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归以中国为中心的新世界体系_弗兰克的_世界体系_论辨析_吴苑华

合集下载

《新时代面对面》连载之十二万紫千红春满园——如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时代面对面》连载之十二万紫千红春满园——如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万紫千红春满园——如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花园。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正如一朵鲜花无法诠释整个花园的绚烂一样,只有不同国家、不同文明既竞相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又在求同存异中守望相助、共同发展,人类文明家园才能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世界大花园才会更加争奇斗艳、姹紫嫣红。

世事纷繁多元应,纵横当有凌云笔。

当今世界多元多样多变,如何让世界各国在差异中谋共识、在竞争中求共赢,携手共创人类美好未来?中国以神来之笔为世界谋,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念,对这一世界走向之问作出了响亮回答。

一、深刻复杂的世界局势“肯取势者可为人先,能谋势者必有所成。

”把握大势才能运筹帷幄,胸怀天下方显大国担当。

面对风云激荡的国际局势,只有善于观大势、明大势,才能在复杂局势中拨云见日,看清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英国文学家狄更斯这样描述工业革命发生后的世界。

当今时代,我们也前所未有地身处一个矛盾集中的世界之中。

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下,我们既沐浴人类和平的灿烂阳光,又无法摆脱战争的阴霾;既品尝发展进步的果实,又不能消除贫穷落后的根源;既分享合作共赢的实惠,又难以避免以邻为壑的猜疑……对此,许多人感到困惑——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这个世界和平发展。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人类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感受,几个世纪以来,无数次的战争夺去了千万人的宝贵生命,摧毁了赖以生存的幸福家园。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生活在和平环境里的人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珍视和平的来之不易,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强烈渴望免于战乱。

今天的世界,和平力量的上升远远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铸剑为犁、永不再战的理念深入人心,发展繁荣、公平正义的理念践行人间,对话代替对抗、化干戈为玉帛成为处理国际纠纷的主流。

这个世界充满希望。

今天的地球“坐地日行八万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世界观

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世界观

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世界观作者:查振华冷树青来源:《理论探索》2009年第06期〔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和环保五个方面阐述了和谐世界思想的基本要素,涵盖了过去提出的新秩序观、新安全观、新文明观和新环境观,初步形成了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世界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世界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内在价值,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和平思想,坚持了开放共赢的经济合作方式,实现了对中西方文化的融汇创新。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世界观,和谐世界〔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09)06-0030-04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和环保五个方面,阐述了和谐世界思想的基本要素,涵盖了过去提出的新秩序观、新安全观、新文明观和新环境观,初步形成了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世界观。

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世界观日益丰富和清晰的内涵,重视社会主义中国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与使命,是学者的责任所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世界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内在价值科业社会〔1 〕 (P409-460 )(是科学研究业社会的简称,亦称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使人类社会系统的互动融合与持续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在这种挑战面前,中国社会主义和谐世界建设的实践正是社会主义内在价值的时代体现。

人类社会系统的层次演进是一个整体性不断加强的过程。

这种整体性既表现在人类社会内部的互动融合上,也反映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度和广度上。

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系统当代发展的整体性特点。

贝克所说的风险,主要是指现代工业化在不遗余力地利用科学技术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系统的不可逆的副作用。

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陷于日益严重危机之中,以工具理性、主体性和自由主义等为主要特点的现代性必须再一次经历自我扬弃。

科业社会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新课题,迫切要求民族国家间互动融合方式的根本转变。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参考答案(良心整理,打印版)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参考答案(良心整理,打印版)

题目索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编威斯特伐利亚:现代国际关系的缘起第一章现代世界的历史背景名词解释:东亚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欧洲秩序尼德兰革命简答题:1、概述1500年前后的世界形势。

2、简述西欧的兴起。

思考题:现代国际关系为何会从欧洲产生?它对国际关系史演进产生了哪些影响?第二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名词解释:“掷出窗外”事件“三十年战争”“七年战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乌得勒支条约》《航海条例》简答题:1、简述三十年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简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

3、试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历史意义。

4、简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5、试析美国独立后的对外政策。

思考题:1、结合17、18世纪的国际关系史实,理解均势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2、结合史实分析英国在欧洲均势运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3、试析西班牙、荷兰霸权衰落的原因。

4、分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特点。

第二编从维也纳到凡尔赛—华盛顿:“均势”格局的兴衰第三章维也纳体系名词解释:《提尔西特条约》大陆封锁体系《肖蒙条约》和《第一次巴黎和约》《第二次巴黎和约》《最后议定书》神圣同盟四国同盟东方问题路易·波拿巴克里米亚战争圣地和宗教保护权问题“铁血政策”安政五国条约第二次美英战争“门罗宣言”阿拉斯加购买“门户开放”政策“大棒政策”“金元外交”简答题:1简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外交原则。

2试析大陆封锁制度失败的原因。

3试析克里米亚战争对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4简述德国统一的背景和过程。

5试析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思考题:1比较维也纳体系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异同。

2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形成的动力与原因有那些?3结合第一章的相关内容试述美国对外政策思想的演变。

第四章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名词解释:三皇同盟《地中海协定》《再保险条约》巴格达铁路问题复习题:1、普法战争后的欧洲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2、试述大陆联盟体系得以维持的机制。

当代课后练习题答案

当代课后练习题答案

2013年国际形势的五大特点(一)西方国家主宰世界能力减弱二十国集团代替八国集团叙利亚问题(二)大国博弈激烈,纵横捭阖各大国加紧角逐,互相制约,斗而不破。

其主要特点是:1.重视联合国安理会的重要作用。

2.争站国际道义制高点3.文斗武备4.合作大于争斗(三)美国霸气有所收敛,俄罗斯影响力上升在中东,奥巴马“无奈”地接受了俄罗斯“化武换和平”倡议,推迟对叙动武。

俄罗斯重返中东势头强劲,着重加强同伊朗、叙利亚和埃及关系。

(四)中东动乱不已埃及:社会陷入严重分裂(五)中国走势向好,挑战增加2013年,中国新外交十分活跃,成效丰厚。

新一届国家领导人正以新战略、新思维、新形象亮相国际舞台。

中国的发展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研究和借鉴。

中国改革现已进入深水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就外部而言,主要有四个:一是融入国际社会需做更艰苦努力二是履行国际义务任重道远三是周边安全常受干扰四是美国加快战略重心东移,麻烦不断所谓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具有影响国际关系能力的政治经济实体,具体说,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具有独立性;2.具有影响国际关系的能力;3.具有稳固的组织形式。

据此三条件,国际行为主体有:主权国家行为主体.·非主权国家行为主体:·国际组织(包括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民族解放运动组织,如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跨国公司其中主权国家行为主体是最基本、最活跃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

国家利益主权国家作为国际社会基本的行为主体,它内在行为的根本动因就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指主权国家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国家利益根据不同的内容领域,可以分为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等。

安全利益主要是指国防领域的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按它的重要性还可以进一步区分为重要利益、重大利益和战略利益等。

有时为了获得重大利益和战略利益,可以牺牲较小的利益。

国家利益在对外交往活动中、在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大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论文1000字

大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论文1000字

大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所谓大变局,指的是国际体系、国际格局以及由此引起的国际秩序发生重大变化。

这些重大变化,经历了一个从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因此,当我们讨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或许可以从历史的长镜头中,从外部世界与中国关系的变化中,寻找导致或促成历史发展不断量变的重要因素。

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使得原本在世界上处于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逐渐被打破,形成了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走上帝国主义道路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把世界瓜分完毕,亚非拉广大地区变成了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这就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由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极不合理的状态。

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建立了以欧美资本主义大国为主导的国际体系、国际格局与国际秩序,其代表就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英法为代表的欧洲和以美国、日本为主要力量的多极格局,以及以国际联盟为代表的国际秩序。

后来,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不断挑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各个大国的实力对比不断消长,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摇摇欲坠。

二战导致欧洲衰落,形成了建立在雅尔塔体系之上的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同时带来了新的以联合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代表的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鸦片战争的爆发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逐渐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

进入20世纪后,为争取民族独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斗争和努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得中华民族从此开启了新纪元。

新中国提倡并积极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联合国所提倡的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等理念相一致。

随着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中国在国际秩序中的角色从一个被排斥者转变为参与建设者。

尤其是冷战结束后,中国作为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建设者的作用更为明显。

进入21世纪后,世界和中国都有新的变化和发展。

随着欧盟、日本、中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总体实力的增强,“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多强”的力量上升,“一超”的力量相对下降,国际格局呈现出多极化和均衡化的趋势。

新世界主义名词解释

新世界主义名词解释

新世界主义名词解释
新世界主义是中国学界在构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过程中,结合中国经验,对世界主义多个层面的发展成果进行的有机整合。

在全球局势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顺应时代的要求,中国学者们为全球治理的发展提出了“新世界主义”的观念,其将现实与理想相结合,在实践中逐步吸收世界先进元素、剔除不利于全球治理的因素。

作为新世界主义的核心观照,新世界主义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观基础,而它本身既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天下主义,也不是西方现代的世界主义,而是肩负着同时超越这两者的使命。

新世界主义的重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心五体”或“同心多元”的原则⑦,这个核心指的是“同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或元则分别是:
一、反对霸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主张世界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
二、反对地域保护主义,主张人才物自由流通、开放合作;
三、反对利己主义,主张共商共建、共赢共享、共生共荣;
四、反对干涉他国内政,主张和谐包容、市场运作、和平发展;
五、反对否认、否曲、篡改历史,主张牢记历史,防止历史悲剧重演。

新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及启示

新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及启示

新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及启示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与世界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封闭到开放、从孤立到融入,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种变化不仅影响着中国的发展,也对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新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及其启示。

1. 从封闭到开放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内部条件的限制,中国实行了封闭的政策。

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中国才逐渐打开国门,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吸收了国外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加速了自身的发展进程。

与此中国也扩大了对外贸易,增加了与世界的经济交流。

2. 从孤立到融入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际环境的复杂和中国自身的政治立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相对孤立。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逐渐加强了与世界的交往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

中国成为了国际贸易体系的重要参与者,为国际和平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3. 从边缘到中心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力的增强,中国逐渐从世界经济体系的边缘地位上升到中心地位。

中国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大。

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一系列合作倡议,推动国际社会朝着多极化和民主化发展。

1. 坚持对外开放新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增添了强大的动力,也使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更加紧密。

新时代下,中国需要坚持对外开放的战略,不断扩大开放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促进国际贸易与投资,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更多机会。

2. 增进合作与互信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变化彰显了合作与互信的重要性。

国与国之间需要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增进互信,促进共同发展。

只有通过合作,才能解决全球性问题,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3. 倡导多边主义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变化也表明了多边合作的重要性。

在当前国际环境下,维护多边主义和国际公平正义,推动国际治理体系向更加民主和平等的方向发展,对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至关重要。

4. 弘扬和平共处新中国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为国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西方学者反思国际关系三大思潮 关注中国崛起

西方学者反思国际关系三大思潮 关注中国崛起

西方学者反思国际关系三大思潮关注中国崛起2012年06月19日中国新闻网中新网6月19日电国际金融危机后,随着国际形势的新发展,国际力量平衡、国际关系格局均出现新的变化。

在探究如何认识这种新变化的努力中,西方左翼学者对西方舆论界流行的“文明冲突论”、“全球治理论”和“权力转移论”三大国际关系思潮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最新一期的《人民论坛》刊载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刘志明的文章指出,西方左翼学者对三大国际关系思潮全面、深刻的反思,有助于打破西方自封的在意识形态领域对“真理”的垄断地位。

关于“文明冲突论”的反思文章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这一理论从提出开始就广受关注,但一直饱受争议。

亨廷顿认为,随着冷战的结束,基于意识形态和经济利益考虑发生冲突的可能性降低,而各种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与差异凸显,将成为新一轮冲突的导火索,“文明冲突”模式成为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

最可能升级为更大规模战争的地区冲突的是那些来自不同文明的集团和国家之间的冲突。

文章称,亨廷顿“西方文明优势论”的心态,鼓动所谓西方“文明”国家联合起来以打击、遏制异类文明尤其是所谓的儒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企图,一直以来,是包括西方左翼学者和共产党人在内的思想界揭露与批评的焦点。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左翼学者和共产党人结合西方世界的衰落和以新兴大国的崛起等新的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有力地批判“文明冲突论”鼓吹的“西方文明优势论”。

文章指出,包括西方左翼学者和共产党人在内的世界进步思想界认为,不同宗教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非冲突的根源,而正是这些差异才使人类社会更加丰富多彩,各种文明之间相得益彰。

世界的和平、繁荣与发展有赖于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对话、交流以及相互尊重和借鉴。

在被认为是彻底颠覆西方“中国崩溃论”、“历史终结论”的《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中,马丁•雅克指出,在这个价值观多元化且常常相互矛盾的世界,设法让这些对立的价值观共存共容,是一件重要的事。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全球体系与力量转换理论的探究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全球体系与力量转换理论的探究

实力 日益 增 长的 情 况下作 出的 蕴含 着 中 国古代 哲 学 “ 和 而 不 同” 和战 略 智 慧的 “ 不 战而屈 人之 兵 ” 的理 性选择 。这 一构 想 有 助 于 中 国坚定 和平 发展 的崛 起 新路 径 .同 时也 为 其他 新 兴 大 国共 同参 与 全球 体 系重 塑 和世 界 新秩 序 的构 建 打 开 了便 捷之 门 新 型 大 国关 系的 构 建有 可能使 美 国在 中 国经 济外 交 与 外交 攻 势的 双重 作 用 下 ,接 受 中 国的 “ 和平 崛起 ” 的理 念 ,弱 化视 中 国为安 全 与战 略 “ 威 胁 ” 的观 念 ,从 而 有i f , 1

o f Ch i n e s e p ol i t i c a l l e a de r s h i p h a s r e c e n t l y ma d e n a i n i t i a t i v e o f “ n e w t y p e o f g r e a t po we r r e l a t i o ns h i p”,a n i nn o v a t i v e pe r c e p t i o n n o t o n l y i n t h e I R t he o r y b u t a l s o i n mo d e m
中关新 型 大 国 关 系:全 球 体 系与 力 量 转 换 理 论 的探 究
中美新 型大 国关 系:全 球体 系与力量
转 换 理 论 的探 究
于 镭 萨姆苏尔 ・ 康
摘 要 :作 为新 兴 的全球 性 经 济和 地 缘政 治大 国 ,中国 对 于一 些 大 国而 言 ,不 论 是在 全 球体 系上 ,还是 在 次 全球体 系 ( 区域 )上都 是 一 个政 策 性 的 困难抉 择 。 对 于如 何构 建 与这 些在 中 国外 交 总 架构 中居 于 “ 关键 ”地 位 的 全球 性 大 国的 关 系 , 中

大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论文800字

大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论文800字

大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论文800字所谓重大变化,是指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和由此产生的国际秩序的重大变化。

这些重大变化经历了从持续的定量变化到质变的过程。

因此,当我们讨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一百年的巨变时,我们也许能够从历史的长远视角和世界的变化中找出导致或推动历史发展不断发生定量变化的重要因素。

外界与中国的关系。

随着1500年左右新航线的开通,世界上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逐渐被打破,形成了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走上帝国主义道路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分裂了世界,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地区成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形成了一个极其不合理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并控制了人类历史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胜利者建立了以欧美大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国际体系,格局和秩序,其代表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欧洲以英国和法国为代表,多极格局与美国和日本为主要力量,以国际联盟为代表的国际秩序。

后来,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不断挑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每个大国的实力都在不断上升和下降,欧洲作为世界中心的地位正在崩溃。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欧洲衰败,在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雅尔塔体系基础上形成了两极格局,并带来了以联合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代表的战后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署,中国逐渐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进入20世纪后,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和努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华民族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新中国倡导并积极实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与联合国倡导的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构想是一致的。

随着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在国际秩序中的作用已从排斥者转变为参与建设者。

特别是在冷战结束后,中国作为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建设者的作用更加明显。

进入21世纪后,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和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溯源与理论贡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溯源与理论贡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溯源与理论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理念,它呼吁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人类共同繁荣和发展。

这一理论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外交理念,并结合了当今世界的现实情况,具有重要的理论溯源与理论贡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溯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自古以来就倡导天下为公的思想,主张人类命运的共同体。

孔子在《大学》中提出的“天下一家”、“克己复礼”等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和共同发展。

儒家文化中的“仁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共同关怀。

这些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契合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这一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溯源还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外交理念。

中国长期以来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和平发展和合作共赢。

这些外交理念强调了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相处,以合作取代对抗,实现共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们的外交目标和行动指南”。

这一论述进一步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渗透到中国的外交实践中,为这一理论的推动注入了新的动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溯源还可以追溯到当前世界的现实情况。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各国的命运愈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粮食安全、恐怖主义等,已经成为所有国家都需要面对的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应运而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方法和途径。

这一理念的提出,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有助于推进国际社会的合作与发展。

在理论贡献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国际关系理论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多以国家为中心,着重分析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冲突。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强调全球共同利益和合作,弱化了国家间的对抗,提出了一种超越国家的视角。

这对于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为我们重新认识和理解国际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式。

从生态社会主义纷争看马克思生态学价值观_吴苑华

从生态社会主义纷争看马克思生态学价值观_吴苑华

第24卷 第11期2008年 11月自然辩证法研究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V ol.24,No.11N o v.,2008文章编号:1000-8934(2008)11-0090-05从生态社会主义纷争看马克思生态学价值观吴 苑 华(华侨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摘要:在生态社会主义视野中,马克思的生态学思想对理解生态问题有启示意义。

不过。

他们关于马克思的生态学价值观却提出了/人类中心论0、/生态中心论0和/人类生态学0的指认。

我们认为,这些都不是本真性指认,只有从生存论路向去领会才可能揭示马克思生态学的/原码0价值观)))这就是/生存生态学0。

关键词:生态社会主义;马克思;人类生态学;生存生态学中图分类号:N 031 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2008-08-18基金项目:本文获得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研究0(2006B010)资助作者简介:吴苑华(1965)),安徽庐江人,哲学博士,福建泉州华侨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国外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大多数生态社会主义理论都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与审视生态问题联系起来。

在它们看来,马克思最早反思这一问题,其生态智慧是丰富的,其价值观是合理的;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最好途径。

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从马克思的著作中为生态社会主义寻找某种-合法性.的根据0112575,确证生态学价值观。

值得注意的是:它们集中在人类中心论、生态中心论、人类生态学之间争论马克思的生态学价值观。

1 生态社会主义纷争(1)人类中心论之争詹姆斯#奥康纳在5自然的理由6一书中明确地指认,马克思生态理论内在一个/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及其审视角度01223。

佩珀在5生态社会主义6一书第五章以/为人类中心主义辩护0为节题,指认马克思生态智慧确有某个/人类中心论0。

瑞尼尔#格仑德曼在5马克思主义和生态学6一书中为马克思的/人类中心主义0正名,宣称马克思生态思想是真正的/人类中心主义0。

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简介

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简介

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简介〔一〕开展历程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前身为1960年创办的华侨大学政治系。

2021年7月,学校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关精神,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探索具有侨校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决定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的根底上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识教育学院,作为承当从泉州校区到厦门校区,从国内生到外招生,从博士生到硕士生到本专科生这样全方位、多层次、多类型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通识教育课的专职教学科研部门。

〔二〕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师38人,其中专职教师35人,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13人,讲师14人,博士占有比例为65%,全院教师平均年龄约38岁,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

目前,全院教师中,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1名〔许斗斗教授〕,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方案〞3名〔林怀艺教授、吴苑华教授、曾文婷教授〕,荣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21年〕年度影响力人物1名〔林怀艺教授〕,福建省“高校第一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名〔林怀艺教授、刘颖教授〕,“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2名〔孙琼如讲师、刘卫卫讲师〕。

教师中大多数博士分别毕业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学缘结构合理。

4位教师〔林怀艺教授、王阳教授、赖晓飞副教授、刘英副教授〕有出国访学经历。

聘请了美国杜克大学刘康教授、Malachi Haim Hacohen 教授为我院的客座教授,聘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工程〞首席专家侯惠勤教授为我院的指导参谋。

〔三〕教研机构学院分设6个教研部: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教研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研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根底教研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部、研究生思政课教研部、外招生通识教育教研部。

学院希望通过新一轮的课程建设,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并把为外招生开设的?当代世界与中国政治?、?当代世界与中国经济?、?当代世界与中国文化?、?当代世界与中国法律?等“当代世界与中国〞系列课程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优质课程体系。

回归东方:世界体系的中心转移——乔万尼·阿瑞吉的世界体系理论析评

回归东方:世界体系的中心转移——乔万尼·阿瑞吉的世界体系理论析评

回归东方:世界体系的中心转移——乔万尼·阿瑞吉的世界体系理论析评○吴苑华【摘要】摘要:阿瑞吉在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创立了经济学的世界体系分析,揭示了现代世界体系的基本特征,讨论了金融扩张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成熟标志,批判了世界资本主义的自由贸易帝国主义,探讨了东亚复兴和中国道路在现代世界体系格局中的地位与发展,论证了市场经济多样化发展的可能性,这些内容都具有鲜明的理论特征,当然,也包含某些理论缺陷,因此,我们需要予以具体的分析与澄清。

【期刊名称】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8【关键词】关键词:阿瑞吉;世界体系;世界资本主义;中国道路乔万尼·阿瑞吉(Giovanni Arrighi,1937-2009),是旅美意大利著名政治经济学家、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我国学术界虽然引入了阿瑞吉的主要著作,但对他的世界体系理论的研究,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是严重不足的,与国际学术界对阿瑞吉理论的广泛重视形成巨大反差。

阿瑞吉的理论拥有自己的创见,是我们全面了解世界体系理论的有益资源。

一世界体系:不断扩张的资本主义一般说来,世界体系是指那种以中心—边缘关系为基础的世界经济体系。

沃勒斯坦、阿瑞吉等学者认为,迄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符合这一定义,所以,他们都将世界体系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相等同,并且互换使用。

不过,阿瑞吉在经济学的世界体系分析的引导下对这种世界体系作了一些新理解。

第一,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是不断扩张的。

阿瑞吉认为,尽管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存活了500多年,但是它的本质性并不是过程性而是体系扩张性。

这里的体系扩张不是指地理空间扩张,而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贸易和金融不断由中心地区向边缘地区扩张,其结果必然是边缘地区的剩余价值不断流向中心地区。

马克思也说过,资本投资呈现为结构性的扩张,并且通过金融扩张来掠夺非资本持有者的剩余价值。

由于资本的本性是赚钱,赚钱,再赚钱,这就决定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扩张必然会持续下去。

谈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与中国话语权建构

谈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与中国话语权建构

谈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与中国话语权建构一、现代世界秩序的基础及原则自晚清以降,原来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逐步被纳入到西方所主导的世界之中,这是当年洋务派精英所洞见到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在这样的历史巨变中,西方现代性向中国展现出了不一样的秩序观及价值体系,以西方为中心的秩序观也取代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观。

当然,这个过程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强势扩张下展开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对资本主义的扩张进行过这样经典的描述: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

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

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

事实上,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说明以资本主义面相呈现出来的西方现代性以横扫一切的态势解构了旧秩序和旧观念,进而使现代世界及其秩序由资本主义所建构并主导。

在这个意义上,如果不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就难以理解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和演变。

应该注意的是,资本主义在西方之外的扩张促进人类历史摆脱了原来的狭隘性,进入到更广阔的世界历史之中。

事实上,自康德、黑格尔以来,世界历史成为西方思想家描述西方现代性的哲学话语。

比如,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不过是理性外化的产物,是绝对精神的具体体现。

在黑格尔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则从世界历史的视角揭示了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特征: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

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有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这一转变使原来那种以种族、民族等表现出来的地域性特征开始具有了世界性的意义,而这种世界性反过来也导致原来那些孤立的地区成为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当代著名学者沃勒斯坦在《现代世界体系》中的研究表明,现代世界体系其实源于16 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这个体系不同于以往存在着政治中心的帝国体系,它具有一个全球性的经济网络,但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治中心,不同的区域在世界范围内以劳动分工为基础而承担不同的经济角色。

简述“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思潮

简述“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思潮

简述“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思潮
吴苑华
【期刊名称】《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年(卷),期】2009(000)001
【摘要】"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我国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界对这个理论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关注了。

不过,我们
迄今尚未获得这个理论的"实相",许多问题有待我们系统地探索。

因而,关于"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成逻辑、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理论特征和学术影响等
内容都是我们的考察对象。

这些内容正是本文的考察对象。

【总页数】29页(P177-203,365)
【作者】吴苑华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89
【相关文献】
1.试论国际关系理论中的马克思主义——对世界体系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的分析[J], 李恒杰
2.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潮比较——当前多元思潮激荡下的马克思主义 [J], 程恩富
3.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中的本位确立——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 [J], 崔华勇
4.“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维度探考 [J], 常江; 栾哲
5.西方马克思主义之后:理论逻辑和现实嬗变——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马克思思潮和晚期马克思主义 [J], 张一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际形势剧变下中国的国际取向

国际形势剧变下中国的国际取向

体系的关系, 实现 中国在 国际社会中的角色转换 "
自改革 开放 以来 , 中 国与 国际 体系 的关 系经 历 了一
系列 的变化 " 在 改革 开放初 期 , 中国 以批 评 者 的角
色 出现 , 比较 多 地 强 调 现存 国 际 体 系 不 合 理 的 一 面 , 提 出要 建 立 /公 正 合 理 的 国 际 政 治 经 济 新 秩 序 0" 2 世 纪 9 年 代 , 中国强 调要 融 人 国 际社 会 , 0 0 提 出要 /与 国际接轨 0, 这 时 中 国的身份 是 参与 者 " 9 0年代 后期 和 2 世 纪初 , 中 国开始 认 识 到要 为 国 1 际社会 做 出贡献 , 因此 提 出 中国是一 个 /负 责任 的 大 国 0, 以 凸显 /责任 者 0 的形象 " 在 新 的形 势 下 , 中国在 国际体 系 中的角 色要作 适 当调整 , 既要 做负
从 历 史 的角 度看 , 当前 的国 际形势 变化 是 冷战
面 上 的 问题 ;既有 经 济 上 的 问题 , 也 有 政 治 和 社 会 ! 文 化上 的 问题 " 美 国模 式 的普 世 价 值 大 大 下 降 " 金 融危 机 不仅 削弱 了美 国的硬实 力 , 也重 创 了
其 软 实力 " 另 一方 面 , 中 国发展 模 式 的积 极方 面) 政治 和社会 稳定 ! 渐 进改革 ! 政 府 对经 济活
要 关 注 的是 如何 争 取 其 他 国家 的合作 以克 服危 机 , 经 济考虑 在美 国对外 关 系 中 占有 突出地 位 " 奥 巴马 执政 后 , 中美 关 系开 局顺 利 , 与华 盛顿 急需借 助 中 国 以应 对危 机有 很 大关 系 " 金 融危机 会使美 国与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弗兰克“世界体系”论的内在品质
从总体上讲,弗兰克对世界体系的理解在一定意义上改写了沃勒斯坦等学者的理解,包含着一 些理论个性和价值。 第一,颠覆性。弗兰克早年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攻读宏观经济学博士学位时,对 弗里德曼关于世界不平等发展的解释就持有怀疑。究其原因是他受到世界体系分析范式的启示,用 世界体系分析的“中心—边缘”结构模式颠覆了弗里德曼的解释模式,可是,弗兰克对沃勒斯坦的 世界体系分析也持有怀疑。他把沃勒斯坦的 1492 年形成说改写成 5000 年前形成说,把沃勒斯坦的 欧洲中心论解释模式改写成整体主义的全球学视野,还把世界体系论的出发点由沃勒斯坦的欧美资 本主义世界体系改写成亚洲贸易经济体系,用依附性积累和不发达问题置换了沃勒斯坦的现代化和 全球化问题作为中心议题,把世界体系周期模式由 5 大周期改写成 11 大周期,把沃勒斯坦的平面世 界改写成弯曲世界,强调世界的多样性统一,批评平面世界是表面平等而实则不平等;甚至颠覆了 沃勒斯坦把中华帝国排斥在世界体系之外的论断,提出以中华帝国为中心的世界体系是真正的世界 体系,断言世界体系的未来仍将回归这一世界体系。总之,弗兰克的颠覆性理解是全方位的、彻底 的,且蕴含了批判性思维。 第二,全球学视野。由于沃勒斯坦等学者在欧洲的路灯下审视欧洲与世界的关系,抬高了欧洲 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同时又贬低了其他地区(比如东亚和中国)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尤其是他们把 欧洲的地域性夸大成全球性,不仅扭曲了人们的视界,而且造成人们不能公正地理解真正的世界体 系。因此,弗兰克执意放弃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视野,追寻一种整体主义的全球学视野,探索真 正的世界体系。他认为,虽然沃勒斯坦不断强调世界历史,但是他的世界历史是欧美资本主义体系 的演变史,不是真正的世界史,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史观是错误的欧洲中心论历史观。欧美在成为 世界体系的中心之前,一直都是世界体系(史)的外围地带,由于亚洲在最近二百年间衰落在先, 欧洲才趁势而上占据亚洲原先所在的中心地位。如果凭此断定欧美是世界体系的中心,就未免过于 轻率,至少说明沃勒斯坦忽视了其他地区的发展及其对世界体系史的巨大贡献,回避了欧洲人对美 洲、非洲的掠夺和盘剥已经造成这些地区的不发达。如果不纠正来自欧洲中心论的错误历史观,就 不能正确理解世界历史,也不能正确认识欧洲以外地区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世界体系史是
·107·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 年第 5 期
世界整体主义的而不是欧洲中心主义的人类史。只有坚持历史的整体主义视野,才能“研究唯一的 整体世界(体系)的持续结构和运动,才能阐明世界(体系的)任何部分,无论是欧洲、美洲、非 洲、亚洲、大洋洲等等的‘发展’ 、 ‘兴起’或‘衰落’的来龙去脉” 。弗兰克还强调了世界历史的整 体连续性。这与沃勒斯坦强调断代史有所不同。后者曾经提出世界历史开始于欧洲资本主义体系兴 起之时,主观地割断了世界史的整体联系,是弗兰克所不能同意的。 “我认为,通常那种把近代早期 和现代历史视为一次重大历史断裂的结果或预兆的论点是不确切的,甚至是不必要的。各种流行的 断裂说法不仅无助于,而且大大妨碍了人们理解真实的世界历史进程和当代现实。这些引人误入歧 途的说法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形式,其中包括‘资本主义的诞生’ 、 ‘西方的兴起’ 、 ‘亚洲被并入欧洲 的世界经济’等等,更不用说所谓西方的‘理性主义’和‘文明使命’了。 ”
他认为,无论从哪方面来看,世界体系都不可能是 500 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而应当是拥有 5000 年历史的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仅仅是它的“变种” 。从生产方式上看,一方面历史上的生产 方式与世界体系未曾一一对应过,另一方面也不是唯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能够造就世界体系,亚细 亚生产方式就造就了中华帝国的贸易经济体系。从资本积累上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其他世界体 系都进行资本积累,所不同的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资本积累是“剥夺性积累” ,其他世界体系的 积累则是“非剥夺性积累” 。从结构体系上看,所有体系几乎都呈现出“中心—外围”或“中心—外 围—边缘”结构,所不同的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不平等的结构体系,其他世界体系则是平等的结 构体系。从霸权上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其他世界体系都拥有霸权力量,所不同的是霸权在资本 主义世界体系中成为资本积累的强制性保障力量, 在其他世界体系中则充当政治权力的象征性力量。 从体系周期上看,世界体系拥有 11 个大变化周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则拥有 5 个大变化周期。从体 系扩张上看,非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扩张不以市场的无限扩张为选择,寻求建构一个松散的国家间 体系,且各成员国能够享受平等发展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以市场的无限扩张为选择,这种扩张不 是为了实现全世界的共同发展,而是为着实现欧美发达国家财富不断增长,且造成了严重的两极分 化,一边是宗主国的依附性积累不断增长,另一边是殖民地附属国的长期不发达 。总之,沃勒斯坦 的那些分析要素不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独有的,却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发生了某种变异。 弗兰克强调,如果我们基于欧洲一时的领先地位和结构优势,把世界其他地区说成是围绕着欧 洲组建起来的,那我们就极可能陷入欧洲中心论的世界体系论。从历史上看,直到 18 世纪末和 19 世纪初之前,欧洲还没有形成为一个足以向亚洲挑战的“新工业化经济体” ,只是在那之后,世界经 济的中心才开始转向欧洲。即便以贸易顺差为例,欧洲经济在很长时期都存在贸易逆差,虽然它在 20 世纪依靠自身强大的工业优势维持过一段时间的贸易顺差, 但是新兴经济体很快就赶上或超越它, 又使其贸易回到逆差状态;即便以霸权为例,欧美资本主义世界霸权也不是长期存在的,而且从来 都没有达到独霸天下的地步,更何况今日的东亚和中国已经强势崛起,使得欧美资本主义世界霸权 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如果霸权都不存在了,那么欧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就不可能存在下去。 要言之,只要欧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继续存在下去,那么依附性积累和不发达这种两极分化就 将继续下去。因此,只有废除欧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回归真正的世界体系,边缘区国家和民族才 有希望摆脱被殖民和不发达之困局,获得真正的平等发展。他还说: “真正的世界经济/体系也是不 可能被塞进沃勒斯坦的以欧洲为中心的‘现代世界体系’的普洛克路斯忒斯结构的,因为全球范围 的世界经济/体系没有单一中心,至多有一个多中心等级结构,中国很可能处于这个结构的顶端。 ” 因此,重归以中国为中心的新世界体系是世界(体系)史的必然趋势和合理选择。 其一,这个世界体系不仅有着久远的历史、丰富的发展经验和远比欧美资本主义体系具有更大 的发展潜力,而且它还奠定了世界(体系)史的发展方向。 其二,这个世界体系是多样性的统一体,且在长久的历史中形成了成熟的全球性视野;欧洲资 本主义世界体系存在时间短、经验不足,且缺乏全球性视野,尤其是它的单一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扼杀了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一、弗兰克论世界体系
沃勒斯坦将世界体系等同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他认为,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历史上出现过 许多政治帝国体系,但它们不是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真正的世界体系,亦称“现代 世界体系” 。阿明不完全赞同沃勒斯坦对世界体系的界说,将前资本主义史上的帝国体系称为“纳贡 体系” ,以区别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同时又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称为“全球资本主义体系” 。需要 注意,阿明也使用过“现代世界体系”一词,不过,他用这个词指称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的国际垄 断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与他们有所不同,弗兰克在深入探索中发现,真正的世界体系并非像沃勒斯 坦等学者所描述的那样,而是另有一番情形。
本文系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乔万尼·阿瑞吉的世界体系理论研究” (10YJA710072)和 2011 年华侨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 费”国家社科基金培育计划专项项目“乔万尼·阿瑞吉的中国崛起论研究——世界体系理论的新探索” (JB-SK1108)的阶段性成果。
·105·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 年第 5 期

第三,蕴含着反传统和反权威精神。这是针对弗兰克的研究主题而说的。以沃勒斯坦为代表的权 威论者,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演变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以及它对世界历史的影响等问题作为世界 体系分析的中心议题,可是弗兰克并没有遵循沃勒斯坦的权威理论路线,反而放弃世界体系分析的传 统议题,着眼于合理地解释南美洲国家的不发达问题的真相。在他看来,由于南美洲国家很长时期都 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殖民地,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几乎都与其宗主国的制度和管理方式相一致, 本该获得相应的现代化进步,可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弗兰克认为,沃勒斯坦不恰当地把这种不发达归 咎于国际分工,其实,原因恰恰是西方发达国家追逐的资本积累,因为这种资本积累建立在掠夺和盘 剥南美洲国家和地区的剩余价值之基础上,更何况现行的国际分工体系服从于西方发达国家资本积累 的需要。不平等不是世界体系的固有本质,但它却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本质,换言之,不平等根源 于欧美资本主义自身固有的贪婪、掠夺、侵略本性,而不是根源于世界体系的中心—边缘结构,因为 这种结构不是从一开始就有不平等性或依附性,而是到了欧美资本主义阶段时才出现这种新变化。 第四,超越意识形态纠缠,选择经济要素分析。弗兰克之所以坚持世界体系有 5000 年而不是 500 年历史,关键在于对贸易经济要素的分析,而不是基于某种意识形态要素分析。白银在世界的 流动既反映了宏观经济的不平衡,也是对微观经济谋利机会的主动反应。白银主要是跨大西洋以及 经由欧洲跨印度洋向东流动,但也从日本和美洲跨太平洋向西流动。 最终, 中国成为最大的白银 “秘 窖” 。由于中国具有相对更大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因此吸储了最多的白银。但是,中国与其他地方一 样,新增的货币造成了有效需求的增长,刺激了生产和消费的增长,从而支持了人口的增长 。 “欧 洲在世界经济中的劣势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因其对美洲货币的垄断而得到弥补。从需求方面看,欧洲 人利用美洲货币——只有美洲货币——打进了世界市场,然后又扩大了他们占有的市场份额。但是 世界市场的所有活跃中心都在亚洲……也就是说,欧洲人廉价地、几乎无偿地获得所有这些由非欧 洲人生产的实用品,因为他们能够用美洲供应的货币来偿付。实际上,这些白银——也是由非欧洲 人生产的——是欧洲能够拿到世界市场上的唯一出口商品。 ” 在这里,弗兰克通过分析白银的流向 和流量来论证中国—欧洲关系也是中心—边缘关系, 揭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而欧洲则是世界的边缘。 他还认为,即便在 20 世纪的世界体系中,货币变量仍然是研究世界体系的中心—边缘关系的有效分 析要素。维持当今世界贸易的世界货币是美元,它的流向特征在整体上反映出现代世界体系的中 心—边缘关系特征,即美国是中心,其他地区(包括欧洲和东亚等)是边缘。这就启示人们,居世 界体系分析的核心地位的要素不是货物而是货币(或白银或美元或其他币种) ,强调了世界贸易中的 货币变量及其流向特征是研究世界体系的中心—边缘关系的重要维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