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民居建筑史汇总素材

合集下载

重庆的民居特色

重庆的民居特色

重庆的民居特色:巴渝文化遗产--重庆的吊脚楼重庆依山而建、两江环抱.由于地势的缘故,所有的建筑都需沿着山坡依次建造。

说到重庆人的“房”,就不能不说到闻名遐迩的特色建筑--吊脚楼。

由于长江、嘉陵江横跨城区,造就了两江四岸。

因此,重庆的江边沿山坡处,到处都有几根杉杆撑着的一间间四四方方的木楼,这就是吊脚楼。

吊脚楼作为重庆地区独有的传统民居形式,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以前。

目前,重庆市内保留的吊脚楼民居群,多数修建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

老重庆人都不会忘记,临江门、石板坡、化龙桥、厚慈街、川道拐等那些颇具西南地区民居特色的吊脚楼。

重庆的吊脚楼具与众不同的特色,正如川中名士李调元的佳句:“两头失路穿心店、三面临江吊脚楼.”背靠高山,面向江水,正是重庆吊脚楼的独到之处,是最美丽的地方。

记得儿时记忆中的吊脚楼,傍晚,夕阳西下,金色柔和的阳光照在高低错落、起伏跌宕的楼房上,加之点点灯火,远望看去:山坡上,有时明亮,有时眩目,有时隐约,恰似一幅流动山水写意画,浓淡暗明;江水中,波光粼粼,宛若珍珠,一组组闪烁的光芒连接两岸,浇活整座城市。

重庆的吊脚楼是巴渝的文化遗产。

如今,大片的吊脚楼已不复存在,吊脚楼作为山城特色的巴渝民居已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吊脚楼文化,是繁华城市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石板坡旧房改造,洪崖洞城市阳台等等,无不体现出重庆吊脚楼的魅力和文化.木条变成了条石,竹墙变成了砖壁,飞檐斗壁雕龙画凤,犹如镶嵌在现代化都市脖子上的一串项链,放射出一道道闪亮光芒。

这些建筑,或依附悬崖,或临坎吊脚,有“凌空飞绝壁"之感,犹如一座人文艺术博物馆,构成了婀娜多姿的山城重庆独特的民居风貌,充分展现了重庆人的智慧,使巴渝特有的古老建筑得到合理保护,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有效延续与传承.重庆石板坡吊脚楼是重庆吊脚楼群保存较好的,现在又修葺一新。

虽然现在的年轻人不能体会他的意义,但一些老年人却会对他倍感亲切。

青砖墙、石板路、川东民居……重庆主城区建筑的“重庆味”越来越浓。

重庆渝北 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重庆渝北 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1111
渝北区历史悠久,有许多历史建筑被列入保护名录。

以下是部分历史建筑的介绍:- 彭家大院:始建于十九世纪,传统巴渝风貌,单层住宅,土木结构,规模较大,多重院落,内部陈设体现了传统巴渝生活气息。

建筑三面环水,四周环山,环境整洁。

建筑采用多重院落布局,主轴上的建筑均为三间,前厅、后堂以及左右厢房连接形成内院。

前厅台基较第一进院落高,通过九级台阶连接,通过前厅进入内院后,又通过九级台阶进入后堂,层层递进。

这些历史建筑不仅是城市的文化遗产,也是历史的见证。

如果你对渝北区的历史建筑感兴趣,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或前往实地参观。

重庆近代民居类历史建筑的空间解析

重庆近代民居类历史建筑的空间解析
图2 . 3 、 7 : 作者绘制
图4 — 5 、 1 1 - 1 2 : 作 者拍 摄
④ 胡子昂旧居: 修建于民国时期的实用式
建筑。 三 合 院 布局 , 主体 三 层 , 砖木 结 构, 双坡 顶 。 地址: 渝 中 区太华 楼 一巷
6 号。
居 建 筑 朴素 的 本质与 其 中透 露 出 的空 间 价值 可 以为 当今 的建筑 设 计 提供 借
鉴 和参 考。 如何 挽救 这些 民居 , 保 护珍 贵 的民居遗 产, 是 我们 面临 的巨大 压力
和挑 战 。 研究 重 庆近代 民居, 梳 理 出其 建筑 空 间特点 , 认识 和把 握 它们 的社会 历史文 化价 值 , 旨在 为 城市 历史 街 区的
⑤ 孙 科公 馆:又称 圆庐, 建于抗战 初期
地 制 宜, 依 山而建 , 合 院 式布局 。 地
址: 沙 坪坝 区磁 器 口 正街1 3 0 号。
[ 3 ] 季富政 .巴蜀城镇 与民居 [ M] . 成都 :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 社, 2 0 0 0 : 1 3 9 — 1 4 9 .
收稿 日期 : 2 0 1 2 . 1 2 . 2 8
的2 0 世 纪3 0 年代 , 由著名设计师杨延
宝设计。 位 于重庆市渝 中区嘉 陵新村
1 9 0 号。
改 造 和更 新 以及 建 筑遗 产 的保存 和保
护 方 面提 供 较 为准 确和 详 实的 依据 ; 同时, 对 当今 城市 的建 设和发展 起到借
⑥ 陈诚公馆: 修建于民国时期, 具有现代
其 是 在不 断 加快 的城 市化 和村 镇 建 设
的进程 中, 诸 多民居逐渐 在人们 的忽略
中慢慢 残 缺 、 模 糊 甚至 消亡 。 然而, 民

重庆吊脚楼民居初探

重庆吊脚楼民居初探
可 以 看 到 这 种 ‘ 阑 ” 式 房 屋 的 - 千 图 案 . 与 现 今 的 吊 脚 楼 几 乎 完 全

统一 之 美 在 建筑 中得 到 了丰富 的展 现 ,体现 在 人为建 筑 与周 围
大 自 然 的 和 谐 统 一 可 以 看 出 。

吊脚 楼起源
重庆 ,气 候 阴雨 多变 .潮 温 多 霎 .房 屋 底 层 地 气 很 重 .不 宜
的一 个特 殊 文 化 习俗 就 是 巢居 。
阳 国 志 ・ 蛮 传 》 : ‘ 平僚 为 南 博
不例外,以表现含蓄 、幽曲的特征 为主.但这种性格特征的表现叉不
是 单 一 的 . 除 了 含 蓄 、幽 曲 .还 追 求 和 谐 、统 一 中 国 传 统 美 学 观 所 表 现 的 含 蓄 、幽 曲 与 和 谐 、
自 然 , 强调 建 筑 造 型 与 山地 空 间 环 境 之 间 的 自 然 平 衡 . 充 分 利 用 山 地 自 然 空 间 ,形 成 了 千 变 万 化
去利 用 自然来满 足人 们生活 的 需 求 ,体 现 出雄浑 粗犷 、质朴 率 真 的意 境 以及人与 建筑 、建筑 与 自
起 层 ,再 加 上 山 高 坡 陡 .不 平 整 、
样 重 庆 山城 传 统 民 居 以 吊 脚
重庆的 自然地貌本身弑以其巨大体
量 为 吊脚楼 的群 落 提供 了统 一 、 均 衡 的结 掏 ,让 吊脚 楼 去 自 由 、
楼著称 . 2 0 0 前的汉代戴 有 在 0 年
史 籍 记 载 据 晋 常 璩 《 阳 国 志 华 巴 志 》 “ 治 江 州 ,地 势 刚 险 . 郡
生 活 的 要 求 .构 造 上 满 足 牢 固 的

重庆著名建筑介绍

重庆著名建筑介绍

重庆著名建筑介绍
重庆,是一座充满了浓厚历史文化气息的城市。

重庆有着独特的魅力,在这座城市里有许多值得我们去观赏的建筑。

接下来就让我为大家介绍几座重庆著名的建筑吧。

第一座:
重庆磁器口古镇
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始建于宋代,是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内唯一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

磁器口古镇依山傍水,以小青瓦、坡屋顶、白粉墙、木门窗等巴渝传统民居特色和码头文化、宗教文化、抗战文化、巴渝文化交融共存,是中国北方典型的“小南京”和“小三峡”,还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磁器口古镇而得名。

始建于宋代,完善于明清。

它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镇之一,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磁器口古镇拥有大量的文物古迹,主要有:重庆大清银行旧址(今重庆银行旧址),四川通省公署旧址(今四川省政府),明万历年间摩崖石刻《江州刺史周楫碑》等。

—— 1 —1 —。

重庆传统建筑介绍

重庆传统建筑介绍

重庆传统建筑有重庆旧城垣、白帝城、张飞庙、弹子石老街、湖广会馆、鸿恩寺森林公园、西流沱小镇、洪崖洞、关岳庙等。

重庆旧城垣:位于重庆古城渝中区。

历史悠久,受自然侵蚀和战火破坏,现大都崩塌毁损,仅存通远门、东水门等处遗迹可以考辨,但古老名称大多沿用至今。

白帝城:位于长江三峡西首。

汉朝曾在此设鱼复县,是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商贸物资集散地。

张飞庙:又名张桓侯庙,位于重庆市云阳县盘石镇龙宝村狮子岩下,系为纪念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张飞而修建。

就重庆老建筑变迁看重庆发展

就重庆老建筑变迁看重庆发展

重庆老建筑变迁看重庆发展很多人都认为重庆是一个文化积淀不深,没什么历史感的城市,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从1869年上海英美商会派人到重庆调查商务,提出开埠以来,重庆在经历了诸多重大历史转折的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它们就是今天散落在重庆各个角落里,饱经沧桑岌岌可危的老房子。

老房子是一本近代史,重读它,就是重读重庆的历史。

重庆的老房子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开埠前的重庆(1840—1890年)关键词:文化性这个时期的重庆仍是一座古老的封建府城,除衙府寺庙和大型民居为南方传统木结构建筑,一般居房多为竹木结构的吊脚楼,沿山崖层层修筑,呈“重累居”之状。

1840年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外国宗教势力进入重庆,代表此时期的老建筑多为教堂。

其中著名者,有1864年法国传教士范若瑟在城外方家什字建成的若瑟堂,至今仍为宗教场所。

该堂平面为三廊式巴西里卡形,深30多米,宽10多米,面积近700多平方米。

若瑟堂现在众多高楼的对比下已失去了往日的巍峨,但仍显得异类,突兀,令人想起当年外国势力进入中国时的生硬。

鹅岭公园里的“桐轩”,前身是英教会教堂建筑,中厅侧梯,厅内墙上刻有世界地图、星像图和卧狮像,由于地处险要,在当时被理解为对重庆觊觎,被愤怒的市民捣毁,只余首层,破败不堪。

二、开埠后到建市时期(1891—1929年)关键词:经济商业性政治性这个时期大量外国资本涌入,各国列强纷纷在重庆建立金融机构,到1911年,重庆先后建起英美德法日洋行共计50家。

建筑代表作有1886年建于南崖龙门浩的英商隆茂洋行,两层独立式住宅属典型的赤道下殖民式建筑,砖墙厚50厘米,室外有回形外廊,与重庆炎热潮湿的气候格格不入,显出英国人的教条和死板。

此外,通远门内五福宫领事巷的英国领事馆、法国领事馆、仁爱堂修道院以及后为渝中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德国领事馆,都是这一时期的殖民式风格建筑。

它们多为砖木混合结构,有廊柱花窗等,混迹在重庆朴实简陋的民房中,掩不住列强气息。

重庆古建筑与文化遗产

重庆古建筑与文化遗产

唐宋时期
• 建筑风格达到鼎盛, 以吊脚楼、巴渝民居 为代表 • 建筑工艺精湛,注 重装饰
明清时期
• 建筑风格逐渐成熟, 以洪崖洞、磁器口古 镇为代表 • 建筑风格更加简洁, 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
重庆古建筑在现代城市中的传承与发展
• 重庆古建筑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的角色与作用 • 重庆古建筑作为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 重庆古建筑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可以作为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 • 重庆古建筑可以作为旅游资源,推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重庆园林建筑的类型与特色
重庆园林建筑的类型
• 私家园林:以庄园、花园为代表,具有鲜明的私家园林特色 • 公共园林:以公园、绿地为代表,具有鲜明的公共园林特色 • 风景区:以风景名胜区为代表,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重庆园林建筑的特色
• 注重景观的营造,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 善于利用地形,建筑与自然景观和谐共生 • 融合多元文化元素,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
重庆古建筑与现代建筑风格的创新
• 创新重庆古建筑与现代建筑风格的结合方式,提高城市建筑的吸引力 • 创新重庆古建筑与现代建筑风格的体验方式,提高城市建筑的满意度 • 创新重庆古建筑与现代建筑风格的营销手段,提高城市建筑的知名度
重庆古建筑在现代城市文化传承中的贡献与意义
重庆古建筑在现代城市文化传承中的意义
重庆古建筑旅游产品的创新
• 创新重庆古建筑旅游产品的表现形式,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 创新重庆古建筑旅游产品的体验方式,提高旅游产品的满意度 • 创新重庆古建筑旅游产品的营销手段,提高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重庆古建筑旅游品牌的建设与推广
重庆古建筑旅游品牌的建设
• 树立重庆古建筑旅游品牌的核心价值,提高品牌知名度 • 塑造重庆古建筑旅游品牌的美誉度,提高品牌影响力 • 培育重庆古建筑旅游品牌的忠诚度,提高品牌竞争力

川渝民居设计案例分析

川渝民居设计案例分析
墙体主要由传统 木质门窗构成,且有 外廊与庭院连接过渡 基础多为石材铺设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屋顶
重檐歇山屋顶:歇山屋顶由屋面,剪边,正脊,正脊 装饰,垂脊,戗脊,出檐,套兽组成 悬山屋顶:悬山屋顶主要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 个别还有宝顶。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墙体
双桂堂多为砖墙,外部抹灰。 局部也有土墙出现
实用文档
高低错落、起伏跌宕的吊脚楼建筑群
重庆江边民居群风貌
吊脚楼民居灵活多变的 吊脚楼民居之间的缝隙空间 结台地形法
• 川中名士李调元的佳句:“两头失路穿心店、三面临江吊脚 楼”。
实用文档
由于地形限制中山古镇大多为三层“吊脚楼”,底层养牲 口家禽,一层为铺面,楼上可住人,铺面开间做得较大,且易组 合,第三层透风干燥,十分宽敞,除作居室外,还隔出小间用作 储粮和存物。
• 平地起吊式

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它
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
柱支撑。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
实用文档
3.结构构件的分解
一榀屋架由落地的柱和不落地的童柱组 成,一般多为单数,一榀屋架柱的根数决定 房屋的进深。既排架方向有四柱三骑(童柱 ⑤),俗称“七个(柱)头”;五柱四骑, 俗称“九个头”;也有进深大点的六柱五骑, “十一个头”,甚至“十三个头”。用穿枋 把各个柱子串起来就形成了排扇,继而就构 成了一榀框架。檐口出挑用曲拱(挑梁), 出挑远时用几层曲拱或板凳跳。
实用文档
双桂堂概况
双桂堂全寺占地面积约七万多平方米。寺院坐东朝 西,殿堂为木石结构,有双桂堂大山门、弥勒殿 、大雄 宝殿、戒堂、破山塔、大悲殿、藏经楼等七重建筑,近 年来全部修复一新,并新建了五百罗汉堂重现巍峨雄姿。 两侧有厢房、僧舍三百余间,长廊相连,有天井、海观 42口,玲珑古雅,周围有白莲池、后缘池、花园等景观 点缀,使整个寺院环境清幽,好似人间仙境。

印象中的美丽重庆——吊脚楼

印象中的美丽重庆——吊脚楼

2020·08民居是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

我国的民居建筑种类多样,造型各异,在众多民居建筑中,重庆的吊脚楼可谓别具一格。

依山而建,是我们对重庆吊脚楼的总体印象。

“吊脚”一般是指建筑物的一部分架在下吊的脚柱上从而使底部悬空,是适应山地地形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通常这种建筑的一部分直接倚在坡坎上,形成接地的平房,另一部分根据地势接柱架空,形成楼房。

由于整座建筑的底部像是吊着几根柱子,人们习惯地将它称为“吊脚楼”(图1)。

重庆的吊脚楼数量较多,尤其是近代时期的吊脚楼广泛地留存下来。

因为在那时,两江环抱的重庆以水路交通为主,江河沿岸建立了许多便于人们出行以及货物运输的航运码头。

而以码头为中心,集聚了大量以航运及相关产业为生的底层劳工,为求栖身之地,这些底层劳工在靠近码头的滨江坡地上搭棚造屋。

于是,沿江两岸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棚户区”。

不仅如此,抗战时期大量人口迁至重庆,致使本身用地紧张的山城房价上涨。

而迁至重庆的民众多是底层劳动人民,只能靠打工糊口,根本置不起业、租不起房,只好在坎旁岩边搭建遮风蔽雨的临时住房。

所以,搭建简便且能满足基本居住需求的吊脚楼大量兴建。

可见,重庆吊脚楼民居的修筑实际上是为了顺应山地地形以及迫于艰苦生活条件的无奈之举。

然而,人们意外地发现这样的建筑形式带来了生活便捷与视觉美感。

因此,本文从重庆吊脚楼的形成条件、建筑构造、艺术审美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因地制宜———重庆吊脚楼的形成条件重庆吊脚楼独特的造型结构与这一地区的地形、气候、建筑材料以及人身安全等因素有着密切联系。

(一)地理因素重庆地形地貌以丘陵、山脉为主,在这“地无三尺平”的地方修建吊脚楼,可以有效地利用地形,节约土地,并将对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

重庆的水文条件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洪涝隐患,“吊脚”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二)气候特点重庆地处盆地,潮湿闷热是这里显著的气候特征,霉变等常有出现。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重庆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重庆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代表着他们的生活方式、信仰和价值观念。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重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巴渝民居是重庆最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巴渝民居是指巴山嘉陵江流域地区独特的民居建筑,它有着独特的“木结构、石框架、砖瓦墙体、石板道路”的建筑特点。

巴渝民居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地质和气候条件,利用巧妙的结构和材料,使得房屋能够在地震和洪水等自然灾害中保持稳固。

巴渝民居不仅是重庆人民生活的场所,更是他们对家族和社区的认同和归属感的象征。

如今,巴渝民居已经成为了重庆独有的建筑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的目光。

重庆火锅是重庆的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重庆火锅以其麻辣的口味和独特的烹饪方式而闻名于世。

它采用辣椒、花椒等多种香辛料,加上高汤和各种肉类、蔬菜,烹调而成。

重庆火锅的特点是辣、麻、鲜、香,吃起来让人嘴唇发烧、舌尖麻木,却又欲罢不能。

重庆火锅作为集食材选择、烹饪技巧和用餐方式于一体的独特饮食文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重庆土家族抖空竹技艺是土家族传统技艺中的一项重要代表。

抖空竹是一种融合了舞蹈、音乐和技巧的传统游戏。

抖空竹的外形像一个竹棒,内部有一颗小铁球,通过手腕的摆动和旋转来使竹棒旋转起来。

重庆土家族的抖空竹技艺历史悠久,技巧独特,其中包括了多种不同的动作和花样,如单手抖空竹、双手抖空竹、腿上抖、头上抖等等。

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土家族人民的传统娱乐方式,也是他们传承和展示文化的重要途径。

重庆巫山木偶戏是中国木偶戏艺术的一个分支,也是中国四大木偶戏剧种之一。

重庆巫山木偶戏以其独特的形象和精湛的技艺闻名于世。

巫山木偶戏的木偶头雕刻精美,形象栩栩如生,传统剧目多为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当地民间故事,演员通过木偶的表演,展示了重庆的文化和历史。

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重庆人民的传统艺术形式,也是吸引游客和观众的重要文化景观。

洪崖洞 建筑背后的故事 (建筑300秒)

洪崖洞 建筑背后的故事 (建筑300秒)

建筑300秒第三季第八期重庆洪崖洞欢迎收看建筑300秒,我是建筑师高强。

咱们过去讲了很多北上广深的建筑,今天我们来到中国的西南,我们来讲讲重庆的建筑。

说起重庆这座城市,我们大家知道重庆是我们国家的第四个直辖市,重庆最大的特点应该是它的地理特征,山城。

其实中国能够叫得上山城的城市也不少,但像重庆那么山的城市却很少,在重庆,说没有一块地是平的有点夸张,但在重庆走路和爬山差不多,我估计大多人都是同意的。

在山城搞建筑设计是很受地形限制的,不过每个城市都做的不太一样,比如前几年我去贵州看项目,贵州也是几乎没有平地,但那个城市建设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是遇山削山,逢沟填沟,可以说在贵州人人都是愚公。

但是到了重庆就不太一样了,重庆的城市建设会更加讲究依山就势的做法,这样也就形成了重庆非常有特色的城市特点。

这种依山就势的做法并不是现代人发明的,实际上,由于古人没有现在那些强大的机械,因此,古代生活在重庆的人很早就知道要借助地形地貌来做建筑,这种建筑就是重庆的吊脚楼。

那么什么是吊脚楼呢?简单来说,就是把房屋的脚吊起来的做法,外观看上去,吊脚楼一般都是靠山而建,建筑的一半落在山体上,而另一半由于是山,总有坡,所以建筑只能悬空,单纯的悬空肯定结构不稳,于是就用一堆堆的柱子在下面支着。

这种非常有特点的民居形式最终成为了当年在重庆大量存在的建筑形式,而这种形式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说也叫半干阑式建筑。

所谓干阑式建筑简单来说,就是南方由于经常会下雨,潮湿,而且没事再发个小洪水什么,于是古人就把人住的地方用柱子支起来,架在空中,就形成了干阑式建筑。

说来干阑式建筑真是历史非常久远,它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就已经充当当时的建筑主角。

吊脚楼由于只架了一半,因此还被称为半干阑式建筑。

我相信,吊脚楼对于老重庆人的记忆应该和北京的胡同,上海的石库门是差不多的,但由于这些年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原始古老的这些建筑形式都在大量的消失,重庆也不例外,因此,在这种背景之下,洪崖洞项目的出现就显得格外的引人注目。

从重庆老城看——老城区里的清.民国建筑

从重庆老城看——老城区里的清.民国建筑

从重庆老城看——老城区里的清.民国建筑重庆工商联合会旧址重庆强华公司旧址朝天门二码头朝天门三码头朝天门四码头朝天门五码头千厮门二码头千厮门行街洪岩洞片区刘义凡私人府邸(临太华楼巷立面)刘义凡私人府邸(临陕西路立面)望龙门缆车中央公园(现人民公园)-公园入口中央公园(现人民公园)-溜冰场中央公园(现人民公园)-上解放碑的主通道中央公园(现人民公园)-公园内的盘旋梯道二府衙(从长江索道渝中区站看二府衙片区)望龙门大码头一带太华楼一巷3号棉花帮商号旧址火麻巷4号老房子太华楼一巷6号胡子昂旧居陕西路支巷内三北轮船公司旧址太华楼二巷2号谢家大院又名“谢锡三堂”芭蕉园62号小洋楼芭蕉园打锣巷下洪学巷下洪学巷湖广会馆建筑群齐安公所优美的弧形山墙齐安公所大山门旧貌被改作民居的齐安公所建在石崖上的东水门城墙东水门城门洞石灰仓大川银行临解放东路立面大川银行背面民国政府外交部(聚兴诚银行)旧址解放东路112号民国政府外交部(聚兴诚银行)旧址解放东路112号重庆海关监督公署临长江面重庆海关监督公署大山门解放东路民国时期建筑解放东路民国时期建筑(靠望龙门段)公园巷公园巷罗汉寺渝中区民族路(原罗汉寺街7号)白象街《新蜀报》旧址白象街115号《新蜀报》旧址白象街115号太平门古城墙上的建筑群重庆海关办事处旧址白象街152号白象街166号老建筑海关报关行(寄信局)旧址白象街154号巴县衙门巴县衙门巴县署三堂房屋旧址巴县征收局旧址征收局巷2号宋代高台建筑遗址(地处太平门内,位于征收局巷与巴县衙门之间)考古发掘现场宋代高台建筑遗址(地处太平门内,位于征收局巷与巴县衙门之间)印有文字的宋砖宋代高台建筑遗址(地处太平门内,位于征收局巷与巴县衙门之间)断墙一角宋代高台建筑遗址(地处太平门内,位于征收局巷与巴县衙门之间)断墙一隅西大街与解放东路接口处位于西大街的聚兴诚银行。

【遇见】触得到的历史!大石坝这些老建筑,烙着岁月的印记~~

【遇见】触得到的历史!大石坝这些老建筑,烙着岁月的印记~~

【遇见】触得到的历史!⼤⽯坝这些⽼建筑,烙着岁⽉的印记~~都说⽼建筑是会说话的历史每⼀块砖、每⼀⾯墙、每⼀株花草都烙着岁⽉的印记在江北⼤⽯坝街道就有着这样⼀批⽼建筑古⽼遗迹星星点点名⼈⾜迹不⼀⽽⾜正所谓建筑因⽂化不朽⽂化依建筑⽣根五⽉天趁阳光正好趁微风不燥我们不妨去转转悠悠细细品尝……⽯家花园——屋顶、屋⾝中西合璧“⽯家花园”建于1934年春,原主⼈是重庆原同盟会会员、民主爱国⼈⼠、时任当时四川商会会长的⽯荣廷。

⽯家花园别墅总建筑⾯积1912平⽅⽶,别墅正屋的建筑⾯积1162平⽅⽶。

伙房和杂役佣⼈住房⾯积140平⽅⽶,以及地下⽯屋建筑⾯积135平⽅⽶。

屋顶是中国古典式的“⼤屋顶”。

四个鳌⾓呈新⽉形指向天空,鳌⾓的脊背上还有⽆数的动物雕像,敷粉施彩,个个神态凶猛。

屋⾝部分则是标准的西式洋房,室内房间⾼⼤宽敞,四⾯开窗。

⼤门则是按照中国传统的深宅⼤院的⽯坊朝门建造的,两边镶以青砖围墙,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式样,在当时重庆的私⼈住宅中⼗分罕见。

徐悲鸿旧居——偕夫⼈廖静⽂在此居住我国著名绘画⼤师、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抗战时期在重庆的故居位于⼤⽯坝下九村98号,⼆层砖⽊结构楼房,共两栋楼房。

此地原为磐溪忠烈祠(⼜称“⽯家祠”)建筑群,系当地富商⽯荣庭私⼈房产。

徐悲鸿先⽣偕夫⼈廖静⽂在此居住时,徐悲鸿的画室以卧室皆⽤,设在忠烈祠南楼上,⾯积约70平⽅⽶,室内摆设极为简朴,⼀张床,⼀个写字台,两把藤椅、两个箱⼦和⼀个帆布躺椅,屋内除必要的⽣活⽤品外,主要被绘画⽤具和绘画资料所占据。

在这⾥,徐悲鸿先后创作有数百幅之多。

此处现仅存徐悲鸿先⽣住过的⼀栋⼩楼。

1985年9⽉12⽇,江北区⽂化局上报定为⽂物保护单位。

1996年10⽉30⽇被公布为重庆市⽂物保护单位。

磐溪⽯虎——抗战时期的著名景点磐溪⽯虎,位于盘溪河出⼝河段上,浮雕于半⼭⽯壁之上,⽼虎岩由此得名。

这项⽯刻艺术⼯程,是当地富商⽯荣廷于1932年⾄1934年间⼀⼿策划兴建,由江安⽯⼯艺⼈江春廷、于绍林⼆⼈精⼼雕凿⽽成。

重庆名人故居介绍

重庆名人故居介绍

重庆名人故居介绍重庆,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孕育了许多杰出的名人。

他们曾在各自的领域里创下了辉煌的业绩,为这座城市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以下我们将介绍七位名人的故居,分别是巴蔓子将军故居、冯玉祥故居、郭沫若故居、老舍故居、三毛故居、史沫特莱故居和陶行知故居。

1.巴蔓子将军故居巴蔓子将军故居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中兴路。

巴蔓子是春秋时期巴国的将军,以忠勇著称。

他曾为保卫巴国疆土,与楚国激战于渚水,最后自刎以身殉国。

巴蔓子将军故居现在是一个历史遗址公园,园内展示了巴蔓子的生平事迹和历史背景。

2.冯玉祥故居冯玉祥故居位于重庆市江北区盘溪镇。

冯玉祥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曾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副委员长等职务。

他的故居是一座典型的川东民居,建于清末民初,是一处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建筑。

3.郭沫若故居郭沫若故居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麓。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学者和历史学家,他的故居是一处具有代表性的近现代文化名人的故居。

这里保存了郭沫若创作室、书房、卧室等原貌,可以让游客了解这位文化名人的生活环境和创作过程。

4.老舍故居老舍故居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文化街。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师,代表作之一是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他的故居是一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名人的故居,这里保存了老舍的生活环境和创作场所,可以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这位文学大师的生活和创作过程。

5.三毛故居三毛故居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枣子岚垭。

三毛是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代表作之一是散文《撒哈拉的故事》。

她的故居是一处具有代表性的近现代文化名人的故居,这里保存了三毛的生活环境和创作场所,可以让游客了解这位女作家的生活和创作过程。

6.史沫特莱故居史沫特莱故居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枇杷山。

史沫特莱是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和社会活动家,曾在中国报道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她的故居是一处具有代表性的近现代文化名人的故居,这里保存了史沫特莱的生活环境和创作场所,可以让游客了解这位国际友人的生活和创作过程。

重庆冯玉祥故居环境的描述

重庆冯玉祥故居环境的描述

重庆冯玉祥故居环境的描述
重庆冯玉祥故居位于解放碑附近,是一座典型的民居建筑,分为内外两个院落,占地面积约300余平方米。

下面将从外观、院落、建筑等方面进行描述。

外观部分:
冯玉祥故居建筑朴素古朴,由土木结构和青砖石墙相结合,屋顶采用瓦片覆盖。

门口砖墙与青石板路相连,门头上方悬挂着用吉祥红绸缎制成的“冯府”三字牌匾,显得凝重厚重。

院落部分:
故居院落被青石板路分为前后两个,前院种有一两棵红瓦顶的枣树和几棵桂花树,四周种植者一些小花草,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后院以典型的南方园林为主,以假山为中心,结合着水池、亭廊、花草等景观,整个院落显得既美丽又舒适。

建筑部分:
故居分前后两进,讲究“鱼骨式”建筑格局,门厅、大厅、内室布置得异常精美,室内陈设典雅,尤其是冯玉祥书房中值得细品。

书房中摆着典雅的书桌、书架、休闲椅,墙上挂着名人字画、诗词歌赋,处处体现着主人文化修养及其名门气息。

综上所述,重庆冯玉祥故居作为一座历史文化遗产,其独具特色的外观、优美别致的院落、讲究精致的建筑,都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传统民
居的生活态度,也让我们更好地感知并传承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

重庆老建筑.doc

重庆老建筑.doc

重庆老建筑重庆老建筑铜梁安居古城说起重庆老建筑,最为有名的就是华岩寺、刘伯承故居、铜梁安居古城、慈云寺等重庆古建筑。

重庆因嘉陵江古称渝水,故重庆简称渝。

北宋崇宁元年,改渝州为恭州。

南宋淳熙16年正月,孝宗之子赵惇先封恭王,二月即帝位为宋光宗皇帝,称为双重喜庆,遂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而得名。

以下是为建筑人士整理相关重庆建筑资料,具体内容如下:重庆老建筑铜梁安居古城铜梁安居古城简介:安居古镇是重庆市批准的20个历史文化名镇之一,于2008年授予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位于重庆市铜梁区安居镇境内,因境内有大安溪而得名,有安居乐业之意。

景区面积13.2平方公里,内含安居古城核心区3平方公里以及黑龙嘴、琵琶岛、黄家坝、波仑寺等文化旅游功能区块。

重庆老建筑铜梁安居古城铜梁安居古城建筑特色:安居同时也是铜梁民间彩扎工艺的发源地之一,现代民间工艺大师-傅全泰,为中华铜梁龙的设计造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法中友协艺术委员会主席让皮艾尔吉莱姆夫妇专程来这里参观铜梁龙灯的工艺品。

关于安居这个古老小镇,民间传说很多,在以后的章节里会有详细介绍。

著名的古代爱情悲剧碧玉簪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传说鲁班也在这里修建过寺庙,著名的玻仑寺传说中就是鲁班设计建造的。

与玻仑寺隔江相望的奎角寺,传说中是鲁班的大徒弟赵佥所造。

安居的名胜古迹在近代遭到惨重的破坏,要是这些景观得以保存,将是铜梁、乃至重庆地区的不可多得的旅游观光的绝好地方。

重庆老建筑铜梁安居古城铜梁安居古城建筑景点:玻仑捧月安居八景之中,首推玻仑捧月。

在镇东两里许,有一座玻仑山,一座千年古寺雄踞山顶。

寺内大雄宝殿之中,如来佛像镌刻于岩石上,形成形态丰腴慈善,右臂下垂,左手捧念珠齐胸前,双目凝视。

中秋之夜,皎月凌空,之时初至,月光透过窗棂圆孔,直射佛主手心,宛如捧月。

人们便以为这是玻仑捧月。

然而,旧县志说:黄昏至寺......忽觉清光大来,涧鸟飞鸣,水镜冰轮,月光似从山顶涌出,飞挂于老树虬枝间,寺后山石嶙峋,高不胜寒,下方仰视,又疑巨灵伸指,捧出白玉盘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of
6
组员姓名:李媛;廖浩翔;刘哲;吕崧毓 指导教师:陈蔚
2.4 秦汉时期
陶瓷的发展
秦汉时期瓦、瓦当、空心砖 引自《巴蜀建筑史秦汉时期》
到东汉至蜀汉时期,陶瓷技术吸收了新的科学技术,在生产方法、应用领域和装饰上都 有了较大的发展。西汉时期,瓦、瓦当已经出现。官府及部分住宅已经采用砖墙体和砖铺地。 东汉至蜀汉时期,砖瓦也迅速发展和普及。这一时期,城镇居民和部分农村富豪都已改用砖 瓦结构建筑,并在其上施以各种纹饰。
民居
1 百姓居住之所 《礼记·王制》:“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参相得也。”《管子·小 匡》:“民居定矣,事已成矣。”《东周列国志》第十一回:“今东郊被宋兵残破,民居未 复。” 2 民家、民房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泗水》:“左右民居,识其将漏,预以木为曲洑,约障穴口,鱼鳖暴鳞不 可胜载矣。”《新唐书·五行志一》:“开成二年六月,徐州火,延烧民居三百馀家。”《明 史·五行志一》:“番禺、南海风雷大作,飞雹交下,坏民居万馀。” 3 民居是包含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
2.4 秦汉时期
两次人口迁徙
西汉时期的宜州《中国历史地图册》
秦时巴郡、蜀郡、汉中郡《中国历史地图册》
秦灭巴蜀到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华阳国志·蜀志》所 记,公园前316年,秦大将司马错率大军伐蜀灭巴,以张若为蜀守后二年“移秦民万家 实之”。秦灭六国后又迁六国贵族富豪入蜀,似有流放之意,又兼令其充实地方。 公元前238年,秦始皇平嫪毐(làoǎi)之乱后,令其舍人“夺爵迁蜀者四千余家”。 这前后近百年,加上留驻的秦军士兵诸人,迁蜀者数量当不下十万之众,在当时全国人 口不多的情况下,这个数量也是十分可观。 重庆民居建筑 历史研究
重庆民居建筑 历史研究
1 of
6
组员姓名:李媛;廖浩翔;刘哲;吕崧毓 指导教师:陈蔚
2.4 秦汉时期
对艺术的影响
汉代画像砖上的艺术形象(什邡出土)
这个时期艺术快速发展。当时也将大量的艺术作品应用于建筑装饰当中,增加了建筑的 艺术色彩。较为广泛应用于建筑中的艺术形式有画像石、画像砖、壁画、彩绘等。壁画是东 汉时期较为流行的建筑装饰。《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东汉初期巴蜀地区“郡尉府舍皆 有雕饰,画山神、海灵、奇禽、异兽,以炫耀之,夷人亦畏惮焉。”可见壁画也是当时的一 种建筑装饰。 重庆民居建筑 历史研究
组员姓名:李媛;廖浩翔;刘哲;吕崧毓 指导教师:陈蔚
1 of
6
2.4 秦汉时期
冶铁业的发展
秦入巴蜀前,巴蜀铁器的数量少,质 量差,未得到良好的发展。秦入巴蜀后, 因巴蜀地区铁矿丰富,铁器市场需求大, 致使巴蜀地区的冶铁业迅速的发展起来。 铁器的普及使得城市建设更为迅速。由于 铁制工具的出现和普及,也为木工提供了 更为方便、耐用的工具,为秦汉时期大木 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因此,可以说冶 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大量的铁质工具出 现,改善了生产技术,对建筑发展具有重 要的意义。 重庆民居建筑 历史研究
重庆民居建筑 历史研究
1 of 6
组员姓名:李媛;廖浩翔;刘哲;吕崧毓 指导教师:陈蔚
2.4 秦汉时期
抬梁式民居
汉代画像砖中的抬梁式结构
从巴蜀地区现存实物资料看, 抬梁式结构在秦汉时期的巴蜀地 区应用最为广泛。其柱与柱之间 跨度大,因此对木材直径、长度、 韧性、强度等各方面要求较高。 因此其主要见于官家建筑和地主 富商的宅院中。《华阳国志·巴志 》记载巴人歌颂西汉司隶校尉陈 纪歌曰:“筑室有直梁,国人以 坚贞。……”可见最晚在西汉时 期,巴蜀地区已经出现了抬梁式 建筑。
重庆民居建筑 历史研究
1 of
6
组员姓名:李媛;廖浩翔;刘哲;吕崧毓 指导教师:陈蔚
2.4 重庆秦汉时期
穿斗式
现阶段并未发现秦汉时期的巴蜀地 区有反映穿斗结构的实例。但穿斗式由 于其对所用木料要求较低,且地形适应 力强,其在木构建筑已经达到成熟的汉 代应已广泛应用。古巴蜀时期,巴蜀地 区已经出现了穿斗结构的雏形。而且从 汉代湖南、广州等地出土的陶屋中可见, 当时穿斗结构已经流行。因此,推测在 秦汉时期巴蜀地区的穿斗结构的使用也 是十分广泛的。但由于未发现实物例证, 因此穿斗式结构类型特征有待考证。 重庆民居建筑 历史研究
目录
1 重庆基本情况简介 2 重庆民居断代史
2.1 重庆秦、汉民居
2.2 重庆唐、宋民居 2.3 重庆元、明、清民居
2.4 重庆近代民居Leabharlann 3 小结重庆民居建筑 历史研究
1 of
6
组员姓名:李媛;廖浩翔;刘哲;吕崧毓 指导教师:陈蔚
1 重庆基本情况简介
重庆历史沿革
重庆古称江州、巴州。南北朝改楚州。隋初取古渝水(嘉陵江)之意,名渝州。历唐至宋徽 宗时改名恭州,因1189年,南宋孝宗第三子恭王赵悍先封于恭,后又继帝位为光宗,即升州为 府,取双喜临门喜庆之意,遂改名为重庆府,沿用至今。此后,重庆一直是川东经济政治文化 中心,迄今已有820多年历史。 明末,红巾军首领明玉珍率农民军占领重庆称帝,国号“大夏”,辖区扩及鄂、黔、滇、陕 部分地区,为重庆历史上第二次为都。 入民国,川内军阀混战,各自为政,设重庆市(1929年)。 新中国成立后,在重庆设中共中央西南局,以云、贵、川、藏为西南区。四川地区划分为川 西、川东、川北、川南四个行署和重庆市及西康省,均直属大区管辖。后撤行署和西康省,恢 复四川省建制。重庆由中央直辖市改为省辖市。“文化大革命”后,随改革开放行政建制名称 变化甚大,不少县镇升格为市、区,以前的乡场也大多改名为镇。1997年,重庆市批准为中央 直辖市,辖区扩至巴渝地区万县、涪陵和黔江等地。
重庆民居建筑 历史研究
1 of
6
组员姓名:李媛;廖浩翔;刘哲;吕崧毓 指导教师:陈蔚
参考文献
经典&最新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刘致平,中国民居建筑简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李先逵,四川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巴渝建筑史—秦汉时期,董齐,张兴国
重庆民居建筑 历史研究
1 of
6
组员姓名:李媛;廖浩翔;刘哲;吕崧毓 指导教师:陈蔚
目录
1 重庆基本情况简介 2 重庆民居断代史
2.1 重庆秦、汉民居
2.2 重庆唐、宋民居 2.3 重庆元、明、清民居
2.4 重庆近代民居
3 小结
重庆民居建筑 历史研究
1 of
6
组员姓名:李媛;廖浩翔;刘哲;吕崧毓 指导教师:陈蔚
重庆民居建筑 历史研究
1 of
6
组员姓名:李媛;廖浩翔;刘哲;吕崧毓 指导教师:陈蔚
目录
1 重庆基本情况简介 2 重庆民居断代史
2.1 重庆秦、汉民居
2.2 重庆唐、宋民居 2.3 重庆元、明、清民居
2.4 重庆近代民居
3 小结
重庆民居建筑 历史研究
1 of
6
组员姓名:李媛;廖浩翔;刘哲;吕崧毓 指导教师:陈蔚
巴渝建筑史—唐宋时期,赵慧敏,张兴国
巴渝建筑史—元明清时期,董齐,张兴国 巴渝建筑史—近代,方芳,张兴国
重庆民居建筑 历史研究
1 of
6
组员姓名:李媛;廖浩翔;刘哲;吕崧毓 指导教师:陈蔚
研究方法
断代史研究方法
研究重庆民居建筑史概况,在中国建筑史研究、巴蜀建筑史、重庆建筑史研究的大背景下, 探寻重庆民居建筑史。全文以重庆社会发展对建筑的影响为出发点,探讨重庆民居建筑的重要 发展历程。在梳理出社会对建筑影响的重要事件后,着重从民居类型发展与变化重新分类梳理, 对重庆民居建筑史作初步的研究探索,重点研究社会发展中本土文化、外来文化对民居建筑史 的影响。 以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史》写作方法为蓝本,断代史中归纳总结,研究重庆民居建筑史。 重庆民居建筑史研究方法分为三个步骤: 一、收集整理中国建筑史、重庆地区建筑研究的相关资料,将属于研究范畴的建筑及建筑活 动事件提取出来,归纳分类整理,为调研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对特色鲜明且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进行资料收集,结合近期实际测绘之重庆市涪陵区 大顺乡大顺村,民居实物罗列。 三、归纳总结重庆民居建筑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重庆民居建筑 历史研究
1 of
6
组员姓名:李媛;廖浩翔;刘哲;吕崧毓 指导教师:陈蔚
1 重庆基本情况简介
重庆气候
重庆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是宜居城市,年平均气候在18℃左右,冬季最低气 温平均在6-8℃,夏季炎热,七月每日最高气温均在35度以上。极端气温最高43℃,最低-2℃, 日照总时数1000-1200小时,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常年降雨量1000-1450毫米, 春夏之交夜雨尤甚,因此有“巴山夜雨”之说,有山水园林之风光。重庆多雾,素有“雾都 (雾重庆)”之称。
重庆民居建筑 历史研究
1 of
6
组员姓名:李媛;廖浩翔;刘哲;吕崧毓 指导教师:陈蔚
1 重庆基本情况简介
重庆地理
重庆市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地跨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 32°13'之间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地界渝东、渝东南临湖北省和湖南省, 渝南接贵州省,渝西、渝北连四川省,渝东北与陕西省和湖北省相连。辖区东西长470千米, 南北宽450千米,辖区总面积8.24万平方千米,为北京、天津、上海三市总面积的2.39倍,是 中国面积最大的城市,其中主城建成区面积为647.78平方千米。重庆地处信封盆地东南部,其 北部、东部及南部分别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环绕。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 面积较大,有“山城”之称。 重庆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东南部靠大巴山和 武陵山两座大山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