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思想中体现的心理学

合集下载

荀子“君道”论的现代心理学意蕴

荀子“君道”论的现代心理学意蕴

聊 生 。 至 于 “ 盗 贼 ”,苟 子 没 有 对 其 作 进 一 步 的 禁
展 开 说 明 ,但 我 们 可 以 想 见 它 ,如 果 让 它 表 现 出来 并 且 促 进 而 不 是 压 抑 它 ,让 它 指 引 我 们 的 生 活 , 我 们 就 会 成 长 为 健康 的 、富 有 成 效 的 和 快 乐 的人 ; 当然 ,作 为潜
需 要 ,如 吃 饭 、穿 衣 、住 宅 等 等 , 它 在 所 有 需 要 中 占绝 对 优 势 。 第 二 , 安 全 需 要 。它 指 人 们 希 望 生 活 在 一 个 安 全 、有 序 的 世 界 里 以远 离 痛 苦 和 恐 惧 。 第 三 ,归 属 和 爱 的需 要 。 这 指 人 们 渴 望 友 爱 ,渴 望 同 他 人 建 立 一 种 关 系 , 渴 望 在 他 的 团体 与 家 庭 中 拥 有
理 、安全 、 归属和 爱 、 自尊 以及 自我 实现 等 五个 方 面的基 本 需要 的理论 有相 通之 处。
[ 关键词] 荀子 ;君 道 ;人 的基 本 需要
[ 中图分类号 】B 2 . [ 献标识码 ]A 2 26 文 [ 文章编号 ]10 -0 3 (0 0 4 3 —o 0 4- 6 3 2 1 )0 7 4 能 ,人 的 内 部 天 性 的 实 现 和 健 康 成 长 要 受 到 包 括 自 然 、社 会 和 生 理 等 诸 多 方 面 的 环 境 条 件 的 制 约 , 其 中 ,基 本 需 要 的 满 足 是 无 法 绕 过 的一 环 。 以这 一 理 论 作 参 照 , 苟 子 所 谓 的 “ 生 养 善 人 ”、“ 班 治 人 ”、 “ 显 设 人 ”、 “ 藩 饰 人 ” 到 善 善 善 底 指 涉并要 满 足人 的哪 些基 本需 要 呢?君 主 又如何

荀子对人性的独特见解与心理学的关联

荀子对人性的独特见解与心理学的关联

荀子对人性的独特见解与心理学的关联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在人性问题上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这些见解与现代心理学有着一定的关联。

本文将从荀子对人性的理解以及与心理学的关联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荀子对人性的理解与传统儒家学说有所不同。

他认为人性本恶,与孟子的人性本善理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是因为人们的欲望无穷无尽,追求个人利益,缺乏道德约束。

他认为人性的恶是无法改变的,但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使人们的恶性得到抑制和控制。

这一观点与现代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学派有一定的共通之处。

行为主义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塑造作用,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到外界刺激和奖惩机制的影响,通过教育和训练可以改变人的行为模式。

其次,荀子对人性的独特见解与现代心理学中的自我控制理论有关。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通过修养和教育可以使人们的恶性得到抑制和控制。

他提出了“性恶”与“性善”之间的斗争,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自我控制来抑制自己的恶性,追求道德的善性。

这与现代心理学中的自我控制理论相呼应。

自我控制是指个体通过意志力和自律来抑制冲动和欲望,从而实现自我调节和行为的自主性。

荀子的观点强调了个体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的重要性,与现代心理学中的自我控制理论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此外,荀子对人性的独特见解与现代心理学中的动机理论有关。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是由于人们的欲望无穷无尽,追求个人利益。

他认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只有通过修养和教育才能使人的欲望得到约束和调控。

这与现代心理学中的动机理论相呼应。

动机是指个体内部的驱动力,推动个体行动的力量。

现代心理学中的驱动力理论认为,个体的欲望和动机是推动行为的重要因素,只有通过合理的调控和管理,才能实现个体的自我发展和社会和谐。

综上所述,荀子对人性的独特见解与现代心理学有着一定的关联。

他认为人性本恶,但通过修养和教育可以使人们的恶性得到抑制和控制。

这与现代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学派、自我控制理论和动机理论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荀子》人性论的实质及逻辑理路

《荀子》人性论的实质及逻辑理路

2016年第6期(总第149期)/十一月号现代哲学MODERNPHILOSOPHYNo 62016/GeneralNo 149/November《荀子》人性论的实质及逻辑理路孙燕青【摘要】遵循以生言性的路径,《荀子》以情欲为人性之本,将人性论与形而上相剥离。

由于人的欲望具有共同性,在欲多物寡的情况下,人性之“恶端”必然勃发。

“恶端”是客观的,但它不是“原罪”,也不是人性中的一个部分或因素,而是一种诱因,一种在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的必然趋势。

《荀子》由自然性的性伪分导出社会性的性伪合,再由性伪合而申礼治,其人性论的实质是性有恶端可化论。

在《荀子》,化性起伪的“化”不是改变而是教化之意,性伪合依旧立足于性伪分。

【关键词】性;恶端;伪;化;礼治中图分类号:B222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6)06-0118-05 之所以以“《荀子》人性论的实质及逻辑理路”而非“荀子人性论的实质及逻辑理路”为题,是因为本文研究的不是荀子这个思想家的人性论,而是流传于今、名为《荀子》这部著作的人性论。

冯友兰在论述荀况与《荀子》的关系时提到:“先秦传下来的私人著作,题为某子某子者,都是经过汉朝人,特别是刘向、刘歆编辑过的。

题为某子,意思不过是说,这是以某人为首的某一个流派的人所作的文章。

它实际上是一个总集,不是一个人的别集。

所以其中有前后不一致,甚至自相矛盾的观点和论点。

”①《荀子》中的部分篇章尤其是《大略》以下五篇可能出自荀学后人,以《荀子》为题,可能在表述上更加严谨。

同时,以《荀子》而不是以荀子为题,也在相当程度上避开了作者考证能力欠缺的局限。

从《荀子》而非荀子的视角出发,其人性论的逻辑理路如下:一、《荀子》的人性论遵循着以生言性的路径展开 是否具有形而上的性质,是人性论问题的重要前提。

《荀子》的人性论遵循着以生言性的路径展开,其性不具备形上的含义。

关于什么是人性,《荀子·正名》认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浅谈荀子“解蔽”认识论中的反思意向

浅谈荀子“解蔽”认识论中的反思意向

浅谈荀子“解蔽”认识论中的反思意向1. 引言1.1 荀子“解蔽”认识论的意义荀子“解蔽”认识论的意义在于其对于认识过程和认识方法的深刻探讨,对人类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进行了系统的思考。

荀子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时刻受到主观偏见和客观干扰的影响,使得人们无法真正洞察事物的本质,产生了“掩蔽”之误。

荀子提出了“解蔽”之说,指出人们通过“解蔽”,即通过反思主观偏见和客观干扰,才能够达到真知的境界。

荀子的“解蔽”认识论强调了反思和自我调整的重要性,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对荀子“解蔽”认识论的深入探讨和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认识到自我偏见和外界干扰对认识的影响,从而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和认识质量。

荀子的“解蔽”认识论对于当代哲学和认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为我们思考和解决认识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荀子“解蔽”认识论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对于古代思想的贡献,更在于其对于当代认识论研究的借鉴和启示。

1.2 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荀子“解蔽”认识论中的反思意向。

通过对荀子“解蔽”的概念、内涵以及对认识论的启示进行分析,本文旨在揭示荀子思想对当代哲学的影响,并进一步剖析其在认识论领域中的局限性。

通过对荀子“解蔽”认识论的价值、对当代认识论的启示以及展望未来研究方向进行探讨,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种对荀子哲学思想的新视角,同时也对当代认识论的发展提出启示和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荀子“解蔽”认识论,探讨其思想的现实意义,并试图寻找其在当代哲学中的价值和启示。

【2000字】2. 正文2.1 荀子“解蔽”的概念荀子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解蔽”的概念,这个概念在荀子的认识论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所谓“解蔽”,指的是人的本性受到外部环境和诱惑的干扰而产生的一种掩盖或遮蔽状态。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们常常被欲望、功利等因素所迷惑,从而迷失了自己的本真。

荀子强调通过学习并修养自己,可以逐渐摆脱“解蔽”的束缚,找回自己的本性。

荀子心理学思想

荀子心理学思想

荀子学习思想浅析———以其人性思想为中心摘要:荀子的学习思想以其人性思想为根基。

基于人的天性隐含善恶两端,具有可改造性,因而荀子十分重视学习。

在学习方法上,荀子强调以礼为先,重视后天努力,重视环境的影响,这些都着眼于对后天人性的改造,力求达到“化性起伪”的目的。

而在学习目标上,荀子的学习思想包含了不同的层次,而这些层次亦是人性向善的路向上的不同层次的体现。

荀子是战国晚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亦是集春秋战国时期诸家之大成的总结性思想家。

对其学习思想的探究,有利于对诸子学习思想进行整体性的研究。

作为荀子思想体系基石之一的人性思想,无疑对其学习思想有着重要的决定意义。

其学习思想的论述,从根本上是以其人性思想为中心展开的。

儒家学派历来重视学习,从孔子开始就是如此,“好学”乃是孔子评价弟子及时人的最高标准之一。

到《荀子》,更是在将学习贯彻全书的同时,复以《劝学》篇专论学习问题。

他说:“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

”《儒效》学习是唯一能够提高地位、提升智慧、获取财富的途径。

不仅如此,在荀子看来,学习,既有学成(甚至为圣人)的可能性,也有通过学习来限制人性之中恶端的发展以达到改恶从善的必要。

对人性的认识,是荀子整个人性思想与学习思想的基石。

在荀子看来,人出生之后,天性是相人性本身虽然同时包含着善端与恶端,但恶端却是这一对矛盾的主要方面。

要使人性向善,就必须采取某种手段来限制恶端的发展。

而这种手段就是礼义师法的教化,“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性恶》,以“师法之化,礼义之道”进行教化,人性就会变善。

这种礼义师法的教化,无疑就是学习。

无论是孔子,还是荀子,都十分强调对儒家经典的学习,尤其是对《礼》的学习,礼论更是荀子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

也就是说,通过学习,普通人可以限制恶端,从而使得人性在发展的两个潜在路向上选择善端,最终出现善的人性。

可以看出,人性之中有善端,提供了人通过学习向善的可能性;人性之中更有恶端,只有通过学习来限制恶端的发展,才能达到人性向善。

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史

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史

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史我国教育心理学起源非常早,曾经经历过古代辉煌发展期与近现代教育的摸索到现在教育心理学规范腾飞等阶段。

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古代思想家关于教育心理的思想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古代的教育实践中,就萌发了教育心理思想。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孔丘、孟轲、荀况、墨翟等思想家的著作中,已有不少有关教育心理的思想。

例如:1.关于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成长的作用的论述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荀子·劝学》)2.关于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的论述有:“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论衡·实知篇》)3.关于强调积极思考和刻苦钻研的论述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思而得之则深。

”(郑玄《郑志》)“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发于随。

”(韩愈《进学解》)4.关于学习要循序渐进的论述有:“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不善问者反此。

”(《礼记·学记》)“先易后难而渐入。

”(《郑玄《郑志》)5.关于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论述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礼记·学记》)“循循善诱。

”(《论语·子罕》)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这些教育心理方面的思想,到了汉、唐、宋、元、明、清各朝代虽不断有所充实和发展,但仍没有形成严密的思想体系,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清朝末年至1949年中国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教育心理学在中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清朝末年随着师范教育的兴起而出现的。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教育心理学家廖世承借鉴英国的教育心理学,曾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班授课,并在1924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

荀子的礼乐思想述略

荀子的礼乐思想述略
荀子的礼乐本质
《乐论》云:“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 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 音,形于动静。 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 之变尽是矣。 ”人的生活是离不开音乐、 乐舞的,因为必须满足人们感情的需要。 在《王霸》中,对于人们感情的需要有更 全面的叙述:“夫人之情:目欲綦色,耳欲 綦声,口欲綦味,鼻欲綦臭,心欲綦佚。 此 五綦者,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在《性恶》 中云:“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 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性 情者也。 ”可见,这是荀子的核心思想“性 恶论”的具体体现。 如此,就要“制雅颂之 声以道之……足以感动人之善心, 使夫 邪汙之气无由得接焉”。 就是说要用向上 的音乐、 乐舞诱导人们向善, 而不能堵 塞、反对,因此,墨子的否定音乐就该受 到批评。 《乐论》充分肯定音乐的潜移默 化作用,“夫声乐之入人也深, 其化人也 速”。 “乐者……而可以善民心, 其感人 深,其移风易俗”。 因此,“乐中平,则民和 而 不 流 ;乐 肃 庄 ,则 民 齐 而 不 乱 ”; 反 之 ,
第一乐与情感直接相关是内心情感的外发人皆有喜怒哀乐的情感而情感不能压抑必须表达宣泄表达宣泄则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媒介乐既能满足人快乐情感的表达又能转化人愤怒忧伤的情绪故乐就是这样一种不可或缺的媒介
文化广场
XINWEN AIHAOZHE 2009·10(下半月)
荀子的礼乐思想述略
□常丽文
荀 子 (约 公 元 前 313~前 238)名 况 ,字 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 孙卿。 中国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 泽)人,汉族。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 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 陵 (今 山 东 兰 陵 )令 。 《荀 子·乐 论 》是 《荀 子》书中的一篇,战国后期儒家学派论述 音乐的专著。 《荀子》 书中论述音乐问题 的,除《乐论》全篇外,还有《富国》、《王霸》 等篇的部分文字。 这些文字的主旨在于肯 定音乐的社会作用,同时批评墨家学派否 定音乐(见《墨子·非乐》)的观点。 《荀子· 乐论》是我国先秦时期一篇系统论述音乐 理论的重要著作。 它是荀子在稷下学宫时 所作,是为齐国统治者提供“一天下”的理 论武器。 荀子站在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立 场上,说明音乐对维护和巩固封建制度的 重要作用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一、论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有人会认为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如何在教育活动中加以应用的科学。

这种观点是将教育心理学看成是普通心理学的附属学科,忽视了教育心理学本身的独立性和特殊性。

事实上,教育心理学并不是将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拿过来简单地在教育领域中加以应用的学科.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的规律主要是指学生如何学习和教师如何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也就是说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对于“性质”一词可有两种理解:一是科学性质。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科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于教师教学的心理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与教育领域中人们的教育实践活动密不可分,教育心理学被看作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部分。

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心理学更偏重于社会科学的性质。

另一种理解是指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应用性,是一门基础理论与应用学科。

二、简述教育心理学产生、发展的简史.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就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并逐步形成一个独立的心理学分支的历史。

1.在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之前,历史上的一些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就曾运用心理学的观点,对教育问题进行过论述。

这便是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中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学观点。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强调教育与灵魂(心理)的联系。

从17世纪到19世纪,欧洲的一些著名教育家,如夸美纽斯、裴斯塔洛齐、赫尔巴特等都在他们的教育思想中涉及了心理学.2.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诞生需要满足三方面的条件即科学的心理学体系、科学的方法和适当的人才。

这些条件到了十九世纪后半叶至二十世纪初期已基本具备了。

叶浩生《心理学通史》【课后习题】(第1章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圣才出品】

叶浩生《心理学通史》【课后习题】(第1章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圣才出品】

第1章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课后习题和详解1.研究和学习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有何重要意义?答:(1)学习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有助于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全貌。

心理学史不仅是联结心理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纽带,也是整合当代心理学各个领域、各种取向、各种理论流派的一种力量。

(2)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的学习有助于理论思维的培养。

心理学是一门实证学科,对于心理学系的学生来说,掌握实证研究方法和技术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在任何一门学科中,如果没有理论思维,仅凭经验实证方法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心理系的学生来说,理论思维的训练同样是不可缺少的。

如果仅仅懂得方法和技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么在选择研究的课题和分析研究的结果方面就会产生极大的困难。

(3)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的学习有助于历史思维的培养。

历史性思维指的是一种站在历史的角度对历史事实进行综合分析的理论思维能力。

在心理学史课程的学习中,通过对心理学历史知识的分析和领会,学会以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这对于研究的选题,问题的讨论和正确认识各种人物和理论是有帮助的。

2.试简述中国古代哲学心理学思想九大范畴的基本含义。

答:(1)人贵论人贵论是万物以人为贵的思想理论。

它认为“人为万物之灵”、“人定胜天”。

人贵论有四种学说:①得气说;②智慧说;③道德说;④能劳动、直立、语言说。

(2)形神论形神论即心身论,是说明心和身、心理和生理关系问题的思想理论。

(3)心物论心物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心理和客观事物相互关系的思想理论。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的心物论思想认为“物”决定着“心”,客观事物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但不同思想家的具体提法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有:①“遇物而能貌之”说;②“精合感应”说;③“感而后应”和“感而后知”说;④“物至神应,应与物接”说;⑤“内外之合”说;⑥“在外之资”、“缘外而起”说。

(4)性习论性习论是关于人的生性与习性关系的思想理论,它跟遗传素质与环境教育问题有密切联系。

荀子与法家

荀子与法家

(二)它是产生上述事物的功能、运动或机制,这种功能、运动 或机制是人所看不到的。荀子把这种功能称为天职,有时又称其 为阴阳的运动。 天无论就其存在或是功能而言,其特点即在其客观性。它具有 自身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规则,“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 亡”。它不受人的主观意志的影响。人讨厌冬天的凛冽,但天不 会因此取消冬天。人不喜欢路途的漫长,但地也不会因此减少其 辽阔。 人的特点刚好与天相反,人是有为的。他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 经过有意识的奋斗才能取得成功。天是不可学、不可事的,但人 是可学可事的。比如说,像天时、寒暑这些现象就属于天;但强 本节用,养备动时这些活动就属人。正因为二者有这种区别,所 以二者的职能是不同的:天的职能是生长万物,但不能治物。人 的职能相反,只能治理万物而不能指令万物必然要生长成什么。
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 欲、人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荀子认为,人性是指人生下来就有的、原始的质朴的本性,它是 不可学、不可事的,而人生下来都是好利恶害的,所以说人性是 恶的,善是后天经过人为的加工而形成的,是可学可事的,故善 不是人的本性。 为什么说人性是恶的呢?荀子也提出了以下证明:(一)心理 学证明:依荀子上述一段话,显然,他是用诉诸人的本能的方法 来证明其命题。荀子说,什么叫性呢?“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而人生来就是好利、残忍、追求享乐的,顺其发展,肯定会导致 争斗、罪行和淫乱,这就说明人性是恶的。(二)逻辑的证明: 荀子借用了逻辑上类比的方法。他说,就像弯曲的树木要经过整 治才能直、钝的工具必须经过磨砺才能锋利一样,人后天如果没 有圣人的教导,就会变成小人,可见人性原本是恶的。
自己学都绰绰有余,何必一定要和我住一起呢?因为,“学问之 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的结论是,既然大家生来都是 善的,所以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尧舜(只是有些人自己不想成为圣 人而已)。先王就是因为人人都有这不忍人之仁心,才制订出仁 政的政策的。 孟子以性善论作为其推行仁政的政治主张的理论根据。但是, 当是各诸侯国对他的理论与主张并不首肯。各个国家、各个阶层 不但不行仁政,而且相互之间的争夺日趋激烈。正是在这种背景 下,荀子提出他的性恶论。荀子称: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

教育学与心理学协调共进探析

教育学与心理学协调共进探析

---------------------------------------------------------------最新资料推荐------------------------------------------------------教育学与心理学协调共进探析教育学与心理学协调共进探析一、国内外教育学与心理学的渊源教育学与心理学两门学科都是从哲学领域发展演变而来的,独立之后成为了新的学科,从本源角度来讲,两者同出一处,具有一些相同的特质。

早在古时,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孔子已在其著作中融入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思想,他所倡导的德治教化思想便是集合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特质,为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首先从教育学的角度阐述了人人身上都有可学之处的观点,再从心理学角度阐述了人人都有长处,都有优于自己的地方,对待他人要谦虚恭敬才能促进自身的学识增长,体现一种集大家之所长,时刻保持学习状态的教育理念,更是在其中融入了儒学文化中的谦作为教育心理学领域中的德育。

除孔子外,我国各个时期均有不同的代表人物,如古时的孟子、荀子、庄子、老子等大家的著作中,可见许多涉及教育学与心理学方面的阐述,因此,从古时及可考究的资料来看,便可知教育学与心理学的渊源颇深。

而国外对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可以通过学者的经历及其著作可见其发展轨迹。

1 / 5国外文献资料中记载中,对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最早是研究古希腊的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逐步发现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特性与相互之间的联系,并逐步将其从哲学中剥离出来,成为独立学科。

与此同时,许多著名哲学家也是心理学家与教育学家,如赫尔巴特、杜威,他们撰写的著作不但包含有哲学领域,同时也包括教育学与心理学方面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教育学、心理学两门学科的融合性与相通性,随着人们对世界认识的深入与分化,教育学、心理学才逐步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分别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解读荀子的教育思想

解读荀子的教育思想

解读荀子的教育思想作者:王晓菲来源:《文理导航》2010年第08期荀子,名况,又称荀卿,后人亦称之为孙卿子,战国水赵国人(今山西安泽)。

荀子约生于公元前335年(一作公冗前307年),其主要活动时期大概在公元前282年到前238年,最后隐居楚国兰陵,著书数万言而卒。

荀子一生游历各国,作为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好学者,荀子批判地继承了孔子的儒学,建立了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超越了孔子。

一、荀子教育思想的理论根基荀子的教育观不是无源之水,其理论基础就是《性恶》篇中所阐述的以“性恶论”为基础的人性论学说。

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他认为人生而有欲,有欲必有求,有求就会有争夺,如果顺从人的本性去发展,就一定会行恶。

人之所以能为善,全靠后天的努力,端正人性,“化性起伪”。

他认为只有通过后天的教育人性才能由恶变善。

关于这一点荀子从理论上作了论述:“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荀子·修身》)二、荀子的礼法思想在教育中的地位荀子认为要用“师法之化,礼义之道”去端正人“恶”的本性。

关于礼的内容,荀子认为应包括“养”和“别”两个方i酊。

所谓“养”就是“养人之欲,给人之求”,所谓“别”就是“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荀子·礼论》)。

所谓“礼”就是按照“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的规定去“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如果加以抽象,它就是一种准则,一种社会制度的法度。

知道了有关“礼”的内容,那么怎样才能使人们“从礼”、“法礼”、“隆礼”呢?荀子认为,首先人们必须锲而不舍地学“礼”;其次人们对所学的“礼”还要进行思考,即“思索以通之”;最后就是人们对“礼”要身体力行。

由此可见,荀子不仅详细论述了有关于“礼”的内容,而且对于如何“隆礼”也作了深入的考证,为人们如何进行社会道德法制建设以及其内容制定了详细的准则。

今天,人类已经跨入21世纪的大门,而生活在两千多年前封建社会的荀子思想对我们当前的道德文化建设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中外主要教育家心理学家及 其重要理论及观点

中外主要教育家心理学家及    其重要理论及观点

布鲁 纳
美国
1.结构化教材和发现学习模式(明确结构,掌握课 题,提供资料→建立假说,推测答案→验证→做出结 论) 2.领导美国20C60y的结构主义课程改革,主张突出学 科基本结构,让学生通过发现法学习,重视智力发展 (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反馈原则) 3.学习理论之现代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发现理论 强调认知学习和认知发展,提倡发现学习。学习的核 心内容是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 3教学方法:发现学习,新课标中也叫“探究学习”。 即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 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到学习 结果。 4.提出假设考验说,研究人工概念的形成(人需要利 用已有的知识主动提出一些可能的假设,即猜想这个 概念是什么)——人工概念是认为的、在程序上模拟 的概念,这种方法最早是赫尔于1920年首创的。 5.强调非特殊成分的迁移,也叫普遍迁移。即学习了 基本的普遍的概念或原理,可作为学习其他类似知识 的基础。 6.强调原理的迁移,即领悟事物之间关系基本,概念 或原理掌握得越深透,越能实现迁移。 7.概念形成的假设检验模型 基本模式为:假设→检验→再假设→再检验……直到 成功。 8.认知结构迁移说 产生式迁移说 产生式迁移理论则是针对认知技能的迁移提出 的,其基本思想是:前后两项学习任务产生迁移的原 因是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 越大。两项任务之间的迁移,是随其共有的产生式的 多少而变化的。所谓产生式就是有关条件和行动的规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古希 腊 古希 腊
3.“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 福”有力地推动了民主教育的进程。 4.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1.是我国第一个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教 育理论家 2.《教育史ABC》是中国第一部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写 成的教育史 3.《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 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世界第一本 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和民主主 义》)

犯罪心理学及常识

犯罪心理学及常识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只有近百年的历史,但是对犯罪心理的探讨却由来已久。

我国古代的史书上早就有探讨犯罪心理问题的记载。

公元前11世纪,周公旦就曾对犯罪的心理原因、犯罪动机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关于人性善恶的论战,其实就是对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的探讨。

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羞恶”、“是非”之心,有些人之所以干坏事,是因为受环境的影响。

他说:“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

”荀子则认为,人生来就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的不良本性,只有“师法”,即进行遵守礼义法度的教育,才不会作恶。

西汉初期,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认为“圣人”天生性善;“斗筲之徒”天生性恶;“中民”则既可为恶,也可为善,关键在于对其是否进行教化和以刑罚威胁。

可见,我国历史上许多政治思想家和学者已有关于犯罪心理的精辟见解,只是未能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

19世纪后期的欧洲,生产力迅速发展,从而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新兴的学科,如人类学、人休解剖学、心理学、生理学等。

同时,由于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犯罪率急剧上升。

因此,具体提示犯罪行煌原因、心理机制、犯罪者的人格特征,从而提供预防和控制犯罪的途径,就成了当时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在这种情况下,犯罪心理学逐渐形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

1872年,德国精神病学家K.埃宾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以犯罪心理学为书名的著作《犯罪心理学纲要》。

这本著作主要从精神病态的角度研究犯罪人。

1889年,奥地利的检察官和犯罪学家H.格罗斯出版了《犯罪心理学》一书,着重研究犯罪者的人格。

这两本专著的问世,标志了犯罪心理学的诞生。

犯罪心理学在我国的传播比欧美国家晚。

尽管我国历史上早就有关于犯罪思想的探讨,其历史比欧洲早得多,内容也更为丰富,但一直未能形成一门系统的独立学科。

本世纪30年代前后,西方的犯罪心理学开始传入中国。

当时我国有一些学者翻译出版了一批西方犯罪心理学著作,也有学者撰写出版了自己的犯罪心理学著作。

浅析荀子人性论思想

浅析荀子人性论思想

浅析荀子人性论思想摘要: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荀子在人性的研究上得出“性恶论”思想。

荀子人性论思想是特殊的“百家争鸣”时代的产物。

荀子深入发掘人性的特点,性论的精髓是“伪善”论。

关键词:人性论;“性善”论;“性恶”论;“伪善”论一、荀子其人荀子(约公元前313年—238年),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

因“荀”与“孙”字音相近,西汉时亦称孙卿,战国时赵国人,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

他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杂采先秦诸子尤其是道家、法家之精华,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和充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理论体系,是一位“儒而不纯”的集诸子百家思想之大成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思想家。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作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二、荀子人性论产生的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重要时期。

社会发生深刻的变革,井田制遭到破坏,奴隶制经济基础逐渐瓦解,奴隶社会的社会结构遭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激烈冲击。

原有的生产关系己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被淘汰,原有的各种规章制度不能适应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开始瓦解,原有的生活习俗也开始发生变化,礼崩乐坏。

新兴地主阶级养士成风,依附于地主阶级的士人纷纷提出改造社会的主张,文化空前繁荣昌盛,新思想新学派层出不穷,各门各派的思想开始涌现并产生激烈的碰撞。

虽然人们的生活遭受着战乱与动荡,思想却第一被解放出来。

许多学派的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形成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后世的各种思想都能在此找到源头,人们把这个思想发达,文化繁荣的学术盛况称之为“百家争鸣”。

荀子上承孔孟,兼修法墨道等学派思想精华,第一次论述了君主集权理论,其中许多论断还闪烁着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光辉。

李泽厚先生指出:“荀子可以说上承孔孟,下接易庸,旁收诸子,开启汉儒,是中国思想史上从先秦到汉代的一个关键”。

教育心理学概论

教育心理学概论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第一节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结合一、哲学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教育找到了它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一) 中国哲学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等在论述教育问题时,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学观点。

如孔子:1、“性习论”:主张人性是可以改变的,,而变化的原因主要来自后天的学习。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2、“学知论”:主张人的认识不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后天的学习中得来的。

3、“知行论”:在知和行的关系上,孔子更强调行。

4、“阶段论”:归纳为:“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实习---笃行”《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成书大约在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11年。

该书提出的许多教学原则,如“教学相长”、“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长善救失”等,都闪耀着光辉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二)西方哲学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1、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前,在哲学家们的论著中,人的心理被称为灵魂或精神。

有人认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所著的《灵魂论》(De Anima,又译《精神论》)一书,是一本最古老的心理学论著。

在人类历史上,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提出灵魂和生命肉体不可分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堪称把古代西方哲学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典范。

他的《灵魂论》为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和谐进行提供了哲学心理学的依据。

2、欧洲文艺复兴后,自然主义的教育运动对哲学心理学与教育实践的结合起了推动作用。

主要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J.A.Comenius, 1592—1670)、裴斯泰洛齐(J.H.Pestalozzi, 1746—1827)和赫尔巴特(J.F.Herbart, 1776—1841)。

夸美纽斯强调教育要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在哲学心理学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历史上,裴斯泰洛齐首先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3、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人是德国教育家、哲学家兼心理学家赫尔巴特。

教育学心理学名人

教育学心理学名人

教育学名人1. 夸美纽斯(17世纪)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的理论基础。

最早对班级授课制(兴起于17世纪的乌克兰)进行了阐述。

提出了“泛智教育”。

把教育学作为了一门学科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组织进行论述。

他主张“一切只是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这是以个人认识论为基础提出的教学论。

2. 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现代教育的代表。

他的思想集中反应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中。

他认为教学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

“教育即生长”。

它以新的知识观和知识形成观作为教学理论的基础。

将儿童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化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

3. 孔子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应在《论语》中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孔子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4. 马卡连柯提出了“平行影响”,促成了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

5. 卢梭的教育思想属于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代表人物。

6. 洛克(英国哲学家)提出的“白板说”是外栎轮论的典型代表。

他的《教育漫话》是独立教育学诞生的标志。

7.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教育家。

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

他的“产婆术”(体现了启发性)教育原则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原则相一致。

8. 舒尔茨(美国经济学家)1960年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上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基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他提出的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他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9. 赫尔巴特对教育学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以此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他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育过程。

他著有《普通教育学》将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

荀子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荀子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作者: 余铁城
作者机构: 泉州教育学院
出版物刊名: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24-27页
主题词: 教育心理学;荀子;社会化;道德规范;生活环境;生物性;社会性;老师
摘要:一、圣人化性起伪--论人的社会化 “性”在荀子,作“生性”解,指人的生物性,“伪”指“习性”是指人的社会性。

他认为“人之生固小人”,意谓生物性要不得,必须通过老师的教导,礼法的约束,以及社会生活环境的陶冶(习俗注错)转化而成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社会性。

这个“化性起伪”的任务主要由圣人委托老师来实现。

《荣辱篇》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思想中体现的心理学论文
荀子名况,字卿,后改称孙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世人尊称荀卿。

荀子的文章以及寻子思想在教育界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著作可谓是“百世之师”。

虽然心理学是从西方因过来的,常言道教育心里不分家,今天我从心理学的角度浅谈一下荀子的思想。

荀子思想中的认知、思维、动机以及后天环境的影响。

首先解释一下心理学概念上的认知、思维和动机。

认知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

习惯上将认知与情感、意志相对应。

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一定的功能系统,从而实现对个体认识活动的调节作用。

在个体与环境的作用过程中,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

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

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

它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思维对事物的间接反映,是指它通过其他媒介作用认识客观事物,及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已知的条件推测未知的事物。

动机,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

动机为名词,在作为动词时则多称作"激励"。

在组织行为学中,激励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

通过激发和鼓励,使人
们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使之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

首先荀子“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这一个观点跟心理学是一样的符合科学的,是符合马克思科学思想的。

不以意识而改变物质世界。

荀子思想中与认知心理学。

荀子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说的认真的表情和后天学习获得的巨大学习的重要,也就是说认知的重要性对客观事物认知的重要性,获取信息属性的重要性。

唯有对事物的客观正确认识,方能了解它的属性和功能,并加以对其运用和应用。

使其正确的借助外物而帮到自己的作用。

例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根据水的属性是平静的还是波涛汹涌的来决定今天是否外出打鱼。

君王根据百姓民情制定法律条文及充军,种植,收成,税收,军饷的确定。

如果君王不了解民情,认知不足国家的治理必然不会和谐,内忧外患,距亡已不远矣。

微服私访,体谅民生的皇帝自然会国泰民安。

我们的毛爷爷也是根据对当代中国国情的正确认知,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才有了革命的胜利。

学者文人为什么如此厉害,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何异能,而是他们懂得运用外界事物使自己能力变强。

如“顺而呼”“而
闻者彰”。

既然君子是因为“善假于物也”才成为“君子”的,那么我们如何去学呢?学以致用。

“学习”就是认知的过程,“致用”就是对认知的知识的一种思维并加以运用。

认知是思维的前提条件。

唯有认知与思维的结合才能实现创造性建设性的价值。

从此,学以致用强调了荀子思想中思维的重要性。

荀况学问博通,对过去学者多有批评,长于论辩,荀子不会轻易就接受别人的学说,在与其他夫子交流与辩论时荀子的大脑里进行筛选信息,然后语言思维组织反驳或著书立说。

说理透彻、结构谨严、重叠构成、辞采缤纷的著作潜移默化的体现了荀子对心理学思维的重视。

荀子亦强调环境因素。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因此君子应“居必择乡”,与文人雅士相处。

阐述环境对君子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

寻子的环境因素思想随后衍生了“怀子三月,出具别宫,目不斜视,耳不忘听,声音滋润,以礼节之,藏著金柜”等文章。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虽受先天遗传影响,例如气质等等,但是就是双胞胎兄弟的人格也不同。

人格的形成与变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跟个人经历、受教育程度,价值观的观输与形成等有关。

寻子思想和心理学都强调后天条件对一个人发展的影响,都证实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观点,要我们青少年保持与君子为伍,不与小人社会小混混为伴,不看价值观扭曲以及色情暴力电影书籍刊物,与良师益友同,共同进步。

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是有一定心理学依据,在荀子的生存年代出于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动机基础之上的行动一般都不是外表友善的。

战国末期战争不断,人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受到威胁。

前军粮,自卫杀人就变成了很平常的事。

有忧患意识的人都会为自己留后路想办法搞粮食,在别人攻击自己之前攻击别人,在战国末期这些看似很平常的事情却都由内在动机,出于为了生存与安全的动机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