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优教教案
《家乡的风俗》教案
《家乡的风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风俗习惯概述2. 家乡的主要节日习俗3. 家乡的婚丧嫁娶习俗4. 家乡的饮食习俗5. 家乡的其他习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家乡风俗的起源、发展及其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风俗习惯为例,进行详细讲解。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探讨家乡的风俗习惯。
4. 利用多媒体展示,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搜集关于家乡风俗的资料,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
3. 课堂讲解:根据学生搜集的资料,讲解家乡的风俗习惯,重点讲解家乡的主要节日习俗、婚丧嫁娶习俗、饮食习俗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家乡的其他习俗,如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
5. 案例分析:以具体的风俗习惯为例,分析其起源、发展及其意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家乡风俗的重要性和传承意义。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风俗的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估。
2. 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作文、演讲等方式进行评估。
3. 学生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表现等方式进行评估。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辅资料:《家乡的风俗》相关章节。
2. 多媒体资源:图片、视频、音频等,用于展示家乡风俗的场景和习俗。
3. 网络资源:搜索引擎、在线百科、家乡政府网站等,用于查找和验证家乡风俗的相关信息。
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文化遗址、民俗活动等,深入了解家乡风俗。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描述家乡的一种风俗,并表达自己对这种风俗的感受和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家乡的风俗,并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家乡风俗的介绍:学生将选择一种家乡的风俗进行介绍,包括风俗的起源、发展、主要内容等。
2. 风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探讨风俗背后的文化内涵,理解风俗对于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意义。
3. 个人感受与看法的表达:学生将表达自己对这种风俗的感受和看法,分享自己与风俗相关的经历和故事。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准确、生动地描述家乡的一种风俗,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风俗背后的文化内涵,理解风俗的意义。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不同地区的风俗图片和视频。
2. 学具:笔记本、笔,用于记录和整理信息。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风俗图片,引发学生对家乡风俗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选择一种家乡的风俗进行深入研究,包括风俗的起源、发展、主要内容等。
3.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讨论风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4. 写作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如何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如何构思和撰写作文。
5. 写作实践: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自己的研究,撰写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
6. 成果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
板书设计1. 家乡的风俗2. 副了解、感受、表达3. 内容:风俗的介绍、文化内涵、个人感受与看法作业设计1. 作文修改:学生根据评价和反馈,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文。
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关于家乡风俗的书籍和文章,进一步了解风俗的文化内涵。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次教学,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生动地描述家乡的一种风俗,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联系生活实际和调查访问,感受和吸收习俗文化的智慧和营养。
2.过程与方法(1)提高自己搜集材料的能力。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习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3)在互动交际中,培养学生能说会道的能力,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能认真地倾听。
3.情感与价值(1)创设交际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交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2)感受祖国民族文化习俗的魅力,尊重并热爱家乡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把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与同学交流,交流时做到内容真实,表达流利。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风民俗的方法,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晰。
【教学准备】1.通过上网、课外阅读等方式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各地民风民俗。
2.向父母或长辈了解本地的风俗习惯。
3.教师准备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有许多传统节日。
中国人过节也是非常讲究的,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
悦耳的童谣把我们带入到了浓浓的节日的氛围中。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粗略地了解到中国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风俗。
过春节要贴春联、放鞭炮,端午节要吃粽子、赛龙舟……这些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历代人们约定俗成的节日传统就是风俗。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由于文化的差异、地域的不同,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有着天壤之别。
今天,我们就从家乡的节日风俗着手,来上一节“家乡的风俗”的写作指导课。
二、了解何为“风俗”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之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范之不同,称之为“俗”。
三、说家乡风俗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
《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 作为⼀名⾟苦耕耘的教育⼯作者,可能需要进⾏教学设计编写⼯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编为⼤家收集的《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家能够喜欢。
《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来源:⼩学六年级语⽂(下册)第⼀组 教学主题:《习作⼀:家乡的风俗》 授课对象:六年级学⽣ 设计者: ⼀、学习⽬标的依据 1.课程标准中的相关陈述依据⼀: 基于阅读教学: 能⽤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简单描述⾃⼰印象最深的场景、⼈物、细节,说出⾃⼰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基于习作教学: 乐于书⾯表达,增强习作信⼼。
愿意与他⼈分享习作的快乐。
能留⼼观察周围,将⾃⼰的见闻、感受、想象写出来,能把新奇有趣、印象深刻、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基于⼝语交际: 能清楚明⽩的讲述见闻,说出⾃⼰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求具体⽣动。
2.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民风民俗,内容有趣贴近⽣活。
通过对传统节⽇的学习,对传统习俗的了解,感受⼗⾥不同风,百⾥不同俗的美好。
3.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已经具备了⼀定的阅读基础,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些有关家乡风俗的知识。
因此,教师在本课的教学中应为学⽣营造⼀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适时发挥引导、点拨的作⽤,让学⽣在充分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进⾏合作探究学习,在积极思考和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快乐以及合作的愉快,让学⽣的智慧之光在课堂上闪耀,从⽽写好习作。
⼆、学习⽬标 1. 借鉴本单元课⽂描写风俗的⽅法,抓住主要特点介绍⼀种风俗,适当写写⾃⼰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2. 写写⾃⼰参加风俗活动的亲⾝经历,适当穿插风俗的特点或者来历,重点描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和⾃⼰感受。
3. ⾃主合理地表达出对风俗习惯的看法。
4. 和同学分享交流习作,互相改⼀改,编成⼀本风俗集。
三、评价任务 1.通过回忆课⽂,总结写法,能够将有详有略的写法运⽤到习作中写出⾃⼰的实际体验。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习作:家乡的风俗 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学会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家乡风俗,提高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表达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本次习作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内容要求如下:1. 选择一种家乡的风俗进行介绍,如传统节日、民间艺术、饮食习惯等。
2. 描述风俗的特点、起源、发展及在当地人民生活中的意义。
3. 结合亲身经历或感受,表达对家乡风俗的热爱和传承。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观察、调查、收集家乡风俗的相关资料,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风俗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相结合,表达出真情实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调查问卷、照相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家乡的风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调查了解:让学生分组调查家乡的风俗,收集相关资料,整理成文字或图片。
3. 交流分享:各组学生汇报调查成果,互相交流,教师点评、指导。
4. 写作指导:教师讲解作文要求,指导学生如何选材、构思、表达。
5. 学生写作: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独立完成作文。
6. 修改润色:学生互相评改作文,提出修改意见,教师点评、指导。
7. 优秀作文展示:挑选优秀作文进行展示,让学生互相学习、借鉴。
六、板书设计1. 家乡的风俗2. 主要内容:风俗特点、起源、发展、意义3. 写作要求:选材、构思、表达七、作业设计1. 根据所学内容,修改自己的作文,力求语言优美、表达流畅。
2. 收集更多关于家乡风俗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3. 以“家乡的风俗”为主题,创作一幅图画或手工作品。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调查、写作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指导。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优秀教案(含全册考点梳理)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目标]1.介绍自己家乡的一种风俗,或写一写自己参加过的风俗活动的经历。
2.借鉴本单元课文的写作方法,学会抓住特点、有详有略地介绍家乡风俗。
3.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民俗作品集。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的表达方法,抓住特点、有详有略地介绍家乡风俗。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的家乡又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呢?本单元所学的文章,都将极其平常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妙趣横生,魅力四射。
但本单元的课文为我们呈现的只是民俗风情画卷的一角,这节课就让我们畅所欲言,分享你所知道的民风民俗吧。
二、畅谈风俗习惯1.什么是风俗?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范之不同,称之为“俗”。
2.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家乡有哪些不同的风俗。
(提示:可以是调查了解到的风俗习惯,也可以是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1)生产习俗。
水稻是湖北的主要农作物,在选种和插播的过程中都有着当地盛行的一些习俗。
过去,在播种前农户会选取少量谷物,放在神龛或灶台前,点上香烛,观察它发芽的情况,预测年成好坏。
插秧时,有打“秧鼓”、唱“秧歌”、送“秧茶”的。
(2)建房习俗。
正式动工时,亲朋好友都要带上猪肉、豆腐、糍粑、挂面、烟酒或贺联前往祝贺,主人置酒设宴款待,称之为“吃神福”。
“架桁条”“起梁”等也都有一定的讲究。
(3)过节习俗。
黄冈同中国大部分地区一样,春节是一年中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
整个春节,从“小年”(腊月二十四)开始,历时二十多天,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结束。
传统习俗里,腊月二十四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洁锅灶、点灶灯、接祖宗。
三、写作思路点拨刚才大家一起畅谈了自己所了解或实际体验过的家乡风俗。
这么多的风俗都有着它存在的一定道理,我们如何把它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呢?请走进第一单元的习作阅读提示。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的写作方法,清楚、具体地写家乡的一种风俗,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等途径,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
教学内容1. 风俗背景介绍: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包括起源、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
2. 写作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风俗的具体内容。
3. 作文指导:指导学生如何清楚、具体地写作,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指导学生清楚、具体地写家乡的一种风俗,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2.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风俗的具体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笔记本、文具、参考资料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PPT课件展示家乡的风俗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
2. 风俗背景介绍: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包括起源、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
3. 写作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风俗的具体内容。
4. 作文指导:指导学生如何清楚、具体地写作,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5. 学生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6.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评价与指导。
板书设计1. 风俗背景介绍:起源、历史背景、文化内涵2. 写作方法指导:观察、调查、查阅资料3. 作文指导:清楚、具体、真情实感作业设计1. 必做题:写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要求清楚、具体地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2. 选做题:收集更多关于家乡风俗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够清楚、具体地写家乡的一种风俗,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家乡的风俗》教案
《家乡的风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风俗习惯,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风俗习惯简介2. 家乡特色美食介绍3. 家乡传统节日习俗4. 家乡民间艺术5. 家乡语言特色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及特色。
2. 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风俗。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家乡的风俗。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家乡风俗的相关资料、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调查家乡风俗的问卷、采访记录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家乡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家乡风俗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家乡的风俗习惯,分享各自的调查成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家乡风俗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家乡风俗的特点和意义。
5.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完成一个关于家乡风俗的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6.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分享家乡风俗的魅力。
七、课程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文化遗址,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
2. 开展家乡风俗主题的写作、绘画比赛,鼓励学生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家乡风俗。
3. 邀请家乡的民间艺术家进行表演,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民间艺术的魅力。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风俗的了解程度,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
2. 学生对家乡风俗的认同感,通过写作、绘画等作品评估。
3. 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项目的完成情况评估。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能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写。
3.能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习作。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难点:能抓住重点写,写出特点。
教学准备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目标1.能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写。
教学过程01板块一回忆风俗,想一想活动一:联系积累,认识风俗。
1.欣赏,感受风俗。
“十里一风,百里一俗”,这句话是说各地的风俗都是不一样的。
什么是风俗呢?风俗是特定区域、特定人群沿革下来的风气、礼节、习惯等的总和。
我们来看看这些,大家就知道风俗所囊括的方面是很多的。
建筑方面:苗族的吊脚楼;服饰方面:土家族的峒布;传统礼仪:拱手礼、揖礼、鞠躬礼等等。
我国的风俗还不止这些呢!2.回顾积累,认识风俗。
我们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习到了许多风俗,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中了解到了哪些风俗。
教师总结:是呀,我们通过学习懂得了不同节日的不同风俗。
《北京的春节》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腊八粥》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那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的“煮腊八粥”的画面,犹如一幅工笔国画,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慢慢欣赏。
《古诗三首》描写了寒食、七夕、中秋几个传统节日的风俗。
《藏戏》具体描写了有着悠久历史的藏戏的形成过程和鲜明的特色,藏戏表演也是藏族同胞的一种风俗。
3.今天,我们也学着用前面几篇课文的写法来写一写家乡的风俗。
出示习作主题:家乡的风俗。
活动二:欣赏,感受风俗。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3篇2024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3篇2024〖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借鉴本单元课文描写风俗的方法,抓住主要特点介绍一种风俗,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2.写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适当穿插风俗的特点或者来历,重点描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感受。
3.自主合理地表达出对风俗习惯的看法。
4.和同学分享交流习作,互相改一改,编成一本风俗集。
教学重点描写一种风俗习惯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教学难点在介绍风俗习惯时候,能够详略得当,进行描写。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不同的风俗活动。
2.尝试介绍自己经历的一种风俗活动,重点介绍经历和感受。
3.初步知道介绍风俗活动的介绍方式和注意事项。
课前准备1.学生通过网络、亲朋好友了解民俗文化,每人至少准备一种自己感兴趣的或者熟悉的民俗进行介绍,或者调查本地的民俗活动。
2.教师准备民俗相关的、文字介绍。
【出示课件1】一、谈话导入,引入民俗主题(2分钟)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请同学们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一说家乡的风俗。
(板书:家乡的风俗)通过介绍民族文化,知道民俗活动历史悠久,为接下来的环节做铺垫。
二、初步去了解不同的民俗活动,知道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民俗,感受民俗活动的多样性。
(板书:多样性→)【出示课件2】1、“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教师出示,简要介绍不同地方的风俗。
师:中国的民俗,在世界也是最为多样,最为丰富的!中国不仅仅有五十六个民族,还有别致多样的民俗活动,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积淀,被人们代代相传。
而且这些习俗背后还有很多传说,很多美好的传说,直到现在,仍深受大家的欢迎。
【出示课件3】2、结合ppt简要介绍以下传统民俗:9830;五月五,是端阳,屈原投水汨罗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习作内容: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可以写一写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也可以写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还可以写对这种风俗习惯的看法。
二、习作目标:1.抓住重点写“家乡风俗”,写出特点。
2.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体验故土乡情。
教学重点:学会抓住特点写出重点,表达对故乡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课前向长辈们了解家乡的风俗,并写一段简单的介绍词。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一、谜语引入主题1.节日习俗知多少:“十里一风,百里一俗。
”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各地都有各自的乡土风情和民俗民风。
老师先带同学们进入猜谜板块。
2.看图猜节日:课件逐一出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等的一些风俗。
学生一边猜一边介绍这些节日的风俗,师生一起品味中华大家庭浓浓的家乡情。
二、初步了解民俗1.何为“民风民俗”: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范之不同,称之为“俗”。
2.春节习俗大百科:“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有许多传统节日。
你家乡的春节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和长辈们了解家乡的风俗,并写一个简单的介绍词。
现在开始同一个籍贯自由组合,资源共享,互相交流自己家乡特色的风俗。
3.图文出示:师生共同梳理各省的春节风俗【浙江】杭州:罗神竹舞、赶十八、打年糕绍兴:送灶、社戏。
温州:分岁酒。
东阳:抲年鬼。
【四川】走人户、游喜神方、人日祭诗圣【福建】过火群、隔年饭、长年菜、分圆【江西】板凳龙、吃隔岁、换茶、掸青、起牙【山东】贴年红、送百神【陕西】做面食、做顶针、扭秧歌……【设计说明:由于寄宿制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班级学生籍贯基本不少于10个省。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第1篇】一、导入: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家乡安阳正在蓬勃发展,作为小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宣传安阳贡献力量,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从写家乡风俗做起吧。
二、目标航船因为有了目标才能顺利达到彼岸,学习因为有了目标才能事半功倍,一起读。
写作目标1、我能画出习作材料中的关键词,提炼本次习作要求,确定写作重点;2、我能根据习作要求选材,确立中心。
收集资料,列出提纲;3、我能根据习作要求确立独特的写作方法,抒真情实感,显个性特点。
4、我能做到字体工整,字数600左右,和同学分享,虚心听取同学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三、学习过程自学:(1)、审题请大家默读材料,边读边画关键词,提取关键信息,并在书上批注。
1、本次作文属于命题?半命题?自拟题目?2、本次习作的要求我们写哪两个文体?3、材料给了我们什么建议、特别强调了什么(加分项重涂)?(根据学生回答,列出板书)自学(2)、梳理导学案——学习任务1、确立题目要新颖,列出提纲我能行。
2、精彩开头和结尾,且听我给你说明。
3、典型事件排时间,特点来历穿插好。
4、写作方法有新意,模仿魔方要发扬。
四、队学交流、合作、预展、抽取任务五、群学展示展示一:定题目,列提纲,说开头,道结尾。
展示二:定内容,说过程,插来历,听谁说。
六、后展示提升亲爱的孩子们,你知道“好作文”的标准吗?一篇好文章有三个标准。
1、语言表达的准确性;2、布局谋篇的创新性;3、主题思想的正确性。
模仿就是魔方,读是为了写。
最近你学到的哪种写作方法可以运用到你的习作中?(指名回答)七、写作歌:家乡风俗并不难,认真审题是关键。
列提纲,分详略,穿插来历和特点,字儿不够事来凑,活动现场和感受。
开头结尾有方法,模仿魔方是高手。
八、结束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家乡的风俗》教案
《家乡的风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风俗习惯,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风俗习惯概述2. 家乡的主要节日习俗3. 家乡的婚丧嫁娶习俗4. 家乡的饮食习惯5. 家乡的民间艺术与传统手工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家乡的风俗习惯,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家乡的风俗习惯。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利用多媒体展示,增强学生对家乡风俗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引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搜集家乡的风俗习惯相关资料,了解家乡的风俗文化。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家乡的风俗习惯,分享各自的收获。
4.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事例,分析家乡的风俗习惯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5. 小组展示:各小组代表进行口头报告,展示本组对家乡风俗的研究成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风俗的认知程度,包括对家乡节日习俗、婚丧嫁娶习俗、饮食习惯、民间艺术与传统手工艺的了解。
2.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3. 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以及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七、教学资源:1. 家乡风俗的相关书籍、文章、图片等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 学生分组讨论所需的小组合作工具,如白板、便签纸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概述,引导学生对家乡文化产生兴趣。
2. 第二课时:了解家乡的主要节日习俗,分析其文化内涵。
3. 第三课时:研究家乡的婚丧嫁娶习俗,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感受家乡的民俗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方式,收集家乡风俗的相关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
3. 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撰写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风俗: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民间艺术等。
2. 收集家乡风俗的资料:观察、调查、访问等。
3. 撰写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收集家乡风俗的资料,撰写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
2. 教学难点:如何指导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运用所学知识撰写一篇高质量的作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2. 学具:笔记本、笔、照相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家乡的风俗,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民俗文化。
2. 讲解家乡的风俗: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民间艺术等,让学生对家乡的风俗有更深入的了解。
3. 指导学生收集家乡风俗的资料:讲解观察、调查、访问等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收集资料。
4. 讲解如何整理资料:指导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为撰写作文做好准备。
5. 讲解如何撰写作文: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将整理好的资料撰写成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
6. 学生写作: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继续收集家乡风俗的资料,完善作文。
六、板书设计1. 《习作:家乡的风俗》2. 主要内容:家乡的风俗、收集资料的方法、整理资料的方法、写作方法。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课后继续收集家乡风俗的资料,完善作文。
2. 让学生将作文与家人分享,增进对家乡风俗的了解。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家乡的风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收集资料和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2.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解内容清晰,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得当。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第【1】篇〗《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亲身体验,及查阅资料、问问长辈,深入了解家乡的风俗。
2.围绕中心句,能从不同方面,将家乡的风俗写清楚,写具体。
习作时,能够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3.学会在叙事中穿插介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将作文写得更加具体。
课前准备:查阅资料或问问长辈,深入了解某一种风俗;欣赏自己参加某种风俗活动的照片或视频。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畅聊风俗1.(出示本单元课文目录《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寒食》《十五夜望月》)“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几篇课文,了解了不同节日、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风俗。
2.我们还补充分享了和传统习俗有关的一些诗词。
对不同的风俗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3.俗话说,“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
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出示教材中的三幅插图)这三幅图讲了什么习俗呢?4.在《北京的春节》中,老舍先生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哪些方面?重点介绍了什么?5.在我的家乡,大家是怎样过节的呢?如,人们会做些什么?会吃些什么?会玩些什么?这些活动有什么样的意义?寓意着什么?象征着什么?6.学生分小组交流分享。
(1)做什么?(小年送灶王爷,贴春联,正月初五迎财神爷)(2)吃什么?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饮食蕴含了一定的文化。
下面根据出示的春节美食图,说说这些美食所蕴含的寓意。
(3)玩什么?(鞭炮、舞龙、迎财神)二、读读要求,学习写法1.大家的分享精彩极了!我们把这些精彩的风俗写出来,整理成一本民俗作品集,一定很有趣。
2.这次习作,我们可以写什么?又怎样写呢?请你先读一读教材中的习作要求。
3.学生读后交流。
4.小结:(1)写什么?①你可以介绍一种风俗,写成介绍性的作文,《北京的春节》就属于这一类,这篇课文从不同方面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精品教案
家乡的风俗》精品教案2)让学生分组讨论,列举自己所知道的传统节日。
4.回顾本单元所学的写法,如描写风俗的主要特点,做到详略得当,注重感情色彩等。
设计意图】通过确定写作思路,回顾写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始写作,提高写作效果。
板块三写作实践,分享交流1.学生动笔写作,注意审题,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写作。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各自的作,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3.教师点评优秀作品,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完善自己的作。
4.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整理成班级民俗作品集,展示家乡的独特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写作实践,分享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写作水平,感受家乡风俗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研究修改、完善作,提高写作水平。
2.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3.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整理成班级民俗作品集,展示家乡的独特魅力。
教学过程板块一分享作,点评修改1.请学生将自己的作拿出来,让同桌交流,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2.教师点评优秀作品,指出作中的优点和不足,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3.讨论如何修改作,让学生动手修改,提高作质量。
设计意图】通过分享作,点评修改,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增强写作自信心。
板块二感受家乡风俗中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1.请学生回顾自己写作时所描写的家乡风俗,思考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3.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感受家乡风俗中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设计意图】通过感受家乡风俗中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家乡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板块三班级民俗作品集展示1.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整理成班级民俗作品集,展示家乡的独特魅力。
2.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对家乡风俗的理解和感受。
3.教师点评,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果,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发现家乡的独特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班级民俗作品集展示,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家乡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家乡的风俗》教案
《家乡的风俗》教案你们能不能根据对方的文字描写,勾画出对方习作中所刻画的家乡的风俗特点。
(看看是否详略得当)板书设计习作:家乡的风俗抓特点详略得当教学反思1.本次习作,鉴于学生对家乡的风俗知之甚少,没有生活基础,课前可先让学生充分搜集材料,有助于课堂上对于习作内容深入讨论,也有助于拓展学生习作思路。
2.对于家乡的风俗的介绍,学生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对于一些场景的叙述过于简略,学生对于习俗的来历、一些节日的象征意义缺乏了解,缺乏实际体验。
《家乡的风俗》教案3教学目标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习作,创编班级民俗作品集。
4.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1.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2.能通过习作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自豪、赞美之情,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教学策略1.阅读理解以《北京的春节》为例,带领学生品味经典,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帮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素材,激发灵感,动笔写家乡的风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2.表达运用通过阅读习作例文,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作文的长处,将所学的作文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同时让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者问问长辈,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家乡风俗习惯。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9654;课时目标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能够恰当审题,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习作。
3.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写作方法,做到详略得当。
4.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自己对家乡风俗的独特感受。
9654;教学过程板块一图片欣赏,导入新课1.边欣赏边思考,说说这些图片中隐藏着哪些传统节日。
《家乡的风俗》参考教案1
《家乡的风俗》参考教案〖活动目标〗1、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知道不同地区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2、学生初步感受风俗带给人们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当地风俗的变化,通过学习,懂得保持良好风俗,摒弃不良风俗。
3、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调查研究的能力,以及倾听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互相协作互相尊重的集体主义精神。
〖活动准备〗1在课前引导学生分组分类收集家乡的有关习俗资料。
2教师制作课件。
〖活动过程〗一、诵诗词,吟出悠悠中华情——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风俗1、师(出示诗词):同学们,你们读过陈勉襄的《竹枝词》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请问你们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节日的景象师引导学生理解:描写的是中秋节,体现了吃月饼、赏月、吃芋头、嘬田螺的习俗。
(逐一出示相关内容)师(出示诗词):我们再来阅读一下王安石的一首诗——《元日》,请问你们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节日的景象生:描写了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
师:中秋节、春节都是我国人民重要的民族节日,有许多有趣的风俗习惯,刚才我们诵读两首诗(板贴诵诗词)就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充分表现出节日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2、师:“十里一风,百里一俗”,各地都有各地的风俗;什么是风俗呢生谈自己对风俗的看法。
师归纳小结:风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经验和趣味,同时也丰富着人们的生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家乡的风俗》(出示课题),一起来了解家乡的风俗,感受家乡的风情。
二、看图片,品味浓浓家乡情——了解家乡的传统习俗师:同学们,在中国,有些风俗是大同小异的,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的一些风俗。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节日的风俗图片。
(板贴看图片)我请一些同学来介绍这些节日的风俗,其他同学边听边看图片,品味浓浓的家乡情。
课件逐一出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的一些风俗图片。
(1)春节:贴“福”,挂灯笼、放烟花(2)端午节:吃棕子、划龙舟、屈原的传说(3)中秋节:吃月饼,赏月、嫦娥奔月、吃田螺(4)元宵节:吃元宵、猜灯谜学生边看图边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一、谈话导入,引入民俗主题。
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请同学们说一说从
《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
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一说家乡的风俗。(板书:家乡的风俗)
四、完善草稿,正式誊写。
初步学习编写提纲。
通过对于民俗作文活动的交流和修改,感受详略得当的好处,意会写作的技巧,完善自己的作文。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五、鼓励学生完成民俗集的编写部分。
建议将不同民俗收集在一起,主要介绍民俗名字、由来、内容。也可以贴上活动的场景照片。
引导学生懂得,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首先,我还是紧扣单元课文,总结详略得当的手法。然后,采用与同学们相互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同学们了解不同家乡风俗的魅力,提升习作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我让学生在课前就搜集丰富的相关资料,挖掘民俗文化的内涵。我们要写有关春节风俗的文章,就要搜集其相关的资料,如:贴春联、吃年夜饭、放爆竹、祭祖、守岁、拜年,等等。只有了解了这些风俗,我们才能全面了解春节。另一方面就是引导学生们筛选素材,学生们搜集的相关资料是很多的,但是不可能全部都用到作文里,这就要让学生们写作主题进行取舍。这个环节通过学生们的交流讨论还是能够完成的。再就是,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材料。这里我主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材料的详略问题。对表现主题有利的素材要详写,和主题关系不大的可略写,没有关系的就不写。只有材料详略得当,才能凸显文章的主旨。第二,材料安排的先后顺序。选择好的材料不可随意堆砌,要有统筹全文的能力,在总体构建好文章后,能够合理安排所用材料的顺序。
2、结合ppt图片简要介绍以下传统民俗:
♦五月五,是端阳,屈原投水汨罗江。包粽子赛龙舟,纪念习俗不可丢。吃炸糕,绣香囊,挂艾蒿,饮雄黄,驱邪除秽有偏方,卫生习惯天天讲。(端阳节,也就是端午节,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绣香囊等,在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为了让屈原能够安息,不受鱼类的打扰,人们就想出这一系列的纪念活动。)
《家乡的风俗》优教教案
课题
家乡的风俗
课型
习作
授课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借鉴本单元课文描写风俗的方法,抓住主要特点介绍一种风俗,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2、写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适当穿插风俗的特点或者来历,重点描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感受。
3、自主合理地表达出对风俗习惯的看法。
4、和同学分享交流习作,互相改一改,编成一本风俗集。
♦七月七,去油泥,牛郎鹊桥会织女。想学织女巧巧手,葡萄架下听私语。(七夕,来源于我国历史上的美丽传说,传说凡间的牛郎和天上的仙女相爱了,可是由于天上和人间的界限,玉帝规定每年只能见一次面,于是,每年的这个时候就成了有情人相会的特别的日子。)
♦除夕夜,要过年,千家万户庆团圆。(关于过大年前的除夕你们应该最了解,过年的前一天叫做除夕,主要准备过年的衣服、食物,贴对联、收拾家里,有的家庭还会有守夜的活动,希望岁岁安康。)
5、表达交流。小组成员交流后,派代表到全班面前进行展示,对于一种或者两种感兴趣的民俗活动进行介绍,要求说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并且谈谈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民俗活动。
以学生的亲身经历激发他们表述的欲望和兴趣。
通过交流,探索表述民俗的注意事项,为接下来介绍民俗活动、民俗写作活动提供经验。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教师可以请各组说说编写提纲中遇到的问题,并且进行针对性讲解和指导。
三、尝试完成民俗的写作草稿,并且进行互评、修改。
1、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提纲,完成作文草稿。
2、小组内进行分享、交流、找问题、评价。
3、品评写得好的文章,并且教师集中讲解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修改、完善。
4、写作注意事项:①不少于400字;②最好集中一种民俗活动介绍;③要写出自己的经历和感受;④详略得当,不能像是记流水账。
总的来说,在此堂客的教学过程中有“获”也有“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通过介绍民族文化,知道民俗活动历史悠久,为接下来的环节做铺垫。
新课
教学
二、初步去了解不同的民俗活动,知道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民俗,感受民俗活动的多样性。(板书:多样性→)
1、“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教师出示图片,简要介绍不同地方的风俗。
师:中国的民俗,在世界也是最为多样,最为丰富的!中国不仅仅有五十六个民族,还有别致多样的民俗活动,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积淀,被人们代代相传。而且这些习俗背后还有很多传说,很多美好的传说,直到现在,仍深受大家的欢迎。
习作提纲的要求:
(1)你要介绍的民俗是什么?
(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打算从哪几方面加以介绍?
(3)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将要进行具体介绍。
(4)根据其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
教师:列提纲的作用就像是搭建房子的整个框架,先把轮廓搭建起来,再填充细节。这样写文章就方便多了。(板书:编写提纲)
2、教师指导,针对学生编写过程中的问题进行集中指导。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有很多方面的学习并没有细致化,导致有些内容理解不清,之后也会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争取做到理解清晰,便于观察。我在教学过程中就忽视了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文体。一般来说,小学生写记叙文会比较好,也容易写得生动形象。说明文也是比较适用的一种文体,但是要注意详略得当和运用生动的语言,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教学
重点
描写一种风俗习惯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教学
难点
在介绍风俗习惯时候,能够详略得当,进行描写。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了解不同的风俗活动。
2、尝试介绍自己经历的一种风俗活动,重点介绍经历和感受。
3、初步知道介绍风俗活动的介绍方式和注意事项。
课前
准备
1、学生通过网络、亲朋好友了解民俗文化,每人至少准备一种自己感兴趣的或者熟悉的民俗进行介绍,或者调查本地的民俗活动。
三、教师点评并且布置作业。
根据学生的介绍,详略以及介绍方式进行简要点评和总结,让学生学习如何明白哪里需要具体介绍,哪里需要简单说说。同时在学生的介绍中了解更多的民俗特色。(板书:详略得当→)
注意事项:简要介绍民俗的名字、由来、寓意、民俗内容。
重点介绍自己的感受和经历的细节情况。
请同学尝试写写自己介绍的民俗活动。
2、回忆上节课介绍民俗活动的技巧,做到详略得当。
通过回忆上节课的所学,体会介绍民俗活动需要做到的详略得当,为写作环节做铺垫。
新课
教学
二、请学生根据上节课所了解的民俗活动或者自己感兴趣的民俗活动,编写写作提纲。
1、鼓励学生编写提纲。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中国不同特点的传统民俗,有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粽子节,有为驱逐年兽、祈求平安的春节,还有浪漫的牛郎和织女相会的七夕……这些啊,都是我们国家文化宝库中的文化结晶,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思。那么今天呢,你们就可以通过写作的方式来写写自己经历过的民俗活动,可以写自己包粽子的经历,也可以写过春节的时候的感受……家乡的风俗有很多,请大家注意选取材料,详略得当。所以,大家不要急于下笔,先好好构思,编写好习作提纲。
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描述,学习描述的艺术,并让学生自己实践。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来自1、学习写作环节,体会介绍一种民俗活动时候的技巧。
2、通过写作的方法,加深对于民俗活动的体验和了解。
3、能够合作设计一本民俗集。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一、复习上节课,导入新课。
1、请学生回忆上节课介绍过的民俗活动。
板书
内容
家乡的风俗
多样性→详略得当→编写提纲
教学反思
民风民俗类作文是一种比较好写的话题作文,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各自延续传承的独特的民俗。但民俗文化涵盖的内容太广泛,很多人只知其中一二,如窥冰山一角,对丰富的民俗文化的真正内涵知之甚少。因此,家乡的风俗这一习作课题看似好教,实则有很多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教师总结:这些呢,都是中国传统民俗,端午吃粽子,重阳插茱萸,还有最让你们开心的就是过大年,对不对,过年不仅仅会有新衣服、好吃的东西,而且还有红包收!老师都很羡慕你们。
3、鼓励学生说说通过老师的介绍,自己对哪种民俗最感兴趣?也可以请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亲身感受。或者说一说自己家乡的风俗。
4、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课前准备,小组交流讨论:你为大家介绍的家乡的风俗是什么?它会有哪些有意思的活动?你自己的感受和经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