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知多少

合集下载

中国24节气全释

中国24节气全释

中国24节气全释中国24节气是传统农历的一种时间划分方式,起源于古代农耕文化,代表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界周期变化的观察和认识。

这些节气分别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与气温、天候和农事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全年24节气的释解既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1. 立春: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表示春季的开始。

立春之后,大地渐渐回暖,农事活动逐渐展开。

2. 雨水:雨水代表着冬天逐渐结束,春天临近。

此时,气温逐渐回升,雪融化成为雨水。

3. 惊蛰: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蛰伏的昆虫开始苏醒,气候由寒冷转暖。

4. 春分:春分标志着春季的正式来临,白昼和黑夜的时间相等。

春分之后,阳光逐渐增强,气温逐渐回暖。

5. 清明:清明节气是传统的祭祀节日,也是春季的重要节气。

此时,天气渐暖,万物开始复苏。

6. 谷雨:谷雨是表示播种后期降雨对庄稼生长的意义。

雨水充足,对青黄不接的庄稼来说是好事。

7. 立夏: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天气逐渐变热,进入了炎热的季节。

8. 小满:小满表示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此时庄稼开始结实,但还没有完全成熟。

9. 芒种: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谷类作物开始成熟。

10. 夏至:夏至是夏季的中期,也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

夏至之后,天气逐渐转凉。

11. 小暑:小暑表示夏季的第四个节气,气温逐渐升高,炎热的天气开始到来。

12. 大暑: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气温最高,人们需要注意防暑。

13. 立秋:立秋标志着夏季的结束,秋季的开始,夜晚渐渐变凉,白天的温度逐渐下降。

14. 处暑:处暑表示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炎热依然,但已经不像大暑那么热。

15. 白露:白露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表示天气开始转凉,露水开始出现在草木上。

16. 秋分:秋分标志着秋季的正式到来,昼夜平分,天气渐渐凉爽。

17. 寒露:寒露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天气渐渐变冷,出现露水。

18. 霜降:霜降表示秋季的第四个节气,此时天气逐渐寒冷,大地开始结霜。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资料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资料

一、二十四节气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2、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4、“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5、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为以下五大领域:(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二十四节气”的申报从整体上归为第四类遗产领域。

6、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7、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8、中国古代实行阴阳历,阴历的依据是地球与月亮的位置关系,阳历的依据则是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

二十四节气就是阳历的一部分,从地球上看,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形,古人将之称作‘黄道’,并把黄道分为24份,每15度就是一个节气”。

传统文化常识之24节气

传统文化常识之24节气

传统文化常识之“二十四节气”一、“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从地球上看,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形,古人将之称作“黄道”,并把黄道分为24份,每15度就是一个节气。

二、“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附: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三、“二十四节气”有的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至”是极、最的意思。

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

“分”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有的反映温度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有的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有的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附:“二十四节气”具体表象1.立春(2月3—5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义是开始进入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新的轮回。

有吃春饼和春卷的习俗2.雨水(2月18—20日):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

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3.惊蛰(3月5—7日):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气候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

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

我国部分地区进入了春耕季节。

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4.春分(3月20—21日):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

(完整版)二十四节气大全

(完整版)二十四节气大全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 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 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 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 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 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 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 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 指导农事活动, 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一、立春1.介绍: 立春,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又称“打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 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 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古人将立春定为24个节气之首。

立春之日, 晚上七点时仰望星空, 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 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 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开始, “春”表示季节, 故立春有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

农谚有“春打六九头”、“几时霜降几时冬, 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语, 从冬至开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 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

2、由来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 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 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 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

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 那时曾将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 意思春天从此开始。

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 直到1913年, 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 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此后立春日, 仅作为24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3、习俗立春亦称“打春”、“咬春”, 又叫“报春”。

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 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 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 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

二十四节气常识

二十四节气常识

二十四节气常识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
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常识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常识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常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时间划分方式,每个节气代表着与地球和太阳相对关系下不同的气候现象和农事活动。

通过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常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以下是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一些常识。

立春:立春是每年农历春季第一个节气,代表着春天的开始。

虽然天气还很寒冷,但人们已经开始了春耕的准备工作。

雨水:雨水节气表示着春季开始降雨的时期。

雨水节气的到来,预示着农作物开始需要充足的水分。

惊蛰: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意味着春雷开始震动,冬眠的动物也开始苏醒。

春分:春分是春季的中点,此时昼夜平分,白天夜晚长度相等。

这一节气也预示着春天真正到来。

清明:清明节气一般落在4月4日或5日左右,是我们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开始。

人们会在这一天扫墓、祭祖、春游等。

谷雨:谷雨节气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过了谷雨之后将进入稻谷的播种季节。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天气逐渐开始炎热,昆虫开始繁殖。

小满:小满节气表示麦类的成熟期已经到来,也预示着夏天的开始。

芒种:芒种节气是夏季的中点,古时耕田的人们会在这个节气开始插秧。

夏至:夏至节气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也是夏季的正中时节。

小暑:小暑节气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天气将进一步变热。

大暑:大暑节气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气温达到了最高点。

立秋: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天气开始逐渐凉爽,收获季节也即将到来。

处暑:处暑节气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天气将开始转凉,并且蓄水区开始填满水。

白露:白露指的是天气渐凉并有露水出现的时期,这个节气预示着秋季的正式到来。

秋分:秋分是秋季的中点,昼夜平分,白天夜晚长度相等。

这时一年中的阳光逐渐减少。

寒露:寒露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天气开始转凉,露水也逐渐增多。

霜降:霜降节气是秋季的第一个霜降,预示着秋天的结束。

立冬:立冬是冬季的开始,天气开始寒冷,农田的作物也进入休眠状态。

小雪:小雪节气是冬季的第一个雪降,天气逐渐寒冷,气温开始降低。

24节气图及相关知识中考必备

24节气图及相关知识中考必备

24节气图及相关知识中考必备
[春季]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

反应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
反应物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反应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知识大讲堂
1、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

2、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2016年11月30日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节气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殷商时代,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最早出现在西汉刘安编撰的《准南子·天文训》一书中。

4、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5、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6、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月有2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资料

二十四节气资料

二十四节气资料立春:每年的2月3日或4日,是春季的开始,意味着寒冬即将过去,春天的气息开始弥漫。

这一节气标志着农历年的正式开始。

雨水:每年的2月18日或19日,表示春天的降水开始增多,天气逐渐转暖,雨水润泽了旱地,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表示春雷开始震动,蛰伏在冬季的昆虫开始苏醒,意味着万物开始复苏。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昼夜平分,白天和黑夜的时间一样长。

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标志着昼夜温差逐渐变大。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表示天气晴朗,大地洁净,人们在这一天扫墓祭祖,感怀故人。

谷雨:每年的4月19日或20日,是农民最忙碌的时节,代表收藏谷物的季节。

立夏:每年的5月4日或5日,标志着夏季的开始,气温逐渐上升,农作物进入快速生长期。

小满:每年的5月19日或20日,表示农作物开始进入灌浆期,稻谷的颗粒由小变大。

芒种:每年的6月4日或5日,标志着麦收的季节开始,农田中的作物长势良好。

夏至:每年的6月20日或21日,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时刻。

这一天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

小暑:每年的7月6日或7日,天气炎热,气温进一步上升,暑热开始袭击人们的身体。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天气最热,午后是一天中最炎热的时段。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标志着秋季的开始,意味着夏季即将过去,气温开始下降。

处暑:每年的8月22日或23日,表示暑热即将过去,天气渐渐凉爽。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指的是天气逐渐凉爽,水汽凝结成露水的时节。

秋分:每年的9月22日或23日,昼夜平分,标志着阳光直射赤道南移。

这一天是秋季的正式开始。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寒露意味着天气更加寒冷,露水开始结成冰。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气温开始下降,地面上会出现霜冻。

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表示冬季的开始,意味着寒冷的天气即将来临。

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天气寒冷,气温逐渐下降,雨水转为雪花。

有关于24节气的知识

有关于24节气的知识

有关于24节气的知识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积累的智慧结晶!它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将一年分为24个阶段,每个阶段代表着气候、物候、农事等的转变。

春季:1. 立春 (2月4日-5日):“立”是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天开始,万物复苏,阳气上升。

2. 雨水 (2月18日-19日):降水开始,雨量渐增,冰雪融化。

3. 惊蛰 (3月5日-6日):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的昆虫和小动物,万物开始萌动。

4. 春分 (3月20日-21日):昼夜平分,春光明媚,气候温和。

5. 清明 (4月4日-5日):天气晴朗,草木繁茂,是祭祖扫墓的传统节日。

6. 谷雨 (4月20日-21日):雨水增多,滋润万物,有利于谷物生长。

夏季:7. 立夏 (5月5日-6日):夏季开始,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8. 小满 (5月21日-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未成熟。

9. 芒种(6月5日-6日):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开始忙碌的夏收,同时也要播种晚稻等秋收作物。

10. 夏至 (6月21日-22日):白天最长,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一天。

11. 小暑 (7月7日-8日):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的时候。

12. 大暑 (7月22日-23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秋季:13. 立秋 (8月7日-8日):秋季开始,但暑热未消,"秋老虎"还可能出现。

14. 处暑 (8月23日-24日):暑气逐渐消退,天气逐渐转凉。

15. 白露 (9月7日-8日):夜晚水汽凝结成露水,天气转凉。

16. 秋分 (9月22日-23日):昼夜平分,气候凉爽宜人。

17. 寒露 (10月8日-9日):露水更冷,将要凝结成霜。

18. 霜降 (10月23日-24日):天气寒冷,开始出现霜冻,要注意保暖。

冬季:19. 立冬 (11月7日-8日):冬季开始,天气寒冷。

20. 小雪 (11月22日-23日):开始下雪,但雪量较小。

二十四节气知识介绍

二十四节气知识介绍

立春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春风遍吹,冰雪溶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

惊蛰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
春分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

清明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能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

谷雨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

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

小满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

小暑天气已经很热,但不到是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

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立秋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

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

暑气就要散了。

白露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最多。

秋分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
寒露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

霜降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立冬习惯上,我国人民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

小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

大雪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
冬至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小寒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二十四节气表及内涵解读

二十四节气表及内涵解读

二十四节气表及内涵解读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传统的时间划分体系,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为24个时节,按照农民的农事需求进行划分。

这个时间体系,贯穿了中国千百年的农耕文明,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变化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尊重。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套时间记载方式,更是中国古代智慧和文化的传承。

二十四节气表这24个节气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这些节气按照其出现的时间顺序,分布在每个月中,构成了农历历法的基础,也是古代农民农事生活的重要参考。

二十四节气的内涵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意义,在古代,人们根据每个节气的特点来开展不同的活动和习俗。

例如,立春是春季的开始,表明寒冬即将过去,春天来临,人们在这一天会祭告祖先,祈求来年平安顺遂;而清明节气,则是民间祭祀祖先和扫墓的日子,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在现代社会,二十四节气虽然已经不再是农事生活的必需工具,但它依然贯穿着中国人的生活。

人们会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比如夏至时要吃面食,冰火交融;入伏时要注意防暑保健等等。

二十四节气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时间的划分,更体现了中国对自然和生活的敬畏和热爱。

在当代社会,二十四节气也逐渐成为了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人们通过庆祝节气,传承着古老的习俗和智慧。

同时,二十四节气也成为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载体,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走进中国,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结语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智慧和文化的珍贵遗产,它贯穿了中国千百年的历史,不仅是时间的划分体系,更是对自然的敬畏和生活的热爱。

在当代社会,二十四节气依然保留着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让我们珍惜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二十四节气的意义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更好的体现和传承。

中国农历24节气知识大全

中国农历24节气知识大全

中国农历24节气知识大全在我国历法中,有独特的二十四节气,这是其他民族的历法中所没有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中,代表春季的六个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代表夏季的是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天里则有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天的节气为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二十四个节气,每一个都有其不同的意义。

1、立春——春天开始。

(2月3-5日),一年之中头一个节气,象征着春季的开始,气温回升,大地回春,万物充满生机。

此时太阳达黄经315度,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2、雨水——始降春雨。

(2月18-20日):意味着气温回暖,从这以后,我国广大的地区将停止降雪,开始下雨,并且雨量开始逐渐增加。

太阳移至黄经330度。

此时春去秋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3、惊蛰——动物复苏。

3月5日(6日),太阳移至黄经345度。

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开始雷鸣,气温、地温逐渐升高,土地已解冻,春耕开始,蛰伏地下的冬眠动物开始苏醒并出土活动。

4、春分——春天过半。

3月21日(或22日),太阳移至黄经6度,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秋分,古时统称日夜分,即是昼夜相等的季节,这是春秋两季的中间。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清明——草木萌发。

每年4月5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15度。

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气候温暖,春光明媚,草木萌发,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

6、谷雨——雨量始增。

4月20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30度。

雨量渐增,适应各物生长,有“雨后百谷”的意思。

7、立夏——夏天开始。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资料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资料

一、二十四节气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2、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4、“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5、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为以下五大领域:(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二十四节气”的申报从整体上归为第四类遗产领域。

6、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7、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8、中国古代实行阴阳历,阴历的依据是地球与月亮的位置关系,阳历的依据则是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

二十四节气就是阳历的一部分,从地球上看,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形,古人将之称作‘黄道’,并把黄道分为24份,每15度就是一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doc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doc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一、二十四节气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2、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 24 等份 ,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具体包括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 ,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4、“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5、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为以下五大领域:( 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 ;( 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手工艺。

“二十四节气”的申报从整体上归为第四类遗产领域。

6、反映四季变化 :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7、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8、中国古代实行阴阳历,阴历的依据是地球与月亮的位置关系,阳历的依据则是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

二十四节气就是阳历的一部分,从地球上看 ,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形,古人将之称作‘黄道’,并把黄道分为24 份 ,每 15 度就是一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资料汇总

二十四节气资料汇总

二十四节气资料汇总冬季1.立冬:阳历11月7日或8日。

立冬是冬季的开始,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新的季节,这一天气温开始下降,冷空气逐渐增强。

2.小雪:阳历11月22日或23日。

小雪时节,大部分地区开始出现雪花,天气逐渐寒冷,冷空气南下的频率增高。

3.大雪:阳历12月7日或8日。

大雪时节,各地出现大雪,寒潮频繁,气温持续下降,冬天进一步加深。

冬至:阳历12月21日或22日。

冬至是一年中夜晚最长、白天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开始,白天逐渐变长,夜晚逐渐变短。

4.小寒:阳历1月5日或6日。

小寒时节,天气更加寒冷,寒潮活动频繁,特别是北方地区。

5.大寒:阳历1月20日或21日。

大寒时节,气温最低,大部分地区都会出现冰冻天气。

春季6.立春:阳历2月3日或4日。

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这一天气温开始回升,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7.雨水:阳历2月18日或19日。

雨水时节,气温回升更快,天气变暖,降雨逐渐增加。

8.惊蛰:阳历3月5日或6日。

惊蛰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龙卷风、雷暴等天气现象的增多,春雷响起,春意渐浓。

9.春分:阳历3月20日或21日。

春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之一,标志着春季的中心,昼夜平分,天气变暖,春色满园。

10.清明:阳历4月4日或5日。

清明时节,天气晴朗,雨水减少,是扫墓祭祖的重要时刻。

11.谷雨:阳历4月19日或20日。

谷雨时节,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雨季,意味着冬闲的农民们开启了春耕的忙碌生活。

夏季12.立夏:阳历5月5日或6日。

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气温持续升高,天气炎热。

13.小满:阳历5月20日或21日。

小满时节,作物开始进入花期,农民开始忙于种植、繁殖等农事活动。

14.芒种:阳历6月5日或6日。

芒种时节,小麦、玉米等作物进入成熟期,农民开始忙于收获。

15.夏至:阳历6月21日或22日。

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也是夏季的中心节气。

16.小暑:阳历7月6日或7日。

小暑时节,气温进一步升高,开始进入火热的夏季。

二十四节气知识大全

二十四节气知识大全

一、二十四节气基础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2)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4)“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5)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为以下五大领域:(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二十四节气”的申报从整体上归为第四类遗产领域。

6)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7)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8)中国古代实行阴阳历,阴历的依据是地球与月亮的位置关系,阳历的依据则是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

二十四节气就是阳历的一部分,从地球上看,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形,古人将之称作‘黄道’,并把黄道分为24份,每15度就是一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简单介绍

二十四节气的简单介绍

二十四节气的简单介绍二十四节气名称: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的介绍:1.立春:表示严冬已逝,春季到来,气温回升,万物复苏。

2.雨水:由于气温转暖,冰消雪化,雨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3.惊蛰:蛰的本意为藏,动物冬眠称“入蛰”。

古人认为冬眠的昆虫被春雷惊醒,故称惊蛰。

4.春分:这一天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曰“春分”。

昼夜长度各半,冷热均衡,一些越冬作物开始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清明:含有天气晴朗、草木萌发之意。

此时气温渐暖,草木发芽,大地返青,也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

6.谷雨:由于雨水增多,滋润田野,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故有“雨生百谷”之说。

7.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视为气温升高的开端。

此时万物生长旺盛,欣欣向荣。

8.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籽料已经开始灌浆饱满,但尚未成熟,故称“小满”。

9.芒种:芒,指某些禾本植物籽实的外壳上长的针状物。

芒种指小麦等有芒作物即将成熟,可以采收留种了,也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

10.夏至:是全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也说明即将进入炎热的夏季。

11.小暑:属于“三伏”中的初伏,天气炎热、蒸闷。

气温虽高,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故称小暑。

12.大暑:正值“中伏”前后,也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

13.立秋:预示着秋季即将开始,天气逐渐转凉。

不过暑气并未尽散,还有气温较热的“秋老虎”之说。

14.处暑:代表暑天即将结束,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

15.白露:由于昼夜温差加大,水汽在草木上凝结成白色露珠,故称白露。

16.秋分:与春分相同,昼夜几乎等长,处于整个秋天的中间。

17.寒露:冷空气渐强,雨季结束,气温由凉转冷,开始出现露水,早晨和夜间会有地冷露凝的现象。

24节气科学知识

24节气科学知识

24节气科学知识24节气是中国古代为适应自然环境的生活所编制的一种历法。

中国的24个节气可分为四个季节,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1. 立春:在黄道带上,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称为“立春”。

这时候,春天正式开始了。

在这个节气里,人们会开始起床早,因为天明时间逐渐延长。

此时,一些人会到房屋四周祭祀土地神和家神,以求平安。

2. 雨水: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农历二月十二日或十三日,太阳到达黄经330度时,中国人就庆祝雨水节了。

在这个节气里,大雨、暴雨会增多,天气会变得更加潮湿。

由于多雨,这个节气里适合种植一些水稻、梓树等植物。

3. 惊蛰:惊蛰是中国传统节气之一,这是一年的第三个节气,在农历二月末或三月初,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称为惊蛰。

这个节气里,天气渐暖,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植物和昆虫开始苏醒。

4. 春分: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

它标志着春季正式开始。

它在阳历每年的3月20日左右,此时天气变暖,百花盛开,生机勃勃。

过春分节气后,昼长夜短,白天变长,黑夜变短。

5. 清明:清明节气在每年的农历三月15日左右,是24个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

此时,天气温暖,万物开始萌发。

此时,家人们会到坟前祭拜祖先,还会清扫墓地,洒清水,整理清洁墓地和家中。

6. 谷雨:谷雨,位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记述,每年阳历4月20日左右。

这个时期,中国南方进入早稻的收获时节,北方地区则是小麦和谷类作物的播种时节。

谷雨节气里的雨水多,是一年中降雨最多的节气之一。

7. 立夏:立夏是24个节气之一,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称之为立夏。

这时候,气温逐渐升高,雨水频繁,万物蓬勃生长。

立夏节气此时正式标志着进入了夏季。

8. 小满: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每年阴历5月21日或22日前后。

小满节气所指的是夏季即将来临,气温也在不断上升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旗下讲话:
二十四节气知多少
同学们,你们知道二十四节气吗?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二十四节气知多少》。

什么是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呢?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人们农事工作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

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它是根据太阳在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哪些呢?(知道的同学可以和我一起说说)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是的已经到了夏季,那你听说过:
立夏桑果像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吗?
现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

小满是指麦类等夏季作物灌浆乳熟,籽粒开始饱满。

南方地区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小满不满,干断思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

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插水稻。

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

同学们小满过后是哪一个节气呢?每个夏季一共有六个节气,已经过了两个,还个4个,在这些节气里天气又会怎样变化呢?希望同学们多多了解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