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培训—医疗机构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培训
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
辖区内35岁及 以上2型糖尿 病患者
31.筛查:发现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与指导,建议 其每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 32.随访评估和分类干预:对纳入管理的糖尿病患者每年提供至少4次面对面 的随访,进行分类指导和干预。
5.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服务:利用各种健康主题日或针对辖区居民重点 健康问题,开展健康咨询活动,每年至少9次。
6.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定期举办健康知识讲座。
辖区内居住的0~6岁儿童
7.开展个体化健康教育:针对重点人群、服务对象开展有针对性的个 体化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的教育。
8.新生儿家庭访视:新生儿出院后1周内到新生儿家中进行访视,同 时进行产妇产后访视,建立《0-6岁儿童保健手册》。
助标准由每年15元提高至25元。为进一步规范国家基本公
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卫生部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规范(2009年版)》基础上,组织专家对服务规范内容进
行了修订和完善,形成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2011年版)》
2
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1)
项目名称
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二、健康教育
27.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包括病人医疗救治和管理传染病密 切接触者和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管理和宣传教育等。
28.筛查:对辖区内35岁及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血压,开展高血压患者 健康管理。
29.随访评估和分类干预:对纳入管理的高血压患者每年进行至少4次面对面 的随访,开展针对性分类指导和干预。
三、儿童保健
服务对象
服务内容
辖区内常住居民,包括居 住半年以上非户籍居民
2023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岗位练兵题库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题库含答案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解决题库一、单选题1、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开始实行日期。
( B )A、1989年2月21日 B.2023年12月1日C.1989年3月21日 D. 2023年1月1日2、甲类传染病是指( D )A. 鼠疫、炭疽B. 鼠疫、艾滋病C. 霍乱、炭疽D. 鼠疫、霍乱3、下列传染病中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的病种是:( C )A. 艾滋病B. 甲型H1N1流感C. 肺炭疽D. 伤寒和副伤寒4、下列属于乙类传染病的是:( C ) A. 麻风病 B. 流行性感冒C. 麻疹D. 风疹5、以下传染病中属于丙类传染病的是:( D )A. 肺结核B. 血吸虫病C. 水痘D. 麻风病6、疾病防止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传染病疫情( C )报告人。
A. 重要B. 兼职C. 责任D. 义务7、执行职务的医疗卫生人员瞒报、缓报、谎报传染病疫情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责令暂停( C )执业活动,或者吊销其执业证书。
A.2个月B.5个月C.6个月以上1年以下D.1年以上2年以下8、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有瞒报、缓报、谎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情况时,应向本地( B )报告。
A. 政府部门B. 卫生行政部门C. 疾控中心D. 公安机关9、在我国领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 A )接受疾病防止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有关传染病的调查、检查、采集样本、隔离治疗等防止、控制措施,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A.必须 B. 自愿C. 特定情况下D. 可以拒绝10、甲类和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限是( D )A.城乡2小时. 农村6小时 B. 城乡2小时. 农村12小时C.城乡6小时. 农村12小时 D. 城乡农村均2小时11、除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 C )内进行网络报告。
突发事件处置培训——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及管理PPT课件
工作流程
➢ (1)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卫生检疫机构传染 病监测报告工作流程
➢ 填卡 → 审查 → 核对 → 录入 ➢ 暂无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以最快方式报告属地有
网络直报能力的医疗机构或疾控机构为其代报 ➢ (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监测报告工作流程 ➢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审核报告卡 ➢ 发现暴发疫情或异常疫情报告: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07.10.2020
信息报告
➢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发现传染病疫情时,按规定的时限 报告传染病报告卡:
➢ ① 对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 人和病原携带者,卫生部规定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乙类传 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不明原因肺 炎病人,应在2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无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 报告单位应以最快方式(城镇2小时、农村6小时内)报出传染 病报告卡。
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信息报告及管理
07.10.2020
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传染病防治研究所疫情信息部 孙 净
主要内容
➢ 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 ➢ 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与管理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与管理
07.10.2020
第一部分
➢ 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
07.10.2020
工作管理
➢ (1)属地管理原则 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监测病例
遵循属地管理的原则。 ➢ (2)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
履行传染病报告职责的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 主要是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 构、卫生检疫机构;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人 员为责任报告人,主要是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 检疫人员、疾病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 医生。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置
提纲
? 四、重点传染病管理。
?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率达到 100% 。
– 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及时性。 – 配合疾控机构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
工作内容及要求
一、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覆盖率达100%
? 传染病网络报告设备。
– 专用台式电脑、直拨电话、杀毒软件、打印机、移动硬盘
二、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规范管理率达100%
? 管理组织与制度。
– 规章制度建设
? 4.对可能的传染病暴发事件、聚集性症候群等异常情况的处理机制与 流程(有制度、有流程图)
? 5.传染病报告卡的使用、交接和保存制度 ? 6.传染病信息网络直报制度
– 包括计算机网络直报管理的维护、录入人员职责、登陆密码账号 管理规定、录入时间和保证工作正常运转等方面的规定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
主要内容
? 该做哪些工作? ? 怎么做? ? 存在哪些问题? ? 如何进行改进?
提纲
? 一、乡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覆盖率达 100% 。
– 传染病网络报告设备。 – 疫情报告人员能力要求。
? 二、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规范管理率达到 100% 。
乙类传染病,将甲型 H1N1 流感从乙类调整为丙类并纳入流行性感冒; 解除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 目前法定报告传染病分ຫໍສະໝຸດ 甲 2、乙26、丙11三类共39种。
二、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规范管理率达100%
? 院内控感。
– 预检分诊设置 ? 设置规范,位置合理、有人员值守(做好个人防护)、标志明显 (标志牌和流程图)、登记完整(有去向)、配备手消、体温计、 一次性手套、口罩、有物品消毒记录等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一、目的意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常是患者就诊的首诊场所,也是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发现、早报告的关键环节;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处理以及落实各项预防控制措施的重要参与者。
二、基本分类1.传染病《传染病防治法》将全国发病率较高、流行面较大、危害严重的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并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危害程度,分为甲、乙、丙三类详细如下: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26种):甲型H1N1流感(新加)、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新加)。
其中乙类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需要采取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具体种类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其他中毒、环境因素事件、意外辐射照射事件、预防接种或服药事件、医源性感染事件,还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社会安全事件导致的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等。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划分为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和特别重大(Ⅰ级)四级。
三、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流程图1.传染病报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属于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责任报告人。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培训讲义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相关知识讲义一、法定传染病分类及病种:法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法定传染病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传染病防治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甲型H1N1流感已纳入《中华人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1.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细菌、真菌、立克次体、病毒等;寄生虫包括蠕虫和原虫。
原虫指疟疾、弓形虫病等;蠕虫指蛔虫、蛲虫、钩虫、绦虫等等。
2.流行病学特征(1)流行性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蔓延称为流行。
按其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散发、爆发、流行、大流行。
(2)地方性某些传染病由于中间宿主、地理条件及人群生活习惯等原因,只能在一定地区发生,有称为地方性传染病,如长江流域的血吸虫病。
(3)季节性某些传染病受气候条件或昆虫媒介的生活习性影响,因而表现为不同的季节性,如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冬春季节,大脑炎则主要发生在蚊虫活跃的夏秋季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3.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4.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人群易感性: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人群的易感性。
2024年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培训测试题
2024年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培训测试题一、单选题(每题5分,共25分)1.通过比较传染病报告卡()之间的时间间隔,评价传染病报告是否及时。
[单选题]A.发病时间与诊断时间B.填卡时间与报卡录入时间C.诊断时间与填卡时间D.诊断时间与报卡录入时间(正确答案)2.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按()进行传染病报告的汇总或分析。
[单选题]A.月B.季度C.季、年(正确答案)D.年3.对外公布的法定传染病发病数是以系统中按()统计的数据为准。
[单选题] A.现住地址(正确答案)B.病人属于C.报告地区D.户籍地址4.病人属于用于标识()的关系。
[单选题]A.现住地址与户籍地址B.现住地址与就诊医院所在地区(正确答案)C.现住地址与常住地址D.常住地址与户籍地址5.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在规定时限内向属地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小时内寄送出(或传真)传染病报告卡至代报单位。
[单选题]A.1B.2C.6D.24(正确答案)二、多选题(每题5分,共25分)1.以下属于法定丙类传染病的是()。
A.麻疹B.麻风病(正确答案)C.风疹(正确答案)D.黑热病(正确答案)2.下列传染病要在诊断后2小时内完成网络报告的是()。
A.霍乱(正确答案)B.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C.肺炭疽(正确答案)D.新型冠状病毒肺炎3.门诊日志应设置的项目包括()。
A.发病日期(正确答案)B.人群分类(正确答案)C.有效证件号(正确答案)D.初诊或复诊(正确答案)4.“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传染病报告卡的必填项目包括()。
A.人群分类(正确答案)B.填卡日期(正确答案)C.有效证件号(正确答案)D.报告人(填卡医生)(正确答案)5.下列需要进行传染病网络直报的包括()。
A.初诊的慢性肝炎(正确答案)B.复诊的慢性肝炎C.乙肝病原携带者D.既往治愈后再次感染的丙肝(正确答案)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题2.5分,共50分)1.法定传染病分为(3)类(40)种。
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报告规范培训PPT课件
报告卡的填写(5)
职业:在相应的职业名前划“√”。选择职业的目的是为了在卡片汇总时发现传染病可能的高发职 业,以便管理 ◦ 若病人的职业同时符合卡中一种以上职业时,选择原则是: 选择主要职业 选择与该病发生和传播关系较密切的职业。如食品厂工人、熟食店售货员都应填写餐饮食品 业,而不填工人或商业服务 ◦ 未列入本卡的职业须填写在“其他”项中,如警察、飞行员、军人等。有些特殊人群如劳教人 员、和尚、道士和乞丐等,虽不属职业,也可填写在“其他”项中。个体经营者应根据其经营 活动的行业,选择相应的职业。 ◦ 为配合儿童保健管理工作,新生儿破伤风病例的职业按以下方式选择: 出生场所为医院时(住院分娩)选择“其它” 出生在其它场所时(住院分娩之外其它方式分娩)选择“散居儿童”
26
报告卡的填写(7)
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指卫计委决定列入乙类、 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 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其它爆发、流行或原因不明 的传染病。填写该病种名称。网络直报时,疾病名称选择 “其他传染病”,并在备注栏填写该病种名称 网络直报时,疾病名称选择“其他传染病”,在其列表中选 择相应疾病;对于列表中未列出的传染病,可在备注栏填写 该病种名称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
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 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 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
14
其他传染病
卫计委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乙类: 甲型H1N1流感;丙类:手足口病;2013年将甲型H1N1修 订为丙类与流感)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 和其它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埃博拉出血热、人感染禽流感、寨卡病毒、黄热病、拉沙热、 裂谷热、西尼罗病毒等新发输入传染病人和疑似病人 其他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爆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 息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培训讲义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相关知识讲义一、法定传染病分类及病种:法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法定传染病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传染病防治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甲型H1N1流感已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1.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细菌、真菌、立克次体、病毒等;寄生虫包括蠕虫和原虫。
原虫指疟疾、弓形虫病等;蠕虫指蛔虫、蛲虫、钩虫、绦虫等等。
2.流行病学特征(1)流行性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蔓延称为流行。
按其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散发、爆发、流行、大流行。
(2)地方性某些传染病由于中间宿主、地理条件及人群生活习惯等原因,只能在一定地区内发生,有称为地方性传染病,如长江流域的血吸虫病。
(3)季节性某些传染病受气候条件或昆虫媒介的生活习性影响,因而表现为不同的季节性,如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冬春季节,大脑炎则主要发生在蚊虫活跃的夏秋季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3.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4.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人群易感性: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人群的易感性。
0330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培训
向有诊断权利的部门或院内传染病报告管理部门书面反馈
传染病报告管理人员及时核对报卡 (错项、漏项、逻辑错误、重点病例 的报告等),登记在册,在规定时限 内录入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
(一)组织机构职责——医疗机构
传染病诊断及网络直报流程(供参)
挂号
影像学检查 影像部门
开单 结果反馈
返回订正
门诊部/急诊部/住院部 诊断/治疗
梅毒
需要报告
1、医生首次诊断病例;
2、符合梅毒诊断标准;(非梅毒螺旋 体血清学试验阳性,而未做梅毒螺旋体 血清学试验,按疑似病例填报。
)
1、复诊病例、复发病例;
不报告
2、年度内或跨年度的梅毒血清随访检测阳性病例;
3、入院病人、术前病人、健康体检者、孕产妇等梅毒血 清筛查阳性,但其诊断未得到明确者;
(二)传染病信息报告
电子交换文档应当使用符合国家统一认证标准 的电子签名和时间戳
促进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及区 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信息共享和交换,保证电子交换 文档信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减少医务人员的重复 劳动
(二)传染病信息报告
明确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报告信息资料保存要求
增加电子传染病报告卡的保存要求
截
(二)传染病信息报告
信息查询 登记信息查询:门诊、急诊、住院、检验、影像、传染 病管理等系统应可自动生成病人信息一览表 报告卡查询:上述部门的工作站应具备根据不同条件筛 选(如:不同科室、不同时间段、不同病种、卡片不同 状态等)的传染病报告卡查询、导出和打印功能 传染病阳性检测结果处理情况查询 :上述部门的工作 站可对所有辅助检查科室的传染病阳性检测报告进行查 询,并显示阳性检测结果反馈情况、处理情况等,对于 未及时查看检测结果和未及时处理的,可通过短信平台 提示临床医生进行处理 传染病信息汇总分析:传染病管理部门工作站可对本院 报告的传染病进行简单的汇总、统计、分析
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培训资料
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培训资料第一篇: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培训资料传染病报告管理技术一、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传染病相关登记法定传染病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报告1.1 传染病相关登记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传染病相关登记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传染病相关登记制度,所设门诊日志、与诊治传染病有关的科室应当建立门诊日志与诊治传染病有关的科室应当建立门诊日志、住院登记簿和传染病疫情登记簿,各项目登记要完整,医务人员应规范填写。
1.1.1 门诊日志前来就诊的病人逐一登记在门诊日志上,日志登记数与挂号数或处方数相符合,符合率要求达85%以上,且应该包含所有最终诊断为法定传染病的病人记录。
门诊日志至少要包括就诊日期、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病名(初步诊断)、发病日期、初诊或复诊等9项基本内容。
1.1.2 出入院登记各住院部应设置出入院登记簿,对住院病人的相关信息进行登记,不得漏登。
不得漏登。
出入院登记簿至少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情况(是否死亡、死亡原因、死亡日期)12项基本内容。
要求登记填写完整。
1.1.3 检验部门、影像部门登记检验科、放射科发现传染病阳性(异常)结果时,须将检查结果交至首诊医生处,由医生统一发放,同时电话报告预防保健科。
如检验量大,可设立专门阳性报告领取处,便于管理。
1.1.4 传染病疫情登记医疗机构预防保健科应设置传染病疫情总登记簿,各诊疗科室设置本科室传染病疫情登记簿,传染病疫情管理人员将本机构内传染病报告卡收集后,按病种进行统一汇总、登记。
传染病疫情登记簿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职业、14岁以下儿童家长姓名、常住地址(14岁以下儿童家长姓名同时填写就读学校/幼儿园)、诊断、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报告日期、报告人、收卡日期、收卡人。
法定传染病报告医疗机构应建立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并执行首诊负责制建立和完善传染病报告流程发现法定传染病后,在规定的时限内进行报告,进行网络直报。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1.报告对象: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主要面向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疾病控制中心、实验室和公众等。
2.报告内容:报告内容应包括病例信息、疫情趋势、病原学检测、流行病学调查、传播途径、防控措施、医疗资源等。
3.报告流程:报告流程应分为初报、核实、追踪、分析、指导和复核等环节。
初报:发现疫情后,医疗机构应立即向所属疾病控制中心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核实:疾病控制中心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对初报疫情进行核实,确认疫情的真实性和范围。
追踪:疾病控制中心根据核实结果,对疫情的传播路径、感染人群等进行追踪和调查,以制定防控措施。
分析:疾病控制中心对疫情信息进行分析,掌握疫情的传播动态和趋势,以便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指导:疾病控制中心根据分析结果,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和公众发布疫情信息,提供防控措施和指导。
复核:卫生行政部门对疫情信息进行复核,确保报告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5.报告责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和疾病控制中心应明确各自的责任和权限,确保报告流程的畅通和迅速响应。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的意义重大,既可以及时掌握疫
情动态,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保护公众健康安全;又可以提供疫情
数据支持科学决策和调整防控策略;同时也可以加强卫生行政部门、医疗
机构和疾病控制中心之间的协调配合,增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总之,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管
理制度,对于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病疫情,保护公众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各级卫生部门应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完善的疫情报告制度,提高应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基本公卫服务第三版-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
应急培训教材:传染病是特定传染性病原体或其毒性产物直接从感染的 人、动物、贮存宿主,或间接通过植物、动物、媒介生物、非生命环境 传播给易感宿主所导致的疾病
◦ 传染病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真菌和朊粒。目前也将螺旋体、支 原体、立克次体归类为细菌
19
(4)军队医疗卫生机构向社会公众提供医疗服务时,发现传染病病例,应当按照相关 规定进行传染病网络报告或数据交换。
(5)发现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进行补报。 (6)现场调查时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属地医疗机构诊断并报告。学校、幼托机构调
查发现的,应由该机构门诊部或属地医疗机构进行报告;在社区、场所调查发现的, 应由属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进行报告。 (7)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报告单位由于停电、网络设备故障、网络线路不通、改造、 迁址等或其他原因不能进行网络报告,应及时报告属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 代报。已实现自动交换的区域平台或医疗机构因交换平台故障等原因不能自动交换的 ,应按规定时限和程序通过网络直报系统进行报告。 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和病原携带者四类。其中,需报告病原携带 者的病种包括霍乱、脊髓灰质炎以及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定的其他传染病。
11
指一定时间内(通常是指2周内),在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如同一 个医疗机构、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内同时或 者相继出现3例及以上相同临床表现,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 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发生的疾病
◦ 临床表现相似性、发病人群聚集性、流行病学关联性 ◦ 健康损害严重性 ◦ 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
16
17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置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置前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指全社会基本生活必需品,其目标是保障人口健康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有效的防控。
本文将介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处置操作。
报告及时、准确的报告是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关键步骤。
不同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根据具体情况报告到不同的管理部门。
一般来说,报告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报告人信息报告人应提供其真实姓名、联系电话、工作单位或个人住址等基本信息,以便有关部门及时与其联系。
2. 发病情况发病情况应包括疾病名称、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情况等信息,以便有关部门进行及时的疫情调查和处理。
3. 报告时间报告时间是指发现疾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具体时间,一般以确诊时间、初步诊断时间或首次发病时间为准。
4. 报告途径报告途径是指疾病或事件是通过何种方式被发现的,例如社区卫生站、医院、企事业单位、学校等。
5. 相关附加信息相关附加信息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流行病学调查表等,有助于深入了解疾病或事件的传播情况。
处置在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中,行动迅速、有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操作:1. 疾病或事件的分类首先需要对疾病或事件进行分类,不同类型的疾病或事件存在不同防控措施,对于不同类型的疾病或事件应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处置。
2. 组织开展疫情调查在疫情调查中,应迅速掌握病情,了解病因、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等,以便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3. 制定防控措施根据疫情调查的结果和疾病特点,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落实隔离、消毒、医学观察、医疗救治等措施,尽快控制病情的发生和传播。
4. 报告上级部门在发现疾病或事件后,必须及时向上级部门进行汇报,以便上级部门能够及时协调资源,提供支持,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相应的处置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机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
内容提要
•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传染病报告率考核方法 • 医院传染病报告质量管理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
•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传染病报告率考 核方法
病例抄录操作流程
• 门诊日志
– 抄录初步诊断为法定传染病的病例信息。 – 被查医疗机构使用电子病历时,则通过电子病历管理系统查阅电子病历信息; – 如电子病历系统不具备病人病历的查询浏览功能,应从数据库中导出所有就诊病人的
现行法定传染病监测病种及分类
种类
名称
甲类(2 种) 鼠 疫
霍乱
种类
名称
副伤寒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乙类(26 种)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艾滋病
百日咳 白喉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新生儿破伤风
病毒性肝炎
猩红热
甲型病毒性肝炎
布鲁氏菌病
乙型病毒性肝炎
淋病
丙型病毒性肝炎
梅毒
戊型病毒性肝炎
Ⅰ期梅毒
未分型病毒性肝炎
Ⅱ期梅毒
脊髓灰质炎
电子病历信息以备抽查; – 未建立电子病历系统的医院,收集本年度重点科室门诊日志(内科、儿科、传染科
、皮肤科),查找法定传染病病例。
• 住院病例
– 可查询电子病历系统或纸质版的出入院登记本, – 也可通过病案管理系统查询ICD编码为A00~B99的病例,再按病种进行筛选。 – 如出入院登记本无诊断日期,可将出院日期或转归日期作为诊断日期。
病原携带者 √
霍乱 脊髓灰质炎 国家卫计委规定的其他传染病
报告时限
I类: ①甲类(鼠疫、霍乱) ②按甲类管理(肺炭疽、非 典) 上述病种的临床诊断病例、 实验室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 ③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 病暴发
II类: ①其它乙丙类法定传染病的临 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或疑似病例 ②霍乱、脊灰的病原携带者
2017年考核结果
2017年各地自查情况
主要存在问题
• 部分医疗机构未建立HIS系统或HIS系统建设不完善; • 检验影像部门没有建立有效反馈机制 • 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管理不规范,未按《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
年版)》的要求设置相关科室和人员、建立相关制度、开展自查和培训, 传染病报告水平低下; • 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质量较差。部分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卡完整率较低, 主要是身份证号码未填写,人群分类,以及托幼儿童和学生的学校班级信 息缺失; • 部分医疗机构临床医生传染病诊断名称填写不规范。
各地每年开展的传 染病漏报调查结果, 可作为当年基本公 共卫生服务项目考 核结果
考核登记表-1
考核登记表-2
2017年全省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调查结果
• 组织对汕头、东莞、湛江、茂名和潮州等 5个地市开展了现场调查。
• 抽样调查5各地市共17家医疗机构诊断的 853例法定传染病病例,670例进行了网络 报告,抽查的法定传染病报告率为78.55%。 报告及时率为90.90(609/670)。
纳入丙类
血吸虫病升为乙类
黑热病、斑疹伤寒从乙类调整为丙类
新增SARS乙 类,按甲类
人感染H7N9禽流感新增为乙类 甲型H1N1流感纳入流行性感冒
新增丁肝分型 纳入乙类管理
12月1日 5月2日 12月9日
病例分型和分类
➢ 诊断与分类
疑似病例 √ 临床诊断病例 √ 确诊病例 √
AIDS或HIV确证试验阳性,病例分类为确诊病例
涂(+)
流行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菌(-)黑热病Fra bibliotek未痰检包虫病
仅培阳
丝虫病
伤寒+副伤寒
其它感染性腹泻病
伤寒
手足口病
注:新增“人感染 H7N9 禽流感”,取消“甲型 H1N1 流感”,并入“流行性感冒”统计
特殊情况的报告(重大传染 病)
根据相关预案,年度省内首例鼠疫、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 禽流感病例由国家确认,市内首例病 例由省级确认。
• 医院传染病报告质量管理
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管理职责
• 制定传染病报告工作流程 • 建立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 开展传染病诊断标准和报告管理技术培训 • 开展传染病自查工作 • 监测、审核、分析、网络维护、数据备份
报告病种
➢ 报告病种 1.法定传染病 甲类2种:鼠疫、霍乱 乙类26种(其中肺炭疽和非典按甲类管理) 丙类11种 国家卫计委决定列入甲、乙、丙类管理的其他 传染病,包括新发、境外输入的传染病,如人 感染猪链球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AFP、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寨卡 病毒病等。 2.其他传染病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丙类管理的其他地 方性传染病 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传染病 3.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
III 期梅毒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胎传梅毒
麻疹
隐性梅毒
流行性出血热
钩端螺旋体病
狂犬病
血吸虫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
疟疾
登革热
间日疟
炭疽
恶性疟
肺炭疽 皮肤炭疽
疟疾(未分型) 人感染 H7N9 禽流感
炭疽(未分型) 痢疾
丙类(11 种)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腮腺炎
细菌性痢疾
风疹
阿米巴性痢疾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肺结核
麻风病
备查资料
• 门诊日志和出入院登记本(感染科、急诊科、内科、儿科、皮肤科、肠道门诊、肝 炎门诊及发热门诊);
• 检验部门、影像部门的传染病登记及反馈记录(如实行电子病历系统则现场查看) ;
• 传染病报告工作制度(传染病诊断、登记、报告、培训、质量管理、自查、异常结 果反馈);
• 报告质量自查原始记录、结果和通报; • 传染病报告培训的通知、签到表、课件、考核记录、培训总结等。 • 该院报告的所有纸质或电子传染病报告卡。
病例抄录操作流程
• 检验和影像部门的病例
– 查阅检验部门可确诊的检验项目(核酸检测、病原培养、梅毒双阳) ,以及影像部门登记的活动性肺结核病例信息
– 在影像部门,应抄录活动性肺结核的病例,主要影像学表现为:I,II ,III型肺结核,或诊断为原发综合征、浸润型、弥漫性粟粒状、干酪 性或空洞型肺结核
报告霍乱、肺炭疽、罕见传染病(如 炭疽、黑热病、包虫病等)和基本消 灭的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丝虫病、 血吸虫等)的诊断时,必须慎重,必 要时须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 组会诊,确认后方进行网络直报。
法定传染病病种调整(2003-2016)
甲型H1N1流 感纳入乙类
手足口病
人感染H5N1禽流感新增为乙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