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研究
浅谈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精品)

浅谈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农民工是拥有农村户口,,曾经从事农业生产,现现已进入城镇,在各种企企事业单位中从事着第二二、第三产业的农民。
据据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在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所列的的数据显示:进城务工的的农民已占据我国全部第第二产业岗位的57.66%,商业和餐饮业岗位位的52.6%,加工制制造业岗位的68.2%%,建筑业岗位的79..8%。
可见,农民工是是活跃在城镇经济建设中中的一支新生力量,他们们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时也在塑造自己,已经与与城市发展和社会经济繁繁荣进步密不可分。
对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中全会精神,加快城镇化化步伐,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大的战略意义。
但由于大大多数农民工文化程度较较低,专业技能欠缺,还还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的需要。
据最新调查显示示,在进城务工的农民中中,有43%的人没有接接受过任何培训,有255%的人只接受过不超过过15天的简单培训,接接受过正规培训的人数仅仅占14%。
近年来,党党委、政府相当重视农民民工培训工作,如政府部部门实施了“阳光工程””,工会开展了“千万农农民工援助行动”,给农农民工提供了免费培训的的机会,已取得了阶段性性的成果。
但农民工培训训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工工作,尽管政府投入了许许多财力、物力,各级工工会组织也多方努力,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仍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题急待解决。
一、当前农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存在在的主要问题(一)农民民工对职业技能培训重要要性认识不足。
近年来,,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素质质有了很大的提升,与他他们所承担的任务总体是是适应的。
但是我们也应应清醒的看到部分农民工工思想观念比较陈旧落后后,视野较窄,缺乏长远远性和开拓性,他们只看看到了眼前的利益,认识识不到提高技能对于个人人找工作、提高经济收入入的重要性,不愿参加职职业技能培训。
相当一部部分农民工认为,种田解解决吃饭问题,外出务工工则解决挣钱的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研究——以西安市调研为例

城市化也有学者称之 为城镇化 、 都市化 , 是由 的中期 阶段 和 城 市 化 的加 速 阶 段 。笔 者 于 2 0 1 2年 农业为主 的传统乡村社会 向以工业和 服务业 为主 4— 5 月进行调研 , 共发放 问卷 2 1 0份 , 其 中有效问 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 的历史过程 , 具体包括人 卷 2 0 0份 , 有效 回收率 约为 9 5 % 。1 9 8 0年 后 出生 的 口职业 的转 变 、 产业结构 的转变、 土 地 及 地 域 空 间 农 民工居 多 ; 初、 高 中学 历 者 占大部 分 ; 农 民工 在 求 的变 化 。 国家 可 以 通 过 土 地 征 收 政 策 来 扩 展 建 筑 职 中遇 到的最 大 困难是 文 化 水 平低 , 缺 乏相 关 从 业 用地 , 实 现 土地 及 地 域 空 间 的 变 化 , 而 产 业 结 构 的 技 能无 资格 证 书 , 户 口限 制 已不 明 显 ; 或 多 或 少 接 5 %; 在 2 0 0个 调 查 对 象 当 中 有 转变需要利用先进 的科学技术 , 加速传统产业 的升 受过 培 训 者 占到 5 级换 代 。我 国以 中小企业 居 多 , “ 民工荒 ” 是技 术 工 1 5 6人有 培训 意愿 。 人短缺的代名词 , 这一关键因素决定 了产业升级 的 二、 农 民工 职业 技能培 训 需求分 析 困境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 城市化率从 2 0 0 1 年的 ( 一) 年 轻 化 的 农 民 工 需 要发 展 性 培 训 3 6 . 7 2 %提高到 2 0 1 1年的 4 7 %, 大批农 民进城 , 农 随 着 中国城市 化进 程 的快 速推 进 , 1 9 8 0年后 出 民工已成为城市建设的一支主力军。由于低学历 、 低技 能 , “ 民工 荒 ” 没 给 他 们 带 来 任何 机 会 , 反 而 提 生 的新 生代 农 民工 逐 渐 占据 了农 民工 群 体 的 大 部 也 成为农 民工 职业技 能 培训 的 主要 对象 。老 一 出了更 大 的挑 战 , 要“ 凭技 术上 岗” 。“ 技 术短 缺 ” 是 分 , 既可以在城 其职业转 变的瓶颈 , 使其处于被边缘化 的威胁 中。 代农 民工由于其特殊的历史 时代背景, 市务 工 , 也 能够 返 乡种 地 , 自由流 动 于城 乡之间 , 并 职 业技 能培训 作为 人 力 资本 投 资 的重要 方 式 之 一 , 且特殊 的乡土情结 使得他 们最终 会 回归到农 村。 是 解 决 农 民工 问题 和 顺 利 实 现 城 市 化 的 一 把 金 而新生 代农 民工 中很 多 人初 中毕 业 就进 城 打 工 , 在 钥 匙 城 市长 大 。在 本次调 查 中 , 1 6 —3 5岁年 龄 组 中外 出 问卷 调查 基本情 况说 明 打工年限 2 —5年者 占3 4 %, 5年以上者 占4 3 . 5 %。 长时间的城市生活经验必定带来他们生活 目标 、 生 西安是 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科研 、 高 价值观、 人生观的改变 , 他们有着 自己的理 等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目 前 正在进入工业化 活方式 、 想, 希望融人城 市, 这对农 民工职业 技能培训提 出 了新的要求——发展性培训 , 而非生存性培训 。
农民工培训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培训 ,但 由于没有 一个权威 的组织协 调机 构 , 对培训 对象 、 培训 内容 、 设施
建设等方面进行统一规 划 ,部 门之 间
缺少必要 的协调和 沟通 ,造 成各部门 封闭运作 , 导致培 训资源分散 , 各类培 训机构师资力 量 、实训 设备得不到有
1建立统一 的协调机 构。民工培 、 训 是人力 资源开发 的重要 组成部 分 , 全 省应 当建 立政府 领导牵 头总 负责 , 人 力 资源 社会 保 障 部 门负 责组 织 协 调、 口管理 , 政部门统 筹管理使 用 归 财
农 民工培训现 状分析及对 策研 究
一课 题 组
仆 入新世纪, 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
.
效 整 合 和 利用 。
I _ 力向非农产 业和城镇转移 , . 推动
二是组织方式欠科学 。 目前 的培 训没 有充分发 挥市 场机制 的作用 , 政
工业化 、 城市化进 程 , 特别是为适应产 业结构的 调整和升级 ,企业用工逐步
第六 。 注农民工群体的变化 , 关 改
训 需求 。
大量 资金 专项用 于农 民工培训 补贴 ,
20 ~2 0 ,共安排农 民工培训资 0 4 0 9年 金8s . 亿元 ,为开展农 民工培训提供 4
此外 ,扶 贫部门组 织实施了农村 贫困家庭 劳动 力转 移“ 雨露计 划” 。有
关部 门及工会 、 妇联 、 共青团等群众团
划 。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从 2 0 06 年开始 ,主要是针对进城求职 的农村
劳动者和拟转移到城镇 非农业就业 的 农村劳动者进行的职业技能培训。
1 ☆袭箍 : 2
各部 门的补贴资金 , 农业 、 贫等部门 扶 积极配合 ,群 团组织共 同参 与的工作 机制 , 对农 民工培 训机 构的认定 、 组织 实施 、 成果鉴 定作 出统 一规划 , 合理 分 工, 科学调度 , 协调跨 区域合作 。 2 改变农民工培训的组织推动方 、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及对策——以江西省为例

(. 科 技 师 范 学 院 , 西 1江西 江 南昌 3 0 1 ;. 西 省 彭 泽 县 城 关完 小 , 3 0 3 2江 江西 彭泽 320 ) 3 7 0
摘
要 : 文 采 用 问卷 调 查 和 理 论 研 究 相 结 合 的 研 究 方 法 。 对 以江 西省 为例 的农 民工 职 业 技 能 培 翻 的调 查 本 在 I
您 有 好 处 吗 ? ” 查 数 据 显 示 农 民 工 中 5 .%认 为 “ 一 调 6 2 有 点 , 没 有 预 期 好 ” 我 国职 业 培 训 市 场 不 健 全 , 乏 相 应 但 。 缺 的法 律 法 规 等 相 关 的 约 束 机 制 。导 致 许 多 职 业 技 能 培 训
() 1 国家 对 劳 动 职 业 培 训 的 重 视 不 够
一
月 . 要 费用 60 9 0元 。职 业 技 能 鉴 定 最 低 的初 级 工 需 0— o
需 要 2 0元 ,再 加 上 培 训 期 问 的吃 、住 、 行 等 消 耗 将 近 0
10 0 0元 。高 额 的就 业 培 训 费 用 。 农 民工 望 而 却 步 。 使 第二 . 职业 培 训 市 场 运 行 机 制 不 健 全 和 参 与培 训 “ 预 期 收 益 ” 明 。 调 查 问 卷 第 9题 “ 觉 得 职业 技 能 培 训 对 不 您
随 着 农 村 生 产 力 水 平 的不 断 提 高 .农 村 劳 动 力 不 再
表 1 是 否愿 意 参加 职 业 技 能 培 训
局限于农村土地的耕作 , 越来越多地农 村人 I 富余 出来。 = I
这 部 分 富余 的 劳 动 力 在 近 几 十 年 不 断 的 向 城 镇 转 移 。 于
河北省进城农民工培训现状及需求分析

摘
要: 在对进城农民工基本情况 、 培训现状进行 阐述 的基础上 , 从培训 目的 、 培训内容 、 培训形式 、 培训费用等多个方 面对进城
农民工的培训需求进行了深入分析 。 关键 词 : 民工 ; 训需求 ; 农 培 支付 能力 中图分类 号 : 346 文献标识 码 : D I F0. A O 编码 :03 6 /i n10 — 5 0 0 0 . 0 1. 9js . 6 60 . 1 . 0 9 .s 0 2 12 2
的 农 民 工 进 行 了抽 样 调 查 。 本 次 调 查 采 取 问 卷
访 谈 法 , 发放 调查 问卷 6 0 , 共 0 份 回收 5 2 , 8 份 其
中有效 问卷 59 , 效 率 为 9 .1 3份 有 26%。
1 进城 农 民工基 本情 况分 析 选 取 性 别 、 龄 、 化 程 度 、 婚 状 况 、 收 年 文 结 月
( cl rl nvri f b iBo igHee0 10 C ia A ut aU iesyo e, adn, bi 7 00, hn ) u t He
Ab t a t T e b sc sta in o g a t r e sa d t e c re t i ai n o a n n e e ea o ae n t i a t l . eb s so t sr c : h a i i t fmir n k r n h u r n t t f r i i g w r lb r td i s ri e On t a i u — u o wo su o t h c h
收 稿 日 期 :0 1 O 一 3;修 订 日期 : 0 1 0 — 6 2 1- l 1 2 1 - 3 1
2 , 占调 查 总样本 数 的百 分 比为 4 .2 3 . % , 8所 21 %,87 8
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现状分析和路径探索

收稿 日期 : 0 - - 2 9 32 0 0 6 基金项目: 江西省教育科学“ 十一五” 规划项 目“ 农村 职业 教育发 展模式 探讨” 的研究成果 (6 B 7 ) 0Y 27 。
农 民参训的具体补助标准必须依据培训成本 , 对不 同工种 、 同时 间 的培训 实 行 差别 补 助 H 。虽然 国 不 J
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文章 阐述 了农 民工职业培训的现状和影响其参 与职 业培训 的 因素 , 并就如何 大力发展
农 民工 职 业 培 训 的 路 径 进 行 了 思考 和 探 索。
关键词 : 民工; 农 参与 ; 职业培训 ; 现状分析; 路径探 索
中图分 类号 :7 4 文献标识码 : 文章 编号 :643 1 (0 9 0 -2 30 G2 A 17 - 2 2 0 )30 3 -5 5
家投入 比较大 、 民工 和企 业也 切 实 从 中得 到 了收 农
益 , 是农 民工 职业 培训 仍 面 临着 较 大 的 困境 。农 但
市, 以北京 、 津 、 海 、 天 上 浙江 、 苏 、 江 广东 、 建 七个 福
省市 为 主。他们 广泛 分 布在 国 民经 济 的各 个行 业 ,
其 中加工制 造业 中农 民工 占从 业人 员总 量 的 6 % , 8 在建 筑业 、 掘业 中接 近 8% , 采 0 在环 卫 、 餐饮 等服务 业 中达到 5 % 以上 ¨ 。当前 中 国农 民工 的平 均 受 0 教育水 平 以及 受培 训 的 比例很 低 , 动保 障部 专 题 劳
第2 8卷 第 3期 20 09年 9月
东 华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 会科 学版 ) 社
浅谈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海地区 。那里 , 虽然用工企业数量较多 ,但是 , 9 0 %的用工企业缺少 是技术工作岗位的工人 ,特别紧缺的是高技术含量 的技能型工人 。只 有一些技工学校毕业生和参加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农 民工能被录用 ,月 薪在 3 5 0 0—6 0 0 0元左右 。而不具 备专 业技 能的 大部 分新 生代 农 民
习和实习训 练 ,九名学员掌握了初级车工 的基本技 能,学 成后再到广 东深圳 , 全部顺利地应聘到 电风扇元件厂车工岗位 。由此可见 ,培训 与否 、培训 的内容直 接影 响新生代农 民工就业 的社 会效应 和经 济效
益。
三、“ 订单” 式培训 ,能拓宽新 生代农 民工转移就业路子 部分新 生代农 民工从 大山里走 出来 ,到外面世 界 ,两眼 一抹黑 ,
受专业技能培训的意识不强 ,认为与其 花时间参加培训还 不如早 日出 去找工作 。另一方面 ,得到的专业技 能学习机会较少 。主要 是适合新 生代农 民工需要的公益性服务和培训项 目较少 ,真正有一定 技术含量 的培训和技能鉴定培训项 目往往成本大 、收费 高,新生代农 民工难 以
受了此培训 任务,由一名技能操作老师和两个专业理论 老师给这个短 期车工培训 班上课 ,白天开技能操作课 ,晚上开专业理 论课 ,保证学 员能在两个 月内基本掌握初级车工的操作技 能。经过两个 月的强化学
承受 。少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认 为参加技 能培训对找工作有 帮助 ,但是 仍有八成外 出新生代农民工没有参加 职业技能培训 。据 了解 ,有高达 7 5 % 的新生代农 民工未来 有做老板 的打算 , “ 有 自己 的事业 ”是 他们 中不少人 的最高理想。可是 ,没有过硬 的职业技能 ,他们很 难在城市 就业 ,很难 融人城市 ,独立创业 当老板是 梦想。一些企业 由于产 业 的 发展 ,需要增加具有专业技能的工人数量 ,可是招不到胜任 技术 岗位 工作 的人员 。从而出现了新生代农 民工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 的不对应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

t i a l c n m i r wt . h e g n r t n o g a t r e s lv l f d c t n i h g e a h a i o a an b ee o o cg o h T en w e e a i f o mi r n k r ’e e u a i i h rt n t e t d t n l wo o e o s h r i mi a t r e s T e a e mo e i t n e tan n l T o e e tn , h ti d ft er o c p t n t i i g r g n wo k r . h y h v r e s r i i g wi . o s m x e t t e a t e o i c u a i r n n n 1 u t h o a wi e i e wh t e a t i a e i r i i g M ir n r e sO C p t n l k l tan n sa mp ra t e s r l d cd e h rt p r c p t t n n . g a t l o i n a wo k r C H ai a i r i i g i n i o t n a u e o s l m t a l c mp e e sv l r v e q a i n n a c e r mp o a i t n o e i v o i o . r e h t l o r h n i ey i o et u l y a d e h n et i e ly b l y a d c mp t i ep st n I o d r o wi mp h t h i t i n t
~
Rs r h 5t t n Pol s n Cut m s e o t e G e t no Mg n Wr r Oc ai k l rii e a ho t i ai . r e d on r au s f h N e r i f i a o e c p o Si a n ec n e u o b m a e e r e w n a o r t k s u t n lT n 9
关于农民工技能培训的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报告——关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调查报告一、调查方案1、调查的目的和意义百年大计,以人为本。
企业的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发展。
企业竞争归根到底也是人才的竞争。
当代社会,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进步,学习速度和培训速度也是提升人才速度的重要参数。
培训则常常是提供信息、知识及相关技能的重要途径,有时甚至是唯一途径。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或乡镇企业就业,这部分人称之为“农民工”。
目前农民工已成为产业大军中的一支主要力量,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对用工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民工因长期缺乏技能培训,难以满足岗位的要求。
通过选择合适农民工作为调查对象,了解其岗位技能的需求,从而探索开展为农民工服务的新途径,为农民工的培训就业和自主创业提供学习的平台,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2、调查对象具有农业户口并且正在务工的农民工。
调查共完成了问卷30份,有效问卷总数30份,问卷回收率100%。
文化程度多为初中,工作多有亲戚朋友介绍,很少与企业签订用工合同。
3、调查时间2014年11月上旬。
4、调查方法此次调查主要采用个人问卷调查方式进行,充分了解农民工工作及家庭现状、收入状况以及对技能培训要求和规划。
调查共完成了问卷30份,有效问卷总数30份,问卷回收率100%。
在所调查的210份问卷中,女性占33%。
文化程度多为初中,工作多有亲戚朋友介绍,很少与企业签订用工合同。
5、调查内容(1)农民工个人基本情况:为保证此次调查的男女比例协调问题,在30个调查对象当中我们特地选取了20名男性和10名女性进行调查。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了解到农名工的年龄大都分布在26~35岁之间,占总调查样本的40%,36~45岁居于其后,约占30%,其次分别为18~25岁和46岁以上的人,分别占总体样本的20%,10%。
在文化程度方面,更多的样本集中在初中程度,小学,高中,文盲依次排列。
可见,农名工的学历更多居于初中,文盲很少。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 7 . 7 %, 服务 业 占 1 2 . 2 %, 批 发零 售 业 占 1 0 . 1 %, 交通
第三 产业 发展 提供 了大量低 成本 劳 动力 。 我 国城 乡二元经济体制的产物 , 是我国在特殊历史 为第 二 、 “ 城 市化 ” 是指社 会经 济关 系 、 人 口、 生 活方式 等 时期 出现 的一 个 特殊 社 会群 体 , 更 是我 国城 市 化 和 工 业化进 程 中涌现 出 的一 支新 型劳动 大军 。农 民工 由农 村 型 向城 市型转 化 的动态 过程 。城市 化既包 括 外 出 群 体 既包 括跨 地 域 流动 的进 城 务工 农 民 , 也包 括 在 基 础 层 面 的人 口活 动 区域从 农 村 向城 市 转化 , 农 民工 ” 就 是这 一 转化 的体现 , 还 包 居住 地 县城 内从 事 非农 业 产业 工作 的农 民 , 前 者 一 到城 市就 业 的 “ 生活 方式 、 般称 为外 出农 民工 , 后 者一 般 称为 本 地农 民工 。根 括 外 出农 民工 在 内的城 市人 口生存 条件 、
一
、
问题 的提 出
运输 仓 储 和 邮 政 业 占 6 . 6 %, 住宿餐饮业 占5 . 3 %u 。 农 民 工 劳 动大 军 持 续 流 入 第 二 、 第三产业 , 在 我 国
三产业 之 农 民工也 称 “ 进城 务 工人 员 ” , 指 在 城市 或 城镇 传统体 制之外打通 了一条第一 与第 二 、 以及 城 市 和 农 村 之 间 人力 资 源 流动 的新 通 道 , 从事非农业工作的拥有农业户籍的工人 。农民工是 间 ,
基于新生代农民工需求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

、
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教1与培训的需求 _ 『
随着经 济发展与社会 进步 ,新生代农 民工对教育 培训
的需求也 已呈现多样 化的趋势 。
( ) 一 希望通过 培训在精神上 与心理上融入城 市
新生 代农 民工大 部分都 有知识 、 有思想 , 受能 力强 , 接 渴望 像城 里人 一 样生 活 , 们离 乡村 越 来越 远 , 城市 越 他 离 来越近 。从 2 1 年 5 00 月开始 ,共青 团安徽省委在北 京 、 广 东 、 江 、 徽等 省 市展 开 了对新 生代 农 民工 在社 会 融入 浙 安
孙布克 , 聂洪 臣, 国政 李
(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经济 贸易 系, 黑龙江 牡丹江 174 ) 50 1 融人城 市” 。接受调查 的新 生代农 民工 中 , 多人 都表示精 很
摘 要 :新 生代 农 民工与老 一代农 民工相 比具 有较 为鲜明 的时代特征 , 、他们 对接 受职业教 育 与培 训抱 有强烈 的期
高的 占半数 以上。很多人将 自身素质不高看 成是横亘 在他 们面前 的主要 障碍 。同时 , 代农 民工继 续学 习的愿 望 新生
工年龄年轻化 、 外出动机多元化、 身份认同非农化、 生活方
式城市化 、 职业转 换高频化 等典型特征 。同时 , 于新 生代 关 农 民工 问题 的研究也 日 广泛 , 从社 会学扩 展到人 口 渐 已经 学、 经济学 、 理学 、 管 心理学 、 育学等 领域 , 科力量 的 教 多学 交叉联合必 将推动对这 一问题 的深入 探讨 。
和学术界讨 论的热点话 题。所谓新生代 农 民工 , 是指 2 世 0 纪 8 年代 以后 出生 、o 代 中后期 开始 外 出务工 经商 的 0 9年 农 民工 群体 。与老一 代农 民工相 比, 新生 代农 民工具 有务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现状调查分析

向我们表示 。 自己 很 想 学 习一 门 手 艺 。 但
对 市 场 上 很 多培 训 学 校 都 不 相 信 .觉 得 大多数此类学校都是骗钱 的。 如 此 , 们 可 得 出结 论 , 多 数 民工 我 大 对 职 业 技 能 培 训 持 肯 定 态 度 .愿 意 花 费 时 间 精 力去 学 习 一 门技 术 .但 对 目前 技 能 培训 的 费 用 不 太 满 意 .对 培 "l i 的信 誉 / I
求 职 和 发 展 的 严 重 障 碍 之 一 。根据 2 0 04 年 中 国 农 民 素 质 发 展 报 告 披 露 的数 据 .
在 20 0 1年 转 移 的农 村 劳 动 力 中 . 过 专 受 业 培 训 的 只 占 1 . :0 3年 已 转 移 的 86 2 0 % 农 村 外 出 劳 动 力 中 .接 受 过 专 业 技 能 培 训 的 不 足 1% 。劳 动和 社 会 保 障 部 2 o 5 05 年 8月 完 成 的 相 关 研 究 报 告 指 出 .农 民
和质量不太放心 。 2 农 民工 职 业 技 能 培 训 供 给 状 况 在 南 京 市 农 民工 职 业 技 能 培 训 市 场
果 有 机 会 愿 意 参 加 职业 技 能 培 训 .但 能
承 受 的 最 高 培 训 对 职 业 技 能 培 训 有 一 定 认 识 5 7
了 面 访 调 查 .对 这 一 问 题 有 了 一 定 的 直
观 认 识
大供 给 主 体 中 . 专 业 学校 和 用 工 企 业 培 训 供 给 不 足 . 需要 政 府 干预 才 能得 到 有 效解 决 。
关键词 : 民工 农 职 业 技 能 培 训
除此 之 外 .我 们 请 受 访 民 工 按 5分 制对 就 培 训 信 誉 和质 量 进 行 评 分 .得 到 的 平 均 分 为 3 1分 . 明许 多 民 工 对 参 . 5 说
基于城市化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路径研究

基于城市化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路径研究摘要:经济增长和社会结构转型带来了社会发展多方面的变化,其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和技能状况是农村劳动力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变化的最突出表现。
他们的职业流动性大,相关工作技能低,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少,影响了城市化进程。
因此,应该从国家、政府、家庭和本人等多角度对职业技能培训问题进行分析,设计具有实用价值的职业技能培训发展路径。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界定与特点分析1.新生代农民工的界定近20多年来,通常将城市里非本地户籍的流动打工族统称为农民工。
这一群体对城市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由于经常被边缘化,所以其一直属于弱势群体。
近两年来,部分外资企业为这些人起了一个新词“新市民”,通过调整名称来显示对他们社会地位的认可。
而新生代农民工通常指改革开放后第一代进城务工人员的后代,在80年代后出生,没有留守在老家;或者就出生在城市,从小随父母在城市长大的第一代农民工的后代。
2.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80年代后出生被作为是否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分界线,他们仍然跟父母一样在城市寻梦,但是文化水平提高了,已经成为城市产业工人的主力军。
在思想意识上,在对新事物的接受性上都更现代、更多元化;这一群体不仅看重物质追求,更看重精神追求,有着比父母一代更为丰富的娱乐生活;他们意识到自己在城市社会中的地位,所以一直在为城市生活的幸福而努力;他们对城市比对农村的依恋度更强,更愿意成为城市中的一员,他们大部分没有务农的相关技能,也不愿意回乡务农。
二、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经济收入缺少保障由于受教育年限少,掌握的专业技能少,通常新生代农民工只能从事服装加工业、机器制造、餐厅服务等低技能工作。
一方面这些工种的基本工资较低,五险一金制度不健全,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低,欠薪现象时有发生,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率高等劳动权益受损问题经常出现。
另一方面,他们要解决吃住问题,而现在的高房价和高生活标准则直接影响这些人在城市的生活质量。
浅谈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培训的发展

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工职业培训存在 着对培训认识 不到位 、 投入不足、 培训 率低 、 培训质量 不高等 问题 。要 解决这些问题 。 必须在全社会树 立 就
重视 农 民 工职 业培 训 的观 念 , 大 投 入 力 度 , 升 培 训 率和 培 训 质 量 , 立 以政 府 主 导 的 长 效 运 行 机 制 。 加 提 建
低不仅仅影 响到其 自身 的生存 与发展 , 直接 关系 到产业 结 还 构的升级换代 、 社会大局 的安定 和现 代化建设 的推进 然而 , 教育部 、 农业部等多部 门多方参 与农 民工 培训却 缺乏集 中统
一
件更不能满足需要 , 训数量 也跟不上 。从全 国情 况看 , 培 虽然
领导 ; 工教育未包含在教育发展主要 战略之 中; 农 政府投入
少接受上岗培训 , 6.%的外来 工没有接受过 《 动法》 有 3I 劳 和
、
农 民工职业培 训 的现状 及原 因分 析
( ) 民工 职 业 培 训 各 方 主 体 对 其 认 识 不 足 一 农
首先 , 政府认识缺乏高 度是影 响我 国农 民工 职业培训 的 最 大因素。农 民工职业 培 训事 关 国计 民生 , 民工 素质 的高 农
关键阑 : 农民工; 职业培训 ; 训机制 培 中图分 类号 : 7 5 G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9— 16 2 1 )4— 6 0 10 4 5 ( 0 1 0 05— 2
农 民工职业培训 是推 进我 国产业结 构升级 、 解决 “ 三农 ” 问题及推动城镇 化战略的有效途径 。它对 于农 民工 劳动技能 的提升 、 职业适应性的增 强 、 就业部 门 和工种 岗位 的改善 、 收
继续教 育研 究
21年第4 01 期
论进城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

首先 ,应加强对农 民工 的文化和 职业技 能培 训。
现阶段 ,进城农民工 由于文化程度偏低 ,缺 乏专业培
训 ,劳动技能较差 ,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对劳动 力的高
素质要求 ,只能在城市从事最脏、最苦、最累 的较 为
收稿 日期 :2 0 — 11 0 6 1-2
作者 简 介: 刘雅静 (9 5) 16 一,女 ,河 北唐 山人 ,教授 ,研 究 方 向为 农村经 济 。
中 图分 类号 :c 1. 93 2
农 民向城市迁移 ,逐步 融入到城 市的工作、生活 中去 ,转化为城 市居 民 ,这是 历史发展的潮流 ,也为 国外发达 国家社会发展 所证实 。但 农民能否转化为市 民 ,其 自身的素质起着 关键性 的作用 。实践证明 ,综 合素质较高 的农 民工 ,进城 后一方面容易获得较多 的 就 业机会 ,容易取得相对稳 定的职业和收入 ;另一 方 面 又容易 融入城 市社会 ,培育 市民观念 ,承担市民义 务 ,得到城 市社会及其 管理者 的认 同…。 中国农村进 城务工 人员一般来说是农村 中素质较 高 的人 口,但按 城市工 商业和市场经济发展 的要求来 说 ,农民工素质 还是普遍偏低 ,不仅 文化技能素质较 低 ,而且 缺乏现代文 明的熏陶和法制观念 。他们与文 化 水平相对较高 的城 里人在 许多方面都难产 生相 同的 认识 ,造 成沟通 上的障碍 。他 们所遵循 的价值观念 、 行 为方式等对于城 里人来讲 大都是滞后的、 非主流 的 , 他 们在具体事情 的操作上也往往显得 有些笨拙 。同 】 时 ,农民工素质不高 ,特别是文化技能素质不高也造 成 了农民工在城市劳动力市场 的竞争力 、就业能力和
一
市生活 ,成为一个真正 的市民 ,必须加强对农 民工 的 教 育和培训 ,不断提高农民工 的素质 。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新生代农民工是指近年来进城务工的年轻农民工,他们通常具有较高的学历和技能,但在城市就业时却面临着诸多困难。
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就业中存在的技能培训问题,本文将对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1. 就业压力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纷纷涌入城市就业,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就业竞争压力大、就业难等问题。
2. 技能匹配不足: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相对落后,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与城市市场需求不完全匹配,导致他们在城市就业时面临技能不足的困境。
3. 缺乏职业培训机会:相比于城市居民,新生代农民工往往缺乏接受职业培训的机会,无法提升自身职业技能,这也成为他们在城市就业中遇到的问题之一。
4. 收入水平较低:由于技能匹配不足和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往往偏低,无法得到应有的回报。
5. 职业发展空间有限:在城市就业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往往面临着职业发展空间有限的问题,晋升、加薪等方面受到限制。
二、对策分析1.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政府和企业可以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帮助他们提升职业技能,适应城市就业需求。
2.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需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好的教育基础。
3. 创新培训机制:政府和企业可以探索建立新的培训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如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灵活的培训选择。
4. 加强就业服务:政府可以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服务,提供更多的就业指导和信息咨询,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就业市场。
5. 提高收入水平: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薪酬保障和福利待遇改善力度,提高他们的工资水平,让他们得到应有的回报。
6. 拓宽职业发展空间:政府和企业可以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鼓励他们提升技能,提拔优秀人才,拓宽他们的职业发展空间。
进城劳务工教育培训模式研究

第22卷第4期2006年8月赤峰学院学报Journal o f Ch ifeng C olleg e V ol.22N o.4Aug.2006进城劳务工教育培训模式研究黄云森,傅霖,陈可期,刘冬,江魁,秦斌,蒙春生,陈锦繁(深圳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广东 深圳 518060) 摘 要:论述了在我国开展劳务工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我国目前教育培训现状与相关政策.在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我国开展劳务工教育培训比较成功和比较典型、值得推广的三种模式:北京模式、内江模式、上海模式.关键词:劳务工;教育培训;模式中图分类号:G 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 (2006)04-0096-041 开展劳务工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批年轻的农村劳动力为城市和沿海地区开放活跃的经济所吸引,离开了祖祖辈辈固守的土地,来到了城市,来到了沿海开放地区,寻找属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开始了打工生涯.这些劳动力(包括少部分城镇流动劳动力)构成了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一支浩浩荡荡的劳务工大军.据了解,我国的进城劳务工有2亿之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支强大的生力军,对国家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功不可没.调查表明,劳务工以青年人居多,且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他们大多来自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他们在中国社会阶层处于弱势地位,占有的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最少.而他们正处于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如果他们处理不好打工和学习的关系,国家对这个问题也如果认识不足,没能在学习条件和劳务政策上给予重视,则将耽误整整一代人,并且还将影响到他们的下一代,影响到我国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影响到我国可持续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速度.本课题组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问卷调查抽样统计,20岁以下的劳务工约占总数的30%,20岁至25岁的劳务工约占50%,26至30岁左右的劳务工占10%左右,30岁以上的占10%.有些内地村庄中适龄年青人一大半都在沿海打工,村里小学和镇上中学的就读人数已经大大减少.课题组调查还表明,劳务工文化程度分布为:高中文化程度仅占不到20%,初中毕业占30%,初中未毕业占40%,小学文化程度约占10%,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如果在打工就业期间能继续得到文化教育,或通过各种类型的培训,学到他们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对他们未来的个人发展具有极大的帮助,尤其是当这些劳务工学有所成再回家建设家乡时的带动作用和影响,更是不可低估.他们对教育与培训的需求最为迫切,更渴望、更需要有用的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但他们普遍缺乏系统、正规的职业技能培训,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难以提升从业的岗位层次.为了获取经济收入以解脱贫困,是大多数劳务工就业的基本原因,但他们同样渴望学习文化知识,渴望在打工期间学到对他们有用的劳动技能,渴望有一技之长.两位来自四川现在济南一建筑工地打工的劳务工的话很有代表性,一个叫熊虎的劳务工说:“我来城市打工除了想挣钱,就是想见识更多的东西,改变自己的生活.城市的楼房每天都在长高,我也想每天都能提高!”另一个叫胡杰的劳务工说:“我从老家撂下锄头就来到了城里,啥都不懂,以为干建筑工只要肯出大力就行.出来之后才看到靠力气吃饭的人太多了,没知识、没技术挣钱太难了.我现在给人打小工,一天只有30块钱,而且不是天天都有活儿干.我现在就想努力跟师傅学技术,先拿到建筑工职业资格证.”劳务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总体是积极向上的,追求文明的生活方式是主流,然而多年来,劳务工的文化基础课学习、职业技术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一直被重视不够.政府和企业对劳务工教育培训问题的关注,明显弱于对经济建设的关注,针对劳务工的教育和培训所需的设施、经费、时间投入严重不足,不少企业经常延长劳务工劳动时间,强迫劳务工超负荷劳动,有的甚至每月工作30天,每天工作超过11小时,使劳务工受教育的时间得不到保证.当代劳工问题研究专家刘开明博士一段话很值得我们思考:“一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和谐社会的根本是普通劳动者的发展,因为这个社会的主体是普通劳动者,如果没有普通劳动者的发展,就没有社会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知道在深圳,乃至在整个珠三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广东省千万外来劳务工继续教育现状与信息化解决方案研究》资助,本文为其系列研究之一6:.9角,在中国,我们的普通的农民工,进到城市的农民工,他们已经成为主要的劳动力,他们已经是普通劳动者的主体,也就是说他们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没有他们的发展,就没有可持续发展,所以怎么看待这个群体,怎么提升他们的价值,怎么帮助他们寻找到发展的机会,是我们整个社会目前要做的.”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经历了粗放式、外延式的发展阶段,正在向集约化、内涵化发展,并确立了发展高科技的目标,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已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营造以人为本的社会文化环境,提高劳务工的素质,是政府、企业本身应做的一件大事.从稳定经济和社会,有利于社会协调发展,以沿海带动内地、实现东西部的整体利益以及共同发展目标出发,全面提高劳务工素质既是帮助欠发达地区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措施,也是传播发达地区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是对贫困、落后地区最大的贡献和帮助.因此,加强对我国亿万劳务工的教育和培训,提升亿万劳务工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率,对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劳动就业率,对建设学习型城市和社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成人教育培训体系,对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 我国劳务工教育培训现状与相关政策我国是人口大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非常艰巨.目前,我国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600万劳动力.在9000多万跨地区进城务工的农民中,有相当数量的人员没有稳定的职业和居所.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在2001年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18.6%.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劳务工素质亟待提高.为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提高劳务工素质和就业技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2003年9月,国家农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联合出台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目标是在2003—2005年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10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对其中的5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5000万农民工进行岗位培训.2006—2010年,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50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并对其中的30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2亿多农民工开展岗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两方面.引导性培训,主要是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的培训,目的在于提高农民工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念,主要由各级政府,尤其是劳动力输出地政府统筹组织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和社会力量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则是以提高农民工岗位工作能力、增强农民工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培训.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职业技能培训以定点和定向培训为主,当前的培训重点是家政服务、餐饮、酒店、保健、建筑、制造等行业的职业技能.该培训主要是在各级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和用人单位开展.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尤其是一些具有特色的民办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具备相应条件并有创业意向的农民工开展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指导.从2004年起,六部委又共同组织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简称“阳光工程”).“阳光工程”是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主要在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示范项目.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组织实施,旨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稳定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阳光工程”的目标任务是:2004—2005年,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短期职业技能培训,探索培训工作机制,为大规模开展培训奠定基础.培训农村劳动力500万人,年培训250万人;2006—2010年,在全国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培训农村劳动力3000万人,年培训600万人;2010年以后,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把农村劳动力培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层次,使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总体上与我国现代化发展水平相适应.当前的劳务工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认识不到位,激励政策不足,培训资金缺乏,培训手段陈旧,培训质量不高,培训资源缺乏整合等等.因此,目前首先是要在观念上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营造一个重视劳务工教育和培训的良好社会环境,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劳务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制定有效的劳务工教育培训激励政策,加强组织领导,鼓励劳务工主动参加培训,鼓励企业主动组织劳务工参加培训,鼓励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机构开展劳务工培训.其次,在组织实施上,应加大培训的资金投入,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多元投资的投入机制,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力度,逐步形成“先培训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制度.第三,在办学机制上,完善教育培训条件,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资源利用效率,创新培训机制,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项目运作的方式开展培训,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后的就业率.3 我国劳务工教育培训的三种成功模式我国各省市不同地区根据各地的劳动市场实际情况,分别制定实行了相关的教育培训计划.经过调研,笔者总结了三种现阶段在我国开展得比较成功、有一定影响和比较典型的教育培训模式,暂且归纳为北京模式、内江模.:79式和上海模式,以下分别作一介绍.3.1 北京模式2004年,北京市朝阳区在9个街乡的22个工地举办“工地夜校”培训试点,共培训进京务工人员12000余人,同时还出台了《朝阳区工地夜校培训方案》,开展“五大培训”,即:引导流动人口养成文明做人、规范做事的良好行为规范的文明素质培训;以普及法律知识、维护职工权益为主的法制观念培训;以计划生育教育、安全防护意识教育为主的安全教育培训;普及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发展个人兴趣爱好为主的文体活动培训;针对流动人口的职业需求、取证上岗的专业技能培训.朝阳区施工工地有780个,3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2005年,计划在全区280个工地相继开夜校,完成对9万名农民工的培训,届时还将举办流动人口自我成才经验交流会和流动人口文体活动调演.通过实施对工地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工程,探索在流动人口最集中的工地进行教育培训工作经常化、社会化、规范化的新模式.培训课程有:工作生活指南(地方政策、法规、交通知识、生活出行指导、遇事应急办法等);外来流动人员法律基本知识(《劳动法》、《工会法》、《工资支付办法》等);心理健康;生活+奥运基本礼仪;奥运英语100句;学会打字上网;个人安全防护指导(计划生育;防火、防电、防盗、防食物中毒、防煤气中毒等);业余文体活动班(棋类、书法、音乐、绘画、文学、球类运动等班级);专业技能培训(计算机、电工、维修工、水暖工、瓦工、木工等).类似做法的还有常州的“新市民学校”和南京、成都、天津、西安等城市开展的“外来劳务工免费培训”. 2004年初,常州市开办了“新市民学校”,在每个乡镇或社区设一个点办学,为劳务工进行城市概况、劳动维权、卫生及计生婚姻知识、法律法规以及文明行为等方面的教育.教师则从劳动局、妇联等机关部门的干部里抽调,时间一般定在劳务工有空闲的周末或企业生产淡季.目前常州共有“新市民学校”60所,培训6万多人次,未来两年内常州市“新市民学校”预计将达到600所.实现由外来劳务工到都市“新市民”的身份转变,让越来越多的农民看到了融入城市、融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希望.常州市在建设学习型城市的过程中,加强劳务工培训,帮助农民完成身份转变的举措,被专家们称之为一场新的“城市运动”.南京等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为外来劳务工进行的免费培训内容包括求职技巧、法律知识、维权须知等,并将培训形成了一项制度长期坚持.成都团市委还为接受培训的青年建立详细档案,免费推荐工作,开展跟踪服务,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3.2 内江模式四川内江市按照“要致富农民,就必须减少农民;要减少农民,就必须转移农民;要转移农民,就必须培训农民”的精神,坚持“有为才有位”的指导思想,不等不靠,利用农村广播电视学校贴近农民,贴近科技,贴近市场,具有农民培训经验的特点和优势,积极、主动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良好的效益他们的主要做法是设立“内江市劳务输出培训中心”,并将该中心挂靠在内江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内,这样不仅可以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现成的师资力量和培训资源,而且也增强了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培训功能和培训力度,为全面介入和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4年初该中心将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下设各县(区)的五个分校纳入了“中心”的工作机构,并对各分校明确下达了农民工培训目标和任务,要求各分校面向乡镇积极开展农民工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全年的目标任务对所属乡镇分步实施培训,并将农民工培训列入年度工作考核内容,实行目标管理.2004年1-6月,全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系统开展了以农民进城务工指南、家政与社区服务、缝纫与服装、美容美发、厨师、焊工等为内容的培训,完成农民工培训3.5万人次,其中引导性培训2.6万人次,职业技能培训8819人次,获得证书人数2002人.内江市劳务输出培训中心在开展农民工培训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务工人员的择业和就业能力,做到方式多样化、内容实用化、时间灵活化.通过与四川农业大学、西昌农专、重庆交通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的方式,采取自学与面授相结合的自考形式,以培养高素质的劳务人员.现有在册大专、本科及中专学员1133人.为扩大对农民工的培训规模,实现劳务输出由零星、自发向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转变,该中心专门设置了“学用结合科”,努力探索提高劳务输出培训成效的新方法.2004年5—6月,中心先后在靖民、走马、明心寺等15个乡镇设立了自己的劳务输出培训基地.基地由乡镇领导直接分管,村、社指派劳务输出联络员,并将劳务输出开发工作纳入村、社干部年度目标考核.中心充分利用现有的培训资源,不断提升培训能力,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重点,以体系优势为特色”的原则,做到了招生有数量,培训有质量,就业有保障,任务有落实,为农民工培训、就业建立了一个良好的服务平台.类似做法的还有江苏阜宁县对劳务输出培训实行的资金补助.为了贯彻农村劳务输出“政府推动、社会兴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阜宁县结合本县实际,采取了对农村劳务输出培训机构和接受培训的农民实行资金补助的办法.根据培训机构对不同工种的培训价格,在向培训对象收费时每人降低100元,由省财政给予补助;经县扶贫办和财政局确认的特困户农民降低300元,其中省、市、县财政分别补助200元、30元、70元.3.3 上海模式建立市级培训指导机构和“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是上海市政府调动社会力量进行大规模职业培训的两大措施. 1997年底,市劳动保障局将原第三技工学校转制为上海市培训指导中心,指导中心被定位为政府功能的公益性的培训指导机构,同时在各区县还设立了培训指导窗口.购买培训成果的基本流程是: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情况在网上发布培训项目社会培训机构进行网上投标中标者实施培训政府购买培训成果.为了优化资源配置,上海在职业培训上实施了“网络管理”,组建了上海市职业信息管理网络,借助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吸引各个.:89职业培训机构入网,构建起“信息联网、资源共享,各方参与、面向市场”的市场化、社会化的职业培训体系,通过这一措施,改变培训资源条块分割,培训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的落后状况,使社会培训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使培训方向贴紧市场需求.在具体方法上,一是整合社会培训资源,组成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培训网络;二是沟通培训与劳动力市场信息,使职业培训信息管理系统与劳动力供需信息系统实现信息互通;三是实施政府购买培训成果,进行培训项目招标运作以及培训过程的跟踪.目前入网的培训机构达到623家,覆盖职业573个.1998年至2000年顺利完成“三年40万”培训计划,共完成42.4万人培训,培训后就业率稳定在60%以上,此后又以平均每年20万人的速度递增,政府购买培训效果明显.类似做法的还有深圳市的“技师培训计划”.据了解,深圳市即将实施《深圳市职业培训事业发展五年规划》,计划5年培养新技师8000人.深圳市劳动部门将设立高技能人才专项资金,实行紧缺培训项目补贴制度.对参加紧缺工种、高级工以上技能培训的劳动者给予一定的培训费补贴;对培养高技能人才有突出贡献的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给予适当补贴,对掌握了一技之长的农民甚至可以入户深圳.该培训计划将依托深圳6家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50家大型企业培训基地来完成.总结起来,“内江模式”,是举办初步的工前培训,旨在提高本地农民进城就业的能力,做法是先组织统一培训然后再输出到用人地区,这样直接帮助本地农民解决了就业难题,增加了本地农民收入;“上海模式”,是由政府牵头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开展以提高职业技能为目标的社会培训,鼓励劳务工自觉参加技能培训,提高职业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北京模式”,是针对在岗劳务工,开展以提高文化和文明素质为目标的培训,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教育培训,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4 开展劳务工教育培训的十点建议4.1 大力宣传,引起全国对进城劳务工教育培训问题的重视.这需要国家出面,从提高民族素质的战略高度,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建议由教育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等部委联合出台《劳务工教育和培训条例》,制定相应政策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保障劳务工教育和培训工作规范有序进行.4.2 现阶段应将以上三种教育培训模式在我国大力推广.各省市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地开展的教育培训模式,如欠发达、边远地区可选择“内江模式”,先组织本地农民统一培训然后再输出到用人地区;沿海、发达地区可选择“上海模式”,以提高社会职业技能;首都、省会等大城市可选择“北京模式”,提高在岗劳务工文化和文明素质.4.3 将针对进城劳务工的教育培训规范化,尽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文明与法制”将作为一门必修课,加上有许多职业门类的文化基础和技能学习课程,毕业后能拿到相应的职业教育毕业文凭. 超常规大力开办技校和职校,大量吸纳农民工就读,培养初级和高级技能型人才.办学含国家办,社会办,企业办.要办到社区,办到乡镇,办到企业,让农民工能就近上学,随地可读.这就要求教育部门解放思想,制定政策,放宽办学门槛,而用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的方法来加强管理,保证教学质量.4.5 开放成人初中课程考试和高中课程考试,完善学历教育.鼓励有能力的劳务工通过自学或辅导学习,完成相应正规课程的学习,通过继续教育获取较高的学历教育文凭(小学毕业证书、初中毕业证书、高中毕业证书).4.6 大力推广信息网络化职业教育培训.信息网络教育的优点是:只要准备好网络条件并进行了初步的上网训练,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教学,适应了企业休息时间不统一的特点;并且可以接受全国最优秀的教师的授课,享用全国最好的教学资源.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均可以利用.运用互联网开展劳务工的远程教育和培训的建议已有专文阐述.4.7 将教育部门的职业教育培训与劳动部门的职业技能等级考试紧密结合起来.在这个问题上,劳动部门应当与教育部门密切配合,互相支持.4.8 劳动部门应当对企业招工实施政策性引导.严禁使用童工,限制使用过低学历农民工,优先录用受过教育培训的人.这有利于避免他们过早辍学,有利于引导他们自觉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4.9 劳动部门要通过加强劳动法执法管理,维护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权利.企业不得过分延长劳动时间,让工人有时间参加学习;企业有责任对雇用的职工进行教育培训.4.10 所需经费由国家投入为主,多种方式筹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投入巨资建立一大批技校、夜校、网校,统一组织编写各职业门类教材,统一建设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和各类教学资源,鼓励和资助社会力量办学.培训费用则根据“四个一点”的原则承担,即国家出一点,地方出一点,企业出一点,个人出一点,达到吸引和保证劳务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目的.鼓励个人、企业以捐资助学的方式,帮助有理想、有追求、爱学习、品行端正但经济困难的劳务工实现他们的求学理想.参考文献:[1]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http://w w w.nm px.g .[2]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h ttp://w w w.ng .[3]卜建业,陈焱,朱吉力,范海阳.进城务工教育读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4]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5]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6]黄云森,傅霖,等.劳务工教育培训信息化解决方案研究.赤峰学院学报(自科),2005(6):20-23.(责任编辑 白海龙)4.49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研究摘要: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实现“以城带乡、以城富农”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而身为产业工人主力军的农民工素质普遍较低,缺乏转移就业的职业技能,难以向非农产业转移,也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
在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选取江苏省苏州市作为调查对象,就如何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作出一些简要探讨。
关键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乡二元体制壁垒的日渐松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走出农村进入城市,成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为城市繁荣、农村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5 278万人,比上年增长4.4%。
苏州市作为中国发达地区的典型代表,农民工的境况及政府的相关举措对全国有极强的代表性和示范意义。
因此,在此选择苏州作为城市典型来研究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现状,揭示其存在问题,探究其内在原因,为改善农民工工作和生活状况建言献策。
一、国内外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研究概况(一)国内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研究概况近年来,随着农民工在国家建设中作用和地位的日渐突出,也逐渐引起国内学者及相关机构对农民工群体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的关注。
就其研究内容而言,目前国内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研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培训的必要性、重要性的研究;二是对培训过程中的政府责任和角色问题的研究;三是对如何系统地组织培训及培训模式、培训内容的研究;四是对培训效果的分析研究等。
(二)国外对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启示在西方发达国家漫长的工业化过程中,它们很早就开始普遍重视农民教育以及农民教育投入,将农村劳动力培训作为基本国策。
在此过程中,它们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实践经验。
另外,以刘易斯和乔根森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对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的研究基本奠定了职业培训与开发的理论基础。
尽管各国培训类型有所不同,但基本都是建立在尊重利益相关者利益选择的基础上的,它们借助经济诱导来激发企业、农民工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中。
例如加拿大和德国等国家均设有以鼓励企业对农民进行培训为目的的专项基金。
但是,这些资金不会直接划拨给企业,也不会通过政策强行增加企业负担,而是通过一系列经济诱导性方式鼓励企业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比如把企业花费的培训费计入生产成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再对其减免部分税收等。
另外,在德国,如果农民参加培训,可免交杂费并获得伙食补贴,这样做大大提高了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
二、苏州市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情况调查为了解当前我国相关机构组织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效性和具体培训方式,本文选取农民工较为集中地区的典型之一——江苏省苏州市作为研究试点。
此次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培训现状、培训需求、培训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
本调查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和配额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法。
在苏州抽取了农民工生活和居住相对比较集中的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吴中区木渎镇、相城区,以高新区:工业园区:木渎镇:相城区= 4∶4∶1∶1的比例予以配额,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抽取样本。
调查时间为2011年3月1日至2011年3月25日,发放并收回调查问卷220份,其中有效问卷19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0%。
(问卷发放情况统计见:表2-1)(一)苏州市进城农民工基本情况介绍据统计,苏州外来暂住人口超过700万,与本地人口基本相当。
其中除少量外籍人员、外资或合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以及自主创业的私企业主及个体工商户等白领阶层外,外来人口主要为奋斗在服务业、建筑业以及其他产业一线的农民工。
调查显示,苏州市进城农民工呈以下特征:(1)性别构成:在198个有效样本中,男性和女性分别占调查总体的56.99%和43.01%,男性农民工的比例高于女性。
(2)年龄:调查显示,19岁以下的占17.20%,19-30岁的人数最多,占有效样本总体的53.76%;年龄在30-39岁的有18.28%;40岁以上的只占10.76%。
(3)文化程度:调查显示,北方农民工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的人仅占总数的5.1%;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占总数的14.14%;高中的占26.77%;中技、中专所占比重最高,为35.35%;大专占16.16%;本科及以上只占全部实用”者占18.28%,认为“一般、能应付工作”者占50.37%,认为“不好、要在工作中继续学”者占25.37%,认为“很不好、基本没用”者占5.97%。
(4)通过对农民工希望获得培训类型意愿调查结果显示,希望获得技能类培训的占36.56%,创业思维类占17.20%,礼仪类占3.23%,基本知识类占7.52%,提升学历类占25.81%,其他占5.76%。
(三)从调查中获得的启示通过对统计信息和调研访谈情况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获得如下启示:(1)通过培训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就业问题后,能有效促进劳动力输入地社会治安状况的改善。
在未找到工作时,56.72%的被调查者会选择出门闲逛打发时间,而获得工作后,51.50%被调查者选择在业余时间待在居住处休息,选择外出闲逛的仅占18.29%。
由此可见,随着进城务工农民就业问题的解决,可以有效降低其在劳动力输入地迷失的几率,进而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
(2)调查显示,劳动力输入地培训的效果较输出地培训更为有效,因此应该重视并加强输入地对进城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来苏前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能够成为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的比例仅为21.48%,大部分仍从事普通岗位。
而来苏后接受培训后的务工者在工作单位作为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的比例则达到42.36%。
另外,从进城务工农民来苏前后培训的评价来看,对进城之前培训的效果评价以负面评价为主,而对来苏后参加培训的效果则正面评价相对较多。
三、改进苏州市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建议政府作为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主导力量,搞好规划服务、增加调控力度既是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对政府工作的迫切要求,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
因此,要明确政府职责,落实责任目标。
政府在探索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时不仅要做好宏观调控,而且要与当地政府工作衔接,落实基层服务工作,同时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进来,充分利用培训机构平台,共同做好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工作。
首先,中央政府应该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对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进行总体规划。
为适应新时期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需要,中央政府必须重视宏观调控,把对农民工的培训工作提升到国家层面来持续推动,应专门制订全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中长期规划,把此项工作纳入到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方案中,统一部署,统一实施。
目前,阳光工程是中央政府对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进行宏观调控、总体规划的成功范例,但其只是一个短期计划,缺乏常设的机构和稳定的制度来保障。
因此,可以考虑建立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以统筹协调和指导全国农民工工作。
其次,地方政府要做好具体实施工作,搞好基层服务。
地方各级政府应根据全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中长期规划,制订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长期计划。
因此应由苏州政府牵头成立专门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信息交流、登记发证、实施落实等各项工作。
为避免部门组织农民工技能培训过程中出现盲目培训、笼统培训、应付培训种种现象,在编制培训计划时可根据区域产业的特性确定各区县不同时节的各项培训课题,同时,可由农民工自主选择课题参训,避免“想学的找不到施教的,施教的找错了参训对象”的资源浪费现象。
再次,在培训模式方面,应提高企业参与度,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
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不能只靠政府单方面的力量,同时也要让用人单位这个重要的主体切实参与进来,从而保证培训的顺利实施和培训效果的有效性。
根据国家相关指导意见,用人企业要把农民工纳入企业职工培训计划,与其他在岗职工享受同等的培训和再就业待遇。
同时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和实际用工需求,着重加强进城农民工的岗前技能培训、在岗提升培训以及转岗培训这几个重要方面的培训。
最后,要充分利用培训机构这一重要平台。
鼓励企业依托相关合作的培训机构,结合企业具体的岗位要求和实际工作需要,组织农民工参加培训。
由于成年人学习具有一定的特性,因此培训机构应根据具体特性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务必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保证培训质量。
同时,培训机构要尽量使教学内容与学员的生活和工作实际相结合,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培养学员的学习兴趣。
提升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应当积极营造尊重和理解进城农民工的社会环境,提升对农民工在城市建设等各方面不可或缺作用的认识和理解,让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凝心聚力共建和谐城市。
参考文献:[1]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2]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9中国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4]罗芳.农业剩余劳动力乡城流动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影响——来自湖北省的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5]psacharopoulos, g.1984.contribution of education to economic growth: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in: kendreck, j. w, ed. ,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productivity and causes of the slowdown, cambridge, ballinger : 335-360.[6]农业部,劳动保障部,教育部.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年培训规划[eb/ol]./20031008/3092317.shtml. [7]韩云鹏,涂莲英.农民工培训的需求导因制约因素与对策思考[j],职教论坛,2005,(16).[8]刘志宏,劳动力输入地对外来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研究——以石狮市为例[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8. [9]刘含.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研究—以湖北省仙桃市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9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11]洪列平.农民工职业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