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章节气候形成1

合集下载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特点:夏季高 高 温多雨,冬季 温多雨 寒冷干燥。
大陆的内部, 大陆的内部, 终年受大陆气 终年受大陆气 团控制,降水 控制, 较少。 较少。
两极地区以辐 两极地区以辐 合下沉气流为 合下沉气流为 主,全年降水 稀。
张 家 港 高 级 中 学 倪 洪 祥
D C B A B C D B
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 气候
气候
北半球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 北半球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
1、气温日较差: 、气温日较差: 大陆性气候---大;海洋性气候---小 大陆性气候 大 海洋性气候 小 2、气温年较差: 、气温年较差: 大陆性气候---大 海洋性气候 小 大陆性气候 大;海洋性气候---小 3、最高气温月: 、 气温月: 大陆性气候---7月;海洋性气候--8月 月 海洋性气候 月 大陆性气候 4、最低气温月: 、 气温月: 大陆性气候---1月;海洋性气候--2月 月 海洋性气候 月 大陆性气候
2000.10.18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一、气候的形成因子:
1、气候的概念:一个地区内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 、气候的概念 一个地区内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 一个地区内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 2、形成因子:A、太阳辐射 、形成因子 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最根本的能源。 大气运动最根本的能源。 太阳辐射 大气运动最根本的能源 B、地面状况 地面状况——大气直接的热源和水源。 大气直接的热源和水源。 地面状况 大气直接的热源和水源 C、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双重性质 双重性质。 大气环流 双重性质 D、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释放能量、改变地表特性 释放能量、 人类活动 释放能量 改变地表特性。 大气环流 太阳辐射 地面状况 人类活动

《气候的形成 》课件

《气候的形成 》课件

气候对人类的影响
1 农业
气候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 长和产量,农民需要根据 气候条件进行适时的耕种 和防灾。
2 健康
气候与疾病传播、人体生 理健康等密切相关,了解 气候对健康的影响有助于 预防疾病。
3 能源
气候条件影响能源的开采 和利用,如气候变暖导致 冰川融化,影响水电等能 源产生。
气候的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是变化的,但全球气候变化指的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系统的长期变化,如全球变暖。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包括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森林砍伐和土地利用变化、能源消耗与排放等。
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 的影响
1 海平面上升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水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地区。
气候带的划分
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我们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气候带,包括北极气候带、寒带气候带、温带 气候带和热带气候带。
北极气候带
北极气候带气温极低,地处高纬度地区,寒冷和干燥的特点,常年覆盖着冰 雪,植被稀少。
寒带气候带
寒带气候带地处高纬度地区,冷,年降水量适中,以冰雪覆盖的冻土带为特征,植被以针叶林为主。
气候是如何形成的?
1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提供了地球上所有气候现象的能量 来源。
2 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导致了赤道和极地地区的温差,进 而影响了气候分布。
3 大气层
大气层可以吸收、反射和传导太阳辐射,调 节地球的能量平衡。
4 海洋
海洋对气候起到重要调节作用,通过海洋环 流和蒸发-降水过程影响热量分布和降水分布。
降低能源消耗
减少能源消耗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如合理使用 能源、推广可再生能源等。

气候形成详细

气候形成详细

2.四个地区中,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的是
A.甲
B.乙
气候形成C详.丙细
D.丁
上图中甲、乙、丙、丁表示的四种气候类型依次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B.高山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高山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高山气候
南、北纬10°~ 20°之间
热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 差异;气压带、 风带位置的季 节移动
终年高温,分 旱季和雨季, 年降水量大。
10°N~25°N之 间大陆东岸
热带沙漠气候
受副热带高压 和信风带控制
终年炎热干燥
气候形成详细
南、北纬20°~ 30°大陆西部和
中部
气候类型
形成原因
气候特点
分布规律
地中海气候
A.①
B.②
C.③
D.①④ D.④
气候形成详细
如下图是根据甲、乙、丙三地各月平均气温和各月平均降水
量所作的区间统计图,读图完成3~5题。
3. 丙的气候类型可能是
A. 温带海洋性气候
B. 温带季风气候
C. 热带雨林气候
D. 热带草原气候
4. 甲、乙气候在地区上的分布差异是
A. 甲在大陆东岸乙在大陆两岸
月平 均
气温 (℃)
-7.3 -2.5 5.3 11.7 16.7 20.5 22.4 21.0 15.9 9.4 1.6 -5.7
月平
均降 水量
0.5 0.6 2.5 6.0 13.0 11.0 19.8 28.5 17.0 9.0 1.6 0.5
(mm)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典型地区 亚欧大陆和 北美大陆的 北部
气候成因 全年受极地 气团控制
气候特点 冬长而寒,夏短 温暖,降水较少
气候 气候 带 类型 寒 带
分布 规律
典型地区
亚欧大陆和 北美大陆的 北冰洋沿岸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
北半球极 苔原 地附近的 气候 沿海
纬度高,太阳辐射 终年寒冷,降水少, 弱,受极地气团或 蒸发弱,多云雾 冰洋气团控制 (全年严寒)(<125毫米)
特征描述及成因分析
特征描述及成因分析
特征描述及成因分析
气候类型的判断:根据气象资料
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具体步骤如下: A、 先以气温定带,缩小范围:最低气温月均 温在15℃以上,为热带(四种)气候。 最冷月 均温在0-15℃之间,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 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低于0℃, 为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B、 再以降水定型,锁定目标。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一.天气与气候
大气状况
短 时 间 表 现
长 时 间 表 现
气 天气 候
二、气候形成因子
1、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最根本的能源。 2、地面状况----大气(对流层)的直接热源和水源 (1)海洋与陆地:海洋热容量比陆地大 (2)平原与山地:地势高,气温低 (3)裸地与植被覆盖地:裸地的反射率高 (4)迎风坡与背风坡: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少 (5)暖流与寒流: 3、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调整了全 球水热分布,另一方面它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 4、人类活动----释放能量、改变地表特性
最冷月均温
温带大陆性气候在0º C以下 降水季 节分配 温带海洋性气候-----较均匀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

高中地理必修上册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气候形成因子亚欧大陆气标准版文档

高中地理必修上册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气候形成因子亚欧大陆气标准版文档
的气温和降水“特点终。 年高温”的特点,而极地气候则“终年低温”。 ②a海影同响洋海一小影陆,纬响状气度大况温地,不年带气同较内温,差,年气受、较候下日差显垫较、示面差日出性均较海质较差洋的大均性影。较和响小大,,陆气后性温者,不受前同海者:洋受 ④②ba日 ②①①a日c冬(以的③(a日a日(④132)))大人较同太赤较季亚气人较较大分 形 分海海山海海4陆 类 0差一 阳 道 差 受 、 温 类 差 差 陆析成析陆陆地陆陆°东活均 纬辐地均西欧和活均均东气气气状状的状状N岸动较 度射区较风、降动较较岸候候候S况况坡况况~:一大 地通,大带非水和大大:的的的不不向不不6处方。 带过盛。控大特大。。处气各降0同同影同同°在面内大行制陆点气在温个水,,响,,N季通,气上,世。及季特因状气气到气气S风过受和升多界下风地点子况候候降候候环下下下气气气势环区:是:显显水显显流垫垫垫流旋候面流,相主示示:示示控面面面,活分之控终互要出出迎出出制间性影终动布间制年关受海海风海海下接质响年,模相下受联大洋洋坡洋洋,影的气多暖式互,西的气性性多性性冬响影候雨湿图影冬风。环和和雨和和季气响。。多为响季带流大大,大大盛候,雨基、盛的形陆陆背陆陆行,气。础相行控势性性风性性干同温,互干制的, , 坡 , ,冷时不将制冷,影前前少前前的又同全约的全响者者雨者者偏直:球、偏年:受受。受受北接气构北降海海海海风影压成风雨洋洋洋洋,响带了,均影影影影降到、复降匀响响响响水气风杂水。大大大大少候带的少,,,,,。、气,气气气气夏季候夏温温温温季风。季年年年年盛环盛较较较较行流行差差差差湿与湿、、、、润海润日日日日的陆的较较较较偏分偏差差差差南布南均均均均风图风较较较较,有,小小小小降 机 降,,,,水结水后后后后较合较者者者者多,多受受受受。如。海海海海下洋洋洋洋图影影影影,响响响响分小小小小析,,,,不气气气气同温温温温气年年年年候较较较较类差差差差型、、、、

第六章气候的形成1-PPT精品.ppt

第六章气候的形成1-PPT精品.ppt

以上这四种属性在一定的外因条件下,通 过气候系统内部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 生物过程而相互作用,并在不同时间尺度 内变化,形成不同时期的气候特征。
2006-11-29
6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由以上各属性的分析,可将气候形成的因 子归纳为: ①太阳辐射 ②宇宙地球物理因子 ③环流因子(包括大气环流和洋流)
2006-11-29
15
冷纬球温那洋流流擦中哥岸北莫流度向度利暖流 的 速 力的湾北太桑:4南比冷流的 流 远 的0湾,流平比在的流流°:流 向 比 影流而。洋克副一经,附在向 并 风 响水且这西暖热支地在近副除不速,温还支部流带沿方北,热受和小愈就有暖有,高副的太乃带风风。向很一洋黑南压高水平受高力向从下高部流潮大北东温洋西压作一铅层,分流暖西侧侧低沿风西用致直流势南量流洋盛南,美影侧外 , 方 速力 赤 大 , 有行 流 所 国响,还 在 向 愈也 道 , 在 巴西 , 以 西折具受北 而 小很洋 对 南 西向风 因 是 岸有地半 言 ,强流 沿 太 暖东, 为 冷 有流转球 , 至,注 岸 平 流流上 这 流 加向偏要 洋 一它入 气 洋 。,述 种 。 利中向向 流 定不, 候 有遇暖 洋 例 福高力右 的 深仅然 影 东洋 流 如 尼到纬和偏 速 度有后 响 澳大流 是 , 亚度海, 度 减北出 特 大陆在 从 在 冷方水南 以 弱赤佛 别 利,副 高 北 流向摩半 海 为道罗 显 亚分高 纬 大 ,的擦球洋零洋里著暖向西向西在洋力要表。流达。流南侧赤洋南流的向面的海与、北向道沿太。作左为水峡此在流极方北平例用偏最流,相南动地向非洋如,。大汇沿对印,方流西有,因洋,入美应度在向动岸秘大此流因墨国,洋北流,有鲁西洋的摩西东在有半到其加冷洋
④下垫面因子(包括海陆分布、地形与地 面特性、冰雪覆盖) ⑤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候的形成 》课件

《气候的形成 》课件

暖流对气候的影响
01
02
03
04
暖流
由于水温较高,能够向周围地 区输送热量,对气候产生影响

增温作用
暖流经过的地区,气温会相对 较高,导致该地区的气候变暖

降水变化
暖流能够影响周围地区的降水 ,有些地区会出现降水增加的
情况。
海洋生物资源
暖流能够为海洋生物提供适宜 的生长环境,因此暖流地区的
海洋生物资源较为丰富。
05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的影响
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能够吸收和重新 辐射热量,导致全球变暖。
排放增加
由于工业化、燃烧化石燃料和森林砍伐等活动, 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
气候变化
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引发极端天气 、海平面上升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山脉的屏障效应
山脉能够阻挡来自寒冷的高纬度空 气,因此在山脉的迎风坡,气温较 高。
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迎风坡降水多
当气流遇到山脉时,被迫上升, 水汽冷却并凝结形成降水,因此
山脉的迎风坡通常降水较多。
背风坡降水少
气流在背风坡下沉,温度升高, 水汽减少,因此背风坡的降水通
常较少。
高山地区降雪多
高山地区气温低,水汽容易凝结 成雪,因此高山地区的降雪较多

地形对气候区域的影响
气候区域的形成
地形对气流有显著影响,导致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出现差异,从 而形成不同的气候区域。
山地气候带的垂直变化
在山地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气候特征也会发生变化,形成 垂直气候带。
盆地谷地的特殊气候
盆地和谷地地形容易形成独特的气候特征,如干燥气候、半湿润气 候等。

气象学 第六章 气候的形成

气象学  第六章   气候的形成
㈠高低纬度之间
1.平均经圈环流 2.大型涡旋
㈡海陆之间
在不同季节,海洋和陆地冷热源性质不同,因此必然会 进行热量交换,大气环流促使迎风海岸容易形成海洋性气候, 背风海岸容易出现比较大的气温较差。(寒极、冰窖)

大气环流促进了水分循环的形成
㈠大循环和小循环 ㈡大气环流的重要作用
1. 首先,在蒸发过程中,水源充足的条件下,蒸发的 快慢和蒸发量的大小受环流速度和方向的影响。 2. 水汽输送的直接载体是大气环流,水汽输送的方向 和速度由大气环流控制。 3. 云和降水的形成以及降水量的大小与大气环流息息 相关。 世界降水两个高峰带: 赤道低气压带 中纬西风带
三 全球能量平衡保证了气候的稳定性
虽然地面辐射差额差异极大,地面热量平衡过程更 趋复杂,但就全球而言,多年平均来看,无论大气、下 垫面或整个地气系统,它们都是处于热量收支平衡状态。 这就从总体上确定了气候的相对稳定性。
专题二 大气环流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一 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度和海陆之间的 热量传输
㈢促进周期性风系的形成:
1.海陆风:P179 在滨海地区,以一日为周期,白天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 从陆地吹向海洋的风。 2.季风: ①概念: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②标准: 1月与7月盛行风向的变移至少有120°。 1月与7月盛行风向的频率要超过40%。 1月与7月的盛行风的平均合成风速要超过3m/s。 ③形成: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④东亚季风: ▲形成: 冬季:亚洲大陆为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盘踞,高压前 缘的偏北风就成为东亚的冬季风。由于各地和高压中心的 相对位置上有差异,具体的风向将会由北而南依次表现为 西北风、北方和东北风。 夏季:亚洲大陆被热低压所控制,同时太平洋副热带 高压势力强大,高低压间的偏南风成为东亚的夏季风。 ▲特点:由于冬季的气压梯度大于夏季,因此冬季风比 夏季风强。 ▲影响的地区:我国东部、朝鲜、韩国、日本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上册气候的形成和变化1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上册气候的形成和变化1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教学目的:1.了解气候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掌握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3.用发展的观点,了解气候的历史变化。

教学重点: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全球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气候类型的成因判别。

教学用具: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景观图片及相关的影视资料。

教学方法:采用理论推导和图片结合的措施,增强直观性了解其特点。

教学过程:前几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大气的基本运动规律和天气系统,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学习气候方面的基本知识,它的基础则来源于以上内容。

一、气候形成因子:1.气候的概念:某一地区在多年内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

与天气相比有两点注意:时间尺度和统计状态。

2.影响气候的因子:a.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最根本的能源。

b.大气环流:促进高低纬、海陆间的热量与水分的交换,此外它本身就是一种气候现象。

c.下垫面性质: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影响大气性质。

d.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越来越大。

上述因子相互联系,共同作用,又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从而形成世界纷繁复杂的气候。

二、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其气温和降水的特点不同。

我们用气候形成的因子可分析气候类型的一般方法:1.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a.不同纬度带,接受太阳热量的多少不同,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b.同一纬度带内,由于下垫面性质不同,气温状况不尽相同,影响范围较大的下垫面是海洋和陆地。

2.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a.赤道地区气流以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回归线附近受副高控制,常年干旱少雨。

b.大陆的东岸、中部、西岸各自的气团与大气环流一样,干湿状况有很大差异。

总之,根据上述气候因素中的气温与降水两大要素,可把全世界划分为若干气候类型,大致有10种主要类型,如图2.28所示。

根据其不同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性质等,要指导学生准确掌握每一种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分布地区、气候特点,可给学生列表进行对比,相关图形和表格附后。

三、气候的变化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都在不断变化之中,气候也不例外。

气候的形成

气候的形成
南侧的东南气流向北又变成西南气流,与北方冷空气活动配合,在长江流域 形成梅雨锋。为区别不同的季风气流的来源,将与越赤道气流有关的季风气 流称为热带季风,而与副热带高压有关的季风气流称为副热带季风。
另一方面,这两支季风子系统又共存于一个大季风环流区内,
又是相互作用的。
印度南部西南季风加强延伸,可以影响到南海、西太平洋地区,
拉尼娜现象
正常年份
(瓦克环流)厄尔尼诺现象 Nhomakorabea暖池
E风加强
表水面
暖池
E风
E风减弱 暖池东移
东风异常加强下, 表层暖水向西输送 西太平洋海面抬升, 在平均风速下,沿 东太平洋表层海水 赤道太平洋洋面呈 辐散,冷水强烈上 西高东低形势。 涌。
水温 表水面 29℃~30℃ 水温 23℃~25℃
中 、 东 气 流 上 升
气候的形成
• 本章要点:气候系统各要素间是相互作用,相 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调节的.气候系统内部 存在大量正负反馈过程(153),并进行着复杂 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受内 外因子作用,其中太阳辐射是气候系统的能 源和最主要的外因.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受诸 因子影响,其中大气环流是最直接的因子 (235图8.6)
1 季风的定义 Ramage ( “Monsoon Meteorology”, 1971): ① l月与7月盛行风向的变化有120o;
Webster (“Monsoons”,1987): 冬、夏风向的季节性 反转和干、湿期的季 节性交替出现。
② l月与7月盛盛行风向的平均频率超过40%; ③至少在1月和7月中有一个月的平均合成风超过3m/s ; ④在5 经纬度矩形内,这两个月份中每个月气旋与反气 旋的交替出现至少每两年一次。

气候的形成

气候的形成

根据最冷月气温:15℃以上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降水多而匀 最高月降水少 最高月降水大于 (200毫米左右) 于400毫米 400毫米
降水稀少
三.气候类型的判断:
根据最冷月气温:0℃--15℃之间的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雨热不同期
降水均匀(60~70毫米) 雨热同期
四、巩固练习
下图是四个地点1月(▲)7月(●)气温及降水情况示意 图,据之完成下列要求:
1.a属于 热带雨林 气候,其形成原因是 赤道低压控制 。 2.b属于 热带沙漠 气候,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是 撒哈拉沙漠 。 3.c属于 地中海 气候,这种气候特点的形成原因是 副高与西风交替控制 。 4.d属于 温带季风 气候,世界上流经这种气候类型区域的大河是 黄河 。


总结:太阳辐射是形成气候的 最基础的 因素。
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
西风带
对气候
直接控制
影响
调整
全球水热分布
季风环流
气候
60ºN
亚欧大陆
40ºN
思 考
大陆东部 上图中东西两侧的大气环流 冬寒冷干燥 在这种环流形势下,形成 全年温和多雨 气候特征 夏高温多雨 是否相同?如果不同,有何
大陆西部
的气候有何差别? 不同?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气候类型
三.气候类型的判断:
根据最冷月气温:0℃以下的
短 集中 最多月降水 降水少 最多月降水 大于100毫米 小于100毫米
四、巩固练习
下图甲是某地气温和降水月份分配图, 图乙中与此气候相对应的地点是 C 。
四、巩固练习
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气候的形成

气候的形成

极地冰原气候
极地苔原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西风带(湿润)
—90°
—70°
—50°
— 60 °
亚热带
副热高压带(下沉气流少雨) 信风带(干燥)
温带大陆性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35° —23.5 ° 热带季风气候 —10° —0 ° —10°
30 °—
20 ° —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
10°— 0 °— 10°—
赤道低压带(上升气流多雨)
西岸
内部
东岸
世界气候的分布和成因
90° —
寒带 亚寒带 温带
40°— 70° —
极地冰原气候
极地苔原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大陆性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90°
—70°
—50° —35° —23.5 °
— 60 °
亚热带
30 °—
竹、梅分布界 限偏北
淮河结冰 关中竹、梅生长 1111年太湖全部结冰; 1153~1155年,靠近苏 州的运河结冰 杭州几年无冰雪 1650~1700年这 50年间太湖和 淮河结冰4次, 洞庭湖结冰3次
中华民族向 南大迁移
1110~1178年福州 荔枝全部冻死 1650~1700年,江西的橘园 和柑园完全毁掉;热带地区 的经济作物遭受严惩冻害; 1683~1684年海南椰树、槟 榔枯死过半,海鱼冻死
朝鲜半岛:过度性季风气候 我国东部:大陆性季风气候
蒙古(我国西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从西向东,从沿海到内陆,
气温年较差增大 气候的海洋性减弱,大陆性增强 年降水量减小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地面性质 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大气的水热状况乃至运动特征。 洋流的影响

气候的形成1

气候的形成1

定性
定量
定性
影响气候的因子
太阳辐射 下垫面状况
大气环流
人类活动
终年严寒 寒带
太阳辐射
亚寒带 —冬季严寒漫长,暖季短促
温带
温带——冬冷夏热
亚热带 ——夏季高温冬季温暖
终年高温
热带
亚热带(夏季高温,冬季温暖)
温带
终年严寒
温带(冬冷夏热) 亚寒带(冬季严寒漫长,暖季短促)
寒带
太阳辐射
大气环流
海陆位置
大 气
气候
太阳辐射
下垫面 人类活动
气候的基本特征是由以上气候因子长期 相互作用形成的。
练一练
读甲、乙、丙三幅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80° 河流 40°N 20° 甲 乙 90° 30° 10°w 70°w


50°S


丙 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 洋,山地阻挡。 。
(1).甲、乙、丙三地共同的气候特点是气候干旱,降水少 。 (2).甲地是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类型),形成原因是 (4).丙地是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类型), 形成原因是
热带雨林
热带 草原
南北纬1020度大陆内 部和西岸
非洲、南美 洲、大洋洲
终年高温, 干湿两季, 7001000mm
赤道低压带 和信风带交 替控制
热带草原
畜牧业为主, 种植业以小 麦为主,湿 播旱收
热带 沙漠
南北纬2030度大陆内 部和西岸
北非、阿拉 伯半岛、澳 大利亚等
终年高温少 副高和信风 雨,250mm 带交替控制 以下
西风带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 。 (安第斯山的雨影区降水少)
(3).乙地是 热带沙漠气候 (气候类型),形成原因是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

第六章气候的形成

第六章气候的形成
也就是说海陆分布破坏了温度的纬度地带性分布。
海陆的热力差异,使得同纬度内出现了海洋性气候和大 陆性气候。
一般说来,在海面上、海岛上和经常吹海风的大陆海岸地带 ,具有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在大陆内部、海洋气流影响所不及的 地区具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第24页,共62页。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水分的影响
(一)对蒸发和空气湿度的影响 海洋为“水汽源”,陆地为“水汽汇”,海洋 的蒸发量比陆地要大的多;其湿度比陆地也要 大。
——破坏了气温的纬度地带性分布。
2、对降水和雾的影响 ——暖洋流沿岸多降水;冷洋流沿岸多雾。
第19页,共62页。
五、环流变异与气候
环流因子在气候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当环流形势 在某些年份出现异常变化时,就会直接影响该时期内的 天气和气候,出现异常。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厄尔尼诺/南 方涛动(ENSO)就是一个显著的实例。
第27页,共62页。
2.地形雨
地形雨只会在大陆上出现,在盛行海洋气流的迎风坡上最易 形成。最著名的例子是印度的乞拉朋齐,它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南 坡,年平均雨量为11429mm,是世界上少有的多雨地区。
第28页,共62页。
3.锋面雨和气旋雨:
海洋上的降水绝大多数是锋面雨和气旋雨。副热带高压盛行的洋面上,年 雨量很少,年平均值在300mm以下,特别是在海岸的冷洋流地带年雨量甚至 在100mm以下,是海洋上的“干旱”气候区。在纬度40°—60°的海洋表面 年降水量却在1000mm以上,这是锋面和温带气旋活动的产物。冬季锋面气 旋发达,海上气旋雨冬季特别丰富。在热带暖洋流表面热带气旋盛行,是 海洋上另一多雨地带。 温带大陆西岸,气旋活动频繁,尤其是在冬季,南 北气温差异大,锋面气旋最强,所以气旋雨也很多。愈向内陆,海洋气团 变性愈甚,空气愈来愈干燥,降水量就逐渐减少,到了大陆中心就形成干 旱沙漠气候。北半球大陆面积大,特别是亚欧大陆东西延伸范围很广,内 陆地区受不到海洋气团影响,所以出现大片干旱、半干旱气候;在南半球 由于大陆面积较小,内陆干旱区域也相应地比北半球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中的最大热源就是这种潜热输送。
2006-11-29
5
④静力属性,包括大气和海水的密度和压强、
大气的组成成分、大洋盐度及气候系统的 几何边界和物理常数等。
以上这四种属性在一定的外因条件下,通 过气候系统内部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 生物过程而相互作用,并在不同时间尺度 内变化,形成不同时期的气候特征。
2006-11-29
15
冷纬球温那洋流流擦中哥岸北莫流度向度利暖流 的 速 力的湾北太桑:4南比冷流的 流 远 的0湾,流平比在的流流°:流 向 比 影流而。洋克副一经,附在向 并 风 响水且这西暖热支地在近副除不速,温还支部流带沿方北,热受和小愈就有暖有,高副的太乃带风风。向很一洋黑南压高水平受高力向从下高部流潮大北东温洋西压作一铅层,分流暖西侧侧低沿风西用致直流势南量流洋盛南,美影侧外 , 方 速力 赤 大 , 有行 流 所 国响,还 在 向 愈也 道 , 在 巴西 , 以 西折具受北 而 小很洋 对 南 西向风 因 是 岸有地半 言 ,强流 沿 太 暖东, 为 冷 有流转球 , 至,注 岸 平 流流上 这 流 加向偏要 洋 一它入 气 洋 。,述 种 。 利中向向 流 定不, 候 有遇暖 洋 例 福高力右 的 深仅然 影 东洋 流 如 尼到纬和偏 速 度有后 响 澳大流 是 , 亚度海, 度 减北出 特 大陆在 从 在 冷方水南 以 弱赤佛 别 利,副 高 北 流向摩半 海 为道罗 显 亚分高 纬 大 ,的擦球洋零洋里著暖向西向西在洋力要表。流达。流南侧赤洋南流的向面的海与、北向道沿太。作左为水峡此在流极方北平例用偏最流,相南动地向非洋如,。大汇沿对印,方流西有,因洋,入美应度在向动岸秘大此流因墨国,洋北流,有鲁西洋的摩西东在有半到其加冷洋
海洋是大气环流运转的能量和水汽供应的最主要源地和储 存库。同时也是CO2的巨大贮存库,它也通过调节大气中 的CO2含量来影响气温和环流。
2006-11-29
13
2、大气对洋流的影响
海洋是从大气圈的下层向大气输送热量和 水汽,大气运动所产生的风应力向海洋上 层输送动量,使海水发生流动,形成“风 生洋流”,亦称“风海流”。世界洋流分 布与地面风向分布密切相关。
2006-11-29
11
§2、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
环流因子
大气环流因子 (海气相互作用)
洋流因子
2006-11-29
12
一、海气相互作用与环流
1、海洋对大气的作用 全球10m深的海洋水的总质量就相当于整个大气圈的质量。 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约有80%为海洋所吸收,且将其中 85%左右的热能储存在大洋表层,这部分能量再以长波辐 射、蒸发潜热和湍流显热等方式输送给大气。 海洋还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大约86%的水汽来源。 这种热量的输送,既影响了大气的温度分布,又是驱使大 气运动的能源,在大气环流的形成和变化中极为重要。
1、日地距离b: 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强度为:
I
a2 b2
I0
2006-11-29
8
2、太阳高度:
si n s ih sn i n c o c s o c s os
d dsQ t I0 2(sisninco cso cso )s
通过上式可以求出任一地点、任一天太阳辐射在 大气上界流入量的日变化,以及一年中任一天白 昼时任一时刻,地球表面水平面上天文辐射的分 布。(对上式求积分,可得某纬度某日天文辐射 日总量。P156式6.8)
第六章 气候的形成(1)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系
②动力属性,包括 风、洋流及与之相 联系的垂直运动和 冰体运动;它与气 候系统内部的能量 转换密切相关。
2006-11-29
4
③水分属性,包括空气湿度、云量及云中 含水量、降水量、土壤湿度、河湖水位、 冰雪等;
水份循环是气候系统内部复杂物质交换的 突出例子之一。
2006-11-29
9
3、白昼长度:
si s nis h n i c no co s co 0 s 0 s
co0 st g t g
因日出日没的时角绝对值相等,所以20就是白 昼长度。
2006-11-29
10
二、天文辐射的时空分布规律:
①全年赤道获得的太阳辐射最多,从赤道向极地随纬度增高而 减小,极小值出现在极点。 ②夏半年在20°~25°的纬度带,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由此向 赤道和极地递减,最小值在极点。夏半年太阳位于天顶的时间 以回归线附近最长。又因纬度愈高,太阳高度角虽趋于减小, 但一天之中的白昼时间却愈增长,所以太阳辐射随纬度增高而 递减,但递减程度趋于和缓,高低纬度之间的差值较小。 ③冬半年赤道获得太阳辐射最多,随纬度增 高迅速递减。高低纬度之间的差值大。因冬 半年随纬度增高,太阳高度角和白昼时间均 迅速递减的缘故。 ④同一纬度,冬、夏太阳辐射的差值,随纬 度增高而增大,即太阳辐射的年振幅随纬度 增高而增大。
2006-11-29
6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由以上各属性的分析,可将气候形成的因 子归纳为: ①太阳辐射 ②宇宙地球物理因子 ③环流因子(包括大气环流和洋流)
④下垫面因子(包括海陆分布、地形与地 面特性、冰雪覆盖) ⑤人类活动的影响
2006-11-29
7
§1、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
一、除太阳本身的变化外,天文辐射能量主要决 定于日地距离、太阳高度、白昼长度。
2006-11-29
14
在热带、副热带海洋,北半球洋流基本上是围绕副热带高压作 顺时针向流动,在南半球则作反时针向流动。因信风的推动, 在赤道具有由东向西的洋流,在北半球称北赤道洋流,在南半 球称南赤道洋流。为维持海水的连续,于是在南北赤道洋流间 自然就发展一种补偿洋流,方向与赤道洋流相反,由西向东流, 称赤道逆流。
流。 2006-11-29
16
3、海水的辐合与辐散: 海洋不是无界的,风场也是不均匀的,风生洋流会 产生海水质量的辐合和辐散,特别是在海岸附近, 由于侧边界的作用这种辐合和辐散作用尤为明显。 例如在热带、副热带大陆西岸,因离岸风的作用, 把表层海水吹流而去造成海水质量的辐散,必然引 起深层海水上翻(Upwelling),由于深层海水水温 比表层水温低,因此在上翻区海水水温要比同纬度 海洋表面的平均水温为低。相反,如果风向改变, 海水质量在此辐合,必然引起海水下翻 (downwelling),海面水温将显著增高,厄尔尼诺 事件就与此有密切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