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行政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期末复习资料

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期末复习资料

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期末复习资料一、选择题1、以下哪个不在土地范畴之内()A 陆地B 内陆水域C 滩涂D海洋2、土地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其中社会经济因素不包括()A 土地的位置B 人口状况C土地所属关系D土壤类型3、土地农学派注重()研究A生物群落B地貌C 地表组成物质D土壤4、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的自然综合体,是指上自大气( )A对流层下部B对流层中部C对流层上部D平流层下部5、土地的功能不包括()A承载性功能B储蓄和增值的功能C提高生产力功能D生态系统服务功能6、土地的性质不包括()A土地是自然综合体B土地的适宜性C土地利用的永续D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7、狭义的国土不包括()A领土B国家所拥有的一切资源C领海D领空8、土地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A土地的利用B土地的形成C土地的演化D土地的管理9、下列哪项不属于衡量区域降水多少的主要指标:()A 降水量B 湿润指数C 有效水容量D 干燥度10、下列哪项不属于对农作物正常生长和发育起重要作用的气候因素:()A 光B 热C 水D气11、影响植物根系生长发育、水分、养分的吸收和释放的是()A土壤肥力B土壤质地C土壤构成D土层厚度12、不同排水等级与土地质量的关系中,90cm内的任何土层很少出现水分饱和属于()A排水过度B排水良好C排水中等良好D排水不良13、土地分类分为几大类( )A四大类B五大类C九大类D十大类14、气候是土地资源重要的形成因素,光、热、水气等在空间上的变化影响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使土地资源具有强烈的()A 系统性B 完整性C 结构性D 地域性。

15、下列可以用于农业利用的坡度有()A 15°B 30°C 35°D 40°16、()是土壤的肥力和自然生产力的综合反映A 土壤类型B 土壤质地C 土壤构成D土壤厚度17、农作物产量资料获取方法包括田间试验法、经验估算法、()A 实地调查法和统计资料法B要素测定法和抽样实割实测法C 抽样实割实测法和实地调查法D 要素测定法和实地调查法18、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用生产的土地,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下列分类中不属于农用地的是()。

【期末】土地管理学复习题

【期末】土地管理学复习题

【关键字】期末土地管理学期末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土地征收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公有土地的行为。

2.土地分等定级是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并使鉴定等级化的过程,是以获得土地质量状况为目的的一项目的。

3.土地统计是利用数字、图表及文字资料,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和利用状况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的记载、整理和分析的一项管理措施。

4.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2分),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2分)。

5.城镇公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市、县人民政府代表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2分),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2分)。

6.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性能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土地利用规划是各级政府为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的综合目标,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辖区不同时期内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方案作出比选与安排的过程。

7. 土地储备是指城市土地储备中心通过征用、置换、转制、收回等方式(1分),从分散的土地使用者手中,把土地集中起来(1分),并由储备中心组织进行整理工作后(1分),根据城市规划和城市土地出让年度计划,有计划地将土地投入市场的制度(1分)。

二.简答题1.地籍管理的内容和原则①内容:土地调查:现状调查、地籍调查、土地条件调查;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土地登记:所有权、使用权、他项权利;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

②原则:地籍管理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统一制度进行:图件、薄册的格式、比例尺、填写内容,登记规则、分类系统;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精确性:数字要有近期测绘、调查、土地评价成果为依据;宗地界地址随时复原;权属关系法律依据;保证地籍工作的连续性;保证地籍资料的完整性。

2.城镇公有土地和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的基本特点①城镇公有土地使用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坚持城镇土地的国家所有制度,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实现土地有偿使用并将土地使用权作为商品纳入市场经济运行的轨道,通过市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并使土地所有权在经济得以实现。

《土地管理学概论》复习资料

《土地管理学概论》复习资料

《土地管理学概论》复习1、征地补偿费的构成土地补偿费、青苗费、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社会保障费、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拆迁补偿费2、土地管理的基础地籍管理3、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方式出售、交换、赠与4、耕地利用的特点利用周期较短、对自然条件要求严格、集约利用程度较高、具有永续利用性能5、四荒6、土地管理组织结构常见的基本形式直线制组织结构、职能制组织结构、矩阵制组织结构7、国土资源部14个职能司(厅),6个负责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司、规划司、耕地保护司、地籍管理司、土地利用管理司、执法监察局8、国有土地使用权取得方式有偿取得: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或缴纳土地有偿使用费。

出让、转让、作价入股、出租。

无偿取得:国家通过行政划拨方式无偿给予土地使用者。

行政划拨。

依法承包经营:单位(如国营农场)或个人可以依法承包经营国有土地,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

依照法律、政策规定取得:9、土地价格的分类基准地价、标定地价10、城市土地市场的结构体系类型结构、层次结构、组织结构.11、城市土地市场供需调控的三维立体结构方向、时间、力度12、土地储备制度运作程序土地收购、土地储备、土地供应13、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占用情况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期内占用的耕地。

基本农田保护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照法定法定程序确定的特定保护区域。

14、耕地占卜平衡指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耕地。

15、土地用途管制国家为了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依法划定土地用途分区,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实行用途变更许可的一项强制性管理制度。

《土地管理学》复习思考题解答

《土地管理学》复习思考题解答

《⼟地管理学》复习思考题解答《⼟地管理学》复习提要解答第⼀章绪论第⼀部分⼟地1.什么是⼟地?(1)⼟地的⼀般概念:从对⼟地利⽤和管理⾓度,可以把⼟地的定义概括为,⼟地是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包括内陆⽔域和滩涂。

(2)⼟地的⾃然科学概念,从⼟地的⾃然科学研究出发,认为⼟地是指陆地及其空间的全部环境因素,即指地球表⾯的⼀个特定区域,其特性包括与这⼀区域上下垂直的⽣物圈的相对稳定或可以预见的,周期循环的所有的属性,以及过去和现在⼈类活动的结果。

(3)⼟地的经济学概念,经济学上的⼟地定义是⾃然赐于⼈类的资源、资产,既包括⾃然资源,⼜包括⼈类劳动⽽形成的资产,其范围为陆地(包话⽔)的以上和以下的三维空间范围内的全部资源。

2.⼟地与⼟壤、国⼟、⼟地资源有什么区别?⼟地和⼟壤不是⼀个概念,⼟壤是指地球陆地表⾯具有肥⼒,能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地的含义要⽐⼟攘⼴泛得多。

⼟壤只是⼟地表层的附属物,⼈⼒可以搬动⼟壤,却⽆法搬动⼟地。

严格地说,⼟地与国⼟也不是⼀个概念.国⼟是指⼀国主权管辖内的版图,就其⼴义⽽⾔,包括⼀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陆架以及它的下层和上空。

⼟地和⼟地资源也是有区别的,⼟地资源是指⼟地总量中,现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为⼈类所利⽤,⽤以创造财富——产⽣经济价值的这部分⼟地。

⽬前⼈们还很难断定,哪部分⼟地是绝对不能利⽤,不能为⼈类创造财富,绝对⽆经济价值的,所以,⼟地和⼟地资源在习惯上是通⽤的。

3.⼟地与⼈⼝、环境是什么关系?⼈地关系也是⼟地供需平衡关系的重要体现。

因⼟地数量有限、⽽⼈⼝的数量在⼀定阶段都是⼀个不断增长的变数。

⼟地所能承担的⼈⼝“负荷量”,亦称⼟地的⼈⼝承载⼒,它取决于⾃然条件,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化、科学技术⽔平等。

在⼀般情况下,社会⽣产⼒越低,⼟地所能承担的⼈⼝“负荷量”越⼩,反之则越⼤。

耕地⾯积减少和⼈⼝增长速度的加快,巳⽇渐成为世界性的突出⽭盾之⼀.⼟地与环境、⽣态的关系,是指⼟地⽣产⼒的保护和破坏对共它环境条件,甚⾄对整个⽣态系统的影响。

土地统计学综合复习题

土地统计学综合复习题

土地统计学复习题一、导论(一)填空1 .土地统计包括三方面的涵义,即土地统计工作、土地统计资料和土地统计科学。

2 .《尚书•禹贡》记载,夏禹把中国划分为九州,又把田地和赋税分成“上、中、下三等九级”,这表明当时数量和分组的概念己经初步形成。

3 .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过程与成果的关系:统计学和统计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二)选择1 .统计的作用有(ABCD)A、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B、为科学决策提供信息依据C、对经济社会运行实行监督D、为科学研究提供技术方法2 .土地统计在土地管理中的作用(ABCDE)A、地籍管理水平的标志B、为土地利用管理提供依据C、为实施土地市场宏观调控提供基础数据D、为征收税收提供依据E、是制定、调整土地管理政策的依据3 .土地统计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ABCDE)A^土地调查总面积B、土地质量C、土地分布D、土地权属E、土地利用状况4 .以下是土地统计区别于任何其他统计特点的是(ABC)0A、总面积的稳定性B、统计数据、图件与实地的一致性C、数量的地域性D、不能实验控制E、数量性5 .以下是土地统计学的研究方法的是(ABCE)。

A、大量观察法B、统计分组法C、综合指标法D、实验法E、归纳推断法(三)判断1 .把耕地作为总体,每块耕地就是一个总体单位。

(√)2 .统计研究目的不同,同一事物在不同情况下既可以作为总体,也可以作为总体单位。

(√)3 .指标是表明总体数量特征的,而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4 .品质标志表明总体单位的属性特征(质的特征),不能用数量表示。

主要用作分组的依据。

(7)5. 土地统计资料的取得不能采用实验控制的方法,只能通过对土地实际状况调查的手段才能获取。

(√)6. 土地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统计活动的规律和方法。

(√)7. 全国土地统计工作没有统一的统计标准、统计指标及统计指标体系;但实行统一的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土地统计报表格式和报送程序。

(X)(四)名词解释1 .土地统计:是利用数字、表格、图件及文字,记录、整理和分析土地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及动态变化的工作过程。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物质、地形地貌、水文植被等再燃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含义:①土地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够成的自然综合体;②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③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哥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④土地hi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3.土地资源: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4.土地与土壤的区别:⑴从相互关系来看,土壤仅仅是一个土地的组成要素。

⑵从本质上看,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其具有肥力;⑶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是处在地球分化壳的疏松表层,而土地是由地表上层的近地面气候(大气圈)、地表层的生物圈和土壤圈以及地下层的水圈和岩石圈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

5.国土:是归入某一个归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

6.土地的特征:⑴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

⑵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7.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属关系;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利益。

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

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

8.土地资源学:是资源科学和土地科学的重要分支科目,它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诸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

9.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六个方面):①土地资源学基础理论研究②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③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④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潜力⑤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⑥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10.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①(土地)系统分析方法②现代技术应用方法(3s技术:GIS;RS;GPS)③景观生态分析方法④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要点解析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要点解析

⼟地经济学复习提纲-要点解析⼟地经济学1 ⼟地是由地球陆地⼀定⾼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壤、岩⽯、矿藏、⽔⽂、⼤⽓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然综合体。

2 ⼟地的⾃然特性:位置固定性、⾯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3 ⼟地的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后果的社会性4 ⼟地的功能:承载功能、⽣产功能、资源(⾮⽣物)功能5 ⼟地利⽤:⼈类劳动与⼟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活动表现为⼈类与⼟地进⾏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

6⼟地利⽤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1)⼟地利⽤程度分析。

⼟地利⽤程度是指⼈类对⼟地的利⽤与改造程度以及⼟地受⼈为影响的变化程度。

在农业领域可以⽤垦殖系数、森林覆盖率和⽔⾯利⽤率来反映⼟地利⽤程度,对城镇或⾮农建设⽤地,⼀般⽤建筑密度,容积率、⼟地利⽤系数等指标来反映城市⼟地利⽤程度。

(2)⼟地利⽤结构分析。

⼟地利⽤结构⼀般是指⼀定区域内,各种⼟地利⽤类型或⼟地覆被之间在数量上的⽐例关系,以各种⼟地利⽤类型或⼟地覆被占该区域⼟地总⾯积的⽐重表⽰。

(3)⼟地利⽤效益分析。

⼟地利⽤效益是指⼟地利⽤后给⼈类带来的经济效益、⽣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它反映了⼈类利⽤⼟地⽬标实现的程度,⽤单位⾯积的⼟地所提供的产品(价值)、服务来表⽰。

7 ⼟地利⽤规划:指对⼟地的潜⼒,其他⾃然、社会经济条件和可供选择的⼟地利⽤格局进⾏系统评定,以选择对实现⼟地合理利⽤综合⽬标最有利的⼟地利⽤⽅案和措施的过程。

8 ⼟地开发:指对未利⽤或利⽤效率低下的⼟地,通过⼯程、⽣物或综合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的或效益更⾼的⼟地的过程。

9 我国⼟地利⽤⽅⾯存在的问题(1)⼟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并存。

(2)⼟地供不应求与⼟地浪费兼有。

(3)⼟地利⽤率和利⽤效益还有待提⾼。

10⼟地利⽤的⽬标(1)从⼟地所提供的“产品”来划分,分为两类:取得物质产品,包括⽣产资料和⽣活资料、取得服务(效⽤)。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1土地——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2土地的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3土地的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4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资产流转。

5土地的功能——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功能、生态功能、财产和资产功能。

6土地的分类——地貌特征(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土壤质地(黏土、壤土、沙土生产能力(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土地权属(国有、集体所有、私有利用现状(分为多种类别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1土地利用——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

2土地利用的基本内容——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土地保护。

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程度分析(农业:垦殖系数、森林覆盖率、水面利用率(建设:建筑密度、容积率、土地利用系数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4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自然因素(地形、地质、地貌、坡度、海拔、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含量、水分含量、气候条件、生态环境等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及速度、人口数量及密度、居民收入水平、土地市场价格等 , 行政因素 (土地管理体制、土地政策、土地利用规划等 ,社会因素(人文景观、社会环境、传统风俗习惯等。

5土地利用的目标——从土地所提供的产品划分:取得物质产品、取得服务。

最终发挥的作用: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生态目标。

6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手段——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改革和完善土地制度、由政府严格控制农地向非农用地的转移、税收手段、土地科技与教育手段。

7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 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 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

土地管理复习资料

土地管理复习资料

1、土地的概念(名词解释)土地,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基础地质以及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我国土地基本国情的具体特点(1)土地总数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2)土地类型多,但山地多于平地;(3)土地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4)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大,土地后备资源潜力不足;(5)水土资源不平衡。

3、土地的两重性(1)土地既是劳动对象,又是劳动资料;(2)土地既反映生产力,又体现生产关系;(3)土地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4、土地的特性(1)土地是自然的产物;(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3)土地的永久性;(4)土地位置的固定性;(5)土地用途的多样性。

第二章1、管理的概念通常将某一社会组织、团体为达到一定目的,对社会活动的各种因素或过程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行为称之为管理。

2、土地管理的主体是国家3、土地管理的特性(1)土地管理的自然性;(2)土地管理的经济性;(3)土地管理的社会性。

4、土地管理的原则(1)坚持依法管理土地的原则;(2)实行土地统一管理的原则;(3)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保护耕地的原则;(4)统筹兼顾,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5)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原则。

5、土地管理的任务(1)贯彻执行土地法律,维护土地所有制;(2)加强法制建设,做好土地管理的基础性工作;(3)保障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4)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5)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提高土地管理水平1、管理学主要理论(选填)(1)X-Y理论必须充分肯定作为组织或单位主体的人,员工和积极性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他们乐于工作、勇于承担责任,并且多数人都具有解决问题的想象力、独创性和创造力,关键在于管理方面如何将职工的这种潜能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

(2)彼得原理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的原理。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精品word完整版-行业资料分享《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3、土地资源学——是以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资源的分类、数量与质量性质及其时空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综合了气象学、土壤学、技术科学等学科的有关知识;其次,它也是一门基础学科。

4、土地分类——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的综合属性差异、空间分布规律等,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作不同程度的抽象概括归并,从而划分出若干土地类型。

5、土地资源调查——是以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用遥感和测绘制图等技术,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系列过程。

6、土地经济评价——土地经济评价指从社会的和经济的角度,运用经济指标通过劳动与投入的耗费与提供产品或其它效益的对比关系,对土地质量进行评定和决定出土地的适宜性类型及其适宜性等级。

7、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分析,指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评价方法。

8、作物光温水土生产力——是既考虑作物生长的气候因素,又考虑土地质量条件的生产潜力,亦可称之为土地生产力或气候——土壤生产力。

9、土地类型——是指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10、土地沙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破坏了植被,地面失去覆盖,使非沙漠地区出现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11、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是指采取一定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重新组织,提高其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土地管理学复习

土地管理学复习

20土地管理学复习1.土地管理:是国家用以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一项国家措施。

2.土地关系:是指人类在占有和开发、利用土地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与人的关系.其中,土地产权关系是土地关系的核心,最重要的问题。

3.土地产权:是指以土地所有权为核心的土地财产权利的总称。

土地产权基本特性:(1)具有排他性;(2)土地产权客体必须具备可占用性和价值性;(3)土地产权必须经过登记,才能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4)土地产权的相对性。

4.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的形式,从狭义上讲,就是指为利用一切土地所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从广义上讲,是指利用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工资、劳动力等)而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

5.土地有偿使用是指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交纳的地租或应缴的报酬,使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以实现。

6.地籍管理: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为主要容的综合措施。

7.地籍档案管理是将经过土地调查、分等定级、登记、统计等工作形成的各种文字、数据、图件资料立卷归档、保管和提供利用等工作。

8.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权人依法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土地的权利。

9.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10.土地制度: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和制度化体系。

13. 地票:指包括农村宅基地与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复垦并经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产生的指标。

14. 基本农田: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的整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15.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城市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让予土地使用者而形成的市场,具有垄断性。

土地法学复习资料

土地法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土地法学概述1.简要回答土地的法学概述和特征:土地是指人们能够控制和利用的,具有经济价值的地表及地表之上和之下延伸的一定空间。

特征:永久性、安全性、必要性、有限供给、收益价值、资本价值和投资、使用效果的外部性、公益性。

2.试区分土地法和土地法学的概念土地法是调整以土地为客体而形成的各证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土地法学是以土地法即调整土地关系的法律规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土地法属于法律的范畴,是一系列调整土地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

而土地法学属于法学的范畴,是研究土地法的科学。

3.简要回答土地法学研究的内容①土地法学的主要研究(土地法本土资源的研究、土地公有制学说的研究、土地法的生态职能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现代物权制度理论的研究、土地自然特性的研究)②土地法律体系和法律关系的研究(土地法律体系的研究、土地法律关系的研究)③土地地权和产权制度的研究④土地金融和市场交易的研究⑤土地租、税、费的研究⑥土地管理制度和监察制度的研究4.概述土地法的渊源①宪法②法律(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③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④国务院所属部委发布的行政规章⑤地方法规和地方行政法规⑥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⑦其他法渊源5.概述土地行政法规的立法程序法律立法程序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程序。

一般包括:法律、法规草案的提出;法律、法案草案的审议;法律、法规的通过;法律、法规的公布与实施6.试述孙中山的土地法思想孙中山先生早在清末便对土地问题倍加重视,先后多次提出“耕者有其田”、“平均地权”、“土地国有”的主张。

他的“耕者有其田”不是主张平分土地,只是反对地主占有土地对农民进行封建剥削,同时也不主张农民无条件的分得土地。

所谓“耕者有其田”是指非耕者不得有其田,并不意味着耕者都有其田。

耕者有获得土地的权利,但只能获得使用权,不能拥有所有权。

7. 我国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改造是如何实现的?第二章土地法律关系和土地法的基本原则1.土地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土地法律关系是法律关系的一种,是人们在规划、利用、保护和管理土地的过程中,依照土地法律规范而形成的一种权利和义务关系。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一)(含部分考研题目)一、名词概念部分:土地土地资源土地资产土地利用级差地租土地利用规划小康水平吉尼系数恩格尔系数土地利用计划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开发利用率土地垦殖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土地利用分区土地质量土地质量评价城镇化建筑密度城镇体系交通密度建筑容积率农地整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土地保护土地人口承载力城市规模土地整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二、简答题部分:?(一)总论部分1、简述土地的特性2、简述规划的功能和作用3、简述土地利用的含义4、土地利用规划有哪些类型5、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是什么6、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7、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8、如何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并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

9、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0、简述土地利用规划与区域规划关系11、简述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关系12、简述土地利用规划与农业区划关系13、任何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方法)14、编制土地利用规划需要收集哪些基础资料15、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16、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理论有哪些17、简述地租地价理论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联系18、如何运用区位理论来编制土地利用规划19、简述人地协调理论主要内容)20、简述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部分1、何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何特点2、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3、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4、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5、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6、简述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层次体系7、小康指标体系中包括哪些指标如何量化8、如何进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9、土地需求量预测的主要依据有哪些(基础数据预测)10、如何进行耕地需求量预测(预测方法)11、如何进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预测(预测方法)12、怎样预测总人口和城市人口(预测方法)13、常用的土地需求量定量预测方法有哪几种14、简述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目的和内容15、如何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指标的计算)16、简述土地质量评价的内容17、如何进行土地供需平衡分析18、简述拟定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的原则和编制方法$19、如何理解公众参与原则20、土地利用分区模式有哪些21、土地利用分区的主要方法有哪些22、什么是土地利用布局常用的分析方法和指标有哪些23、如何填写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24、简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数量方法25、配置居民点用地的要求有哪些26、配置工业用地的要求有哪些(三)土地利用详细规划部分1、何谓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有何特性如何分类]2、简述居民点的概念和居民点分类3、何谓城镇化怎样预测城镇化4、简述居民点布局的形式和原则5、怎样选择居民点用地6、简述城镇体系规划的概念和内涵7、简述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8、按《城市规划法》,我国城市大致分那几级9、简述交通运输的方式和结构10、如何确定公路的等级11、公路的主要技术指标有哪些%12、如何进行公路选线(概念和原则)13、如何概算交通线占线面积14、简述水利工程用地的类型和分级15、不同类型的水资源有什么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16、供水工程用地的一般要求是什么17、如何规划灌排工程用地18、简述耕地田块配置的主要内容19、简述选择田块方向的一般要求20、如何综合考虑田、沟、路、林、渠相互结合配置方式21、简述果园配置的内容—22、茶园和桑园规划有何特点23、如何配置各类林地(四)土地利用专项规划部分1、何谓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有何特性如何分类2、何谓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比有何特点3、简述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编制程序4、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编制原则。

《土地资源管理》复习要点

《土地资源管理》复习要点

《土地资源管理》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国土:一个主权国家的全部疆域..和领空..的总和,包括这一区域范围内的全..、领海....,即其所管辖的领土部资源条件。

【土地只是自然经济综合体,范围比国土小】2、土地资源:当前或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土地。

(可变化)土地资产:作为财产的土地,即地产。

☆区别与联系: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内涵,前者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根本源泉;后者是指土地作为财产,具有了经济和法律的意义。

3、土地的特性:自然特性:①土地位置的固定性;②土地面积(数量)的有限性;③土地质量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经济特性:①经济供给的稀缺性;②土地利用的多向性和变更的困难性;③土地利用的分散性和差异性;④土地利用后果的长久性和社会性第二章、土地管理概述1、土地管理: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理解主体、客体、目标和任务、方法、职能和环境】2、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充分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与生产率,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

3、土地管理现阶段的任务:(1)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耕地“红线”——“18亿亩耕地”(2)加强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和科学规划;(3)加强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建设;(4)建立管理新体制、新机制;(5)健全法制,依法行政。

4、土地管理的原理:①现代管理学原理——人本管理、系统管理、动态管理、管理效益②土地经济学原理——土地报酬理论、地租理论、地价理论、区位理论③土地生态经济原理——通过物质流...、信息流...四大要素的运行体现...、价值流...、能量流④土地法学原理——土地法(e.g.《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etc)第三章、地籍管理1、地籍管理:国家为了建立地籍和研究土地的自然状况....和权属状况....而进行的调查、评价、登.....、经济状况记.、统计..等一系列工作。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第一章导论1.概念解释:土地、土地经济学。

土地:由地球陆地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经济学:研究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资产流转,即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简述土地的经济特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自然特性为基础的,主要有①供给的稀缺性。

它是引起土地所有权垄断和经营权垄断的基本前提。

由于土地供给稀缺,就可能出现地租、地价猛涨和土地投机泛滥等现象;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

因为土地利用要根据某种用途的需要,进行专项土地开发,投入很多的资金和劳动,当土地用途改变不仅会使其投资失去价值,还得为此而付出“代价”;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单位面积土地的投入超过一定限度,就会产生报酬递减;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因子,互相联结在一起,所以每一区域土地的利用都会影响临近区域土地的自然生态和经济效益。

3.土地有哪些功能?说明土地的位置、质量和数量在不同生产部门中的意义和作用。

土地的功能:(1)承载功能;(2)生产功能;(3)资源(非生物)功能土地若处于交通方便地方,便利于工业生产中的如电子、机械制造等部门;对于远离人口集中区的土地便适宜集聚有毒、有害、有污染的行业;对于靠近人口集中区的土地则适宜发展食品加工业。

土地质量好的土地则应当首先考虑进行农业利用,农业生产中土地数量应该足够多。

第二章地租地价理论1.概念解释:地租、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Ⅰ、级差地租Ⅱ、绝对地租、垄断地租、建筑地段地租、城镇基准地价、农地基准地价、标定地价、交易地价。

(1)地租: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它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2)级差地租: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土地资源学复习问答题

土地资源学复习问答题

土地资源学复习问答题何为土地资源学?何谓土地?其立体空间垂直组合如何?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其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诸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土地垂直结构包括地上层(气候)、地表层(土壤、地貌、水文、植被、动物)、地下层(岩石、水文地质)。

何谓土地资源?如何理解其有限性?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地球陆地表面的土地面积是有限的。

土地不像其他生产资料那样以通过人类再生产来增加其数量,因此人们只能合理开发利用它,而不能任意扩大其面积,但土地利用潜力又是无限的。

何谓气候资源?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主要气候要素有哪几种?气候资源主要指地球表面至1—12km高空下的对流层的下部。

即与地球表面直接产生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和物理过程。

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主要气候要素:光、温、水。

太阳总辐射可分哪两部分?其在我国的区域分布及其成分如何?太阳总辐射由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所组成,主要受海拔、纬度、云量的影响,因此不同地区差异较大:低纬度地区略高于高纬度地区,高原地区大于平原,西北地区大于东部,西藏最高,四川盆地最小。

地球自转和公转又引起四季和昼夜变化:一年中夏季总辐射量最高,冬季最小;一天之内夜间总辐射为零,随着太阳上升而增加,至正午大最高值,运量多少可延后或提前此过程。

何谓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及光照质量?后者在我国有何分布区域?光照强度是指指正常人眼对0.4—0.7um可见光的平均感觉程度。

光照长度是指一个地区从日出至日落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

光照质量: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等部分的比例。

可见光的比例高者为优。

我国从东南向西北运量越来越少,晴天比例高,干燥度越来越大,光照质量越趋优良,对水果蔬菜和喜温作物的选种有很大帮助。

土地法学复习题

土地法学复习题

土地法学复习题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土地法律关系:土地法律关系是由土地法律规范所调整的、人们在对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以土地为构成要素的各种社会关系,具有土地经济内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2、土地使用权相邻关系: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毗邻土地使用权人因对各自使用的土地行使使用权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3、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土地承包经营主体根据土地承包合同所获得的对承包土地依法自主经营的权利。

4、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照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措施。

5、土地征用:是指国家根据公共利益的需要,以合理补偿为条件,依法定程序强制使用土地,待特定公共事业目的完成时,仍将土地归还土地所有者的行政行为。

6、土地使用权出让: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7、土地用途管制:是指国家为了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土地用途分区,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土地的所有者、使用者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用途利用土地的制度。

8、土地用途分区:将规划范围内的土地按基本用途划分为特定的区域,并规定不同的土地用途管制规则,以对土地利用实行控制和引导的措施。

9、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指在某一行政区域内一定时期耕地增加和减少的数量相抵消,耕地总量不得减少。

10、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11、土地违法行政责任:由于违反土地行政法律规范或不履行土地行政法律主体追究行政责任的法律后果。

12、土地违法刑事责任:行为人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情节、性质严重,而且依据《刑法》的有关规定已构成犯罪并依法应当追究刑事法律后果的一种否定性评价。

国土资源复习资料

国土资源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国土资源概述(1)资源的概念:资源为资财的来源并特指天然的财源,(《辞海》)。

一般认为,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在一定时间内,能为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能量和信息。

其中包括:1)自然资源:完全是自然物,没有人类劳动的参与,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而被利用的一切自然物质和能量,而且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扩大,如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

2)经济资源:以自然资源为对象,经人类劳动后的产物,可分为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如原材料、机器、能源、交通等。

3)社会资源:以非物质形式作用于人类生活过程中的资源,如经营管理、资本、市场、人才、法律、道德、政策等。

4)知识资源:是从社会资源中分化出来,如科学、技术、文化、信息等。

(2)国土的概念: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也就是全国人民赖以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包括领土、领海、领空和对近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具有开发其资源权利的区域。

“国土”一词最早源于德国,经日本引入我国。

(1)一个国家范围内的土地(2)一个国家范围内的资源或全部资源的总和(3)一个国家范围内的自然环境(4)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生态环境(5)一个国家范围内的以土地为中心的资源与环境的物质体系(6)一个国家的疆域或疆土、领土广义:一个国家主权范围内的全部领土、领海和领空狭义:一个国家主权范围内的土地一个主权国家管辖的地域空间,包括领土、领海、领空、大陆架和根据《国际海洋法公约》规定的专属经济区及其物质资源的总称。

领土:国家主权管辖的陆地部分。

领海:国家主权管辖的海域部分。

领空:国家主权管辖的陆地和领海范围内的全部上空。

大陆架:从海岸低潮线起,海底以极其平缓的坡度向海洋方向。

倾斜延伸,到坡度显著加大的转折处为止。

专属经济区:根据《国际海洋法公约》规定的专属于沿海某一国家管理的经济海域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角度看,比较全面而确切的涵义:国家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以及存在于这一地域空间范围内的各种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组成的物质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土地行政管理?土地行政管理是指国家土地政务的推行与管理,即国家行政机关为了体现土地利用当前和未来的社会整体利益而对土地事务的组织与管理活动。

2、土地行政管理的目标、功能及其特点是什么?基本目标:按社会整体利益实现土地有效配置和持续利用。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经济目标2.实现土地利用中的相对“公平”,促进整体效率提高——社会目标3.实现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目标土地行政功能可称为政府在土地行政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效能。

1.政治功能2.经济功能3.社会、文化功能特点 1.与其他部门行政相比,土地行政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和作用2.土地行政的范围宽广、内容丰富3.土地行政具有较强地域特点3、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土地行政管理有哪些重要变化?改革地用行政体系完善和巩固了社会主义地权制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地政管理机构制定和实施了一些重要的土地法规初步建立了较为合理的土地税费制度地籍管理由以地权登记为主转向多目标的地籍管理体系社会主义地价管理体系已经建立4、什么是土地行政管理学?土地行政学是研究国家行政组织对土地事务进行有效组织与管理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土地行政管理体制1、如何理解土地行政管理体制的含义?所谓土地行政管理体制,是指土地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职能权限的划分及运行以及隶属关系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

2、土地行政管理体制包括哪些内容?(1)中央到地方五级土地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及相互关系(2)各级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划分、各职责和权限的关系和运行方式管理机构是组织形式和组织保证职责权限是职能形式和功能保证运行方式是前两者的动态反映和结合简述土地行政管理体制的主要模式。

土地行政组织职权划分是国家行政组织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根据实际管理需要将行政权力划归各层级、各部门和各职位的过程。

这种行政权力的划分,归属所形成的体系制度就是土地行政领导体制,是土地行政管理体制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

1. 集权制和分权制2. 首长制和委员会制3. 垂直领导、双重领导和业务领导世界各地土地行政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分为三种:集中统管模式、分管模式和统分结合模式。

集中统管模式:国家建立专门的土地行政管理机构,依法统一管理全国土地分管模式:各用地部门自主建立土管机构,分别管理本系统、本部门用地统分结合模式:国家统管和部门分管相结合的体制(国家负责组织协调,制定法规、政策等,用地单位负责管理本部门用地)第三章土地行政决策1、土地行政决策有哪些主要特征?(1)土地行政决策主体的唯一性。

(2)土地行政管理决策只限于土地行政管理组织的职责范围之内。

(3)土地行政管理决策一旦制定就具有强制力。

(4)土地行政管理决策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土地行政决策的种类有哪些?以决策者为标准分类(个人、集体、个人和集体结合)以决策层次为标准划分(中央、地方和基层)(三)依据决策方法为标准划分(定性决策和定量决策)(四)以决策结果所呈现的状态为标准分类(确定型、风险型和不确定型)(五)以决策的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为标准划分(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六)以决策目标多少为标准分类(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3、影响土地行政决策的因素有哪些?(一)政策和法律(二)外界压力(三)信息来源(四)对问题性质认识(五)决策体制(六)决策方法(七)个人素质4、土地行政决策要遵循哪些原则?(一)系统协调(二)可行性原则(三)动态变化原则(四)试验原则(五)创新原则如何理解土地行政决策的程序?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是正确进行土地行政决策、避免土地政策的漏洞和失误、提高土地行政管理效率的制度保证。

“提出问题→确定目标→设计方案→论证方案→选择方案→政策决策”构成了土地行政决策制定的全过程。

6、简述科学的土地行政决策方案的基本要求第四章土地行政执行1、简述土地行政执行的概念、原则及其特点。

土地行政执行(或称土地行政行为、土地行政实施)是国家土地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贯彻、实现土地行政决策以达到预期目标的全部活动或整个过程。

原则:(一)忠实决策目标的原则(二)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台的原则(三)执行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四)周密计划的原则(五)时效原则特点: 1. 目的性 2. 经常性 3. 连续性 4. 强制性5.时效性6.决断性7.灵活性8.层次性2、土地行政执行包括哪几个具体阶段?(一)土地行政执行的准备阶段准备是土地行政执行的第一阶段,土地行政执行的准备通常包括:1、组织准备2、思想准备3、计划准备4、物质推备5、技术准备(二)土地行政执行的实施阶段土地行政实施阶段是土地行政执行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也是实质性的阶段。

实施阶段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由若干具体环节组成,主要包括指挥、控制、沟通、协调等。

其目的在于使土地行政决策在执行过程中做到指挥有术、控制有力、沟通有效、协调有方,确保决策的顺利实施。

(三)土地行政执行的总结阶段土地行政执行的总结,就是对已经做过的工作,包括计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等进行全面、仔细的回顾、检查、考核、评价。

总结是土地行政执行的最后阶段,其目的是肯定成绩,吸取教训,积累经验,以便今后提高土地行政执行的水平。

我国土地行政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1)我国有些土地行政决策可操作性不强。

(2)土地行政执行中的“中梗阻”。

(3)土地行政执行中的“脱型”、“走样”(4)土地行政执行中缺少必要的手段。

(5)土地行政执行中的低效率。

(6)土地行政执行力不够。

对策:(1)要加强土地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增加土地行政决策的可操作性;(2)协调好条条块块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证决策执行的畅通无阻;(3)提高土地行政执行人员的素质,优胜劣汰,提高广大执行人员的积极性;(4)进一步增强执行力(5)进一步健全土地行政执行手段,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努力提高土地行政执行效率。

怎样才能做到土地行政执行的权力合法?(一)土地行政执行的权力要合法1.土地行政执行的主体合法2.土地行政执行的内容合法3.土地行政执行的程序合法(二)土地行政执行权力要建立新机制1.土地行政执行权力应具有完整的制度化机制2.土地行政执行权力应具有相应的自主化机制3.土地行政权力应增强其合法性的机制4.土地行政执行权力应具备完善的监督机制5.土地行政执行权力应具有有效性的能力机制简述土地行政执行的手段及方式。

土地行政执行的手段及方式是指土地行政组织和人员,为了完成行政任务而在开展行政工作时所采取的措施、方法和手段。

土地行政基本方法包括强制性土地行政方法、经济方法、诱导性土地行政方法、土地行政责任方法等。

6、如何建立土地行政执行的新机制?第五章土地行政效率1、土地行政效率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特点。

土地行政效率是指土地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从事土地行政管理所得到的劳动效果、社会效益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比率,即土地行政效果与行政投入的比率。

特点:(l)综合性(2)多样性(3)相对性(4)迟效性2、土地行政效率测定的原则和方法有哪些?土地行政效率测定的原则(一)标准多样化原则(二)操作可行性原则(三)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四)土地行政效率与社会效益相一致的原则(一)传统方法1.科学管理学派的测定方法 2.资源投入进度监测法(二)工作荷载分析法(三)功能测量法(四)经费测量法(五)标准对照法(六)德尔斐法(七)要素分析法(八)综合评价法3.如何提高土地行政效率?一、转变土地行政职能二、改革和完善土地行政组织三、提高土地行政人员素质,优化土地行政队伍四、健全土地行政法规与日常工作制度五、改进工作作风与领导方法六、实现土地行政管理手段与技术的现代化七、改善土地行政文化八、加强土地行政监督第六章地权行政管理1、地权行政管理的概念和主要内容是什么?概念:地权行政管理(亦叫土地权属行政)是指有关土地财产权(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活动,也就是国家用以确定、调整和处理有关土地产权及其权属变更的一系列行政管理活动。

内容:(1).地权审查与确认(2)地权的登记与土地产权证的核发(3)地权流转(权属变更)的管理(4)土地权利争议调处的管理2、国有地权划拨的概念和程序是什么?概念:土地划拨是国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无偿地让与土地使用者,使用者只要按照一定的程序提出申请,经法定机关批准后即可取得土地使用权,而不必向国家(政府)交付任何费用和租金。

程序:(1)提出申请→(2)审查→(3)批准→(4)划拨→(5)登记2、国有土地出让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方式:协议出让方式:协议出让的主要特点是受让方在出让过程中对合同主要条例有比较大的发言权,特别是对出让金有直接的讨价还价的余地。

同时,该方式没有引入竞争机制,不具有公平性,人为因素较多。

因而,对协议出让方式的应用必须加以严格的限制。

招标出让方式: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公平竞争,也有利于土地规划利用的优化;既保证了政府取得较高土地收益,又给政府留有一定的选择余地。

拍卖出让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排除出让方的任何主观因素,政府也能获得最高收益。

挂牌出卖方式:挂牌出让是招标、拍卖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重要补充,挂牌出让综合体现了招标、拍卖和协议方式的优点,同样是具有公开、公平、公正特点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重要方式,尤其适用于当前我国土地市场现状。

第七章地籍行政管理1、地籍与地籍行政管理的概念。

地籍是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地籍行政管理就是国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土地的位置、面积、质量、用途和权属状况进行行政管理的过程。

2、地籍行政的手段与方法。

1.行政、法律手段2.测绘手段3.图簿册手段4.电子计算机手段3、简述我国土地登记的种类和特点。

土地代理登记的类型。

1)、土地总登记:是指土地登记机关在一定时间内对辖区内全部土地或者特定区域内土地进行的全面登记。

特点:①阶段性②区域性③集中性2)、初始土地登记:指土地总登记之外对设立的土地权利进行的登记。

特点:①在土地总登记之外,对设立的土地权利进行的第一次登记②具有经常性③具有分散性3)、变更土地登记:指因土地权利人发生变更,或者因土地权利人姓名或者名称、地址和土地用途等内容发生变更而进行的登记。

特点:①以总登记或初始登记为基础②登记的内容发生变化4)、注销土地登记:指因土地权利的消灭等而进行的登记。

5)、其他登记:包括更正登记、异议登记、预告登记、查封登记等。

土地代理登记的类型:委托代理:是基于本人授予他人代理权的意思表示而发生的代理法定代理:是因为法律规定的身份或资格而取得的代理权。

指定代理:是当委托代理人和法定代理人不确定时,由有关部门依法指定的代理人。

3、土地统计的概念土地统计是社会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除具有一般统计的特点(数量性、具体性、广泛性、工具性、社会性)之外,还受土地自然属性本身的制约4、简述地籍档案的种类和地籍管理工作的程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