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

合集下载

关于四川省德格县旅游开发的几点建议

关于四川省德格县旅游开发的几点建议

关于四川省德格县旅游开发的几点建议杨俊义,张慧利(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四川双流610213)摘要:德格县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脆弱的旅游经济与丰厚的景观资源十分不相称。

如何尽快地将资源转化为资本,加快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实现富民安康,是一项迫切的现实问题。

德格县的旅游开发要重点突出人文内涵,打造精品线路。

关键词:四川德格;旅游开发;景观资源1资源概况德格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西北部,东经98°12′~99°41′,北纬31°24′~32°43′,东与甘孜县毗邻,南与白玉县相连,西与西藏江达县隔金沙江相望,北与石渠县接壤。

全县辖26个乡镇,171个行政村,幅员面积约1.2万km2,人口约 6.8万。

县境属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系沙鲁里山脉北部金沙江峡谷地带,地形复杂。

最高峰绒麦峨扎山峰海拔6168m,最低点丁都桥麦曲河口海拔2980m,相对高差3188m。

全境以雀儿山为标志分为东北高、西南低的两大部分。

复杂的地质环境条件造就了如新路海、卡松渡、多瀑沟等奇特的自然生态景观群。

厚重的特色文化使德格县蜚声海内外。

其处康巴藏文化的核心区,拥有“康巴文化发祥地”和“格萨尔王故里”两大文化品牌。

德格印经院是迄今全国最大的藏文印经院,素有“藏民族文化宝库”之称;南派藏医药发祥于德格;世界最长史诗《格萨尔王传》的主人公岭·格萨尔王诞生于德格阿须草原;县境内藏传佛教五大教派并存;藏区三大画派噶玛噶则画派绘画与风格独特的建筑和民俗风情交相辉映,地域文化底蕴深厚且独树一帜(图1)。

德格县旅游开发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脆弱的旅游经济与丰厚的景观资源十分不相称。

如何尽快地将资源转化为资本,加快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实现富民安康,是一项迫切的现实问题。

2 县域旅游开发建议2.1 加强宣传促销,突出人文内涵德格县境内的自然景观资源虽然丰富,但由于地处偏远,交通可达性差,而且具有可替代性,因此不宜作为营销的重点。

民族歌手降央卓玛资料简介

民族歌手降央卓玛资料简介

民族歌手降央卓玛资料简介中文名降央卓玛别名美拉措·降拥卓玛国籍中国民族藏族性别女配偶丁珍曲扎身高1.76出生地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出生日期1984年2月1日职业藏族歌手毕业院校四川音乐学院经纪公司星浪潮明星经纪公司代表作品《走天涯》、《卓玛》、《呼伦贝尔大草原》等主要成就:获得第五届少数民族艺术节声乐表演一等奖获得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会演独唱金奖2005年毕业后,降央卓玛参演舞剧《梦幻康巴》,获四川省第五届少数民族艺术节声乐表演一等奖。

2006年,参加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会演,获得独唱金奖。

2008年4月发行第一张音乐专辑《这山这水》。

2009年1月,发行音乐专辑《金色的呼唤》;同年9月推出专辑《金色的辉煌》;12月发行音乐专辑《东女国》。

2010年4月发行音乐专辑《中国之声》。

2011年1月发行音乐专辑《金色的诱惑》。

2013年1月13日,中国文联主办“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2013春节大联欢”节目演唱《八月桂花遍地开》;同年2月1日,BTV蛇年春晚与台湾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费玉清合作演唱《一剪梅》《走天涯》等歌曲;2月8日,2013全球华人新春音乐盛典演唱歌曲《鸿雁》(蒙古语);2月10日,2013西藏卫视藏历年晚会演唱歌曲《琼吉达瓦卓玛》(藏语);2月13日,CCTV中文国际华侨华人春节联欢晚会演唱歌曲《卓玛》。

8月27日,CCTV光荣绽放——十大女中音歌唱家演唱会与享誉国内外的女中音歌唱家精彩演绎经典歌曲其中独唱歌曲《谁见过梦中的草原梦中的河》《烟花易冷》。

2014年2月19日,2014文艺界春节晚会,参与演唱歌曲《二十年后再相会》。

同年9月8日,2014年中央电视台《苏州月·中华情—2014中秋晚会》,降央卓玛和赵鹏演唱歌曲《乡愁》。

11月22日,“幸福云阳·能量亿联”群星演唱会上演唱歌曲《呼伦贝尔大草原》。

2015年1月,参加“圣洁甘孜幸福家园——2015年甘孜州精品文艺献春”活动。

德格旅游宣传片文案

德格旅游宣传片文案

这里,孕育了神秘多彩的康巴文化。

这里,勾勒着连绵不绝的旖旎山川。

这里,传唱着格萨尔王的壮丽史诗。

这里,启迪着都市未有的身心涤荡。

当旅行的意义被潮流淹没,当追逐远方的灵魂日渐迷失。

我们终将在这里与自己的内心相遇。

心归德格出发,把远方还给城市。

前行和驻足间,将沿途的生态旅游景区、文旅融合园区和美丽藏寨群落有机串连。

当旅行舍去目的,让旅途的要义自行收拢,一切都将不可抗拒地去往“心”的原点,走近德格,在生态与文化的完美融合中,在微风与经幡的私语中,探寻心之归宿。

在距离诗和远方最近的地方,安顿初心。

对应文旅项目:格萨尔游客中心、川青藏三省结合部游客集散中心抵达是另一种开始,停留是为了更好的出发。

当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当充满神秘与传奇的高原圣地,即将在眼前铺陈开来,稍稍驻足,想好自己为什么出发。

在梦境照进现实的地方,放牧尘心。

对应文旅项目:达吉牧场、觉如牧场遥远的风,吹落城市的风尘。

大草原的壮美足以承载任何对田园诗歌的向往,策马驰骋,将所有的烦恼都抛在身后。

挥汗扬鞭、驱牛赶羊,悠然自得中,时光也慢了下来。

在山鹰飞不过的险峰下,瞻仰红心。

对应文旅项目:雀儿山十八军进藏红色教育基地当你跨山越海而来,你要知道,脚下的路并非从来就有。

遥望危耸入云的雀儿山,你要知道,革命先烈的志气远比山高。

体验红色教育,怀揣感恩上路,你的下一步才不会迷失方向。

在与世相隔的生态秘境,唤醒灵心。

对应文旅项目:圣仙沟景区、野花岭景区山谷中的冰川融水,一路蜿蜒向前。

遇到峭壁陡坡,便顺势而下,倾泻成瀑。

一条条银色玉带,悬挂崖上,水花腾起云雾,宛如仙境。

山野中的浪漫,只有置身其中的人才会懂得。

踏入野花岭景区,化身野人,跟随人类原始本能的好奇心,探寻丛林深处的奇石秘境。

在与天地相拥的安逸中,享受舒心。

对应文旅项目:康巴阿尔卑斯式的度假乐园、“甲察”林卡一泓药泉,帮你褪去旅途的疲乏。

畅快无拘与天地相融,享受身心的自在放松。

风和日丽、百花齐放的日子。

与走出庭院的当地人一起,来到浓荫密布的林卡,搭起帐篷,熬起砖茶。

四川甘孜州藏族民居研究

四川甘孜州藏族民居研究

四川甘孜州藏族民居研究甘孜州位于中国四川省西南部,以其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藏族文化而闻名。

其中,藏族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本文将对四川甘孜州藏族民居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

甘孜州藏族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瑰宝,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

同时,藏族民居也是藏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特点。

对藏族民居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藏族文化,也有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甘孜州藏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其建筑风格深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同时又结合了当地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特点。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藏族民居不断吸收其他文化的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

甘孜州藏族民居的建筑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墙体材料:甘孜州藏族民居的墙体多采用石块、夯土、木材等材料,具有保暖、防风、防潮等功效。

建筑结构:藏族民居的建筑结构以木构架为主,注重梁、柱、檩、椽等部位的雕花和装饰,使整个建筑显得稳定而牢固。

居住空间:藏族民居的居住空间根据功能不同分为堂屋、卧室、厨房、仓库等,各空间相互连通又独立成体。

装饰艺术:藏族民居的装饰艺术非常独特,主要体现在屋顶、门窗、墙壁等方面。

屋顶常用琉璃瓦或石板瓦覆盖,门窗多采用木雕或石雕工艺,墙壁则喜欢绘制吉祥图案和佛像,表现出强烈的宗教色彩。

甘孜州藏族民居不仅是建筑的瑰宝,更是文化的载体。

其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宗教信仰:藏族民居深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建筑装饰中经常出现佛像、经文、咒语等元素,反映了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追求。

地域特色:甘孜州藏族民居结合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体现了地域特色的风土人情。

例如,为了适应当地的高寒气候,藏族民居的墙体往往厚实保暖,窗户设计则注重通风与采光。

家族观念:甘孜州藏族民居的建筑结构反映了家族观念和亲情关系。

德格旅游景点

德格旅游景点

德格旅游景点
德格县位于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县城。

这里有许多特色景点吸引着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1. 德格印经院:德格印经院是中国藏传佛教四大印经院之一,也是印度大教之杰作。

这里收藏着大量的佛教典籍,尤以《金刚经》最为著名。

2. 新都桥:新都桥横跨在大渡河上,是德格县的象征性建筑之一。

它是一座石拱桥,是中国四川省第一座以石料砌筑的桥梁。

3. 札达县:札达县是德格县的一个乡镇,也是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这里有壮丽的自然风光,被誉为“山水霞赵”之乡。

4. 丹巴县:丹巴县是德格县的一个辖县,拥有美丽的高原草甸、森林和湖泊。

而且这里还保存着中国最古老的纸张制作技艺。

5. 柳江古寨:柳江古寨位于德格县境内,是一个以藏族民居为主的古老寨子。

这里保存着完整的藏族传统建筑风格,可以感受到浓厚的藏族文化氛围。

6. 果洛拉若山:果洛拉若山是德格县的一个自然景观区,这里有原始森林、山峦和湖泊,风景秀丽,被誉为“藏东明珠”。

德格县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藏族文化而闻名,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探索和体验。

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典型案例

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典型案例

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典型案例
1.云南省思茅地区勐海县嘎波村
该村位于云南省勐海县,属于傣族村落。

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嘎波村大力开展当地的农业产业,同时发展旅游业,推进农村电子商务,通过自建工厂加工农副产品和妇女手工艺品等方式,实现了全村人脱贫致富。

目前,嘎波村是国家级贫困村的脱贫标杆,被誉为“红色富民示范村”。

2.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
该县是中国最大的维吾尔族高原草原,由于地处偏远,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为了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政府在该地区大力发展养殖业和旅游业,鼓励当地农民参与农业合作社,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了贫困户的脱贫致富。

目前,该地区已经实现了整体脱贫的目标。

3.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
德格县属于藏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政府在该地区大力实施扶贫政策,对当地农民进行产业扶持,同时开展夜校、技能培训等培训项目,提高当地居民的技能和学历水平。

目前,该县贫困率已经
下降到了很低的水平,而德格县通过开展旅游业,也成为了中国西南地区的旅游胜地之一。

4.贵州省黎平县天柱山村
黎平县天柱山村位于贵州省境内,属于苗族村落。

该地区采取包保干部的方式,对当地贫困户进行帮扶,帮助他们通过开展特色种植,养殖等产业实现脱贫致富。

同时,政府也加大对当地教育和卫生事业的投入。

目前,天柱山村已经实现了整体的脱贫目标。

藏族歌手降央卓玛

藏族歌手降央卓玛

藏族歌手降央卓玛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藏族歌手降央卓玛的相关介绍,欢迎阅读!藏族歌手降央卓玛的基本信息中文名:降央卓玛国籍:中国出生地: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星座:水瓶座血型:O型毕业院校:四川音乐学院主要成就:出色的女中音别名:张文秀民族:藏族出生日期:1984年2月1日身高:177CM职业:歌手代表作:《走天涯》、《卓玛》、《呼伦贝尔大草原》等经纪公司:星浪潮明星经纪公司藏族歌手降央卓玛的成长故事降央卓玛出生于德格县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从小帮助父母干农活,这造就了她勤劳不怕吃苦的好品质。

德格县风景秀丽,民风极其淳朴,降央卓玛耳濡目染,继承了这淳朴自然的风格。

在西藏的那段时间里,由于雪域高原高寒缺氧,降央卓玛的生活、学习、演出都不断遇到一个又一个她想意想不到的困难,然而,不管困难有多大,她都使劲咬牙顽强地挺住。

有时条件太艰苦,缺氧头疼得实在忍不住了,就偷偷找个没人的角落,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

哭完之后,一扭头,擦干眼泪又展示出灿烂的笑容。

每次下部队演出,官兵们都被她那浑厚醇美的歌声震撼着,降央卓玛的名字也叫得越来越响。

同时,她还虚心请教文工团里的各个资深编导,得到了他们的帮助与指导,艺术事业更上一层楼。

为了拥有更广阔的舞台,降央卓玛来到北京,开始在北京发展。

虽然这个城市对她来说有些陌生,但勇敢且不怕吃苦的她相信会克服种种坎坷,实现自己的梦想。

由于她一直在学校,并没有得到家人的消息。

直到她三年学习毕业后,回到家中才知道。

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降央卓玛感到非常的难过,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成了她的遗憾。

降央卓玛也十分怀念母亲,她将母亲的唯一一张老照片一直放在自己的钱包里,保存了很多年。

提起“母亲,也常常会触动她内心深处最敏感的地方,忍不住哽咽。

她也有许多歌颂母亲的歌曲,尤其在录《慈祥的母亲》这首歌的时候,每当伴奏响起,她就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哭了许多次,最后强忍着泪水才断断续续地录完了这首歌。

因为降央卓玛淳朴自然的性格,她结识许多好朋友,这些人也非常热心地帮助她。

歌手降央卓玛的基本资料简介

歌手降央卓玛的基本资料简介

歌手降央卓玛的基本资料简介降央卓玛是现代非常著名的歌手之一,至今还拥有着大量的粉丝。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歌手降央卓玛简介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歌手降央卓玛简介降央卓玛,女,藏族歌手,被誉为“天下最美的女中音”、“唱藏歌的德德玛”。

1984年出生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

2005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

已出专辑《这山·这水》、《金色的呼唤》、《金色的辉煌》、《东女国》、《中国之声》、《金色的诱惑》、《天下最美的女中音》等。

歌手降央卓玛的成长故事降央卓玛出生于德格县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从小帮助父母干农活,这造就了她勤劳不怕吃苦的好品质。

德格县风景秀丽,民风极其淳朴,降央卓玛耳濡目染,继承了这淳朴自然的风格。

在西藏的那段时间里,由于雪域高原高寒缺氧,降央卓玛的生活、学习、演出都不断遇到一个又一个她想意想不到的困难,然而,不管困难有多大,她都使劲咬牙顽强地挺住。

有时条件太艰苦,缺氧头疼得实在忍不住了,就偷偷找个没人的角落,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

哭完之后,一扭头,擦干眼泪又展示出灿烂的笑容。

每次下部队演出,官兵们都被她那浑厚醇美的歌声震撼着,降央卓玛的名字也叫得越来越响。

同时,她还虚心请教文工团里的各个资深编导,得到了他们的帮助与指导,艺术事业更上一层楼。

为了拥有更广阔的舞台,降央卓玛来到北京,开始在北京发展。

虽然这个城市对她来说有些陌生,但勇敢且不怕吃苦的她相信会克服种种坎坷,实现自己的梦想。

降央卓玛对父母的感情十分深厚。

在她于四川音乐学院学习的时候,她的母亲去世了。

由于她一直在学校,并没有得到家人的消息。

直到她三年学习毕业后,回到家中才知道。

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降央卓玛感到非常的难过,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成了她的遗憾。

降央卓玛也十分怀念母亲,她将母亲的唯一一张老照片一直放在自己的钱包里,保存了很多年。

提起“母亲”,也常常会触动她内心深处最敏感的地方,忍不住哽咽。

她也有许多歌颂母亲的歌曲,尤其在录《慈祥的母亲》这首歌的时候,每当伴奏响起,她就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哭了许多次,最后强忍着泪水才断断续续地录完了这首歌。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

一、德格县的基本情况1.概述德格为藏族传说中格萨尔王的故里、康巴文化中心,与西藏拉萨和甘南拉卜楞寺地区一起并称藏区三大文化交流中心。

德格位于川藏边界,隔金沙江与西藏昌都地区江达县相临,距州府康定588公里,距离成都958公里,海拔3270米,人口约8万,面积1.2万平方公里,辖1镇25乡。

格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西北部,地处东经98°12′ -99 °41′,北纬31°24′-32°43 ′之间,东与甘孜县毗邻,南与白玉县相接,西藏自治区的江达县隔江相望,北与石渠县接壤,全县总面积11955.55平方公里。

县城所在地为更庆镇。

德格县境属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系沙鲁里山脉,北部金沙江峡谷地带。

地形复杂,最高点为绒麦峨扎山峰,海拔6168米;最低点是和白玉县交界处的丁都桥麦曲河口,海拔2980米;全县相对高度3588米,全境以雀儿山为标致,将全县分为东北西南两大部份。

东北部高,总面积为7410平方公里,河谷宽扩平坦,土壤贫瘠,古夷平面保存完整,属川西北丘状高原地貌;西南部低,总面积为4545.55平方公里,为河谷深切,地势高差悬殊较大,属于高山峡谷地貌,境内有冰川30多条,有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30座。

河流以雀儿山为分水岭,形成东部的雅砻江水系,主要河流有雅砻江水系的巴曲、玉曲等到12条支流和金沙江水系的色曲,麦曲等等5条支流。

县境内陆干燥气候,属大陆性季风高原型气候,空气干燥,气温较低,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多年平均降雨611.7毫米,多集中在6至9月,年平均气温东北部0℃以下,西南部6.5℃,1月均温-18℃,7月均温14.5℃,无霜期80天,年均日照管2051小时。

[2]德格县截至2011年,全县辖五个工委,26个乡(镇),114个行政村,239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8万人左右。

其中藏族占97.9%。

系藏民族聚居的偏远、贫穷、落后的高寒山区。

2011年,德格县辖1个镇(更庆)、25个乡(达马、普马、岳巴、八邦、龚垭、白垭、俄南、竹庆、俄支、玉隆、错阿、窝公、温拖、年古、浪多、阿须、打滚、亚丁、所巴、中扎柯、上然姑、汪布顶、柯洛洞、卡松渡、马尼干戈)。

德格印经院——西藏高原上的万里墨香

德格印经院——西藏高原上的万里墨香

德格印经院——西藏高原上的万里墨香作者:十觞来源:《旅游纵览》2012年第01期青藏高原,一个可以洗涤灵魂的地方,朝圣的人们不断地涌向拉萨,可你知道吗,在这块土地上有那么一个院落,始终用最古老的工艺,印刷着藏传佛教的典籍,记录着西藏的文化。

它就是德格印经院,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德格县。

印经院构造独特,红墙高耸,绿树婆娑,幽静壮观。

靠大门侧为1楼1底,正房则为2楼、3楼,参差有致,是典型的藏式风格建筑。

德格印经院的魅力就在于它一直延续着古老的印刷技术,从经版的制作,传统纸张的使用,到手工的印刷流程,都让你觉得时间仿佛在这座院落里驻足。

红叶桦木是经版的唯一材料。

每年秋后,差民们上山选择顺直无结的树干砍伐,然后截成长100厘米、宽10厘米、厚4厘米的木块,用微火熏烤后,放进粪池沤制1个冬天。

次年,将木块取出,用水煮、烘干,推光、刨平后作胚板。

经过严格考核筛选的刻版工匠,根据技艺精湛的书法家写在纸模上的文字进行雕刻。

通常娴熟的工匠每天只能完成1块印版的单面刻制工作,而为了保证刻好,规定每人每天只能刻1寸版面。

图片中所看到的红色朱墨,是在印刷《大藏经》。

因为印经院规定:《大藏经》一律用朱墨(朱砂研细、搀胶,成红墨)印刷,以示尊敬,其余用黑墨。

印书用的纸同样是专门制造,由一种叫“阿交如交”的草根皮制成。

色呈微黄,质地较粗、较厚,但是纤维柔性好,不易碎,吸水性强。

同时“阿交如交”本身是一种藏药材,含轻微毒性,故造出的纸虫不蛀、鼠不咬、久藏不坏。

而由于气候关系,传统的印刷流程下每年的印经时间只有半年,从藏历3月15日至9月20日。

印刷过程中两人一组,一高一矮相对而坐,印版则放置在两人之间的斜板上。

一人用擦板蘸墨涂版,一人放纸,用磙筒一滚、揭下,一页书当即印成,如此周而复始。

印刷结束后,书页晾晒在各组固定区域的绳子上,干后收起,交给巴仲,由巴本(印经院总管)等3人进行最后一次检视校对,质量合格的,送齐书室理齐、磨平,四周涂上红色,捆扎起来,即为成品。

雪上下的宝库印轻院作文

雪上下的宝库印轻院作文

雪上下的宝库印轻院作文雪山下的宝库印经院在长江上游的金沙江畔、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更庆镇,有一处古老、吉祥聚慧的宝地——德格印经院。

它奇迹般地完整保存着32万多块经版和大量藏画版,(其中古旧印版228814块),现藏典籍830余部5亿多字,涵盖70%以上的藏文化典籍。

素有“雪山下的文化宝库”、“刻版印刷的活化石”、“藏文化大百科全书”等诸多盛名。

更让人称奇的是,德格印经院至今仍保持着数百年前传统手工雕版和印刷法,是目前世界唯一“活着的文化遗产”。

细心的人会发现印经院门口的路牌上写着“巴宫路”而不是“印经院路”。

这是因为本地的人都叫它“德格巴宫”。

泽尔多吉是德格县最著名的民俗文化专家,他认为“印经院”并不是一个准确的翻译。

“巴宫”在藏语中包含有印刷所、典籍保存地和文化殿堂的多重意思。

”该院于1729年(清雍正七年)由德格家族第十二代土司兼六世法王却吉·登巴泽仁创建,前后经过4代土司,历时近30年,才建成了3楼1底、建筑面积达到5450平方米的印经院。

德格印经院以收藏藏族文化典籍最广博、门类最齐全、完备而严格的管理、原材料制作考究,精湛的创工技艺,高质量的印刷,以及对建筑壁画、刻版及其他文物的全面保护,在藏区三大印经院(拉萨印经院、拉卜椤印经院、德格印经院)中位居首位。

关于印经院的选址有过三个传说:一是有一天太阳落山时,登巴泽仁土司在官寨外散步,梦幻般听到距官寨西南30米处的小山包上有儿童颂经的声音;二是金沙江对岸江达县(当时也是德格土司领地)通普叶绒村差民拉翁刻制了一部《长寿经》,当他用牦牛把经版驮运过金沙江准备献给德格土司时,却没想到牦牛在距离官寨只有一步之遥的这个小山包突然受惊,把经版撒落整个山冈。

三是登巴泽仁有一天梦到自己将完成一个珍宝,于是写信给著名的八邦寺勘布、学者曲杰久勒解迷。

曲杰久勒预见登巴泽仁会创立印经院,于是复信给他,表示愿和他共同完成这一珍宝。

登巴泽仁土司梦想把卫藏康区所有不同教派、典籍、观点和解释等都归纳到一起。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旅游景点:德格印经院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旅游景点:德格印经院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旅游景点:德格印经院德格印经院又称“德格吉祥聚慧院”。

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藏传佛教印经中心之一。

德格印经院设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城东欧普龙山沟口。

原是的德格土司官寨所在地。

清雍正七年(1729),被尊为法王的第十二代德格土司却杰·登巴泽仁,为发展佛教,在其家庙贡钦寺内另建佛殿,刻版印经。

其子杰色·索朗贡布继位后,又大兴土木,加以扩建,前后历16年始具规模,原名为德格贡钦寺印经院。

贡钦寺是萨迦派的主要寺院。

德格印经院中萨迦派的著述虽占有重要地位,但该院所刻印的佛教典籍,并不局限于萨迦一派。

除各派共同的藏文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以及适合中派研习的《续部全集》和《修法大全》外,既有萨迦派的《道果释义》,也有宁玛派的《续藏》、噶当派的《父法子法》、觉囊派的《百行论》等,甚至也不排斥本教的《黑白花龙经》。

印经院还收藏一部分个人文集的书版,其中虽以萨迦派的居多,如《萨迦五祖文集》、《萨班·贡噶坚赞文集》和《发思巴文集》,但也不拒刻其他教派高僧的文集,如《宗喀巴文集》渡江分前刻、续刻等。

印经院还大量刻印各派学者的著作,涉及到佛教哲学、历史传记、地理方志、医药、历算、语文、诗词等多方面的内容,既不囿于一家之言,又不拘泥于宗教经论。

德格印经院共积有21万余块经书刻版和少量佛教画版。

除少数书版的卷末只刻一面外,其余都是两面镌刻。

刻版所用木材,采用坚硬的红桦树。

木版先用火熏,烘去湿气,再在阴凉处晾干,使之不易变形。

印经院历来注重刻版质量,笔划雕深刻细,别有风格,而在刻书之前,对文字工作尤为重视。

负责校雠书稿和缮写的印经院秘书,都是博学之士。

德格印经院最早刊刻的《三体合璧般若八千颂》,雕镂精致,硃砂刷印,是所藏经版中的精品。

印经院创始人第十二代土司主持镌刻甘珠尔时,曾收集当时流传的版本,聘请八帮寺学者司徒·却吉迥乃整理,精心审阅校订。

历时5年,共刻经版33748块;丹珠尔的刊刻历时7年,共刻经版64512块。

德格发展现状

德格发展现状

德格发展现状
德格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是一个美丽的藏区县城。

近年来,德格县持续进行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首先,德格县的交通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新建的川藏公路贯通了县城,使得德格县与其它地区的联系更加便捷。

此外,德格县还建设了一条连接县城和周边乡镇的公路,方便了农村居民出行。

其次,旅游业成为了德格县的重要支柱产业。

德格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

著名的四姑娘山,就位于德格县境内,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旅游者。

县内还有峨眉山、碧峰峡、喇荣沟等风景名胜,都成为了游客们追求自然风光的好去处。

第三,农业发展成为德格县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德格县主要以农牧业为主,特色农产品有青稞、红薯和藏红花等。

近年来,德格县积极推行农业生产效益提升工程,改善了农民的种植和饲养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另外,教育和医疗事业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德格县建设了一所现代化的中学和小学,为当地的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

县城内还设立了一座综合医院,配备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优秀的医务人员,满足了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总的来说,德格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较为良好。

但是,仍然
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比如,交通设施尚不完善,农业生产和旅游业的规模还有待进一步扩大。

未来,我相信德格县会在各个领域持续努力,实现更好的发展,为居民带来更美好的生活。

德格印经院导游词英文

德格印经院导游词英文

德格印经院导游词英文Guide to Dege Sutra Printing House:Welcome to Dege Sutra Printing House, located in Dege County, Garze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Sichuan Province, China. Established in 1729, this printing house is known for its preservation and printing of Tibetan Buddhist scriptures. The printing process involves traditional woodblock printing techniques that have been passed down for generations.Visitors to Dege Sutra Printing House can witness the meticulous process of printing scriptures by hand and explore the vast collection of ancient Tibetan texts. The serene atmosphere and rich cultural heritage make this site a must-visit for those interested in Tibetan culture and Buddhism.中文翻译:德格印经院导游词:欢迎来到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德格县德格印经院。

建于1729年的印经院以保存和印刷藏传佛教经典而闻名。

印刷过程采用传统的木刻印刷技术,代代相传。

前往德格印经院的游客可以目睹传统的手工印经过程,并探索庞大的古藏文献收藏。

德格县中扎科乡村科村赵玛山体滑坡

德格县中扎科乡村科村赵玛山体滑坡

德格县中扎科乡村科村赵玛山体滑坡调查评价报告地矿眉山工程勘察院2010年7月1、前言1.1任务由来受德格县规划和建设国土资源管理局的委托,地矿眉山工程勘察院对中扎科乡村科村赵玛山滑坡进行现场调查。

1.2工作目的和任务依据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和相关规程规范及委托方要求,其目的是对该滑坡体进行现状调查、评价,并对其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作出预测、评价。

具体任务是确定已有滑坡体的特征、形成机制、规模、分布范围,预测其对地质环境的改变及影响及其次生灾害对影响范围内居民的生命财产的危害性。

1.3位置与交通德格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高原区,行政上隶属于甘孜藏族自治州管辖。

中扎科乡镇位于德格县东部约185km,位于G317国道北侧,有乡镇道路与G317国道相通,距G317省道约55km。

村科村赵玛山滑坡位于中扎科乡西约15km,距德格县约200km。

滑坡区有一条宽约1m的小路通至外围机耕道,距机耕道约3.5km,机耕道宽约3m,起点距外部乡镇公路约3km,总体滑坡区交通较为不便。

2、地质环境条件2.1气象与水文该区属大陆性季风高原型气候,受青藏高原寒冷气流控制,具有典型的高寒山区气候特征,总的特点是平均气温低,降雨量少,全年无绝对无霜期。

年平均气温东北部0℃以下,1月平均气温-2.8℃,最低温度-20.2℃,7月平均气温14.5℃,最高温度32.2℃。

无霜期81天,年均日照时数2044小时。

根据德格县气象局1971年至2000年观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22.1mm,年际间变化较大,年降雨量最大为782.7mm(1995),最小为423.8mm(1973年),每年降雨集中在6-9月,其降雨量达500.9mm,占全年降雨量的80.0%,月平均降雨量最多为133.9mm(7月),最少为1.6mm(12月);最大24小时降雨量为40.8mm,最大30分钟降雨量为19.3mm,最大10分钟降雨量为17.3m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德格县的基本情况1.概述德格为藏族传说中格萨尔王的故里、康巴文化中心,与西藏拉萨和甘南拉卜楞寺地区一起并称藏区三大文化交流中心。

德格位于川藏边界,隔金沙江与西藏昌都地区江达县相临,距州府康定588公里,距离成都958公里,海拔3270米,人口约8万,面积1.2万平方公里,辖1镇25乡。

格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西北部,地处东经98°12′ -99 °41′,北纬31°24′-32°43 ′之间,东与甘孜县毗邻,南与白玉县相接,西藏自治区的江达县隔江相望,北与石渠县接壤,全县总面积11955.55平方公里。

县城所在地为更庆镇。

德格县境属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系沙鲁里山脉,北部金沙江峡谷地带。

地形复杂,最高点为绒麦峨扎山峰,海拔6168米;最低点是和白玉县交界处的丁都桥麦曲河口,海拔2980米;全县相对高度3588米,全境以雀儿山为标致,将全县分为东北西南两大部份。

东北部高,总面积为7410平方公里,河谷宽扩平坦,土壤贫瘠,古夷平面保存完整,属川西北丘状高原地貌;西南部低,总面积为4545.55平方公里,为河谷深切,地势高差悬殊较大,属于高山峡谷地貌,境内有冰川30多条,有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30座。

河流以雀儿山为分水岭,形成东部的雅砻江水系,主要河流有雅砻江水系的巴曲、玉曲等到12条支流和金沙江水系的色曲,麦曲等等5条支流。

县境内陆干燥气候,属大陆性季风高原型气候,空气干燥,气温较低,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多年平均降雨611.7毫米,多集中在6至9月,年平均气温东北部0℃以下,西南部6.5℃,1月均温-18℃,7月均温14.5℃,无霜期80天,年均日照管2051小时。

[2]德格县截至2011年,全县辖五个工委,26个乡(镇),114个行政村,239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8万人左右。

其中藏族占97.9%。

系藏民族聚居的偏远、贫穷、落后的高寒山区。

2011年,德格县辖1个镇(更庆)、25个乡(达马、普马、岳巴、八邦、龚垭、白垭、俄南、竹庆、俄支、玉隆、错阿、窝公、温拖、年古、浪多、阿须、打滚、亚丁、所巴、中扎柯、上然姑、汪布顶、柯洛洞、卡松渡、马尼干戈)。

2.交通川藏北线(317国道)经过德格,从康定有班车发往该地。

10月份到5月份当地降雪,雀儿山一段路况较差。

夏季是雨季,川藏线有时会出现塌方和泥石流。

但一般而言,乘车去德格并不是困难的事情。

如果从康定坐班车前往,一般在出发后第二日下午三点到达;如果从成都出发,则须先乘车到达康定。

目前,德格县境内通乡的公路已经全部完成,通村公路部分完成。

3.通信状况德格县目前电信网络覆盖率不高,乡政府级基本普及固定电话。

镇所在地、317国道附近的手机基本可以正常使用,但许多村子通讯仍较困难。

特别是冬天通信特别困难。

4.语言交流政府所办学校均有能顺利进行交流的懂汉语的教师,极个别普通话能力较差,汉话中夹杂比较重的川音,但说得慢一些,一般都能顺利交流。

而地居偏远的藏人懂汉语的不多,入户调查时必须要有翻译。

政府所办学校的孩子、在县城所在地的,小学三年级就基本能用普通话进行正常对话;乡村级小学同龄孩子表达能力弱一些,但基本都能听懂。

三、德格的经济情况1. 地理与经济德格县山多地少,大致以雀儿山为界,东部为纯牧区,西部为半农半牧区。

东部牧民的经济状况,因交通不便。

复杂的地质地层构造运动,形成境内多处奇险景区,冰川掘蚀形成的新路海、木日错高原湖泊,河流深切形的“一线天”;四季冰封的绒麦峨扎雪峰和大小冰川。

东和西部半农半牧区的农业种植的主要是青稞,平均亩产不到300斤,由于气候及种植技术、种植成本的原因,地区一年只有一季收成,每亩市场价格约240元人民币。

挖虫草是当地农牧民第二项,很大程度上也是更重要的收入来源,他们到别的县乡去缴纳高价的山价费,时间集中在每年五六月份,平均每户家庭每年可以有三四千元的虫草收入。

养殖方面,由于地理和气候原因,草场不怎么理想,大多家庭拥有的牦牛并不多,几乎没有什么出栏出售的,当然,也有个别家庭加工成酥油外卖。

由于气候、饲料少等原因,几乎没有其他牲畜的养殖。

2.三通情况交通方面,通乡公路基本完成,通村公路近一半几乎完成。

但从路况和当地气候看,去往很多乡村仍多有不便,特别进入冬季后,一些乡村基本与外界隔绝;同时,牧区居民点间相隔很远,到达不便。

而绝大多数乡村间也没有班车,只有包车或骑马前往,所需时间从几小时到一两天不等。

照明方面,据介绍并结合在村实地温和阿须拖片区走访村民家所获得的信息,相当数量的乡村仍不通电,居民照明多使用蜡烛(一年平均约使用800只),有部分居民购买了太阳能蓄电池,但因功率较低、据观察,所产生的电能很难提供孩子看书学习的足够照明。

用水方面,当地的所有农田和牧场主要靠天降雨,基本没有有效的灌溉设施。

乡村居民饮用水主要靠引山泉或从远处水源背水。

3.就业机会当地没有大型工矿企业,县城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十分有限。

因受限于语言、文化、宗教、交通等多方因素,外出劳务输出数量极少。

未在政府机关了解到当地个体手工业情况,凭观察来看太发达、没有较大规模的产业,因此估计也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德格的教育情况1.学校与学生全县1镇25乡,共有政府管理的小学42所,其中28所是乡小,均为有一至六年级的完小,14所为村小,另外还有若干所民间自己筹办的小学,如此次调查所涉及的年古、扎科、燃姑、温拖等小学。

全县有两所中学,均只设置初中部。

德格县中目前有3个年级,全部学生406名。

马尼干戈藏文中学,共有学生258余名。

两校学生初中毕业后如继续上学,须到康定、泸定、甘孜甚至成都就读。

目前大多数学校采用的是双语教学,包括小学和中学;但在县城小学,调查发现藏语教学只在小学一二年级进行,三年级后统一使用汉语教学。

甘孜州境内专门的藏语学校有三所:康定四川省藏校(中专)、新都桥藏文中学、马尼干戈藏文中学。

2.就学与失学目前德格县的适龄儿童就学率,据我们调查,综合各方信息,大约为85%,而个别地区情况会更严重,也许不足50%。

当然,教育是一项投资效果拖后显现的工程。

目前的就学率、就学情况,是三五前的工作体现,应该肯定的是,从现有的一二年级学生入学率来看,近几年,无论是国家还是当地政府,都下了大力来保证入学、就学。

但由于观念不同、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等原因,与内部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关于失学率,从县教育体育局获得最近三年升学资料,经比较发现,在小升初的过程中有一半的孩子失学,而在初升高的过程中,只要能坚持到初三,基本会尽全力上高中、职高或五年制大专,所以该阶段的失学率并不高;反而在初中三年的过程中,会因就学年龄较大、费用升高等原因而流失。

从德格初级中学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学生大量流失给学校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生源的严重不足。

以该中学为例,该校开学后,新初三年级学生只有68名,而全县去年小学升初中的学生数为 330人。

按普九的标准来计算,就2012年3月的入学情况来说,德格县26个乡镇离县城越偏远的乡村,入学率月底,有的乡镇只有21个学生,绝大部分乡镇中心学校入学率各根本达不到百分之五十。

导致这种情况的最根本、最直接的因素就是:1、孩子们的家庭极为贫困,孩子们不上学,在家里劳动帮着家人维持最根本的生活;2地理环境、气候极为恶劣和较多的自然灾害的发生;3农牧民家长的观念。

3. 学生花费(大致数据,需进一步核实)目前德格县普九工作尚未完成。

虽然在藏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用交纳学费,但镇上的小学每人每月要交纳 60元的生活费,初中每人每学期大约要交纳一费制157元,再加上大约60元/月的生活费,共计每学期约四五百元的费用。

在乡小及政府管理的村小,每个学生不用交纳任何费用,同时每人每月有40元伙食补助(直接补贴到学校开支中),但僧多粥少,学生管理较吃力。

由于语言、教育水平等原因,德格孩子上高中后,和康定、甘孜等地孩子相比,成绩一般不太好,而且是到外地读高中、各项费用也比较高。

4.就学率低与失学率高的原因至少在小学部分,“观念和贫困”应该是造成失学率的主要原因。

如果读书对孩子和家庭没有带来看得见的实际收益,上学吸引力小是很正常的。

而造成读书无用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教育的内容相对藏区的孩子来说难度高、又缺少实用性;二来由于教育质量不高、就业机会少,学生在小学或初中毕业后基本没有可能去有效地改变原有生活状况。

当然经济因素仍是不可忽视,特别是在小升初与初升高阶段,表现尤为明显。

虽然国家已积极推进了许多民族地区的特殊教育政策,但缺乏现金收入来源仍使供养孩子读书成为沉重负担。

另一方面,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考虑,孩子如果不读书,则将成为家里劳动力,特别是在挖虫草的季节,孩子所能给家庭带来的经济价值很大。

地理和交通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东部的牧区,很多孩子不上学或者辍学是因为居住地分散,交通不便,路上花费时间过长,上学路途不够安全,这些也导致很多牧民不送孩子去乡级完小读书,而只愿就近选择比较近的村小(或寺庙办)里就读。

同样情况也偶尔存在于西部半农半牧区。

五、对三所学校的调查1温托乡小学甘孜温拖乡位于德格县东北部,距离县城243公里。

全乡幅员面积278.8平方公里,海拔3620米。

全乡664户,3364人。

绝对特贫困224户,1280人。

贫困户人口占全乡百分之七十。

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很高,全乡百分之70的人口从没有吃过大米和面粉,就是每顿吃饱糌粑都成问题。

学生吃的是:黑稀饭混糌粑加点豆瓣。

这里有一所乡小学,两所村小学。

温拖乡小学校有285名学生,其中有60名孤儿;党批村小学有学生58个;仁古村小学有学生86个。

孩子们不得不帮助大人解决基本生计问题,辍学率比较高。

在校的老师和校长加起来一共有12名。

2.八里达乡八美爱心希望小学对该小学情况的了解:该小学所在的八美村距离乡镇较远,需先乘车20分钟到山下,再徒步或骑马3个小时以上到达。

该学校的创建背景已在LOH内部论坛公布,不再重复。

到达德格的第二天,我们实地探访了这所僧民所办小学,并与主办者格勒郎加上师、学校老师及同学进行了沟通。

学校现有学生86名,主要为八美村村民的孩子,也有少数孩子来自附近的两个村子。

学生中有一半多为孤儿或单亲家庭,年龄从7岁到14岁不等,分为两个年级。

学生汉语能力普遍很差,无法听说汉语,大多连用汉语写自己的名字也困难。

学校现有教师两名,均无国家认可的教师资格。

男教师为本村委会计,教藏语;他的女儿,毕业于德格县中,担任汉语和数学教学,但其本人汉语能力也很差,几乎不能进行有效沟通,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目前孩子的资助情况良好,已经结对14多名,还剩下14名。

这所学校建立至今基本未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联系,尚未归于政府管理范围,因此政府规定的学生教育补贴、师资配备等均未能享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