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设计Package阶段前风挡玻璃A、A`、B区的确定---倪张磊---20141107
汽车前挡风玻璃标准讲解
≤0.5mm,数量2个
≤0.8mm,数量2个
≤1.0mm,数量2个
不允许
不允许
不允许
不允许
C区
≤0.8mm,数量1个 ≤0.8mm,数量2个
≤1mm,数量2个 ≤1.2mm,数量3个
D区
≤1mm以下允许存在
≤1.2mm以下允许存在
不允许 距边部10mm以内,长度
2mm以下,每边1个
距边部8mm以内
无
内侧不允许,外侧不计,裸露边不允许 空白边小于2mm 空白边小于3mm 空白边小于4mm
长3mm以下数量2个,且间距大于500mm 长5mm以下数量4个,且间距大于500mm 长5mm以下数量6个,且间距大于500mm
11
热弯工序
2019/11/17
12
外形尺寸偏差(单位:mm)
纵向及横向偏差
曲线部偏差
B 区
C区
长
≤3m
m, 数
长≤5mm,数量2个
量2
个
长≤8mm,数量2个 长≤10mm,数量3个 长≤10mm,数量5个
不允许
不允许
D区
长度≤10mm,数量5个
长度≤10mm 长度≤20mm
不允许 长≤2mm,每边允许1个
长≤5mm,每边1个 长≤10mm数量2个 长≤15mm数量6个 不允许密集存在
距边缘13mm内允许宽2~5mm,长8mm以下的1个 距边缘5mm范围内不作规定
8
丝印质量
2019/11/17
9
缺陷
级别
内控标准
针孔 (针孔大于0.3mm的需要
修补)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0.3mm允许每边1个;0.3~0.5mm允许每边1个
H点设计及人机布置指南
编号:整车设计手册H点设计及人机布置指南编制:校对:审核:批准:2012年08月前言汽车H点是与操作方便性及坐姿舒适性相关的车内尺寸的基准点,驾驶员以正常姿势入座后,其体重的大部分通过臀部由座椅和坐垫支撑,一部分通过脚作用于汽车地板上。
在汽车的这种特定的约束坐姿下,驾驶员在操作时身体上部的活动必然是绕通过H点的轴转动。
并且H点是确定眼椭圆的基准点,汽车H点还影响驾驶员的手控界面,并且是许多法规项目的基准,也是汽车部分操作性和舒适性设计的基准,所以正确的确立H点对整车设计十分重要。
目录1术语和定义 (1)1.1H点行程路径 (1)1.2乘坐基准点(S G RP)、R点、设计H点 (1)1.3加速踏板踵点(AHP) (1)1.4踏板基准点(PRP) (1)1.5踏板平面角(PPA) (1)1.6地板基准点,后排乘员 (1)2人体尺寸选择 (1)3驾驶员H点设计 (2)3.1H点布置输入 (3)3.2初步确定参数 (3)3.2.1 初步确定驾驶员坐姿高度H30 (3)3.2.2 确定SgRP点Y坐标W20 (3)3.2.3 初步确定加速踏板踵点(AHP)位置 (4)3.2.4 确定踏板平面角A47 (5)3.3A类车辆的定位程序 (5)3.4定位方向盘中心及倾角 (8)3.5确定驾驶员设计靠背角(A40) (11)3.6确定H点运动轨迹(座椅导轨长度) (12)4后排乘员H点设计 (14)4.1后排乘员坐姿舒适角度 (15)5乘员空间 (15)5.1腿部空间 (15)5.2顶部空间 (16)5.3肩部空间 (16)5.4臀部空间 (17)5.5膝盖空间 (18)5.6乘员脚部空间 (18)5.6.1 前排脚部空间 (18)5.6.1 后排脚部空间 (21)6人机布置 (23)6.1视野布置 (23)6.1.1 眼椭圆及眼点确定(SAE J941) (23)6.1.2 视野基准点确定(GB 11562) (25)6.1.3 风窗玻璃基准区 (27)5.1.4 驾驶员前方视野 (30)6.1.5 遮阳板视野 (33)6.1.6 组合仪表视野 (34)6.1.6 视野眩目 (37)6.1.7 视野障碍 (39)6.1.8 侧视野 (45)6.1.9 后视野 (48)6.1.10 后风挡视野 (51)6.2舒适伸及范围 (52)6.2.1 驾驶员手控制区域(SAE J287) (52)5.2.2 手操作范围(EO) (53)6.2.3 变速器换档手柄布置 (54)6.2.4 驻车制动手柄布置 (58)6.2.5 侧门手伸及的适宜范围 (61)6.2.6 坐垫下部舒适操作区域 (63)6.2.7 头顶舒适控制区域 (64)6.2.8 侧关门操作区域 (65)6.3脚踏板布置 (66)6.3.1 A(Accelerator)、B(Brake)、C(Clutch)踏板布置 (66)6.3.2 脚驻车制动踏板 (74)7整车H点布置与外廓尺寸关系 (74)7.1长度尺寸关系 (74)7.2高度尺寸关系 (75)1术语和定义1.1H 点行程路径 H-point travel path本指定乘坐位置的座椅在所有的调节状态(包括水平、垂直和倾斜)下 H 点所有的可能位置。
汽车前挡风玻璃系统设计要素探讨
风阻系数可 以达到很低 的水平。汽车前挡风玻璃不 最终整车造型及结构产生较大影 响, 下面就按照常规 仅对整车造型美 观性产生影响 , 而且对乘员安全性 、 设计流程 , 对前挡风玻璃系统的设计要素进行解析 。 整车风阻系数 、 N V H特性等有重要影 响, 所 以前挡风 2 . 1 P D S、 D CD、 D F ME A要求
《 装备制造技术) ) 2 0 1 3 年第 6 期 ( 2 ) 前挡玻璃 拱高要求按位置不 同可分为垂直 面( Y O ) 拱 高、 边部拱高 、 水平面拱高三部分 , 拱高过 大则增加玻璃成型难度和成本。 如图 1 所示 。 前挡风 玻璃拱高一般技术要求如下 :
一
是, 水 平面最 大拱高 ( 与 A柱 配合最宽处 ) A :
. 2 制造 要 求 层玻璃 内侧周圈设计 一定宽度的黑色 陶瓷釉 ,即玻 2 汽车玻璃主要有辊压成型 、 自重成型和压 制成 璃黑边 。某些主机厂为了涂胶 、 安装定位块方便 , 还 会要求在 黑边上 印刷涂胶轨迹线或定位标记。有些 型三种成型工艺 ,车身附件工程师必须要根据潜 在
按照制造需求对造型面进行校核 , 车型为 了满足雨刮臂 的定位或者避让车身 V I N码 , 供应商制造能力 , 需要在玻璃黑边上设计避让缺 口。为了弱化顾客视 这一阶段主要分析 内容如下 : ( 1 ) 对玻璃型面进行反射线和高斯 曲率分析 , 反 觉突变和包容黑边制造偏差 , 还会设计一定宽度 、 渐 射线可 以评估型面是否光顺 , 曲率半径过小 、 变化剧 变的过渡花点 , 即玻璃花边。 烈会影 响玻璃 的光学 特性并 导致制造成本 加大 , 所
≤1 5 m m则不需修 改 ; 若1 5 m m<B ≤1 9 m m则有风
险, 需要与供应商协商 ; 若B >1 9 m m则必须调整。 三是 , 边部拱 高( 距边 部 1 0 0 m m处 ) C : 若I B — C I
汽车设计Package阶段前风挡玻璃A、A`、B区的确定---倪张磊---20141107概述
•
本报告规定了汽车风窗玻璃除雾系统的试验方法及性能要求。
适用范围: • 本报告所述标准适用于M1类汽车。
2. 引用标准
GB 11562 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要求及测量方法; 汽车H点确定程序; GB/T 11563
GB 11556-94 汽车风窗玻璃除霜系统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GB 11555-94 汽车风窗玻璃除雾系统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V点位置: V点相对于R点位置,由三维坐标系的X、Y、Z坐标确定,如表1所示:
表1给出的是设计靠背角25°时的基本坐标,坐标的正方向如图1所示。若设计座椅背靠角不是
25°时,则按表4对X、Z坐标进行修正。
R点位置: “R点”即“乘坐基准点”,是指座椅制造厂规定的设计H点,该点: a. 确定了由制造厂规定的座椅每个设计乘坐位置的最后面的正常驾驶和乘坐位置,它考虑了 所有座椅可能调节状态(水平、垂直及倾斜); b. 具有相对于所设计的车辆的结构建立的坐标; c. 模拟人体躯干和大腿铰接中心位置; d. 做为安放二维人体样板的参考点。
4.3. A`区域的确定
A`区域是以汽车纵向中间平面为基准面,与A区域相对称的区域。
4.4. B区域的确定
B区域是指由下述4个平面所围成的风窗外表面的面积,且距离风窗玻璃透明部分面积边缘向 内至少25mm,以较小面积为准(见图2): 1. 通过V1点,与X轴成7°仰角且与Y轴平行的平面;
2. 通过V2点,与X轴成5°俯角且与Y轴平行的平面;
5.2. 试验设备及仪器
1. 喷枪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喷嘴孔径1.7mm; b. 工作压力350±20kpa;
c. 液流速率395ml/min;
d. 距喷嘴200mm处形成的喷射锥直径为300±50mm。 2. 温度计或者其他测温仪器。 3. 发动机转速表。 4. 秒表或其他计时仪器。 5. 风速计。 6. 电流表和电压表。 7. 特种铅笔、记录纸和照相机。
汽车整车玻璃产品设计指南
汽车整车玻璃产品设计指南1、简要说明1.1该部分综述该部分主要介绍玻璃的种类、性质、关键参数介绍以及区别、开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与其他相关零部件的关联性等。
玻璃在汽车上是安全件,对玻璃有充分的理解与相关重要参数了解对开发设计非常重要。
通过该设计指南的介绍,为玻璃的开发提供指导。
1.2设计该产品的目的玻璃是汽车安全部件,不同部位使用不同材料类型对乘员的安全有直接的影响,因此设计该产品的目的玻璃大小,透光度等提高汽车驾驶员视野,提高安全性。
1.3适用范围该设计指南适用于所有车型的玻璃开发。
2、设计构想(思想、理念)2.1车身玻璃设计原则车门玻璃的设计直接影响到驾驶员的视野和行车安全,玻璃形状还将直接影响着车身的造型及空气动力特性。
比如:前风窗倾斜角(以前风窗下沿为基点,前风窗与水平线的夹角)在25°~30°,空气最低。
同时,前风窗玻璃的倾角对发动机罩和玻璃表面的气动压力分布有很大影响。
如下图所示。
车身玻璃的材料特性、分类:玻璃是汽车车身上的主要透光材料,按在车身上使用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前挡风玻璃、后挡风玻璃、侧窗玻璃及顶窗玻璃等。
作为车身玻璃(特别是挡风玻璃),必须有很高的透明度,能抗水、酸、碱的腐蚀,并且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即硬度、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等。
两者夹角示意图同理,后风窗倾斜角(顶盖后边缘与后风窗形成的夹角)与空气阻力系数的关系也很大,特别是后窗倾角小于35°,由于车后涡流的作用在后窗上附着的尘土很少;若倾角大于35°,则尘土易附于后窗上,甚至要安装刮水器。
(如:S11)还有一般采取的改善措施有:加顶盖扰流板或后挡泥板等。
2.1.1普通玻璃质脆,抗弯、抗冲击强度差,并且破碎后产生尖角和锐角边。
当人体头部与玻璃碰撞时,头部不但要与玻璃面接触,而且还要转动,这样破玻璃碎片会造成人体头部的伤害。
如下图所示,因此,普通玻璃不能作为汽车玻璃。
普通玻璃破后的形状夹层玻璃碰撞后的形状2.1.2钢化玻璃是将普通玻璃通过淬火的方法使玻璃内部形成所需要的内应力,从而使玻璃强度得到提高的玻璃,其弯曲强度和抗冲击均高于普通玻璃几倍(弯曲强度比普通玻璃高5~6倍)。
汽车前挡风玻璃标准讲解
二级 油墨划伤 三级 四级
长5mm以下数量4个,且间距大于500mm 长5mm以下数量6个,且间距大于500mm
2015/9/11
11
热弯工序
2015/9/11
12
外形尺寸偏差(单位:mm)
纵向及横向偏差 级别 基准边 偏差 长边的长度的L L≤1200 纵向 一级 二级 三级 +0.5 -1 0 -1.5 0 -1.5 横向 0 -1.5 0 -1.5 1200<L≤1800 纵向 0 -1.5 0 -1.5 横向 0 -1.5 0 -2.5 L>1800 纵向 0 -2.0 0 -2.0 横向 0 -2.5 0 -3.0 L≤120 0 0 -1.5 0 -1.5 1200< L≤180 0 0 -2.5 0 -2.5 L> 1800 0 -2.5 0 -2.5 曲线部偏差
标准培训
(夹层前风挡)
2015/9/11
1
质量标准分级方案:
一级标准:高档配套轿车、欧洲、日本、 ASAHI等要求非常严格的客户。 二级标准:国内外一般配套轿车、卡车、工程 车及高端零售产品。 三级标准:现有零售客户、一般客户零售要求 四级标准:低端市场标准。适用如非洲客户及 长度超过2米以上的卡车、中巴及面 积超过1.5平方米以上的前挡玻璃。
二级
不允许
三级 四级
长≤15mm数量6个 不允许密集存在
2015/9/11
16
缺陷
胶合层 夹杂
(不允许有 色杂质)
级别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一级
A区
≤0.5mm,数量1个 ≤0.5mm,数量2个 ≤0.8mm,数量2个 ≤1.0mm,数量2个
B区
≤0.5mm,数量2个
C区
汽车前风挡玻璃小工装的应用
车辆工程技术14车辆技术0 引言 本文结合在某新车型试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前风挡下沉导致风挡玻璃与A柱内饰板间隙小的难题,对前风挡玻璃的设计结构、装配工艺等方面做一下介绍,并针对解决方案所使用的前风挡新型小工装进行详细的说明。
1 前风挡玻璃设计简介 前风挡玻璃系统是有玻璃本体、底涂、限位块、挡胶条、定位销钉、后视镜相关部件等构成。
本文重点将对玻璃与车身钣金之间的连接结构及特性加以介绍。
玻璃与钣金之间都会采用玻璃胶与钣金连接,同时也会增加一些结构来防止溢胶及起到支撑风挡的作用[1]。
2 前风挡玻璃的总装工艺介绍 前风挡玻璃在总装主要有涂胶工艺和装配工艺,而装配的质量就由涂胶质量及安装质量共同决定,装配质量不仅影响整车的降噪、密封性等,还有与玻璃相关的内外饰零件,如顶衬、A柱饰板、仪表板等零件的匹配也有直接的关系,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用户对整车的评价。
2.1 前风挡玻璃的涂胶工艺 前风挡玻璃都是通过在玻璃上涂一整圈玻璃胶,再与车身钣金粘接在一起,以防止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发生脱落,同时也可以防止雨水从玻璃与钣金之间漏进车内,起到密封的作用。
涂胶工艺对涂胶的质量要求较高,目前主机厂都是采用机器人自动涂胶,通过对机器人的调试来满足涂胶的质量要求,每个车型对涂胶的尺寸都有明确的质量标准,主要是对胶宽、胶高、弯角轨迹以及胶与挡胶结构的距离都有明确的定义。
2.2 前风挡玻璃玻璃的装配工艺 前风挡玻璃的安装有人工用移栽机安装和机器人自动安装两种形式,都是在风挡玻璃涂完玻璃胶之后,用吸盘吸住玻璃移至整车车顶前方,多数车型在风挡安装到车身上之前,还会使用定位工装来控制玻璃与钣金左右A柱居中性。
工装放好后玻璃落位到车身上,接着人工拍击或者使用自动拍击设备将玻璃装配到正确的位置,然后取下控制左右的定位工装,最后按照工艺要求对装配质量进行检查后就完成了装配操作。
3 某车型的前风挡玻璃的问题及解决方法3.1 设计结构及产生的问题 本文所述车型是某车企研发的一款低成本新车型,处于成本考虑,该车型前风挡玻璃与钣金之间采用的是密封泡棉,在试生产过程中就发现风挡有较大的下沉量,最大下沉量1.0~2.0mm。
汽车前后风窗玻璃设计审核清单要求Check List
序号检查内容相关设计要求1BOM 表确定前、后风窗玻璃总成、零件及安装附件零件号2法规适应性ECE R43/GB9556-2003/GB/T 17340-19983成本、质量、重量分析目标重量: W/Glass:12.8kg R/Glass:8.4kg 实际重量: W/Glass:15.1kg R/Glass:8.1kg 4DFMEA 状态根据DFMEA 校核5玻璃曲面、球面高度是否满足成型要求确定是否满足成型需求6玻璃最小圆角半径MIN:5mm 7前风窗玻璃与顶盖间隙、阶差及是否均匀8后风窗玻璃与侧围、行李箱盖间隙及是否均匀9玻璃密封条与玻璃距离建议玻璃密封与玻璃外表面1.5mm以下10玻璃边界建议MIN CROWN R1.011标准件通用型建议限位块、定位销等产品沿用成熟车型产品12挡胶条建议与玻璃边界平行建议挡胶条与顶盖钣金翻边间隙1-2mm 13玻璃胶压缩所需空间建议间隙10mm以上(GEELY 12.5mm)14密封条、挡胶条类型及交接处类型确认类型满足设计定义需求15外观标识需印刷有主机厂标识、供应商标识、CCC、Emark、DOT等标识出口中东地区需增加钢化“TEMPERED”夹层“LAMINATED”标识16数模与造型表达一致性结构设计需完全满足造型定义的表达17玻璃颜色定义满足设计定义需求,需确保可见光透射比达到70%以上18加热线、天线布置校核满足加热线、天线位置布置需求19数模厚度检查满足设计定义要求前风窗玻璃:一般4.96mm 后风窗玻璃:一般4.0mm(如果考虑减重厚度3.2mm/3.5mm)20CLASS A 面质量与造型完整性前后保险杠所有特征连续性需满足0.001mm要求21数据参数化检查要求数模在非混合状态下设计,结构清晰,各部分实体相对独立,便于后续的修改前/后风窗玻璃设计审核清单要求计划目标检查造型、结构检查6。
汽车前挡风玻璃标准讲解 共21页
0~3
4~25
+2
+3
Min0
-3
>26 +4 -4
14
表面质量
2019/7/26
15
缺陷 级别
一级
绒毛
(不允许有色 绒毛)
二级
三级
四级
一级
重划伤
二级 三级
四级
一级
轻划伤
(人距玻璃 400mm处,5秒
允许爆边长3mm,宽2mm,深度不超过玻璃厚度的1/3
不允许 不允许 不允许 不允许
不允许
半径5mm圆弧内缺角深度为2mm每边1个,须将角磨圆 深小于1mm,长小于5mm的每边1个 深小于1mm,长小于5mm的每边2个 深小于2mm,长小于10mm的每边1个 深小于2mm,长小于20mm的每边2个 不允许
0
0
+0.5
-1.5 -1.5 -1.5 -2.5 -2.0 -3.0 -1.5 -2.5 -2.5
-1
四级
0
0
0
0
0
0
0
0
0
-2.0 -2.0 -2.0 -3.0 -2.5 -4.0 -1.5 -2.5 -2.5
注:
1)当制品长边小于、等于1200mm,但面积大于0.7m2时,其尺寸偏差应符合长边长度在1200~1800mm范 围内的要求。
7
缺陷 叠差 (内片不允许超过外片) 磨边 爆边 (V-形爆边和密集爆边不允许存在
)
缺角
胶合层不足 (需在边缘10mm范围内)
脱胶
切割点裂纹
2019/7/26
级别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汽车玻璃培训-设计
一、前挡风玻璃设计
10、挡胶条、限位垫、包边条:
1.一般情况下,前挡上部可不设计挡胶条,仅需左、中、后均布3个限位垫,原因为:①.因位置 特殊,此位置不易通过顶棚与玻璃间的缝隙看见里面的玻璃胶;②.此位置的顶盖止口边冲压、焊接极 易变形,若整条设计有挡胶条(同时还有限位的作用),不利于顶盖与前挡面差的控制;
前挡玻璃内、外表面与周边钣金的间隙需尽量保证在3m以上,从而避免玻璃与钣金干涉伤漆的风 险,尤其是玻璃破裂的风险!
球高允许做到28mm左右,否则尺寸、光学成品率会非常低; 2.若前挡允许采用DB压制成型(类似于模压,模具成本高,工艺要求要),则Y0位置球
高最大可做到45mm,此种工艺成型的前挡光学要求也能满足。
一、前挡风玻璃设计
4、 A 柱球面:
设计要点:
1.如果A 柱球面<3 毫米,则前挡不可制造; 2.如果A 柱球面>19 毫米,那么前挡缘A 柱区域会出现光畸变、裂纹、荷叶边风险; 3.A柱球面应当介于中心球面Vdoc的 75%-125%之间; 4.不允许S型面 。 说明:以上第1、2两条要求是建立在前挡采用一次成型的要求基础上。
汽车玻璃 设计要点教材
一、前挡风玻璃设计
前挡风玻璃一般采用连续炉自重成型
1、前风挡玻璃的选择
前风挡玻璃在选择玻璃型式的时候,要考虑法规和整车档次及成本。 根据市场的不同,对前风挡的可见光透过率要求不同,美标和国标要求可 见光的透过率为不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70%,欧标则要求不小于 75%。不同玻璃的透过 率可以通过计算算出结果。
一、前挡风玻璃设计
2、安装角度 – 相对与垂直线的夹角:
汽车设计- 汽车门玻璃设计规范模板
haXX公司企业规范汽车设计-汽车门玻璃设计规范模板编号xxxx-xxxx汽车门玻璃设计规范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公司车门玻璃的设计要点及其判定标准等。
本规范适用于新开发的M1类和N1类汽车侧门玻璃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9656 汽车安全玻璃GB/T 17340 汽车安全玻璃的尺寸、形状及外观GB/T 5137 汽车安全玻璃试验方法3 汽车安全玻璃的分类汽车安全玻璃是由玻璃原片经过二次加工而成的,按照工艺可分为夹层玻璃、全钢化玻璃、区域钢化玻璃、中空安全玻璃、塑玻复合材料等。
3.1夹层玻璃由两层或两层以上的玻璃用一层或数层透明的粘结材料粘合而成的玻璃制品。
它一般分为平夹层玻璃和弯夹层玻璃两种。
目前,广泛应用于汽车上的一般是弯夹层玻璃,少部分车窗玻璃是平夹层玻璃。
3.2全钢化玻璃玻璃在加热炉内加热到接近软化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将此玻璃迅速送入冷却装置,用低温高速气流对玻璃进行均匀淬冷,使玻璃内层产生张应力,外表面产生压应力,经过这样处理的玻璃就称为全钢化玻璃。
该产品改变了玻璃原有的物理性能,克服了玻璃原有的使用性能,增大了使用范围。
由于钢化玻璃的表面压应力与内部张应力达到一致或基本平衡,所以钢化玻璃具有较强的抗冲击性和较好的热稳定性。
3.3 区域钢化玻璃玻璃在加热炉内加热到接近软化温度,然后将此片玻璃迅速送入不同冷却强度的风栅中,对玻璃进行不均匀冷却,使玻璃主视区与周边区产生不同的应力:周边区处于风栅的强冷位置,进行全钢化,此位置碎片好钢化强度高,主视区处于风栅弱冷位置,碎片大钢化强度低,用这种方法生产的玻璃就是区域钢化玻璃。
它适用于普通轿车、大客、面包车、载重车的前风挡,它的强度高,但破碎后呈粉碎状。
3.4 中空玻璃中空玻璃是由两片或多片浮法玻璃(平板玻璃的一种,因生产过程是“漂浮”在锡液面上而得名)组合而成,玻璃片之间夹有充填了干燥剂的铝合金隔框,之间用丁基胶粘结密封后,再用聚硫胶或结构胶密封。
汽车设计Package阶段前风挡玻璃A、A`、B区的确定---倪张磊---20141107
目录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主题内容: • 本报告规定了前风挡玻璃A、A`、B区域的确定方法; • 本报告规定了汽车风窗玻璃除霜系统的试验方法及性能要求; • 本报告规定了汽车风窗玻璃除雾系统的试验方法及性能要求。
适用范围: • 本报告所述标准适用于M1类汽车。
2. 引用标准
GB 11562 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要求及测量方法; GB/T 11563 汽车H点确定程序; GB 11556-94 汽车风窗玻璃除霜系统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GB 11555-94 汽车风窗玻璃除雾系统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开启1扇或者2扇车窗,总开启间隙不得超过25mm。
5.2. 试验设备及仪器
1. 喷枪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喷嘴孔径1.7mm; b. 工作压力350±20kpa; c. 液流速率395ml/min; d. 距喷嘴200mm处形成的喷射锥直径为300±50mm。
2. 温度计或者其他测温仪器。 3. 发动机转速表。 4. 秒表或其他计时仪器。 5. 风速计。 6. 电流表和电压表。 7. 特种铅笔、记录纸和照相机。
雾试验开始,可以开启1扇或2扇车窗,但总开启距离不得超过25mm。 7. 除雾装置(或暖风机)接线端的电压不应超过系统额定电压值得20%。 8. 蓄电池必须处于全充电状态。
6.2. 试验设备及仪器
1. 试验用蒸汽发生器(见图2)应满足如下要求: a. 容器的盛水量不少于2.25L; b. 在-3±1℃的环境温度下,沸点的热损失应不超过75W; c. 鼓风机在50pa的静压时,应有0.07~0.10m3/min排量; d. 在蒸汽发生器的顶部须有6个直径为6.3mm的出气孔; e. 发生器输出的蒸汽量,在-3±1℃的条件下为n×(70±5g/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点位置: “R点”即“乘坐基准点”,是指座椅制造厂规定的设计H点,该点:
a. 确定了由制造厂规定的座椅每个设计乘坐位置的最后面的正常驾驶和乘坐位置,它考虑了 所有座椅可能调节状态(水平、垂直及倾斜);
5. 汽车风挡玻璃除霜系统试验
5.1. 试验条件
1. 试验环境温度(下称试验温度)为-18±3℃,其测量点见图3所示:
2. 试验应在足以容纳被试的车辆的低温室内进行。室内应配有制冷空气循环装置,并使冷空 气循环。试验汽车在进入低温室内前,室温应维持在1规定范围内至少24h。
3. 试验前,对风窗玻璃的内外表面用含甲醇的酒精或者类似的去污剂,彻底清除油污,待干 后用清洗剂进一步擦拭,最后再用干棉布擦净。
4. 在试验过程中,除霜系统的热源由发动机冷却液提供。
5. 变速器空挡时的发动机转速应接近但不超过最大功率相应转速的50%。 6. 低温室空气流速应低于2.2m/s,其测量点如图3所示。 7. 汽车蓄电池必须处于全充电状态。 8. 整个试验期间,除霜装置(控制器)应调到最大位置。 9. 除霜装置连接端上的电压不超过系统额定值的20%。 10. 试验期间,若风窗刮水器不需人工辅助而能自行工作,则可能时使用刮水器。 11. 试验时,除了加热和通风系统的进、出口外,发动机罩、车门和通风口等均应关闭,但可
雾试验开始,可以开启1扇或2扇车窗,但总开启距离不得超过25mm。 7. 除雾装置(或暖风机)接线端的电压不应超过系统额定电压值得20%。 8. 蓄电池必须处于全充电状态。
6.2. 试验设备及仪器
1. 试验用蒸汽发生器(见图2)应满足如下要求: a. 容器的盛水量不少于2.25L; b. 在-3±1℃的环境温度下,沸点的热损失应不超过75W; c. 鼓风机在50pa的静压时,应有0.07~0.10m3/min排量; d. 在蒸汽发生器的顶部须有6个直径为6.3mm的出气孔; e. 发生器输出的蒸汽量,在-3±1℃的条件下为n×(70±5g/h)。
目录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主题内容: • 本报告规定了前风挡玻璃A、A`、B区域的确定方法; • 本报告规定了汽车风窗玻璃除霜系统的试验方法及性能要求; • 本报告规定了汽车风窗玻璃除雾系统的试验方法及性能要求。
适用范围: • 本报告所述标准适用于M1类汽车。
2. 引用标准
GB 11562 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要求及测量方法; GB/T 11563 汽车H点确定程序; GB 11556-94 汽车风窗玻璃除霜系统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GB 11555-94 汽车风窗玻璃除雾系统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6.4. 试验结果及性能要求
1. 除雾试验开始10min时,应对试验情况进行记录,并描绘或拍照除雾踪迹,要注明驾驶员所 在位置一侧。
2. 试验开始后10min时,至少应将A区90%和B区80%面积上的雾除净。 3. 每辆汽车必须装备一套除雾装置。
b. 具有相对于所设计的车辆的结构建立的坐标; c. 模拟人体躯干和大腿铰接中心位置; d. 做为安放二维人体样板的参考点。
4.2. A区域的确定
A区域是下述从V点(即指V1和V2点)向前延伸的4个平面与风窗玻璃外表面相交的交线所封 闭的面积(见图1): 1. 通过V1和V2点且在X轴的左侧与X轴成13°角的铅锤平面; 2. 通过V1点,与X轴成3°仰角且与Y轴平行的平面; 3. 通过V2点,与X轴成1°俯角且与Y轴平行的平面; 4. 通过V1和V2点,向X轴的右侧与X轴成20°角的铅锤平面。
注:n为汽车制造厂所规定的汽车座位数。
2. 直流可调稳压电源。 3. 发动机转速表或其他测速仪。 4. 风速计。 5. 温度计或其他测温仪器。 6. 秒表或其他计时仪器。
6.3. 试验程序
1. 按GB 11556确定试验车风窗玻璃的A区和B区。 2. 蒸汽发生器应放在紧挨车辆前座椅靠背后面的地方,其出气口应在驾驶员座椅的R点上方
开启1扇或者2扇车窗,总开启间隙不得超过25mm。
5.2. 试验设备及仪器
1. 喷枪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喷嘴孔径1.7mm; b. 工作压力350±20kpa; c. 液流速率395ml/min; d. 距喷嘴200mm处形成的喷射锥直径为300±50mm。
2. 温度计或者其他测温仪器。 3. 发动机转速表。 4. 秒表或其他计时仪器。 5. 风速计。 6. 电流表和电压表。 7. 特种铅笔、记录纸和照相机。
汽车设计Package阶段前风挡玻璃 A、A`、B区的确定
2014年11月07日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 引用标准 3. 术语 4. 前风挡玻璃A、A`、B区域的确定
4.1. V1、V2点的确定 4.2. A区域的确定 4.3. A`区域的确定 4.4. B区域的确定 5. 汽车风挡玻璃除霜系统试验 5.1. 试验条件 5.2. 试验仪器及设备 5.3. 试验程序 5.4. 试验结果及性能要求 6. 汽车风挡玻璃除雾系统试验 6.1. 试验条件 6.2. 试验仪器及设备 6.3. 试验程序 6.4. 试验结果及性能要求
a. 试验开始后20min时,至少应将A区的80%面积的霜除净。 b. 试验开始后25min时,至少应将A`区的80%面积的霜除净。 c. 试验开始后40min时,至少应将B区的95%面积的霜除净。
6. 汽车风挡玻璃除雾系统试验
6.1. 试验条件
1. 试验应在足以容纳一辆M1汽车,且能维持试验温度为-3±1℃的低温试验室内进行。 2. 试验前,应使用含甲醇的酒精或类似的去污剂彻底清除风窗玻璃内表面上的油污,然后用
4. 前风挡玻璃A、A`、B区域的确定
4.1. V1、V2点的确定
V点是表征驾驶员眼睛位置的点,它与通过驾驶员乘坐位置中心线的纵向铅锤平面、R点及 设计座椅靠背角有关。此点用于检查汽车视野是否符合要求。通常用V1、V2两点表示V点的不同 位置(见图1)。
V点位置: V点相对于R点位置,由三维坐标系的X、Y、Z坐标确定,如表1所示:
4.3. A`区域的确定
A`区域是以汽车纵向中间平面为基准面,与A区域相对称的区域。
4.4. B区域的确定
B区域是指由下述4个平面所围成的风窗外表面的面积,且距离风窗玻璃透明部分面积边缘向 内至少25mm,以较小面积为准(见图2): 1. 通过V1点,与X轴成7°仰角且与Y轴平行的平面; 2. 通过V2点,与X轴成5°俯角且与Y轴平行的平面; 3. 通过V1与V2点,在X轴的面为基准面,且与3所述平面对称的平面。
3. 术语
• V点:是表征驾驶员眼睛位置的点,它与通过驾驶员乘坐位置中心线的纵向铅锤平面、R点及 设计座椅靠背角有关。此点用于检查汽车视野是否符合要求。通常用V1、V2两点表示V点的 不同位置。
• R点:即“乘坐基准点”,是指座椅制造厂规定的设计H点。 • 设计背靠角:通过R点的铅垂直线与二维人体样板的躯干线之间的夹角。 • 除霜:用除霜装置或风窗刮水器,清除覆盖在风窗内、外表面上的霜或冰的过程。 • 除霜装置:用来溶化风窗玻璃内、外表面上的霜或冰,使其恢复清晰视野的装置。 • 除霜面积:除霜后,风窗玻璃恢复清晰视野的面积。 • 雾:指在风窗玻璃内表面上的水蒸气凝结物。 • 除雾:用除雾装置清除覆盖在风窗玻璃内表面上的雾的过程。 • 除雾装置:指用来清除风窗玻璃内表面上水蒸气凝结物,使其恢复清晰视野的装置。 • 除雾面积:指经除雾后,风窗玻璃内表面上恢复清晰视野的面积。
5.3. 试验程序
1. 试验车进入低温室后熄火,在试验温度下至少停放10h;如果发动机冷却液、润滑液等温度 确知已稳定在试验温度时,停放时间可以缩短。
2. 试验车完成1规定后,用规定的喷枪,将0.044g/cm乘以风窗玻璃面积值的水量均匀地喷射 到玻璃外表面上,生成均匀的冰层。喷射时,喷嘴应垂直于玻璃表面,相距200~300mm.
580±80mm处座椅中心平面上;若座椅靠背是可调的则应调至规定角度;若座椅靠背后安放 不下,则可将发生器放在靠背前最接近上述要求的合适位置。 3. 将试验车开进试验室,停妥后熄火,降低室温直至发动机冷却液、润滑剂和车内温度都稳 定在-3±1℃时为止。 4. 将装有至少1.7L水的蒸汽发生器加热至沸点,待稳定后,将其尽快放入车内,关好车门。 5. 蒸汽发生器在车内工作5min后,1~2名试验人员进入车内前部。此时,蒸汽发生器输出的 蒸气量应按每个进入车内的试验人员减少70±5g/h。 6. 试验人员进入车内1min后,立即开始按制造厂的规定启动发动机。按规定的转速运行,并 将除雾装置调至最大工作位置,此刻即为试验开始时间。
3. 风窗上形成冰层后,汽车应在低温室停放30~40min,然后由1名或2名试验人员进入车内, 启动发动机(必要时可用某种外部设备启动发动机)。发动机开始运转,同时开启除霜装 置,即认为试验开始。
5.4. 试验结果及性能要求
1. 试验开始后,试验人员每隔5min在车窗内表面上描绘一次除霜面积的踪迹图或拍摄照片。 2. 每辆汽车必须装备一套除霜装置:
清洗剂擦拭,待干后再用棉布擦干净。 3. 及时测量实验室的温度和冷空气流速,其测量位置见图1所示:
4. 实验室冷空气流速的水平分量应低于2.2m/s。
5. 空档时发动机的转速,应接近但不超过其最大功率相应转速的50%。 6. 试验期间,除了加热和通风系统的进、出口外,发动机罩、车门和通风口均应关闭,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