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原病命名、分型及诊断标准
关于我国高原病命名、分型及诊断标准(1995年中华医学会标准)及其英译本的介绍

关于我国高原病命名、 分型及诊断标准(95 华医学会标准) 19 年中 及其英 译本的 介绍
lt ei sc l sa td wi y h ih at d ’ l t f 主编吴 天一 按 语 :最 近 ,收 到美 国高 原 医学 及 caur s ba ial t re t “hg liu e’o-
英译 本 以作统 一使 用实 属 必要 。另一 些 同道 希 望 高 原 医学 杂志 能重 登 一 下 我 国高 原 病 命 名 、 型及 诊 分
断标 准 ,以便 于参 阅 , 此 一并 加 以登 载 。 在
The N o e l t e, Cls i ia i n a d Di g o tc m nca ur a s fc to n a n si Crt ra o i h Aliu e D ie s n Chi ie i fH g tt d sa ei na
兴趣 和互 相交 流 , 望 能 翻译 成 英 文 加 以介 绍 ,我 希 和加 州 大 学 袁 小 健 教 授 完 成 了这 一 译 本 ( 将 在 并 21 0 0年 2期 Hih Al g t .Me .Bo.上 发 表 ) d i 1 。正 好 ,国 内一 些 同道提 出在 国 际发 表 论 文 时 ,需要 引
1 2 2 H ih at u ec rb a d m a ( . . g li d e e r le e t HACE)
2 Ch o i h g li d ie s ( D ) r nc i h at u ed s a e CHA t
Gu d l e o h id Ch n s t n IS m — i e i ft e Th r i e e Na i a y n o
高原病的诊断与防治

四、进驻高原后的卫生防护
防止或减少急性高原病的发生
一、节氧和降低机体氧耗 防止不利的心理因素影响 防寒保暖、预防感冒、 减少运动、避免体力负荷过重 应用抗缺氧的药物(维生素E、红景天、参类等) 高原营养与饮食 注意高原睡眠
进驻高原后,食欲减退主要与缺氧影响人体的神经-内分 泌功能有关。进入高原后,肠活动受到抑制,食物从胃的 排空速度减慢;消化液分泌减少,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
快速进驻高原时,还会有胃肠胀气、便秘或腹泻、慢性胃 炎等也可影响进食量。
肝脏是对缺氧较敏感的器官之一。高原低氧环境下,肝脏 充血肿大。长时间缺氧可使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 和乳酸脱氢酶等增高。
高原地区,太阳辐射显著增强,其原因:
一是高原空气密度小,空气稀薄,气候干燥,水蒸 气密度小,空气洁净度高,尘埃少,太阳辐射的吸收 和漫射减弱,太阳辐射强度增强 二是积雪对太阳辐射热能的反射作用 强烈持久的太阳辐射可损伤皮肤、眼结膜和角膜,引 起雪盲、日射病、皮肤烧伤、光照性皮炎等。
高原电离辐射增强。大气层对宇宙射线的吸收 减少,电离辐射强,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机体 的组织、细胞,引起蛋白质分子变性、结构破 坏等生物学效应。
吸入气氧分压
(mmHg)
159 110 98 85 74 65 56
肺泡气氧分压
(mmHg)
105 62 50 45 40 35 30
动脉血氧饱和度
(%)
95 90 85 75 70 60 50
2.血氧变化的特点
动脉血氧分压、氧含量与氧饱和度均降低, 明显发绀。 在进入高原早期可根据其程度估计缺氧的程度
拉萨 3 658 日喀则 3 836 泽当 3 500 噶尔 4 278 帕里 4 300 那曲 4 507 班戈湖 4 380 五道梁 4 645 玛多 4 221 玉树 3 703 空喀山 5 001 天文点 5 190
高原病

高原病世代居住平原的人,由于生产建设的需要,移居或进入高原(3000m以上),对缺氧环境不能适应,出现神经、造血、心血管以及呼吸等系统病变,称为高原病。
高原病的发生有期特定的地区性,如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区。
当地质勘探人员、登山【临床诊断要点】一、在高原地区工作和发病史。
二、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肺部疾患,心血管病以及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相鉴别。
三、典型的高原病临床表现:1.2.高山反应症状加重,咳嗽、咯粉红色泡沫痰、呼吸困难、紫绀、烦躁两肺广泛性湿鸣,胸透可见肺中、下部絮状或点片状模糊阴影。
3.高原脑病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出现高原反应症状后,继而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精神恍忽、抑郁或烦躁,乃至昏迷。
(二)慢性高原病1.2.3.4.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超过7.0×1012/L,血红蛋白超过170克/升,红细胞压积达0.8,白细胞系统正常或略偏低。
骨髓象显示红细胞系统增生活跃,患者返回平原,血象很快恢复正常。
5.以显着的肺动脉压增高和心脏改变为主的慢性高原病混合型。
四、高原病单独发生一种类型很少见,但只要符合上述一种,均可诊断为高原病。
【伤残等级与劳动能力丧失程度评定】1.2.丧失劳动能力。
3.平路步行100米就有气短,属于呼吸困难3级,应评定伤残四级,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4.如穿衣谈话等活动即出现气短时,属于呼吸困难4级,应评伤残二级,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回到平原地区可恢复正常,每隔2年应对回到平原地区的上述病人重新进行伤残鉴定,这类病人的伤残鉴定结果应注明有效期限。
高原病诊断和分型

高原病初步诊断和分型诊断高原病应具备的条件:1、进入高原,或由低海拔地区进入更高地区后发病;2、急性高原病症状随海拔的增高而加重,进入海拔较低的地区而缓解,氧疗有效。
3、慢性高原病移地治疗大多有效。
4、除外有类似症状的其他疾病。
鉴别诊断:1、晕车在进入高原前即也晕车史,无缺氧症状。
由高原返回低海拔区症状并不减轻,停止乘车后症状好转。
2、左心衰竭肺水肿无高原反应的前驱症状。
有心脏史、体征以及心力衰竭的诱因,氧疗效果差。
3、其他有昏迷的疾病体检发现偏瘫时应高度脑血管意外;有头部受伤者考虑颅脑外伤;发热者考虑感染性疾患。
病前有毒物接触史者考虑中毒。
既往有肺、肝、肾糖尿病、高血压、癫痫病史者考虑有关疾病。
4、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常有脾大和白细胞、血小板增多。
5、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老年病人突然发生左心衰竭,心电图和血清心肌酶测定有特殊变化。
风湿性心脏病:有二尖瓣狭窄征。
肺原性心脏病:出现右心衰竭,也慢性支气管合并阻塞性肺气肿病史。
急性高原反应症状分度与评分(头痛和呕吐为主)头痛:1. 头痛不明显,无痛苦表情,不影响日常活动 +1分2. 头痛较轻,有痛苦表情,服一般止痛药后明显好转,不影响日常活动 +2分3. 头痛较重,有痛苦表情,服一般止痛药后有所缓解,影响日常活动 ++4分4. 头痛较重,不能忍受,卧床不起,服一般止痛药无效 +++7分呕吐:1. 每日呕吐1~2次,呕吐物以食物为主,服一般止吐药后明显好转,不影响日常活动 +2分2. 每日呕吐3~4次,最后呕吐物为胃液,服一般止吐药后有所缓解,影响日常活动 ++4分3. 每日呕吐5次以上,卧床不起,服一般止吐药无效 +++7分其它症状:头昏、恶心、心慌、气短、胸闷、眼花、失眠、嗜睡、食欲减退、腹胀、腹泻、便秘 +1分口唇发绀、手足发麻急性高原反应分度标准正常反应(+) 总计分1-4分轻度反应(+) 头痛(+) 或呕吐(+),或总计分5-10分中度反应(++) 头痛(++) 或呕吐(++),或总计分11-15分重度反应(+++) 头痛(+++) 或呕吐(+++),或总计分16分以上。
什么是高原病

高原病(高原反应)知识简短摘要高原病(高原反应)是由于人体暴露在低氧环境下(通常在海拔超过2500米的高海拔地区)所引发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
本篇文档全面介绍了高原病的临床表现、病因、发病机制、类型、并发症、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方法,以及治疗和预防措施。
文档适合医学生及普通患者阅读,并附有详细案例以便于理解。
文档结构1.高原病的概念及分类2.高原病的临床表现及特征3.常用术语解释4.高原病的病理全过程5.高原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6.高原病的类型及其概念7.高原病的并发症及其概念8.高原病的诊断方法及确诊标准9.高原病的鉴别诊断10.高原病的治疗及预防11.结语与总结1. 高原病的概念及分类高原病,又称高原反应,是指由于快速暴露于高海拔低氧环境下,人体各系统对缺氧的适应不充分,进而引发的一系列生理反应。
高原病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MS)、**高原脑水肿(High-Altitude Cerebral Edema, HACE)和高原肺水肿(High-Altitude Pulmonary Edema, HAPE)**三类。
AMS是高原病最常见且最轻微的形式,而HACE和HAPE 则是更为严重的病情,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致命后果。
2. 高原病的临床表现及特征高原病的临床表现因人而异,且与海拔高度、适应速度以及个体体质等因素有关。
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头痛:多见于前额部,常为持续性或搏动性头痛。
•恶心、呕吐:与头痛并存,程度不一。
•乏力:感觉身体沉重,精力不足,表现为易疲劳。
•食欲减退:通常对食物失去兴趣。
•睡眠障碍:包括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
•呼吸困难:随着海拔升高,低氧导致呼吸急促、深度增加。
•意识障碍:在严重病例中,尤其是高原脑水肿患者,可能出现意识模糊、定向障碍,甚至昏迷。
案例:一名36岁的男性,首次登上海拔4000米的高原地区,出现了明显的头痛、恶心和失眠症状。
高原病

高原病有以下特点: 高原病有以下特点: 特点
(1)在高原环境发病; 高原环境发病; 发病 (2)致病因子主要是高原低压性缺氧; 致病因子主要是高原低压性缺氧; 高原低压性缺氧 (3)低氧性病理生理改变是其发病机理的基础和临床表 现的根据; 现的根据; (4)脱离低氧环境则病情一般呈好转甚至痊愈。 脱离低氧环境则病情一般呈好转甚至痊愈
1.什么是高原病? 什么是高原病? 什么是高原病
高原病mountain 高原病mountain sickness 由 平原进入高原(海拔3000 3000米以 平原进入高原(海拔3000米以 上,对机体产生明显生物效应 的地区),或由低海拔地区进 的地区),或由低海拔地区进 ),或由 入海拔更高的地区时 ,由于 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全或 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全或 失调而发生的综合征。 失调而发生的综合征。又称高 山病。高原低氧环境引起机体 山病。高原低氧环境引起机体 缺氧是其病因。上呼吸道感染、 缺氧是其病因。上呼吸道感染、 是其病因 疲劳、寒冷、精神紧张、饥饿、 疲劳、寒冷、精神紧张、饥饿、 妊娠等为发病诱因 妊娠等为发病诱因 。
该病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该病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急性 两大类
急性高原病指初入高原时出现的急性缺氧反应或疾病, 急性高原病指初入高原时出现的急性缺氧反应或疾病,依其严重程度 指初入高原时出现的急性缺氧反应或疾病 分为轻型(或良性)和重型(或恶性)。 )。轻型即反应型或急性高原反 分为轻型(或良性)和重型(或恶性)。轻型即反应型或急性高原反 重型又分为:脑型急性高原病(又称高原昏迷或高原脑水肿 应;重型又分为:脑型急性高原病(又称高原昏迷或高原脑水肿 )、肺 型急性高原病(又称高原肺水肿)、混合型 肺水肿)、混合型( 型急性高原病(又称高原肺水肿)、混合型(即肺型和脑型的综合表 现)。 慢性高原病(又称蒙赫氏病) 慢性高原病(又称蒙赫氏病)指抵高原后半年以上方发病或原有急性高 原病症状迁延不愈者,少数高原世居者也可发病。 原病症状迁延不愈者,少数高原世居者也可发病。中国将慢性高原病又 分为:高原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高原血压异常( 红细胞增多症、 分为:高原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血压异常(包括高原高血 压和高原低血压)、混合型慢性高原病(即心脏病与红细胞 )、混合型慢性高原病 红细胞增多症同时 压和高原低血压)、混合型慢性高原病(即心脏病与红细胞增多症同时 存在)。 存在)。
急性高原病,急性高原病的症状,急性高原病治疗【专业知识】

急性高原病,急性高原病的症状,急性高原病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急性高原病(acute altitude sickness)是人体急进暴露于低氧环境后产生的各种病理性反应,是高原地区独有的常见病。
目前,关于急性高原病的命名和分型,国内外基本趋于统一。
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和病情,国际高原病专业会议将其分为轻、中和重型急性高原病。
轻型(I度):虽有症状但能正常活动,可以继续登山;中型(Ⅱ度):有严重症状,活动能力下降,不能继续登山,需要卧床休息;重型(Ⅲ度):病情进行性发展,并出现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需要急救并护送平原或低海拔处。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与上山速度、海拔高度、居住时间以及体质等有关。
一般来讲,平原人快速进入海拔3000m以上高原时大约50%~75%的人出现急性高原病,但经3~10天的习服后症状逐渐消失。
多数作者认为,本病的发生老年人低于青年人,女性低于男性;急性高原病的发生率与男性的体重指数(体重/身高2)呈正相关(p小于0.05),与女性的体重指数无关,说明肥胖男性易感性大。
二、发病机制低压性低氧是引起本病的基本原因。
但它的病理生理及发病机制仍不清楚。
目前的研究认为,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相对性肺泡通气不足肺通气是氧运输过程的第一步。
高原缺氧可刺激颈动脉体的外周化学感受器,使肺通气量增加,肺泡氧分压升高,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从而使机体摄取较多的氧。
然而,有些人特别是那些患高原病的人,对低氧刺激后的肺通气量并不明显增加,出现相对性肺泡通气不足(Hypoventilation)。
Hackett认为肺相对通气不足可能由于原发性呼吸驱动减弱(低氧通气反应),或由于继发性通气抑制(Ventilatory Depression)引起。
Moore等对8例曾出现急性高原病症状者(易感者)和4例无症状者进行低氧通气反应(HVR)的对照研究,发现前者的HVR明显低于后者。
当模拟4800m高原时,与对照组相比,易感者的肺通气量降低,呼气末PCO2增高,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而且出现急性高原病的症状,提示在平原通气反应低的人,进入高原后易发生急性高原病。
高原病的症状与预防方法分析

高原病的症状与预防方法分析一、高原病的症状分析高原病,也被称为“登山病”或“缺氧性高原反应”,是由于人体在海拔较高的地区呼吸困难引起的一系列身体不适和症状。
根据高程和个体差异的不同,高原病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级别。
以下将针对这些级别以及常见的高原病症状进行详细分析。
1. 轻度高原病轻度高原病是最常见的类型,一般发生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地区。
主要表现为头晕、乏力、咳嗽、胸闷等轻微不适感觉。
此外,还可能出现睡眠障碍、食欲不振以及失眠等情况。
2. 中度高原病中度高原病相对较严重,在海拔3000-4500米左右发生频率较高。
除了轻度高原病的一些常见症状外,中度患者可能会感到心慌、呼吸急促,并有时出现恶心、呕吐的情况。
此外,他们可能会出现明显的脱水症状,如口渴、尿量减少等。
3. 重度高原病重度高原病较为严重,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地区风险较高。
除了中度高原病的表现外,患者可能会出现更加剧烈的头晕、呼吸困难以及极度乏力等症状。
有时还可伴随肺水肿和脑水肿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二、高原病的预防方法分析高原病是在氧气供应不足时出现的一系列身体反应和适应过程,因此合理预防和减轻高原病对于身体适应高海拔环境至关重要。
以下将介绍一些常见且有效的预防措施。
1. 缓慢升高升高过程应该缓慢进行,特别是当达到3500米以上时。
这有助于身体逐渐适应稀薄空气,并减少发生高原病的风险。
每天升高不超过300-500米,并且安排充足的休息时间,便于身体适应。
2. 适当补充液体高原病常伴随着脱水症状,因此在高海拔地区需要多喝水来保持良好的水分平衡。
但是要注意补充高盐分的食物或饮料以维持电解质平衡。
3. 避免过度劳累在升高到高海拔地区之前,要尽量确保身体健康,并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过度劳累会影响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增加患高原病的风险。
4. 注意饮食均衡在高海拔环境中,维持一个均衡营养摄入对预防高原病也非常重要。
务必多摄入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确保每餐饮食丰富多样。
高原病

高原病【概述】海拔在3000m以上的地区,称为高原地区,其特点为气压低,氧分压也相应降低,易导致人体缺氧。
高原建设者、边防战士、登山运动员等如未采取预防措施,可引起高原病(high altitude sickness)或高原适应不全症,又称高山病(mountain sickness)。
【分型说明】高原病多发生于初登山时,特别在最初几天内,称为急性反应。
凡高原反应持续3个月以上不消退者称为慢性反应。
国外学者划分高原病为五类综合征:急性高原病、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高原视网膜出血和慢性高原病。
我国学者划分高原病为急性高原病和慢性高原病两大类,现分述其临床表现和治疗:【发病机制】久居高原者,机体逐渐适应高原地区特殊的自然条件。
适应的原因是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机体的各种机能有相应的改变,尤其是呼吸和循环系统更为明显。
在高原地区,大气与肺泡中氧分压之差随着登高度的增加而缩小,直接影响肺泡气体交换、血液携氧和结合氧在组织中释放的速度,致使机体供氧不足,产生缺氧。
初登高原者,由于低氧而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主要为颈动脉体),间接刺激呼吸中枢引起早期通气增加,机体可吸入更多的氧气以进行代偿。
此过程即人体对高原低氧的适应过程,约需1~3个月可逐渐过渡到稳定适应,称为高原习服。
个体的适应差异极大,一般在海拔3000m以内能较快适应,4200~5330m 仅部分人,且需较长时间才能适应。
5330m左右为人的适应临界高度,易于发生缺氧反应。
海拔愈高,大气中氧分压愈低,则机体缺氧程度也相应加重。
登高速度与劳动强度也均能影响高原反应的程度。
此外,精神过度紧张、疲劳、感染、营养不良以及低温等因素对发病也有影响。
【临床表现】(一)急性高原病1.急性高原反应短时间内进入3000m以上高原,或高原地区居民在平原生活一段时间后重返高原时,均可产生反应,有头痛、头昏、心悸、气短。
重者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失眠、疲乏、腹胀和胸闷。
检查有口唇轻度发绀及面部浮肿等。
高原病

高原病概述海拔3000m以上的地区称为高原。
高原环境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气候寒冷和干燥,紫外线辐射强。
由平原移居到高原或短期在高原逗留的人,因对高原环境适应能力不足引起以缺氧为突出表现的一组疾病称为高原病(diseases of high altitude),或称高原适应不全症(high altitude maladjustment),又称高山病(mountain sickness)。
高原病也可发生于海拔3000m以下地区。
随着旅游业发展,高原病发病率与日俱增。
高原病是高原旅行者常见病死原因。
病因高原地区由于大气压和氧分压降低,进入高原地区后人体发生缺氧。
随着海拔升高,吸人气氧分压明显下降,氧供发生严重障碍。
低压性低氧血症是急性高原病的主要原因。
海拔2400~2700m时,动脉血氧饱和度仅轻度降低;海拔3500~4000m时,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到90%以下;海拔5000m时,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到75%;海拔5500m以上时,出现严重低氧血症和低碳酸血症,高原适应需要数周或数月或完全不能适应;海拔7000m时,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到60%;海拔上升到8000m高度时,大气压268mmHg(35.62kPa)约为海平面(760mmHg)的1/3,吸入气氧分压仅为56mmHg(7.46kPa)。
高原病发病快慢、严重程度和发病率与所攀登高原海拔高度、攀登速度、高原停留时间和个体易感性有关。
生理人从平原进入高原,为适应低氧环境,身体需要适应性改变,以维持毛细血管内血液与组织间必要的压力阶差。
每个人对高原缺氧的适应能力有一定限度,过度缺氧时易发生适应不全。
高原病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如下:(一)神经系统大脑皮质对缺氧的耐受性最低,是由于大脑代谢旺盛,耗氧量大。
急性缺氧时,最初发生脑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和颅内压升高,大脑皮质兴奋性增强,出现头痛、多言、失眠和步态不稳。
随着缺氧加重,脑细胞无氧代谢加强,ATP 生成减少,脑细胞膜钠泵功能障碍,细胞内钠、水潴留,发生高原脑水肿。
高原医学

急性高原反应急性高原反应指由平原或较低海拔地区进入高原或由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后,机体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一系列急性缺氧表现。
这种表现多在生理范围内,通常在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发生,常在短时间内逐渐消退。
本病以移居高原的居民为主影响因素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与上山速度、海拔高度、居住时间以及体质等有关。
平原人快速进入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大约50%---70%出现急性高原病,但经3—10的习服后症状逐渐消失。
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与男性的体重指数呈正相关,与女性的体重指数无关,说明肥胖男性易感性大。
分度国际高原病专业会议将其分为轻、中和重度急性高原病:----轻度:症状较轻,活动能力基本不受限制,静息时,心率<100次/分,日常生活可以自理,不需药物及给氧治疗;----中度:症状较重,静息时心率、呼吸增加,但其心率<110次/分。
呼吸<24次/分,活动能力部分受限,生活自理困难,需要对症治疗;----重度:症状严重,静息时心率>110次/分,呼吸>24次/分,活动能力严重受限,生活不能自理,完全需卧床休息,对症和吸氧等处理。
发病原因高原的低压性低氧环境是引起的急性缺氧的根本原因。
常见于急速进入高原或由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的人群。
诱因:精神紧张、晕车、晕机、上呼吸道感染、妊娠、劳累等。
年老体弱、患慢性疾病或体型肥胖者更易发生,且较严重,反应时间亦延长。
发病机制急性高原反应是整个机体对高原环境的一种应激性反应,高原上的低氧分压、气候寒冷、紫外线强、温度低对本病的发生发展均有一定影响,而其中以低氧分压为主。
由于氧分压的下降,通过下述几种方式引起发病:在高原低氧环境下,脑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缺氧,大脑皮层功能发生失调,早期兴奋,后期则出现抑制;缺氧刺激交感神经,使儿茶酚胺的分泌增多,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使心排量增加,同时左心房压力增高;急性缺氧时,影响肺泡与气体交换,血液携氧和结合氧在组织中释放速度缓慢致使机体供氧不足,产生缺氧;由于低氧而刺激呼吸中枢,引起早期通气量增加,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那么机体要吸入较多的氧气进行代偿,海拔越高,大气中氧分压越低,机体缺氧程度也就相应加重;同时肺动脉发生收缩肺动脉压力上升肺毛细血管募集现象成倍增加,这种现象是机体借助增加肺循环血量来改善缺氧的应急措施。
高原病的诊断及治疗

胸片层:1高– 未原使肺用水激肿素:双侧肺野弥散性斑片或云絮状完模全糊控影制;
层2高– 使原用心低脏剂病量:激肺素动脉明显突出。
(~40%)
层3 – 使用中等剂量激素
血气分析:高原肺水肿:低氧血症、低碳酸血症、和呼吸性碱中毒
高原病的治疗
高原病的治疗
未控制
休息;高原肺水肿(绝对卧床休息,取半坐位或高枕卧位,
患者(n = 3416)
层1 – 未使用激素 层2 – 使用低剂量激素 层3 – 使用中等剂量激素
完全控制 (~40%)
注意患保者暖(n)= 3416)
氧疗; 易地层治1 –疗未;使用激素
完全控制
药呋塞物层 层米对23;––症使 使严治用用重疗低中者剂等。:量剂高激激量原素素激肺;素水快肿速(房舌颤下:含洋化地或黄口和服抗硝血苯小(~4地板0%平药) ;物氨)茶碱;
急性肺水肿治疗口诀
未控制
坐起来打三针(吗啡、速尿、氨茶碱)
或称层 层高23 ––原使 使适用用应低中剂等不量剂全激量症素激。素
(~40%)
高原病的诊断
高原病的诊断
高原病的临床表现: 急性高原病:1.急性高原反应:未适应者进入高原地区后6-24 小时发病,出现双额部疼痛、心悸、胸闷、气短、厌食、恶 心、呕吐等,通常在高原停留24-48小时后症状缓解。
高原反应诊断标准二氧化碳分压

高原反应诊断标准二氧化碳分压高原反应(也称高山病)是指在高海拔地区,在短时间内暴露于高海拔环境下导致的一系列身体反应和症状。
其中,二氧化碳分压是高原反应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是指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二氧化碳血液平衡和排泄主要通过呼吸调节。
在低海拔地区,人体呼吸系统的正常功能可以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使得二氧化碳分压保持在正常范围(通常为35至45毫米汞柱)内。
然而,当人们暴露在高海拔环境下时,二氧化碳分压会发生变化,导致血氧和二氧化碳交换的紊乱。
具体来说,高原反应会造成呼吸过度,导致二氧化碳排出过多,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降低。
这种情况下,二氧化碳分压会降低到低于正常范围。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诊断标准,高原反应的二氧化碳分压低于35毫米汞柱可以作为诊断依据。
二氧化碳分压的变化是高原反应中多种症状的结果。
根据WHO的分类,高原反应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级别。
不同级别的高原反应症状包括:轻度高原反应(轻度头痛、头晕、恶心等)、中度高原反应(持续头痛、呕吐、乏力等)和重度高原反应(偏头痛、意识丧失、肺水肿等)。
二氧化碳分压低于35毫米汞柱是高原反应的一个早期症状,也是进一步发展为中度或重度高原反应的风险因素之一。
二氧化碳分压低于35毫米汞柱的诊断对于高原反应的早期识别和干预非常重要。
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高原反应可以减轻症状的严重性,并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
一旦诊断为高原反应,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氧疗、休息、补充液体和药物治疗等。
总结起来,高原反应的诊断标准之一就是二氧化碳分压低于35毫米汞柱。
了解二氧化碳分压在高原反应中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高原反应的机制和症状,早期识别和干预高原反应,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高原病的发病机制与预防方法

高原病的发病机制与预防方法一、高原病的定义和分类高原病,又称高山反应,是由于人体在海拔较高地区暴露时,由于缺氧等影响,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和病理反应。
根据其严重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轻型高原病(AMS)、中型高原病(HAPE)和重型高原病(HACE)。
二、高原病的发生机制1. 氧合作用障碍在海拔较高地区,空气稀薄,氧压降低,导致肺泡吸入的氧气减少。
这会使得血液中氧分压下降,造成组织缺氧。
人体为了抵御缺氧的影响,经历一系列反应:心率加快、呼吸加深、红细胞计数增加等。
这些生理反应在初始阶段有助于适应,但如果继续暴露在缺氧环境中,则可能导致高原病的发生。
2. 血液粘稠度增加由于长时间处于海拔较高地区,在血液中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调节下,促使多巴胺和儿茶酚胺等神经递质的分泌增加。
这导致了一系列后果,如水钠潴留、体液滞留和细胞外液容量增加等。
这种现象会造成血液粘稠度增加,进而影响循环系统运作。
3. 炎症反应的触发在高原地区,由于气温低、湿度低以及光照强烈等因素,人体皮肤、眼睛和黏膜等暴露部位易受损伤。
这些损伤会引起氧化应激反应,并激活炎性细胞释放炎性介质。
在缺氧环境下,身体免疫系统功能减弱,导致对于自由基和毒素的清除能力下降。
一旦发生炎症反应,就可能诱发高原病。
三、高原病的预防方法1. 缓慢适应身体对缺氧环境需要一定时间进行适应。
如果可以提前到达高海拔地区,最好花几天时间进行减速升高的登山,以便给身体充分适应的机会。
在登山过程中,要保持悠闲的步伐,避免过度疲劳。
尽量减少对肺部、心脏和循环系统的供氧压力,有利于身体逐渐适应缺氧环境。
2. 补充水分和营养登高活动会引起身体出汗增多,并导致体液流失。
因此,在海拔较高地区要注意补水,保持良好的水分平衡。
另外,为了维持身体机能正常运作,还需要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并遵循合理饮食结构。
3. 保持良好的睡眠在高原地区休息时要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
合理掌握睡眠时间和方式可恢复疲劳、提高个体对缺氧环境的耐受能力。
GBZ 92-2002 职业性高原病诊断标准

GBZ 92-2002 职业性高原病诊断标准前言本标准的第5.1条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在高原从事职业活动中可发生急慢性高原病,为了有效防治高原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青海省职业病防治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负责解释。
职业性高原病诊断标准Diagnostic Criteria of Occupational High Altitude DiseaseGBZ92-2002职业性高原病是在高原低氧环境下从事职业活动所致的一种疾病。
高原低气压性缺氧是导致该病的主要病因,机体缺氧引起的功能失代偿和靶器官受损是病变的基础。
临床上根据发病急缓可分为急性和慢性高原病,转至低海拔地区后可获改善。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高原病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在高原低氧环境下从事职业活动所致的高原病的诊断与处理。
非职业性高原病的诊断与处理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诊断原则职业性高原病的诊断应根据进抵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连续工作一段时间,经临床有关检查结果,结合劳动卫生学调查及必要的动态观察,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它疾病引起的类似改变后方可诊断。
3 急性高原反应由低海拔进抵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数小时到数天内发病,常有头痛、头昏、恶心、呕吐、心悸、胸闷、气短、发绀、乏力、食欲不振、睡眠障碍、外周水肿、尿少等。
一般经休息或对症处理后数日内即可缓解或消失。
4 诊断及分型4.1 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MS)4.1.1 高原脑水肿(High altitude cerebral edema HACE)急速进抵高原一般在海拔4000米以上发病,少数人可在海拔3000米以上发病。
具有以下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之一者:a)剧烈头痛、呕吐、表情淡漠、精神忧郁或欣快多语、烦躁不安、步态蹒跚、共济失调。
高原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策略

急性高原病:初入高原后,由于低氧环境引起的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的总称。
慢性高原病:长期在高原生活、工作,由于低氧环境引起的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的总称。
高原病的症状和体征
高原反应: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乏力、呼吸困难等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面色红润、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
高原脑水肿: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意识模糊、抽搐等
预防感染: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冒等呼吸道感染
慢性高原病的治疗
药物治疗:使用抗高原反应药物,如红景天、高原康等
氧疗:吸氧可以缓解高原反应,提高血氧饱和度
运动疗法: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可以提高心肺功能
心理调适: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高原肺水肿的治疗
吸氧:提高血氧饱和度,减轻症状
添加标题
注意事项:避免剧烈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复查
添加标题
心理护理
认知调整:帮助患者正确认识高原病,增强治疗信心
心理支持: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适应高原环境
情绪调节:帮助患者调节情绪,减轻焦虑和恐惧感
社交互动:鼓励患者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增强社交支持
高原病的预防和治疗研究进展
注意事项:避免自行购买和使用药物,遵循医嘱
效果评估:定期检查身体,评估药物预防效果
高原病的治疗策略
急性高原病的治疗
吸氧:立即吸氧,缓解缺氧症状
药物治疗:使用抗高原反应药物,如红景天、高原康等
休息: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饮食:多喝水,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如蔬菜、水果、肉类等
心理调适: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紧张和焦虑
最新研究成果
发现高原病与基因突变有关
关于高原病的命名,临床分型和诊断标准的建议

关于高原病的命名,临床分型和诊断标准的建议
孙新甫;朱世楣
【期刊名称】《西藏医药杂志》
【年(卷),期】1993(014)001
【总页数】4页(P1-4)
【作者】孙新甫;朱世楣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94.3
【相关文献】
1.我国高原病命名,分型及诊断标准 [J],
2.高原病的临床分型:附13353例分析 [J], 李英悦;高峰
3.关于高原病临床命名分类分型及诊断标准的建议 [J], 王方舟;王雅西;王西涛;赵庆辉
4.高原病645例临床分型及诊断分析 [J], 王方舟;王西涛
5.关于对高原病命名及临床分型的综述 [J], 廖国云;牟信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高原病临床命名分类分型及诊断标准的建议

关于高原病临床命名分类分型及诊断标准的建议
王方舟;王雅西;王西涛;赵庆辉
【期刊名称】《临床荟萃》
【年(卷),期】2000(15)9
【摘要】@@ 高原病,国外一直没有统一的命名、分类、分型和诊断标准,国内沿用的是50年代和70年代提出的七型[1]和八型[2]传统分型方案(以下简称传统分型方案).根据 "高原病645例临床分型及诊断分析"结果所提出的问题,我们对高原病的临床命名、分类、分型及有关的诊断标准提出以下建议.
【总页数】2页(P426-427)
【作者】王方舟;王雅西;王西涛;赵庆辉
【作者单位】西藏山南乃东县41医院,856100;西藏山南乃东县41医院,856100;西藏山南乃东县41医院,856100;西藏山南乃东县41医院,856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
【相关文献】
1.我国高原病命名,分型及诊断标准 [J],
2.关于高原病的命名,临床分型和诊断标准的建议 [J], 孙新甫;朱世楣
3.对高原病命名,分型问题的浅见 [J], 张锡銮
4.高原病的命名和分型问题再探讨 [J], 况允
5.关于对高原病命名及临床分型的综述 [J], 廖国云;牟信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高原病命名、分型及诊断标准
作者: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高原医学学术讨论会
作者单位:
刊名:
高原医学杂志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IGH ALTITUDE MEDICINE
年,卷(期):2010,20(1)
被引用次数:34次
1.张西洲慢性高原病[期刊论文]-人民军医2008,51(11)
2.吴天一我国高原医学的两支主力军[期刊论文]-高原医学杂志2010,20(1)
3.马勇.李彬.张西州.崔健华.哈振德慢性高原病患者脑-体生理能力的变化[期刊论文]-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8)
4.国际高原医学会慢性高原病专家小组.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on CMS第六届国际高原医学和低氧生理学术大会颁布慢性高原病青海诊断标准[期刊论文]-青海医学院学报2005,26(1)
5.崔建华.高亮.白晓玲.张西洲.哈振德.李彬.马广全.王宏运.Cui Jianhua.Gao Liang.Bai Xiaoling.Zhang Xizhou.Ha Zhende.Li Bin.Ma Guangquan.Wang Hongyun高压氧预处理对高原人体血气和血乳酸的影响[期刊论文]-高原医学杂志2009,19(1)
6.崔建华.王引虎.郭玉新.张西洲.高亮.李彬.王伟.哈振德.Cui Jian-hua.Wang Yin-hu.Guo Yu-xin.Zhang Xi-zhou.Gao Liang.Li Bin.Wang Wei.Ha Zhen-de高原移居者出现高原病症状时的血生化改变[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6)
7.关于我国高原病命名、分型及诊(1995年中华医学会标准)及其英译本的介绍[期刊论文]-高原医学杂志
2010,20(1)
8.才鼎.胡全忠高原脑水肿的诊断标准解读及误诊分析[期刊论文]-高原医学杂志2010,20(3)
9.久太.高芬.李凡.Jiu Tai.Gao Fen.Li Fan高原世居藏族慢性高原病的临床特点分析[期刊论文]-青海医学院学报2007,28(2)
10.冯建明.沈括.FENG Jian-ming.SHEN Kuo慢性高原病的诊治进展[期刊论文]-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1)
1.张翠莉.吴明阳.谢磊.尚冬梅.李博高原地区成年男性血常规参数差异性及红细胞增多症发病率分析[期刊论文]-武警医学 2013(4)
2.吕春风.尤春景.高春锦.李茁.武连华高压氧对急性高原肺水肿大鼠水通道蛋白1和水通道蛋白5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3(1)
3.明平良.冯进.汤岚武警官兵高原驻训初期发病情况分析[期刊论文]-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2(1)
4.严亦平.李奇6例高原肺水肿继发ARDS的临床治疗分析[期刊论文]-西南国防医药 2012(10)
5.肖蓬勃.李高元.刘争建.王洪涛.苏菲菲.石苗茜福坦治疗高原心脏病的临床观察[期刊论文]-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3)
6.邓翠东.李方安.赵茂低分子肝素联合前列地尔治疗高原心脏病顽固性心衰的临床疗效观察[期刊论文]-中国医药导报 2011(31)
7.吕红英急性高原病的健康教育与预防[期刊论文]-青海医药杂志 2011(7)
8.赵海鹰.郭利.李立新急性高原性肺水肿的急救体会[期刊论文]-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1(2)
9.高红.周晶萍.任卫全.常荣268例高原肺动脉高压病血清肌钙蛋白Ⅰ水平分析[期刊论文]-高原医学杂志 2011(2)
10.李素琴进藏列车52例急性高原肺水肿的治疗对策[期刊论文]-青海医药杂志 2011(7)
11.马占雄.赵书平.王积福.李永良不同剂量厄贝沙坦治疗高原心脏病伴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观察[期刊论文]-高原医学杂志 2011(2)
12.钱东去早期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高原肺水肿125例临床分析[期刊论文]-青海医药杂志 2010(9)
13.林萍剖宫产术后并发急性肺水肿5例护理[期刊论文]-青海医药杂志 2010(9)
14.童世君进驻高海拔区人群急性高原脑水肿流行病学调查[期刊论文]-医学信息(下旬刊) 2009(9)
15.李高元.刘争建.陈海军.张雪红.姜俊杰.胡安忠高原心脏病心功能指数与B型利钠肽相关研究[期刊论文]-中华内科杂志 2011(11)
16.桓莹.孙时英.李晋模拟高原缺氧环境对大鼠ERG的影响[期刊论文]-国际眼科杂志 2011(10)
17.韩轶群.马宽军.张利坤.彭燕150名西藏那曲汉族男性的血红蛋白、血尿酸及血脂分析[期刊论文]-重庆医学2011(36)
18.周春艳.李冬玲TDI-Tei指数对高原性心脏病患者右心室功能的评价[期刊论文]-高原医学杂志 2011(1)
19.贾革玲青藏铁路格拉段客运旅客列车心理干预治疗急性轻症高原病疗效分析[期刊论文]-青海医药杂志
2011(11)
20.金俐明亚低温治疗急性高原脑水肿的临床观察[期刊论文]-高原医学杂志 2010(1)
21.阳盛洪.崔建华.张西洲.杨海军.简新玲.曹同文海拔5 390m急性高原病175例临床分析[期刊论文]-高原医学杂志 2010(1)
22.才鼎.胡全忠.杨正平急进高原致高原脑水肿9例防治体会[期刊论文]-高原医学杂志 2010(2)
23.曹洪飞不同氧气流量治疗288例急性高原反应的疗效观察[期刊论文]-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13)
24.邓翠东.李方安.赵茂低分子肝素联合前列地尔对高原心脏病顽固性心衰患者QTd及PSAP的影响[期刊论文]-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4)
25.赵生英15例重症高原脑水肿的护理[期刊论文]-青海医药杂志 2012(6)
26.刘芳年.王耘云玉树震后17例急性高原脑水肿的救护体会[期刊论文]-高原医学杂志 2010(2)
27.王栋军.任雨笙.陈业民.彭顺舟.侯同川.柏争鸣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高原肺水肿的动脉血气观察[期刊论文]-西南国防医药 2009(12)
28.杨应忠.王亚平.马兰.杜洋.格日力中国汉族高原肺水肿易感基因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期刊论文]-遗传
2013(11)
29.彭顺舟.陈业民.刘炜.吴健.和增民重组人脑利钠肽对高原肺水肿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期刊论文]-西南国防医药2010(9)
30.罗勇军.陈郁.高钰琪高原肺水肿的血浆蛋白质组学研究[期刊论文]-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2(1)
31.罗勇军.周其全.高钰琪新型药物对高原肺水肿的防治作用[期刊论文]-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0(12)
32.曾东风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诊治进展[期刊论文]-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2013(3)
33.罗勇军.陈郁.高钰琪线粒体基因组4977bp异质性缺失与高原肺水肿易感性无关[期刊论文]-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23)
34.杨应忠.王亚平.杜洋.赵艳霞.祁玉娟.马兰高原肺水肿患者EPAS1基因外显子测序研究[期刊论文]-青海医学院学报 2013(4)
引用本文格式: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高原医学学术讨论会我国高原病命名、分型及诊断标准[期刊论文]-高原医学杂志 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