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本质主义1

合集下载

什么是本质主义1

什么是本质主义1

反本质主义是什么?对此究竟应当如何认识?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一点大概是可以肯定的,即反本质主义并不构成为一种理论形态,因为它不是建构性的理论,它没有自身理论建构的基点,因此它不可能形成某种理论形态。

除此之外,它还能是什么呢?从讨论情况看,大致有以下三种含义。

其一,表现为一种理论立场和态度,即根源于对以往文艺学理论观念和理论体系的不满,从而以反本质主义的姿态,表明其对以往理论的反叛性、批判性、反思性的立场和态度。

对于多数主张或者认同反本质主义的学者来说,恐怕主要是这样一种含义。

其二,不只是一种立场和态度,更是一种理论策略,即通过反本质主义的解构策略,以求达到新的理论建构的目的。

比如陶东风有时否认自己是反本质主义者,有时又承认自己是反本质主义者。

其实他的本意在于,提出反本质主义的命题,并不是真的要否定对文学本质问题的探讨,而是试图以此打破既已形成的某些文艺学体系的一统格局,彻底解构其理论范式,随之而来,则是要极力推出他的“建构主义”的理论主张取而代之。

同样,南帆等人的反本质主义也是这样一种策略,他曾说得明白:“关系主义只不过力图处理本质主义遗留的难题而已……在本质主义收割过的田地里再次耕耘。

”这就是说,反本质主义无非是要清理文艺学这块田地里的本质主义遗留物,为推出新的理论清除障碍和开辟道路,以利于他所倡导的“关系主义”理论在这块田地里重新生长。

这种以反本质主义的解构开道以求实现新的理论建构的策略不言而喻。

其三,把反本质主义视为一种思维方式或者理论方法。

比如,童庆炳就明确提出把“反本质主义作为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把它看成一种理论形态。

在他看来,本质主义的根本问题是思维方式上的极端化和绝对化,那么反本质主义所针对的当然也是思维方式问题,所以他表示,“我们赞成的是反本质主义求解问题的方式和超越精神,即不能把事物和问题看成是僵死的、一成不变的,并且要有不断进取精神,超越现成之论,走创新之路。

”也有学者认为:“反本质主义只能是方法、手段或过程,而不是目的,不是结果。

本质主义

本质主义

本质主义(Esentialism)
亦称“本质论”。

本体论的一种观点。

认为物体的某些属性是该物体的基本属性。

物体的[ 本质]就是它所有基本属性的总和。

各本质论理论之间的差异在于,它们对于[ 一个属性是物体的基本属性]有不同的概念。

基本属性之概念与必然性之概念密切相关。

因为属性P是物体O的基本属性的表示方式之一是说[ O含有P ],这一命题必然为真。

关于基本属性的特征,有个普遍但不具太多知识性的说法:如果物体无法在欠缺某属性后仍维持是物体本身,某属性就是该物体的基本属性。

就此意义而言,不是基本属性那些属性则是偶然属性。

参阅:本体论必然性不可区分之同一性。

刘海龙范式与流派,第一节 话语研究

刘海龙范式与流派,第一节 话语研究

第一节话语研究【夏日之阳】在本节开始之前,我们有必要把思路梳理一下。

学习传播,首先我们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是传播”,但是关于传播的定义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回答。

那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普遍学者都会采用本质主义的定义方式来定义传播。

但是这必然会“顾此失彼”并且我们知道,不同的的场景中对传播的讨论,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这极不方便我们进行交流和讨论。

所以为了拓展传播学讨论的范围,最大程度上的容纳相关的知识,我们采用话语研究的方式来定义传播学的范畴。

这样我们可以兼顾不同情境下传播学的不同侧重点,又可以深入的理解传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一、本质主义视角定义传播1.本质主义(1)定义:本质主义是指认为事物均有其本质,可以通过现象的认识加以揭示的理论。

持该说者把对象的特性分为本质属性和偶有属性。

本质是完全的理想形式,是不容怀疑地真实的,确切的,事物是理想形式的不完全模本,是可争议的,不真实的,不确切的。

柏拉图在知识论中,把知识分为两个层次,一种是永远完全的不可见的抽象形式,即原型或本质,一种是可见的可感觉的事物。

(2)基本内涵:①真知识:把反映了事物本质的知识称为真知识,其他都是伪知识、意见甚至谬误。

②本质获取:事物的唯一本质不能通过直观和自然观察来把握,只能通过概念的思辨和经验的证实取得。

③造福人类:一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就把握和占有了真理,从而控制事物为人类造福。

【夏日之阳】来,先不说别的,啥是本质主义?就是说无论什么事物,就像一个桃子一样。

外面是果肉,然后是桃核。

那本质就是桃核,从生物基因这个根本上决定了这个东西是桃子。

外面的果肉,都是一些现象。

我们要对一个事物进行定义,就要破除外面的果肉,诠释出桃胡是什么,甭管他外面是不是被虫子咬了,是不是破皮了。

那本质主义的定义方式,就好理解了,就是说揭示出某一事物的完全理想、不容怀疑的内容揭示出来。

2.传播的概念(1)英国学者雷蒙德・威廉斯“传播”(communication)的词源是拉丁文 communis,意指“普遍”。

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

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

谢 谢!
诗是一种语言凝练、结构跳跃、 诗是一种语言凝练、结构跳跃、富 有节奏和韵律、 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 表达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 表达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
《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 童庆炳 主编
《一封家书》词 曲:李春波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吗 现在工作很忙吧 身体好吗 我现在广州挺好的 爸爸妈妈不要太牵挂 虽然我很少写信 其实我很想家 爸爸每天都上班吗 管得不严就不要去了 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 也该歇歇了 我买了一件毛衣给妈妈 别舍不得穿上吧 以前儿子不太听话 现在懂事他长大了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当我们想起远在家乡的亲人时, 当我们想起远在家乡的亲人时 想起爸爸苍老的大手, 想起爸爸苍老的大手 想起妈妈慈祥的目光时, 想起妈妈慈祥的目光时 我们是否应该向他们去一封家书? 我们是否应该向他们去一封家书 哥哥姐姐常回来吧 替我问候他们吧 有什么活儿就让他们干 自己孩子有什么客气的 爸爸妈妈多保重身体 不要让儿子放心不下 今年春节我一定回来 好了先写到这吧 此致敬礼 此致那个敬礼 一九九三年十月十八号
冯友兰与张荫麟
冯友兰的故事 : 吾日三省乎吾身” “吾日三省乎吾身” (只有具体,没有抽象,反本质主义) 只有具体,没有抽象,反本质主义) 张荫麟的故事: 张荫麟的故事: 柏拉图叫弟子买面包 圆的、 圆的、长的 黄的长面包、 黄的长面包、白的长面包 冷的白的长面包、 冷的白的长面包、热的白的长面包 只有抽象,没有具体,本质主义) (只有抽象,没有具体,本质主义)
如何评价反本质主义? 如何评价反本质主义?
反本质主义对人们解放思想,摆脱禁锢, 反本质主义对人们解放思想,摆脱禁锢,认识事物的复杂性 和多样性有积极意义。但其在否定事物唯一的、 和多样性有积极意义。但其在否定事物唯一的、永恒不变的抽象 本质,破除人们试图一劳永逸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本质,破除人们试图一劳永逸地把握事物的“本质”的幻想的同 又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潭。 时,又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潭。世上固然不存在绝对的永恒的本 但却有有限的具体的本质。如果连一定范围内的、 质,但却有有限的具体的本质。如果连一定范围内的、一定意义 上的本质也否定了,那么,人们将无法进行有效的言说, 上的本质也否定了,那么,人们将无法进行有效的言说,而且一 切理论建构将失去意义。 切理论建构将失去意义。因为这等于否定了人类意识和自我意识 的可能性。 的可能性。 注意:要提倡建构主义的反本质主义, 注意:要提倡建构主义的反本质主义,而不是后现代的激进 的反本质主义,即不要将“反本质主义”变成“反本质的主义” 的反本质主义,即不要将“反本质主义”变成“反本质的主义”。

关于本质主义的探讨分析

关于本质主义的探讨分析

关于本质主义的探讨分析一、克里普克得本质主义1、克里普克得必定真现代本质主义得重要代表人物是克里普克,他认为不仅存在有必定真,而且更重要得是认为存在有关于对象得必定真.克里普克提出得存在有关于对象得必定真要紧是指同一陈述是必定确实,即“专名之间得同一陈述”.他写道:“假如它们本来确实是确实,那么它们就不得不是必定得.”这包括形如“x 是x”得形式(例如“克里普克是克里普克”),而且也包括形如“x是y”如此得形式(例如“暮星”是“晨星”).2、什么是本质主义“本质主义”有以下几种不同得含义:(1)含义1(非分析得)“本质主义”得第一层含义是非分析得即存在有必定得真,它得真不依靠于句子(或命题)是分析得.(2)含义2(不是语词得含义)本质主义得第二层含义是它不是指语词得含义而是指存在有必定真,它得真是指那个世界存在得方式或者那个世界不得不是什么.(3)含义3本质主义得第三层含义是指存在有关于客体或者对象得必定真.WwwcOm蒯因讲亚里士多德得本质主义是“关于某个对象得一些属性得理论,可能被认为是对象得本质”.“本质主义”在第三层含义上至少包括两种不同得观点.第一,客体(3a)存在有关于客体或对象得必定得真,这不依靠于如何对它进行指派真值.简单地讲,和蒯因得必定性论证相对,存在有一种必定确实类型陈述,过去常常用这种独立得句子来表达它们,也确实是讲,即使存在如此得句子能够用来表达它们得含义也不能保证它们得真值.假如它被看作是这种类型陈述,存在得咨询题是这些类型陈述能被分析命题所表达,那么在这层含义(3a)上有些人可能是本质主义者,但在第1层或第2层含义上就不是——然而相反,一个协定论者也确实是坚持所有必定真(必定确实这种类型陈述)得人把它们得真归因于那个所给得句子得含义是分析得或者是那个语词得含义.“客体”和“对象”这两个语词是特别模糊得,同时本质主义在第3a层得含义上非常容易混淆两个不同得观点,这个地方把它区分为第3b层含义.第二,第3b层含义(殊像particulars)本质主义在第3b层含义上主张存在有关于殊像得必定真,殊像被看作是“对象”得范例(典型得对象)和在现实世界上关于对象得最简单得描述.实证主义者认为同意存在有关于开放类得殊像得必定得真,他们认为关于殊像得非限制得一般性命题(所有得xs如何表达不管何时何地基本上y,其中xs可能存在)能够是分析得,或者换句话讲,这种形式得命题或者陈述能被看作是必定得真,而不必和存在有本质主义得第l或第2层含义相同.然而,我们可能更适合称这些命题或陈述是关于对象得种类得陈述,而这层含义上得本质主义指得确实是第3b层含义上得本质主义,即存在有关于个体殊像得必定真.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可能特别轻易地被看作是在第3a层含义上得一个本质主义者,而不被看作是在第3b层含义上得本质主义者,即坚持存在有关于对象得必定真而不是关于个体得殊像得必定真.3、克里普克弱化得“必定真”得含义在克里普克早期得工作中,他重新定义得“必定真”是如此得:在此,让我们给必定性一个弱得解释.假如不管什么时刻我所提及得在如今此刻存在得对象,那么我们能把一个陈述看作是必定得,那个陈述应该是确实.即使存在有能够讲明它可能不是确实语境,像当“在如今此刻提及得那个对象”确实不存在得时候,那么在那个定义下一个陈述也能被看作是“必定确实”.同时在旧得含义上“确实,不管如何基本上确实”那个陈述也被包括在“必定真”得含义之内.有时存在有更弱得关于“必定确实”概念:即假如它是确实话,那么同一陈述被认为是必定得.4、在什么含义上克里普克是一个本质主义者在哪一层含义上克里普克是一个本质主义者得咨询题是非常复杂得,事实上他不仅重新定义了“必定真”,而且依照那个事实,他得关于陈述得观点看起来有两种不同得辩护,专门是同一陈述,他所认为得“必定真”在他定义得“必定确实”含义上是“必定确实”.(1)克里普克得旧-式定义得辩护一个辩护是每一个确实同一陈述都把它得真归因于自明得真是“是什么,确实是什么”或者“每一个对象基本上它所是得同时不是其它得对象”.(2)克里普克得新-式定义得辩护首先应该回忆一下克里普克介绍得他得像“两个专名之间”得同一陈述是必定得这一类陈述.可能也差不多注意到,他得观点看起来没有考虑到蒯因得必定性论证,这使得他有如此得观点,任何由一个必定指称它得词语所指称得对象,也能够由一个不必定指称它得不同得词组所指称.一个显著得推论是,凡由一个“两个专名之间得同一陈述”讲得,也能够如此来重新表示,其中相同得对象能够用不是专名得词组来指称.因此“在专名之间得同一陈述”被假定为是必定得,当相同得对象没有使用专名来指称时,它们所表达得真理(克里普克主张应该是关于对象得必定确实表达)应该被看作并非所有得基本上必定确实.从表面上看,也确实是讲,至少,甚至在克里普克弱得含义上,他关于同一陈述是必定得主张也是复杂得.克里普克大概依照语句不包含严格得指示词来处理类型陈述得表达,不同于用严格得指示词作为检测必定真或者其它真理得标准.由这种语句表示得类型陈述假如为真,那么就必定为真.所有关于殊像以及非殊像得陈述,能够用在“是”得每一边放相同得严格指示词(对象得名称)来表示.如此,例如,“克里普克是《命名和必定性》得作者”,能够解释为“克里普克是克里普克”.在这种方式下,所有得确实同一陈述都能够算作是克里普克所定义得“必定”含义下得必定真.(3)克里普克意义得“必定为真”和本质主义假如我们同意克里普克重新定义得“必定真”,那么他得主张在第3a和3b得含义上是本质主义得:在这层含义上,他提出得必定真既是关于对象得,也包括殊像.在第1层含义上他得观点也是本质主义得:他得必定真差不多超出了真除了能够被分析命题所表达之外,还能被像“克里普克是克里普克”如此得形式所表达(它们得含义迫使它们并非在所有得语境中都表达真,而是仅当“那个在如今此刻被提及得对象存在”时才表达真).在第2层含义得讲法上能否把克里普克看作是一个本质主义者并不是非常清晰得,因为大概看起来是他把形如两个专名之间得同一陈述归类为在他所定义得必定为确实理由是,语词得意义确实是一个特定种类得意义.即那种只要被提及得对象在如今此刻存在,它就必定表达一个真理.依这种观点看,对待“克里普克是克里普克”如此得句子或命题是它表达了一个必定确实类型陈述得理由大概是由于那个句子或命题“克里普克是克里普克”必须表达一个确实陈述,由于它提供了一个“那个在如今此刻提及得对象存在”,也确实是“克里普克”差不多有了一个指称同时那个指称存在.(4)必定为真和克里普克得本质主义克里普克在旧得必定确实含义(即真不管如何都真)上是否是一个本质主义者,对那个咨询题得回答是不太明确得,因为这不是他所考虑得咨询题.然而,在“真不管如何基本上真”得含义上,包含关于个体殊像得陈述被看是必定确实,他并没有提供一个合理得论证;同时在他得旧得含义上大概把不必定为确实陈述(同样得关于殊像得陈述)也当作是必定确实,克里普克扩大了“必定确实”意义.我们或许能够推断出,克里普克没有把在他得第3b层含义上(殊像)是确实,确实是必定确实得本质主义看作是在他早期得“必定确实”含义上也成立.我们不能合理地推测,他是否相信用那个旧式意义上得必定真依据分析句子或语词得意义.也确实是讲,他是否相信第1层含义(不是分析得)或者在第2层含义上(不是语词得含义)得本质主义在他得情况中是正确得. 二、协定论得修正1、对“分析得”和“必定真”之间得关系得修正我们差不多看到被实证主义者进展了得协定论得立场是站不住足得.关于指称得新得工作也证明了任何类型陈述都能用非分析得命题来表达.为了保留有一类是以分析命题定义成得必定真,因此必须把它们从这些类型陈述中区不开来,即有些能被一个分析命题所表达(如一个语句含有一个意义迫使它总是表达确实语句).因此,和蒯因得必定性论证得前提相反,并不是所有得陈述,而仅是这些在通常意义上被认为是必定确实陈述,才能被一个分析得命题所表达.因此必定为确实类型陈述和分析命题关系得那个修正,提供了一个清楚得同时可同意得方法来把有意义得记号陈述,区分为表达必定确实类型陈述和这些不能表达必定确实类型陈述.如此,能够将记号陈述句分成没有意义得、有意义得以及分成命题得,也确实是具有相同和不相同意义得字词制造者,也应该能够把这些分成含有一个意义使它们在所有得语境中都表达确实(分析命题)和这些可能不表达确实(非分析命题).所有得前者(分析命题)应该都表达必定真,因而任何如此得记号句子——即能够获知它表示与由字词制造者认为是分析得任何命题所表示得相同得类型陈述——也能够用来表达必定真.必定确实这种处理,在这一意义上被认为是协定论者,即所有得必定确实真理是受字词意义/语句得分析性支配得.同时它们中没有一个讲得是关于“世界里得对象”得.因为与传统上得约定主义相对得“本质主义”,有时候是能够以这些意义得约定主义相容得方式来定义得,因此那个所谓得“修正得约定主义”得讲法,不能被认为是在“本质主义”那个词项得每一层含义上基本上非本质主义得.差不多提到得克里普克得观点,一般被看作是本质主义得,可能在第二层含义(不是语词得意义)上被看作是非本质主义得,但他包括了一些不同得必定确实类型陈述得真值范围超出通常使用得范围.这是由一个通过认真考虑得把“必定确实”意义“弱化”达成得,因此一个陈述所讲到得对象可能不存在,如今也不能把它们从“必定确实”这一类陈述中排除出去.这种新得规则是关于同一殊像得陈述.在这一新得意义上辨不必定确实方法,是看只要被涉及到得对象存在得话,仅只包含严格指示词得用来表示它们得语句,是否具有一个意义使得它们不得不表达真.克里普克留下了一个开放得咨询题,通过改变“必定确实”意义那个方法来达到我们所需要得目得.应该保留传统得“必定确实”含义,由此它意味着“真不管如何都真”,同时要求由一个含有一个意义促使它在所有语境中基本上不得不表达真,如此得语句确实是“分析命题”.2、对“综合得”修正对“分析得”和“必定真”之间得关系得修正产生得一个结果确实是必定确实陈述可能由一个非分析得命题来表达,同时有如此得咨询题产生,即这些非分析得命题是否应该被称作“综合得”.在实证主义者得协定论全盛时期,在相信所有有意义得命题要么是分析得-必定确实-先验得,要么是综合得-偶然得-经验得,“综合命题”被处理为:a、那些不是分析得有意义得命题.b、偶然命题/陈述.像“当前行星得数目大于7”那个命题,不是分析得(它得意义不能迫使它不得不表达真),然而它却表达必定而非偶然得陈述.假如那个数目是9,因而它所表达得陈述就和“9大于7”所表达得是相同类型得陈述,则它就表达了一个必定得真.假如该数字是5,则它将表达一个必定为假得陈述.假如这一类命题被归为“综合得”,那么“偶然”和“综合”之间得传统联系就消逝了:如此我们就会有表示必定得而非偶然得“综合”命题.其它得方法确实是把这种命题分为不是综合得,因为它们不表达偶然陈述.在这种情况下,有既非分析又非综合得有意义得命题,而所有(有意义)命题得“分析得”和“综合得纯实证论得区分就崩溃了”.这些词语仍然彼此相斥(没有含单一意义得语句,能够既是分析得,又是综合得),然而它们并不穷尽(有意义得)命题.因此在处理得过程中,我们能够使用“非分析得”词项,如此大概是明智得,即用它来指称不是分析得(有意义得)命题,而把“综合得”保留给如此得命题得子类,即其意义使得它们表达(或者仅表达)一个偶然得陈述,即其真值依靠于那个世界毕竟是什么得陈述.那个原来被实证主义者简单化得协定论不能在这些情况下被保存,因为它否定了那个被指称研究者所介绍得复杂性,同时,随着那个研究工作得深入,命题可能会有更精巧更复杂得分类,而不仅仅只分为令人误解得“分析得”和“综合得”.三、评价本质主义克里普克认为,事物得属性有本质属性与偶有属性之分,关于如何区分事物得本质属性,他提出了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一个个体得起源(或它用以构成得材料)关于该个体是本质得.他指出:“一个对象得起源关于那个对象来讲是本质得”,“制造一个对象得物质关于那个对象来讲也是本质得”.二是认为一类个体得本质是那个种类里得一切个体所具有得内在本质,它使得那个种类得成员资格在本质上依靠于具有这种适当得内在结构.他指出:“一般来讲,科学试图通过研究某一种类得某些差不多得结构特征来查找该种类得本性,从而寻到该种类哲学意义上得本质.”[1]97-105依照克里普克得观点,在跨越不同得世界从而需要进行识不时,关于个体,我们考察其起源或其构成材料,关于种类,我们考察其内在结构,如此就能确定其本质,从而通过本质辨识跨界中得个体是否是同一个体.应该讲借助于本质主义,克里普克较好地解决了跨界个体得同一及识不咨询题.关于本质主义,哲学家奎因是拒斥得,奎因拒斥本质主义得重要理由之一确实是所谓得“数学家得骑车人得悖论”:数学家必定地是有推理能力得,而并非必定地是有两条腿得;骑车人必定地是有两条腿得,而并非必定地是有推理能力得;对一个既嗜好数学又嗜好骑车得个体,相关于嗜好数学而言,有推理能力是本质,相关于嗜好骑车而言,有推理能力则是偶性.这确实是讲,对作为数学家得骑车人而言,有推理能力既是本质又是偶性;同理,有两条腿既是偶性又是本质[1]112.能够看出,奎因得观点是,所谓事物或对象得“本质”或“本质属性”基本上相对得,个体必定具有得“本质属性”是不存在得,既然事物或对象得“本质”或“本质属性”不存在,所以也就应该拒斥本质主义.奎因看到了事物或对象本质或本质属性得相对性、不确定性,这是有一定道理得,确实,某一特定对象得本质或本质属性并不是绝对固定不变得,而是相对得,同时,对象或事物得本质或本质属性也并不是唯一得,而是多样化得.然而,不能因为这一点就否定事物或对象具有本质或本质属性.此外,事物或对象有没有本质或本质属性与我们能否正确认识事物或对象得本质或本质属性是两回事,不能因为事物或对象得本质与本质属性具有相对性、多样性而难以认识,就否定事物或对象具有本质或本质属性.事物或对象得本质或本质属性是具体得,从绝对得角度看,关于克里普克得观点,即个体得起源或构成材料、种类里得一切个体所共有得内在结构确实是其本质,从相对得角度看,在不同得语境下,对同一事物或对象可能有不同方面得省视,从而有不同语境下得本质或本质属性.因此,对象得本质或本质属性并非唯一得,而能够是多样得.我们确定对象得本质或本质属性得目得是为了进行跨界区不对象,那个本质只要能将该个体和其它得个体区不开来,使其成为其是得对象,就像给商品贴上一个标签一样,标签并不是对象,而是为了将该对象和其它对象区不开来,我们购买商品得时候,购买得是商品,而标签确实是为了识不该对象,至于该标签和对象得本质是否相符,这大概是不重要得,重要得是它符合我们得需要就行了.。

西方传播学理论流派复习纲要-第1讲

西方传播学理论流派复习纲要-第1讲

西方传播学理论流派复习纲要第一讲:导论:传播研究的不同路径和传播思想流派史part 1:传播研究的不同路径问题:1.什么是概念?2.什么是理论?一.概念的定义方式1.一般定义方式:.....是......(1)本质主义的定义什么是本质主义(essentialism)?相信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一个深藏着的唯一的本质,相信本质和现象的区分提供了人类观察万事万物的基本概念图式;把人类认识特别是现代以来所谓科学认识的任务规定为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唯一本质; 把揭示事物的唯一本质作为一切知识分子职业身份的内在规定和学术使命。

(2) 主流传播学的实证主义逻辑什么是实证主义(positivism)?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

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

2. 更常见的现象是(1)遵循不同学术范式的人对某个概念的定义往往不同(2) 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困境a.人类对现实把握方式的历史性和多元性b. 社会科学“科学性”的局限性3.不再需要定义吗?需要, 但应保持定义的开放性,并承认自身视角的局限性二.理论与范式(一)理论:理论就是为了解释某种现象而按照一定规范所抽象出来的概念体系。

1.对现象作出解释,从而指导人们的行为。

2.概念体系:概念及其关系。

(1)概念:对某些现象或现象集合的标签化概括 – 具体概念、抽象概念(2)命题:对概念之间关系的判断 – 相关性、因果关系3.遵循特定规范程序(1)传统方法:观察经验、常识或传统、权威(2)现代学术规范的共性:经验证据的支持、逻辑自洽(二)范式:1.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科学的发展是整体性的、革命性的,而非连续性的渐进过程(1)常规科学阶段(以某种前提的确立和稳定性为基础)(2)危机和范式革命(前提的彻底改变)a.自然科学:范式的断裂和更新b.社会科学:范式的并列和竞争2.是用以指导观察和理解的模型或框架,不同范式是一些不可通约的研究范例(1)规范前提假设、指导人们如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围绕范式形成了不同的学术共同体,彼此之间不可 通约,相互竞争(3)不仅塑造了我们所看到的事物,同时也影响了我们 如何去理解这些事物。

本质主义综述

本质主义综述

本质主义综述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理论综述(河北师范大学文艺学肖娜)在西方,本质主义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由来已久。

总体上来说,我们现在把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的某种西方的哲学思潮称为“本质主义”。

柏拉图追求“绝对真理”,认为那就是一切真理的来源。

亚里士多德不追求“绝对理念”,但他仍然脱离开历史语境来追求事物的“第一因”。

其后,西方许多哲学家都标榜他们发现了普遍的、永恒的真理。

从而不自觉地把自己也纳入到“本质主义”的行列里。

但是,似乎没有一个“本质主义者”自称自己是“本质主义者”的。

这些都是19世纪以后的批评者给他们的冠名。

西方的哲学发展史表明,本质主义首先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西方的哲学家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就乐于追问“事物的普遍真理”(即某类事物成为某类事物的最后根据和客观规律)。

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长时间里主导着西方思想界,并发展出了各种不同分支。

与文学理论、美学密切相关的学者康德、黑格尔都被视为本质主义者。

19世纪以来,开始反本质主义的学者,首先是具有唯物史观的马克思。

马克思认为,一切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没有什么东西是永存的,所有的观念和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它们仅仅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

马克思的历史观就是反本质主义的。

另外,马克思的实践观和活动论也强调人与世界的活生生的关系。

宣布“上帝死了”的尼采是个全面的反本质主义者,但也同时激进得将理性也一并全部都否定掉了。

他认为除了人的生命本身,就没有什么可以相信的了。

因此,世界需要超人来加以拯救。

此后,萨特、海德格尔等也都站在反本质主义的立场。

整个20世纪,在西方,对本质主义的批判持续不断。

虽然也出现了“反本质”主义的理论误区,但总体而言大都没有偏离反“本质主义”的正常的理论发展轨迹。

中国本质主义文艺学的反思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纵深于九十年代,并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不断升温。

这一场本质主义的论争热潮的兴起以一批高校文艺理论教材的相继面世为标志,如:以群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十四院校编写的《文学理论基础》和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尤其是南帆主编《文艺理论(新读本)》、王一川著《文学理论》、陶东风主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分别于2002、2003、2004年相继出版。

本质主义与工具主义

本质主义与工具主义

西方教育史上工具主义与本质主义美术与设计学院美术学2班07518328 唐慧余20世纪早期,美国强调的是工业绘画教育,19世纪末20世纪初“儿童研究运动”发起人美国儿童研究运动的代表人霍尔发展了儿童成长的进化理论,杜威在儿童与成人的区别这一理论基础上,形成了在美国教育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进步主义教育观,又称为艺术教育工具主义。

美国哲学家杜威在儿童与成人的区别这一理论基础上,形成了在美国教育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观,又称艺术教育工具主义。

进步主义教育作为反传统教育,其特点是:“尊重个人的各种能力、兴趣和经验;充分的外在自由和非正规性至少让教师们能熟知儿童的真正面貌;尊重自我启发性和自我指导性学习;尊重作为学习刺激和中心的各种活动;也许最为重要的是,相信在正常人的水准上的社会接触、交往和协作是包罗一切的媒介。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出现的原因是复杂的,主要是对由科学主义施加给学校教育的过度的形式主义的反抗。

美国学校艺术教育自此有了新的变化。

从国际学术理论视角考察,以英国美术教育家赫伯·里德和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为代表的“工具主义——儿童发展取向”与以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斯纳和古力为代表的“本质主义——学科为基础”,可谓是当代国际艺术教育领域内最具影响力的两大流派。

“工具主义”的思想渊源是法国哲学家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和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

工具主义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是赫伯·里德与罗恩菲尔德,他们都倡导以儿童为中心的艺术教育理论。

其中里德在其著作《通过艺术的教育》中,将审美教育视为普通教育的逻辑中心,主张通过美术教育促进儿童人格的发展,认为儿童生来具有艺术潜能,教师应按照儿童类型进行指导,以发展儿童个性,并且从美术、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为其理论建构了一个庞大的框架。

本质主义的主要思想基础是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的以了解科目基本结构为主旨的教育思想。

代表人物是美国艺术教育家艾斯纳和格内尔。

文学研究本质主义,抑或关系主义

文学研究本质主义,抑或关系主义

文学研究本质主义,抑或关系主义文学研究的本质主义和关系主义是文学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思潮,它们对于文学作品的本质和意义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本质主义是文学研究中最古老也是最流行的方法之一。

它认为文学作品的本质是作者意图和作品内容的反映,因此文学作品应该从作者的角度来理解。

它注重文本的细节和语言,认为这些因素可以揭示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关系主义则是一种较为新兴的文学研究方法,它认为文学作品的本质不是作者意图和作品内容的反映,而是文学作品与其他文学作品、作者与读者、以及作品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它注重研究文学作品所处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这些因素对作品的影响和意义。

本质主义和关系主义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的。

事实上,文学研究往往需要综合运用这两种方法。

例如,一些学者通过对文学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研究,探讨文学作品与当时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意义。

一些学者也通过对作者生平、作品内容和语言细节的研究,深入挖掘作者的意图和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本质。

这种研究方法被称为“传记式批评”,它在文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文学研究的本质主义和关系主义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的。

在文学研究中,应该综合运用这两种方法,以便更好地揭示文学作品的本质和意义。

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中国教育学研究的视角在当代中国教育学研究领域,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作为两个核心概念,一直以来备受。

本文将阐述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和看法,并探讨它们在中国教育学研究中的应用。

本质主义是指对事物本质的追求和坚持,强调对事物的基本特征、规律和意义的把握。

在教育学中,本质主义表现为对教育本质的探究,如教育的本质目的是什么、教育的本质内容是什么等。

本质主义在中国的教育学研究中具有显著的影响,它强调教育的普遍性和共同性,追求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价值。

然而,反本质主义则反对对事物本质的追求,它认为事物的本质是相对的、流变的和多元的。

本质主义

本质主义
本质主义
可以通过现象的认识加以揭示的理论
01 基本简介
03 科学哲学
目录
02 研究解释 04 文学理论
本质主义(essentialism)是指认为事物均有其本质,可以通过现象的认识加以揭示的理论。持该说者把对 象的特性分为本质属性和偶有属性。本质是完全的理想形式,是不容怀疑地真实的,确切的,事物是理想形式的 不完全模本,是可争议的,不真实的,不确切的。柏拉图在知识论中,把知识分为两个层次,一种是永远完全的 不可见的抽象形式,即原型或本质,一种是可见断的思维方式与知识生产方式。在本体论上,本质主义不是假定事物具有一 定的本质而是假定事物具有超历史的、普遍的永恒本质,这个本质不因时空变化而变化;在知识论上,本质主义 设置了以现象|本质为核心的一系列二元对立,坚信绝对的真理,热衷于建构“大写的哲学”(罗蒂)、“元述事” 或“宏伟叙事”(利奥塔)以及“绝对的主体”,认为这个主体只要掌握了普遍的认识方法,就可以获得超历史 的、绝对正确的对本质的认识,创造出普遍有效的知识。
研究解释
现代科学观是本质主义的,它至今仍处于主导地位。 现代科学观或本质主义科学观包括如下基本观点: (一)普遍主义; (二)科学的说明和预测必须是确定的; (三)还原论(reductionism)的方法论原则; (四)统一知识论(或真理一元论); (五)设定严格的主客二分。
科学哲学
从孔德到波普的科学哲学家,认为一切词和概念都有恒定不变的含义:哲学应该是最有抽象然而又具有精确 意义的科学。以亨普尔和卡纳尔普等人为代表的重组主义(reconstructionism)就是科学哲学中的本质主义。 分析和重组的目的是企图用一种更清晰、更精确、无矛盾和更有成效的一组概念代替错误的概念、观念和科学系 统。对牛顿力学一类的科学理论,也要用更精确、更富有逻辑的语言和公理系统来代替,犹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本质主义追求的完美科学是人类消除分歧和错误的根本目标,但常因为现实对客观的把握程度限制而无法实现, 因而不利于对现象的普遍把握。

什么是本质主义,为什么它是一个问题?

什么是本质主义,为什么它是一个问题?

什么是本质主义,为什么它是一个问题?本质主义是哲学中的一个概念,主张存在某种真相,即事物本质,它决定了所有该事物的属性和特征。

本质主义者认为,每个事物都有一些必要且不可分割的属性,它们是永恒不变的,一切其他属性都源于它们。

但是,本质主义也引出了一些问题。

一、本质主义导致名实不符的局面许多人认为,某些事物有其本质属性,例如性别、种族、职业等,这些属性决定了一个人的本质特征。

但事实上,这些属性并不能精确地描述一个人,往往只能作为一个粗略的概括。

因此,如果我们过于依赖本质属性来评价一个人,很可能会受到名实不符的影响,导致误解和偏见。

二、本质主义在实践中无法操作本质主义主张存在某种固有的、普遍的本质属性,但是这些属性往往是抽象的、模糊的。

例如,“女性特质”或“男性特质”可能是以性别划分的一些共性,但实际上这些特质不能被精确地定义,也无法被用于实际操作,例如招聘或政策制定等。

三、本质主义有害于人类的进步本质主义主张存在某种「真理」,这种真理基于一些精确定义的本质属性。

但是,事物的本质不断地被探究和解释,人们的认识也会逐步进步,因此「真理」也是随时变化的。

如果人们坚持本质主义立场,就会束缚自己的思考和行动,无法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革。

四、消解本质主义,有助于打破刻板印象和歧视如果我们消解本质主义,就能看到一个人的多个方面,而不是仅凭性别、种族、出生地等固定属性去刻画一个人。

这有助于我们打破传统的刻板印象,消除偏见和歧视,更好地理解和包容他人。

综上所述,本质主义可能会导致认知误差、无法操作和阻碍进步等问题,消解本质主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事物,更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化,打破固有的偏见和歧视。

什么是本质主义?什么是非本质主义?二者有哪些不同?

什么是本质主义?什么是非本质主义?二者有哪些不同?

什么是本质主义?什么是非本质主义?二者有哪些不同?事物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本质吗?事物有一个固定的属性或一些专属的特征吗?如果你认为有,那你就是本质主义者。

如果你认为没有,那你就是非本质主义者。

西方思想从一开始就坚持走本质主义路线,他们认为事物都有本质,有专门代表自身的属性,这些本质或属性可以被认识主体所认识并且加以揭示。

比如人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世界的本源是什么?本质主义追求对问题的本质的探索和了解,比如哲学中的经典三问:你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西方从16世纪开始,就开始采用科学本质主义路线,大量发展科学,用科学探索世界。

现代本质主义认为任何事物包括人都有自己的特殊本质,也就是事物内在的性质,这个性质是一个事物成其为该事物的标志。

他们觉得本质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在那里”等着人们去发现的“深度现实”。

本质主义认为事物具有普遍性与不变性(恒定性),一个物的“所是”,即物的本质。

想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就要对它进行观察、分析和理性思考,那些来自经验和直觉、不可传授且不可验证的知识,不是科学知识,而是一种意见,这种意见不能被当做普遍的真理来使用。

本质主义往往把世界一分为二,即一个主体,一个客体;一个本质,一个现象;一个理性,一个感性;一个灵魂,一个肉体;一个物质,一个精神;一个真理,一个谬误;一个高级,一个低级;这种二元思维导致的世界是根本对立的世界。

本质主义主张高级世界是追求的目标,低级世界是需要加以努力克服的对象。

本质主义是西方思想和思维的基本特征,它的问题在于:忽视了事物的具体性、可变性和可能性。

非本质主义是中国传统思想和思维的基本特征。

非本质主义认为事物没有客观、先在的本质或结构,所谓的本质是外界灌输给它的,是人对它的一种定义或解释,是社会通过话语、言辞对它进行的文化架构。

知识不是对事物本质的揭示或发现,而是社会文化的创造或发明。

如果说西方的本质主义追求的是对事物的定义,而中国的传统思想追求的就是对事物定义的自觉回避。

对本质主义和唯名论两种定义方法的反思

对本质主义和唯名论两种定义方法的反思

对本质主义和唯名论两种定义方法的反思作者:许雅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第30期许雅(安阳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安阳455000)摘要:在波普尔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一书第二卷,他提到了两种定义方法,即本质主义的定义方法和唯名论的定义方法。

本文先阐述分析两种定义方法,之后再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两种定义方法,即从理论上应正确认识,现实中应正确判断。

关键词:波普尔;本质主义;唯名论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0-0226-02卡尔·波普尔1902年出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当代西方最负盛名的科学哲学家之一。

他的主要哲学思想体现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一书中。

在书中他曾提到本质主义和唯名论两种定义方法。

对本质主义的理解,影响到许多重要理论的评价。

卡尔·波普尔的反本质主义的观点以及他通过这种观点对历史主义的分析和对柏拉图、马克思的批判为不少人所熟悉。

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对本质主义与唯名论两种定义方法进行比较,这种比较可协助我们全面理解波普尔的思想,也有助其他类似问题的解析。

一、本质主义定义方法柏拉图把形式或理念视为可以离开感性事物而存在,是先于或外于事物;而且他认为,一切事物的变化都会离开原先的本质,必定趋向败坏。

相比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承认有些变化可以促进改良,变化是可以进步的。

他的这种观念是确立在目的因观念上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目的因是任何事物与任何运动或者变化的四个原因之一,或是运动所要趋向的目的,而目的就是善。

某些善不光是运动的起源,而且还存在于目标之中。

所有发展中的事物形式或者本质,和他的目标和目的或许最终状态是一致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感性事物朝其终极的原因与目的运动,这些事物是与其本质或者形式一致的。

他假设感性事物自身本就潜在地包括最终状态的种子,一切运动或变化都意味着内在于事物本质中的潜能的实现。

存在主义与本质主义异同比较

存在主义与本质主义异同比较

存在主义与本质主义异同比较姓名:任永雄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存在主义与本质主义的理论背景、主要思想内容及其理论意义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得出将两者辩证结合起来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存在主义本质主义辩证一、理论背景(一)存在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

存在主义与欧洲20世纪的人道灾难有密切的现实联系,存在主义的基本价值关怀和问题意识(自由、选择、责任、人的异化、焦虑、虚无和荒诞,等等)都植根于与此有关的生存困境和人生体验。

存在主义的产生与它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是密不可分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欧洲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终结,随着现代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人进入了历史长河中的非宗教阶段。

此时,虽然他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他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和心灵的失落。

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成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而存在主义正是对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所造成的人的生存方式的异化进行了社会批判,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是二战后及冷战时期,西方社会各种矛盾日益尖锐而产生的对社会现实不满并寻求摆脱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绝望情绪和矛盾心理,是一种时令性的“危机哲学”,它直接为西方社会中颓废、消极、放纵的一代提供了哲学基础。

尤其是其个人主义自由观和无政府主义思想,曾在以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新左派”运动中产生过巨大影响,在某些社会主义国家也出现过“萨特热”。

20世纪50年代,萨特是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鼓吹者之一,提出“用行动来承担义务,而不是言词”,使他赢得了“世界良心”的巨大声誉。

萨特的存在主义之所以在二战期间风靡欧洲大陆,是因为人们在一片废墟中,萨特给了他们最大的精神慰藉,过去的一切已经不堪回首,我们应该选择更好的生活。

而当欧洲经济开始腾飞之后,萨特也因此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不难理解,现实中的废墟和哲学中的虚无是可以很好统一在一起的。

历史选择了萨特,恰好他的个人经历造就了他的思想,小我和大我一旦结合,就迸发出伟大的力量。

教育学的本质与反本质主义论文

教育学的本质与反本质主义论文

教育学的本质与反本质主义论文教育学的本质与反本质主义论文预读: 摘要:一、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领域定义1.本质主义:追述的观点在于事物的本质,任何理论知识、科学规律都要以本质为出发点来阐述理论.本质是本身事物的基本表现.不会因时间、环境变化而改变.本质主义是西方哲学家追溯研究得出的科学知识论,是西方哲学家推动发展而来的教育学理论.首先,本质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某种特定规律存在的,是不会因时间、社会的发展而改变,这就是本质主义的绝对论.其次,本质主义认为事物都有一个基础原理存在,不会随着社会的变迁、事物的变化而改变,这就是本质主义的基础论.最后,本质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需要依靠科学的理论依据,应该从科学的发展观去认识世界,改变世界,这就是本质主义的科学论.本质主义主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认识和改变任何事物,都要从事物的本质出发,用科学的理论观点,研究一切理论知识,信奉一切本质理念、本质思想、本质真理,通过科学的研究观察贯彻思想.总之,世间万物都要以本质为基础,用科学的发展观探究事物的是本质主义的重要意义.2.反本质主义:近年来,世界各界学者开始对本质主义进行激烈的反驳,他们批判本质主义的理论观,反对本质主义的中心思想.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纷纷提出许多质疑的问题,这些反对思想和质疑问题凝聚在一起,形成了一批反对派,即反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是对本质主义的批判,是对绝对论、基础论、科学论从本质出发的质疑思想,不仅否定了本质主义的学术理论,更是对教育学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思想.在近代教育学领域,反本质主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许多研究学者普遍认识到反本质主义在研究学理论上没有具体的思想依据,但在各个研究领域,反本质主义的理论都能反映出不同的理论思想.同时,一些研究学者认识到反本质思想贯穿于各个思想领域,其思想表现为抽象的、客观的.许多事实证明,反本质主义在某些教学领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促进了某些领域的发展,还得到了科学的实践理论.二、教育学研究中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定义1.本质主义在教育学中的含义本质是世间万物的基础,是连接事物的桥梁,是由事物之间相互存在、相互影响产生的结果.事物表面产生的影响,是本质的表现.本质的表现和产生的影响是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在教育学中,学者应该通过产生的影响来阐述本质的表现.而不应该通过表面,发表没有实践真理的理论.从这个结论可以得到,本质的表现和产生的影响是相对存在;本质是世间万物的基础,是连接事物的桥梁,那么,本质的表现和产生的影响就是世间万物的组成部分,也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区别、相互独立存在的基础原则;在科学研究方面,也要充分理解和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基础.“本质主义”在教学中的含义可以解释为是对世间万物的基础,事物之间的联系所理解得出的思想理论观,是研究教育本质,是对教育学的客观规律做出的表述.本质主义是西方研究学者发展出来的思想.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是从单一的某个方面现象再到某个事物具体的本质,从理解本质的现象再到得出本质的理论.用科学的发展观,以实际行动来理解本质.在本质主义中,基础主义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基础主义是本质主义在世间万物中的体现,它体现了哲学的思想观念.基础主义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一种哲学的理念,它的性质不会随着时间、事物的变迁而改变.基础主义的中心思想是:发扬教学是本质主义这一科学的理论,贯彻的落实本质主义教育学.这应该是所有哲学研究者需要追求的理论,并用实践的真理证明这个理论.由上述分析得出结论,教育学发展的内在条件和外在影响,从基础主义的哲学思想到西方哲学思想论,教育学都客观的体现了本质主义的观点.2.反本质主义在教育学中的含义根据前面的表述,反本质主义是在近代发展形成的,也是近代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近代教育学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反本质主义在科学及其他领域创造了新颖有趣的思想理论,但同时,研究学者也必须更加客观的分析,更好的反映反本质主义的意义.在反本质主义教育学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问题,探索的层面不是很广泛,教育学并不是单一的片面的,它是各个方面的理论研究.反本质主义主要是反对本质主义而存在,不提倡以本质为出发点来发展教育学论,事物是相对存在的矛盾个体,反对本质主义中的基础主义,应把集体教育的理念转变成每个学生的个别教育.应改变大范围的表述研究理论,从具体事物中进行研究.在教育研究学中,反本质主义着重性质研究、内容研究、实践研究.反本质主义在研究资料方面,主要提倡事实论、对话论等[4].反本质主义对教育学研究的重大意义在于用实践的真理,吸取人类学研究理论及探究教育的意义,慢慢发展成为了又理论依据的探索模式和方法.三、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反差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经过长期的激烈斗争,从开始的激烈对驳,到后来的争论过度,再到深入探讨研究,争论的观点有几个基本的特征,有关于劳动力同上层社会理论、有实践是一切理论、有本质的多样化.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曾经历经了对驳最为激烈的时期,当时社会提倡信仰一切事物以真理为依据.在新的时期,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教育学的发展空间,各个领域的研究学者根据不同的思想理论依据开始对教育学进行了探讨,研究得出开导深刻理解为教育学的基本观,这些问题都深刻的反映了教育学存在的问题,渐渐形成了本质主义思想理论.普遍教育学者认为,共同的研究目标是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这个共同目标是导致教育本质的激烈变驳的原因,同时不同的科学信仰和观念,也会因事物的本质和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改变.科学的分析教育本质问题,遵循有序的研究程序,在教育研究中,用实践的科学依据探讨教育学理论.在传统的教育中,本质主义要求普遍采用逻辑思维,从一个问题出发,联想到与这个问题相关的论证方法,新的学术概念,通过辩证探讨出问题的核心和中心观点.这些问题的论证依据是根据科学研究者的研究结论、实践、科学探讨得出来的理论和观点.在本质主义中,得出解决问题的不仅要结合科学家的实践结论,还要自身去研究探讨.本质主义理论思想通过不同的研究方式,不同的理论基础,可以得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教育观念的不同,探究方式不同,以这些为出发点,就难以探索研究出相同的研究结论,导致了教育学观念的区别化.同时,本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要素也不同.这些不是教育根源的问题,不是科学家实践实例的问题.因为教育学本身就存在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分歧,都具有各自的科学观点和理论,都有各自的教育发展观.本质主义要求相对独立的思想观是教育学领域必要的基础.前文对教育学本质主义的分析,得出反本质主义在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是有相对的共同依据,在教育学理论和观念上也是共同的.在学校,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所处位置,对知识研究的认识,都是统一的.在教育学研究中,已经发展成为了较为稳定的连接关系,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探讨模式,都是相互存在的.在科学研究设计方面,性质研究、内容研究、实践研究等方面的设计,都是反本质主义的具体体现.反本质主义对本质主义的首要反驳是在对实体信仰方面.从反本质主义的观点出发,可以发现在教育学发展的同时,也带给了教育学严重的影响.反本质主义过于不切实际的教育学论,导致教育学者接受了有为科学发展的教育观念,同时,也造成了教育学者忽视了实践、实验,造成教育学者过度自大,毫无实践根据的理论讲说,造成了理论讲说不科学、孤立的状态.四、结语根据原创论文统计数据分析研究,教育学是一个多元化、知识科学化的广大领域,在教育学的发展史中,不同的知识层面对教育学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教育学中的本质主义不仅仅是单一的教育思想理论,更是对普遍事物的认知、思考、研究.而教育学中的反本质主义是探讨科学理论信仰和具体研究方案的实施.二者之间理论不同,出发点不同,这是造成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长期斗争、观念和理论争论越来越激烈的根本的原因.总的来说,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理解问题的观念会有所不同,对教育学的理念也会有所不同.教育学研究中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应该相辅相成,从相互矛盾转变相互交流,以促进教育学研究为出发点,共同为教育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传播学理论隐含的本质主义-精选文档

传播学理论隐含的本质主义-精选文档

传播学理论隐含的本质主义许多人将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确立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然而实际上应当溯原于柏拉图的型相(理念)论。

型相,即一种永恒不变的存在者,为永恒不变之真理[1]。

本质(Esse nee)又称为实质”,是指某一对象或事物本身所必然固有的。

从根本上,使该对象或事物,成为该对象或事物,否则该对象或事物就会失去其自身的特定属性或特定一套属性[2] 。

所谓的“本质主义”,波普尔用“方法论本质主义”这个名称来表示柏拉图和许多他的后继者所主张的观点:纯粹的知识或“科学”的任务是去发现和描述事物的真正本性,即隐藏在它们背后的实在或本质。

柏拉图相信可感知事物的本质可以在较真实的其他事物中找到,其后许多方法论本质主义者,如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基本符合柏拉图思想的发展,认定纯粹知识的任务是要发现事物的隐藏本性、形式或本质。

波普尔认为所有方法论本质主义者都和柏拉图一样认为,本质是可以借助智性直觉来发现并识别出来的;认为每一本质都有一个专门的名称,而可感知事物则按该名称来称谓;认为它是可以用语词来描述的。

对事物本质的描述被称为“定义”。

方法论本质主义认为科学的目的在于提示本质并且用定义加以描述[3] 。

本质主义的这种哲学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深刻地影响了一些传播学流派的理论观点。

传播学的“本质主义”就是哲学本质论在传播学理论上的具体落实和延伸。

分析传播学各个流派的著作理论,发现多伦多学派所主导的技术主义范式和哥伦比亚学派的实证主义、结构功能主义都带有本质主义的色彩。

、多伦多学派1.伊尼斯芝加哥学派先驱们关于传媒技术与社会变革的宏观传播学理论为伊尼斯所继承并在他手中变成一个重要的传播学派媒介技术主义范式的多伦多学派。

伊尼斯的理论起点就在于他所定义的宽泛媒介:不但语言文字、纸张、报纸、广播等传播介质可以看作媒介,甚至于泥版、石料、货币、马匹等都是媒介。

伊尼斯的泛媒介论决定他的媒介研究不可能从媒介内容入手,而只能从媒介的形式分析媒介技术的介入对文明史产生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本质主义是什么?对此究竟应当如何认识?
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一点大概是可以肯定的,即反本质主义并不构成为一种理论形态,因为它不是建构性的理论,它没有自身理论建构的基点,因此它不可能形成某种理论形态。

除此之外,它还能是什么呢?从讨论情况看,大致有以下三种含义。

其一,表现为一种理论立场和态度,即根源于对以往文艺学理论观念和理论体系的不满,从而以反本质主义的姿态,表明其对以往理论的反叛性、批判性、反思性的立场和态度。

对于多数主张或者认同反本质主义的学者来说,恐怕主要是这样一种含义。

其二,不只是一种立场和态度,更是一种理论策略,即通过反本质主义的解构策略,以求达到新的理论建构的目的。

比如陶东风有时否认自己是反本质主义者,有时又承认自己是反本质主义者。

其实他的本意在于,提出反本质主义的命题,并不是真的要否定对文学本质问题的探讨,而是试图以此打破既已形成的某些文艺学体系的一统格局,彻底解构其理论范式,随之而来,则是要极力推出他的“建构主义”的理论主张取而代之。

同样,南帆等人的反本质主义也是这样一种策略,他曾说得明白:“关系主义只不过力图处理本质主义遗留的难题而已……在本质主义收割过的田地里再次耕耘。

”这就是说,反本质主义无非是要清理文艺学这块田地里的本质主义遗留物,为推出新的理论清除障碍和开辟道路,以利于他所倡导的“关系主义”理论在这块田地里重新生长。

这种以反本质主义的解构开道以求实现新的理论建构的策略不言而喻。

其三,把反本质主义视为一种思维方式或者理论方法。

比如,童庆炳就明确提出把“反本质主义作为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把它看成一种理论形态。

在他看来,本质主义的根本问题是思维方式上的极端化和绝对化,那么反本质主义所针对的当然也是思维方式问题,所以他表示,“我们赞成的是反本质主义求解问题的方式和超越精神,即不能把事物和问题看成是僵死的、一成不变的,并且要有不断进取精神,超越现成之论,走创新之路。


也有学者认为:“反本质主义只能是方法、手段或过程,而不是目的,不是结果。

”“我们只有把反本质主义提升到方法论的层面并放在整个人类思想史的脉络里来详加审视才能真正明白其重大意义。


由此可见,对于反本质主义是什么的问题,理论界各有不同的认识理解,可能未必那样容易形成理论
共识,但这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从各种不同角度的认识理解中获得什么样的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