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概念的经典释义――贫困经济学理论探讨之一

合集下载

浅析贫困的解构与重构

浅析贫困的解构与重构

浅析贫困的解构与重构贫困是指人们生活水平低下,生活凌乱,缺少大部分基本人类需求的状态,这种状态会限制人们的生活能力和机会。

贫困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涉及到社会和政治问题。

因此,解构和重构贫困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贫困的解构意味着要理解贫困的根源和原因,以便制定正确和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来减轻和消除贫困。

在解构贫困问题时,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自然资源缺乏、社会创新保障不足、政府政策的不健全等原因,一些人失去了基本生活保障,他们的收入与其他人相比相对更低。

这导致他们生活水平低下,不能满足其人类需求。

因此,经济因素是贫困的重要因素之一。

2.教育因素缺乏教育是致贫的因素之一。

缺乏教育会导致一些人缺乏技能,缺乏了解社会和世界和如何与社会和世界互动的知识。

这会在就业、收入和社会地位方面造成不公平的情况。

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社会阶层、种族、地理位置,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

存在社会不平等的地区更容易发生贫困现象。

特别是在种族或少数族裔中,贫困比例更高。

这是因为种族歧视、就业歧视等因素造成的。

4.政治因素政治因素指的是政治行为导致贫困。

一些政策的实施能够导致不平等和贫困目标的达成,例如财政投资的不合理分配、医疗业务的低效管理、不公平税收等。

政治行为带有明显的权力决策,因此政治因素更加深度。

贫困的重构是指通过创新和改革政策和措施,为满足缺少基本人类需求的人们提供条件。

在进行贫困的重构时,应从以下角度着手:1.改善教育制度改善教育制度是解决单纯因为缺乏知识而致贫人口的最有力措施。

教育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进而增加收入。

教育能够帮助人们扩展视野,获知更多实用的信息,并提高人们知识水平。

2.加大经济投入在解决贫困问题上,政策和行动的确定必然需要掌握金融和投资机会。

政府可以建立一些经济成长项目,鼓励经济投入。

这些项目可以通过企业家和社会组织来实施。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制定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措施,也包括慈善机构和公共援助等方式。

贫困理论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贫困理论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传统的贫困理论主要以中 国古代 的财货 贫乏 论、 国的亚 当 英 斯密的交换价值贫乏论和英 国的西博姆 ・ 朗特里的收入贫 困论这三种理论为代表。 归根结底 , 这些观点都认 为衡量贫 困的标准是财富 的多 寡, 都是单纯地从经 济角度来定 义贫困。传统的贫 困观 点为 研 究工业化进程中的贫困 问题 奠定了经 济学 基础 , 既推进了 这 些国家扶贫救助政 策的进一 步完善 , 也使得金钱 至上成为 资本主 义推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基础 。 ( ) 二 现代的贫困理论
资助体 系 , 益于这些贫 困理论 。 也得 湖北省扶贫办培训中心主任 谭诗斌 2 0 0 3年在他撰 写的 《 贫困概 念的经典释 义—— 贫困经济学 理论 探讨之 一》 一文 中根据古今 中外各个学者 的理 论研究 , 概括了经典 的几类观 点。】 L 笔者根据这些观点 , 将它 们大致分 为两种 : 种是传统 一 的贫 困理论 , 一种是现代的贫困理论。 ( 传统的贫困理论 一) 传统的贫困定义认为贫 困最显 著的特征 是收 入低下 , 以 至难以满足最低 生存标 准 , 这一 定义被 称为 “ 绝对贫 困” L 。2
【 作者 简介 】 晔 (9 0一 ) 女 , 黄 18 , 江苏海 门人 , 复旦 大 学社会科 学基础部 2 0 0 8级硕 士生 , 究方 向: 民教 育、 想政 治 研 公 思
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 发展 , 高等教育收费 制度 全面推进 , 高校 出现的家庭 经济 困难学 生引起了全社 会的普 遍重视 。“ 家庭经济困难学 生” 曾被称为贫 困生、 济困难 学 经 生、 困难学生等 , 顾名思义是指因家庭经济问题难 以支付学费 而上学困难的学 生。他 们是一支 比较特殊的弱 势群体 , 此类 学生多半存在不 同程 度的心理 创伤。同时 , 们也是大学 生 他 的重要组成 部分 , 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 的顺利开展很大程 度上需首先必须对贫 困和贫 困理论 形成正确的理解 和认识 , 从学生心理 受创 的成 因人 手 , 贫困理论视野 下更加科学地 在 理解贫困 , 提高帮困育人工作 的实效性和持久性 。

关于贫困的理论探讨

关于贫困的理论探讨
一、贫困的环境解释(区域性自然环境)
1st.把贫困归咎于资源状况先天性恶劣,由于土地资 源和其他自然资源不足、资源结构不合理导致贫 困。 2nd.贫困是对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使然,由于 资金缺乏、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严重落 后导致贫困。
宁夏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 宁夏煤炭具有分布广、品种全、 煤质好、埋藏浅等特点,且构 造简单,易于开采。 • 宁夏石膏储量居中国首位,且 分布广,矿床厚,便于机械开 采。 • 宁夏土特产品很多,其中枸杞、 甘草、贺兰石、滩羊二毛皮、 发菜最为著名,被称为“红黄 蓝白黑”宁夏五宝。
(1)贫困者每一种行为方式中,都存在一定的合理 依据,但同时这种行为又对于他们的贫困产生了 影响。 (2)每一个环节(短缺要素配置、人力资本运行、 家庭内部代际交换等)上的行为理性积淀,客观 上却导致了小农总体行为的非理性。
每一种解释都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视角,但每一种视 角都或多或少的只重视了贫困原因的一些方面而忽 视了另一些方面。 贫困是一种综合的社会现象,我们必须借
3.瓦伦丁:情境适应理论
a.穷人的生存理性:贫困是适应环境的 一种无奈之举。如果环境改变,他们可 以有新的选择,而放弃贫困。
b.贫困中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乃至价值观 念对贫困环境的麻木适应。
4.社会排斥理论 (1)欧洲委员会折中的定义:对基于公民资格权利 主要是社会权利的否定,或者这些权利未充分实 现。 (2)主要内容和类型: a.经济排斥:三个指标:劳动力市场排斥、收入贫 穷、消费市场排斥 b.政治排斥 c.社会关系排斥或社会孤立 e.文化排斥 f. 福利制度排斥
鉴各种理论的合理解释,综合全面地判 断与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反贫困措施。
谢谢聆听
Thank You

贫困问题的经济学解读

贫困问题的经济学解读

贫困问题的经济学解读贫困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也制约着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贫困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许多因素,如经济制度、教育水平、资源分配、市场机制等。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贫困问题进行解读,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贫困问题的经济学背景贫困问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经济制度的不完善和资源分配的不公平。

在市场经济中,资源的分配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但是市场机制并不是完美的,它存在着许多缺陷,如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

这些缺陷导致了资源的分配不公,使得一些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从而陷入贫困。

此外,教育水平也是影响贫困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素质和能力,增强他们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但是,在一些贫困地区,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和教育水平的低下,人们很难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这也会导致他们陷入贫困的困境。

二、贫困问题的经济学解读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贫困问题可以被视为一种市场失灵的表现。

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着许多缺陷,这些缺陷会导致资源的分配不公和市场失控。

在贫困地区,由于市场机制的缺陷和政府干预的不足,一些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从而陷入贫困。

此外,贫困问题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公共物品的缺失。

公共物品是指那些能够为整个社会带来利益但无法排他或收费的物品。

在一些贫困地区,由于公共服务的缺失和基础设施的不足,人们无法享受到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这也会导致他们陷入贫困的困境。

三、解决贫困问题的经济学方案为了解决贫困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干预,完善经济制度,加强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资力度,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和生活质量。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市场机制的监管和管理,减少市场失控和资源分配不公的情况。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公共服务的建设,提高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

这包括提供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的服务,帮助人们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增强他们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贫困经济学与经济学原理

贫困经济学与经济学原理

贫困经济学与经济学原理一、背景介绍贫困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更是严峻。

贫困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贫困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减少贫困等问题。

本文将从经济学原理的角度,对贫困经济学进行探讨。

二、贫困原因1.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使得一部分人难以摆脱贫困。

2.资源分配:资源分配不公也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如果资源分配不合理,就会导致一部分人无法获得必要的生活条件和生产资料,从而陷入贫困。

3.制度因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也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制度的不公平、不合理,使得一部分人无法获得平等的竞争机会和权利,从而陷入贫困。

三、经济学原理在贫困经济学中的应用1.供需关系:在贫困经济学中,供需关系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供给是指生产者提供商品的能力和意愿,需求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的能力和需求量。

如果供给不足或者需求过大,就会导致商品价格上升,从而使一部分人无法购买所需商品,陷入贫困。

2.效率与公平:在贫困经济学中,效率与公平也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效率是指经济活动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公平是指社会资源的分配应该平等地分配给所有社会成员。

如果只注重效率而忽视公平,就会导致一部分人因为资源分配不公而陷入贫困;反之,如果只注重公平而忽视效率,就会导致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

因此,在贫困经济学中,需要平衡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外部性:外部性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经济活动对其他人不产生市场价格反映的影响。

在贫困经济学中,外部性也是影响贫困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环境污染、资源过度开采等外部性因素,都会导致一部分人因为环境恶化而陷入贫困。

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减少外部性因素的影响,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减少贫困的措施1.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是减少贫困的根本途径。

贫困经济学讲义

贫困经济学讲义

序—1.关于贫困的概念贫困:就是指由于制度因素和非制度因素所造成的使个人或家庭不能维持正常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一种生存状态。

2.关于贫困的特征主体:是指贫困人口,客体:是指贫困地区。

3.对贫困类型的界定中国的贫困分为制度性贫困和非制度性贫困。

制度性贫困包括:体制性贫困和观念性贫困;非制度性贫困包括:资源匮乏贫困,生态恶劣型贫困,灾害导致型贫困,人口膨胀型贫困和能力衰弱型贫困。

本书根据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大目标,即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提出消除对应的物质贫困、文化贫困和政治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状况。

序二“三P”问题:人口,贫困,污染。

“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

经济学家指出:人们决不能忽视创造全球经济增长的机会和减少贫困的需要,因为贫困是滋生一切罪恶的温床。

引言一.贫困经济学究的现状综述贫困问题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美)舒尔茨(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一代大师)1965.5发表文章《贫困经济学》具有里程碑意义。

“经济学家应将关于贫困问题的理论纳入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建立专门研究贫困问题的理论性学科——贫困经济学。

(瑞典)冈纳.缪尔达 20世纪60年代里程碑巨著《亚洲的戏剧:对一些国家贫困的研究》《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界反贫困大纲》《富国和穷国:70年代的发展战略》(印度)阿玛蒂亚.森 90年代末因对福利经济学和贫困问题研究获偌贝尔经济学奖阿玛蒂亚.森在谈到“9.11”时,也言及恐怖活动和贫困问题有关联的两点,第一,不惜生命投身于恐怖活动的志愿者中许多人抱着有一种对世界的不公平的反抗情绪,而贫困却是不公平的最大问题;第二,恐怖分子有必要制造一种理由使自己的行为正当化,对不公正宣战是一种制造正当化的理由。

第一编贫困的一般理论研究第一章. 贫困的基本概念:贫困和贫困线贫困: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和地域的概念,它是随着时间和空间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变化。

关于贫困论述的共性:第一:贫困呈现动态性,历史性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同一国家:不同历史阶段。

贫困

贫困

一、定义:在经济或精神上的贫乏窘困,称之为贫困,是一种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贫乏的现象,贫困是一种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综合现象。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的真正含义是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贫困;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朗特里和布思在1901年撰文认为:“一定数量的货物和服务对于个人和家庭的生存和福利的必需的;缺乏获得这些物品和服务的经济资源或经济能力的人和家庭的生活状况,即为贫困。

”国家统计局的《中国城镇居民贫困问题研究》课题组和《中国农村贫困标准》课题组在他们的研究报告中所作的贫困界定是:“贫困一般是指物质生活困难,即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

他们缺乏某些必要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生活处于困难境地。

”世界银行2001年1月重新对贫困进行了定义,主要有3个特征:一是缺少机会参与经济活动,如果机会在哪里,你不接受,那么就是选择问题和贫困问题无关。

二是在一些关系到自己命运的重要决策上没有发言权。

三是容易受到经济以及其他冲击的影响,例如:疾病,粮食减少,宏观经济萧条等。

综上,贫困是指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们在长期内无法获得足够的收入来维持一种生理上的要求,社会文化课接受的和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准的状态。

性质:一、贫困具有动态性。

由于贫困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伴随着经济、家庭的,经济具有经济周期,一个家庭也具有家庭周期。

经济有繁荣也有衰退,家庭有兴盛也有日落西山。

故而贫困也会伴随着经济和家庭的变化而变化。

这就像水上行驶的船一样,他会随着波浪的上升和下降而波动。

二、贫困具有相对性。

贫困只要有阶级的社会就会存在,贫困只是相对的。

当一个团体中大多数人都食不果腹的时候,如果有一个人能够一日三餐不愁。

那么相对于这一个人而言,大多数人是贫困的;但是这一个人相对于我们现在社会的人而言他又是贫困的。

贫困是伴随着阶级产生而产生的资源相对匮乏的一种社会现象。

贫困定义

贫困定义

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起,贫困可以说一直是迄今为止各社会形态中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对这一社会存在,人们尽管可以从感性上去直觉它,但似乎又很难从概念上准确把握它。

换句话说,对于社会中的贫困,人们通常能够根据一些现象如缺吃少穿、营养不良、没有足够收入、无法获得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等来作出感性判断,但是,要对贫困作出抽象判断并对其一般概念给出准确而科学的定义,并非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

比如,在经济学家看来,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贫困落后现象的总称。

但首先是指经济范畴的贫困,即物质生活贫困,可定义为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

而在社会学家眼中,贫困则是在物质资源方面处于匮乏或遭受剥夺的一种状况,其典型特征是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由于历史时代、社会制度、经济背景不同,贫困的特征也很不相同;同时,也由于政治信仰、价值观念和社会身份不同,人们对于贫困的理解与评价存在着较大差异,学者们对贫困概念往往陷入一种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困惑之中。

比如,英国学者奥本海默就认为:“贫困本是一个模糊概念,它不具备确实性。

它随时间和空间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而变化。

”而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其著作《经济学》中就表示,“贫困是一个非常难以捉摸的概念”,“贫困一词对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事情”。

作为一个历史性的范畴,贫困的概念确实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概念,纵观古今中外,不少思想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都曾对其内涵作出过种种解释。

例如在中国古汉语中,关于“贫”、“穷”、“困”的释义都指向财货匮乏的境况。

《说文》说:“贫,财分少也。

”《广雅·释诂四》认为“穷,贫也”,“困,穷也。

”《左传昭公十四年》说:“大体贫穷相类,细言穷困于贫,贫者家少财货,穷谓全无家业。

”而《荀子·大略》认为:“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为贫,至无有者为穷。

”可见,中国古代将“贫穷”和“贫困”主要释义为财物极为缺乏的艰难窘迫境况。

而西方古典经济学体系创始人亚当·斯密对“贫富”涵义的阐述,也是从财物或财富多寡的角度来解释的。

贫困概念的经典释义――贫困经济学理论探讨之一

贫困概念的经典释义――贫困经济学理论探讨之一

贫困概念的经典释义——贫困经济学理论探讨之一谭诗斌荆州扶贫信息网来源日期:2003-10-30本站发布时间:2005-12-15 14:44:51阅读量:820次形式逻辑学认为,概念是反映客观现象或客观现象本质属性的基本思惟形式。

概念的认识价值在于,能在对象中找到本质的、一般的东西。

毫无疑问,科学的贫困概念则是反映贫困现象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

因此,研究贫困问题,必须首先把握贫困概念的科学涵义。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贫困便一直成为迄今为止各社会形态中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对于贫困这一社会存在,人们可以从感性上直觉它,但似乎很难从概念上把握它。

也就是说,对于社会中的贫困,人们能较容易地根据一些现象,如缺吃少穿、营养不良、没有足够收入、无法获得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等来作出感性判断,但真正对贫困作出抽象判断并对其一般概念给出准确、科学的定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经济背景下,贫困的特征是大不相同的。

同时,不同的政治信仰、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不同社会身份的人,对于贫困的理解和评价也是大不相同的。

正因如此,有些学者对贫困概念的科学涵义的可知性表示怀疑,陷入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困惑之中。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贫困是一个非常难以捉摸的概念”,“贫困一词对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事情”(萨缪尔森著:《经济学》第14版,上册,第658页,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英国学者奥本海默也认为:“贫困本是一个模糊概念,它不具备确实性。

它随时间和空间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而变化。

”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对“贫困”这一概念的涵义作出了种种解释。

较为经典的主要有以下几类:(一)中国的传统解释——财货贫乏论中国古汉语对“贫”、“穷”、“困”的释义主要是指处于财货匮乏的境况。

关于“贫”,《说文》释义:“贫,财分少也。

”《广韵·真韵》曰:“贫,乏也,少也。

”关于“穷”,《广雅·释诂四》释义:“穷,贫也。

贫困定义

贫困定义

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起,贫困可以说一直是迄今为止各社会形态中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对这一社会存在,人们尽管可以从感性上去直觉它,但似乎又很难从概念上准确把握它。

换句话说,对于社会中的贫困,人们通常能够根据一些现象如缺吃少穿、营养不良、没有足够收入、无法获得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等来作出感性判断,但是,要对贫困作出抽象判断并对其一般概念给出准确而科学的定义,并非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

比如,在经济学家看来,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贫困落后现象的总称。

但首先是指经济范畴的贫困,即物质生活贫困,可定义为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

而在社会学家眼中,贫困则是在物质资源方面处于匮乏或遭受剥夺的一种状况,其典型特征是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由于历史时代、社会制度、经济背景不同,贫困的特征也很不相同;同时,也由于政治信仰、价值观念和社会身份不同,人们对于贫困的理解与评价存在着较大差异,学者们对贫困概念往往陷入一种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困惑之中。

比如,英国学者奥本海默就认为:“贫困本是一个模糊概念,它不具备确实性。

它随时间和空间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而变化。

”而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其著作《经济学》中就表示,“贫困是一个非常难以捉摸的概念”,“贫困一词对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事情”。

作为一个历史性的范畴,贫困的概念确实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概念,纵观古今中外,不少思想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都曾对其内涵作出过种种解释。

例如在中国古汉语中,关于“贫”、“穷”、“困”的释义都指向财货匮乏的境况。

《说文》说:“贫,财分少也。

”《广雅·释诂四》认为“穷,贫也”,“困,穷也。

”《左传昭公十四年》说:“大体贫穷相类,细言穷困于贫,贫者家少财货,穷谓全无家业。

”而《荀子·大略》认为:“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为贫,至无有者为穷。

”可见,中国古代将“贫穷”和“贫困”主要释义为财物极为缺乏的艰难窘迫境况。

而西方古典经济学体系创始人亚当·斯密对“贫富”涵义的阐述,也是从财物或财富多寡的角度来解释的。

贫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消费经济学

贫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消费经济学

贫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l、什么是贫困?贫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按照经济学的一般理论,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贫困落后现象的总称。

但首先是指经济范畴的贫困,即物质生活贫困,可定义为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

贫困的存在有着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原因,因而,贫困又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贫困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如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生存型贫困、温饱型贫困和发展型贫困,区域型贫困和个体型贫困,城市贫困和农村贫困,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等等。

2、什么是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又叫生存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这样的个人或家庭就称之为贫困人口或贫困户。

从生产方面看,劳动力缺乏再生产的物资条件,难以维持自身的简单再生产,生产者只能进行萎缩再生产;从消费方面看,人们无法得到满足衣、食、住等人类生活基本需要的最低条件,也即人们常说的“食不裹腹,衣不遮体,住不避风寒”的状况。

相对贫困是指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其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维持的那种社会生活状况,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和各阶层内部的收入差异。

通常是把人口的一定比例确定生活在相对的贫困之中。

比如,有些国家把低于平均收入40%的人口归于相对贫困组别;世界银行的看法是收入只要(或少于)平均收入的1/3的社会成员便可以视为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是贫困的最常见的划分。

这种从贫困程度的角度的划分明确地反映了接近人类生存临界点最基本的贫困类型,尽管相对贫困在发展程度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解释,但绝对贫困的确定对于缓解、维持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权起到了重要作用。

3、什么是生存型贫困、温饱型贫困和发展型贫困?生存型贫困是指生产资料匮乏,满足不了基本需要,解决食物和衣物成了主要的奋斗目标;基本生活没有保障,生存受到威胁。

温饱型贫困是指在正常条件下,食物和衣物能够得到供给,但经济发展还很困难,生活水平还很低,抵御灾害的能力还很弱,食物和衣物的供给还缺乏可靠的基础,收入水平制约着进一步的发展,实现小康的道路还很漫长。

经济学中穷人的定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经济学中穷人的定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经济学中穷人的定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经济学中穷人的定义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争议性的问题。

贫困被认为是一种在经济和社会层面上的不平等现象,涉及到个体或家庭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情况。

然而,对于穷人的定义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因为它涉及到了不同国家、文化和社会背景中的差异。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经济学中穷人的定义,并研究贫困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我们还将分析贫困人口的特征和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理解贫困问题的本质和影响。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将能够更全面地认识贫困现象并寻找解决办法。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经济学中贫困的局限性。

尽管经济学可以提供一些有关贫困的定性和定量数据,但贫困问题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往往涉及到政治、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因素。

因此,仅仅依靠经济学的方法可能无法全面解决贫困问题。

最后,我们将对未来贫困状况进行展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贫困问题将继续引起人们的关注。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贫困问题的本质,并积极探索解决贫困问题的策略和途径。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希望能够更全面地认识经济学中穷人的定义以及贫困问题的本质,并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信息:文章结构的设计是为了清晰地展示经济学中穷人的定义。

本文将按照以下三个主要部分进行展开: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将首先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提供读者对论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接着,将介绍文章的结构,即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将分别讨论不同的内容。

正文部分将围绕经济学中穷人的定义展开讨论。

首先,将探讨经济学中贫困的定义,介绍各种经济学理论对贫困的界定和解读。

其次,将介绍贫困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探讨如何确定一个人是否处于贫困状态。

最后,将分析贫困人口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包括收入水平、教育程度、就业机会等,以了解贫困状况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结论部分将对贫困的认识与解决进行总结和评价。

贫困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贫困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贫困问题的经济学分析贫困问题是全球范围内的一大挑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国家和组织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解决贫困问题,但依然存在一部分人处于贫困状态。

经济学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有力工具之一,可以提供对贫困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洞见。

本文将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对贫困问题进行系统的经济学分析。

贫困定义与测度贫困并不仅仅是指个体收入低下或生活水平不足,它还包括教育、卫生、居住、就业等方面的缺乏。

因此,在经济学中,对贫困的定义和测度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国际上最常用的测度方法是根据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平均收入水平来定义贫困线。

通常情况下,收入低于某一临界值的人被认定为生活在贫困之中。

然而,这种方法存在许多局限性,例如不能完全反映个体生活成本、无法评估其他非经济因素对贫困状态的影响等。

其次,除了收入水平外,人力资本也是衡量贫困程度的重要指标。

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以及职业技能等都可以影响个体脱贫机会。

因此,在理解贫困问题时,必须综合考虑这些方面。

贫困原因在经济学中,我们常常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来分析贫困问题的原因。

从微观角度看,个体特征是导致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些特征包括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健康状况、家庭结构等。

缺乏教育和专业技能会限制个人就业机会,并可能导致低收入。

同时,健康状况差的人也会存在收入低下或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

从宏观角度看,经济结构和制度环境也对贫困有重要影响。

落后的农业结构、缺乏投资和创新以及不平等的资源分配都可能导致贫困。

此外,高失业率、高通胀率和不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也会影响人们脱离贫困。

贫困陷阱与扶贫政策由于多重原因导致的贫困现象使得一些人陷入所谓“贫困陷阱”。

这种陷阱意味着个人难以摆脱贫困状态,并可能代代相传。

为了打破这种恶性循环,政府和国际社会开展了各种扶贫政策。

扶贫政策可以分为直接扶贫和间接扶贫两种形式。

直接扶贫主要包括现金转移、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

贫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消费经济学

贫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消费经济学

贫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l、什么是贫困?贫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按照经济学的一般理论,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贫困落后现象的总称。

但首先是指经济范畴的贫困,即物质生活贫困,可定义为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

贫困的存在有着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原因,因而,贫困又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贫困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如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生存型贫困、温饱型贫困和发展型贫困,区域型贫困和个体型贫困,城市贫困和农村贫困,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等等。

2、什么是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又叫生存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这样的个人或家庭就称之为贫困人口或贫困户。

从生产方面看,劳动力缺乏再生产的物资条件,难以维持自身的简单再生产,生产者只能进行萎缩再生产;从消费方面看,人们无法得到满足衣、食、住等人类生活基本需要的最低条件,也即人们常说的“食不裹腹,衣不遮体,住不避风寒”的状况。

相对贫困是指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其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维持的那种社会生活状况,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和各阶层内部的收入差异。

通常是把人口的一定比例确定生活在相对的贫困之中。

比如,有些国家把低于平均收入40%的人口归于相对贫困组别;世界银行的看法是收入只要(或少于)平均收入的1/3的社会成员便可以视为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是贫困的最常见的划分。

这种从贫困程度的角度的划分明确地反映了接近人类生存临界点最基本的贫困类型,尽管相对贫困在发展程度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解释,但绝对贫困的确定对于缓解、维持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权起到了重要作用。

3、什么是生存型贫困、温饱型贫困和发展型贫困?生存型贫困是指生产资料匮乏,满足不了基本需要,解决食物和衣物成了主要的奋斗目标;基本生活没有保障,生存受到威胁。

温饱型贫困是指在正常条件下,食物和衣物能够得到供给,但经济发展还很困难,生活水平还很低,抵御灾害的能力还很弱,食物和衣物的供给还缺乏可靠的基础,收入水平制约着进一步的发展,实现小康的道路还很漫长。

什么是贫困(贫困经济学)

什么是贫困(贫困经济学)

长江日报/2005年/5月/12日/第012版求知什么是贫困泛论反贫困问题之一省社科院研究员夏振坤编者按: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消除贫困成为人类空前紧迫的任务,同时贫困问题也受到了理论界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

然而,贫困问题不仅是个普遍的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为此,本版将连续刊发夏振坤教授从什么是贫困、贫困的原因、反贫困的误区以及反贫困的政策路径四个方面对这些当前贫困问题研究中的重要问题的再认识。

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性原则。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内在是一致的:前者是战略思想,后者是价值标准;前者是后者的道路与保证,后者是前者的目标与灵魂。

而这两者,都有一个内在的本质问题,即:减少与消除贫困问题。

协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消除贫富的过度悬殊,达到和谐共荣。

所以,认真探讨反贫困问题,是贯彻中央战略决策的题中之义。

什么是“贫困”?这个问题,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

因为,什么样的定义就决定什么样的对策。

定义不合适,对策往往会走偏。

长期以来,贫困的标准与定义,是以新古典主义的理论为指导的。

也就是以人均消费水平来划分“贫困线”。

目前,国际通用的“每日美元”就是按这种消费水平理论来确定的。

即:每人每日消费支出不足一美元者为贫困。

在我国,目前也是按此定义,确定大约人均年收入不足637元(人民币)者,为贫困人口。

正如发展经济学家拉维・坎波尔所指出,这种对贫困的定义,存在明显的缺陷:它没有考虑到,各个国家与地区生活成本的差异,没有区别暂时贫困与长期贫困等等,例如同是1美元,有的自给性消费大而有的全市场化了,有的社会福利水平高有的则很低,其贫困状况就很不一样。

因此,这种定义在政策上会产生误导:只注意消费而忽视其他更深刻的贫困问题。

易于单纯地制定提高消费水平的政策;而为了提高消费水平,往往就会倾向于加强市场自由化与一体化。

这种政策,在现实中证明,会加剧不平等和边缘化趋向。

关于贫困的理论探讨

关于贫困的理论探讨

40
贫困代际循环
有欠缺的父母
孩子教育、职业 的欠缺
孩子的 权力被剥夺
有欠缺的 抚养能力
41

6
城市贫困成因
社会结构变迁 经济体制不合理 社会保障制度薄弱 个人因素及家庭因素

7
一、贫困的环境解释
• 贫困是自然环境的产物 • 区域性贫困(资源制约型贫困) 1.自然资源不足,资源状况先天性恶劣。
2.社会资源不足,使得对自然资源开发 利用不足;
8

自然资源
9
• 社会资源
10
30
• 每一种解释都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视角,但 每一种视角都重视了贫困原因的一个方面 而忽视了其它方面。 • 贫困是一种综合的社会现象,我们必须借 鉴各种理论进行解释,而不能片面的强调 一种理论而忽视了其他的理论。
31
对策
• • • • • • • • • 大力发展经济 积极促进就业 (1)增加就业就会 (2)提高就业能力 (3)改变就业观念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1)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解决社会保障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 ···· ····
15
(一)结构贫困论 3.利益冲突形成贫困
• 不平等和贫困是社会各群体之间在利益分 配过程中争夺有限资源的结果 • 利益争夺导致不同群体间利益的不平等分 割,进而使部分群体处于相对贫困状态 • 权力结构的不平等、不合理,迫使社会部 分成员“失能”而陷入贫困或长期陷入贫 困。结果是:进一步强化了社会对他们的 歧视和偏见,导致他们更加贫困
23
(四)社会排斥理论
• 社会排斥:一定社会成员被排斥在一般社 会大众所应享有的各种社会经济待遇之外 • 是对公民的权利,主要是社会权的否认, 或者这些权利未充分实现 • 经济排斥 • 政治排斥 • 文化排斥 • 社会关系排斥(社会孤立) • 福利制度排斥

如何理解贫困

如何理解贫困

如何理解贫困包括上海、浙江和江苏的农村在内,农民收⼊主要来⾃⼆、三产业,其中最重要的收⼊来⾃在⼆、三产业的务⼯。

我的问题是,在全国已经形成统⼀劳动⼒市场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农民都可以在全国劳动⼒市场上寻找务⼯机会,为何有的地⽅会⽐较富,⽽有的地⽅会⽐较穷,以及为什么有的农户⽐较富,⽽有的农户会⽐较穷呢?从现象上看,长三⾓的浙江、上海和江苏农村是⽐较富庶的,表现就是农民建有⽐较好的住房,消费⽔平很⾼,⽣活质量也很不错,村庄中很少有光棍,且村庄低保户很少。

中西部地区,农民往往住得较差,即使建了楼房,楼房内部装修也往往⼗分简陋。

⼭区农村多光棍,且低保户⽐例很⾼。

那么,在全国已经形成了统⼀劳动⼒市场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不同农户的收⼊或经济状况为何会有如此巨⼤的差异呢?⼤概说来,如果仅仅考虑务⼯收⼊,仅仅从劳动⼒⽅⾯考虑,则以下⼀些⽅⾯会对农民收⼊差异造成影响:第⼀,家庭劳动⼒的数量;第⼆,家庭劳动⼒的质量;第三,家庭劳动⼒的分⼯组合;第四,家庭劳动⼒的倾向,包括⽣活态度、储蓄倾向、消费习惯等等。

在已经形成全国统⼀劳动⼒市场的情况下,决定家庭收⼊机会的最重要指标就是家庭有多少劳动⼒,⽽家庭劳动⼒数量⼜是与家庭周期有关的。

⼀些最好的家庭周期中,⽗母还不⽼,⼦⼥⼜已成⼈,全家都是劳动⼒,⽗母+⼉⼦媳妇,四个⼈在城市务⼯,年收⼊超过10万元是很轻松的事情。

如果年收⼊超过10万元,在中西部地区,⼤概⼆、三年就可以建起⼀栋⼆层的⼩楼。

即使在沿海发达地区,⼏年积蓄也是可以很快改变家庭状况的。

从家庭劳动⼒的质量上讲,如果不只是在普⼯市场上寻找机会,⽽且有⼀定技能和专长,年收⼊就会更⾼⼀些。

⼀般来讲,越是发达地区的农村劳动⼒越是较少在普⼯市场上寻找就业机会,⽽多到技⼯和管理层寻找机会。

其中原因⼀是受教育程度可能更⾼,⼆是机会也相对较多,因为存在着各种亲朋好友的地缘关系机会。

家庭劳动⼒的组合⽅式是指这个家庭如何进⾏家庭分⼯。

“贫困”的经济学分析及其分析的贫困

“贫困”的经济学分析及其分析的贫困

“贫困”的经济学分析及其分析的贫困作者:吴理财发表日期:2006-06-25 文章来源:经济评论内容提要:贫困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如果单纯从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贫困,或者满足于对贫困的经济学分析,都不能抓住贫困问题的实质。

贫困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概念,对贫困问题,除了应以人为主体加以考察、研究以外,还必须分析它的社会文化属性。

一、贫困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吗?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从物质层面和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贫困的,他们把贫困看成食不裹腹、衣不蔽体、住不能避风雨的那种不能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的状态。

特别是在早期的经济学著作中,我们发现人们几乎毫无例外地持有这一看法。

例如,较早研究贫困问题的专家朗特里(S.Rowntree)先生就认为:“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维持家庭人口最基本的生存活动要求,那幺,这个家庭就基本上陷入了贫困之中。

”1下面不妨列举一些比较著名的定义,尽管很不齐全,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窥见当时人们对贫困的普遍看法:(1)“贫穷是指生活必需品的缺乏。

”2(2)“贫穷是指相对较少(收入)的一种状态。

”3(3)“贫穷是指收入较少而无力供养自身及家庭的一种低落的生活程度。

”4(4)“贫困是指经济收入低于当时、当地生活必需品购买力的一种失调状况。

”5(5)“贫困是因无适当收入或不善使用(开支),无法维持基本生活以及改善健康条件和精神面貌去做有用工作的一种社会状况。

”6(6)“所谓贫困问题,是说有许多家庭,没有足够的收入可以使之有起码的生活水平。

”“贫困最通行的定义是年收入的绝对水平。

”7(7)“贫困……意味着在食物、保暖和衣着方面的开支要少于平均水平。

”8(8)“贫困是作为某一特定社会中特定家庭的特征的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状态。

”“现在仍然存在的绝大部分贫穷是大量的经济不平衡之结果。

”9国内的许多学者也有类似的看法,认为贫困是缺乏生活资料,缺少劳动力再生产的物质条件,或者因收入低而仅能维持相当低的生活水平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贫困概念的经典释义——贫困经济学理论探讨之一谭诗斌荆州扶贫信息网来源日期:2003-10-30 本站发布时间:2005-12-15 14:44:51 阅读量:820 次形式逻辑学认为,概念是反映客观现象或客观现象本质属性的基本思惟形式。

概念的认识价值在于,能在对象中找到本质的、一般的东西。

毫无疑问,科学的贫困概念则是反映贫困现象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

因此,研究贫困问题,必须首先把握贫困概念的科学涵义。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贫困便一直成为迄今为止各社会形态中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对于贫困这一社会存在,人们可以从感性上直觉它,但似乎很难从概念上把握它。

也就是说,对于社会中的贫困,人们能较容易地根据一些现象,如缺吃少穿、营养不良、没有足够收入、无法获得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等来作出感性判断,但真正对贫困作出抽象判断并对其一般概念给出准确、科学的定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经济背景下,贫困的特征是大不相同的。

同时,不同的政治信仰、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不同社会身份的人,对于贫困的理解和评价也是大不相同的。

正因如此,有些学者对贫困概念的科学涵义的可知性表示怀疑,陷入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困惑之中。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贫困是一个非常难以捉摸的概念”,“贫困一词对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事情”(萨缪尔森著:《经济学》第14版,上册,第658 页,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英国学者奥本海默也认为:“贫困本是一个模糊概念,它不具备确实性。

它随时间和空间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而变化。

”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对“贫困”这一概念的涵义作出了种种解释。

较为经典的主要有以下几类:(一)中国的传统解释——财货贫乏论中国古汉语对“贫”、“穷”、“困”的释义主要是指处于财货匮乏的境况。

关于“贫”,《说文》释义:“贫,财分少也。

”《广韵真韵》曰:“贫,乏也,少也。

”关于穷”,《广雅释诂四》释义:“穷,贫也。

”也就是说,“贫”与“穷”含义大体相同,都是指缺乏财物。

但“贫”与“穷”有量或程度方面的差别。

《左传昭公十四年》说:“大体贫穷相类,细言穷困于贫,贫者家少财货,穷谓全无家业。

”《荀子大略》道:“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为贫,至无有者为穷。

”意思说“穷”比“贫”更为极端,即一无所有。

关于困”,《广雅释诂四》释义:“困,穷也。

”困“”的另一个涵义,是指处于艰难窘迫或无法摆脱的境地,即困境。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将“贫穷”和“贫困”释义为财物极为缺乏的艰难窘迫境况。

需要指出的是,《荀子大略》关于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为贫,至无有者为穷”的论述,阑明了物质上“贫”与“富”的相对性和可量度性。

这一定义,要比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关于贫与富的定义要早2000多年。

在20 世纪后期,对中国农村中存在的贫困现象,一种较普遍的说法是“食不裹腹,衣不遮体,房不避风雨”。

这同样是对贫困的一种传统理解——财货匮乏论。

(二)亚当斯密的解释——交换价值贫乏论西方古典经济学体系创始人亚当斯密对贫”与富”涵义的阐述,也是从财物或财富多寡的角度来解释的。

所不同的是,他从劳动价值论出发来论述财富的价值或商品交换价值,从而将“贫”与“富”定义为拥有支配或购买劳动的多与寡。

斯密在他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中说:个人是贫是富,就看他在什么程度上享有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

”(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上卷,第26 页,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他接着说:“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自“分工完全确立以来,各人所需要的物品,仅极小部分仰给于自已劳动,最大部分须仰给于他人劳动。

所以,他是穷是富,要看他能够支配多少劳动,换言之,要看他能够购买多少劳动。

”这里所说的劳动,不是具体劳动,而是一种抽象劳动,是指凝结在财富或商品中的价值或交换价值。

斯密运用劳动价值论对重商主义的“货币财富论”进行了批判。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与金银货币是同义语,有很多货币的人,被称为富人;只有极少一点货币的人,被称为穷人。

对此,斯密驳斥道:“世间一切财富,原来都是用劳动购买而不是用金银购买的。

所以,对于占有财富并愿意以交换一些新产品的人来说,它的价值,恰恰等于它使他们能够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

”斯密在《国富论》中还对“必需品”作了经典阑述,其影响延续至今。

(三)大卫李嘉图的解释——使用价值贫乏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对斯密关于贫与富取决于其所能支配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多寡,即取决于财富多寡的观点,是持赞同态度的。

但是,李嘉图不赞成斯密把财富与价值等同的观点,因而,他认为斯密关于贫与富取决于所能购买的劳动量多寡是不恰当的。

李嘉图认为:“价值与财富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因为价值不取决于数量多寡,而取决于生产的困难或便利。

制造业中一百万人的劳动永远生产出相同的价值,但却不会永远生产出相同的财富。

由于机器的发明,由于技术的熟练,由于更好的分工,由于使我们能够进行更有利的交换的新市场的发现,一百万人在一种社会情况下所能生产的, 必需品、享用品和娱乐品?等财富可以比另一种社会情况下大两倍或三倍,但他们却不能因此而使价值有任何增加。

”(《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232 页,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他指出,“政治经济学中的许多错误之所以发生,就是由于对于这一问题的错误看法,由于把财富的增加和价值的增加混为一谈”(同上,第233 页)。

李嘉图认为,财富是指生产出的商品或物品,评价财富的多寡或穷与富的尺度,是商品或物品数量即使用价值的多寡,而不是劳动价值的多寡。

“如果两个国家所具有的生活必需品和享受品数量恰好相等,我们就可以说它们同样富有,但是它们各自的财富的价值取决于这些财富生产上的相对便利可困难条件。

”(同上,第235 页)李嘉图认为,斯密关于“一个人的贫富必然取决于其所能购买的劳动量”的说法,肯定是不正确的。

“财富不取决于价值。

一个人的贫富取决于其所能支配的必需品和奢侈品的多寡。

这些东西无论对货币、谷物或劳动的交换价值是高是低,它们总是同样能有益于所有者的享用。

”(同上,第234 页)这里所说的“能有益于所有者的享用”,显然是指物品的使用价值对所有者的效用满足。

(四)西博姆朗特里的研究一一收入贫困论一个世纪以前(1901年),英国学者朗特里对英国约克市工人家庭的收入与生活支出状况进行了普查。

在对普查收集的资料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后,他发现约克市10%的人口生活在生存难以为继的贫困境地。

据此,朗特里将贫困定义为:“家庭总收入不足以支付仅仅维持家庭成员生理正常功能所需的最低量生活必需品开支。

”朗特里所说的最低量生活必需品,包括食品、衣物、住房和取暖等项,但不包括报纸、邮票、烟酒、消遣等“享受品”、“娱乐品”或“奢侈品”。

根据最低量生活必需品的数量及其价格,从而得出了划分贫困家庭的收入标准,即贫困线。

这是关于收入贫困和贫困线的经典研究,朗特里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世界银行在《2000/2001 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对发展中国家的收入贫困人口规模现状进行了计算分析。

世界银行在《报告》中评价说,与朗特里研究相比,尽管两次收入贫困的计算相隔1 个世纪,“不过它们采用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非常相似”(《2000/2001 年世界发展报告》第1 7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经济学家们大多从收入角度来解释或定义贫困概念。

如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说:“贫困是一种人们没有足够收入的状况”。

由于收入是评价居民生活状况的一个十分重要指标,并且它比较容易进行统计、测量和监测,因此收入贫困成为当今各国反贫困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五)西方社会学理论一一社会资源贫困论以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学家提出的关于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分层理论认为,社会不平等的实质,是社会资源或有价值物(如财富、收入、权力、声望、教育机会等),在社会成员中的不均等分配,而处在社会下层的贫困群体正是上述社会资源分配的匮乏者。

上述理论得到了国际社会和众多学者的认同。

如欧共体委员会在《向贫困开战的共同体特别行动计划的中期报告》中给贫困下的定义是:“贫困应该被理解为个人、家庭和人的群体所拥有的资源(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的)十分有限,以致他们被排除在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

”这里所说的资源是多方面的,它不仅限于物质生活资源,还包括文化生活资源、社会生活资源等。

英国社会学家皮特?汤森将贫困定义为:在一个社会中,一个人缺乏参与社会惯例或社会所广泛认同的活动和享受普通生活水平所必需的资源。

台湾学者江亮演在《社会救助的理论和实务》一书中,也将贫困定义为“生活资源缺乏而无法维持生理的和精神的生活的需要”。

(六)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定义——人类贫困论“人类贫困”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7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报告》对“人类贫困”的解释是,贫困不仅仅是缺乏收入的问题,它是一种对人类发展的权利、长寿、知识、尊严和体面生活标准等多方面的剥夺。

可见,“人类贫困”比“收入贫困”具有更宽泛的内涵,它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生活质量和基本权利等方面来考察、分析和测量贫困问题。

“收入贫困”偏重钱和物,是人们对贫困的传统理解,属狭义贫困概念;而“人类贫困”则体现了一种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体面生活和基本权利的新的扶贫理念,属广义贫困概念。

衡量某个发展中国家、某一地区的人类贫困程度,是用人类贫困指数HPI 来评价,指数愈大,贫困程度愈深。

HPI由以下三组指标综合计算而成:一是对长寿的剥夺P1――以不能活到40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来表示;二是对知识的剥夺P2以成人文盲率来表示;三是对体面生活的剥夺P3--用两个指标的不加权平均数来表示:(1)无法获得安全饮用水的百分比;(2)5岁以下儿童中等或严重体重不足的百分比。

贫困指数HPI计算公式如下:HPI=[1/3(P13+P23+P33)]1/3 人类贫困和收入贫困这两个概念,已经得到了当今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和采用。

(七)阿玛蒂亚森的解释一一可行能力贫困论1998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在获奖次年1999年出版了《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

森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新的发展观:即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自由也是促进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森在本书的导论中指出:狭隘的发展观包括发展就是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长、或个人收入的提高、或工业化、或技术进步、或社会现代化等等的观点。

”森认为,财富、收入、技术进步等固然可以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但它们最终只属于工具性的范畴,是为人的发展、人的福利服务的;而以人为中心的最高价值标准就是自由,自由才是发展的主题,自由才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森所说的“自由”是在“实质的”意义上定义的,即享受人们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可行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