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预测与决策(决策部分)

合集下载

经济预测与决策教学设计

经济预测与决策教学设计

经济预测与决策教学设计摘要:经济预测与决策是现代经济学中的重要课题,学生对此需要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本文将设计一节经济预测与决策的教学内容,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旨在帮助学生培养经济预测与决策能力。

第一部分:引言经济预测与决策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经济预测与决策的能力已成为各行各业的必备技能之一。

因此,将经济预测与决策纳入教学中,帮助学生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经济预测和经济决策。

对于经济预测,学生需要了解预测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

他们将学习如何运用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原理,利用历史数据和现有模型进行经济现象的预测。

对于经济决策,学生需要理解决策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并学会如何根据经济预测的结果做出合理的决策。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真实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经济预测与决策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例如,可以选择一些经济发展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培养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2.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组,让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解决经济预测和决策问题。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共同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角色扮演:设计一些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经济决策的模拟。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经济预测与决策的概念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第四部分: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对经济预测与决策的掌握程度,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评估:1.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上的讨论,评估学生对经济预测和决策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个人作业:布置一些与经济预测和决策相关的个人作业,评估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小组项目:要求学生组成小组,开展一项与经济预测和决策相关的小组项目。

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项目管理能力。

第五部分:结论通过本次经济预测与决策的教学设计,学生将有机会了解和掌握经济预测和决策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经济预测与决策》课后习题

《经济预测与决策》课后习题

第一章经济预测的基本原理1.什么叫经济预测?经济预测是一门研究经济发展过程及其变动趋势的学科。

2.经济预测与决策有什么关系?经济计划是为实现经济决策目标而编制的一种经济活动方案,而经济决策的目标又是依据经济预测的结果而确定的。

3.什么叫宏观经济预测?宏观经济预测是指对整个国民经济或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经济发展前景的预测,它以整个社会(或地区、部门)的经济发展的总图景作为考察对象。

4.什么叫微观经济预测?微观经济预测是指对一个企业的经济发展前景或家庭、个人的经济活动的预测,它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前景作为考察的对象。

5.什么叫定性经济预测?定性经济预测是对某一经济现象的未来状态所作的一种描述,也就是对未来的经济状态提供可能变动的方向而非数量的大小所作出的预测。

6.什么叫定量经济预测?定量经济预测是运用经济统计的数据资料,根据预测目标中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起预测模型以推导出预测值。

7.预测的基本要素有哪些?信息要素,方法要素,分析要素,判断要素。

第四章判断预测技术1.直接头脑风暴法与质疑头脑风暴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在专家选择上有何异同?直接头脑风暴法是组织专家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开会讨论,各持己见地、自由地发表意见,集思广益,提出所要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质疑头脑风暴法是对已制定的某种计划方案或工作文件,召开专家会议,由专家提出质疑,去掉不合理的或不科学的部分,补充不具体或不全面的部分,使报告或计划趋于完善。

P1-P3=0.11>0故该公司各厂明年投资的总趋势增加。

5.甲的平均销售量=(800+4*700+600)/6=700甲预测的销售量的方差为δ甲2=[(800-600)/6 ]2=1111.11δ甲=33.33乙的平均销售量=(750+4*640+550)/6=643乙预测的销售量的方差为δ乙2=[(750-550)/6]2=1111.11δ乙=33.33丙的平均销售量=(850+4*700+600)/6=708丙预测的销售量的方差为δ=41.67丙推销员的销路预测是(700+643+708)/3=684其预测值的方差为δ2=(δ甲2+δ乙2+δ丙2)/9=439.85δ=20.97故,预测值在439.85-2*20.97至439.85+2*20.97之间的可能性为95.4% 6.柜台A,2Φ[(450-400)/δA]-1=90%)=0.95所以,Φ(50/δA50/δA =1.65=50/1.65=30.30所以,δA由此得,专柜A的预测值的均值为400,标准差为30.30同理,专柜B的预测值的均值为450,标准差为25.51专柜C的预测值的均值为350,标准差为34.72(400+450+250)/3=400δ=17.56故其均值是400,标准差是17.56 总销售量预测值在[400-17.56,400+17.56]之间的可能性为68.3%,在[400-2*17.56,400+2*17.56]之间的可能性为98.4%第五章一元回归预测技术x1=22.7/8=2.84 y1=6030/8=753.75b=(17569-(22.7/8)*6030)/(67.15-(22.7/8)*22.7=167.5490644a=6030/8-167.55*22.7/8=278.3295299y=278.33+167.55xr=(17569-8*2.84*753.75)/√(67.15-8*2.84^2)√(4627700-8*753.75^2)=0.95 若增加广告费支出,有望增加销售额。

经济预测与决策仿真实验报告

经济预测与决策仿真实验报告

经济预测与决策仿真实验报告一、实验背景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准确的经济预测和明智的决策对于企业、政府和个人都至关重要。

经济预测能够帮助我们提前洞察市场趋势,把握机遇,规避风险;而决策则是基于预测结果,选择最优的行动方案,以实现既定的目标。

为了深入理解和掌握经济预测与决策的方法和技巧,我们进行了本次仿真实验。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1、熟悉并运用常见的经济预测方法,如时间序列分析、回归分析等,对经济数据进行预测。

2、通过建立决策模型,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最优的经济决策方案。

3、培养对经济数据的敏感度和分析能力,提高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数据与方法(一)实验数据我们选取了某地区过去五年的经济数据,包括 GDP 增长率、物价指数、失业率、进出口贸易额等指标。

这些数据来源于政府统计部门和相关的经济研究报告。

(二)实验方法1、时间序列分析使用移动平均法和指数平滑法对 GDP 增长率进行预测,观察其短期和中期的趋势变化。

2、回归分析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物价指数、失业率等作为自变量,GDP 增长率作为因变量,分析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3、决策树分析构建决策树模型,针对企业的投资决策问题,考虑市场需求、竞争状况、成本等因素,确定最优的投资方案。

四、实验过程与结果(一)时间序列分析1、移动平均法分别计算了 3 期和 5 期移动平均值,并绘制出趋势线。

结果显示,3 期移动平均对短期波动的反应较为灵敏,但中期趋势不够平滑;5 期移动平均则在平滑中期趋势方面表现较好,但对短期变化的捕捉相对滞后。

2、指数平滑法通过调整平滑系数α的值,进行多次预测。

当α取值较大时,预测结果对近期数据的权重较大,能够更快地反映最新的变化;当α取值较小时,预测结果更趋于稳定,但对短期变化的响应较慢。

(二)回归分析经过数据处理和模型拟合,得到回归方程如下:GDP 增长率= 05×物价指数 02×失业率+ 03×进出口贸易额+常量通过对回归系数的分析,发现物价指数对GDP 增长率有正向影响,失业率有负向影响,进出口贸易额也有正向影响。

经济预测与决策课程设计

经济预测与决策课程设计

经济预测与决策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经济预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学生能够了解经济决策的类型、过程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3. 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数据分析技能,对经济数据进行分析,为预测和决策提供依据。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经济预测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预测分析,并提出合理的预测结果。

2. 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案例,设计简单的经济决策模型,并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数据分析,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经济预测与决策在国家和企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增强对经济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形成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良好习惯。

3.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国家经济发展,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中年级经济学选修课程,旨在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经济预测与决策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特点:高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基础,对实际经济问题充满好奇心,喜欢探索和解决问题。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预测和决策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经济预测基本概念:介绍预测的定义、作用和类型,结合教材第3章相关内容,分析不同预测方法的适用场景。

教学安排:2课时2. 经济预测方法:讲解趋势预测、季节性预测、周期性预测等常用预测方法,结合教材第4章进行案例分析。

教学安排:4课时3. 经济决策类型与过程:介绍个体决策、集体决策等类型,分析决策过程,结合教材第5章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教学安排:3课时4. 数据分析方法:讲解描述性统计、概率分布、回归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结合教材第6章进行实际操作。

经济统计预测与决策 课程大纲

经济统计预测与决策 课程大纲

《经济统计预测与决策》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经济统计预测与决策是一门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经济数据处理和分析技能,从而进行经济现象的预测和决策制定的课程。

本课程将涵盖经济统计基础、预测模型、决策分析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对经济现象的敏锐观察和分析能力。

1.2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掌握经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读技能,具备运用统计方法进行经济预测和决策的基本能力,并且理解统计工具在经济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1.3 课程要求本课程的学习需要较强的数理基础,学生应具备一定的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基础知识。

需要有一定的数据处理和编程能力,熟练运用Excel、Python等工具进行数据分析。

二、课程内容2.1 经济统计基础2.1.1 经济数据的类型和特征2.1.2 统计描述和展示经济数据2.1.3 经济数据的抽样调查方法2.2 经济预测模型2.2.1 经济时间序列分析2.2.2 经济指标的预测模型2.2.3 多元回归分析在经济预测中的应用2.3 决策分析方法2.3.1 决策树模型2.3.2 风险分析与决策2.3.3 经济决策中的不确定性分析三、课程教学安排3.1 授课方式本课程采用理论授课与应用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模式。

课堂上教师将介绍相关理论知识,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数据操作进行教学。

3.2 课程作业学生需要完成课后作业,包括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等内容。

部分作业将涉及实际经济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3.3 课程项目本课程将安排实际项目,学生将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和决策,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四、学习评估4.1 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将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期中考试和期末项目报告。

4.2 成绩评定学生成绩将由平时成绩、考试成绩和项目报告综合评定。

平时成绩占比30%,期中考试成绩占比30%,期末项目报告占比40%。

五、课程反馈与改进5.1 教学反馈学生可以通过课程评价表反馈教学质量,并提出建议和意见。

经济预测与决策

经济预测与决策

经济预测与决策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经济预测与决策的概念、分类、基本步骤,并阐述了经济预测与决策的关系。

一、经济预测1、经济预测的基本概念经济预测就是在一定的经济理论指导下,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资料、客观的环境条件以及主观的经验教训,对经济的未来发展预先作出科学的推测。

是与未来有关的旨在减少不确定性对经济活动影响的一种经济分析。

它是对将来经济发展的科学认识活动。

经济预测不是靠经验、凭直觉的预言或猜测,而是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可靠的资料、精密的计算及对客观规律性的认识所作出的分析和判断。

这样的预测是一种分析的程序,它可以重复地连续进行下去。

目的是为未来问题的经济决策服务。

为了提高决策的正确性,需要由预测提供有关未来的情报,使决策者增加对未来的了解,把不确定性或无知程度降到最低限度,并有可能从各种备选方案中作出最优决策。

2、经济预测的分类通常分为三类:(1)、按预测的范围,有国民经济预测、企业经济预测,介乎两者之间的部门经济预测和地区经济预测,还有世界经济预测。

(2)、按预测的时效,有短期预测、长期预测及中期预测。

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的划分,因预测对象的性质、预测的要求、各国习惯而有所差别。

两者区别的实质性标志在于预测期内的主要因素、经济结构等是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中期预测则介乎这两者之间。

(3)、按预测的性质,有质的预测和量的预测。

只要求对预测事物有概括性的了解,描述其变化趋势,判断它出现的可能性或不可能性,就采用质的预测。

从一些经济指标的已知值推算另一些指标的未来值,进而说明达到这些数值的概率,就采用量的预测。

其中,预测的变量数值表现为单一数值,称为点值预测;预测的变量数值有一个幅度,处于上限和下限的区间之内,称为区间预测。

3、经济预测的步骤(1)、收集和分析预测所需要的各种资料;(2)、进行各种预测计算,提出轮廓性的初步的预测;(3)、召开预测评论会议,以便起到集思广益、集体判断的作用;(4)、补充和修正预测,发布正式的预测报告。

经济预测与决策

经济预测与决策

经济预测与决策1、经济预测:在一定的经济理论指导下,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资料、客观的环境条件以及主观的经验教训,对经济的未来预先做出科学的推测。

2、经济预测的分类:1)按照预测结果的属性分为定性经济预测和定量经济预测;2)按照预测的范围分为宏观经济预测和微观经济预测;3)按照预测期限长短分为长期、中期、近期和短期经济预测;4)按照预测的内容分为国民收入分配预测、生产预测和市场预测。

3、经济预测的4个基本原理:惯性原理,类推原理,相关原理,概率推断原理。

4、经济预测的8个基本步骤:确定预测的目标,确定预测因子,收集、整理所需资料,选择经济预测的方法,建立预测模型,利用模型经济预测,分析和评价预测结果,提出预测报告。

5、经济预测准确度的度量:1)预测误差:实际值与预测值之差,即e=-Y Y Λ;2)相对误差:预测误差占实际值的百分比,即Y -100%YYΛ⨯,不受量纲的影响;3)预测的平均误差:n 次预测误差的平均值,即=1(Y -)=niii YMD nΛ∑,无法真正反映预测误差的大小,但可以作为修正预测值的依据;4)预测的平均绝对误差:n 次预测误差的绝对值的平均值,即=1|Y -|=niii YMAD nΛ∑,受量纲的影响;5)预测的平均绝对相对误差:n 次预测的相对误差的绝对值的平均值,即=1Y -1=||100%ni i i iY AARE n Y Λ⨯∑,不受量纲的影响。

6)预测的方差和标准差:即22=11S =(Y -)ni i i Y n Λ∑;7)THEIL不等系数的计算公式μ修正的THEIL不等系数的计算公式*μ,结果越接近于0,预测越准确。

6、头脑风暴法:围绕某一问题召开专家会议,通过共同讨论进行信息交流和相互诱发,激发出专家们创造性思维的连锁反应,产生许多有创造性的设想,从而进行集体判断预测的预测方法。

优点:1)低成本,高效率;2)能获取广泛的信息和创意,考虑较多的因素,通过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在大脑中掀起思考的风暴,可提供较全面的预测方案。

经济预测与决策

经济预测与决策

1.经济预测(1)概念:经济预测确实是以准确的调查统计资料和信息依据,从经济现象的历史、现状和规律性动身,运用科学预测的理论、方式和手腕,对经济现象以后进展前景的测定。

(2)作用:①经济预测是经济决策科学化的前提②经济预测是编制打算,增强打算指导的依据②经济预测是企业增强经营治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手腕(3)步骤:①确信预测目标②搜集资料③选择预测方式④实际预测⑤预测结果评判⑥修正预测结果⑦提出预测报告(4)原那么:①连贯性原那么②类推性原那么③相关性原那么④实事求是原那么2.专家会议法的优缺点。

优势:①召开专家会议,专家们能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通过讨论与辩论,扬长避短,去异求同。

②同时,由于会议有多人参加,占有资料、信息多,考虑因素也较全面,有利于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

③亦能够通过内外信息的交流与反馈,将产生的制造性思维活动集中于战略目标,为重大战略决策提供预测依据。

缺点:①专家会议的要紧缺点是易受心理因素的阻碍。

②个别权威的意见,在专家会议上容易左右其他成员意见;③有些专家由于自尊心,即便个人意见依据不充分,也不肯意当面修正;④有些专家碍于情面,对自己以为是不正确的判定,也不肯意发表意见。

⑤另外,因参加会议的人数有限,代表性不够,阻碍讨论。

3.(1)经济决策的分类。

①按涉及的范围不同,分为宏观经济决策和微观经济决策②按目标的性质不同,分为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③按决策者的地位不同,分为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④按方式不同,分为定性决策和定量决策⑤按问题显现的频率高低,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⑥按目标多少不同,分为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⑦按所具有的条件不同,分为确信型决策、非确信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2)经济决策原那么:①信息准全原那么②以后预测原那么③可行性原那么④系统原那么⑤对照选优原那么⑥经济性原那么⑦民主集中原那么⑧跟踪监控原那么4.头脑风暴法组织专家会议法应遵循的原那么是什么?①严格限制问题的范围,明确具体要求,以便集中注意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1、在实际决策中,要取得完全信息(B)。

A.是很容易的B.是不可能的C.是没有必要的D.是能做到的2、在决策方案选择中以“令人满意”准则代替“最优化”原则(A)。

A.具有实践意义B.不具有实践意义C.降低了决策标准D.是不科学的3、在个人决策和集体决策两种决策中,具有决策速度快、效率高特点的是(A)。

A.个人决策B.集体决策C.个人决策和集体决策D.不能肯定4、决策在融合各门相关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形成多种不同的作用形式和具体分析方法,体现了经营决策的(D)。

A.指导思想的科学性B.程序的完整性C.内容的复杂性D.方法的多样性5、在决策中,决策的科学性原则体现在(D)。

A.决策程序上B.决策方法上C.决策方案实施上D.以上都对、6、决策过程有固定的程式和标准方法的是( A )。

A.确定型决策 B.未确定型决策C.风险型决策 D.个人决策7、在非确定型决策时,为了充分利用收益函数所提供的全部信息,决策者应该采取的决策准则是( C)。

A.最小最大原则B.最大最大原则C.等概率准则D. 准则8、敏感度分析的目的是(B )。

A、揭示决策方案如何受某些因素的影响B、找到影响决策方案的因素C、了解决策者对信息的感应度D、提高决策的质的分析水平9、在转折点上,最佳方案损益期望值与非最佳方案损益期望值(A )。

A. 相等B. 前者大于后者C. 后者大于前者D. 不能确定10、借助决策树分析法评价、分析、计算某种方法获得信息的价值(B )。

A、是不可能的B、是可以做到的C、是不必要的D、可操作性差11、某企业有三种扩大生产方案,产品的市场需求量有三等,其收益情况如下表:如果决策根据悲观准则则应选择方案( C )。

A.扩建 B.新建C.转包 D.都可以12.在转折点上,最佳方案损益期望值与非最佳方案损益期望值(A )。

A、相等B、前者大于后者C、后者大于前者D、不能确定13.若用期望值标准选择决策方案,对效益期望值应选择(A )。

A、最大值B、最小值C、中间值D、不确定14.决策树被应用于多阶段决策,计算各阶段的损益期望值的方向是(B )。

A、从左到右B、从右到左C、从上到下D、从下到上15.在多阶段决策中用决策树进行分析,其决策点有(C )。

A、 1个B、 2个C、 2个或2个以上D、不可数个16、某厂对本厂产品在市场的销售状况较为了解,畅销可能性为70%,平销可能性为20%,滞销可能性为10%,在这种情况下安排生产属于( C )决策。

A.不确定型决策B.确定型决策C.风险型决策D.前三者都有可能17.风险型决策中最佳方案与非最佳方案概率转折点上的概率值是(A )。

A.转折概率B.主观概率C.客观概率D.概率点18.风险型决策法中,各自然状态的概率值(C )。

A.是相等的B.不需要C.是可以估算的D.是不可以估算的19.风险型决策中每个可行方案在执行中会出现(C)。

A、2种可能的结果B、1种必然结果C、几种可能结果D、随机情况20.未确定型决策中各种自然状态的出现可能性(概率)(C)。

A 、已知B 、可计算出C 、未知D 、为零21.风险型决策中各种自然状态未来出现概率(B )。

A 、无法判断估计B 、可做主观判断估计C 、不能计算D 、为零 22在实践中,“最优方案”选择是(B )。

A 、完全可以实现的B 、很难实现的C 、没有理论依据D 、没有量化分析手段23.决策中,决策者对未来情况判断和掌握提越准确,决策就越(C )。

A 、容易B 、困难C 、有把握D 、无把握24.在经营决策中,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A )。

A 、可以描述B 、无法描述C 、不必描述D 、用公式描述25.未确定型决策对各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一视同仁”的思想是(C )。

A 、乐观分析方法B 、主观分析方法C 、等可能分析法D 、悲观分析法26.决策中的动态规划法可以做到(D )。

A .划分决策的阶段B .实现各阶段的最优决策C .实现整体最优决策方案D .以上都对二、填空题1、决策过程必须遵守的五项基本原则:最优化原则,系统原则,信息准全原则,可行性原则,集团决策原则。

2、决策四要素指的是:决策主体,决策对象,决策环境,决策目标。

3效用曲线的类型有:保守型、冒险型和组合型。

4.如果(1,2,)i A i m =为m 个被选方案,(1,2,,)j p j n =为各个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ij θ为方案i A 在自然状态j 下的后果值。

方案i A 的期望收益为1()n i j ij j E A p θ==∑,当满足条件1()max ()k i i m E A E A ≤≤=时,k A 为最优方案。

5.某人的经济收益在-10元(即亏损10元)与50元之间。

为了测定他的效用曲线,进行以下的对话:问:“如果有两个方案A1和A2,方案A1为以0.5的概率获得50元的收益和以0.5的概率获-10元(即亏损10元),方案A2为以1的概率获20元的收益。

你喜欢哪一个方案?”。

则,这个人(20)u = 选择方案A1与A2均可 。

6.基本决策问题中,决策者只须在两个方案中做出选择,即:确定性的方案, 风险型的方案。

7.决策是一个系统的逻辑分析和综合判断过程,必须按一定步骤进行,体现了决策特点中的程序的完整性。

8.未确定型决策对各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一视同仁”体现了决策准则中的 等概率准则。

9、处理单目标非确定型决策问题的五种决策准则是:悲观准则、乐观准则、 赫威兹准则、 后悔值准则 、和 等概率准则 。

10某厂有一种新产品,其推销策略有A1、A2、A3三种可供选择,经分析市场可能遇到的情况有三种:S1(畅销)、S2(平销)、S1(滞销),市场情况的概率并不知道,三种方案在不同的需求状况下的损益值如表所示:若采用了悲观准则进行决策,则最优方案为 A3 ;若采用等概率准则进行决策,则最优方案为 A2 ;11、多目标决策的基本特点是:目标不止一个 , 目标间的不可公度性 和 目标间的矛盾性。

12按自然状态的种类来划分,传统上决策问题可分为: 风险型决策 、 不确定型决策 、 确定型决策 。

13、设某厂生产A 、B 两种产品以供应市场的需要。

生产两种产品所需要的设备台时、原料等消耗定额及其质量和单位产品利润如下表所示。

在指定生产计划时,工厂决策者考虑了如下三个目标:○1计划期内生产产品所获得的利润为最大;○2为满足市场对不同产品的需要,产品A 的产量必须为产品B 的产量的1.5倍;○3为充分利用设备台时,设备台时的使用时间不得少于11个单位。

写出该决策问题的线性规划模型: 。

参考答案:121212121212max 4 3.224123312.. 1.502411,0z x x x x x x s t x x x x x x =+⎧⎪+≤⎧⎪⎪⎪+≤⎪⎪⎨⎪-=⎨⎪⎪⎪+≥⎪⎪⎪≥⎪⎩⎩三、简答题1、简述决策的作用。

答:(1)科学的决策能够明确企业的经营方向和目标,成为一定时期内全体人员的行动纲领,用以指导企业的经营决策,保证企业有效地达到预期目的。

(2)科学的经营决策能有效地利用客观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使企业经济活动与市场需要衔接起来。

(3)科学的经营决策能够有效地使用企业各项资源,提高经营管理的整体水平,保证管理出效益。

2、简述决策的一般过程。

答:○1发现、分析问题,确定决策目标;○2分析自然状态;○3提出拟用策略或方案;○4确定评价准则,评价策略或方案效果;○5选择最优(满意)策略或方案;○6做出决策;○7决策结果的反馈与评价。

3简述风险型决策的概念。

参考答案:风险型决策就是根据几种不同自然状态下可能发生的概率进行决策。

由于决策中引入了概率的概念,人们可以依据统计学的观点来进行决策,客观上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所以称为风险型决策,也叫做随机决策。

4.简述单目标风险型决策问题分析的基本思想。

参考答案:对于单目标风险型决策问题,只须将每个方案下的事态体化为一个确定的值,然后比较这些确定值的大小即可确定决策者最满意的方案。

5.试述风险型决策问题的分析程序。

参考答案:(1)将问题分解为若干要素,包括备选方案、可能后果、可能后果对于决策者的效用等,分解的详细程度应根据问题的规模和分析的要求而定;(2)对各要素进行逐一的研究和探索,弄清楚每一个要素的内容;(3)将分解的各个要素重新综合起来,从相互之间的联系中再进行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要研究要素间的主要联系,在此基础上弄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

在分解问题时,应当抓住问题中的主要的要素和要素间的主要联系,从而简化问6. 如何定义广义决策和狭义决策?参考答案:广义的说,把决策看作一个管理过程,是人们为了完成实现特定的目标,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地分析主客观条件,提出各种预选方案,从中选出最佳方案,并对最佳方案进行实施、监控的过程。

狭义的说,决策就是为了解决某种问题,从多种替代方案中选择一种行动方案的过程。

7、简述最小最大准则(悲观准则)的基本原理。

参考答案:比较每个方案的最小收益的状态,当哪个方案收益最大,哪一个方案就是最优方案。

用()i f A 表示 采取方案i A 时的最小方案,即:12()min{,,,}i i i in f A θθθ=,1,2,,i m =,如果A *满足1()max ()i i mf A f A *≤≤=,则A *为最优方案。

1、解决多目标决策问题主要有哪些方法?各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解决多目标决策问题的方法主要有:化多目标为单目标的方法、重排序法、分层序列法。

化多目标为单目标的方法的主要特点就是将困难的多目标决策化为较为简单的单目标决策问题;重排序法是直接对多目标决策问题的待选方案的解重排次序,然后决策解的取舍,知道最后找到“选好解”;分层序列法就是把目标按照重要程度重新排序,将重要的目标排在前面,先在最重要的第一目标里面找到最优组合,然后在第一个目标解组合里找到第二个目标的最优解组合,依次直到最后一个目标为止。

2、试述AHP 的步骤。

参考答案:(1)对构成决策问题的各种要素建立多级递阶结果模型;(2)对同一等级的要素以上一级的要素为准则进行两两比较,根据评定尺度确定其相对重要程度,并根据此建立判断矩阵;(3)确定各要素的相对重要度;(4)综合相对重要度,对各种优先方案进行优先排序,而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