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学阅读现状调查报告 KD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师范学院经典文学

阅读现状

文学院1104班小分队

作者:孔德利、纪望群、王思雨

目录

一、序言

二、正文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3、调查方式

4、调查时间

5、调查内容

6、调查结果及分析

7、附件

湖北师范学院经典文学阅读现状调查报告

序言

文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的反映。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文学是艺术家借以表达自己观点、想象的一种表达途径。文学区别于文字的地方在于,后者是工具,前者借后者得以流传。文学既然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反映,也就是说,文学凝结着艺术家的生活经验,是艺术家生活经验经由大脑“再加工”的产物。按照最普遍的划分,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文学产品不外乎“古今中外”四个字。时间上的“古今”和空间上的“中外”涵盖了地球现存所有事物。依照这种划分,文学就可分为:古中国文学、古外国文学、当代中国文学、当代外国文学。当然,人们广为接受的说法并不全是这样,但绝对是在此框架内的。

文学的生产者是艺术家,消费者是阅读者。生产需要技术,文学生产者在文学方面有特殊技能——这种技能很大一部分来自天赋。他们具有超乎常人的归纳生活、表达想法的能力。艺术的普遍标准在于欣赏者是否能通过艺术品与艺术家产生共鸣。共鸣,即欣赏者内心的释放,是表达欲的间接满足。简单地说,文学的价值就在于广大群众经由艺术家来满足自己的表达欲。而在这种欲望被满足的过程中,人们的意识受到影响,这种受了影响的意识作用于现实。文学便得以完成它作为社会意识最根本的使命:间接影响社会存在的发展。

人类历史留下卷帙浩繁的文学作品,不论是否宣扬正确思想,基本都是艺术家对生活经验的归纳,这些作品对于当今人类的最大意义在于,提供了思维经验,使得人们可以从新的高度审视自己、创造未来。这正是人类发展进化的总步调。大学生作为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接触文学作品有利于对自己的开发和审视,对于自身的健康成长很有意义。

阅读指获取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并加以(符号的)辨认、(行文的)理解、(内容的)分析之过程,有时还伴随着朗读、鉴赏、记忆等行为。这些符号最常见的乃语言文字,其他还有音符、密码、图表等也在此列;一般获取过程使用眼睛观看,可是也包括盲人用触觉来识别凸字等其他获取方式。写作和阅读相对,是人类传递知识文化、沟通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相比于说话和聆听,写作和阅读更能长期并廉价地保存信息,被保存的信息还可以被轻易地运送至不同的地域,因此写作和阅读更有跨时间、跨空间的优点。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的同时,文学遗产却越来越多,这必然导致人们总体上吸收文学营养的机会减少。经典阅读的意义凸显。大学作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衔接点,具备社会快节奏的特点。为了解我校学生对文学的态度以及阅读文学的现状,我们以问卷的形式做了简单的抽样调查,希望能为学校部门提供指导,也希望调查结果对学生有所启示。

一、调查目的

掌握湖北师范学院学生对经典文学阅读的看法和他们的阅读习惯。

二、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250名(随机)湖师学生。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随机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分发问卷250份。

四、调查时间

六月中旬。

五、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受调查者的阅读习惯及意向,共设计10道选择题,一道问答题(详见“附件:1”)。

六、调查结果及分析

调查结果见“附件:2”。

分析:

“您读课外书的频率是:”这道题,设计此题目的在于从总体上了解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从结果看来,形势不容乐观。有27.1%的受调查者选择了选项“不读”,如果答案如实填写,这意味着我校可能有27.1%的学生从不阅读课外书。这个数字是惊人的。表示“偶尔读”的受调查者占比最多,约42.6%的学生“偶尔读”课外书。“常读”的比例为23.1%,显得尴尬,“每天读”所占比例仅为7.2%,表明极少数人有每天阅读课外书的习惯。

大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的基础教育,阅读能力基本成熟,而大学相对自由作息安排和藏书丰富的图书馆给学生阅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是从本题调查结果看来,有阅读习惯(“常读”和“每天读”选项的和)的同学仅为少部分。这可能与学生们以往接受的教育方式有关(但尚无确切数据证明),因此,为了培养综合素质更强的人才,学校有必要对学生反复强调读书尤其是读经典文学的重要性;学生自己也应当意识到这一点,利用有利条件作自我提升。

“您偏好的书籍类型是:”这道题,出题目的在于调查学生的阅读意向。其中阅读“通俗文学”的学生最多,占57.9%,这反映通俗文学的优势。当然,出题者自认为这道题出的比较失败,因为并不是人人都能区分“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甚至在现实中,这两者也并无实在的界限。因此这道题价值大打折扣,不宜做深入分析。

“您是否认为经典文学对大学生更有益”这道题,正式进入本次调查的主题,即“经典文学阅读”。本题调查受调查者对经典文学的认知,大部分受调查者认为“是”更有益,此结果表明,多数同学还是知道经典文学于自身有益的。然而对照前面两题的调查结果,矛盾便凸显了,多数受调查者认为阅读经典文学对自己有益,却只有少数受调查者有持续的阅读习惯。

“您认为阻碍大学生阅读经典文学的最重要因素是:”这道题,便是承接上一道题与前面几道题的矛盾而设的,前三题的调查结果之间的矛盾暴露的一个结果就是,确实存在这样一种阻碍,对大学生接触经典文学不利。调查结果显示,2.9%认为最重要阻碍是“心理畏惧”(即通常我们所说的见到一部大部头的书而产生的畏惧),这表明这种“见到大部头的畏惧”对学生阅读经典影响甚微。调查结果表明16.3%的受调查者认为最重要阻碍是“引导”,即缺乏相应的阅读指导,此选项被选次数仅高于“心理畏惧”项,与“书的实用性”一项被选次数相差无几,表明这两项也不是阻碍学生阅读经典的最大阻碍。被选次数最多的是“课余时间”一项,占63%,意味着多数人认为自己阅读经典文献的最大阻碍是没时间。查询我校各系课表得知,学生的课余时间还是比较充裕的,最“忙“的专业也不至于一天抽不出一个小时时间来阅读。联系最后一题问答题的答案状况,学生参加各项活动多而不精,造成课外活动丰富、课外时间充实的假象。对于学校这固然是一种看起来不错的形象,然而对于学生发展,还是没有起到根本性的作用。学生认为课外时间不够,自然也不仅仅是学校的原因。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自己想读书而终于没有做出合理的时间规划,终于出现”没时间“的借口。人在犯错误后企图开脱罪责,比较常见。由于问卷调查仍不能排除各方面的主观性,这些原因都是有可能的。因此,应当从多方面入手,尽可能地消除阻碍,比如学校的激励以及标准、对学生的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