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免疫信号通路
应激颗粒和抗病毒先天性免疫

应激颗粒和抗病毒先天性免疫董路娜;孙英杰;郑航;胡桂学;丁铲【摘要】In the course of virus infection, virus genome and protein produced by virus replication initiate innate immunity signaling pathway, leading to interferon secretion and interferon stimulate gene expression and ultimately establish an antiviral state. Meanwhile, virus infection also induced stress granule (SG) containing ribonucleoprotein, RNA binding protein and eukaryotic initiated factors, etc. Innate immunity and SG are both cellular antiviral response. Correspondingly, virus promotes its own replication through inhibit SG forma-tion and innate immunity. SG contains RNA binding protein and a series of virus or host RNA, while the molecular associated to innate immunity such as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also specifically recognize virus RNA, indicating their close relationship. This review will focus on the strategies how SG and innate immunity collaboratively exert antiviral function.%病毒感染哺乳动物细胞过程中,病毒复制产生的基因组或病毒蛋白激活先天性免疫信号通路后,产生干扰素的同时诱导干扰素下游基因表达,促进细胞的抗病毒反应。
COVID-19发病机制中的先天免疫通路

COVID-19发病机制中的先天免疫通路抽象的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是一种以先天免疫系统严重失调为特征的疾病。
这一知识来自对C0VID-19患者的大量单细胞组学研究,这些研究提供了有史以来最详细的人类疾病细胞图谱之一。
然而,我们才刚刚开始了解在C0VID-19中控制宿主防御和免疫病理学的先天免疫途径。
在这篇综述中,我们讨论了对SARS-CoV-2和宿主衍生分子如何激活特定模式识别受体以引发保护性干扰素反应和病理细胞因子反应的新认识,特别关注肺部的急性感染和关键的肺部病理生理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0VID-19):新冠肺炎(COVID-19):C0VID-19o此外,我们讨论了这些途径如何受到病毒-宿主相互作用和宿主压力感应途径的调节。
对疾病机制的深入了解可能会发现治疗C0VID-19和其他新兴病毒感染的特定分子靶点。
此外,它将揭示有益保护与引起免疫反应的病理疾病之间的良好平衡。
介绍肺和气道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重要交换,也是微生物感染的主要入口(图,A)。
因此,它们代表了免疫检测和激活的主要位点。
因此,必须在气道中发挥有效和平衡的免疫机制。
尽管许多病毒宿主接触发生时没有临床症状或只有轻微疾病(/),但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非常生动地提醒我们病毒性气道感染如何导致高死亡率的肺炎,尤其是在老年人中(22)。
虽然从流感和其他呼吸道感染中已经知道过度炎症激活是病毒性肺炎发病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冠状病毒2(SARS-CoV-2)引起的关键COVID-19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揭示了以前未知的现象。
这是由于许多因素,包括病毒与宿主的特异性相互作用和宿主免疫反应的调节。
尽管关于COVID-19的第一波研究侧重于使用组学技术对患者材料中的表型进行细胞和分子描述,但我们现在开始看到更多数据,这些数据提供了有关细胞类型特异性分子途径和机制的更多信息,包括它们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
昆虫先天性免疫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昆虫先天性免疫信号通路研究进展摘要:昆虫体内形成了强大的免疫防御系统,其被各种微生物攻击时能依靠病原相关分子模式识别蛋白对感染进行区分和激活体内信号通路诱导如抗菌肽之类的效应分子。
昆虫体内控制先天性免疫的信号通路分别是:Toll通路、IMD 通路和JAS/STAT通路,这3条通路在信号传递过程中存在协作,并且,这些通路与脊椎动物体内某些通路存在惊人相似、在免疫调控通路方面存在共同的进化起源。
这揭示了先天性免疫在动物体内存在的普遍性和机体抵御病原感染的重要性。
关键词:先天性免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信号通路先天性免疫对于宿主防御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作用重大,目前已经知道的先天性免疫系统主要有以下几大类成分:细菌识别蛋白、抗菌多肽、丝氨酸蛋白酶、蛋白酶抑制剂、其他蛋白酶如酚氧化酶以及血淋巴调节蛋白。
在过去的数年里,人们主要以果蝇和蚊子作为昆虫模式开展了一系列研究,随着对昆虫免疫系统知识的迅速积累,人们发现昆虫体内存在3条控制机体免疫反应的通路:Toll通路、IMD通路和JAS/STAT通路。
这3条通路分别通过一系列蛋白裂解反应来影响昆虫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生长发育。
在此,我们结合自己的研究对昆虫先天免疫信号通路的组成、作用及与脊椎动物的相似性等方面作一综述,希望有助于对宿主防御病原微生物机制的理解。
1 病原相关分子的识别在微生物中存在一些与其生命活动所必须的保守结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它们在宿主中并不存在,是特异性激活先天性免疫系统的配体,信号通路中的跨膜蛋白Toll和IMD均不能直接识别这些分子.因此,信号通路只有在能特异性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的蛋白的参与才能被激活。
通过遗传学分析,人们鉴定了果蝇和硬蝇中存在一系列介导这种特异性识别的分子,细胞因子样的多肽spaezlae便是其中之一,果蝇基因组中有6种编码这种蛋白的基因,在其缺失时免疫攻毒不能激活果蝇内Toll信号通路和防御素的表达,spaezlae需要被一系列蛋白裂解酶切割成单体才能激活Toll通路。
NOD样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及其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223欢迎关注本刊公众号·综 述·《中国癌症杂志》2019年第29卷第3期 CHINA ONCOLOGY 2019 Vol.29 No.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770137)。
通信作者:陆维祺 E-mail:***********************.cn 先天性免疫应答是机体抗感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相对于适应性免疫应答来说具有出现早、应答发生速度快等特点。
其主要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和损伤相关的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 A M P s )。
其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 a t t e r 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1]来非特异地识别各种致病物质,PRR主要有以下两类受体:一类是位于细胞膜表面或内体膜上的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另一类是位于细胞质内的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nucleotide- 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NOD)样受体及视黄酸诱导基因(retinoic acid inducible gene,RIG )样受体。
TLR在抗感染与抗肿瘤方面的作用已经被广泛研究,近年来关于同属于PRR的NOD样受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介导的信号通路及其在抗微生物感染中的作用,而关于其与肿瘤关系的研究却很少。
NOD样受体可以分为NLRA、NLRB、NLRC、NLRP和NLRX 5个亚家族,其中NLRC和NLRP亚家族是NOD样受体主要的两种类型,而NOD1和NOD2是NLRC亚家族中的主要代表,也是NOD样受体中研究最多的2个成员[2],本文对NOD1和NOD2受体的分子组成、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及其与肿瘤关系的最新NOD样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及其与肿瘤 关系的研究进展林巧卫1,张 思2,陆维祺11.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上海 200032;2.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上海 200032[摘要]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 ,NOD )样受体是一类位于细胞质的模式识别受体,在先天性免疫应答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植物先天免疫研究进展

植物先天免疫研究进展摘要:植物缺乏循环免疫细胞和获得性免疫过程,通过大量先天免疫受体来识别异物分子。
植物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识别保守的病原体相关分子特征(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导致PAMP 触发的免疫(PAMP-triggered immunity,PTI),限制初始病原体入侵和复制。
然而,许多病原细菌利用三型分泌系统(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 ,T3SS)释放大量的效应因子抑制PTI信号传导以达到增强寄生的目的。
相应地,植物进化出NB- LRR免疫受体,特异识别在感染过程中注入植物细胞内的病原体效应因子,NB- LRR的激活导致效应因子触发的免疫(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ETI),作为植物免疫的第二道防线,产生超敏(hypersensitive reponse,HR)反应。
本文概述了病原体入侵植物的发病机制,并对植物先天免疫PTI和ETI做了简单比较,解释了病原菌与植物互作的共同进化过程。
关键词:PAMPs,PTI,效应因子,ETI前言高度多样的生态环境中生活着多种微生物,包括在土壤或水中独立生存的有机体,以及附着在生物膜甚至细胞间与宿主共生或依靠宿主生长而致病的微生物。
为了适应各个生态位的不同环境,微生物逐步演化形成了特殊的策略,使得它们能在植物的根、木质部或韧皮部导管、叶、花或果实中生存(1)。
此外,要适应植物的生活方式,病原体的传播也必须利用方法,例如,物理手段包括风力或水以应对固着生活的宿主植物。
农业上单一的耕作方式及集约化生产极大促进了病原体的传播和繁衍。
当然,植物防御也是多层次的,这意味着病原体要成功入侵植物必须打破重重障碍。
首先,植物存在物理屏障,如叶片角质层防止病原体进入植物组织,使病原体必须依靠主要的天然开口,如气孔、排水孔或伤口进入(1)。
免疫及炎症相关信号通路

免疫与炎症相关信号通路一、Jak/Stat Signaling:IL—6Receptor FamilyJak与Stat就是许多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存活与病原体抵抗信号通路中得关键部分、就有这样一个通路涉及到IL-6(gp130)受体家族,它帮助调节B细胞得分化,浆细胞生成与急性期反应。
细胞因子结合引起受体得二聚化同时激活受体结合得Jak蛋白,活化得Jak蛋白对受体与自身进行磷酸化。
这些磷酸化得位点成为带有SH2结构得Stat蛋白与接头蛋白得结合位置,接头蛋白将受体与MAP激酶,PI3激酶/Akt还有其她得通路联系在一起。
受体结合得Stat蛋白被Jak磷酸化后形成二聚体,转移进入细胞核调节目得基因得表达。
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分子(SOCS)家族得成员通过同源或异源得反馈减弱受体传递得信号。
Jak或Stat参与其她受体蛋白得信号传导,在下面Jak/Stat使用表格中有这方面得列举、研究人员已经发现Stat3与Stat5在一些实体肿瘤中被酪氨酸激酶而不就是Jaks组成性激活。
ﻫJAK/STAT途径介导细胞因子得效应,如促红细胞生成素,血小板生成素,G-CSF,这些细胞因子分别就是用于治疗贫血,血小板减少症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得蛋白质类药物。
该途径也通过干扰素介导信号通路,干扰素可以用来作为抗病毒与抗增殖剂、研究人员发现,失调得细胞因子信号有助于癌症得发生。
异常得IL—6得信号或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癌症,如前列腺癌与多发性骨髓瘤得发生。
Jak抑制剂目前正在多发性骨髓瘤模型中进行测试。
Stat3具有潜在促癌性(原癌基因),在许多癌症中持续得表达。
在一些癌细胞中,细胞因子信号传导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家族成员之间存在交流。
ﻫJak激活突变就是恶性血液病中主要得分子机制、研究人员已经在Jak2假激酶域中发现一个特有得体细胞突变(V617F),这个突变常常发生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与骨髓纤维化症患者。
TLR信号通路

Toll样受体(TLR)家族成员能识别保守的微生物结构,如细菌脂多糖(LPS)和病毒双链RNA,并且能够激活一些信号通路,引起抗微生物感染的免疫应答.所有的TLRs都能够激活MyD88依赖性的通路诱发炎症反应。
但是,不同个体的TLRs也能诱导只对特定微生物感染的免疫应答。
因此,TLRs既参与了先天性免疫又参与了获得性免疫.这些反应的机制和组成成分现在了解的还不是很清楚.已知TLRs在宿主防御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对它们激活通路的研究就变成了一个研究的焦点。
TLR家族是一个受体家族,参与免疫系统对微生物的识别。
TLRs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特定种类微生物的保守分子特征。
例如,革兰氏阴性细菌的脂多糖是TLR4配体,而双链RNA(病毒侵染过程中产生)是TLR3配体。
这个微生物识别系统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TLRs能够激活一些信号通路,这些信号通路对诱导特定微生物侵染产生的免疫应答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TLRs将微生物的识别与抗原递呈细胞、参与T淋巴细胞活化和引起获得性免疫的分化细胞的活化联系起来。
现在很热门的一个领域就是由TLRs诱导的信号通路。
尽管有一些通路在所有的TLRs中都是一样的,现在已知还是有不同个体的TLR家族成员刺激产生的信号通路以及基因表达模式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所有的TLRs激活一种共同的信号通路,最终引起NF—κB(核转录因子)、MAPKs(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ERK(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38和JNK(c-Jun N端激酶)活化[见TLR通路(2)和图1]。
与这个信号通路最接近的事件部分依赖于模式信号结构域的一系列相互反应。
其中的一个结构域就是TIR(Toll/IL—1受体)结构域,存在于所有TLRs和IL—1受体家族的胞内区.TIR结构域除控制TLRs之间的异源二聚化和同源二聚化外,还控制TLRs和含TIR结构域接头蛋白之间的结合.这种蛋白模式会让人联想起其它的信号通路,例如调亡和有丝分裂信号通路。
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生部硕士专业目录

院系所名称专业代码名称研究方向指导教师(005)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071005)微生物学(01)病原与宿主相互作用姜永强(005)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071005)微生物学(02)艾滋病治病机制李敬云(005)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071005)微生物学(03)病毒免疫学周育森(005)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071005)微生物学(04)胞内寄生菌致病机理宋立华(005)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071005)微生物学(05)艾滋病致病机制李林(005)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071005)微生物学(06)分子病毒学秦成峰(005)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071005)微生物学(07)微生物基因组学童贻刚(008)生物工程研究所(071005)微生物学(01)基因工程陈薇(008)生物工程研究所(071005)微生物学(02)基因工程于长明(008)生物工程研究所(071005)微生物学(03)生物技术药物和疫苗吴军(008)生物工程研究所(071005)微生物学(04)微生物代谢工程张惟材(008)生物工程研究所(071005)微生物学(05)生物技术药物与微生物代谢工程刘志敏(008)生物工程研究所(071005)微生物学(06)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王恒樑(008)生物工程研究所(071005)微生物学(07)生物技术药物徐俊杰(008)生物工程研究所(071005)微生物学(08)病原与宿主相互作用侯利华(008)生物工程研究所(071005)微生物学(09)微生物基因组改造方宏清(008)生物工程研究所(071005)微生物学(10)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朱力(010)疾病预防控制所(071005)微生物学(01)微生物感染机制韩黎(002)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071007)遗传学(01)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周钢桥(002)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071007)遗传学(02)DNA复制与损伤修复华卉(002)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071007)遗传学(03)肝癌等复杂疾病的遗传病因张红星院系所名称专业代码名称研究方向指导教师(003)基础医学研究所(071007)遗传学(01)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结构与功能徐东刚(008)生物工程研究所(071007)遗传学(01)分子遗传学曹诚(008)生物工程研究所(071007)遗传学(02)病原微生物及防控或基因表达调控黄培堂(008)生物工程研究所(071007)遗传学(03)表观遗传赵志虎(008)生物工程研究所(071007)遗传学(04)抗体工程与疫苗孙志伟(008)生物工程研究所(071007)遗传学(05)病原与宿主相互作用周晓巍(008)生物工程研究所(071007)遗传学(06)基因工程疫苗余云舟(008)生物工程研究所(071007)遗传学(07)病原微生物致病机制与免疫预防刘纯杰(008)生物工程研究所(071007)遗传学(08)先天性免疫信号通路钟辉(008)生物工程研究所(071007)遗传学(09)蛋白质降解刘萱(008)生物工程研究所(071007)遗传学(10)肿瘤发生发展叶棋浓(008)生物工程研究所(071007)遗传学(11)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及信号通路研究周建光(008)生物工程研究所(071007)遗传学(12)端粒结构、功能及其调控黄君健(008)生物工程研究所(071007)遗传学(13)肿瘤分子生物学胡宝成(008)生物工程研究所(071007)遗传学(14)发育与疾病的分子机理研究杨晓(008)生物工程研究所(071007)遗传学(15)转基因动物研究陈红星(008)生物工程研究所(071007)遗传学(16)基因的表达调控王友亮(008)生物工程研究所(071007)遗传学(17)血管发育与疾病的遗传调控兰雨(002)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071009)细胞生物学(01)肝脏再生分子调控机制崔春萍(003)基础医学研究所(071009)细胞生物学(01)神经损伤与修复研究刘少君(003)基础医学研究所(071009)细胞生物学(02)细胞增殖与死亡的调控机制研究于晓妉(008)生物工程研究所(071009)细胞生物学(01)动物细胞工程陈昭烈(016)生物医学分析中心(071009)细胞生物学(01)肿瘤细胞生长调控张学敏(016)生物医学分析中心(071009)细胞生物学(02)肿瘤信号转导调控周涛(016)生物医学分析中心(071009)细胞生物学(03)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信号转导机制李爱玲(016)生物医学分析中心(071009)细胞生物学(04)细胞周期调控与信号转导机制李慧艳(016)生物医学分析中心(071009)细胞生物学(05)肿瘤相关重要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及其调控机制夏晴(002)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1)DNA损伤与修复周平坤(002)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2)功能基因组与蛋白质组杨晓明(002)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3)功能基因组与蛋白质组葛常辉(002)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4)感染与免疫陈忠斌(002)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5)军事认知或神经科学或生物电磁学或转化医学张成岗(002)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6)细胞信号转导张令强(002)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7)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与功能王建(002)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8)DNA损伤细胞调控孙志贤(002)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9)蛋白质组学秦钧(002)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10)疾病蛋白质组学孙薇(002)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11)细胞信号转导田春艳(002)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12)蛋白质组学与系统生物学贺福初(002)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13)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徐平(002)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14)细胞增殖分化调控李长燕(002)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15)分子遗传学张普民(002)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16)肿瘤相关非编码RNA的结构与功能付汉江(002)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17)肝脏疾病调控分子机制研究杨俊涛(003)基础医学研究所(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1)非编码RNA结构与功能邵宁生(003)基础医学研究所(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2)核酸适配子的筛选和应用李少华(008)生物工程研究所(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1)生物活性多肽戴秋云(009)野战输血研究所(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1)休克发病机制或氧化应激损伤与血液代用品周虹(009)野战输血研究所(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2)血型与疾病季守平(023)空军总医院(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1)临床检验朱美财(002)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0710Z1)*生物信息学(01)生物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朱云平(002)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0710Z1)*生物信息学(02)计算系统生物学或药物信息学伯晓晨(002)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0710Z1)*生物信息学(03)生物大数据的知识挖掘李栋(002)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0710Z1)*生物信息学(04)表观基因组学舒文杰(003)基础医学研究所(0710Z1)*生物信息学(01)非编码RNA研究李伍举(003)基础医学研究所(0710Z1)*生物信息学(02)非编码RNA与宏基因组分析应晓敏(008)生物工程研究所(0710Z1)*生物信息学(01)病原微生物毒力机制与毒力进化梁龙(008)生物工程研究所(0710Z2)*生物安全(01)生物安全战略或生物灾害模拟与仿真郑涛(008)生物工程研究所(0710Z2)*生物安全(02)实验室生物安全陆兵(008)生物工程研究所(0710Z2)*生物安全(03)小分子DNA与抗感染免疫汪莉(008)生物工程研究所(0710Z2)*生物安全(04)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防控杨志新(011)军事兽医研究所(0710Z2)*生物安全(01)生物安全钱军(016)生物医学分析中心(0710Z2)*生物安全(01)气溶胶扩散、沉积与运输规律及危害评估孙振海(002)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082704)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01)辐射防护与辐射剂量学谢向东(002)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082704)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02)自由基与生物物理吴可(016)生物医学分析中心(082704)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01)环境影响评价于水(001)卫生勤务与医学情报研究所(083100)生物医学工程(01)卫勤信息化与生物医学大数据计算分析赵东升(003)基础医学研究所(083100)生物医学工程(01)组织工程与神经工程王常勇(007)卫生装备研究所(083100)生物医学工程(01)生物污染防控技术与装备祁建城(007)卫生装备研究所(083100)生物医学工程(02)生物材料应用研究田丰(007)卫生装备研究所(083100)生物医学工程(03)生物洁净技术与应用王政(007)卫生装备研究所(083100)生物医学工程(04)智能仪器吴太虎(007)卫生装备研究所(083100)生物医学工程(05)生物医用材料关静(007)卫生装备研究所(083100)生物医学工程(06)分离工程技术与装备刘红斌(007)卫生装备研究所(083100)生物医学工程(07)机电一体化刘志国(007)卫生装备研究所(083100)生物医学工程(08)生物医用材料武继民(007)卫生装备研究所(083100)生物医学工程(09)分离工程技术与装备朱孟府(009)野战输血研究所(083100)生物医学工程(01)生物医用与药用材料或药物代谢研究甘慧(017)实验仪器厂(083100)生物医学工程(01)智能化仪器梁晓会(020)总后勤部卫生部药品仪器检验所(083100)生物医学工程(01)药材保障技术与装备研究张庆勇(011)军事兽医研究所(090601)基础兽医学(01)病理学与比较医学夏志平(011)军事兽医研究所(090601)基础兽医学(02)分子病毒学万家余(011)军事兽医研究所(090602)预防兽医学(01)分子病毒学扈荣良(011)军事兽医研究所(090602)预防兽医学(02)分子病毒学夏咸柱(011)军事兽医研究所(090602)预防兽医学(03)分子病毒学金宁一(011)军事兽医研究所(090602)预防兽医学(04)分子病毒学涂长春(011)军事兽医研究所(090602)预防兽医学(05)分子病毒学杨松涛(011)军事兽医研究所(090602)预防兽医学(06)动物病毒学张守峰(011)军事兽医研究所(090602)预防兽医学(07)分子细菌学冯书章(011)军事兽医研究所(090602)预防兽医学(08)分子细菌学岳玉环(011)军事兽医研究所(090602)预防兽医学(09)分子细菌学张国利(011)军事兽医研究所(090602)预防兽医学(10)分子免疫学王兴龙(011)军事兽医研究所(090602)预防兽医学(11)寄生虫学刘全(011)军事兽医研究所(090602)预防兽医学(12)分子病毒学高玉伟(011)军事兽医研究所(090602)预防兽医学(13)动物病毒感染与免疫李昌(011)军事兽医研究所(090602)预防兽医学(14)分子病毒学李霄(011)军事兽医研究所(090602)预防兽医学(15)动物病毒学鲁会军(014)实验动物中心(090602)预防兽医学(01)实验动物学曾林(014)实验动物中心(090602)预防兽医学(02)实验动物学刘源(014)实验动物中心(090602)预防兽医学(03)实验动物学孙兆增(002)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100102)免疫学(01)免疫调节毛建平(002)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100102)免疫学(02)肝脏免疫调控唐丽(003)基础医学研究所(100102)免疫学(01)炎症性疾病的生物治疗张纪岩(003)基础医学研究所(100102)免疫学(02)治疗性疫苗与基因治疗于继云(003)基础医学研究所(100102)免疫学(03)炎症与肿瘤或应激与疾病郭宁(003)基础医学研究所(100102)免疫学(04)生物药物设计冯健男(003)基础医学研究所(100102)免疫学(05)免疫调控异常与疾病韩根成(003)基础医学研究所(100102)免疫学(06)免疫排斥与免疫应答肖鹤(003)基础医学研究所(100102)免疫学(07)免疫调控或基因工程抗体黎燕(003)基础医学研究所(100102)免疫学(08)炎症与肿瘤钱露(003)基础医学研究所(100102)免疫学(09)基因工程抗体吕明(003)基础医学研究所(100102)免疫学(10)微生物的感染与免疫杨光(009)野战输血研究所(100102)免疫学(01)输血医学与病毒免疫学詹林盛(009)野战输血研究所(100102)免疫学(02)生物制品及病毒安全性章金刚(009)野战输血研究所(100102)免疫学(03)蛋白质乙酰化调节及其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于群(012)附属医院(100102)免疫学(01)移植免疫奚永志(012)附属医院(100102)免疫学(02)输血免疫学王海平(016)生物医学分析中心(100102)免疫学(01)肿瘤细胞生长调控张学敏(022)海军总医院(100102)免疫学(01)基于抗体的免疫诊断和治疗郭建巍(005)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100103)病原生物学(01)媒介生物学和防治赵彤言(005)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100103)病原生物学(02)媒介生物学和防治李春晓(005)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100103)病原生物学(03)媒介生物学和防治孙毅(005)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100103)病原生物学(04)病毒的高通量筛查与检测方法的建立杨银辉(010)疾病预防控制所(100103)病原生物学(01)分子微生物学与抗感染免疫宋宏彬(002)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100104)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01)实验病理学彭瑞云(002)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100104)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02)实验病理学王德文(002)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100104)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03)肺损伤的机制和防治李杨(002)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100104)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04)电磁辐射生殖损伤及防护王水明(002)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100104)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05)化学生物学余祖胤(002)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100104)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06)再生医学吴祖泽(002)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100104)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07)干细胞与基因治疗王华(002)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100104)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08)激光医学与激光损伤防护杨在富(003)基础医学研究所(100104)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01)干细胞分化与调控张毅(003)基础医学研究所(100104)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02)细胞信号转导机制宋伦(003)基础医学研究所(100104)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03)表面调控干细胞的分化、功能及其临床应用江小霞(003)基础医学研究所(100104)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04)干细胞分化与调控毛宁(003)基础医学研究所(100104)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05)神经干细胞与损伤修复朱玲玲(003)基础医学研究所(100104)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06)肿瘤的早期诊断与发生机制房涛(003)基础医学研究所(100104)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07)心血管疾病的细胞分子基础钱令嘉(003)基础医学研究所(100104)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08)神经干细胞与神经发育范明(003)基础医学研究所(100104)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09)低氧损伤与修复吴丽颖(003)基础医学研究所(100104)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10)肿瘤信号转导施明(003)基础医学研究所(100104)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11)神经组织工程林秋霞(004)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100104)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01)心血管病理生理学汪海(006)毒物药物研究所(100104)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01)药物毒性病理学或急性肺损伤王和枚(009)野战输血研究所(100104)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01)休克发病机制与血液代用品赵莲(009)野战输血研究所(100104)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02)血小板的诱导与分化宫锋(002)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100106)放射医学(01)辐射损伤的基础或临床研究陈肖华(002)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1001Z1)*再生医学(01)干细胞与免疫治疗段海峰(009)野战输血研究所(1001Z1)*再生医学(01)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裴雪涛(009)野战输血研究所(1001Z1)*再生医学(02)干细胞发育调控岳文(009)野战输血研究所(1001Z1)*再生医学(03)干细胞、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王韫芳(009)野战输血研究所(1001Z1)*再生医学(04)干细胞与药物研发李艳华(012)附属医院(1001Z1)*再生医学(01)干细胞发育与治疗刘兵(012)附属医院(1001Z1)*再生医学(02)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吕双红(012)附属医院(100201)内科学(01)中毒救治与肾脏内科学王汉斌(012)附属医院(100201)内科学(02)急性肺损伤防治研究柏长青(012)附属医院(100201)内科学(03)细菌耐药机制与抗感染治疗李艳(012)附属医院(100201)内科学(04)血液病诊治及造血干细胞移植余长林(012)附属医院(100201)内科学(05)冠心病介入治疗张孝忠(012)附属医院(100201)内科学(06)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移植免疫胡亮钉(012)附属医院(100201)内科学(07)血液病诊治及造血干细胞移植郭梅(012)附属医院(100201)内科学(08)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陈虎(012)附属医院(100201)内科学(09)危重病急救张锡刚(012)附属医院(100201)内科学(10)中毒救治邱泽武(012)附属医院(100201)内科学(11)淋巴瘤的转化医学研究苏航(012)附属医院(100201)内科学(12)中毒救治何跃忠(024)武警总医院(100201)内科学(01)胃癌发病机制及其防治研究刘海峰(009)野战输血研究所(100208)临床检验诊断学(01)纳米技术与生物传感器王小慧(012)附属医院(100208)临床检验诊断学(01)免疫学诊断陈建魁(012)附属医院(100210)外科学(01)脑血管病段炼(012)附属医院(100210)外科学(02)脊柱转移瘤的外科介入刘蜀彬(012)附属医院(100210)外科学(03)泌尿生殖系恶性肿瘤综合治疗陈立军(021)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附属304医院(100210)外科学(01)肝胆胰微创外科技术谈景旺(012)附属医院(100214)肿瘤学(01)恶性肿瘤同期放化疗吴世凯(012)附属医院(100214)肿瘤学(02)肺癌的最佳预防策略王红(012)附属医院(100214)肿瘤学(03)肿瘤影像诊断及功能成像李功杰(012)附属医院(100214)肿瘤学(04)乳腺癌诊治临床与实验研究黄焰(012)附属医院(100214)肿瘤学(05)肿瘤细胞免疫治疗或靶向治疗张斌(012)附属医院(100214)肿瘤学(06)恶性肿瘤个体化综合治疗的分子机制和策略张伟京(012)附属医院(100214)肿瘤学(07)分子分型指导乳腺癌个体化治疗的研究江泽飞(012)附属医院(100214)肿瘤学(08)肺癌个体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刘晓晴(012)附属医院(100214)肿瘤学(09)消化系统肿瘤的个体化治疗徐建明(012)附属医院(100214)肿瘤学(10)妇科肿瘤卞丽红(012)附属医院(100214)肿瘤学(11)乳腺癌综合诊疗尉承泽(012)附属医院(100218)急诊医学(01)急性脑血管病樊双义(005)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01)传染病流行病学曹务春(005)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02)分子流行病学刘玮(005)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03)自然疫源性疾病张久松(005)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04)空间流行病学方立群(005)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05)自然疫源性疾病江佳富(010)疾病预防控制所(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01)医学消毒张文福(010)疾病预防控制所(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02)空间流行病学李承毅(010)疾病预防控制所(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03)传染病流行病学徐元勇(010)疾病预防控制所(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04)传染病流行病学王勇(018)研究生部(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01)遗传统计学与多因素实验设计胡良平(004)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10040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01)军事劳动效能测评关键技术马强(004)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10040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02)微生物检验与分子微生物学李君文(004)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10040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03)水消毒及分子机理研究尹静(004)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10040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04)水污染控制理论及饮用水净化新技术王景峰(004)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10040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05)微生物检测与分子生物学金敏(004)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10040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06)环境医学杨丹凤(004)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10040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07)环境毒理学林治卿(004)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100403)营养与食品卫生学(01)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宁保安(004)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100403)营养与食品卫生学(02)营养基因组学蒋与刚(004)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100403)营养与食品卫生学(03)食品安全风险监控技术研究高志贤(004)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100403)营养与食品卫生学(04)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周焕英(004)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100403)营养与食品卫生学(05)新型污染物毒性效应评价房彦军(002)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100405)卫生毒理学(01)DNA损伤与肿瘤发生吴德昌(006)毒物药物研究所(100405)卫生毒理学(01)药物安全性评价关勇彪(006)毒物药物研究所(100405)卫生毒理学(02)药物安全性评价吴纯启(006)毒物药物研究所(100405)卫生毒理学(03)药物毒理与新药安全性评价研究王全军(006)毒物药物研究所(100405)卫生毒理学(04)药物安全性评价丁日高(010)疾病预防控制所(100405)卫生毒理学(01)药物安全与食品安全彭双清(001)卫生勤务与医学情报研究所(100406)军事预防医学(01)科技情报与战略研究王磊(001)卫生勤务与医学情报研究所(100406)军事预防医学(02)军事生物技术情报王松俊(001)卫生勤务与医学情报研究所(100406)军事预防医学(03)军事医学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吴东(001)卫生勤务与医学情报研究所(100406)军事预防医学(04)科技评价或竞争情报吴曙霞(002)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100406)军事预防医学(01)辐射损伤防治药物研究刘超(002)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100406)军事预防医学(02)医学科研管理和战略发展研究甄蓓(002)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100406)军事预防医学(03)分子诊断新技术及应用陈苏红(003)基础医学研究所(100406)军事预防医学(01)特殊环境因素与军人健康吴奎武(005)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100406)军事预防医学(01)预防医学发展战略或微生物快速诊断史套兴(005)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100406)军事预防医学(02)军事预防医学端青(005)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100406)军事预防医学(03)空气传播感染疾病的防控机制及生物安全李劲松(005)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100406)军事预防医学(04)病原细菌基因组学宋亚军(005)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100406)军事预防医学(05)病原细菌功能基因组学崔玉军(005)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100406)军事预防医学(06)药物新剂型或抗感染药物王洪权(005)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100406)军事预防医学(07)病毒微生物感染与防治王慧(005)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100406)军事预防医学(08)病原细菌与毒素检测新技术王景林(005)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100406)军事预防医学(09)检测新技术与生物传感周蕾(005)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100406)军事预防医学(10)医学微生物与生物安全周冬生(005)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100406)军事预防医学(11)病原细菌功能基因组学杨瑞馥(005)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100406)军事预防医学(12)病原细菌治病机制研究杜宗敏(005)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100406)军事预防医学(13)病原细菌ncRNA调控与功能韩延平(005)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100406)军事预防医学(14)免疫保护机制王效义(005)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100406)军事预防医学(15)军事预防医学朱虹(005)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100406)军事预防医学(16)抗感染免疫王希良(006)毒物药物研究所(100406)军事预防医学(01)化学中毒皮肤医学防护钟玉绪(006)毒物药物研究所(100406)军事预防医学(02)化学中毒毒性学王永安(006)毒物药物研究所(100406)军事预防医学(03)防化医学丁日高(006)毒物药物研究所(100406)军事预防医学(04)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及科技预测与评估房彤宇(007)卫生装备研究所(100406)军事预防医学(01)组织工程与生物力学张西正(009)野战输血研究所(100406)军事预防医学(01)辐射损伤的医学救治与防护王东根(010)疾病预防控制所(100406)军事预防医学(01)分子流行病学孙岩松(010)疾病预防控制所(100406)军事预防医学(02)分子流行病学黄留玉(010)疾病预防控制所(100406)军事预防医学(03)分子微生物学陈泽良(010)疾病预防控制所(100406)军事预防医学(04)微生物免疫学贾雷立(010)疾病预防控制所(100406)军事预防医学(05)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袁静(010)疾病预防控制所(100406)军事预防医学(06)现场流行病学与公共卫生监测李申龙(010)疾病预防控制所(100406)军事预防医学(07)分子微生物学邱少富(010)疾病预防控制所(100406)军事预防医学(08)分子微生物学王玉飞(010)疾病预防控制所(100406)军事预防医学(09)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张传福(010)疾病预防控制所(100406)军事预防医学(10)卫生监督检测技术研究刘雪林(011)军事兽医研究所(100406)军事预防医学(01)疾病防控韩铁(012)附属医院(100406)军事预防医学(01)核化事故大批伤员的卫勤保障刘素刚(015)科技部(100406)军事预防医学(01)科技发展战略与科研管理徐天昊(015)科技部(100406)军事预防医学(02)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及科技预测与评估毛军文(015)科技部(100406)军事预防医学(03)科技评价方法及科技发展战略雷二庆(025)武警后勤学院(100406)军事预防医学(01)灾害救援医学救治技术侯世科(002)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100701)药物化学(01)新药设计与合成李庶心(002)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100701)药物化学(02)中草药有效成分研究董俊兴(002)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100701)药物化学(03)天然药物化学或生物技术药物化学张庆林(002)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100701)药物化学(04)中草药有效成分研究李彬。
MDA5在先天性免疫抗病毒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MDA5在先天性免疫抗病毒作用中的研究进展刘欢欢;谢丽君;邵志勇;高洪;严玉霖【摘要】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 (melanoma differentiation-associated gene-5,MDA5)是胞浆内核酸受体,与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相结合,特异性地识别较长的双链RNA,功能与视黄酸诱导表达基因Ⅰ (retinoic acid-inducude gene Ⅰ,RIG-Ⅰ)相似,通过自身级联激活和招募结构域(CARD)与接头蛋白CARD同源相互作用之后,与接头蛋白线粒体连接蛋白(MAVS)(也叫VISA、Cardif或IPS-1)结合,相互作用后会导致RIG-Ⅰ样受体(RLR)在内膜上重新定位,一边招募来TRAF2/TRAF6活化IKK激酶复合物,从而激活转录因子NF-κB;另一边招募来TRAF3和TBK1,从而促进IRF3的磷酸化激活,活化后的转录因子NF-κB及IRF会进入细胞核,共同协作促进Ⅰ型干扰素基因的表达.【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年(卷),期】2015(042)001【总页数】4页(P230-233)【关键词】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MDA5);接头蛋白;磷酸化;Ⅰ型干扰素【作者】刘欢欢;谢丽君;邵志勇;高洪;严玉霖【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昆明6502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41989年“先天免疫之父”Janeway提出假说,先天免疫系统中的细胞表面上具有一种特殊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能识别特殊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
免疫细胞的信号通路及其调节机制

免疫细胞的信号通路及其调节机制引言免疫系统作为人体防御外部病原体入侵的重要机制,依赖于免疫细胞的协同作用和信号通路的精确调节。
免疫细胞主要包括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多种类型,它们通过分子信号通路传递信息,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和功能,从而实现对外界病原体的有效清除。
本文将重点介绍免疫细胞的信号通路及其调节机制,旨在深入探讨免疫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调控机制。
免疫细胞的信号通路1. Toll样受体通路Toll样受体(TLR)是一类跨膜蛋白,广泛表达于免疫细胞表面,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TLR能够感知外界微生物的分子模式,并通过细胞内信号通路传递信息,诱导免疫细胞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
TLR信号通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识别外界微生物:TLR通过其结构域与特定的微生物分子模式相互作用,如TLR4与脂多糖结合,TLR9与CpG-DNA结合等。
•激活信号传导:TLR结合微生物分子模式后,与适配器蛋白相互作用,形成信号复合物。
这些适配器蛋白可以激活下游信号分子,如MyD88、TRIF等,从而引发细胞内信号传导。
•下游信号传导:TLR信号通过激活下游信号分子,如细胞内激酶IKK 和MAPK等,引发一系列信号传导级联反应。
最终,这些信号分子调控基因表达、细胞因子释放和免疫细胞的活化。
2. 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T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细胞类型,负责识别和杀伤感染的细胞和异常细胞。
T细胞受体(TCR)是T细胞表面的一类受体,能够与特定的抗原结合,并启动细胞内信号传导。
TCR信号通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抗原结合:TCR与抗原结合时,会发生结构变化,以便与其他信号分子相互作用。
•CD3复合物激活:TCR与CD3复合物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复合物。
这个复合物包括CD3ε、CD3δ、CD3γ和CD3ζ四个链的组合。
CD3复合物在细胞膜上形成信号复合物,激活细胞内的下游信号分子。
•下游信号传导:CD3复合物通过激活下游信号分子,如Lck、ZAP-70等,引发信号传导级联反应。
NOD样受体信号通路介导先天免疫反应

NOD样受体信号通路介导先天免疫反应一、先天免疫反应概述先天免疫是生物体抵抗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它不依赖于特定的抗原识别,而是通过一系列模式识别受体(PRRs)来识别病原体的共有分子模式。
NOD样受体(NLRs)是先天免疫系统中重要的一类PRRs,它们在细胞内识别病原体,激活下游信号通路,从而引发免疫反应。
NOD样受体信号通路在介导先天免疫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1 NOD样受体的发现与分类NOD样受体(NLRs)是一类含有NOD结构域的蛋白质,最初在植物中被发现,后来在哺乳动物中也发现了类似的分子。
NLRs根据其结构和功能可以分为几个亚家族,包括NOD1、NOD2、NLRP1-14等。
这些受体通过其NOD结构域识别病原体的特定分子模式,如细菌的肽聚糖、病毒的RNA等。
1.2 先天免疫反应的激活机制当病原体入侵宿主细胞时,NLRs能够识别并结合这些病原体的分子模式,从而激活下游的信号通路。
这一过程通常涉及NLRs的寡聚化和激活,进而触发炎症小体的形成和活化。
炎症小体是一种多蛋白复合体,它能够激活caspase酶,进而促进炎症因子的成熟和分泌。
二、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复杂多样,涉及多种信号分子和调控蛋白。
这些信号通路不仅能够激活炎症反应,还能够调节细胞死亡和免疫细胞的激活。
2.1 NOD样受体的激活与信号传导NLRs的激活通常需要病原体的直接或间接刺激。
例如,NOD1和NOD2能够识别细菌的肽聚糖片段,而NLRP3则能够响应多种炎症和应激信号。
一旦激活,NLRs会通过其NOD结构域发生寡聚化,形成炎症小体。
炎症小体的形成是NLRs 信号通路激活的关键步骤。
2.2 炎症小体的组装与活化炎症小体的组装涉及多个组分,包括NLRs、接头蛋白ASC(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a CARD)和caspase酶。
TLR信号通路

Toll样受体(TLR)家族成员能识别保守的微生物结构,如细菌脂多糖(LPS)和病毒双链RNA,并且能够激活一些信号通路,引起抗微生物感染的免疫应答。
所有的TLRs都能够激活MyD88依赖性的通路诱发炎症反应。
但是,不同个体的TLRs也能诱导只对特定微生物感染的免疫应答。
因此,TLRs既参与了先天性免疫又参与了获得性免疫。
这些反应的机制和组成成分现在了解的还不是很清楚。
已知TLRs在宿主防御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对它们激活通路的研究就变成了一个研究的焦点。
TLR家族是一个受体家族,参与免疫系统对微生物的识别。
TLRs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特定种类微生物的保守分子特征。
例如,革兰氏阴性细菌的脂多糖是TLR4配体,而双链RNA(病毒侵染过程中产生)是TLR3配体。
这个微生物识别系统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TLRs能够激活一些信号通路,这些信号通路对诱导特定微生物侵染产生的免疫应答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TLRs将微生物的识别与抗原递呈细胞、参与T淋巴细胞活化和引起获得性免疫的分化细胞的活化联系起来。
现在很热门的一个领域就是由TLRs诱导的信号通路。
尽管有一些通路在所有的TLRs中都是一样的,现在已知还是有不同个体的TLR家族成员刺激产生的信号通路以及基因表达模式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所有的TLRs激活一种共同的信号通路,最终引起NF-κB(核转录因子)、MAPKs(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ERK(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38和JNK(c-Jun N端激酶)活化[见TLR 通路(2)和图1]。
与这个信号通路最接近的事件部分依赖于模式信号结构域的一系列相互反应。
其中的一个结构域就是TIR( Toll/IL-1受体)结构域,存在于所有TLRs和IL-1受体家族的胞内区。
TIR结构域除控制TLRs之间的异源二聚化和同源二聚化外,还控制TLRs和含TIR结构域接头蛋白之间的结合。
这种蛋白模式会让人联想起其它的信号通路,例如调亡和有丝分裂信号通路。
免疫及炎症相关信号通路

免疫与炎症相关信号通路一、Jak/StatSignaling:IL-6Receptor FamilyJak与Stat就是许多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存活与病原体抵抗信号通路中得关键部分。
就有这样一个通路涉及到IL-6(gp130)受体家族,它帮助调节B细胞得分化,浆细胞生成与急性期反应.细胞因子结合引起受体得二聚化同时激活受体结合得Jak蛋白,活化得Jak蛋白对受体与自身进行磷酸化.这些磷酸化得位点成为带有SH2结构得Stat蛋白与接头蛋白得结合位置,接头蛋白将受体与MAP激酶,PI3激酶/Akt还有其她得通路联系在一起。
受体结合得Stat蛋白被Jak磷酸化后形成二聚体,转移进入细胞核调节目得基因得表达.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分子(SOCS)家族得成员通过同源或异源得反馈减弱受体传递得信号.Jak或Stat参与其她受体蛋白得信号传导,在下面Jak/Stat使用表格中有这方面得列举。
研究人员已经发现Sta t3与Stat5在一些实体肿瘤中被酪氨酸激酶而不就是Jaks组成性激活。
JAK/STAT途径介导细胞因子得效应,如促红细胞生成素,血小板生成素,G-CSF,这些细胞因子分别就是用于治疗贫血,血小板减少症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得蛋白质类药物。
该途径也通过干扰素介导信号通路,干扰素可以用来作为抗病毒与抗增殖剂。
研究人员发现,失调得细胞因子信号有助于癌症得发生。
异常得IL—6得信号或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癌症,如前列腺癌与多发性骨髓瘤得发生.Jak抑制剂目前正在多发性骨髓瘤模型中进行测试。
Stat3具有潜在促癌性(原癌基因),在许多癌症中持续得表达。
在一些癌细胞中,细胞因子信号传导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家族成员之间存在交流。
Jak激活突变就是恶性血液病中主要得分子机制.研究人员已经在Jak 2假激酶域中发现一个特有得体细胞突变(V617F),这个突变常常发生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与骨髓纤维化症患者。
先天免疫系统的信号转导与调控

先天免疫系统的信号转导与调控先天免疫系统是机体最早响应外部病原体入侵的防御系统,能够主要通过白细胞识别和清除病原体,为后期获得性免疫做准备。
先天免疫系统包括多种细胞和分子,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信号转导的调控。
本文将从信号传导途径和调控角度出发,探讨先天免疫系统信号转导和调控的相关内容。
一、信号传导途径信号传导途径是先天免疫系统中的一环。
信号通常从膜表面的受体开始,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反应层层递进,最终触发抵御生物入侵的机制。
先天免疫系统信号传导途径中主要有以下几种通路:1. Toll样受体(TLR)通路Toll样受体(TLR)是一种能识别病原菌成分的膜分子受体,是先天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TLR受到诱导生物的刺激后,会产生信号传导,进而触发免疫细胞进行反应。
这个通路包括多个下游信号分子,如MyD88、TRIF等。
2. 编码核结合因子的匹配样受体(NLRs)通路编码核结合因子的匹配样受体(NLRs)是宿主先天免疫的另一个关键组成部分。
相比于TLR通路,NLRs通路另一端的路径更短,直接调控了炎症小体的形成。
可是,两条先天免疫传导途径调节感染免疫反应发挥着不可缺少的角色。
3.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通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通路是另一个重要的先天免疫信号通路。
当细胞表面的EGFR受到激活性分子的刺激后,会进一步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
再根据前面的途径,通过适当的反应和调节,就能够进一步发挥免疫防御的作用。
二、信号转导调控除了信号的传递途径,信号转导调控也是促进先天免疫的另一个关键点。
在先天免疫中,很多细胞和分子需要紧密地协同工作,互相作用并从中受益。
因此,如何进行信号转导调控就显得非常重要。
1. 磷酸酰化调控磷酸酰化是一种很常见的蛋白质调控方式,其通过添加一个磷酸基团来改变蛋白质的活性状态。
对于信号转导途径来说,磷酸酰化调控是至关重要的。
其可以改变各种细胞、分子的活性状态,进而影响信号转导的过程。
天然免疫中DNA感受系统的cGAS-STING信号通路及其生物学功能概述

・2・生物学教学2021年(第46卷)第2期天然免疫中DNA感受系统的cGAS'"#%信号通路及其生物学功能概述申东亮1周溪#'*(1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汉430072;2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武汉430071)摘要免疫过程中的DNA感受系统的环磷酸鸟昔-腺苷合成酶(cGAS)-干扰素激活基因(STING)是能够感受DNA的信号通路,在免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响应及调控作用。
本文概述了cGAS-STNG信号通路的研究成果,具体展现cGAS-STNG信号通路在天然免疫中的生物学功能,并且展望了该信号通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天然免疫免疫调节DNA感受系统cGAS-STING信号通路人体的免疫应答分为天然免疫(亦称先天免疫或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亦称适应性免疫)。
免疫事件所涉及的分子机制的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学的热点%所有生命科学现象都可以在细胞和分子层面寻找答案,免疫学研究也不例外。
免疫过程中的DNA感受系统的环磷酸鸟苷-腺苷合成酶(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adenosine monophosphate synthase,cGAS)—干扰素激活基因(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ee,STING)信号通路是近十年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本文概述天然免疫中DNA感受系统的cGAS-STNG信号通路及其生物学功能,并且展望该信号通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DNA是生物的遗传信息载体,但是其生物学意义不仅限于编码基因。
事实上,DNA也是病原体入侵细胞的重要信号分子,因为病毒和细菌的入侵都会为细胞内环境引入外源的DNA分子。
细胞质中游离的DNA片段以及核苷酸衍生物是细胞中的危险信号,游离的DNA、RNA以及环二核苷酸(cyclic dicucleotides, CDN)都属于病原相关分子成分(pathooen-associated moleculao pattemo)'1(%cGAS是一种DNA感受器蛋白,在细胞内监控游离的DNA%cGAS下游的STING则是cGAS-STNG通路的关键因素,STING的蛋白产物会进一步活化转录因子,并开启相关的免疫基因的表达'2,3(%cGAS-STNG通路所涉及的细胞学功能多种多样,最直接的效应是开启干扰素相关基因表达,参与抗病毒天然免疫以及炎症反应、细胞自噬等事件%值得一提的是,武汉大学的舒红兵、北京大学的蒋争凡都是STING蛋白的最早发现者之一,华人学者陈志坚在cGAS研究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科学成果%1cGAS-STING信号通路1.1胞质DNA激活cGAS cGAS包含两个DNA结合结构域,以及一个核苷酸转移酶结构域⑷%cGAS会被双链DNA激活,但是与DNA的序列特异性无关[2]% cGAS-DNA复合物的晶体结构显示,cGAS是与dsDNA的糖骨架结合,而不是与碱基结合,这就说明cGAS的激活过程不需要任何碱基序列的特异性[5'6]%实验证实,单链DNA也可以激活cGAS,它被激活后的形状等同于Y型结构,并且可以形成内部双螺旋和外延结构[7]%被紫外线照射而发生氧化的DNA并不会增强或者减弱其与cGAS结合活化的能力,但是被氧化的DNA对细胞内的DNA酶会产生更强的抗性,可以在细胞质存在更长时间,更有利于cGAS进一步转导胞内信号[8]%值得关注的是,在体外实验中,大约15bp的短链DNA足以结合并且激活cGAS,但是体内实验却需要更长的DNA才能达到激活效果%针对这一现象,Chen[4]等认为这可能是因为细胞溶胶中存在大量核酸酶,而且其他的胞内调控因子可能对此起到了一定的干扰作用%1.2cGAMP的第二信使作用陈志坚团队[3]在2012年首次发现哺乳动物细胞提取物中存在环鸟苷酸-腺苷酸(cyclic GMP-AMP,cGAMP)%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连用等方法,研究人员确定了cGAMP是cGAS的催化产物(底物是ATP和GTP),且小分子cGAMP直接结合并活化了STING蛋白,从而明晰了 DNA-cGAS-cGAMP-STNG这一信号传导轴线%该发现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首先,提示cGAMP实际上是一种全新的内源“第二信使”,而且由于它在不同的物种广泛存在,故具有普遍性;其次,与其他信号通路一样,第二信使的动态调节十分关键,体现在:①细胞内cGAMP的相对含量不仅受到cGAS的调控,而且与cGAMP的分 解灭活密切相关(例如,Li等[M]证实细胞内源的酶可以精准下调cGAMP的含量);②细胞内cGAMP作为小分子第二信使可以在细胞之间通过间隙连接快速转移并扩散[10],甚至cGAMP可以被包裹进某些病毒颗粒内部,并随着病毒扩散到新的细胞而发挥诱导干扰素抵抗病毒的作用,有助于被病毒感染的细胞迅速响应胁迫[11,12]%1.3STING蛋白的激活、二聚化以及基因表达调控Zhong等[13]、Sun等[14]&Ishikawa等[15]各自独立地依靠报告基因筛查系统鉴定了可以激活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的上游接头蛋白STING。
免疫及炎症相关信号通路

免疫及炎症相关信号通路免疫与炎症相关信号通路⼀、Jak/StatSignaling:IL-6Receptor FamilyJak与Stat就是许多调节细胞⽣长、分化、存活与病原体抵抗信号通路中得关键部分。
就有这样⼀个通路涉及到IL-6(gp130)受体家族,它帮助调节B细胞得分化,浆细胞⽣成与急性期反应.细胞因⼦结合引起受体得⼆聚化同时激活受体结合得Jak蛋⽩,活化得Jak蛋⽩对受体与⾃⾝进⾏磷酸化.这些磷酸化得位点成为带有SH2结构得Stat蛋⽩与接头蛋⽩得结合位置,接头蛋⽩将受体与MAP激酶,PI3激酶/Akt还有其她得通路联系在⼀起。
受体结合得Stat蛋⽩被Jak磷酸化后形成⼆聚体,转移进⼊细胞核调节⽬得基因得表达.细胞因⼦信号传导抑制分⼦(SOCS)家族得成员通过同源或异源得反馈减弱受体传递得信号.Jak 或Stat参与其她受体蛋⽩得信号传导,在下⾯Jak/Stat使⽤表格中有这⽅⾯得列举。
研究⼈员已经发现Sta t3与Stat5在⼀些实体肿瘤中被酪氨酸激酶⽽不就是Jaks组成性激活。
JAK/STAT途径介导细胞因⼦得效应,如促红细胞⽣成素,⾎⼩板⽣成素,G-CSF,这些细胞因⼦分别就是⽤于治疗贫⾎,⾎⼩板减少症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得蛋⽩质类药物。
该途径也通过⼲扰素介导信号通路,⼲扰素可以⽤来作为抗病毒与抗增殖剂。
研究⼈员发现,失调得细胞因⼦信号有助于癌症得发⽣。
异常得IL—6得信号或导致⾃⾝免疫性疾病,炎症,癌症,如前列腺癌与多发性⾻髓瘤得发⽣.Jak抑制剂⽬前正在多发性⾻髓瘤模型中进⾏测试。
Stat3具有潜在促癌性(原癌基因),在许多癌症中持续得表达。
在⼀些癌细胞中,细胞因⼦信号传导与表⽪⽣长因⼦受体(EGFR)家族成员之间存在交流。
Jak激活突变就是恶性⾎液病中主要得分⼦机制.研究⼈员已经在Jak 2假激酶域中发现⼀个特有得体细胞突变(V617F),这个突变常常发⽣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板增多症与⾻髓纤维化症患者。
先天性免疫信号通路

.
4
防御素的结构及其杀菌机制
.
5
2)溶菌酶
一种专门作用于致病微生物细胞壁的水解酶。它能有效地水解细 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其水解位点是N-乙酰胞壁酸(NAM)的1位碳 原子和N-乙酰葡萄糖胺(NAG)的4位碳原子间的β-1,4糖苷键, 结果使细菌细胞壁变得松弛,失去对细菌的保护作用,最后细菌溶解 死亡。
.
18
二、TLRs的活化和信号传导
.
19
.
20
三、NLRs的活化和信号传导
.
21
Hale Waihona Puke 四、RLRs的活化和信号传导
.
22
五、CLR受体的信号传导
C 型凝集素受体(CLR)是模式识别受体中一类重要的家族,具有一个或多 个C 型凝集素样结构域(C-type lectin-like domains,CTLDs),也即位于C 型凝集素受体上,含有序列同源的碳水化合物识别域(carbohydrate recognition domain, CRD)。
细胞因子局部效应全身效应il1激活血管内皮细胞淋巴细胞加速效应细胞穿越血管引起局部组织损伤发热产生il6tnf激活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血管通透性更多的ig补体和细胞进入组织发热动员代谢产物引起休克激活的巨噬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及其效应更多的igg补体和细胞进入组织休克il6激活淋巴细胞增加抗体产量发热诱导产生急性期蛋白il8作为趋化因子将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t细胞招募至炎症部位il12激活nk细胞诱导cd4t细胞分化成th1细胞4
视黄酸诱导基因(retinoic acid inducible gene-1,RIG-1)
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分子(MDA-5) 都有CARD(胱天蛋白酶招募结构域)
NF-κB信号通路在鱼类先天性免疫中的作用

NF-κB信号通路在鱼类先天性免疫中的作用杨冰贞;张民;王克坚【摘要】NF-κB(nuclear factor κB)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核转录因子.经不同刺激信号激活后,参与多种免疫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对鱼类先天性免疫调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鱼类NF-κB的结构、功能及其信号传导途径进行概述,并对NF-κB 信号通路在鱼类先天性免疫调节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期刊名称】《生物技术通报》【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7页(P46-52)【关键词】NF-κB信号通路;鱼类;先天性免疫【作者】杨冰贞;张民;王克坚【作者单位】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361102;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361102;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361102【正文语种】中文核转录因子NF-κB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内的重要调节蛋白,是免疫系统机制的活化剂[1],在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后,通过依赖MyD88或TRIF信号传导通路,转录因子NF-κB被诱导激活,从而启动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而抵御病原的入侵。
许多研究表明,它可以被细胞因子(如TNF、IL-1)、细菌、病毒、免疫刺激剂等多种刺激物及紫外线所激活。
鱼类兼具先天性与获得性免疫,但获得性免疫应答效率低且发生相对滞后,因此先天性免疫在鱼类免疫防御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鱼类先天性免疫调控机制研究逐渐成为热点。
鱼类NF-κB调控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其信号通路中的免疫相关基因及具体的调控机制研究尚不深入。
免疫系统识别抗原并通过NF-κB传递信息,使得这个可诱导转录因子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NF-κB是一种从昆虫到人类,进化上保守的核转录因子[2]。
在许多物种中都发现了NF-κB活化的信号通路和NF-κB介导的免疫功能。
哺乳动物中已经鉴定了NF-κB家族5个成员:RelA、RelB、c-Rel、p105/p50(NF-κB1)和p100/p52(NF-κB2)[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病毒感染与线粒体通路
三、ROS与抗病毒
第六节 细胞自噬的抗病毒作用
一、细胞自噬概述 在其过程中,底物蛋白被一种双层膜的 结构(粗面内质网的无核糖体附着区脱落 的双层膜)包裹后形成直径约400~900纳米 大小的自噬小泡(autophagosome),接着 自噬小泡的外膜与溶酶体膜或者液泡膜融 合,释放包裹底物蛋白的泡状结构到溶酶 体或者液泡中,并最终在一系列水解酶的 作用下将其降解的过程。
宿主先天性免疫机制及其抗病 毒免疫
王晓杜 浙江农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Toll-like受体信号通路 第三节 干扰素通路 第四节 细胞凋亡在抗病毒免疫中的作用 第五节 线粒体在抗病毒免疫中的作用 第六节 细胞自噬在免疫中的作用
第一节 概 述
一、先天性免疫 产生于系统发育的早期和出现在宿主抗 感染应答的初始阶段,以抗原非特异方式 识别和清除各种病原体,执行免疫功能的 机体防御机制。
细胞因子促进局部炎症发生,趋化因子募集淋巴细胞到炎症部位。
激活的巨噬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及其效应
细胞因子 IL-1 TNF-α IL-6 IL-8 IL-12 局部效应 激活血管内皮细胞、淋巴细胞,加速效 应细胞穿越血管,引起局部组织损伤 激活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血管通透性, 更多的IgG、补体和细胞进入组织 激活淋巴细胞,增加抗体产量 作为趋化因子将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 细胞和T细胞招募至炎症部位 激活NK细胞,诱导CD4T细胞分化成 Th1细胞 全身效应 发热,产生IL-6 发热,动员代谢产物,引起 休克 发热,诱导产生急性期蛋白
二、细胞自噬信号通路
三、细胞自噬与病毒复制
4. 胞内的杀菌物质 1)活性氧中间体对病原体的杀菌作用 2)氧依赖性杀菌途径 3)一氧化氮相关杀菌途径
5. 参与固有免疫的细胞 1)中性粒细胞 2)单核/巨噬细胞 3)NK细胞 4)NKT细胞 5)γδ T细胞 6)B1细胞
三、病原体相关模式分子
1.病原体抗原具有的特点
进化距离远,抗原性强 抗原结构简单,激发先天性免疫 的成分单一。
1. 病原体引起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2. Toll-like受体的结构
1)TLRs的结构 胞外的亮氨酸重复序列(LRR) 胞内的TIR结构域(TIR,Toll/IL-1 receptor) 2)NLR的结构 N端为LRR,中段为NACHT,C端为CARD或PYD 3)RIG-1样受体 视黄酸诱导基因(retinoic acid inducible gene-1,RIG-1) 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分子(MDA-5) NACHT即NAIP(神经元凋亡抑制蛋白) 都有CARD(胱天蛋白酶招募结构域) CⅡTAⅡ(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反式 转录激活因子)、HETE和TP1(端粒酶 相关蛋白-1).
3. Toll-like受体的分布
1)TLRs的分布 表达于各种免疫细胞(Mφ,DC,B细胞和T细胞),也在 成纤维细胞和上皮细胞中表达,并受到病原体的调控。 2)NLR的分布 表达于成人组织细胞,髓源性细胞,特别是巨噬细胞、中 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和上皮来源的小肠帕内特细胞等。 3)RIG-1的分布 表达于各种病毒感染的细胞。
抗感染 清除体内有害成分 自身免疫 移植排斥
二、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效应分子和细胞 1.抗菌蛋白和抗菌肽 1)防御素
29-35aa组成的阳离子肽,借助2-3个二硫键形成的由 α-螺旋、β-片层和肽环组成的三维立体结构。 抗菌谱:很广,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 菌等。也可抑制真菌、囊膜病毒等。 作用机理:破坏细菌细胞壁;抑制胞内DNA、RNA和蛋白 质合成,激发抗菌酶。
防御素的结构及其杀菌机制
2)溶菌酶
一种专门作用于致病微生物细胞壁的水解酶。它能有效地水解细 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其水解位点是N-乙酰胞壁酸(NAM)的1位碳 原子和N-乙酰葡萄糖胺(NAG)的4位碳原子间的β-1,4糖苷键, 结果使细菌细胞壁变得松弛,失去对细菌的保护作用,最后细菌溶解 死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其他的抗菌蛋白和抗菌肽
Ⅰ型干扰素:IFN-α、β
Ⅱ型干扰素:IFN-γ
功能:抗病毒、免疫调节作用。
二、干扰素的产生机制
三、干扰素的信号传导
四、抗病毒蛋白的作用 Mx、OAS、ADAR-1、PKR、ISG15
第四节 细胞凋亡在抗病毒免疫中的 作用
一、细胞凋亡 形态学变化:细胞体积缩小,连接消失, 与周围的细胞脱离,然后是细胞质密度增加, 线粒体膜电位消失,通透性改变,释放细胞 色素C到胞浆,核质浓缩,核膜核仁破碎, DNA降解成为约180bp-200bp片段;胞膜有 小泡状形成,膜内侧磷脂酰丝氨酸外翻到膜 表面,胞膜结构仍然完整,最终可将凋亡细 胞遗骸分割包裹为几个凋亡小体,无内容物 外溢,因此不引起周围的炎症反应,凋亡小 体可迅速被周围专职或非专职吞噬细胞吞噬。
二、TLRs的活化和信号传导
三、NLRs的活化和信号传导
四、RLRs的活化和信号传导
五、CLR受体的信号传导
C 型凝集素受体(CLR)是模式识别受体中一类重要的家族,具有一个或多 个C 型凝集素样结构域(C-type lectin-like domains,CTLDs),也即位于C 型凝集素受体上,含有序列同源的碳水化合物识别域(carbohydrate recognition domain, CRD)。
杀菌肽又名天蚕素,其杀菌为破坏G+的外膜和G-的内膜。 天蚕抗菌肽,可抑制G-分裂时外膜蛋白的合成。 其他抗菌活性物质:cathelicidin、protegrin、granulysin、histatin等。
2. 补体 1)介导炎症反应 2)调理作用 3)杀伤作用 4)补体受体介导的吞噬等作用
3. 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
4. 模式识别受体 1)甘露糖受体
2)清道夫受体
3)N-甲酰甲硫氨酰肽受体 4)Toll样受体和其他相关的胞质模式识别受 体
第二节 Toll-like受体信号通路
一、Toll-like受体的概述 二、TLR的信号通路 三、NOD样受体信号通路 四、RIG-I样受体信号通路
一、Toll-like受体的概述
配体为真菌的β-葡聚糖
六、NF-κB信号通路
NF-κB信号通路是最重要的转录调控因子,调控细胞的多种基因表达,与细胞的 增殖、免疫应答、炎症反应有关。
第三节 干扰素通路
一、干扰素的概述
干扰素是1957年英国科学家Isaacs和Lindenmann在研究病毒干扰 现象时发现的。所谓病毒干扰现象就是一种病毒感染某个细胞后能够 干扰随后的其它病毒对该细胞的感染。最初,科学家们把灭活的流感 病毒接种于鸡胚细胞内,结果发现这些细胞可以分泌一种可溶性物质 来抑制和干扰流感病毒的复制,所以将这种物质命名为干扰素(IFN)。
2. 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
病原体赖以生存,变化较少的抗 原成分,统称为PAMP。 种类:以糖类和脂类为主的细菌细胞壁 成分(LPS);病毒产物(单链或双 链RNA)及细菌核成分。
3. 体液中的模式识别分子
1)五聚体蛋白 识别磷酸胆碱和G-的外膜蛋白 调理素和激活补体 2)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 识别D-甘露糖、L-岩藻糖和N-乙酰氨基 葡萄糖 激活补体经典途径 3)脂多糖识别蛋白 抗菌/通透性增强蛋白(BPI)和脂多糖结合蛋白 (LBP) 4)识别糖类的预存抗体 IgM针对TI抗原,由B1细胞和抗TI抗体执行。
二、细胞凋亡的信号通路
• 内源性 • 外源性
三、细胞凋亡与病毒
• 凋亡细胞内资源枯竭限制病毒的复制 • 凋亡促进细胞裂解有利于病毒复制
p53与病毒复制
p53抗病毒作用 p53通过促进凋亡抑制病毒复制
第五节 线粒体抗病毒信号通路
一、线粒体与先天性免疫
线粒体是细胞有氧代谢产生能量的主要场所。 线粒体在细胞内的Ca2+稳态、信号转导以及细胞凋亡方面 发挥着重要作用。 线粒体也参与氨基酸、核酸、脂类等重要生物分子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