些道理不需要通过学习医学知识就能明白,都是日常生活最基本的常识,要在生活当中去体会。体会吃什么东西有什么不同的感觉,有知有觉地去生活,吃了某个东西你感到不舒服,哪怕吃到第十次你才发现,也是有知有觉的开始。合适自己才是最好的,不是去外面寻找一个外在的统一标准。
在作者李辛的眼中,中医和西医是相通的,它们的不同只在于处理生命不同层次的问题而已。他说我们的生命有无形和有形两个层面,西医偏向于物质和有形的层面,而中医则注重调理无形的精神层面。肉体只是我们生命的一个层次而已,真正能决定我们生命质量的则是能量和精神。
中医其实绝不仅仅是一种医疗方法,我认为中医是一种生命哲学,一种世界观,一种宇宙观。它把人与天地万物容纳进来,让我们拥有更加谦卑的心去看待世界,看待生命,看待宇宙。
在钟南山的自传《钟南山传》里,也提到过中医。钟南山对中医的态度是:中医作为经验医学的积累,必须走循证医学的道路,在临床真正使人信服它的疗效,再深入探讨机制。中医如何走出经验医学的瓶颈——将中医对病人治疗有效的个案,经过现代循证医学的研究模式,转化为对具有该疾病的群体都有效的、具有共性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