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故乡教学设计与评析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故乡》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艾教育等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淡化学生的厌学情绪,也 要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要使学生的养成 教育有很大的改观,要妥善安排和布置好整个学校的各 项德育工作,使得学校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故乡》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故乡》
称
这是一篇小说,是鲁迅写于 1921 年 1 月的一篇短
篇小说,当时的时代背景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十年的中
国农村社会情况。辛亥革命虽然赶跑了一个皇帝,但并
教材分析 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中国的广大
人民,尤其是广大的农民,处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
合作讨论法
择与设计
抛出问题:比较环境的异同,并结合写作背景简单
教学过程 分析导致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此环节要求学生以小
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进行引导。 分析引导如下:作者眼前的故乡是一幅萧索、荒寂、 破败的冬景图,这正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残酷蹂躏下 日益破产的中国农村的缩影。广大的劳苦大众生活贫 困,精神上被束缚。这幅荒村景象烘托了“我”在当时 的悲凉心情和生活在其中的广大农民的悲惨境遇。而记 忆中的故乡则是是一幅“神异的图画”。在这里“我” 从闰土的身上获得了“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无 穷无尽的希奇的事”,尽管当时“家景也好,我正是一 个少爷”,可“我”与闰土“不到半日”,“便熟识了”, 以至在分别时“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 肯出门”。通过前后环境的对比揭示了辛亥单命后十年 间广大农民生活困苦的社会根源,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 彻底性。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勾结是造成中国农村破 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真正原因。这种对比着的景物描写, 既充分地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也深刻地反映了农村 的巨大变化,起到了景物描写为中心意思服务的作用。
《故乡》优秀教案
《故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学习文中对比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旧中国农民生活的艰辛与痛苦,激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现在美好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
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主题,探讨造成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如人物、情节、环境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主题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3、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故乡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永远的牵挂。
每个人对故乡都有着独特的情感和记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鲁迅先生的《故乡》,看看他笔下的故乡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思考:小说围绕故乡写了哪些内容?(学生阅读后回答,教师总结: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依次写了“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经历。
)2、让学生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教师引导学生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方面进行概括。
)(三)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闰土找出文中描写闰土的段落,说说闰土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阅读后讨论,教师引导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分析。
总结闰土的变化:少年闰土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热情开朗;中年闰土麻木迟钝、愚昧落后、贫困愁苦。
思考:造成闰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从社会制度、封建礼教等方面进行思考。
)2、杨二嫂文中是如何描写杨二嫂的?分析杨二嫂的形象特点。
探讨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的作用。
余映潮发现——《故乡》教例评析
余映潮发现——《故乡》教例评析发现——《故乡》教例评析[教例简述]《故乡》的教学已进行了两个课时。
这是第三节课。
教师:前两节课我们对《故乡》深入进行了理解。
现在我们再上一节“发现”课。
我给大家一个“研究”题目:《故乡》中的人物外貌描写。
大家细读课文,看能够从中发现什么。
学生兴致勃勃,各自读读画画。
学生一:我发现课文对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
学生二:我发现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
学生三:我发现对杨二嫂的外貌描写。
教师:这些内容前面已经学习过了。
这种发现的层次不高。
请大家再去“发现”。
学生一:我发现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有虚有实,还有自然环境烘托。
学生二:我发现对杨二嫂的外貌描写特别夸张。
学生三:我发现对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特别细腻。
学生四:我发现对以上这些人物的外貌描写都是反复出现,每一次笔法都有变化。
学生五:我发现两个闰土、两个杨二嫂的外貌描写构成鲜明的对比。
学生六:我发现这些外貌描写如同老师所讲的,都紧扣小说的主题,都表现了一个“变”字。
教师:好极了!下面我们再进一层,同学们分组讨论,给各种描写的笔法命一个名字。
同学们热烈讨论、发言:同学一:对两个闰土用了对比描写法。
同学二:对中年闰土用了细笔描绘法。
同学三:对少年闰土用了简笔勾勒法。
同学四:对杨二嫂用了夸张描写法。
同学五:对中年闰土用了比喻描写法。
同学六:对少年闰土还用了环境烘托法。
……教师:同学们的发言相当精彩。
读课文、读文章,都应力图有点发现,发现之后还应提炼、概括、归纳、总结出一点规律,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收获。
读一般的文章这样,读名著更应这样……教师:发现,是一种能力,一种技巧,可以举一反三,经常运用。
就拿《故乡》来说,还有许多内容可以被“发现”:如:动作与语态,自然环境描写,闰土家族几代人的对照,闰土、“我”、杨二嫂三种生活的对照,还有用词特点,还有标点符号……[评析]从教学角度取舍看,方向是“挖掘一个点”。
从学习过程的成果看,收获是“联成一个片”。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总结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故乡》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主题思想。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评价小说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小说《故乡》的艺术魅力。
(2)通过小组讨论,深入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主题思想。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珍惜,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对人性的关注,提高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二、教学内容:1. 小说《故乡》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主题思想。
3. 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说《故乡》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主题思想,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
2. 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的运用和主题思想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故乡,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珍惜。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故乡》,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3. 分析讨论:小组讨论,深入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主题思想。
4. 艺术鉴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小说的艺术特色,如人物描写、情节安排等。
5.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小说《故乡》的主题思想,创作一篇以故乡为背景的短篇小说。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课堂提问和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小说《故乡》的理解程度和鉴赏能力。
2. 教学改进: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学习和写作练习中的表现,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互相借鉴和学习。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写作练习中的表现,给予综合评价。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小说《故乡》文本。
2. 参考资料:有关《故乡》的解析、评论和相关研究文章。
故乡教学及形成性评价
《故乡》教学及形成性评价一、教学过程:师:大家了解鲁迅吗?你读过他的哪些作品?请同学们说说。
生:指名五个学生谈谈。
(涉及到了中学课本中的作品)师:能告诉老师,属于小说体裁的作品有哪些?你们又是怎样读这些小说的吗?(学生纷纷举手)生:每读完一篇小说,我都会不由自觉地回忆小说的故事情节,并把小说中有趣的故事讲给同学朋友听。
师:复述故事情节,既可以锻炼自己口才,又与别人共同分享阅读的快乐。
好!生:我在读小说时,遇到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就用读书笔记抄下来,体会句子的含义。
师:注意积累,这种习惯很好。
生:读完一篇好的小说之后,我常常把自己的感受和心得体会写出来。
师: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对于训练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一定很有帮助吧,怪不得你的作文写得那么有文采,原来是读小说的收获,希望同学们都学习他这种读小说的方法。
师:既然大家都喜欢读小说,老师就满足大家的这种爱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1921年写的一篇小说《故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要读通读懂小说《故乡》,而且要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
师:哪位同学从名、时、地、著、评方面来说说作者及《故乡》的有关情况?生:名: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地:浙江省绍兴市人,时、评: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著:他的代表作是小说《阿Q 正传》。
生:本文是作者以他1919年底返回浙江老家搬家时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小说,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思想状况以及人生感受,在本文中都有反映。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学习之前从教学参考书和网上查阅了资料。
师:这种习惯很好。
大家要向他学习,善于查阅积累资料。
特别是小说作品,这样能有助于大家更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中心。
教学参考书,它既是教师教的参考书,也是大家学的参考书,因此能主动用教学参考书学习的同学,不但可以,而且应该表扬,当然如果能把教参书上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不用看着读,那更好。
又有三个学生谈了自己的预习体会。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总结教案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总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故乡》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意义。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解读文学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故乡》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故乡的热爱与忧虑,理解家国情怀。
(2)认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故乡》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意义。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意义的解读。
(2)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1. 引导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激发学生思考。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3. 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故乡》原文及相关解读资料。
2. 课件:教学PPT,包含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象征手法等内容。
3. 投影仪:用于展示课件和文学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故乡》,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故乡》原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意义。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小说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6.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故乡》教学案例及评析
《故乡》教学案例及评析故乡是鲁迅的小说作品之一,通过描写故乡的变化,展现了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传统的思考。
本文将以故乡为例,探讨如何进行教学分析与评析。
一、教学目标1.了解《故乡》的文学背景和作者的创作背景;2.理解小说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3.分析小说中所表达的思想和主题;4.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分析小说中所表达的思想和主题;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教师可以以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为起点,让学生回顾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然后引入《故乡》,鼓励学生先提出对于故乡的想法和感受。
步骤二:阅读与理解1.学生独立阅读《故乡》,并根据提示或问题进行思考和整理。
2.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3.全班共同讨论,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理清故事的线索和发展。
步骤三:分析与评析1.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和隐喻,如“杂草”、“斗篷”等,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让学生发表对小说中描述社会现实和对传统的思考的看法,激发他们的批判思维。
步骤四:延伸拓展1.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所描述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拓宽他们的社会意识。
2.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选择一段文字进行表演或改编,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3.推荐学生阅读其他鲁迅的作品,探索鲁迅作品中的思想和风格。
四、评价与总结1.通过教学案例的分析与评析,学生能够理解《故乡》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3.学生能够发表自己对作品的评价,并且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4.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评价,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辅导,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故乡》的教学案例及评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也能够启发学生对社会现实和传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社会意识和文化素养。
第5课《故乡》教案(精选11篇)
第5课《故乡》教案(精选11篇)第5课《故乡》教案 1教学目的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及难点: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式:启发诱导及自主学习方式相结合课堂形式:多媒体教学,达到生动形象的视觉效果教学过程: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思考:故乡除了景物的变化外,还有什么变化?2、品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师生互动(一)闰土:少年闰土: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中年闰土: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总结:什么原因使闰土前后判若两人?(二)杨二嫂:小说怎样刻划杨二嫂形象的?与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何异同二十年前:二十年后:外貌描写语言描写(三)“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
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
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归纳总结: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少年时:活泼、聪明、能干、淳朴、热情、知识丰富,是个小英雄形象中年时:憔悴、迟钝、麻木,有封建传统的等级观念,是当时社会不觉悟、生活贫苦的农民形象三、布置作业:练习册及课后练习第5课《故乡》教案 2教学目标: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
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教学难点:“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2.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教学流程:师生互动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话题导入,激活思维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学生发言)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
《故乡》教学设计及反思
《故乡》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体会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热爱家乡、关注家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策略方法:朗读法、预习法。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
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3.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请两位学生朗读第12自然段开头和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写:“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2. 介绍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
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3. 作家、作品介绍: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故乡》教学教案参考
《故乡》教学教案参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故乡》的基本情节,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2)运用分析、综合、概括等方法,研究作品的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主题。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象征手法。
2. 作品主题的深刻内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课件等相关教学资料。
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预习过程中了解到的《故乡》的基本情节。
(2)提问: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作品内容。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字词,解决阅读中的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象征手法有哪些?分别体现在哪些情节中?(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作品中的象征手法,揭示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人物形象,解读作品背后的意义。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主题。
(2)提醒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2)结合课后练习,进一步把握作品的艺术特色。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写家乡的作品,如《平凡的世界》、《草房子》等,引导学生分析不同作品中的家乡情怀。
2. 影视欣赏:组织学生观看改编自《故乡》的影视作品,比较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差异,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故乡》教学案例及评析
《故乡》教学案例及评析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故乡》,使学生了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典型作品,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批判思维,使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文学作品,并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
教学步骤: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提问学生对《故乡》这个标题的理解,让学生猜测故事可能发生的地点和主题。
阅读与讨论:1.学生阅读《故乡》的文本,可以分段进行,每段后面停下来进行讨论。
2.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和背景。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激发思维碰撞。
思考与理解:1.学生理解文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并进行个人或小组讨论。
3.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辩论,提高他们的批判思维和论证能力。
作文与表达:1.设计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作品,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表达能力。
评析:这个教学案例采用了分层次的阅读与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作品的内容,并在讨论中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想象力。
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文本,培养他们的文学批判思维,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此外,教学案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和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通过个人写作任务,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然而,教学案例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可以更加具体和细致,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给出相关的建议和指导。
此外,教学案例可以加入一些扩展阅读和研究的内容,拓宽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
总的来说,这个教学案例设计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对于教授《故乡》这样的经典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初中语文_《故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故乡》教学设计教学设想:鲁迅的《故乡》,是鲁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
篇幅很长,包涵的内容很丰富,人物性格鲜明。
这是一篇经典小说,贯穿全文的就是一个“变”字。
小说通过“我”的视角,运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人物与环境的巨变,震撼了读者的心灵,引发深沉的思索。
而对《故乡》的解读也有多种角度,例如:线索的角度、人物变化的角度、话语方式的角度等。
本设计抓住文中多次出现的画面,来品读人物,探究文章主题。
教学重点:1、借助画面,赏析人物。
2、思考变化,探究主题。
教学难点:1、赏析人物。
2、探究主题。
教学目标:1、挖掘一个点——画面。
2、评析一个人——闰土。
教学过程:一、导入: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在鲁迅的脑海中,故乡是一幅幅图画,让人神往,让人悲伤。
当鲁迅回到阔别20年的故乡,站在故土之上,他不由的感叹:“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恰当的语气读出作者的心情。
)思考:在鲁迅脑海中故乡应该什么样?二、神异的图画速读12段,请从景物、色彩、词语的运用、表达的情感等角度赏析这幅神异的图画。
形式: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读到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面。
三、模糊的画面这幅神异的图画,时隔20年后,当我要别离它时,原本清楚的小英雄影像却忽的模糊了,又使我非常悲哀,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原本令人神往的神异图画模糊了?我又为什么非常悲哀?有哪些美好的记忆被破碎了?四、破碎的画面景破败,人破落,一切美好的记忆都被无情的现实破碎了,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最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下面让我们看看:我满怀希望的回到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时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悲剧画面?1、分析环境描写——景破败速读第2段。
请从景物、词语的运用、表达的情感等角度赏析这幅被破碎的图画。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总结教案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总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故乡》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意义;(3)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作品中的主题思想;(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培养对家乡的情感认同;(2)认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鲁迅《故乡》2. 教学重点: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意义3.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和价值观念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其作品《故乡》;(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如“我”与闰土的关系、故乡的变化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2)深入剖析作品中的现实意义和价值观念。
5. 实践拓展:(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故乡的情感;(2)进行文学创作,如写一篇以故乡为题材的短文。
四、作业布置2. 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成就;3. 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内容。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学生掌握程度如何;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学生参与度如何;3.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合适,难易程度是否适中;4. 针对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初中语文_故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抓住小说中重点人物的变化,分析其原因;2、了解对比的写法及作用。
3、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理解部分重点语句的涵义。
4、探讨文章主题,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难点】:1.分析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探讨小说的主题。
2.反复熟读课文,准确、深刻把握小说中闰土、杨二嫂两个形象;体会小说精妙的人物描写。
【教学过程】:一、导课学生朗读席慕蓉的《乡愁》。
乡愁席慕蓉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教师小结:我们从《乡愁》中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无限思念和留恋,而鲁迅先生却在回到自己的故乡时说了这么一句话。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学生讨论读法及原因。
二、朗读品味(故乡之景)1.朗读小说中描写故乡景物的部分,找出令“我”悲凉的因素。
重点阅读开头的一段景物描写,注意重读“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等词语。
朗读指导:读这一部分要低缓、哀伤,饱含震惊、幻灭之痛。
2.对比阅读“记忆中的故乡”的部分,注意其中“深蓝”、“金黄”、“碧绿”等表示色彩的词语。
朗读指导:读这部分要欢快、流畅,充满新奇、神往之感。
教师小结:故乡是一日不如一日,昔日的蓝天、明月已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是“阴晦”、“苍黄”和“萧索”。
(故乡之人)(一)分析闰土的形象。
快速读课文13段——30段,划出闰土的外貌和语言描写,选择你最喜欢的部分朗读,说出闰土的性格特点。
师生讨论展示1、外貌: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明晃晃的银项圈。
2、语言:(1)、“这不能。
须大雪下了才好。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总结教案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总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故乡》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对《故乡》进行深入解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珍惜,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对人性的关注,提高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
(3)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故乡》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对小说进行深入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故乡》的封面和作者鲁迅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为阅读课文做铺垫。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故乡》,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文学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对《故乡》进行深入解读。
(2)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进行交流和互动。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故乡经历,写一篇以“故乡”为主题的短文。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故乡》情节和人物的理解程度。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总结教案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总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故乡》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特色。
(3)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作品中的现实与理想、传统与变革的矛盾冲突。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对现实的无奈与忧虑。
(2)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培养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意识。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分析:(1)梳理故事情节,明确人物关系。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如“故乡”的象征意义、“我”的象征意义等。
(3)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如对故乡的怀念、对现实的反思等。
2. 教学重点:(1)作品情节的理解与分析。
(2)象征手法的识别与运用。
(3)主题思想的探讨与领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回顾相关文学作品,如《呐喊》、《彷徨》等。
(2)简要介绍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梳理人物关系。
(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记录关键信息和疑惑。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2)分享学习心得,碰撞思维火花。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如“故乡”的象征意义等。
(2)剖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如对故乡的怀念、对现实的反思等。
5. 课堂练习:(1)结合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鉴赏能力。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深入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点评故乡教学设计
点评故乡教学设计故乡教学设计故乡教学设计是一种以教育学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旨在引导学生发现和认识自己的故乡,并通过亲身体验和情感体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本文将从目标、内容、教学策略和评价等方面对故乡教学设计进行详细的点评。
一、教学目标故乡教学设计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故乡,提高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亲身体验、实地考察和社区参与等方式,使学生了解故乡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探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二、教学内容故乡教学设计的内容应涵盖故乡的地理、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充满历史和文化意义的地点作为学习的重点,如建筑物、历史遗迹、传统节日等,然后通过实地考察和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社区参与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社区建设、社会实践等活动,从而加深对故乡的认识。
然而,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注意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方式,避免只注重传统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
同时,教师也应注意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策略故乡教学中的教学策略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启发式问答、小组合作和项目研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
然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因材施教,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对教学策略的接受能力和参与度是不同的。
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水平,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机会和环境。
四、评价与反馈故乡教学设计的评价应突出学生的参与程度、学习成果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总结教案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总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故乡》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能够运用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讨论和写作,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培养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3)提高对人生、社会和文化的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故乡》一文,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和情感表达。
2. 故事情节梳理:让学生概括和描述《故乡》的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3. 人物分析:让学生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认识其他人物形象的作用。
4. 主题探讨:让学生探讨《故乡》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家乡情结、亲情、友情等。
5. 修辞手法分析:让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理解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关于家乡的图片或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3. 故事情节梳理:让学生概括和描述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补充和完善。
4. 人物分析:让学生分析主人公和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变化和关系。
5. 主题探讨: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主题思想的看法和体会。
6. 修辞手法分析:让学生分组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分享其表达效果。
7. 课堂小结: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写作任务,如创作一篇以家乡为题材的短文。
四、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互动和交流。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作品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价其参与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映潮《故乡》教学实录与评析一教学实录师:上课。
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学习《故乡》。
我们的课叫学读课。
什么叫学读课呢?就是学习阅读的方法,通过一课的学习,掌握一种方法。
《故乡》的练习一有这样一句话:作者所写的故乡其实有两个故乡,一个是记忆中的故乡,一个是现实目睹的故乡。
如果我们把“故乡”两个字换成“人物”来看的话,大家说一说,作者在小说里面写的是什么呢?一个是现实中的(稍停)闰土,一个是回忆中的(生齐答:闰土);一个是回忆中的(生齐答:杨二嫂),一个是现实目睹的(稍停)(生齐答:杨二嫂)。
我们今天重点研读“现实目睹的闰土”这一部分。
请大家翻开课文,从“这来的便是闰土??”一直到“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近况”,这是我们今天研读的主要内容。
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当一篇小说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去阅读50它?有没有一种自己觉得可行的方法。
好,请你说———生:我觉得是一开始要把它浏览一遍,然后看看这个小说写的是什么内容,重点是哪一些?画出来。
师:挺好的,这是第一步。
这第一步是了解内容。
(板书:了解内容)那么,怎么了解内容呢?我们还是先读课文。
先朗读“这来的便是闰土”到“他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一段。
读这一段,要注意重音。
比如说:“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注意“紫色”、“灰黄”、“很深”读重音。
整个语段的阅读,语气要稍微沉重一点,读出叙述的那种语感。
好,我来起头。
“这来的便是闰土”,读———生:(齐读)这来的便是闰土??他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师:继续读。
读“我这时很兴奋”到“隔了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读这一部分,要注意抑扬,“我这时很兴奋”要扬一点;“他站住了,脸上现出了欢喜和凄凉的神情”读抑一点;“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又稍微要扬一点,表示“我”内心的那种惊讶。
请同学们各读各的,体会朗读中抑扬的转化。
(生各自揣摩、朗读)师:好,我们接着往下读。
读“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到“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这一部分,这一部分的朗读要讲究语速,不能读快,中年的闰土,内心充满苦难,这一段是他内心苦难的表白。
你们看,“非常难。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要读出稍慢的语速来,好,大家一起来,试一试。
“我问问他的近况”,读———生:(齐读)我问问他的景况??师:还是读快了,你看———(非常缓慢地读)“非常难。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
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那种凄惨的情形要读出来。
好,再读———生:(齐读)非常难??师:好,接着来,“他只是摇头”读———生:(齐读)他只是摇头??师:再读“这时,他出去了??”这一段。
这一段要读出叹息的语气。
“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近况??”要把“叹息”的语气读出来。
好,再来。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
读———生:(齐读)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师:这一段读得最好。
看来同学们已经开始进入了小说的情境。
好了,咱们刚才了解了内容。
这一部分的内容很容易概括,它是写中年闰土的,写了中年闰土的什么呢?一起说———生:(齐)外貌。
师:外貌,形象,还有呢?生:心理,语言。
师:表现了什么?用一个字概括。
生:苦。
师:苦!你看,“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再来说说写了他哪几个方面的苦。
生:有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这几个方面。
师:苦难的原因在这儿,很好。
但我们最好从这一部分开始的地方说起。
如“这来的便是闰土”这一段写的是什么苦啊?生:最开始写了闰土的外貌,还有他从前和现在外貌的对比,还有他的神态。
师:是,外形穷苦。
接着往下看,“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写的什么内容呢?生:这是他内心的苦,从精神上写他的苦。
师:神情凄苦。
再看他的语言呢?“非常难”,表现了什么苦?生:他内心的痛苦。
师:他内心的痛苦,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语言悲苦。
然后就是刚才你说的,七个苦因的点示。
闰土这个人,他的苦,具体来说,外形是穷苦的,神情是凄苦的,语言是悲苦的,精神是困苦的。
苦难,笼罩着他。
这就是我们了解课文之后进行的概括,这个概括,首先用了一个“苦”字,然后再细节化,这样的概括方法,叫做“总分式概括”,记下来。
(板书:总分式概括)(生记录))先从整体上了解文章内容,然后再分段地概括。
这样,对这个小说的情节、人物有比较粗略的了解。
下面,我们对这篇小说进行妙点揣摩。
(板书:妙点揣摩))什么叫妙点揣摩?就是你觉得在这篇小说里面,哪个字用得好,哪个词用得好,哪种修辞手法用得好,哪种构思方法用得好,哪个地方描写得好,它表现的是什么,你都可以说。
我先把方法告诉大家。
它叫多角度品析。
(板书:多角度评析)什么地方你都可以找,都可以去揣摩。
怎么揣摩呢?有这样四句话:妙在写出了什么,妙在表现了什么,妙在说明了什么,妙在点明了什么。
(板书:写出了、表现了、说明了、点出了)不是这四句话都要你说,只需要你说一句话。
下面读课文,在里面找妙点,揣摩。
老师告诉你们,还有一句话:“不动笔墨不读书。
”笔拿在手上,你觉得这个地方要发言的,就写在旁边,开始———(学生找妙点,教师巡视指导)师:好,我想多少有一点体会了,咱们先这样来进行一下热身,每个人先自由自在地对自己讲你所揣摩的妙点,好不好?我说“开始”就开始讲,自己给自己讲。
开始———(学生小声自己讲)师:行了,同桌之间,两人商量一下,看能不能这样说。
好,下面开始妙点揣摩,愿意发言的同学请举手。
生:我揣摩的妙点是: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一件极薄的棉衣。
“破”和“薄”可以看出生活对他的压迫,使他万分愁苦。
师:“破毡帽”,“极薄的棉衣”,写他非常冷。
“极薄”,衣服不能御寒,多么的苦啊,妙在写出了他的衣着。
生:我觉得外貌描写把以前的闰土和现实中的闰土进行了对比,通过这么多年的变化可以看出闰土的生活有多么的苦,生活使他由一个聪明活泼的少年,变成了一个很呆的人。
师:妙在对比,我觉得你还可以说细一点。
生:我觉得第?自然段写得特别的好,文中水生的松松爽爽与闰土的迟疑进行了对比,突出了两代人之间的对比,突出了“我”与闰土之间的隔膜。
还有宏儿与水生之间非常亲密无间的关系。
师:我觉得你的观点非常深刻。
你发现了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我觉得这个地方我要讲一下,闰土和“我”现在已经是这个样子了,“我们”的后一代怎么样呢?水生和宏儿的出场就暗示着作者的这种希望,课文最后把它点出来了,“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但是我们要走下去,后代也许不会像我们这一代,再产生隔膜了。
你的发现非常深刻。
好,接着来。
生:我觉得有一句话写得很好,就是“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中的闰土了”,“我”的记忆中有一个闰土的形象,但是看到的却不是记忆中的闰土了,说明闰土变了,这为下文作了铺垫。
师:很好,“虽然我一见”就表示“我”对童年闰土的印象之深,说明他们的友谊之深。
但又不是“我”记忆中的闰土了,感觉很沉重。
生:我觉得这个地方写得很好,就是“我想到希望,我突然害怕起来”,这个地方就是说他对未来有一种希望,有一种迫切的希望,并且相信得很深,但是这个时候就有一点质疑了,就是说感到非常茫然,对希望不是充满坚定的信心了,他看到这种变化了,对自己和闰土的路,以及他们后代的生活非常的茫然了。
师:这个“茫然”要谈深一点就谈到作者当时的思想。
我们现在品析妙点还是应该到我们刚刚读的那几段去品析。
好,接着来。
生:我觉得第?自然段“石像”那个地方写得很好,因为小时候的闰土在“我”心目中是一个小英雄,很活泼很开朗,而现在的闰土,因为他受了很多的苦,所以他就显得很麻木了,对生活也没有像以前那样的向往和追求了。
师: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
———把这个妙点品析一下。
生:这个妙点??师:好,我来替你说。
这个“刻”字用得好,它表现了闰土脸上的皱纹很深。
是不是?就这样说就行了。
接着来。
生:我比较喜欢第?自然段:“他站住,脸上显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
”我特别喜欢“欢喜”和“凄凉”这两个词,这两个词是对比的,写出了闰土当时的心理活动,他非常想见到“迅哥儿”的,但是因为时代的变迁,他终于恭敬起来。
师:对,这儿“欢喜”是因为见到童年时代的朋友,“凄凉”是为自身的境遇感到内心很凄凉。
写出了自己的心情。
她说得很好,再来。
生:我也比较喜欢第?自然段,先为大家读一遍,(很深情地朗读),这里三个词用得非常好,一个是“欢喜”,一个是“凄凉”,还有一个是“分明”。
“欢喜”和“凄凉”用了对比的写法,既表现了闰土见到“我”之后的欣喜,又表现了闰土凄苦的心情,也写出了人物的性格。
这样凄苦的出场,也预示着一个悲剧的开始,那么后面所用的“分明”主要在表现“我”与闰土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感情上的隔阂,一堵无形的高墙,形成了可悲的厚障壁,我觉得这里已经充分地表现了闰土的凄苦心情。
师:你非常能干。
(掌声)师:流畅的表达,充满情感的表达,比余老师品得要好!我觉得,这个“老爷”还可以品———“分明的叫道:‘老爷!’”———品一下吧?好不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妙点哪!谁说一下?好,你说。
生:我觉得他们在小的时候都是以兄弟相称的,而现在因为他们的地位不同了,闰土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而鲁迅却很有名。
正因为地位不同,所以他们之间的称呼也有了改变,师:这是闰土内心把自己和别人隔开了。
还要注意:这里是迅哥儿,不是鲁迅,是小说中的“我”,是不是?请坐。
我觉得这个“老爷”特别妙!你们看课文,就这一声“老爷”之后,谈话进行不下去了,这句话就隔开了“我”对闰土的嘘寒问暖,没有话说了,所以这个表现力是很强的。
好,继续说。
我建议你们把“非常难”这一段话品读一下。
它每一句话都表现了一个社会的现实,“非常难”是总说,后面呢?———“第六个孩子都会帮忙了”———它每一句话都有表现力。
品一下,好不好?(稍停)能不能说几句?好,我来问,你们答。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表现了什么?生:(纷纷说)多子。
师:好,再来。
“又不太平”表现了什么?生:(纷纷说)??师:对,表现了战乱频繁。
“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表现了什么?生:(齐)苛税!师:对,苛税,土豪劣绅、军阀什么的,都向农民要钱是不是?“收成又坏”写出了什么?生:(齐)饥荒。
师:除了人祸,还有天灾。
“东西种出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写出了什么?生:(齐)关卡多。
师:关卡之多,都向农民要钱。
“不去卖,又只能烂掉”,表现了他没有办法,无路可走。
好,下面我再给同学们介绍几个妙点,你们把它记下来,回去品一品,看老师的这个妙点找得怎么样,好不好?一个场景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