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星期天》优教教案

合集下载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人为本,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感悟、体验和积累。

通过引导学生通过“以读促悟,以悟促读”的方法领会作者情感。

并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相机安排片段仿写,以达到读写结合,提升写作能力的目的。

【学习目标】1. 会写“媚、羚、椒、缎”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妩媚、高耸入云、视而不见、睡眼惺忪、四目相对、欲言又止、千言万语、唠唠叨叨、吞吞吐吐”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母亲在周六表现得一段。

3. 体会母亲为带作者出去玩一天而焦急、兴奋,又无比温柔的爱抚。

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与愧疚的心情。

【教学重点】感受母亲对作者的关爱;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或教学挂图。

学生:回忆和母亲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1. 孩子们,我们都有自己的母亲,母亲是我们最亲近的人。

每个人都享受着母亲的爱。

当然,也包括作者。

今天,我们学习《那个星期天》,了解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与热爱。

2.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 简介作者及作品。

作者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

代表作品有《务虚笔记》《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

课文写于1981年,当时作者已经30岁,对于童年的记忆却仍清晰可见。

这是为什么?又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呢?带着这两个问题去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指名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3. 默读课文分段,看看课文是分几个部分写的,每个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概述“我”在童年没有玩具,母亲经常带我出去逛庙会,“我”对母亲有了一个强烈的期盼。

第二部分(2~6):具体描写了“我”盼望母亲带“我”出去的星期天的情形,及“我”当时的心理感受。

其中第二部分又可分三层:第一层(2~3):写上个星期天,“我”在母亲承诺要带“我”去逛街后等待母亲的情景。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重点语句,学习课文表达情感的方法。

2.能仿照课文的表达方法写一段话,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

教学重难点:学习课文表达情感的方法,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

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心情变化。

1、《那个星期天》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个小男孩在一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在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生:兴奋、急切、焦急、无奈、失望、委屈2、“我”的这些心情,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的呢?让我们找到相关词句,细细地揣摩品味。

二、品读,学习情感表达方法1.出示阅读提示:自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表现“我”的心情的,找出相关语句,并做简要批注。

2.生读文,勾画批注。

3.交流。

(1)“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

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

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

……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

那上面有一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

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

”师:一组动作写出了“我”的焦急与兴奋。

一个小男孩,一会儿看天,一会儿跳房子,一会儿拨弄蚁穴一会儿看画报……想象一下,如果你是这个小男孩,你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心里会想些什么呢?a:我抬头看天,看着天上的云彩从我头顶飘过,我心里想.......b: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跳一下,嘴里念叨一句.......c:我爬在院子里的地上,一边寻找着蚁穴,一边朝门口望着,心想.......d:我坐在院子门口,翻着手里已经看过不知多少回的电影画报,心想.......师:带着这份急切和兴奋,我们来读读这段话。

过渡:在作者具体细致的叙述中,一组动作,几件事情,真实自然地表达出了一份焦急与兴奋的心情,这就是融情于事的表达方法。

小学教学:那个星期天 教案

小学教学:那个星期天 教案

小学教学:那个星期天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和讨论,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情感的能力。

3. 教育学生学会珍惜时间,合理安排生活。

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故事情节的把握,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1. 学会合理安排时间,珍惜时间。

2.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理解他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1. 课文《那个星期天》的PPT或黑板。

2. 课文朗读录音。

3. 与课文相关的生活图片或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课文《那个星期天》的作者和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星期天你们通常会做什么?有没有期待很久的事情却因为某些原因没做成的经历?二、学习课文(15分钟)1. 让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边听边跟读。

2. 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生字词,解释词语的意思。

3.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三、讨论与分享(15分钟)1. 老师提问:课文中的主人公为什么感到失望和孤独?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

3.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老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课文,总结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安排时间,避免失望和孤独的情感?3.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老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某个星期天的经历,体会情感变化的文章。

2. 选择一个星期天,尝试按照计划合理安排时间,避免失望和孤独的情感。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课文《那个星期天》的内容和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有了深入的理解。

在讨论和分享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经历,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在总结和反思环节,学生学会了如何合理安排时间,珍惜时间,避免了失望和孤独的情感。

通过作业布置,学生能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那个星期天 教案及作业设计

那个星期天 教案及作业设计

那个星期天教案及作业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那个星期天》,理解故事情节,掌握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1.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教学重点2.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2 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3.1 分析主人公情感变化的原因,理解主人公的心理。

3.2 学会在阅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准备4.1 课文《那个星期天》相关资料。

4.2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那个星期天》的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5.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主人公情感变化的原因,理解主人公的心理。

5.4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5 情感体验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类似的经历,体会关爱他人、理解他人的重要性。

5.6 总结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主题,提出在生活中如何关爱他人、理解他人的建议。

5.7 作业设计1. 请学生复述课文《那个星期天》的故事情节。

2. 请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关爱他人、理解他人。

3. 请学生选择一篇类似的课文,进行自主学习,并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6.2 作业批改:教师批改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7.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知识。

7.2 教师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八、教学拓展8.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与课文相关的社会热点,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

8.2 教师推荐与课文类似的读物,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九、教学计划9.1 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制定下一个阶段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优质课公开课一等奖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优质课公开课一等奖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概括一个故事2、赏析一段心路历程 ( 重点)3、学会一种描写(难点)(设计说明:围绕三环教学模式开展)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那个星期天》二、出示教学目标1、概括一个故事2、赏析一次心路历程 ( 重点)3、学会一种描写(难点)一、概括一个故事——感受心情变化整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时间请同学们找出描写时间的一个句子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让我们以时间为切入点,补充上相应的原因、经过、结果,梳理一下故事内容。

自由朗读那是一个星期天,( 原因 )从早晨母亲()我(经过)母亲()我(经过)到下午母亲()我(经过)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结果 )那是一个星期天,( 母亲答应带我出去玩 )从早晨母亲(去买菜)我(在院子里等)母亲(翻箱倒柜忙)我(念念叨叨追在母亲腿底下)到下午母亲(洗衣服)我(蹲在她身边,看她洗)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母亲也没有带我出去 ) (设计说明:围绕目标一,概括一个故事,让学生学会按照时间顺序补充相应的原因、经过、结果,理清故事内容,)二、赏析一段心路历程——精彩细节推荐会我们发现那个星期天,小男孩的心情发生了多次变化,每次的心情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文章中的心理描写细腻生动,接下来让我们开展一次精彩的细节推荐会吧。

请从一系列动作一连串疑问一组“光线变化”找出精彩细节,运用“巧用传心情”句式回答并分析。

(提示: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独白、环境描写、修辞、句式等)(设计说明:文中描写细腻、生动,但是涉及到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内心独白,和环境描写的有多处,所以我给了学生三个“一”的范围,而不是漫无目的)教师范例:我找到的精彩细节是“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

”这一处巧用动作描写传心情。

一个“跑”字形象的传达了我当时急切的心情。

巧用“动作”传心情这段时光不好挨我 /踏着 /一块块方砖/跳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蚁穴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一系列动作可以看出母亲买菜的时间里,“我”做了很多的事情。

《那个星期天》教案

《那个星期天》教案

《那个星期天》教案《那个星期天》教案1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媚、蚁、叨”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蚁穴、念叨、原谅、惊惶、依偎”等词语。

2.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

3.抓住关键词句,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4.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重点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媚、蚁、叨”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蚁穴、念叨、原谅、惊惶、依偎”等词语。

2.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回顾所学,质疑导入1.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__,哪位同学可以来带领我们回顾一下那篇__的主要内容?《盼》写了一个小女孩盼望穿上的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孩的心路历程。

2.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篇与“盼望”有关的__,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

(板书课题:那个星期天)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针对课题《那个星期天》,你有哪些疑问?4.“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这篇__。

5.简介作者。

史铁生(1951—20__年),中国作家、散文家。

初中毕业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

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二、朗读课文,解决字词1.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查工具书的形式弄懂意思,不懂之处及时请教他人。

六年级语文《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及反思

六年级语文《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及反思

六年级语文《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积累并正确读写相关词语,如“媚、蚁、砖”等生字,以及“明媚、翻箱倒柜、念叨、惊惶、依偎”等词语。

o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人物的言行、事物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细腻的心理变化和流露出的真情实感。

o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感受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体会第一次盼望对于孩子来说多么重要。

o辩证理解文中母亲的形象,加深对责任与爱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o品读分析关键语句,学习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人物描写表现人物心情的方法。

o感受融情于景的语言魅力。

●教学难点:o感受孩子的失落与母亲的无奈,辩证理解母亲的形象。

o把握文章以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叙事方式。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o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学期所学的关于“盼望”的文章《盼》,然后引出新课《那个星期天》。

o提问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预设: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作者为什么对这一天印象如此之深?2.检查预习:o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通过开火车认读生字、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

3.整体感知:o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概括《那个星期天》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描述了主人公“我”在星期天一整天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变化。

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我”从早晨到傍晚,在母亲的影响下,从期待、兴奋到失望、无奈的心理转变,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对日常生活、社会现实以及对人性、道德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o提问学生: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明确:时间顺序,从早到晚。

4.重点研读:o学生默读课文,圈画《那个星期天》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交流“我”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达心情的关键语句有:“我醒来时,还躺在床上,看着窗外成对的麻雀在电线杆上多像五个音符”、“我的记忆中,小时候的夏天,老门前的树荫下,总是有卖冰棍的老人”、“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钟表那么快”。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那个星期天》,让学生能够掌握歌曲的歌词、旋律和节奏,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演能力,让他们能够在表演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教学步骤: 1.准备工作(5分钟) a.教师准备歌曲《那个星期天》的CD或音频文件。 b.教师将歌曲的歌词打印出来,并准备一些音符贴纸或彩色纸条。 2.歌曲欣赏(10分钟) a.教师播放歌曲《那个星期天》,并邀请学生全神贯注地欣赏。 b.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唱歌,重点让学生跟随旋律唱歌。 3.歌词学习(20分钟) a.教师将歌词贴在黑板上,然后逐句解释,并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意义。

b.教师重复唱歌并解释歌词,让学生跟随唱歌。 4.旋律回顾(10分钟) a.教师将歌曲的旋律用钢琴或其他乐器演奏一遍,让学生熟悉旋律的音域和音符。 b.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跟着旋律唱歌,重点让学生注意音高和节奏。 5.节奏练习(15分钟) a.教师用拍子敲打或拍手的方式,解释歌曲的节奏,并引导学生一起跟随节奏。

b.教师用打击乐器或其他简易乐器演示歌曲的节奏,并要求学生模仿。 6.学生表演(30分钟) a.教师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小组。 b.教师为每个小组分发歌词,并要求他们练习并设计一个小表演。 c.小组表演时,其他学生可以跟着唱歌和跳舞。 7.总结与反思(10分钟) a.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b.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教学资源: 1.歌曲《那个星期天》的CD或音频文件。 2.歌曲的打印歌词。 3.音符贴纸或彩色纸条。 4.钢琴或其他乐器。 5.打击乐器或其他简易乐器。 评估方式: 1.教师不定期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进步情况。 2.学生小组表演的质量和创意。 教学延伸: 1.学生分组进行合唱比赛,选出最佳的表演团队。 2.学生可以在课后继续练习歌曲,并在校内或校外的活动中表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7 《那个星期天》优教教案 课题 那个星期天 课型 精读课文 授课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媚、砖、蚁”等13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明媚、翻箱倒柜、念叨、惊惶、依偎”等词语。 2、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 3、抓住关键词句,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4、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 重点 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方法。 教学 难点 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媚、砖、蚁”等13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

读写“明媚、翻箱倒柜、念叨、惊惶、依偎”等词语。 2、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一、回顾所学,质疑导入。 1、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文章,哪位同学可以来带领我们回顾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盼》写了一个小女孩盼望穿上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孩的心路历程。 2、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篇与“盼望”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板书课题:那个星期天) 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针对课题《那个星期天》,你有哪些疑问? 4、“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回顾上学期所学的同一主题的课文,唤起学生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为学好新课服务。 让学生读题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归纳出典型问题就会理清学习的重点,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 2 / 7

5、简介作者。 史铁生(1951—2010年),中国作家、散文家。初中毕业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效率。 新课 教学 二、朗读课文,解决字词。 1、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查工具书的形式弄懂意思,不懂之处及时请教他人。 2、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盼望:殷切的希望。 明媚:(景物)鲜明可爱。 吓唬:使害怕,恐吓。 翻箱倒柜:形容彻底地翻检、搜查。 耽搁:拖延时间。 沉郁:低沉郁闷。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急遽:急速。 惊惶:惊慌。 依偎:亲热地靠着,紧挨着。 三、再次感知,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2、那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概括。 时间顺序,从早到晚。 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自学能力。 读通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的写作顺序,理解“我”的心情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引导学生将“我”的心情 3 / 7

3、教师追问:与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还有什么? “我”的心情。 4、是的,本文主要写了“我”在这一天里等候母亲的过程中心情的变化。那么课文的第1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对比句子: (1)那是一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 (2)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2)通过罗列时间点,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 四、重点研读,体会心情。 1、自读课文,圈画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交流“我”的心理经历了的变化。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预设: (1)“……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表现出“我”满怀期待的心情。 (2)“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这里通过天气、动作的描写,表现出“我”的兴奋。 (3)“这段时光不好挨。”作者怎么来体现不好挨?通过跳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想象陌生人的生活。 “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写出我独自等待时的寂寞。 等待的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一直耐心、执着地等待着。 (4)“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追在母亲的腿底下”,“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这里写出了“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的焦急心情。 变化与这一天里时间的推移结合起来体会,以便更全面、准确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语文素养。 4 / 7

(5)“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这里写出了“我”在期望落空后的失望委屈。 5、总结:本文写了“我”等待的过程,在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是:(板书:心情变化:兴奋期待——耐心等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我”心情的变化。作者是如何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2、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温故而知新。通过回顾课文,明确学习的目标。布置作业,巩固所学,为下节课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抓住关键词句,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2、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课。 1、回忆上节课所学,指名学生说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这节课继续学习《那个星期天》,学习作者是如何真实表达内心感受的。 通过回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起思考,也是为了深入学习课文写法作铺垫。 5 / 7

新课 教学 二、深入学文,感悟写法。 1、默读课文,画出能够表现“我”心情的句子,想想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方法表现出“我”的心理变化,在旁边做好批注。 2、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自己的收获。 3、小组汇报。 (1)出示: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通过“我”的动作来写“我”兴奋期待的心理。 (2)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通过“我”坐在草丛里看电影画报时的想象来表现“我”的耐心等待。 (3)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通过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表现了“我”的焦急无奈。 (4)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学生自主交流:这段话写出了什么的变化? 引导学生总结:通过对周围景物的描写,表现“我”的怅然失落。 紧扣习作单元的教学目标,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对文章写作方法的理解和领悟上,在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引导他们更加关注表达。 6 / 7

(5)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 交流:为什么这里要写母亲的反应?侧面描写表现出“我”当时的失望委屈。 (6)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通过写“我”的动作(“蹲”“依偎”“闭上眼睛”)和环境描写,表现了“我”内心的绝望无奈和极度委屈。 (板书:动作描写:踏着、看着、蹲、念念叨叨、流泪、依偎、闭上 环境变化:阳光明媚——暗下去——消逝)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三、总结写法,读写结合。 1、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 (1)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细腻,借助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同时也运用了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 (2)用一个孩童的视角观察事物,文章更加生动写实。 2、小练笔:请描写一次你考试或等待时的心理活动。借鉴在本课学到的写作手法,尤其是对人物动作、内心独白、环境的描写手法,以及直接或者间接地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 四、比较阅读,方法提炼。 1、学习了《匆匆》和《那个星期天》这两篇课文,想想它们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快速默读这两篇课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进行讨论。 总结写法,读写结合,让学生把学到的写作方法及时运用到写作中去,提高写作的兴趣和自信。 7 / 7

3、全班交流。 (1)两篇文章在表达上的相同点是在情感上都表达出了对时光易逝的无奈、惋惜、惆怅。 (2)两篇文章的不同点是表达方式的不同,《匆匆》通过运用设问、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对时光飞逝的惋惜和感叹。《那个星期天》则是一系列细致的动作、心理、环境描写来细腻再现当时作者情感的变化。 4、总结。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要学习作家们真实自然地表达对社会、人生、生活的情感,只有采撷生活之浪花,只有采用生花之妙笔,才能让思绪在笔下肆意地流淌,才能让真情在纸上纵情地绽放。

板书 内容 那个星期天 动作描写:踏着、看着、蹲、念念叨叨、流泪、依偎、闭上 心情变化:兴奋期待——耐心等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 环境变化:阳光明媚——暗下去——消逝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各单元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本单元主题是写出真情实感,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这篇课文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文章的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一天之中情感的变化以及他是如何写出这些情感的变化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画出关键词句、写下读书感受、交流学习所得的方式围绕关键问题展开教学,既给了学生充分独立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又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情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课堂小练笔“写一次考试或等待时的心理活动”能让学生灵活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写作方法,为后面的习作教学打下基础。课堂教学达到了既定目标,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