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东盟贸易关系的结构性思考

合集下载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区内贸易结构的影响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区内贸易结构的影响分析
随 着 中 国 东 盟 自由 贸 易 区 的 建 大 ; 矿 产 品 和 植 物 产 品 等 资 源 密 集 型 产 总 额 的 7 % 以 上 ;而 东 盟 的 主 要 贸 易 伙 0 设 , 农 产 品 和 制 成 品 进 口 关 税 率 的 下 品 的出 口比重 则 出现不 同程 度 的 下 降 ;
伴 也集 中在 日本 、韩 国 、中 国、北美 与
降 , 中 国 与 东 盟 主 要 国 家 双 边 进 出 口的 而 劳 动 密 集 型 的 纺 织 品 的 出 口 比重 一 直 欧盟 ,其贸 易额 也约 占到 了东盟 贸易总 商 品 构 成 有 了 明 显 变 化 。 O 纪 9 年 代 稳 定 在 1 % 左 右 。 2世 0 0 额 的 7 % 以上 。 因此 本 文 选 定 美 国 、 欧 0 初 中 国 从 东 盟 进 口的 主 要 以 农 业 密 集 型 同 时 , 在 中 国 从 东 盟 五 国 进 口 的商 盟 、 日本 、韩 国作 为 中 国与 东盟 国家 的
中国—— 东盟 自由贸易 区的 建立对 区内贸易结构 的 影响分析 蒋芙 南 院15 菡 湖商 40 学 0 2
【 章摘 要 】 文
文章 分 析 了 中 国 一 东盟 自由 贸 易
国 出 口总 额 的 7 % 以上 。到 2 0 年 各 类 0 05
出 口商 品总 额 的顺序 发生 改变 ,出 口总
额 最多 的 由资源 类转 向制 造业 产品 , 出 口产 品多样 化 ,计 算机 、机械 和 电器设 备 出 口额 占东 盟 对 中 国 出 口的 比重 从 1 . %上 升到 4 . % 。东盟 从 中国进 口 24 82
区建 成 对 区 内贸 易 结 构 的 影 响 , 即 贸 易 区 的 建 立 对 区 内 贸 易 商 品 结 构 及 贸

中国与东盟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

中国与东盟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

中国与东盟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关系日益紧密,双方之间的经济互动和合作成为了国际经济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与东盟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通过对双方贸易结构、比较优势、竞争关系以及互补潜力的分析,揭示中国与东盟贸易关系的内在机制和未来发展趋势。

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双方贸易规模、贸易结构以及主要贸易商品的演变。

在此基础上,文章运用国际贸易理论,比较了双方在不同领域的比较优势,包括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源密集型产品以及技术密集型产品等。

同时,文章还深入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在贸易中的竞争关系,探讨了双方在相同或相似产业领域的竞争态势以及合作的可能性。

本文还着重探讨了中国与东盟贸易的互补性。

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方面出发,文章分析了双方贸易互补的潜力和优势。

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文章认为中国与东盟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

文章提出了促进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包括加强政策沟通、深化产业合作、优化贸易结构、推动贸易便利化等方面。

通过加强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推动双方贸易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国与东盟贸易关系的理解,还为双方未来的经贸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二、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现状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关系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和互动。

近年来,随着双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贸易政策的不断深化,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紧密。

在贸易规模上,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额持续增长,成为彼此重要的贸易伙伴。

在贸易结构上,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涵盖了商品、服务、投资等多个领域。

同时,双方在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密切。

然而,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竞争也逐渐加剧。

因此,要深入研究和探讨中国与东盟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以便更好地应对挑战和机遇。

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结构问题研究

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结构问题研究

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结构问题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合作日益频繁,农产品贸易成为各国之间重要的贸易形式之一。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之一,在与东盟国家的农产品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中存在着一些结构性问题,本文将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的现状中国与东盟国家紧密合作已有多年,在农产品贸易方面也有着庞大的市场需求和交易量。

据统计,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水果、蔬菜、畜牧产品等方面,这些产品在东盟市场中有着较高的需求量。

中国在东盟国家的农产品进口中也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尤其是一些特色农产品如茶叶、水果、海味等。

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的结构存在一些问题。

出口产品结构单一,主要集中在水果、蔬菜等生鲜农产品上,而较少涉及加工农产品领域。

部分产地质量标准不高,导致出口产品的质量不稳定,影响了中国农产品在东盟市场的竞争力。

在一些东盟国家中,中国农产品的品牌认知度较低,在市场推广和销售方面存在困难。

二、存在的问题1. 出口产品结构单一2. 产地质量标准不高中国农产品的质量由于受制于产地环境和生产方式的限制,导致一些出口产品的质量不稳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农产品在东盟市场的竞争力。

特别是在食品安全方面,中国农产品的安全保障问题存在较大的隐患。

3. 品牌认知度低在一些东盟国家中,中国农产品的品牌认知度较低,消费者对中国农产品的了解有限,这导致中国农产品在东盟市场中的销售和推广面临较大的困难。

一些非法经营者利用中国农产品品牌不具备足够的知名度而进行假冒伪劣产品的销售,给中国农产品品牌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解决对策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结构需要进行调整,逐步向加工农产品领域拓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在新的贸易环境下,中国农产品出口需要更加注重创新和标准化,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品味,以更好地满足东盟市场的需求。

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需要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力度,提高质量标准,并给予相应的认证标识,以确保出口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内贸易结构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内贸易结构分析

『 Ke y w o r d s J C A F v r A; i n t r a — i n d u s t r y t r a d e ; G L i n d e x ; c a s e s t u d y


文 献 综 述
对 东盟 出 口达 2 0 4 2 . 7 2亿 美元 , 同 比增 长 2 0 . 1 %; 从 东 盟进 口 1 9 5 8 . 2 1 亿美元 , 同 比增 长 1 . 5 %。双 方 在 经济、 文 化等 领域 的交 往 日益加 深 。 目前 中国是东 盟
[ 摘要 ] 本 文运 用 G L指 数 测 算 中 国一 东盟 自 由 贸 易 区的 产 业 内 贸 易发 展 广 度 和 深 度 ,认 为 中 国一 东盟 自由 贸 易 区的 建 立加 深 了 双边 产业 内 贸 易的 规模 。 尤其 是 工 业 制 成 品 的 产 业 内 贸 易规 模 发 展 较 为 明 显 , 同 时战 略 性 初 级 产 品 和 政 策 鼓励 的 深加 工 工业 制 成 品 的 产 业 内贸 易程 度 最 高 . 而单 一 一 方具 有 较 强 比较 优 势 的 产 品 , 其 产 业 内贸 易呈
现 下 降 的 趋 势 。由 此得 出结 论 , 中国 与 东盟 国 家应 当善 用 自由贸 易区 的 形 式 , 扩 大 产 业 内贸 易 , 这 是 符 合 双 方 共 同利 益 的 政 策 选择 。 [ 关 键 词 ]中 国一 东盟 自由 区 ; 产业 内贸易; G L指数 ; 实证 分 析
XU Ti n g
( T i a n j i n V o c a t i o n a l C o l l e g e o f C o mme r c e , T i a n j i n 3 0 0 2 2 1 )

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象

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象

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象从2000年11月,在第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

到2009年8月15日第八次中国—东盟经贸部长会议上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一直在有条不紊的顺利进行。

拥有19亿人口和6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中国和东盟建立自贸区为双方带来了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的综合利益。

也为东亚、亚洲、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的繁荣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不过在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一)区域合作的动力来源问题:政治主导下的经济驱动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区域合作,究竟在多大成分上是出于经济考虑的,如何平衡经济与政治、外交利益是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从双方之间的经济竞争性与互补性来看,中国经济和贸易的快速发展,使东盟担心失去自身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

以新加坡为例,中国相当大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是在香港和中国台湾地区再加工制造的(该类产品结构与新加坡极为类似)。

中国与东盟单个国家的制造业结构和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如果与整个东盟相比,双方的制造业结构非常相似。

机电设备是中国和东盟中发达成员最大的制造业产业,服装、制鞋等轻工业产品则是东盟中发展相对滞后的新成员国的主要制造业。

原有的东盟发达成员在资本密集型制造业领域与中国竞争,新加入的成员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方面与中国竞争。

东盟的中等发展水平的成员无论是劳动密集型还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都与中国存在竞争关系。

这种竞争集中体现在对国际出口市场的争夺上。

因为中国与欧盟各成员均无一例外的高度依赖美国、欧盟以及日本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市场。

(二)区域合作的主导权问题:中国主动但不主导1.东盟牢牢把握住区域合作的主导权。

东盟国家由于市场狭小,需要与中国进行合作,借助中国庞大的市场,实现区域经济资源的整合。

中国—东盟的贸易逆顺差 我们该怎么看

中国—东盟的贸易逆顺差 我们该怎么看

中国—东盟的贸易逆顺差我们该怎么看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崛起,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已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中国发展战略的核心。

虽然,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经济合作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但是中国—东盟间的贸易往来存在着巨大的逆差问题。

本文将从中国—东盟之间的贸易逆差现状、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等方面来进行分析,通过了解这些情况,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如何看待中国—东盟之间的贸易逆差问题。

当前,中国—东盟之间的贸易逆差问题较为严重。

自2010年至2019年,中国—东盟贸易逆差已经呈现出连续升值的趋势。

根据中国海关发布的数据,2019年全年,中国对东盟累计出口1.439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5%;中国自东盟进口2.288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8%。

据此,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逆差为848.7亿元人民币,即大约等于121亿美元。

这种贸易逆差是一种不利于中国的贸易局面,而这种贸易逆差的形成原因与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经济结构、贸易模式、产业结构等因素都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一方面,在产品结构和出口结构上,中国与东盟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别,这是导致贸易逆差问题的重要原因。

主要表现为,东盟国家出口给中国的商品大多是初级产品,进口自中国的产品比较集中在中高技术含量的加工制造业产品。

初级产品与加工制造业产品之间的差距,关系到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附加值水平。

东盟国家作为初级产品的产地,市场竞争力较弱,对技术、管理等一些其他因素的要求较低,元素成本的优势明显,因此出口给中国具有价格优势。

而中国作为加工制造业产品的制造者,具有生产规模大、技术人员素质高、产品质量可控、供应链条完整等优势。

因此,东盟国家向中国进口的这些产品,大多需要经过加工和装配等环节,这就导致了进口价格相对较高。

同时,由于中国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参与投资建厂,他们不仅从中国采购部分原材料,也带走了利润高、市场广、技术策略型特征的产业链高端环节,中国企业为追求低成本也在加快向初级产品开发方向转移,这也加大了贸易逆差的风险。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结构现状及前景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结构现状及前景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结构现状及前景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地区的农产品贸易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这一趋势的出现,既是双方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区域间合作的深入推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结构的现状和前景,分析双方的优势和潜力,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一、现状分析中国和东盟地区在农产品贸易领域具有广泛的合作基础和互补性优势。

目前,中国是东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而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双方的经济联系不断密切,贸易额稳步增长,尤以农产品贸易为重要领域。

在贸易结构方面,中国主要出口粮食作物、肉类和水产品等农产品,而进口水果、植物油和木材等。

中国的农产品出口主要满足东盟地区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尤其是人口增长和中产阶级扩大的推动下。

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之一,东盟地区的农产品出口商也看中了中国庞大的市场潜力。

二、前景展望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前景广阔。

一方面,中国农产品进口需求仍然旺盛,人口增长和消费升级的趋势将继续推动中国对东盟农产品的需求增长。

另一方面,东盟地区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优质的农业生产能力,能够满足中国市场对多样化、健康、安全的农产品的需求。

随着中国农村人口减少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农业生产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愿意进口更多的农产品,并在东盟地区寻找可靠的合作伙伴来保障供应和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安全。

三、挑战与应对然而,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贸易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可能会对双方的贸易产生不利影响。

另外,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需要加强监管和合作机制,确保双方市场的食品安全。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和东盟可以加强政策沟通和合作,通过贸易谈判和合作协议来降低贸易壁垒和提高贸易便利化。

此外,加强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监管合作,推进标准化和认证体系的发展,可以增强双方消费者的信任,促进贸易的持续发展。

四、结论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和前景值得关注。

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关系

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关系

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关系中国和东盟(东南亚国家联盟)是相互依存的重要贸易伙伴。

双方的合作在过去几十年中不断加强,为地区内外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关系以及对双方的影响。

第一部分: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历史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丝绸之路时期。

两个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不仅仅是商品的交换,还涉及到文化、技术和人员的流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地的贸易关系逐渐发展壮大。

在现代,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在1980年代迎来了新的高潮。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

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随之急剧增加,涵盖了各个领域,包括农产品、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等。

第二部分: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协定为了进一步促进双方贸易合作,中国和东盟签署了一系列的贸易协定。

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China-ASEAN Free Trade Agreement,CAFTA)。

该协议于2010年生效,将中国与东盟十国的贸易壁垒降低到最低限度,促进了双方之间的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

通过CAFTA的实施,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额进一步增加,贸易平衡也得到了改善。

更多的中国产品进入东盟市场,同时中国也从东盟进口大量的资源和原材料。

第三部分: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合作的挑战和机遇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合作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不平衡的贸易结构、贸易摩擦以及中美贸易战的影响等。

然而,双方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

一方面,中国和东盟拥有庞大的劳动力和市场潜力,这为双方贸易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另一方面,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和东盟的合作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通过共同建设基础设施、加强贸易往来,双方可以进一步深化经济联系。

总结: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关系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通过签署贸易协定和推动经济一体化,双方实现了贸易的自由化和互利共赢。

虽然面临一些挑战,但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合作将继续稳步发展,为双方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

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

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农产品贸易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中国与东盟国家作为亚洲乃至全球的重要经济体,其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对双方的经济增长和农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以期为双方农业合作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对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农产品贸易现状进行概述,包括贸易规模、贸易结构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运用国际贸易理论和方法,对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农产品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分析内容涵盖农产品的种类、品质、价格、市场份额等多个维度,以揭示双方在农产品贸易中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潜在的合作空间。

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从现实角度看,通过深入了解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可以为双方农业合作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促进农产品贸易的健康发展。

从理论角度看,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国际农产品贸易理论,为国际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等学科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深入的分析,全面揭示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为双方农业合作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推动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健康发展。

二、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现状近年来,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这主要得益于双方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以及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

目前,东盟已经成为中国农产品的重要进口来源地之一,而中国也逐渐成为东盟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之一。

在贸易规模上,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额持续攀升。

双方不仅在传统的粮食、水果、蔬菜等领域有着广泛的贸易往来,还在水产品、畜产品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的合作。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绿色、有机等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双方在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等领域的贸易合作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贸易结构上,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呈现出一定的互补性。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现状及对策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现状及对策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现状及对策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现状(一)合作概况描述1.贸易额稳定增长,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虽然2022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总体来看其贸易额是稳步增长的。

而同时,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双边贸易在双方经济贸易中所占地位不断提升。

中国对东盟的贸易依存度由1995年的2.8%逐步提高到2022年的5%,东盟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则由1995年的2%提高到2022年的16.6%。

截至2022年,中国已经连续四年是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东盟则继续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双方的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反映出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成功实施及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同时,双方贸易产品结构的互补性和竞争性并存,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出口都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中国相比东盟而言,在稍高层次的制造品方面具有优势,而东盟在初级产品方面具有优势。

2.相互投资稳步增长随着中国-东盟贸易区经贸合作的不断深化,中国与东盟国家相互投资的步伐也在逐步加快,投资额逐年增长,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中国对东盟投资总量稳步上升,在数十年间发展迅速,连续数年投资总量仅次于来自东盟内部成员和欧盟的直接投资。

而东盟对华投资虽然近年来放缓,但是也在2022年攻破七十亿美元的大关,总投资量达到空前水平。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相互投资稳步增长,显示出巨大的发展前景。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效应在区内降税之前,中国和东盟出于保护国内市场的需要,双方的关税水平较高,如印度尼西、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纺织品(20%)、电子产品(21%)、塑料产品(18%)。

尤其是东盟新加入的成员国,关税水平均在15%以上。

中国对从东盟国家进口的一些产品上设置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也比较高,比如对泰国的大米、对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棕榈油的高水平进口关税及配额。

中国与东盟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挑战与建议

中国与东盟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挑战与建议
互补性
尽管中国与东盟在某些领域存在竞争,但在许多产品和服务上仍具有明显的互 补性。然而,由于双方的经济差异和市场规模的限制,互补性的潜力尚未完全 发挥。
贸易便利化与自由化
贸易便利化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在贸易便利化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包括减少关税和非关税 壁垒、提高通关效率等。然而,双方在标准和认证等方面的差异仍对贸易产生一 定的影响。
中国与东盟贸易高质量发 展的挑战与建议
汇报人:
日期:
CATALOGUE
目 录
• 中国与东盟贸易现状分析 • 中国与东盟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挑
战 • 中国与东盟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建
议 • 中国与东盟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前
景展望
01
CATALOGUE
中国与东盟贸易现状分析
贸易规模与结构
贸易规模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的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双边贸易额逐年 增长,但相较于其他贸易伙伴,东盟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的 占比仍存在提升空间。
详细描述
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绿色贸易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广 泛的合作前景。双方可以通过推动环保产品和服务的 交流合作,加强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促进可持续 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THANKS
感谢观看
优化跨境物流体系
加强跨境物流基础设施建 设,推动跨境物流一体化 发展,提高物流运输效率 ,降低物流成本。
促进供应与产业链的融合
加强产业对接
鼓励双方企业加强产业对 接,实现上下游企业协同 发展,提高产业链水平。
推动产业升级
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等方面的合作,推动双方 产业升级,提高产品附加 值和市场竞争力。
总结词
跨境物流和供应链的瓶颈是中国与东盟贸易 高质量发展的另一个挑战。

中国—东盟的贸易逆顺差 我们该怎么看

中国—东盟的贸易逆顺差 我们该怎么看

中国—东盟的贸易逆顺差我们该怎么看1. 引言1.1 中国与东盟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双方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不断加强,经济联系也日益密切。

中国作为东盟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双方的贸易额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中国与东盟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是双方经济互补性强,市场需求巨大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东盟国家的商品需求持续增长,而东盟国家在资源、劳动力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可以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

双方在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合作空间,促进了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也反映了双方在经济合作方面的积极态度和合作意愿。

双方均意识到通过加强经贸合作可以实现互利共赢,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不仅有利于促进双方经济的增长,还有助于加强地区内的和平与稳定。

通过不断扩大贸易规模,双方还可以进一步深化政治和文化交流,提升彼此的互信和友好关系。

1.2 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逆差持续存在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逆差持续存在,这已经成为中国—东盟贸易关系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随着双方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逆差也在逐年加剧。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逆差在过去几年中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这已经引起了双方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逆差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双方经济结构的差异和产业分工的不平衡。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出口商品占据着东盟市场的主要份额,而东盟国家大多以资源类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为主要出口,这导致了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逆差。

东盟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异也加剧了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逆差问题,一些国家的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对中国市场过度依赖,这使得贸易逆差问题进一步扩大。

对于中国—东盟的贸易逆差问题,双方应该积极寻求解决途径,促进贸易的平衡发展。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越发紧密。

经过多年的合作与交流,中东盟已经成为了一个合作共赢的经济体系,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两大经济体的互补优势的体现。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包括双边贸易额,自由贸易区,共建“一带一路”以及中东盟在数字经济方面的合作等。

一、双边贸易额中国与东盟国家作为两大经济体,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贸合作不断深化。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了东盟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东盟国家最大的外资来源国和一些重要领域的技术合作伙伴。

2019年,中东盟贸易总额达到了6496.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0.5%。

其中,中国对东盟出口额达到了3251.1亿美元,占到了东盟总出口额的17.5%;东盟国家对中国的出口总额则达到了3245.1亿美元,占到了其出口总额的12.4%。

可以看出,中东盟贸易总额的增势虽然仍然较快,但是中国对东盟的出口额已经远超东盟对中国的出口额。

二、自由贸易区中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是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经贸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自由贸易区于1992年成立,旨在实现,为东盟国家提供一个共同的市场,也为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投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AFTA 的建立加强了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并推动了区域间的经济发展。

此外,中东盟自由贸易区还加速了中东盟地区各国的贸易与投资便利化,优化了投资环境,推动了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发展。

三、共建“一带一路”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是中东盟经贸合作的另一项重要举措。

“一带一路”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在国际经济领域的崭新高度,其对于东盟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共同建设“一带一路”合作项目,中东盟各国可以共同参与,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实现共赢发展目标。

“一带一路”建设为中东盟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激发了区域发展的潜力,推动了业务的跨境流动,促进了各国之间的贸易与投资合作。

四、中东盟在数字经济方面的合作除了传统贸易领域之外,数字经济也是中东盟合作的另一个重点领域。

当前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中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中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中的问题与对策当前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中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和东盟是彼此相邻的地区经济合作组织,也是亚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双方自2002年开始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然而,在双方经贸合作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一、问题:1. 贸易逆差问题尽管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双向贸易连年攀升,但是中国进口东盟产品的规模大于出口规模,导致双边贸易逆差问题逐年加剧。

2. 贸易壁垒问题中国和东盟自贸区建立后,虽然互相减免了很多贸易壁垒,但是某些领域的贸易壁垒还是存在,需要进一步减少。

3. 产能过剩问题中国在许多行业都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而这些领域正是东盟国家的核心产业,中方对东盟出口的一些产品数量大幅增加,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冲击。

二、对策:1. 拓展出口市场中国应该加大对其他国家的市场开拓,把市场风险分散开来,降低对东盟市场的依赖性。

同时,加大内需和进一步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的开放。

2. 促进投资合作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互补性强,应该进一步加强投资合作,鼓励中国企业积极参与东盟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提升东盟国家的发展水平。

3. 扩大服务贸易提高服务的质量,开展服务贸易,可以进一步降低贸易壁垒、加快贸易便利化,助力服务业的振兴和升级。

4. 合理规划产能中国应该合理规划过剩产能,避免对东盟产业造成不良影响。

同时,在东盟国家发展出口加工业,特别是提供高附加值的加工企业,以促进东盟国家经济发展和贸易多元化。

总之,中国和东盟在经贸领域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双方应该加强合作、互相理解、寻找经济合作的新途径。

通过共同努力,加强世界经济的发展,共同建设一个稳定、繁荣、和谐的地区。

我国对外贸易地区分布与贸易结构现状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地区分布与贸易结构现状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地区分布与贸易结构现状分析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地区分布也相应发生了变化,贸易结构也逐渐优化。

本文将从对外贸易地区分布和贸易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对外贸易地区分布中国的对外贸易地区分布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美洲。

其中,亚洲地区占据最大份额,约占总贸易额的四分之三、主要合作伙伴包括东盟国家、日本、韩国等。

随着亚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中国与亚洲的贸易往来逐渐加深。

欧洲地区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主要包括欧盟国家和俄罗斯。

由于欧洲地区经济发达、需求旺盛,中国与欧洲的贸易额逐年增加,双方在贸易投资、科技合作等领域也有所加强。

美洲地区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方向,主要包括美国、巴西等国家。

虽然受到美洲国家经济波动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但随着中国与拉美国家的经济合作不断加深,中国与美洲的贸易额也在逐渐增长。

此外,非洲和大洋洲也逐渐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合作伙伴。

随着非洲国家经济的崛起和中国与非洲的全面合作,中国与非洲的贸易额持续增长。

而大洋洲国家在农产品、矿产等资源方面具有优势,与中国的贸易也在增加。

二、贸易结构现状中国对外贸易结构逐渐优化,不再仅限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加工贸易,高技术产品和服务贸易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

基于此,中国对外贸易质量和效益得到明显提升。

首先,加工贸易仍然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

中国以资源和劳动力优势为基础,通过低成本的加工制造,将中间品输出给世界各地。

这种模式使中国成为全球制造工厂,但也使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相对较低。

其次,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额不断增长。

中国加大了技术创新和研发力度,提高了自主品牌的质量和竞争力。

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通信设备、新能源等领域,中国的高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较大份额。

再次,服务贸易的比重不断增加。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尤其是在金融、教育、医疗、旅游等领域,中国的服务贸易逐年增加,成为对外贸易的新增长点。

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结构分析

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结构分析

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结构分析摘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双边贸易量随着贸易壁垒的降低而快速增长,逐渐形成了中国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产品,东盟主要出口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贸易结构,从生产格局上看,双方又在各自优势领域中分工合作,互通有无。

中国应该进一步加快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利用自由贸易区的机会,提升其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尽量把优势产业投资到东盟国家内部。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结构竞争性互补性A simple analysis about the china-ASEAN bilateral TradingAbstract: The total trade volume of CAFTA has grown rapidly as the trade barrier getting lower. thus it has further formed a kind of trade pattern that china mainly exports labor-intensive and low-tech products while Asean s mainly exports resources-intensive products. In view of production pattern,both sides have cooperated and exchanged for needed goods based on their own advantageous domain. So,we should fasten the advantaged industry to the inner of the Asean.Key words: CAFTA trade structure competitiveness complementarity中国与东盟一直以来就是主要的贸易伙伴。

从双边贸易来看,东盟在1995年就已经是我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而同时中国也是东盟的第六大贸易国。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特点分析及其优化措施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特点分析及其优化措施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特点分析及其优化措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之一,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存在着一些特点和问题需要加以关注和解决。

这篇文章将通过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特点,探讨如何优化中国对外贸易的措施。

首先,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特点之一是出口导向。

长期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主要以出口为主,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低价位、中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这种结构使得中国对外贸易受到国际市场需求波动和国际竞争压力的影响较大,难以取得长期稳定的贸易顺差。

其次,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特点之二是资源依赖性。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人力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的国家,其对外贸易中很大一部分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这种结构使得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着人力资源和环境资源的压力,同时也容易受到国际市场资源价格波动的影响。

另外,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特点之三是地区集中性。

中国的对外贸易集中在一些地区和国家,如美国、欧盟和东盟等。

这种结构使得中国的对外贸易容易受到地缘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

针对以上特点和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一些优化中国对外贸易的措施:第一,调整贸易结构。

中国应加快转变贸易模式,从单一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转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

要加大研发和技术创新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通过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竞争力。

第二,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中国应加大力度推动绿色贸易,提倡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的贸易方式。

同时,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动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环境资源的压力。

第三,拓宽贸易伙伴和市场。

中国应积极开展多边贸易合作,加强与非传统贸易伙伴的合作,拓宽对外贸易市场。

同时,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区的经贸合作,为中国对外贸易提供更多机会。

第四,加强国际贸易规则的参与和制定。

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和,推动建立公平、开放和透明的国际贸易体制。

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关系分析

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关系分析

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关系分析一、前言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和变化,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关系之一。

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在维持区域经济稳定和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进行详尽分析。

二、背景东盟国家由东南亚10个国家组成,其中包括:印度洋上的印度尼西亚、半岛上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华南的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以及东帝汶和菲律宾。

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是中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以一个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两者共享着一个巨大的市场。

三、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的历史演变在1989年左右的时候,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被认为是微乎其微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关系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增长。

1990年到1999年期间,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总额从117亿美元增长到438亿美元,增长了272%。

在这期间,中国成为东盟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

在2000年到2010年这10年间,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总额又增长了5倍,达到了2413亿美元。

四、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中国是东盟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随着两者之间的贸易合作不断扩大,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量也在逐年增长。

在2020年,在全球贸易额下降的背景下,中国和东盟国家的贸易额增长了7.0%,达到了7318亿美元。

其中,中国对东盟的出口额达到了3780亿美元,进口额达到了3538亿美元。

由此可见,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正以惊人的速度稳步增长。

五、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投资合作中国投资于东盟国家的领域主要是基础设施、制造业、房地产和采矿业。

在中国投资的东盟国家中,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国具有较强的投资吸引力。

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在东盟国家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工程、制造业和金融领域,其中,电力、采矿业、制造业、建筑和房地产成为中国在东盟国家的主要投资领域。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结构研究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结构研究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结构研究作者:宫济光来源:《职业·下旬》2010年第02期以研究结果为依据,笔者在此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结构进行分析。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贸发展状况1.中国与东盟经贸发展的总体状况20世纪90年代,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关系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合作模式的确立,更是给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带来了稳定的增长。

2.中国与东盟的商品贸易结构1993年,东盟对中国出口额居前3位的产品是石油、木材和植物油脂;东盟从中国进口居第3、4、5位的产品是石油、棉花和烟草,分别占东盟对中国出口额和进口额的63.3%和18.8%。

而位于东盟对中国出口第4、5位和进口第2位的产品都是办公机械和电力机械,分别占东盟对中国出口和进口额的12.4%和20.8%。

2002年,东盟对中国的出口产品中,电力机械和办公机械快速增长到出口总量的43.7%,油料则从1993年的32.3%急剧下降到1998年的10.8%,又继续下降到9.3%。

中国对东盟出口的前5类产品种资源性产品只剩石油,比重由1993年的9.0%降为5.4%,电力机械和办公机械的比重下降较多,从40%下降为29.1%,同时电信设备急剧上升,达到12.0%。

二、中国与东盟贸易结构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1.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结构的互补性分析一方面,双方对于不同产品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或者一方集中出口的产品与另一方集中进口的产品相吻合,形成产业间互补;另一方面,在具有相似的优势产业内,基于产业内分工、产品差异和需求扩大的原因的产业内贸易,而引起产业内互补。

(1)产业间互补分析。

首先,东盟地处东南亚,拥有充足的热带自然资源。

近几年,中国对东盟的木材、矿产、农作物的需求更是不断扩大。

中国所具有的自然资源,同时也能满足东盟国家的需要。

中国与东盟在资源上的差异,恰能形成双方经济上的互补性,便于形成规模经济。

其次,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形成了以新加坡为最高层次,马来西亚次之,中国与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随后,其他东盟国家为最基层的经济和产业结构的梯度分布。

中国—东盟的贸易逆顺差 我们该怎么看

中国—东盟的贸易逆顺差 我们该怎么看

中国—东盟的贸易逆顺差我们该怎么看中国和东盟是相互依存度很高的贸易伙伴,双方之间的贸易关系日益紧密。

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逆差一直以来都存在,并且逆差规模逐年扩大。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逆差呢?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逆差是双方各自经济结构的结果。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出口国之一,东盟国家是其重要的制造业供应链。

中国的制造业发达,生产规模大、成本低,因此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以较低的价格提供大量商品。

相比之下,东盟国家的制造业相对较弱,生产能力不足,因此需要依靠进口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这就形成了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逆差现象。

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逆差也反映了两国间的竞争力差异。

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其市场份额和出口量在全球均居前列。

相比之下,东盟国家的制造业相对较弱,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因此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较低。

这也是导致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逆差持续存在的原因之一。

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逆差也存在一定的结构性问题。

中国对东盟的主要出口商品是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纺织品等加工制造品,而东盟对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是矿产资源、农产品、原材料等。

这种资源型商品出口导致中国在贸易中受益较少,而东盟受益较大,从而导致贸易逆差扩大。

面对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逆差,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这一现象。

贸易逆差并不代表贸易关系不利。

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逆差是基于互利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的,两国互为市场,相互依存度高。

贸易逆差也为东盟国家提供了廉价的制造业原材料和消费品,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贸易逆差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结果。

中国经济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需要实现产品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通过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中国可以借鉴东盟国家在农业、服务业、互联网等领域的经验和技术,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中国和东盟应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贸易平衡发展。

中国可以通过提高质量、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来提高产品竞争力,进一步增加对东盟的市场占有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与东盟贸易关系的结构性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与东盟之间贸易商品构成发现,双方总贸易额的增长伴随着半成品在总贸易中比重的不断上升和制成品比重的不断下降。

其次,本文分析了双方贸易在世界整体、美国、日本和欧洲的竞争商品种类,发现双方的竞争商品结构与相互贸易结构及产业内贸易指数比较高的商品的结构非常类似。

这说明双方间的竞争仍然处于比较低的层次,而这种低层次的竞争导致了双方贸易条件的恶化。

关键词:中国;东盟;半成品比重;竞争商品种类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的政治互信不断增强,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合作越来越富有成效。

目前,东盟已成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是东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

20XX年协定的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也于20XX年11月正式启动。

在今年10月举行的中国东盟第七次会议上,中国正式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这些都是双方关系不断深化的表现。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竞争关系二十几年来一直是影响双方合作的一个重要障碍,也一直是政治家和学者们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

从中国贸易出口的扩大是否会减少东盟国家的出口到中国是否在抢东盟的外国直接投资,从东南亚金融危机是否源于中国1994年的汇率调整直到现在十分热门的人民币升值论,都涉及两者之间的竞争问题。

这些是经济问题,但同时也是政治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势必会对双方在21世纪的政治经济交往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在学者们的研究中,竞争与互补是两个热点问题。

在研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与东盟间贸易合作与竞争的有关问题。

因此,该研究不但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及政策制定也很有价值。

二、双方相互贸易的特点
1.相互贸易的高增长性。

近年来,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增长速度很快,自20世纪80年代起双边贸易年均增长20%,自1995年以来,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年增长速度均超过 15%。

20XX年,在金融危机结束不久后,中国东盟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亿美
元,比1996年中国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时翻了一番。

现在东盟已经成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则是东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

2.商品结构中制成品比重在下降,而半成品的比重在上升。

这里所指的商品结构是指在总出口商品中半成品与制成品的比重。

这种分类有助于更好分析双方贸易内容,还可以分析双方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总起来说,由于都是经济增长迅速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同时有先进与落后两种特征,即商品种类高级化与实质的低层次并存。

所谓商品种类高级化是指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商品种类中自然资源及原料的比重在不断下降,而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在不断上升。

而所谓的实质上的低层次是指双方的贸易商品中半成品的比重较高。

从1995年~1999年,中国到东盟的总出口商品中,制成品的比重从%下降到%,而半成品的比重从上升到 %,在东盟到中国的总出口商品中,制成品的比重也在下降,从%变成%,半成品比重从%进一步增加到 %。

从中可以看出,在双方的贸易商品中,有一半以上是半成品,而且半成品的比重还在进一步增加。

再从各具体产业看,在1995 年,中国只有纤维产业及装置型产业出口商品的半成品比重超过50%,但到了1999年,初级产品产业、纤维产业、装置型产业、耐用消费品产业及生产资料产业的出口产品半成品比重均超过了50%。

东盟在1995年的除耐用消费品产业外,其他产业的半成品比重均超过了50%,有的还相当突出,如纤维产业的半成品比重竟然高达%。

尽管基数很高但到了1999年大多数产业的半成品比重还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这一现象可从双方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来加以解释,双方都是所谓的东亚雁型模式中最后的一环,在双方的经济发展中都大量接受了日本及其四小龙的投资,成为受这些国家支配的国际产业生产组装业务中的一环。

因此更多的为这些国家的跨国公司生产中间品,最后将这些中间品在跨国公司的调配下来出口到其他国家。

这样表现在双方的贸易出口中就是半成品的比重很高。

三、中国东盟贸易竞争的低水平性
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上,二者是竞争也是一个热门话题。

许多学者用不同的方法对双方的竞争关系进行了分析。

本文则从双方在主要出口市场上的产品重叠来进行分析的。

中国与东盟的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内在原因在于双方有着相似的资源禀赋、相似的历史背景,从而导致双方竞相采用相似的以外贸出口为特征的工业化策略,在发展过程中有均吸收了许多外国直接投资。

直接原因在于双方出口的产品种类很相似,同时主要出口市场重合,二者都以美、日、欧等为主,出口区
域都较窄。

表1考察了双方在整个世界市场及美国市场、日本市场、欧洲市场上出口居前十位的产品种类。

从表中可以发现,85类电机、电器设备、机器零件及84类核反应堆、锅炉、机器、机械器具机器零件都是双方的最主要出口产品,在各自出口中占有很高的比例,不论从整个世界看,还是从美国、日本、欧洲市场看均是如此。

其他产品的竞争相对于上两类则轻一些,如62类非针织或非钩编的服装、61类针织或钩编的服装、27类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蒸馏产品等。

主要出口商品的高度重叠,使得双方的竞争十分激烈。

但这些机电产品并不能被简单认为是高技术含量产品,如前所述,由于加工贸易的存在,这些产品真正的技术含量并不高,因此仍应该被认为是低技术含量的产品。

因此可以说,双方之间的激烈的竞争实际上是一种低技术含量产品的价格竞争,是一种低水平的竞争。

这种低水平竞争非但不能提高效率,反而会对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价格竞争首先导致出口产品价格下降,进而使得贸易条件恶化。

这又使得国内的效益下降,可用于科研、技术改造、产品创新的资金减少。

从而产品技术含量得不到提高,缺乏特色的问题也无法解决,最后为了扩大出口,不得不仍旧采用价格竞争的方式。

从而二者在国外市场的低水平竞争更加激烈,双方贸易条件都发生恶化。

不仅如此,如果一味采用价格竞争的手段,还会面临国外反倾销制裁的危险。

同时,在发达国家越来越高的绿色壁垒面前,如果不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即使不被反倾销制裁,也很难打入国外市场。

低水平的竞争只会使双方都遭受很大的损失,而不会对本国福利和竞争力产生促进作用。

竞争的越激烈,对双方的损害也就越大。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中国东盟间半成品的在总贸易中比重的不断上升和制成品比重的不断下降。

这反映出双方比较高的产业内贸易不是基于产品差异化而是源于双方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同一层次,在国际产业转移处于同一阶段。

其次,双方贸易在世界整体、美国、日本和欧洲的竞争商品种类,发现双方的竞争商品结构与相互贸易结构及产业内贸易指数比较高的商品的结构非常类似。

这说明双方间的竞争仍然处于比较低的层次,而这种低层次的竞争导致了双方贸易条件的恶化。

从东亚发展模式看,传统的雁型模式一种垂直分工体制已不再适合各国的国情,逐渐被各国摈弃,逐步走向瓦解。

欧盟各国一体化市场的表明,建立在高水平横向分工基础上的市场扩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面对和国际分工新潮流,东亚区内分工模式有必要进行相应的转变。

这具有许多有利条件,但也有许多的困难。

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经济因素,也取决于各国的政治态度以
及美国等外来势力的政策。

参考文献:
1.高增杰主编.日本与东亚经济合作.世界知识出版社,20XX.
2.许心鹏,宋立刚.出口相似性与东亚发展模式.世界经济文汇,20XX,(5).
3.贾根良,梁正等.东亚模式的新格局.山西人民出版社,20XX.
4.强永昌.产业内贸易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