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动力工程(制冷与低温技术)教学计划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制冷与空调方向)培养方案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制冷与空调方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制冷工程与建筑环境空气调节工程方面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具备制冷与低温工程和建筑环境空气调节工程的设计、工程管理、制冷空调设备研究开发及营销等方面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二、基本培养规格培养的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1.综合素质基本要求:(1)热爱社会广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理想,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努力学习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初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人生观。
(2)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较系统的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理论基础知识;(3)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4)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及较好的人文、艺术、道德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能正确应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专业基本要求(1) 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2)掌握电工电子技术、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制冷原理、制冷工艺与设备及暖通空调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3)具有制冷装置、制冷系统、空调工程的工艺设计、设备选用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4)具有制冷与空调工程方面工艺设计、施工组织、运行技术管理方面的实践技能;(5)了解制冷及低温工程及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科、专业前沿及发展趋势,并了解相关专业领域的其他知识。
三、专业特点和服务面向以制冷工艺与设备为主线,突出了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紧密联系与结合,使学生能够同时在制冷与低温工程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方面从事设计、研究与管理等相关工作。
毕业生可在制冷与低温工程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空气调节工程领域的工业企业等单位从事设计、研究、工程管理、制冷空调设备研究开发、管理与经营等相关工作。
低温与制冷课程设计
低温与制冷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低温与制冷的基本概念,掌握制冷剂的性质与选择标准。
2. 学生能够描述制冷循环的基本原理,包括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过程。
3. 学生能够了解并解释制冷设备中能量转换和传递的原理。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简单的制冷循环图,并进行基本的故障诊断。
2.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掌握制冷系统组件的安装与调试技能。
3.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制冷系统,评估其能效和环境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制冷技术及环境保护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对制冷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作用的认识。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学生能够在制冷技术的学习中,形成节能环保的责任感和对科技进步的尊重态度。
分析: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设计,课程性质属于科学探究与技术应用。
学生处于好奇心强,动手能力逐步形成的阶段,因此课程目标强调知识掌握与技能培养相结合。
课程旨在通过具体的制冷知识学习,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同时通过实验和设计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教师能够有效进行教学设计和学习成效的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制冷基本概念:包括温度与热量传递的基础知识,制冷剂的种类、性质及其在制冷系统中的应用。
教科书章节:第一章“制冷技术基础”2. 制冷循环原理:讲解制冷循环的四个基本过程(压缩、冷凝、膨胀、蒸发),介绍制冷循环图,分析循环中能量转换和效率。
教科书章节:第二章“制冷循环与设备”3. 制冷设备与组件:介绍常见的制冷设备结构,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并解释各部件的工作原理。
教科书章节:第二章“制冷循环与设备”4. 制冷系统设计与评估: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习制冷系统的设计原则,包括能效和环境影响评估。
教科书章节:第三章“制冷系统的设计与优化”5. 实验操作与技能训练:安排制冷系统模型搭建、调试和性能测试的实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学习计划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学习计划在能源与动力工程的领域中,深入学习和扎实的知识储备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为了提高自己在该领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我制定了以下学习计划。
一、背景介绍能源与动力工程是一个涉及热能、动力传递和转换的学科,它与国家的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息息相关。
作为一名学习该专业的学生,我深知在这个领域的知识需求和挑战。
二、目标设定1. 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热力学、流体力学、热传导等相关知识。
2. 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实验室实践和工程项目实践,提升在实际操作中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专业技能的拓展:学习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新技术,了解并使用目前流行的软件和设备,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4.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学习相关领域的交叉学科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内容1. 理论课程- 热力学:学习热力学基本定律、热力学过程等基础知识。
- 流体力学:学习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包括流体流动、压力计算等内容。
- 热传导:学习热传导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了解热传导在能源工程中的应用。
- 动力学:学习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运动规律,掌握动力系统的建模和分析方法。
2. 实践课程- 实验室实践:参与能源与动力工程的实验室实践,学习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 工程项目实践:参与相关的工程项目,了解实际工程运行和管理,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术研究和论文阅读- 阅读相关领域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了解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 参加学术交流和研讨会,与行业专家和学者互动,拓宽学术视野。
- 撰写科研论文,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科学写作能力。
四、学习方法和策略1. 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充分利用学习资源,确保学习进度。
2. 多参与讨论和小组学习,与同学共同学习和解决问题。
3. 积极参与实践课程和实验室操作,通过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低温技术及其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低温技术及其应用》课程教学大纲学分/学时:3学分/48学时其中课堂32学时、课程设计16学时。
适用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及相关专业先修课程:工程热力学、传热学、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后续课程:无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课程性质:低温技术及其应用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方向课,是能源动力和相关专业的必修主干课。
是《制冷与低温原理》国家精品课程的主干部分。
教学目标:低温技术及其应用涉及低温的获得、低温的保持、低温气体液化与分离、低温真空、低温测试等科学技术内容,其应用领域包含了航空航天、高能物理、电子技术、机械系统、空间模拟、红外遥感、生物医学、食品加工、材料回收、过程工业等各个方面。
本课程不仅为学生学习有关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也为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工作、科学研究工作及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程教学,不仅使学生在低温制冷原理、气体液化与分离原理、低温传热与绝热原理等具有完整的了解,而且能够知晓低温技术在液化天然气能源工业、气体工业、航空航天工业以及生命科学和基础物理研究等的具体应用,培养学生结合工程领域能自如应用所学到的专业基础知识。
同时还培养学生的低温实验动手能力,具体来说:(1) 掌握低温制冷的三种基本原理(节流、膨胀、放气),在此基础上能采用热力学系统分析方法分析和评价各类低温制冷、气体液化与分离系统等的热力学性能。
熟悉低温回热型气体制冷机和其它低温制冷机的一般原理。
(2) 掌握低温热力学循环方法,能够分析其中的部件性能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从而知晓低温系统的构建方法。
对低温工质以及混合气体热物性计算软件有比较好的掌握。
(3) 初步掌握低温实验的一般测试方法,重点在于低温绝热的测试,直观地认识低温绝热传热过程的特点、测量传热参数的基本传感器和仪器。
进行低温磁悬浮、低温超导、低温粉碎、以及低温制冷机的认识实验,获得低温技术应用的深入认识。
(4) 能熟练运用低温工质物性表、p-h图等。
制冷低温工程课程设计方案
制冷低温工程课程设计方案一、课程概述《制冷低温工程》是一门面向制冷与低温技术领域学习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制冷低温工程的基本原理、设备与系统,并帮助学生建立对制冷与低温技术的基本认识和应用能力。
二、课程目标1. 能够理解制冷与低温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2. 能够分析和设计制冷系统与设备;3. 能够应用制冷与低温技术解决实际问题;4. 能够熟练掌握制冷与低温工程领域的基本实验技能;5. 能够了解制冷与低温工程在能源、环保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制冷与低温工程的基本概念与原理;(2)制冷设备与系统的设计与分析;(3)制冷与低温工程在不同领域的应用;(4)制冷与低温工程的实验工艺与技术;(5)制冷与低温工程的相关法规与环保意识。
2. 教学方法:(1)理论课程教学采用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制冷与低温工程的基本理论;(2)实验课程教学采用模拟实验与实物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制冷与低温工程的操作技能与实验能力;(3)课程设计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1)制冷与低温工程基础概念;(2)热力学与热传导原理;(3)制冷循环过程与原理;(4)低温制冷剂与工质选型;(5)制冷设备与系统设计。
2. 实践课程(1)制冷系统组装与调试实验;(2)低温设备运行与维护实验;(3)制冷系统故障分析与处理实验;(4)低温制冷剂性能测试与评价实验。
3. 应用课程(1)食品冷链与冷藏技术;(2)生物医药与生物制冷技术;(3)超导磁体与低温超导技术;(4)工业与能源领域的低温应用。
五、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考核、实验操作等;2. 期中考核:以笔试形式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掌握程度;3. 期末考核:以综合考核形式考核学生对制冷与低温工程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六、教学资源支持1. 实验设备与教材:提供相应的实验设备和教材,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制冷与低温工程知识;2. 教师团队:建立由制冷与低温工程领域的专家和教授组成的教师团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与支持;3. 实习基地与行业合作:与相关生产企业、科研院校和行业协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训机会,让学生能够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相关技术需求。
《制冷技术》课程设计
《制冷技术》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制冷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够分析简单的制冷系统,了解制冷剂的性质和选择,以及掌握制冷设备的安装和调试方法。
1.理解制冷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制冷循环和制冷系数。
2.掌握制冷剂的性质和选择原则。
3.了解常见的制冷设备及其工作原理。
4.能够分析简单的制冷系统,判断系统中的问题。
5.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制冷剂。
6.掌握制冷设备的安装和调试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制冷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使学生认识到制冷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制冷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制冷循环和制冷系数。
2.制冷剂的性质和选择原则。
3.常见的制冷设备及其工作原理。
4.制冷设备的安装和调试方法。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讲解制冷技术的基本原理、制冷剂的选择原则以及制冷设备的工作原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制冷系统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制冷技术。
3.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节课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制冷技术基础》。
2.参考书:制冷技术相关论文和书籍。
3.多媒体资料:制冷系统工作原理动画、制冷设备实物图片等。
4.实验设备:制冷实验装置、制冷剂样品等。
以上教学资源将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相关的制冷技术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考试:安排一次制冷技术知识的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制冷技术》课程设计
《制冷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制冷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解制冷循环的原理和主要组成部分。
2. 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制冷剂特性,及其对制冷效果和环境保护的影响。
3. 帮助学生理解制冷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如能效比、制冷量和功耗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制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设计简单的制冷循环。
2. 提高学生进行制冷系统故障诊断和性能优化的实践技能。
3. 培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手册,获取制冷技术相关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制冷技术领域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
2. 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制冷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其在小组讨论和实验中学会相互尊重、协同工作。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应用技术类课程,结合理论与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高中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和实验技能,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设计需兼顾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使学生在理解制冷技术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1. 制冷技术基础理论:- 制冷原理与制冷循环- 制冷剂的物理性质和热力学特性- 制冷循环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2. 制冷系统类型与结构:- 不同类型的制冷系统介绍(如蒸气压缩式、吸收式等)- 制冷系统的关键设备及其工作原理- 制冷系统设计原则和优化方法3. 制冷剂与环境:- 制冷剂对环境的影响- 环保型制冷剂的选择与应用- 制冷剂的替代和回收技术4. 制冷系统性能评价:- 制冷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制冷系统的能效分析与评价方法- 提高制冷系统性能的技术途径5. 实践教学环节:- 制冷循环的模拟与实验- 制冷系统故障诊断与性能优化- 节能减排案例分析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制冷技术基础理论第二周:制冷系统类型与结构第三周:制冷剂与环境第四周:制冷系统性能评价第五周:实践教学环节(实验与案例分析)教材章节关联:《制冷技术》第一章:制冷原理与制冷循环《制冷技术》第二章:制冷剂与制冷系统《制冷技术》第三章:制冷系统性能评价与优化《制冷技术》附录:实验指导与案例分析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确保了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理论与实践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制冷技术相关知识,为后续的实际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大纲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大纲机电工程学院二O一四年十月目录1.教学实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金工实习........................................... 错误!未定义书签。
电工电子技术实习................................... 错误!未定义书签。
制冷空调技术实训................................... 错误!未定义书签。
2.综合实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制冷空调综合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
3.课程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空气调节课程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冷库系统课程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制冷压缩机课程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制冷技术课程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制冷装置自动化课程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4.毕业实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毕业设计(论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习计划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习计划一、引言在当今社会,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我制定了本学习计划,旨在全面提升自己在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二、学习目标1. 掌握能源与动力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核心知识,包括热力学、流体力学、热传导等方面的知识。
2. 熟悉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最新技术和发展动态,包括可再生能源、清洁燃烧等技术。
3. 具备分析和解决能源与动力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工具进行工程设计和优化。
4. 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在实践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
三、学习内容1. 基础课程学习1.1 学习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等基础知识,打牢基础。
1.2 学习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数学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数学基础。
2. 专业课程学习2.1 学习能源与动力系统工程、热能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等专业核心课程。
2.2 学习动力装置的运行原理、优化与控制策略等内容,掌握动力系统的设计与运行方法。
3. 实践与实习3.1 参与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科研项目,积累实践经验。
3.2 参与夏季实习,亲身参与工程设计和运维等工作,了解实际工程项目。
3.3 参与学术会议和讲座,扩展专业视野,了解最新研究成果。
4. 专业技能培养4.1 学习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动力系统仿真与优化分析。
4.2 学习使用CAD、MATLAB等工具进行工程设计和实验研究。
4.3 学习运用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学习计划安排下面是我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习的计划安排:1. 第一年:1.1 学习基础课程,包括热力学、流体力学、高等数学等。
1.2 参加实验课,了解相关实验操作和基本实验技巧。
2. 第二年:2.1 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如能源与动力系统工程、热能工程等。
2.2 参与科研项目,了解科研流程和方法。
2.3 参与学术会议和讲座,扩展专业视野。
制冷技术教学计划
制冷技术教学计划
——智飞
本学期学生在校时间除去节假日外共计20周,时间分配大致如下:
现将教学进度及教学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周:热力学状态基本参数、基本定律与常用术语;
常见制冷方法,制冷剂、润滑油等相关知识;
第二周:认识并会简单应用制冷设备维修的通用工具与专用工具。
第三周:制冷管道加工技能(包括:割管、扩口、弯管等)
第四周:制冷装置拆装练习;
第五周:制冷维修测量仪表(钳形表、兆欧表、压力表、检漏仪等)的认识及使用
第六周:冰箱的分类型号命名及系统组成;
第七周:冰箱制冷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及种类;
第八周:制冷系统常见故障及检查判断方法;
第九周:制冷系统零部件的识别及压缩机检查;
第十周:制冷系统内外漏的检修:
第十一周:制冷系统抽真空与制冷剂充注;
第十二周:冰箱电控系统元件识别与检测(包括:温控装置、启动保护装置、化霜控制和加热元件)
第十三周:空调器分类型号命名及系统组成;
第十四周;空调制冷系统常见故障及检修;参加技能比赛;
第十五周:空调电气控制系统组成元件的认识与检测;第十六周:分体空调电控系统元器件性能检测与判断;第十七周:空调整机故障检修实训:
第十八周:空调室内机故障检修实训;
第十九周:复习所有实训知识;。
能源与动力课程设计
能源与动力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能源的种类、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能了解动力的概念,掌握动力机械的基本工作原理。
3. 学生能掌握能源转换与动力产生的关系,理解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能源与动力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 学生具备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观察能源转换和动力产生的现象,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3. 学生能运用图表、数据和文字等方式,清晰表达能源与动力方面的观点和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能源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2. 学生通过学习能源与动力知识,激发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团队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本课程针对五年级学生设计,结合学生好奇心强、动手能力逐步提高的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能源与动力观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能源的种类与特点:包括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和不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的分类、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相关教材章节:第一章 能源及其种类2. 动力的概念与机械原理:介绍动力的定义,重点讲解动力机械(如内燃机、蒸汽机等)的基本工作原理。
相关教材章节:第二章 动力与机械原理3. 能源转换与动力产生:探讨能源转换的过程,分析不同能源转换为动力的效率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 能源转换与动力产生4. 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讲解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探讨节能减排的措施,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相关教材章节:第四章 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能源与动力相关的实验,观察能源转换和动力产生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热能与动力专业制冷与空调维修技术教学大纲.doc
热能与动力专业《制冷与空调维修技术》教学大纲—、实习基本信息实习环节代码:实习环节名称:制冷与空调维修技术英文名称: Technology of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 air-conditioner repairing 实习周数:3周学分:3.0适用对象:热能与动力专业先修课程与环节:制冷原理与设备、小型制冷装置、制冷与空调维修技术二、实习目的和任务1、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各种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
2、掌握空调与冰箱的结构、原理,对出现故障进行判断。
3、帮助学生熟悉专业,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趣,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 实习方式学生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实习。
学生按照实习计划在指定的实习场所进行实习,通过观察分析以及自己动手的方式,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实习内容。
学生实习的主要是制冷与空调的维修技术。
四、实习教学方法与要求1.深入认识与专业相关的生产、工程、运营、维护、维修等知识加深对理论课的感性认识。
2.了解制冷和空调产品的工作原理、制造工艺、运营管理、施工等具体操作过程并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提高综合动手能力,进一步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
五、实习内容和时间安排(一)冰箱的故障判断与维修。
1周(二)家用空调器的故障判断与维修。
1周(三)中央空调系统的故障判断与维修。
1周六、实习基本要求(-)冰箱的故障判断与维修1、要求(1)掌握直冷式电冰箱的故障判断方法(2)掌握间冷式电冰箱的故障判断方法(3)掌握常用冰箱的维修方法2、重点、难点重点:间冷式电冰箱的故障判断()家用空调器的故障判断与维修1、要求(1)掌握家用空调器的故障判断方法(2)掌握家用空调器的维修技能2、重点、难点重点: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故障判断与维修技能()中央空调系统的故障判断与维修1、要求(1)掌握中央空调系统的故障判断方法(2)掌握中央空调系统的维修技能2、重点、难点重点: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故障判断与维修技能七、实习的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标准()实习考核方式1.平时表现2.现场考核3.实习报告,()实习成绩评定标准1.平时表现(包括考勤、实习态度),占30%;2.现场考核(包括故障判断的能力、技术的掌握程度),占50%;3.实习报告,占20%。
热能与动力工程制冷与空调专业
热能与动力工程(制冷与空调) 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制冷与空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从事各类制冷产品开发设计与制造、制冷工程、暖通空调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行调试、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及特色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与技术和基本技能,受到现代工程师的基本技能训练,具有从事各类制冷产品研制、开发设计与制造、制冷工程、暖通空调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行调试、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和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2.系统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机械学、工程热物理和自动控制原理等基础知识;3.掌握本专业必要的专业知识,并了解本专业发展趋势及理论前沿;获得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技能训练,具有.4.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实践能力,并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5.掌握文献、资料搜集与分析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专业特色:1.专业培养风格上能体现先进知识和实用技术的相互融通,能突出锤炼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2.专业培养体系上能注重经典理论传承与创新理念培育的合理传递,能突出雕琢学生的专业设计创新思维;3.专业培养过程上能始终力求制冷、空调技术强化与电、控基础扎实的有机整合,能突出实时满足社会需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三、学制与学位修业年限:4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四、主干学科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五、主要课程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自动控制原理、制冷原理与设备、空气调节、压缩机原理、冷库设计、制冷装置制造工艺学等。
222.六、学时与学分学时学分构成表学分学时课程类别实验//实验理论理论实践实践2.5 必修32.5 54 568 通识课程平台 270 选修 156.5 修必34.5 116 652 学科基础课程平台选修 590必修6.5 24.5 452 117 专业课程平台选修 1981115.5计小122.5 2230 287内(学课 32.5/31 周数)/分实践教学平台外(学课6 分)最低毕业176.5 最低毕业学时 2517 学分232.七、教学进程计划表表一:通识必修课程(公共必修课)学时开课学期类型实备学学课程名称验时分注理一二三四五六 /七八论实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9 45 54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9 2 36 2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545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3.5 63 63 论体系概论 2 ▲▲▲▲▲形势与政策▲1 大学英语 45 3 45 ▲2 大学英语 54 543 ▲3 大学英语▲ 54 3 544 大学英语 3 54 ▲ 541 体育 28 ▲ 28 12 体育▲ 36 1 363 体育 36 1 ▲ 364体育 36136542.51836大学信息技术基军事理218职业生涯规118总学时622 总学分35注:形势与政策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统一安排,学分计入第六学期。
制冷与低温技术课程设计
目录制冷课程设计说明书 (2)一、设计目的、要求 (2)(一)目的 (2)(二)要求 (2)二.设计任务 (2)三、设计参数 (2)(一)空调负荷 (2)(二)设计工况 (2)四、系统热力计算 (3)(一)制冷计算 (3)(二)热泵计算 (4)五、系统主要设备选型及设 (5)(一)压缩机选型 (5)(三)冷凝器设计 (12)六、系统管路及辅助设备选型计算 (15)(一)储液器的选择 (15)(二)毛细管的选择 (15)(三)连接管道的确定 (16)(四)干燥过滤器 (17)(五)电磁阀 (17)七、参考文献 (17)制冷课程设计说明书一、设计目的、要求(一)目的本课程设计是“制冷及低温技术原理”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通过这一环节达到了解制冷系统的设计内容,程序和基本原则,学习设计计算方法,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要求1.了解制冷装置设计的一般步骤;2.培养运用设计规范、设计手册的能力;3.能正确应用所学课程的知识进行设计计算;4.初步具备绘制装置图纸的能力。
二.设计任务设计分体热泵型房间空调器。
根据设计参数进行制冷/热泵系统的方案设计和热力计算,选配制冷压缩机,设计室外和室内换热器,完成辅助设备的计算和选用,以及制冷系统管路设计。
三、设计参数(一)空调负荷1、房间面积:35m22、单位面积冷/热负荷:160W/220W3、制冷剂:R290(二)设计工况1、工况(夏季)室内干/温度:27/19.5℃室外环境干/湿球温度:36.5/27.3℃过冷度:5℃蒸发温度:7.2℃冷凝温度:54.4℃吸气温度:15℃2、热泵工况(冬季)室内干/湿球温度:20/13.6℃室外干/湿球温度:2/1℃过冷度:5℃过热度:5℃蒸发温度:2℃冷凝温度:46.71℃四、系统热力计算(一)制冷计算过冷度:5℃发温度:7.2℃冷凝温度:54.4℃吸气温度:15℃个状态点参数(以下计算公式来源于《制冷与低温技术原理》吴业正编)(1)单位制冷量:q 0=h 0-h 4=581.04KJ/Kg-319.14KJ/Kg=261.90KJ/Kg (2)单位容积制冷量:q v =q 0/v 1=3046KJ/m3 (3)理论比功:w =ℎ1−ℎ2=56.28KJ/Kg (4)指示比功:w i =ℎ2s −ℎ1=70.35KJ/Kg(5)指示效率: ηi =ww i=80% (6)性能系数:cop =q 0w =4.44指示值: cop i =q 0w i=3.520(7)冷凝器单位热负荷:q k =ℎ2s −ℎ3=316.48KJ/Kg(8)制冷剂循环的质量流量:q m =Q0q 0=0.01413Kg/s(9)实际输气量:q vs =q m ×v 1=0.00149m 3/s理论输气量:q vℎ=q vsλ=0.00144m 3/s (10)压缩机消耗功的理论功率和指示功率:P =q m .w =0.795KWP i =Pηi=0.994KW(11)热力学完善度:cop c =T HT H −T L=10.8η=copi cop c=0.3259(12)冷凝器热负荷:Φk =q m ×q k =4.4676KW(二)热泵计算蒸发温度2℃ 冷凝温度46.71℃ 过冷度5℃ 过热度5℃ 制冷量Φ=4725W(1)理论比功:w=ℎ2−ℎ1=54.58KJ/Kg(2)指示比功:w i=w/ηi=68.225KJ/Kgℎ2s=ℎ1−w i=652.505KJ/Kg(3)冷凝器热负荷q k=ℎ2s−ℎ3′=342.865KJ/Kg(4)体积流量q v=0.001149m3/s(5)质量流量q m=q vv1=0.0124Kg/s(6)制热量Φm=q m×q k=4.262<4.725KW(7) 热力学完善度:cop i=q kw i=5.026cop c=T HT H−T L=11.601η=cop icop c=0.433五、系统主要设备选型及设(一)压缩机选型已知制冷量为3500W,功率为0.759KW初步选型为:美芝压缩机压缩机校核制冷理论功率:795Wηiηmηe=795÷895=88.9%热泵理论功率:w×qm=54.58×0.0124×103=676.7W676.7÷ηiηmηe=676.7÷0.889=761.3W<895W故压缩机符合标准。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大纲能源动力系2015.1目录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实践教学大纲...............................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专业概论与学科技术前沿教学大纲............................... 错误!未定义书签。
工程热力学教学大纲........................................... 错误!未定义书签。
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大纲......................................... 错误!未定义书签。
传热学教学大纲............................................... 错误!未定义书签。
燃烧理论与污染控制教学大纲................................... 错误!未定义书签。
泵与风机教学大纲............................................. 错误!未定义书签。
制冷技术教学大纲............................................. 错误!未定义书签。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专业外语阅读教学大纲......................................... 错误!未定义书签。
材料腐蚀与防护教学大纲....................................... 错误!未定义书签。
空气调节教学大纲............................................. 错误!未定义书签。
供热工程教学大纲............................................. 错误!未定义书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入学教 ∨ 育
毕业鉴 定
创新教 育
军事训 ∨ 练
公益劳 ∨ 动
工程训 练A
制冷原
∨∨
∨
∨
∨
∨∨
∨∨
∨ ∨
∨∨∨
∨∨
办∨ ∨
∨∨∨
∨
∨
∨∨
∨
学∨ ∨ ∨ ∨ ∨∨
∨
∨
∨∨∨
∨∨∨∨
教∨
∨
∨∨ ∨
∨∨
∨
∨∨
∨∨∨
∨
∨∨
∨∨
8
理课程 设计
机械设
∨
计基础
课程设
计A
拆装实 验
综合实 验
空气调 节课程 设计
三 课内学分栏包括课内、实验和上机; 四 课程编码由开课单位制定,编码注意事项: 1.对于不同学期开课的课程要有相应学期的编码,例如高等数学由两个学期开课就要编两个编码 2.对于同一门课程不同学时的课程要用A,B,C区别,如高等数学A 176 高等数学B 128) 3.对于同一学时有不同的实验上机等学时要用1,2,3来区分,如分析化学A1 40 分析化学
办 础专业知识,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所必需的运算、分析、测试及计算机应用等基本训练,掌握独立
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培养人才的适应范围与专业特色 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可从事于: 1、能源与动力工程及相关领域的产品开发,设计与制造;
学 2、能源与动力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应用技术研究、企业策划、运行管理和营销等工作;
教 修业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七、课程配置流程图
见附图。
合肥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制冷与低温方向)课程配置流程图
通识教育课
学科基础课程
专业必修课
专业选修课
T1 T2
大 学 体
军事 思想道德修养 高 理论 与法律基础 等
数
育
基 础
学
A 马克思主义基 大 本原理概论 学
C语言程 序设计
英
物
语
理
∨
∨
∨
办∨ ∨ ∨ ∨
学 ∨ ∨
∨∨
∨∨
教∨
∨∨
2
思想道 德修养 ∨ 与法律 基础 高等数 学A
大学物 理B
大学物 理实验 B
工科化 学
线性代 数
概率论 与数理 统计
∨ ∨ ∨ ∨
∨ ∨
∨∨∨
∨∨∨
∨
∨
∨∨∨ ∨
办∨ ∨
∨ ∨
学 ∨ ∨ ∨
∨∨∨
∨ ∨
∨ ∨
教∨ ∨ ∨
∨
∨
3
C 语言 程序设 计
3、高等学校及研究机构从事教学及科学研究工作; 4、可在本专业或其它相关专业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专业特色: 本专业历史悠久,是安徽省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中唯一设置热力发动机和制冷与低温技术方向 的本科专业。本专业传承“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毕业生具有
教 扎实宽广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及创新能力,就业面广,既可在汽车、发动机和空调专业性
∨
∨
∨
∨
∨
∨
∨
∨
∨
办∨ ∨
∨ ∨
∨
学 ∨
∨
∨
∨
∨
∨ ∨
∨
教∨
∨
∨
∨
∨
∨
∨ ∨
5
∨ ∨∨
∨∨ ∨∨ ∨∨ ∨∨ ∨∨ ∨∨ ∨∨
工艺学
制冷专 业英语
能源与 动力机 械测试 技术
低温原 理与技 术
单片机 原理与 应用
热工过 程自动 控制
制冷装 置及设 计
∨ ∨∨
∨
∨
∨
∨∨
∨
∨
∨
∨∨
∨
∨
办 ∨∨
学 ∨
∨
科 学科 学科 知识 知识 与
程 术 基 知
学的 工础 技识 的 础 识
基与 管知 识 知理 的
基础 知识
业服 务的 其它 知识
文字 准确 表达 的能 力
分析 和解 决问 题的 能力
和独 立思 考能 力
获取 与综 合能 力
工作 能力
办合作 外语 管理 学艺 学习 健康
能力 的应 能力 术作 的能 视野
专业导 论
工程图
∨
学B
理论力
∨
学B
材料力
∨
学B
电工技
∨
术
电子技
∨
术B
机械原
∨
理
机械基
∨
础实验
∨
∨∨∨
∨
∨
∨
∨
∨
∨
∨
办∨ ∨
学 ∨
∨
∨
∨
∨ ∨
∨
∨
∨
教∨
∨
∨
∨∨∨∨∨
4∨Βιβλιοθήκη ∨∨∨∨
∨
∨
∨
∨
∨∨
机械设
∨
计
机械材
∨
料及热
处理
流体力
∨
学
工程热
∨
力学
传热学
∨
制冷压 缩机
制冷原 理
空气调 节
能源与 动力机 械制造
2.掌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中热力发动机和制冷与低温技术领域结构设计和性能分析的方法和 技术;
3.具有独立获取专业知识、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
能力,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和外文科技写作能力,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 4.熟悉我国法律、现代企业管理、工程管理、技术经济等方面知识,熟悉热力发动机和低温制
应用
制冷 低温原理 原理 与技术
空气 专业 调节 英语
T8
毕业设计
办 学 教
附件 3: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制冷与低温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矩阵
人才培 养目标
本科毕业生应掌握的知识
本科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
本科毕业生应养成的素质
人 文社 会自 然数 学经 济专 业 为专 语言 发现 批判 信息 独立 团队 一种 组织 对文 终生 身心 热爱 志存 刻苦 思维
∨
∨
∨∨
∨
∨ ∨
教∨
∨
∨
∨
∨
∨
∨
∨∨
∨∨
6
热交换 器原理 与设计
制冷装 置自动 化
冷冻冷 藏技术
吸收式 制冷机
制冷流 体机械
汽车空 调技术
低温制 冷机
Matlab
∨
工程应
用
∨∨
∨
∨
∨∨
∨
∨
∨∨
∨
∨
∨
∨
∨
办
∨ ∨∨
学 ∨
∨
∨
∨
教∨
∨
∨
∨
∨∨∨
∨
7
∨∨
∨∨
∨∨ ∨∨ ∨∨ ∨∨ ∨∨ ∨∨
制冷空 调工程 学
很强的领域工作,也可在火电、核能以及石化等能源部门工作。 三、专业培养标准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1.掌握人文、自然科学、机械基础、工程热物理、力学基础及电子与电工技术等基础知识,掌
握本专业所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热力发动机方向:掌握内燃机工作原理、构造、设计及测试技术, 掌握能源与动力工程、发动机排放及控制、发动机增压及电子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制冷与低温 技术方向:掌握制冷、低温原理、制冷压缩机、空气调节、低温技术、热工过程自动化等方面的知 识);
选修专业课程模块:
热力发动机方向:
热力发动机基础(32,2);内燃机原理(56,3.5);内燃机设计(48,3),共 3 门课,合计 8.5
学分。
制冷与低温技术方向:
制冷压缩机(48,3),制冷原理(48,3),空气调节(48,3),共 3 门课程,合计 9 学分。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热力发动机方向:
T3 体
中国近代史 纲要
B 大学物理 线性 概率论与
实验B 代数 数理统计
育
专
T4
项 形
毛泽东 思想与
势
中国特
与
色社会
教
主义理
T5 育
论体系 概论
工科
工
化学
电工
办 程
图 学 A
理论力学
技术
B
学电子
技术B
材料力学 B
工程热 力学
流体力学
机械 机械实 原理 验基础
机械材料 及热处理
机械 设计
能源与动力工 程专业导论
能源 与动 力机 械制 造工 艺学
制冷压 缩机
T6 T7
教热交换器原 热工过程 单片机原理 能源与动力机 理与设计 自动控制 与应用 械测试技术
传热学
流体 低温制 冷冻冷藏 吸收式 汽车空 制冷空调 制冷装置 制冷装置 制冷低温前 matlab工程
机械 冷机 技术 制冷机 调技术 实验学 自动化 及设计 沿技术
学 热力发动机专业方向:热力发动机基础、内燃机原理、内燃机设计、涡轮机原理和内燃机新能
源等。 制冷与低温技术专业方向:制冷原理、制冷压缩机、低温原理与技术和空气调节等。 特色课程: 双语教学课程:流体力学
教 工程实践课:拆装实验
研究方法与工具类课程:Matlab 工程应用 辅修专业课程模块: 热力发动机方向:流体力学 B(双语)(32,2);工程热力学 A(48,3),传热学(32,2);热 力发动机基础(32,2);内燃机原理(56,3.5);内燃机设计(48,3);能源与动力机械制造工艺 学(含金属工艺学及公差)(72,4.5);能源与动力机械测试技术(32,2);涡轮机原理(32,2); 内燃机排放控制技术(32,2);内燃机电控技术(24,1.5);内燃机实验学(24,1.5);内燃机故 障分析与排除(24,1.5);内燃机增压技术(24,1.5),共 14 门课程,合计 32 学分。 制冷与低温技术方向:流体力学(48,3),工程热力学(48,3),传热学(48,3),制冷压缩机(48,3), 制冷原理(48,3),空气调节(48,3), 能源与动力机械制造工艺学(含金属工艺学及公差)(72,4.5); 能源与动力机械测试技术(32,2); 低温原理与技术(32,2),制冷装置与设计(32,2),制冷装置自 动化(32,2),共 11 门课程,合计 30 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