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新大纲部分重点内容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一、导言1.1 引言1.2 目的和重要性1.3 教学目标二、课程简介2.1 理论概述2.1.1 自然辩证法的定义和由来2.1.2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与研究领域2.2 教学特点2.3 课程设置2.3.1 课程名称和编号2.3.2 学时安排2.3.3 教学方法三、教学内容3.1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3.1.1 矛盾的普遍性3.1.2 矛盾的特殊性3.1.3 矛盾的斗争性3.1.4 矛盾的质量互变性3.1.5 矛盾的否定之否定3.2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范畴3.2.1 事物的本质和现象3.2.2 要素的内在联系3.2.3 过程和发展3.2.4 运动和静止3.2.5 事物的特殊性和一般性 3.3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方法3.3.1 形式和实质的辨析3.3.2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3.3.3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3.3.4 必要和自由的结合3.3.5 变革和持续的统一3.4 自然辩证法的应用3.4.1 科学研究中的自然辩证法3.4.2 工程实践中的自然辩证法3.4.3 生产与管理中的自然辩证法3.4.4 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中的自然辩证法四、教学方法与手段4.1 讲授法4.2 讨论与互动4.3 实践与案例分析4.4 小组合作学习4.5 自主学习与评价五、考核要求与评价体系5.1 作业要求5.2 考试方式及评分标准5.3 评价体系与权重分配六、参考文献七、附录7.1 课程大纲修改记录7.2 课程教材列表以上是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的主要部分,旨在为学生提供一套系统和全面的自然辩证法课程学习框架。

本大纲包含了导言、课程简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要求与评价体系、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

在导言部分,引言对自然辩证法的定义、由来和教学目标进行了介绍,帮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背景和重要性。

紧接着,课程简介展示了本课程的理论概述、教学特点和课程设置。

理论概述包含自然辩证法的定义和发展,并介绍了自然辩证法的研究领域。

教学特点部分说明了本课程的独特之处和与其他课程的区别。

自然辩证法 重点章节摘要

自然辩证法 重点章节摘要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是什么?(P39-4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马克思主义对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总看法。

1.自然界的层次结构2.自然界的无限发展3.自然界的相互作用4.人和自然的统一。

基本特征:第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一种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第二,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第三,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从来的自然观都是对纯粹的、大然的自然界的看法。

第四,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有何重大意义?(P41—43)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丁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第二,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恩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现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

第四.辩证唯物丰义自然观的创穴,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技英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而不是僵化、保守的。

3、简述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及其理论贡献。

(P31-3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

它认为世界是一部机器,内惰性物体组成,与思维存在物——人无关,物体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遵循严格的机械决定的因果关系。

机器的自然图景和严格的机械决定论,是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命题。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贡献: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抛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是臣大的进步,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

它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这对自然科学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禁锢具有积极的意义。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反对抽象的思辨,强调经验的和实证的方法,主张用分析还原的方法去研究对象,把对象分析、还原为它的终极组成因素,然后在思想中把这些因素重建为一个整体。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技术科学 以工程为目标,探讨新的 知识应用可能性 发明新事物 探求基础研究应用的可能 性,追求最佳条件系统的 新工艺、新产品、新发明 论文或专利 风险大,50%—60% 创造能力强,应用能力好 的发明家
工程科学 把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上、 工程上 完成新产品,新工艺、使 之商品化、实用化 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 果从事产品设计、产品试 制、工艺改进 专利、专有知识、设计书、 图纸、样品 风险小,一般成功率超过 80% 有广泛知识和经验、动手 能力强的技术专家
此同时,科学技术带来的各种影响已经显现,不仅有推动社会进步、创造 物质财富的一面,更出现了破坏环境的情况,对人的精神和思维等产生了 影响,特别是对人的异化非常突出。这些情况都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观的 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
• 18-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 学、解剖学、生物学都有了长足的发代
(三)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 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 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 内在的一致性。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 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这 就自然地与哲学发生紧密的联系。 • 辩证唯物主义、逻辑经验主义、证伪主义
(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构成 • 知识结构的要素渗透到学科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中(理想气体-分子运动)
• • • •
2.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门类结构: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 形态结构:经验形态、实体形态和知识形态技术 形态渗透到门类结构中
活动类型 项目
目的
基础科学 寻求真理,扩大知识, 实现体系化 探讨发现新事物、新规 律 发现新现象、新事物, 探寻内在联系,预测新 发现的作用和意义

自然辩证法重点

自然辩证法重点

1.自然辩证法其对象、性质、内容和研究范围,创作过程?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论基础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研究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2.近代科学发展对形而上学自然观产生冲击的自然科学事件?①星云说②地质渐变论③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④尿素的人工合成⑤细胞学说⑥生物进化论⑦电磁场理论⑧元素周期律3.自然系统的演化过程?(1)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2)自然系统的演化包含着前后相继的各种运动过程,其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即是临界点上新质的突然产生(3)非平衡态自组织理论证明,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从环境中获取负熵流来抵消系统内部的熵产生,就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使系统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演化为一种稳定有序的结构,在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正是由于以上两个演化才使得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4)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行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其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能够形成有序的结构,或从低序向高序的方向演化。

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4.生态危机的涵义及其表现?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环境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被严重破坏,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的现象。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一章_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一章_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的、无可否认的“自明之理”出发,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到的)
(二)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哥白尼的《天体运动论》自然科学的革命 牛顿的经典力学
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哥白尼革命 1543 年《天体运行论》的发表揭开了近代自 然科学的序幕,引发了自然观的变革:地球不是 不动的,也不是宇宙中心;摒弃了神创世的宇宙 观。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
1.原始社会人类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低下,
活动范围狭窄,他们对自然界既产生了客观 现实的、朴素的观念,又形成了某些神秘的 观念 2.奴隶社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工, 产生了阶级的分化;哲学和自然科学相融合 ,形成了整体知识形态的自然哲学。
(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金、木、水、火、土)、元气、太极等是自然界的本原; 自然界的发展遵循相辅相成、中庸和谐的辩证法;宇宙具有 无限性和永恒性,是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统一;人来 源于自然界,并与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关系;运用“阴 阳”、“五行”和“气”等哲学思想和归纳、抽象等方法认 识自然界 2.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水(泰勒斯)、无 限者(阿那克西曼德)、数(毕达哥拉斯)、气(阿那克希米尼)、火(赫拉克 利特)、种子、“四元素”(土、水、火、气)、原子、“四 因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等是自然界的 本原;自然界在其内部各元素间的矛盾作用下,无限和永恒 地变化和发展着;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通过感知 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路径及演绎推理等方法认识自然界
3.中西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本原方面:持有一元论或多元论观点 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人类源于自然界
宇宙观方面:中国注重研究宇宙的时间和空间,希腊侧

自然辩证法重点

自然辩证法重点

1、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有哪些主要内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一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19世纪的科学方法进行哲学研讨的哲学著作。

用运动形式相互转化的观点对当时自然科学中重大发现进行哲学分析。

(一)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的自然观。

恩格斯经过对十九世纪众多科学发现反复的研究,从自然观的高度提出了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的学说:(1)运动变化可划分为若干种运动形式;(2)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转化着;(3)在运动形式转化中存在着量的守恒和质的不灭关系;(4)按运动形式的复杂程度,恩格斯主张区分出简单的低级的运动形式和复杂的高级的运动形式。

恩格斯关于运动形式的学说提供了一种观察研究自然的哲学方式,启示人们从运动形式多样性的角度分析自然界多样性,从运动形式相互转化的角度分析自然界的演化发展,将自然界看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过程集合体。

(二)假说和实验相结合的科学方法论。

假说方法被普遍应用,标志了19世纪科学研究的明显进步。

假说是理性思维的产物,既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又包含一些假定和猜想,需要新的经验加以确证。

恩格斯对此作了一些原则性见解:(1)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2)假说既要有实验观察事实作为基础,又需要新的观察事实进一步确证;(3)假说相互排挤和迅速更替并不表明事物本质不可认识,而是意味着科学认识在错综复杂的曲线上发展。

此外,恩格斯还在《自然辩证法》中明确把科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整体分析。

特别强调了:(1)社会生产是科学发展的动力;(2)科学发展又推动着社会的变革。

恩格斯既把科学看成一种知识体系和活动体系,由此出发研究与知识内容相关的自然观问题,以及与活动方式相关的方法论问题,同时也把科学看成一种与经济、文化、政治发生相互作用的社会现象,由此出发又涉及到了科学的社会建制和社会价值问题。

《自然辩证法》代表着19世纪崭新的自然哲学和科学哲学,既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世界观的基础,又是它的推广应用。

自然辩证法重点

自然辩证法重点

bs4825标准
BS 4825标准涉及到多个领域,包括航空航天制造用材料、管道部件和管道、食品工业厂房和设备、钢铁产品以及陶瓷等。

其中,英国标准学会发布的
BS EN 4825:2021标准涉及到航空航天系列,对于钢X12CrNiMoV12-3()的空气熔化和自耗电极重熔、硬化和回火等方面有具体规定。

此外,BS 4825标准在食品工业及其他卫生设施用不锈钢管及接头方面也有详细的规定,包括管规范、弯头和三通规范、夹紧型连接件规范、凹环形连接管接头用规范以及螺纹(IDF型)管接头规范等。

同时,BS 4825-4:1991+A1:2009对于食品工业及其他卫生设施用不锈钢
管及接头的第4部分:螺纹(IDF型)管接头规范进行了修订。

总的来说,BS 4825标准是一个涉及到多个领域的标准,其具体内容和规定可能会因应用领域和标准的更新而有所不同。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最新的BS 4825标准或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

3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3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科 学 技 术
发现
论文、著作
公开
发明
专利、产品
保密
注重经济性 追逐利润
科学和技术的发生、发展
科学的发生、发展
• 原始时代,体现在原始人的活动和对自然的适应中关 于自然界的规律和性质的认识之中。 – 争鸣:原始时代有没有“科学”? • 古代,以自然哲学形态包含在哲学之中,混为一体。 – 争鸣: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 • 近代,逐步出现了专门化和体制化,从经验形态发展到 理论形态,从研究低级运动发展到研究高级运动。
• (二)科学是“知识的形态” 的社会生产 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科学与物质生产的密切关 系,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 学的力量”也是“另一种生产力”。在他 们看来,“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 的,其中包括: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 艺上应用的程度”。科学是“知识的形态” 的社会生产力,自然科学应用于生产, “并进入生产过程”“变成了直接的生产 力”。
•第三次科技革命 •十九世纪末叶三大科学发现: •① 1895. 伦琴x射线;②1896贝克勒 尔天然放射性; ③ 1897.汤姆逊电子; •1900.普朗克量子论。e=hν •1905.爱因斯坦相对论 •1945.原子论、信息时代:原子能; 三论;电脑;
• 近代,工业文明,蒸汽机等等。以机械技术为基 础的技术体系。 • 现代,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技术体 系,其显著特点是: – ①技术科学化.对传统技术的改造、科学的 先导作用、科学迅速在技术得到实现. – ②智能技术、人机对话. – ③复合技术.例如物理、化学、生物技术、 电子技术的综合;甚至包括与社会技术例如 与管理技术的综合.
技 术
人类借以改造与 控制自然以满足其生 存与发展需要的包括 物质装置、技艺与知 识在内的操作体系。

自然辩证法要点

自然辩证法要点

自然辩证法复习概要1.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的内容为三部分: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2.自然系统的基本特征1,自然系统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或元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确定功能的统一体。

2.物质之间具有一定的结构,结构对物质系统的功能具有决定作用。

3,自然系统的普遍性。

3.自组织形成的根据和条件1.开放性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必要条件;2.远离平衡态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外部源泉;3.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内在根据;4正反馈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内部机制;5.内部涨落是导致系统有序演化的直接诱因。

4.协调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基本原则1.要摆正人与自然界的位置;2坚持生态平衡的原则;3.要进一步完善人类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4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

5.科研选题的原则:1需要性原则;2创造性 .3科学性4可行性6.选题的步骤:1发现或搜集问题 2初步选择问题 3资料调研 4制定研究计划5课题论证 6课题审批7.科学观察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 2全面性原则 3 典型性原则8.科学实验的特点:1实验方法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2 实验方法可以强化研究对象 3实验方法可以使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4)实验方法可以延缓、加速研究对象的运动速度。

(5)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6)是一种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方法9.数学方法的特点:(1)数学方法具有抽象性(2)准确性(3)广泛的应用性10.系统方法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2)动态原则(3)最优化原则(4)模型化原则11.复杂性科学的特点(1)它只能通过研究方法论来界定,其度量标尺和框架就是非还原论的研究方法论(2.)它不是一门具体学科,而是分散在许多学科中,是学科互涉的。

(3)它要力图打破传统学科之间互不来往的界限,寻找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的统一机制。

(4)它力图打破牛顿力学以来一直统治和主宰世界的线性理论,抛弃还原论适用于所有学科的梦想,主张既要超越还原论,又要超越整体论,即把还原论和整体论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形成新的适合复杂性研究的贯通思维。

自然辩证法总结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总结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总结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是哲学和科学技术之间的桥梁。

研究对象:自然界、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学科体系分三部分:自然观、方法论、科技与社会。

1、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1一、结构决定功能。

对于一个自然系统来说,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

这种决定关系并不是单值的,一种结构可以有多种功能。

二、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不仅不是单值的,而且也不是单向的。

自然系统的功能和其结构相比,功能是相对活跃的因素,由于系统和环境总是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因而功能的变化总是不断发生的。

于此相比,结构则是显得相对稳定的因素。

在环境诸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功能变化,反过来会影响结构,要求或促使系统的结构相应的发生变化,以适应客观环境对功能的新要求。

3、什么是系统、系统的本质特征运动变化着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的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整体谓之系统。

本质特征:一、整体性。

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

二、开放性。

系统的开放性指的是物质系统与其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动态性。

自然系统的动态性是指系统及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都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实质上是按空间划分的物质系统随时间变化而铺展的性质。

四、层次性。

自然系统的层次性是指系统处于物质的一定层次以及不同系统之间必定存在一定层次关系〔或层次大小相互包含,或处于同级、不同级的不相包含的层次)的性质。

4、演化的方向:进化、退化所谓进化是指物质系统演化中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趋势和过程。

退化是指物质系统演化中由有序到无序、由高序到低序的趋势和过程。

进化与退化都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基本形式,它们既对立又统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技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技方法论

第三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
一、数学方法及其作用
二、系统方法及其作用
三、复杂性思维及其方法
第四节 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
一、科学实践的方法
二、技术活动的方法
整理ppt
2
第一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 思维方法
指人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 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的正确反映,即对客 观辩证法的反映。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抽象是作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 法,也就是把事物的某一属性、关系、方面在思维中 单独地抽取出来加以认识的方法。
的自然数都是素数。但在不久之后,人们就发现当n = 5 时,f (5) = 2 32 + 1 = 4294967297 = 641*6700417是一个合 数。
整理ppt
12
演绎方法是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方法。它从一般性 的原理出发,对个别的或特殊的事物进行分析、推理, 从而达到相应的结论。三段论是演绎方法最一般的形 式。
……
整理ppt
10
例如:波义耳发明酸碱指示剂
盐酸是酸,它能使紫罗兰花瓣变红;
硫酸是酸;

硝酸是酸; 所以,硫酸也能使紫罗兰花瓣变红; 比 归
硝酸也能使紫罗兰花瓣变红。

……(确证了n 种酸)
所以,所有酸都能使紫罗兰花瓣变红。

新化合出 X 酸

所以,X 酸也能使紫罗兰花瓣变红。
整理ppt
11
例 费尔马猜想
整理ppt
5
综合是在分析基础上把对客观对象一定部分、单元、环 节、要素的认识联结起来,形成对客观对象统一整体认识 的思维方法。综合是建立科学体系的重要方法。 近代物理学的五次大综合:
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提出、 电磁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相对论的建立、 量子理论的建立、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完整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界定:定义: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学科。

内容:四个方面,即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

总之,自然辩证法主要有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内容。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问题:1.机械性2.形而上学性:认为世界是一个机械,而机械是被设计好、决定好、已经完成了的,未完成的半个机械是不能运行的,不再认为世界象一个有生命的机体一样可以进一步发展完善,于是就没有了发展性,于是就产生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世界观;3.不彻底性:仅将唯物论应用于自然领域,为“第一推动力”式的神学在社会历史领域留下了空间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2、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3、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4、人与自然能动性与受动的统一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思想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它主张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自然界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基础;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都是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系统自然观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系统所组成,各系统间通过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而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网络体系。

世界是由许多中间层次组成的整体,揭示了各种系统内部的横向联系,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普遍规律。

1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1)自然界的一切物质系统都是由若干物质要素组成的,这些共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的诸要素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甚至是异质的。

(要素与系统的关系)(2)组成自然物质系统的各个要素是通过它们之间内在发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关系,才能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精编版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精编版
他们打破了传统的把科学与社会分割开来的片面 观察方法,指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 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 密切相连的;只要有人存在, 自然史和人类史就 彼此相互制约。”讲人类史和自然史的“相连”、 “相互制约”,是指科学与社会是密切联系和相 互作用的。
(二)科学是“知识的形态” 的社会生产 力
它包括:科学技术的本质属性、体系结构、发 展趋势、内在矛盾、科技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 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系统的关系等。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即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 技术的基本观点。
科学技术的本质
科学究竟是什么?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科学” 源于中世纪的拉丁文“Scientia”,原意为 “学”、“知”。 现代“科学”一词译自英文 “science”。
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蓬勃发展; 包括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和交叉。
形成新型的基础科学门类。如系统科学、非 线性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等;人文社 科领域中亦如此,如科学技术学(即关于科 学技术的人文社科研究)等等。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1页Biblioteka 技术含义的演变蒙太格语法(MG)研究
技术概念含义的变化是随着技术现象本身的发展以 及人们对技术的认识而不断扩展的。
“技术”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语(techne),指技能、 技巧和能力等。
在我国古代,技术泛指“百工”。如春秋末期齐人 所著的《考工记》中讲到,精美器物的形成离不开天 时、地利、材料和工巧各种因素的结合。
•第三次科技革命
•十九世纪末叶三大科学发现: •① 1895. 伦琴x射线;②1896贝克勒 尔天然放射性; ③ 1897.汤姆逊电子; •1900.普朗克量子论。e=hν •1905.爱因斯坦相对论 •1945.原子论、信息时代:原子能; 三论;电脑;

自然辩证法重点归纳

自然辩证法重点归纳

自然辩证法重点归纳何谓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其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辨证研究;二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的辨证研究;三是自然科学方法论,即对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的研究。

第一篇: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两门学科都是以探索自然界物质的运动规律为最终目的,其联系:自然科学是各门以具体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揭示的都是一些特殊规律,以求得具体的科学结论为目的和宗旨;自然辩证法也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但它是从总体上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过程,研究各种形态物质的共性或普遍性的东西,以揭示自然界运动的一般规律,最后做出哲学结论,以丰富哲学的一般原理。

二者的关系:⑴自然辩证法必须以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为基础。

因此自然科学发展到什么程度,自然科学才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⑵自然辩证法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方法。

原始自然观:突出特征是“拟人化”,即认为自然界像人类一样具有某种生命力,存在喜怒哀乐。

这种自然观的出现是生产力水平不高,认识水平低下的必然结果。

一、奴隶时期的朴素自然观的特点:A具有明显的唯物倾向:即自然皆由物质构成。

B包含了大量的辩证思想:即自然是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而且促成其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自然界内部的矛盾,对立性。

C幼稚、朴素、臆测性:即由于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还不高,尤其是对事物构成及运动变化的细节缺乏了解,因此,他们的看法只能凭借直觉,从总体上去考察自然界。

自然辩证法重点更新

自然辩证法重点更新

自然辩证法重点更新:
第一讲:1.自然辩证法结构体系或主要内容。

2.近代自然科学爆发标志。

3.学科性质。

第二讲:1.亚里士多德的观念。

2.西欧进入中世纪的标志和时间。

第三讲:1.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特性和局限性。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优缺点。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特征。

第四讲:1.系统自然观主要观点。

2.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3.自然界系统通过涨落达到有序。

【历练考题-辨析题】
第五讲:1.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2.反馈调控规律对人类自身行为反馈调控的启示。

3.生态系统三大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

4.生态自然观的作用。

5.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六讲:1.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区别。

2.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3.科学技术一体化。

4.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很重要】(考试问:如何理解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张宇亮制作
注:我说的只是老师上课强调的最基本的,建议自己觉得重要的地方也尽可能多背一点。

个人觉得肯定有题目不是强调范围内的。

第六讲课件已上传至群共享。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目标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哲学学说。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培养其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第一章自然观1、1自然界的本质与特征2、2自然界的演化与发展3、3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章科学观2、1科学的本质与特征21、2科学的发展与进步211、3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第三章技术观3、1技术的本质与特征31、2技术的历史与发展311、3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第四章科技与社会发展4、1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41、2科技与社会进步的关系411、3科技发展与人类未来的展望三、教学方法与要求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求学生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考核方式与标准本课程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表现,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占总成绩的70%。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以及科技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观点。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辩证法规律的学科,是哲学、科学、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认识人类社会的本质,掌握科学技术的辩证应用,提高自身的哲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课程目标1、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2、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特点、作用及发展趋势,掌握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3、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认识人类文明的进程和特点,掌握人类文明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自然辩证法提纲整理内容版

自然辩证法提纲整理内容版

自然辩证法提纲整理内容版
引言:
1.介绍自然辩证法的定义和概念。

2.引出本文主旨,即对自然辩证法的提纲进行整理,探讨其重要理论要点。

一、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
2.自然辩证法在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地位与阶段性发展。

二、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1.客观性原理:自然界普遍的客观规律;
2.一分为二原理及对立统一规律;
3.发展性原理:自然界的动态发展与演变;
4.量变到质变原理。

三、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质量:揭示物质变化规律;
2.运动:揭示物质运动的方式和趋势;
3.矛盾及其分析:揭示物质世界的矛盾与统一;
4.世界观及方法论:揭示人们认识自然的方式与规律。

四、自然辩证法的方法论:
1.总结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2.结合科学实践,强调实践在发展中的重要性;
3.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与统一
五、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1.自然辩证法在物理学、生物学、地学等科学领域的应用;
2.自然辩证法对科学研究方法的启示。

六、自然辩证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启示:
1.自然辩证法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与借鉴;
2.自然辩证法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七、自然辩证法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1.总结自然辩证法研究的现状和取得的成果;
2.展望自然辩证法的未来发展方向。

结论:
1.总结全文,强调自然辩证法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2.对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和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展望。

以上是自然辩证法提纲整理的内容,可根据需要进行细化和扩展,以满足论文的需求。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主要内容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个对象)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想交叉的具有哲学性质的学科,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与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与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定义:使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使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与其发展规律以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研究对象: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科技社会论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它克服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由于缺乏科学认识基础所造成的直观、思辨的局限性,吸取了古代自然哲学关于自然界运动、发展和整体联系的思想,以近代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认识的最新成就为依据,批判了形而上学机械论,深刻的揭示了自然界发展本身的辩证法,从而建立了一种反映自然界本来面目、适合自然科学发展需要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标志着从古代朴素辩证思维到近代形而上学思维再复归唯物辩证思维的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完成。

3.波普尔证伪主义的基本思想(p166)在反归纳法的基础上,波普尔提出了证伪原则。

他认为理论虽不能被经验验证,但能被经验证伪。

他主张用“可证伪性”代替“可证实性”,作为科学划界的标准。

在区分科学与非科学问题上,证伪优于证实。

这一原则的中心思想是:一个理论的科学标准就在于可否证性。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技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技方法论
义 科技方法论鼓励提出假说,并根 据假说构建理论,通过实践检验 和修正理论,推动科学的发展。
批判与反思
马克思主义科技方法论要求科学 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保持批判和 反思的态度,不断审视和修正自 己的观点和方法,以追求科学的 真理。
在技术发明与创新中的应用
技术发明与创新的过程
CHAPTER
科学实践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和 修正。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才能被认为是正确的。
实践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需求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理论的 发展和进步都是为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满足实践需求。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系统方法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 领域,也适用于社会科学领域 ,是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之一。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通过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可以深 入了解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并对其 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推断。
04
01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是马克思主 义科技方法论中的另一种重要方法, 它强调历史和逻辑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科技方法论指导 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科技 创新与社会发展的融合,实 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 发展。
05 结论
CHAPTER
马克思主义科技方法论的意义与价值
01
02
03
马克思主义科技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 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科学 技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有助于深化对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认 识。
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
科技政策制定
马克思主义科技方法论为科 技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 ,帮助政策制定者理解科技 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制定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科学对技术的先导作用
2013-3-30
• 科学活动是社会总活动的一部分? •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 与标志
• 国家创Leabharlann 体系2013-3-30• 科学家的伦理规范 • 科学与技术的社会规范的区别 • 技术规则的评价就是“真”或“假” 的评价
2013-3-30
2013-3-30
技术发展的模式与动力机制
• 社会需要是技术发展的唯一动力
2013-3-30
技术发展的动力机制之关系
• 社会需要是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 技术体系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是是技 术发展的内部动力
2013-3-30
观察,实验与理论的关系
• 观察是中性的? • 观察渗透或者依赖于理论? • 观察不受理论制约? • 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2013-3-30
结合以上的材料,分析观察渗透理论说明观察完全是 主观的吗?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2013-3-30
2013-3-30
归纳与演绎方法
• 基本内容 • 归纳的认识模型 • 存在的问题
2013-3-30
结合材料分析归纳方法的基本内容与其中的问题是 什么?如何正确看待归纳方法 2013-3-30
归纳论证
• 推理是或然的
• 从前提到结论是不保真的 • 结论内容超出了前提包含的范围 • 归纳法的基本内容与其中的问题,如何正 确看待?(罗素的火鸡,唐氏综合症)
2013-3-30
科学与技术的伦理规范
系统自然观
1. 结合古代原子论自然观或机械论自 然观的还原论思维方式分析系统自 然观提出的整体论思维方式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整体突现论
2013-3-30
沿着这条思路,试分析系统论自然观中的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013-3-30
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
• 1.人口根源 • 2.经济技术根源 • 3.观念根源:根本原因
人类中心主义
2013-3-30
2013-3-30
• 生态环境 • 可持续发展 • 低碳技术
2013-3-30
科学的本质特征在于
• 科学是真正的“实证科学”?
• 其真实性是绝对的? • 不可证伪的? • 没有历史局限的?
2013-3-30
科学发展的模式与动力机制
• 否定旧的,创造新的,不停地革命 而飞跃发展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