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病
高原病名词解释
高原病名词解释
1、高原病名词解释:高原病是指人体从平原进入海拔2500m以上的高原,或由高海拔地区进入海拔更高地区时,由于对低氧环境
的适应能力不全或失调而引起的一种特发病,又称高山病。
2、高原病按照高原缺氧暴露时间长短,可分为急性
高原病和慢性高原病。
急性高原病包括急性轻症高原病、高原脑水肿和高原肺水肿。
平时说的高原反应就是
急性轻症高原病,属于可逆反应,预后较好,主要症状是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疲劳等。
3、到高原地区后,要及时补充葡萄糖,每日饮水3到4升,增加维生素摄入量,尤其是维C摄入,不要饮酒,尽量少食多餐,晚餐不宜过饱,及时吸氧。
高原疾病防治知识
• 易合并痛风、糖尿病。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是慢性高原疾病的中心环节 且与心、肺、肝等疾患相互促进
注意事项
可尝试长期低流量吸氧(高压氧?放血疗法?); 高强度运动导致红细胞增高,因此高原上应注意适量运动,避免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发生; 红细胞增多与高脂血症、肥胖有一定的相关性,低盐低脂饮食、适度运动、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高 原红细胞增多症的预防和缓解;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易发生痛风,应低嘌呤饮食、避免饮酒。 如确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如鼾症,应及时就诊治疗。夜间睡眠质量的改善有益于高原红细胞增多 症的缓解。
即高原病,高山病: 指人体暴露在3000米以上高原地区,低氧环境对机体造成急性或慢性的损伤,由此引发的一系
列高原不适应综合症。
急性高原病
(一)急性高原反应
• 初入海拔3000m以上地区,大多数人都可出现高原反应症状; • 表现: • 头痛、头晕、失眠、多梦、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减退; • 轻微活动后即感胸闷、气短、心悸; • 食欲减退、恶心、呕吐; • 可伴有口唇紫绀;
• 目前高原肺水肿治疗较为成熟,但该病病情进展较快,有可疑征象时仍需及时就诊。 • 预防是大家关心的问题: • 初进高原2-3日,应睡
眠药物。 • 目前尚无公认有效的预防用药,市面上大多数药物为复方制剂,建议不要过多、过滥应用预防药物
,避免药物副作用。
(三)高原脑水肿
• 常见诱因为:上呼吸道感染、劳累、饮酒、高原肺水肿、脑血管意外 • 表现: • 神经症状:剧烈头痛、眩晕、频繁呕吐、步态不稳。 • 精神症状:淡漠或烦躁; • 意识障碍:嗜睡、昏睡以至昏迷,甚至抽搐或脑膜刺激症状。
高原病PPT
(三)病理
高原脑水肿 肉眼可见大脑皮质和软脑膜充血,可有脑疝形成。镜下可见脑细胞及 其间质水肿、脑组织点状出血,局部有毛细血管损害、红细胞淤滞和 血小板聚集,部分脑细胞变性或坏死
高原肺水肿 两肺重量明显增加、充血和水肿。在小气道和肺泡内有纤维蛋白渗出 和透明膜形成,肺泡壁与毛细血管壁细胞膜变性,血管明显扩张、充 血和通透性增强。肺中、小动脉和肺毛细血管有散在血栓形成
海拔 (m)
血氧饱和度
2400~2700
仅轻度降低
3500~4000
≤90%
≥5000
≤75%
≥5500
出现严重低氧血症和低碳酸血症
≥7000
≤60%
高原病发病快慢≥、8严00重0 程度和发病率与所攀吸登入高气原氧海分拔压高仅为度5、6m攀m登H速g 度、高原停留时 间和个体易感性有关。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攀登前24小时预防性服用乙酰唑胺(250mg,每8小时一次)和(或)地塞米松(4mg,每6 小时一次)。 进入高原后,避免剧烈运动,应减少劳动量及劳动强度,适应后逐渐增加劳动量。注意防冻保 暖,避免烟酒和服用镇静催眠药,保证供给充分液体量。
谢谢观看!
发病机制:人从平原进入高原,为适应低氧环境,身体需要适应性改变,以维持毛细血管内血 液与组织间必要的压力阶差。每个人对高原缺氧的适应能力有一定限度,过度缺氧时易发生适 应不全。
高原疾病的研究与防治
高原疾病的研究与防治一、引言高原疾病是指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环境中发生的一系列身体不适和疾病,包括急性高山病、慢性高山病、高原缺氧性心肺疾病等。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旅游业的兴起以及高原地区的战略重要性日益凸显,高原疾病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普遍的健康问题。
本文将就高原疾病的研究与防治进行综述,探讨高山缺氧、气候变化、人群遗传等因素对高原疾病的影响,以及防治措施的应用与效果。
二、高原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2.1 高山缺氧高山环境中,大气压、氧气分压随海拔高度降低。
人体进入高原环境时,肺泡氧气分压逐渐降低,导致血氧分压降低。
过度缺氧会导致全身的代谢和功能障碍,从而引起高原病。
2.2 气候变化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大大影响了高原地区的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会改变高山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进而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健康。
比如,气候变暖导致的高山冰川消融和降雨量变化,会对水系统和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进而影响人类健康。
2.3 人群遗传不同人群的遗传背景和基因表达对高原环境的影响不同。
研究表明,藏族人和印第安人在适应高原环境上的遗传基础和表达模式存在明显差异,进而影响其容易患上高原疾病的风险。
三、高原疾病的防治措施3.1 药物预防药物预防是预防和治疗高原病的重要方法。
针对不同的高原疾病,常用的预防性药物包括乙酰唑胺、地塞米松、甲基睾丸素、丙戊酸等。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患者减轻高原病的症状和预防高原病的发生。
3.2 氧气疗法氧气疗法是缓解高原病的有效方法。
输氧可以提高血氧分压和组织氧分压,从而改善身体的代谢和功能障碍。
氧气疗法可以对急性高山病和慢性高山病的患者起到重要的治疗作用。
3.3 酸碱平衡在高原环境中,身体的酸碱平衡失调是导致高原病的重要原因。
通过调节饮食和药物等措施,维持体内酸碱平衡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高原病。
四、结论高原疾病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健康问题,其发病机制和影响因素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
对高原疾病的有效防治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药物预防、氧气疗法和酸碱平衡等,进一步探究高原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建立更为完善的防治措施和策略,有助于保障高原地区居民的健康和安全。
高原病的防治措施与处理方法
护理操作规范与安全保障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在转运过程中,各项护理 操作应严格遵守无菌原则 ,防止感染。
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定期检查转运设备,确保 其正常运行,避免出现故 障。
加强安全防护
对意识不清或烦躁不安的 患者,应使用约束带等保 护措施,确保患者安全。
家属沟通技巧及心理支持
与家属保持沟通
及时向家属通报患者病情和转运进展 ,解答家属疑问。
高原病的防治措施与处理方法
汇报人:XX 2024-02-01
目录
• 高原病概述 • 预防措施 • 现场急救与处理方法 • 转运途中注意事项及护理措施 • 康复期管理与教育指导 • 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01
高原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高原病是指人体在高海拔地区由于缺氧而引发的一系列生理和病理反应。
分类
合理安排活动时间
在高原地区活动时,应合理安排活动时间,避免长防策略
使用红景天等中药
红景天等中药具有提高机体抗缺氧能 力的作用,可在进入高原前一段时间 开始使用。
携带急救药品
在进入高原前,应准备一些急救药品 ,如红景天、丹参等,以备不时之需 。
心理调适及生活习惯调整
3
完善应急预案
制定了完善的应急预案,对突发事件进行了及时 、有效的应对,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存在问题分析及改进方向
健康教育普及率不足
01
部分人群对高原病的认知不足,缺乏必要的健康知识和技能,
应加大健康教育的普及力度。
氧气供应设施不完善
02
部分地区的氧气供应设施不完善,影响了高原病的防治效果,
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高原病可分为急性高原病和慢性高原病两大类。急 性高原病包括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等;慢性高原病则包括高原 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等。
高原病预防性措施
高原病预防性措施1身体状态调整低海拔人员在习服期间,建议服用红景天、西洋参等保养药品,每日随机组医护人员(一级任务)或保障员对机组全员进行血压、血氧监测;不得饮酒和吸烟,饮食、作息规律,避免熬夜、疲劳,注意保暖,避免感冒,进入高海拔地区前2小时开始服用高原康胶囊,1-2粒/次,2次/日,通常服用3天;亦可辅助服用红景天胶囊等抗高原反应的药物,以降低高原病发病机率。
2高原反应识别急性高原病分为急性高原反应(急性轻症高原病)、高原肺水肿及高原脑水肿3个类型。
急性高原反应可在进入高原数小时即出现症状,而高原肺水肿及高原脑水肿一般在进入高原24小时后发病,一旦出现自觉症状,应立即停止工作并吸氧、休息,如症状不能自行缓解,需及时进行医疗救助,急性高原反应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心慌、胸闷、气促、食欲减退、眩晕、鼻出血、手足发麻、手足抽搐、关节痛等。
对有下列主要临床表现者,应及时撤回至低海拔地区就近就医:a)血压:7天连续3天,每天两次血压测定,收缩压高于160mmHg或舒压高于100mmHg。
b)心脏相关检查:心电图提示心电轴右偏大于110°;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增大或室壁增厚;心电图ST-T改变提示心肌缺血,3天复检未能恢复正常。
心率超过120次/分或低于50次/分超过3天,或心率>140次/分超过1天。
c)呼吸系统:静息时呼吸困难,伴有咳嗽,咳泡沫样痰,胸闷或胸痛等,肺部湿性罗音。
血氧饱和度<70%。
胸部X线征象显示肺部片状或云絮状浸润性阴影。
d)对确诊为重度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及高原脑水肿患者就地及时处理,尽早转至低海拔地区救治。
e)对中度急性高原反应患者,要及时收治至驻地最近的医疗机构,根据病情进行就地治疗或转至低海拔地区治疗。
f)对急性轻症高原病者,要立即停止体力劳动,就地休息,及时服用药物,并根据病情随时就诊、随时转运。
3高空减压病高空减压病是指在海拔上升过程中,工作人员可能发生的一种特殊综合征,即在人体组织、体液中溶解的氮气离析出来形成了气泡,压迫局部组织和栓塞血管等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几种高原病临床特征
高原病临床特征概念:高原大气压力低,空气稀薄,氧分压低,加上寒冷干燥,人体对高原缺氧环境不能适应时,即引起机体生理与病理上一系列变化,统称为高原病。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分型对高原病的分型问题,国内外有不少争议。
目前提出将高原病分为七种类型。
高原反应: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1、急性高原反应:久居平原的人进入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机体对高原的自然环境未适应前所发生的一种反应。
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昏、心慌、气促、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疲乏无力、失眠、眼花、失水、鼻衄、手足麻木等。
在高原停留24~48小时后症状缓解,数天后症状消失。
少数人可发展成高原肺水肿和/或高原脑水肿。
2、慢性高原反应:部分移居民其急性高原反应的症状持续三个月以上仍不消退,称为慢性高原反应。
临床上往往突出表现某个系统异常。
根据临床特征,又可进一步区分为精神神经型、胃肠型和肾病型。
精神神经型:表现为失眠、头痛、头昏、记忆力减退等。
胃肠型:表现为慢性腹泻、胃肠道出血、食欲减退。
肾病型:表现为浮肿、蛋白尿、血尿等。
高原昏迷:急速进入高原或久居高原的移居者,在过劳、上呼吸道感染等诱发因素的影响下,脑部急性缺氧而引起的意识障碍。
多发生在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
于进入高原数小时或2—3天内发病。
病理改变为广泛性脑水肿,点状出血,甚至脑软化。
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剧烈头痛、频繁呕吐、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视力障碍、嗜睡以致昏迷、大小便失禁。
高原肺水肿:可分为急性和慢性1、急性高原肺水肿:此病多发生于初次迅速进入高原而对缺氧耐受性差的人。
世居高原居民在旅居平原一段时间后重返高原,或由高原到更高地也可发病。
发病时间多在进入高原1---7天内。
临床表现头痛、头昏、心慌、极度呼吸困难、胸闷胸痛、极度疲劳、唇舌发绀、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咳嗽频繁、夜间加重,不能入睡。
2、慢性高原肺水肿:少数高原移居者,其肺底部(一侧或两侧)长期存在湿性罗音,而能除外支气管扩张或迁延性肺炎等病因,当返回平原后肺部罗音即消失。
高原病
高原反应高原反应即急性高原病(acute high altitude disease, AHAD),是人到达一定海拔高度后,身体为适应因海拔高度而造成的气压差、含氧量少、空气干燥等的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生理反应,海拔高度一般达到2700米左右时,就会有高原反应。
一、简介高原反应,即高原病,指未经适应训练的人迅速进入3000米以上高原地区,由于大气压中氧分压降低,机体对低氧环境耐受性降低,难以适应而造成缺氧,由此引发一系列的高原不适应症。
当然,除了高原缺氧的因素之外,还有恶劣天气如风、雨、雪、寒冷和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等等;都可以加剧高原不适高原反应引发不同的高原适应不全症。
机体在适应一段时间后可以发生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如通气量增加,以便使组织利用氧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加快心脏速率、加大心脏泵血能力,以使每分钟心脏搏出血量增加,改善缺氧状况;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以增加携氧能力来保证肌体的氧气供应等。
但是,一部分人对空气中氧分压低比较敏感,适应能力较差,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和机能代谢变化的高原适应不全症,也称为急性高原反应。
国外将此分成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高原视网膜出血和慢性高山病,中国分成急、慢性高原病。
对于个体来说,发病常常是混合性的难以分清,整个发病过程中,在某个阶段中以一种表现比较突出。
二、症状判断部分初次进入高原的人,在海拔3000米的高度,24小时内出现头疼、头晕、眼花、耳鸣、全身乏力、行走困难、难以入睡等症状,严重者出现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心慌、气短、胸闷、面色及口唇发紫或面部水肿等症状。
出现这些症状,应在原高度处停留休息3~5天,或立即下降数百米高度,一般就可恢复正常。
有报道说,3500米以下的发病率占37%~51%,3600米-5000米的发病率达50%。
这说明高度越高,高原反应的发病率越高。
严重的高原反应对人体的伤害是比较严重的,因此,在进入高原后,如果出现了下列症状,应考虑已经发生高原反应:1. 头部剧烈疼痛、心慌、气短、胸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唇指甲紫绀。
高原病
高原病【概述】海拔在3000m以上的地区,称为高原地区,其特点为气压低,氧分压也相应降低,易导致人体缺氧。
高原建设者、边防战士、登山运动员等如未采取预防措施,可引起高原病(high altitude sickness)或高原适应不全症,又称高山病(mountain sickness)。
【分型说明】高原病多发生于初登山时,特别在最初几天内,称为急性反应。
凡高原反应持续3个月以上不消退者称为慢性反应。
国外学者划分高原病为五类综合征:急性高原病、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高原视网膜出血和慢性高原病。
我国学者划分高原病为急性高原病和慢性高原病两大类,现分述其临床表现和治疗:【发病机制】久居高原者,机体逐渐适应高原地区特殊的自然条件。
适应的原因是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机体的各种机能有相应的改变,尤其是呼吸和循环系统更为明显。
在高原地区,大气与肺泡中氧分压之差随着登高度的增加而缩小,直接影响肺泡气体交换、血液携氧和结合氧在组织中释放的速度,致使机体供氧不足,产生缺氧。
初登高原者,由于低氧而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主要为颈动脉体),间接刺激呼吸中枢引起早期通气增加,机体可吸入更多的氧气以进行代偿。
此过程即人体对高原低氧的适应过程,约需1~3个月可逐渐过渡到稳定适应,称为高原习服。
个体的适应差异极大,一般在海拔3000m以内能较快适应,4200~5330m 仅部分人,且需较长时间才能适应。
5330m左右为人的适应临界高度,易于发生缺氧反应。
海拔愈高,大气中氧分压愈低,则机体缺氧程度也相应加重。
登高速度与劳动强度也均能影响高原反应的程度。
此外,精神过度紧张、疲劳、感染、营养不良以及低温等因素对发病也有影响。
【临床表现】(一)急性高原病1.急性高原反应短时间内进入3000m以上高原,或高原地区居民在平原生活一段时间后重返高原时,均可产生反应,有头痛、头昏、心悸、气短。
重者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失眠、疲乏、腹胀和胸闷。
检查有口唇轻度发绀及面部浮肿等。
急性轻型高原病
急性轻型高原病的治疗方法
1
补充氧气
在急性发作时可以补充氧气。
2
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扩张血管药、镇静剂、胃肠道药、止吐药等。
3
人工降低海拔
如果症状不严重,可以人工降低海拔高度。
高原适应训练的重要性
1 协助血液循环
排除体内乳酸,促进氧气 输送。
急性轻型高原病
高原病是登上高海拔地区常见的问题。在这个演示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急性 轻型高原病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
什么是急性轻型高原病
1
定义
急性轻型高原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发生于登上海拔2500-4000米的地区。
2
症状
症状包括头痛、失眠、心悸、胸闷、乏力和乏氧等。
3
影响
对第一次登高的人来说,轻型高原病可能会降低旅游质量,甚至影响登山计划。
2 增强免疫力
增强身体的适应性,提高 身体免疫力,抵抗病原微 生物。
3 避免急性高原病
帮助身体更快地适应高海 拔环境,减少急性高原病 的发生率。
结论和建议
高原病对初次登高者来说是一个共性问题。通过适应训练、科学的饮食规划以及合理的药物应用,我们可以有 效地预防和治疗急性轻型高原病。
美景
别忘了享受高山的美景和纯净的 空气。
纪念照
在高海拔地区,拍下那些珍贵的 瞬间,留下美丽的回忆。
保护环境
当我们在高山环境中旅行时,必 须注意保护环境,减少对生态的 破坏。
高原病的发病机制
缺氧
在高山环境中,氧气浓度降低,导致身体缺氧。
臭氧层
高海拔区域的臭氧层较薄,不能有效阻挡阳光中的紫外线,增加了紫外线辐射的强度。
高原病PPT课件
急性高原病自身因素
➢ 精神过度紧张、疲劳、感染、营养不良等 ➢ 迅速适应高原缺氧环境时,机体发生代偿性变化: 1. 增加心脏收缩力使每分钟搏出量增加 2. 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来增加携氧能力
短时间内无法建立适应能力,极易高原反应
急性高原病客观因素
➢ 3500米以下发病率占37%左右 ➢ 3600米---5000米发病率达50% ➢ 结论:海拔越高,高原反应的发病率越高
高原脑水肿之临床症状
➢ 除早期高原反应外,还可剧烈头疼、呕吐;神志恍惚、丧失 方位感、丧失记忆、出现幻觉或精神行为,个别人出现抽搐, 最后嗜睡至昏迷
➢ 少数人可出现视网膜出血 ➢ 孕妇登山2600米以上,可影响胎儿发育甚至致畸
高原脑水肿后果:高原昏迷
➢ 一般进入高原后1~10天内发病 ➢ 昏迷前:头痛、头晕、呕吐甚至喷射性呕吐等 ➢ 昏迷后:出现阵发性抽搐、大小便失禁;瞳孔缩小且固定,
子汁)并观察脱水情况。烦躁不安时,可用少量镇静剂和强 地松。呼吸、心跳骤停时,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 初步急救,待病情稳定后,安全转移至海拔较低处
➢高原肺水肿 病人绝对静卧休息,吸入流量
高浓度氧,保暖。数现场确无医疗条件, 转运到低海拔区,可迅速好转。休息2-3 天后可再攀登。地塞米松10-20mg稀释后 缓慢静脉注射,每日1-2次,可减少肺毛 细血管渗出。氨茶碱0.25mg加50%葡萄糖 20ml稀释缓慢静脉折射和缓解支气管痉挛
或忽大忽小;少数病例有肢体强直或肢体弛缓性瘫痪 ➢ 1/5的病人视神经乳头水肿
急性高原病预防(二):小药方
上山前2天至进入高原后3天:
➢ 口服乙酰唑胺
0.25g
2次/日
➢ 根据缺氧情况加服强地松 5-10mg
慢性高原病
03
慢性高原病病理生理变化
缺氧对机体影响
心肺功能受损
01
长期缺氧导致心肺负担加重,可能引发心肌肥厚、肺动脉高压
等病变。
血液循环障碍
02
缺氧使得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易形成血栓和局部
淤血。
神经系统症状
03
缺氧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头痛、失眠、记忆力减
退等症状。
寒冷干燥环境适应性改变
社会支持系统在预防中作用
政府政策支持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支持高原 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如提供医 疗补贴、建设高原病防治机构等 。
社会团体参与
鼓励社会团体参与高原病的预防 工作,如组织志愿者进行高原病 知识宣传、提供心理支持等。
家庭和个人重视
家庭和个人应重视高原病的预防 工作,如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心 、鼓励个人进行健康检查等。
影像学检查在诊断中应用
胸部X线片
观察肺部是否有炎症、水肿等异常表现。
心电图
了解患者的心脏电生理活动,判断是否有心律失常等表现 。
超声心动图
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判断是否有心脏扩大、心功能不 全等表现。
鉴别诊断及注意事项
与其他疾病鉴别
慢性高原病的症状与其他一些疾病相似,如心肺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因此需 要进行鉴别诊断。
适应性锻炼
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提高心肺功能,增强机体 对缺氧的适应能力。建议选择轻度至中度的有氧 运动,如散步、慢跑等。
心理干预
针对慢性高原病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抑郁等心 理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帮助患者调整心 态,积极面对疾病。
康复期管理与生活调整建议
01
定期随访
在康复期间,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检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高原病(急诊医学)
高原病1.高原病(high-altitude illness)又称高山病,是指人体进入海拔3000m以上地区在低氧环境下发生的一种轻重不一、或急或缓的缺氧综合征。
2.在我国,高原病分为急性高原病(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高原视网膜出血)、慢性高原病(慢性高原反应、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血压异常、高原心脏病),急性高原病的诊疗如不及时可危及生命,在急诊较常见。
3.迅速将患者转移至平原和(或)氧疗,这比明确诊断更重要。
4.所有高原病患者都应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D-二聚体、动脉血气、BNP、心肌损伤标志物、床旁心电图、床旁胸部X线、床旁心脏彩超,必要时及时复查。
5.诊断高原病应具备以下条件①进入高原,或由低海拔进入高海拔地区后发病;②急性高原病症状随海拔的增高而加重,进入海拔较低地区而缓解,氧疗有效;③慢性高原病移地治疗大多有效;④除外有类似症状的其他疾病。
6.对危重患者应就地抢救,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或面罩给氧;发病地区确无医疗条件而有较好的运送工具及抢救设备者,可将患者由高原转往海拔低的地区治疗。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50岁,既往无高血压、心脏病、哮喘、肺部疾病病史,今天晨起乘车前往海拔约4000m地区旅游途中突然出现进行性心慌、气短1天,胸闷、憋气1小时来诊,伴有咳嗽、咳痰,痰为白色黏痰,不能平卧。
查体:BP110/80mmHg,P110次/分,SpO276%,急性病容,口唇发绀,端坐呼吸,双肺可闻及明显痰鸣音及湿啰音,心律齐,双下肢轻度水肿。
【问题1】患者来诊后急诊应做什么?思路1:患者胸闷、憋气的原因尚不明确,所有类似患者都先进抢救室进行心电、血压、血氧监护,建静脉通路,吸氧,快速采集病史。
思路2:完善相关化验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D-二聚体、动脉血气、BNP、心肌损伤标志物、床旁心电图、床旁胸部X线、床旁心脏彩超,必要时及时复查。
知识点职业性高原病诊断标准(非职业性高原病参照此标准)急性高原反应:由低海拔进抵海拔3000m以上地区数小时到数天内发病,常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心悸、胸闷、气短、发绀、乏力、食欲不振、睡眠障碍、外周水肿、尿少等。
高原病的诊断及治疗
胸片层:1高– 未原使肺用水激肿素:双侧肺野弥散性斑片或云絮状完模全糊控影制;
层2高– 使原用心低脏剂病量:激肺素动脉明显突出。
(~40%)
层3 – 使用中等剂量激素
血气分析:高原肺水肿:低氧血症、低碳酸血症、和呼吸性碱中毒
高原病的治疗
高原病的治疗
未控制
休息;高原肺水肿(绝对卧床休息,取半坐位或高枕卧位,
患者(n = 3416)
层1 – 未使用激素 层2 – 使用低剂量激素 层3 – 使用中等剂量激素
完全控制 (~40%)
注意患保者暖(n)= 3416)
氧疗; 易地层治1 –疗未;使用激素
完全控制
药呋塞物层 层米对23;––症使 使严治用用重疗低中者剂等。:量剂高激激量原素素激肺;素水快肿速(房舌颤下:含洋化地或黄口和服抗硝血苯小(~4地板0%平药) ;物氨)茶碱;
急性肺水肿治疗口诀
未控制
坐起来打三针(吗啡、速尿、氨茶碱)
或称层 层高23 ––原使 使适用用应低中剂等不量剂全激量症素激。素
(~40%)
高原病的诊断
高原病的诊断
高原病的临床表现: 急性高原病:1.急性高原反应:未适应者进入高原地区后6-24 小时发病,出现双额部疼痛、心悸、胸闷、气短、厌食、恶 心、呕吐等,通常在高原停留24-48小时后症状缓解。
高原病高原反应的轻重程度因人而异
添加 标题
风速:风速过大,容易引发高原反应
个人体质
体质强弱:体质较弱的人更容易出现高原反应 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强的人更容易适应高原环境 健康状况:健康状况不佳的人更容易出现高原反应 心理因素:心理压力过大、焦虑、紧张等情绪也会影响高原反应的发生
其他因素
海拔高度:海拔越高,高原反 应越严重
身体状况:身体状况不佳、过 度疲劳、营养不良等也会加重 高原反应
04
高原病高原反应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急性高原反应:使用抗高原反应药 物,如红景天、丹参等
慢性高原反应:使用抗高原反应药 物,如红景天、丹参等,同时配合 其他药物治疗,如抗炎、抗过敏等
高原肺水肿:使用抗高原反应药 物,如红景天、丹参等,同时配 合其他药物治疗,如抗炎、抗过 敏等
高原脑水肿:使用抗高原反应药物, 如红景天、丹参等,同时配合其他 药物治疗,如抗炎、抗过敏等
0
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
0
1
2
3
4
05
高原病高原反应的注意事项
注意身体变化
观察呼吸频率 和深度
监测心率和血 压
观察皮肤颜色 和温度
监测睡眠质量 和食欲
观察尿液颜色 和量
监测精神状态 和情绪变化
及时就医
高原病高原反应的症 状包括头痛、头晕、 恶心、呕吐、呼吸困
难等
医生会根据病情进行 诊断和治疗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 应立即就医
避免自行用药,以免 加重病情
避免独自行动
高原病高原反 应的轻重程度 因人而异,因 此避免独自行 动,以免发生 意外时无人帮 助。
0 1
结伴同行,互 相照应,可以 及时发现并处 理高原病高原 反应的症状。
高原病介绍
什么是高原病,高原病都有哪几种,症状是什么样的?高原病mountain sickness 是指由平原进入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对机体产生明显生物效应的地区),或由低海拔地区进入海拔更高的地区时,由于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全或失调而发生的综合征。
又称高山病。
高原低氧环境引起机体缺氧是其病因。
上呼吸道感染、疲劳、寒冷、精神紧张、饥饿、妊娠等为发病诱因。
高原病是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急、慢性两种,分型虽未完全统一,但一般采取下列方法分型。
一、急性高原病:1、高原反应从平原急速进入海拔3 000m高原或从低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后,发生以头痛、心慌、气促、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称为急性高原反应。
此型又称轻型或良性急性高原病。
本型发病与进入高原的高度与速度及劳累、情绪紧张、寒冷、体力负荷等因素有关。
多发于登山后24小时内,一般在1~2周内即能适应,症状逐渐消失。
2、高原肺水肿又称肺型或重型急性高原病。
是在低氧环境中发生的一种特殊型肺水肿。
发病率约为3%。
往往在急性高原反应的基础上,多在海拔4 000m以上登山后3~48小时发病。
也有迟至3~10天者。
其特点为剧烈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有严重的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头痛。
严重者少尿,神志不清。
转移至低海拔高原或返回平原后症状可迅速减轻,为本病之另一特点。
3、高原昏迷又称高原脑水肿或高原脑病。
其病理机制为脑水肿。
发病率低但较易引起死亡。
有人称本病为恶性高原病。
患者除早期有急性高原反应症状外,常伴有颅内压增高现象,如剧烈头痛、呕吐、神志恍惚、抑郁或兴奋、谵妄等精神症状。
患者也可抽搐、嗜睡乃致昏迷。
查体可见脉率增快、呼吸不规则,瞳孔对光反应迟钝等危重体征。
二、慢性高原病:1、慢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移居人或世居人凡血红蛋白≥200g/L,红细胞≥6.5×10⒓/L(650万/mm3)及红细胞比容≥0.65(已排除其他原因)的患者,称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患者常有头昏、头痛、记忆力减退、心悸、气短、胸闷且活动后加重。
高原病的防治问题西京医院
由平原进入高原,或由低海拔地区进入海 拔更高的地区时 ,由于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 力不全或失调而发生的综合征。高原低氧环境 引起机体缺氧是其病因
分类
急性高原病
急性高原反应 高原肺水肿 高原脑水肿
慢性高原病
慢性高原反应 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
慢性高原病混合型
红细胞比容≥
治疗 吸氧,转低海拔地区生活 低分子量右旋糖酐静脉滴注 对有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的危重病人,如有血液
粘滞性过高,静脉放血300-500ml可使病情暂 时缓解
高原血压异常
分高原高血压、高原低血压 高原高血压:在平原血压正常,进入高原后,血压高于
140/90mmHg,并有相应症状,返回平原后恢复正常者 高原低血压:血压低于90/60mmHg ,持续2周以上者 一般初到高原者,易产生高血压,1年左右为波动期,久
治
疗
氧
疗: 前述方法外、高压氧舱
脱水降颅压: 速尿 20mg iv, 地塞米松 20-40mg 静滴
甘露醇 125-250ml 静滴, 2-3/d 呼吸兴奋剂:尼可刹米 脑 保 护: 冰帽降温、细胞色素C
转 院治 疗:在病情稳定后,转低海拔地区继续治疗
有肺水肿、心力衰竭和红细胞增多时,不宜用甘露 醇脱水疗法
机械通气治疗:经上述治疗,呼衰不能纠正者
并发 症治疗: 心衰: 西地兰 0.2mg iv, 肺部感染:抗菌药物
转 院 治 疗: 在病情稳定后,转低海拔地区继续治疗
高原性脑水肿
发 生 高 度:4000m 以上
发 生 率:1%
严 重 程 度:凶险
主 要 表 现:高原反应+颅高压症状+精神和意识改变
高原病相关知识
高原病相关知识概述在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由于气压低,氧分压低,使人体发生一系列缺氧综合征,称高原病,也称高山病。
高原病多发于登山者,到高原的旅游者,进入高原的部队和职工,亦可见于久居高原者。
发病的严重程度差异很大,取决于很多因素:如高原的高度、登高的速度、在高原停留时间的久暂和个体的适应性等。
在高原地区,大气与肺泡中氧分压差随登山高度的增加而缩小,这就直接影响肺泡气体交换、血液携氧和结合氧在组织中释放的速度。
对高原低氧环境,机体可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作用,使呼吸循环发生相应变化,主要是通过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刺激呼吸中枢引起通气增加,使吸入更多的氧气以进行代偿,此过程可使人体对高原低氧环境逐渐适应,称为“高原习服”。
一般来说,在海拔3000m以内个体能较快适应,4200~5330m仅部分人适应,至5330m以上则很难适应。
个体的适应性亦有很大的差异。
严重高原病患者,除登山高度外,大多由于突然缺氧或他们对缺氧的通气反应差和体质虚弱所致。
病因与发病机制高原病可分为急性高原病和慢性高原病两大类。
急性高原反应系登山后短时间内发生对低氧的反应;在此基础上若登山高度>4000m或快速登上2500m高山时,可由于突然缺氧致肺小静脉收缩,肺动脉高压以及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发生高原性肿水肿;高原性脑水肿系由于低氧致脑部小血管痉挛及通透性增加所致。
凡高原反应持续3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高原病。
其中以慢性高原性心脏病更为多见,多发于久居4000m以上的高原居民中,他们对低氧的反应迟钝、代偿能力较差,导致慢性肺血管痉挛、硬化,肺动脉压增高,右室因负荷过重而增大。
此外,低氧还刺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代偿性增生,由此使血液粘度增加,加重全心负荷;由于对慢性低氧的适应不稳定性,还可导致血压异常波动。
诊断要点临床表现1.有进入高原或在高原居住史。
2.急性高原病的临床表现(1)急性高原反应:多发生在登山后24h内,感头痛、头昏、心悸、气短。
高山病的地理因素
高山病的地理因素高山病,又称缺氧性高原病,是指人体在高海拔地区暴露于低氧环境下所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和病理反应。
高山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地理因素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本文将重点探讨高山病的地理因素,包括海拔、气候、地形等对高山病的影响。
海拔海拔是指某一点相对于平均海平面的高度。
随着海拔的增加,大气压力和氧气分压逐渐降低,导致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减少。
这种低氧环境是高山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统计数据,一般认为当海拔超过2500米时,人体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山病反应。
而当海拔超过4000米时,高山病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气候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
在高山地区,由于海拔较高,气温普遍较低,气候条件相对恶劣。
低温、强风、干燥等气候因素会加剧高山病的发生。
低温会导致人体散热增加,增加身体能量消耗,使人体更易疲劳。
强风会加速水分蒸发,导致身体脱水,进而影响血液黏稠度和血流速度。
干燥的气候会使呼吸道黏膜干燥,增加感染的风险。
地形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
高山地区的地形复杂多样,包括山脉、峡谷、冰川等。
这些地形特征对高山病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首先,山脉和峡谷的存在会导致气流受阻,形成气流湍流和气压变化,进而影响人体的呼吸和循环系统。
其次,冰川是高山地区的重要特征之一,冰川融水中含有大量溶解氧,可以提供额外的氧气供给,减轻高山病的症状。
其他地理因素除了海拔、气候和地形,还有其他地理因素也会对高山病的发生产生影响。
例如,地球磁场的变化、地壳运动等都可能对人体的生理机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此外,高山地区的紫外线辐射也较强,容易引起皮肤晒伤和光化性皮肤病。
结论高山病是一种常见的高海拔环境下的疾病,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地理因素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海拔、气候和地形等地理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导致高山病的发生。
因此,在高山地区活动时,应该注意适应环境变化,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减轻高山病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West, J. B. (2017). High-altitude medicine.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195(11), 1254-1264. 2. Basnyat, B., & Murdoch, D. R. (2003). High-altitude illness. The Lancet, 361(9373), 1967-1974. 3.Hackett, P. H., & Roach, R. C. (2001). High-altitude illnes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5(2), 107-11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原环境特点
高原海拔高,大气中氧气的含量相对较低。而氧气对几乎所有的生命过程都是必要的,对 人类尤其重要,在高原,人体缺氧是引起人体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的根本原因。
相对于平原地区,高原的气温普遍较低,一般情况下,海拔每增高100米,气温下降
0.6摄氏度。寒冷可以促进人体产生热量,增加氧气的消耗量,加重了人体缺氧的情况。寒
适当的增加蛋白质的摄取量,尽量摄取优质的蛋白 质,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 动物性食物中以蛋类(鸡、
鸭、鹅、鹌鹑蛋)、瘦肉(猪、羊、牛、家禽肉 等)、乳类(人、羊、牛乳)、鱼类(淡水、海 水)、虾(淡水、海水)等含量丰富。植物性食物 中以黄豆、蚕豆、花生、核桃、瓜籽含量较多,米、 麦中也有少量的蛋白质。
三、什么是高原病?
高原病是人体不能适应高原环境而引发的疾病,
发生于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高原病可分为
5、
急性和慢性两种。
1.急性高原病
急性高原病:通常发生于海拔3000m以上。可分为以 下几种类型,但彼此又可互相交叉、并存。(1)急性 高原反应:很常见。未适应者在一天内登上海拔 2500~3000m以上地区后6~72小时即可发生。表现为 双额部疼痛、心悸、胸闷、气短、厌食、恶心、呕吐、 乏力,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与过量饮酒时相同。有些病 例出现口唇和甲床发绀。一般在高原停留24~48小时 后症状缓解,数天后症状消失。少数人可发展成高原 肺水肿和(或)高原脑水肿。(2)高原肺水肿:是最 常见且致命的高原病,通常在快速进入高原地区2~4 天内发生,世居者短期到海拔较低地区,再回原地也 可发病。
3.如何预防急性高原病?
◆进入高原避免速度过快,最好采用“步步 高”的逐渐登高方式;
◆进入高原后3-7天不宜做过多的活动,多休 息。
◆进入高原后可间断吸氧,逐渐增加机体对 低氧环境的适应。
◆口服药物预防或者到专业医院咨询,遵医 嘱进行。
◆如感觉明显不适,应尽早就医。
需要注意的是,在高原地区应尽量避免感冒。高原感 冒时发烧温度有假象,测体温的温度常会低于实际温 度1度,所以易被忽视。呼吸道感染即使很轻微,也可 增加发生高原肺水肿的危险性。因此,要加强保暖预 防。进入高原后,减少洗澡次数或不洗。发现感冒初 起症状,立即服用抗感冒药。若两天以后再服抗感冒 药,一般已无效。 反复发作高原肺水肿的人为易感者,男性发病比女性 多5倍。如果已经以前发生过肺水肿,我们建议不要 再登3000米以上的高山。
多吃新鲜的蔬菜和酸甜味的水果,以提供丰富的维生素C等, 有利于纠正缺氧引起的碱中毒和补充热能、水分。很多维生 素是组织呼吸的辅酶,因此,食物中应该富含大量维生素。
含维生素较多的食物 1.含丰富维生素A的食物:鱼肝、牛奶、 蛋黄、蔬菜(苜蓿、胡萝卜、西红柿、南瓜、山芋等)、水 果(杏、李子、樱桃、山楂等)。蔬菜及水果中所含的胡萝 卜素,即维生素A的前身。2.含维生素B1较多的食物:谷类、 麦麸、糠皮、豆类、肝类、肉类、蛋类、乳类、水果、蔬菜 等。3.含维生素B2较多的食物:肝、肾、蛋黄、酵母、牛奶、 各种叶菜(菠菜、雪里蕻、芹菜等)。4.含维生素C较多是 食物:新鲜蔬菜、水果和豆芽等。5.含维生素D较多的食物: 鱼肝油、蛋黄、牛奶及菌类、干菜。6.含叶酸较多的食物: 酵母
4.高原反应-急救治疗
高原反应严重威胁人们生命的健康,我们怎样才能发现并及时就地进行 自救互救呢? 高原肺水肿是常见的重性高原病,发病率在3%左右。一般在4000米以上 发生,常在登山后3-48小时急速发病,迟者在3-10天发病。重要的诱因是寒 冷、劳累、抵抗力下降造成呼吸道感染。当出现头疼、胸闷、不同程度 地咳嗽(初起干咳,以后有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重者咯粉红色泡末样痰, 抢救者将耳朵贴近患者胸壁可听到肺部水泡样呼吸声(医学称湿罗音)。 此时病人惊恐不安、心慌、口唇面部紫绀,严重者血尿或逐渐神志不清。 严重的肺水肿病情可迅速恶化,数小时内病人昏迷、死亡。 肺水肿的现场急救措施是绝对半卧位休息,两腿下垂,立即充分吸氧,最好 是含有50%~70%酒精的氧气,流量6~8升/分;立刻口服呋塞米(速尿)40 毫克/日。使用速尿可能会出现轻微恶心、腹泻、药疹、视力模糊、直立 性眩晕、肌肉痉挛、口渴等,注意开始用量不要过大,根据情况可加至80 毫克,2次/日。硝苯地平减少肺水肿。防治上呼吸道感染可用抗生素加地 塞米松4毫克(仅口服一次)。烦躁不安时,可用少量镇静剂。注意保暖,严 禁大量饮水。经初步急救,病情稳定后,迅速转移至海拔较低处。一旦呼吸、 心跳骤停时,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高原环境、长期缺氧等都可造成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多,血液粘 度升高。登山时出汗量过大,加上过快过深地呼吸,体内水分 消耗量增加,加重血液粘稠。粘稠的血液导致血液循环不畅, 供血供氧不足,不少人因此出现剧烈头疼,胸闷、气短、疲惫 等症状,严重时导致心力衰竭。所以,每天至少喝3~4升水来保 证机体水分充足,血液稀释后可以减轻心脏的负荷,减少高原 反应症状。水分补充合理与否,以尿量充分、尿液清澈为准, 并注意电解质平衡。
2.预 防
可服用一些缓解高原反应的药品:高原红景 天(至少提前10天服用)、高原安、西洋参 含片、诺迪康胶囊(对缓解极度疲劳很有 用)、百服宁(控制高原反应引起的头痛)、 西洋参(对缓解极度疲劳很有用)、速效救 心丸(不可多服)、丹参丸(治疗心血管)、葡 萄糖液(一盒五支的那种,出现高原反应的 症状时服用有一定的疗效)
2.慢性高原病
慢性高原病较少见。主要发生在久居高原或 少数世居海拔4000米以上的人。可表现以下 几种临床类型:
慢性高原反应 急性高原反应持续3个月以 上不消退者,称为慢性高原反应。表现为头 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 中、心悸、气短、食欲不振、手足麻木,有 时可有心律失常或 短暂性晕厥。
1.高原反应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为:头痛、记忆与思维能力减退、 失眠、多梦、气短、胸闷、厌食、头昏、乏 力等,部分人因缺氧而出现嘴唇和指尖发紫、 嗜睡、精神亢奋、睡不着觉等现象。高原反 应一般都在抵达高原4-5小时后出现,48-72 小时为发病高峰期,3天-7天内可自愈,对于 身体健康的人来说,完全可以不必惧怕。
情况。
紫外线是高原又一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因素。高原日照时间长,而且海拔越高,空气越
稀薄,大气中的尘埃少,空气的透明度相应增大,被吸收的太阳射线就少,太阳射线中的
紫外线也随之增强。通常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米,紫外线的强度就比在海平面的水平
增加3%至4%。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会引起日光性皮炎和高原晒斑,紫外线作用于中枢神
高原脑水肿是另一种重性高原病,发病急,常在夜间发病;发病率低,但死亡率高。其症状: 除早期高原反应外,还有剧烈头疼、呕吐甚至喷射性呕吐;逐渐神志恍惚、定向力差、个别 人出现抽搐、大小便失禁,最后嗜睡至昏迷。少数人可出现视网膜出血。 以往山友按经验来判断是否发生脑水肿,常采用的方法是让可疑脑水肿的人走直线,来判定 其定向力差否。从科学的角度说,此法不可取!发生脑水肿的患者,脑组织已严重缺氧,此时 让神志恍惚的人行走,很可能立即摔倒在地昏迷。这种加重损伤的检查方法,是要冒风险的。 正确的判断方法是让病人半卧位,嘱其按指令用手指指自己的鼻、耳朵、眼睛等,看其动作 能否准确。一旦不能,说明可能发生了脑水肿。 发现脑水肿和昏迷者,要迅速、连续给含5%二氧化碳的氧气直至清醒,清醒后仍间断给氧。 有条件的应用高渗葡萄糖、甘露醇、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色素C等治疗以减轻脑水肿,促 进恢复。可酌情使用中枢神经兴奋剂如盐酸山梗菜碱(洛贝林)、尼可刹米(可拉明)等。注意 水、盐和电解质平衡以及必要的抗感染措施。病情稳定后,立即下山,急送医院。 在缺氧的环境中,人们会利用加快、加深呼吸来改善缺氧状况,这样就使二氧化碳呼出量增 加,导致呼吸性硷中毒。呼吸性硷中毒不仅使脑血管收缩,还可因此造成意识丧失,引发高原 脑水肿。预防呼吸性硷中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报纸卷成圆锥状,在锥尖处撕开一个直径12厘米的小孔,将圆锥状的报纸紧贴面部,使呼出的气体再度吸回来,也就是将呼出的二氧化碳 再次吸回来,改善体内的酸碱度,纠正呼吸性硷中毒。 面对高原无须勉强 并不是每一个登上高原的人都会出现高原反应,高原反应的发生率、恢复的快慢与个体代偿 适应能力有关,个体差异很大,这次没有高原反应的人也未必在下一次登上高原时就没有反 应。有一些人会每次都发生高原反应,这些人就是高原反应敏感者或高度易发者。这里需要 提醒的是,高原反应并不是可以通过反复锻炼就可以克服的。所以,为了保证身体健康,建议 高原反应易发者不要继续登达这么高的地区,在低海拔地区健身登山一样能陶冶情操和锻炼 身体
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食物 谷类:米、面、玉米;淀 粉类:山芋、土豆、芋头、绿豆、豌豆;糖类:葡 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还有水果、蔬菜。 含 矿物质较多的食物
增加含铁、锌、铜等矿物质的食物摄入量1.含钙较 多的食物:豆类、奶类、蛋黄、骨头、深绿色蔬菜、 米糠、麦麸、花生、海带、紫菜等。2.含磷较多的 食物:粗粮、黄豆、蚕豆、花生、土豆、硬果类、 肉、蛋、鱼、虾、奶类、肝脏等。3.含铁较多的食 物:以肝脏中含铁最丰富,其次为血、心、肝、肾、 木耳、瘦肉、蛋、绿叶菜、小白菜、雪里蕻、芝麻、 豆类、海带、紫菜、杏、桃、李等。谷类中也含有 一定量的铁质。4.含锌较多的食物:海带、奶类、 蛋类、牡蛎、大豆、茄子、扁豆等。5.含碘较多的 食物:海带、紫菜等。6.含硒较多的食物:海产品、 肝、肾、肉、大米等。
5.高原其他常见疾病
一、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是急性高原反应的一种非特异表现。80﹪以上 的急进高原人群均有胃肠道症状,很多人进入高原那天起就 有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功能紊乱的表现,直到离开高原 后这些症状才会消失,或在高原居住1——2周后逐渐减轻。 因此不必惊慌但也不能忽视。
冷还可以降低人体呼吸道的抵抗力,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而加重心脏负担 。
不仅如此,寒冷还可原上湿度低、风沙大,一般在海拔2000米时,绝对湿度仅为海平面的一半,海拔
6000米至7000米时的绝对湿度不超过海平面湿度的3%至5%。低湿度的环境容易降低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