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6猫》第二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三妹是最喜欢猫的,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
有一次,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
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的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
三妹想着种种方法逗它,它都不理会。
我们都很替它忧郁。
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显得不相称,它只是毫无生意的,懒惰的,郁闷的躺着。
有一天中午,我从编译所回来,三妹很难过的说道:“哥哥,小猫死了!”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隔了几天,二妹从虹口舅舅家里回来,她道,舅舅那里有三四只小猫,很有趣,正要送给人家。
三妹便怂恿着她去拿一只来。
礼拜天,母亲回来了,却带了一只浑身*的小猫同来。
立刻三妹一部分的注意,又被这只*小猫吸引去了。
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
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得好几次。
每次总要寻找了一回,方才寻到。
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我回家吃中饭,总看见它坐在铁门外边,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地跑进去了。
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
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第16课《猫》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梳理文章结构2.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3.认识不公正的待遇正是遭受不幸的根源,培养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认识不公正的待遇正是遭受不幸的根源,培养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华师大东门100米处有着这样的两只猫,它们是流浪猫。
它们因为原来的主人毕业、不想喂养,而只能在校园中流浪。
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
那他是怎样来描述三只小猫的呢?在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又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和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二)目标展示1.了解作家作品,梳理文章结构2.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3.认识不公正的待遇正是遭受不幸的根源,培养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
4.他们的结局如何?(三)预习检查、知人论世1.走进作者— 1 —(1)基本信息:郑振铎,现代作家、学者。
福建长乐人(2)主要经历:1920年底,与茅盾、叶圣陶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3)文学地位: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
(4)代表作品:《取火者的逮捕》《欧行日记》《海燕》等。
2.背景介绍本文选自《郑振铎选集》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受五四运动前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的影响,郑振铎很早就树立了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人生态度。
《猫》这篇作品,正是他这种人生态度的真实反映。
3.字音忧郁污涩怅然蜷伏惩戒凝望诅骂怂恿叮嘱(四)整体感知、自主学习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
默读课文,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并填写思考探究的第一题的表格。
(1)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2)这几只猫的外形,性格各有什么特点?(3)在家中的有什么样的地位?(4)这几只猫的结局怎样?— 2 —来历外貌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对我的影响第一次:花白猫(1—2)从隔壁要来的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班海精品】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6.猫 第2课时 》【优质教案】
【班海精品】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6.猫第2课时》【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这一课,主要讲述了作者通过对家猫的观察,描绘了猫的性格特点和生活习性。
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充满对动物的关爱之情。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朗读和理解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并能够体会作者对动物的爱心和善待生命的态度。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动物题材的课文比较感兴趣。
但部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对一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有所欠缺,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可能对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情感的方式还不够熟悉,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动物的爱心和善待生命的态度,培养自己的关爱动物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与同学和教师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稿、相关背景资料、教学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阅读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简要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对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理解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郑振铎《猫》教案
第16课《猫》教案教材分析:《猫》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属于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人与动物”。
意在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他们所象征的可贵精神。
《猫》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家三次养猫的经历,着重讲述了“我”由于武断冤枉致死了最后一只“丑猫”,在无法弥补自己的过错之后,陷入自责之中。
学习本篇文章,除了学习作者郑振铎先生首尾呼应、对比鲜明、巧设伏笔的写作方法之外,更是去感受郑振铎先生对小动物及其所影射的小人物的同情与关爱之情,思索人与动物应平等的相处之道。
学情分析:707班的学生在经历了大半学期的学习之后,对理解文章大意的方法、赏析文章的方法都有所掌握。
但是在阅读本文的速度、赏析本文的准确性以及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上还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我设计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三只猫的外形特征、性格特点、在家中的地位和最后的结局,即以此梳理文章的整体脉络。
2、理解为何作者着重写第三只猫?领悟作者对小动物及其所影射的小人物的同情与关爱之情。
3、掌握作者首尾呼应、鲜明对比和巧设伏笔的散文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三只猫的外形特征、性格特点、在家中的地位和最后的结局,即以此梳理文章的整体脉络难点:领悟作者对小动物及其所影射的小人物的同情与关爱之情。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3、圈点勾画法4、启发讲解法教学用具: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第一二只猫的外形特征、性格特点、在家的地位和最后的结局2、初步了解巧设伏笔对文章写作的推动作用教学重难点重难点:了解第一二只猫的外形特征、性格特点、在家的地位和最后的结局教学过程:一、对话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的题目叫做《猫》(板书),我们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题目一模一样的文章《猫》,有哪位同学还记得?(老舍《猫》学生简单说说对这篇文章中猫的形象----老舍笔下的猫性格古怪且调皮)(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复习旧知识,结合生活实际了解猫这种动物在学生心中的形象。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16课《猫》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猫的吃食
在丰子恺先生的《白象》一文中,因其养的白象产 了五只小猫咪(其中三只雪白的,两只斑花的), 特让长工去买新鲜的鱼喂养,而他的女儿们则冲奶 粉喂它。“添丁加瓦”确实该好好犒劳一下。后来 在《贪污的猫》一文中,丰子恺家养的另外五只猫 仔(一只是白象所产,其它四只是别人相送)总是 偷吃家里边的鱼(丰子恺先生称之为贪污),一直 没有找到原因,后来悟到肯定是因为上海的物价飞 涨,若按以前猫的伙食标准,猫儿们肯定是吃不饱, 吃不饱肯定会偷腥,所以让管家大司务去向太太每 月多支些钱用于买猫鱼儿。
用?在情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感的展现
(3)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
上又有什 么作用?
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
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
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至此,我家永不养猫。
“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 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 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 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 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人类的爱,希望和恐惧与动物 没有什么两样,他们就像阳光, 出于同源,落于同地。--约 翰·默尔
人类根本不是万物之冠,每种 生物都与他并列在同等完美的 阶段上。 --尼采,德国哲学家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第一只猫:活泼有趣,病亡→酸辛→想再养猫
部编版7年级语文《猫》教学设计一等奖(2篇)
部编版7年级语文《猫》教学设计一等奖(2篇)16 猫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本课基础生字词。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3.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感情,感悟作者对第三只猫死后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4.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概括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2.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特殊的思想感情,感受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导入新课同学们,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你能说说自己所喜爱的动物以及和他们之间所发生的故事吗?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
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
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
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资料助读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
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并开始发表作品。
1932年,他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出版。
1949年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全委、主席团委员,全国文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57年,他编集出版了《中国文学研究》三册。
1958年10月17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突然失事遇难殉职,年仅60岁。
2.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
污涩( sè) 诅骂( zǔ) 红绫( líng )怂恿( sǒng yǒng ):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6 猫郑振铎
第五单元◇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描绘了人与动物相处的种种情形,有的表达了对动物的欣赏、对其命运的关注,有的表现了人与动物的矛盾冲突。
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增进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加强对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培养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
本单元安排了两篇教读课文——《猫》《狼》,一篇自读课文——《动物笑谈》。
◇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默读,侧重摘录。
(文笔精华、关键信息、内涵语句)2.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重难点◇1.重点:①激发学生关爱动物、珍惜生命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它们所象征的可贵精神。
②结合圈点勾画、做摘录等方法,继续训练默读的技巧,提高对不同体裁文章的分析和把握能力。
2.难点: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课时安排◇《猫》:推荐安排2课时。
《动物笑谈》:推荐安排1课时。
《狼》:推荐安排2课时。
16猫郑振铎◇教材分析◇《猫》是一篇现代散文,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述了自己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作者以人道主义的情怀,关注身边的小生命,对三只猫得而复失的过程进行了细腻的刻画,描写了“我”与家人悲痛、遗憾的心情,尤其是对第三只猫的歉疚之情,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善于自我反省的精神。
学习这篇散文,可以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学会与动物和谐相处。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熟读课文,掌握基础生字词。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3.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感情,对第三只猫的死亡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4.培养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品读探究,懂得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道理,并努力付诸实践。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难点: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死亡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16课《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默读,边读边思考,勾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学习摘录,完成情节梳理,理清“我"的思想、情感的前后变化;(一、二课时)(重点)2. 通过文本细读,研读写猫的语段,掌握概括事物特点的技巧;(第一课时)3. 分析文中串联情节的关键语句,了解过渡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第一课时)探究本文的主旨,理解作者的反思与悲悯,培养学生关爱弱小,善待生命的品质。
(第二课时)(难点)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圈点批注法、归纳法教学流程第一课时直接导入:一个爱猫的家庭最终“永不养猫”,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郑振铎先生的《猫》,一起走进这一家人与“猫"的故事。
(1分钟)任务一:起“猫”名(4分钟默读,2分钟方法指导,8分钟展示)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结合课后练习一表格“来历"“性情”“外形"等内容,进行圈点勾画,为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只猫起一个“名字”。
(此环节借鉴黄厚江老师的教学设计)【任务支架】1. 圈点勾画:(1)自定义符号标识。
按照个人的习惯和对符号的感觉,读者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词句使用自己熟悉的符号,比如波浪线、横线、三角号、重点号、圆圈、方框、箭头等。
(2)阅读时持笔待用。
笔沿字走,与目光所及保持同步,以此提高阅读效率。
(3)明确圈点勾画内容。
①按照提示要求进行圈划。
②动词、修饰性词语(形容词、副词)、圈划表明顺序的词语。
③圈划段落中心句、反复出现的词句。
④速写段落旁批。
2.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___只猫,结合文章第___段的“___"这句话,我给他起名叫“___ ”的句式回答。
备选名:第一只猫:小活泼、小滚滚、花球猫第二只猫:小黄猫、小黄毛、小活泼、黄皮皮第三只猫:小忧郁、小忧忧、小可怜(老师一定要熟悉文本,紧扣内容辨析,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考点1:物象特点概括方法(1)关注形象的外在特征,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等。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4)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5)畏罪潜逃:害 怕 治 罪 而 隐 藏 或 逃 跑 。
(6)妄下断语:胡 乱 地 做 出 判 断 。
4.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给文章划分层次。。
第( 1 )到( 2 )段:第一次养猫的故事。
猫 第( 3 )到(14 )段:第二猫次养猫的故事。
一、活动: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情感。
前两只猫比第三只猫可爱得多,“我”一家人都 特别喜欢前两只猫,但是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 的死比前两只猫的亡失难过得多?
对第三只猫的死更难过,是因为它的死,责任在“我”。“我”因为不喜欢它,而主观臆断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 木棒打它,它是被“我”打伤而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因冤枉了猫而后悔、难过,想到自己的暴怒、虐待,良心 更是受到深深的谴责,想要补救却不能。等到猫突然死亡之 后,更觉得自己的过失永远无法弥补,所以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
3.假如养第二只猫时也养了鸟,鸟也被咬死了, “我”会怎样想、怎样做? 请联系上下文简要说明。
假如此时也养了鸟,鸟也被咬死,源于对这只猫的偏爱,我”可能不会认为是这只可爱的猫咬死的,即使真是这只猫 咬死的,‘我”大概也不会责罚它。这说明了人的主观态度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对事情的处理方式。
张妈把它领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这段文字和书本上的不一样,把“取”换成了“抱”,把“拾”换成了“领”。可不可以这样换? 为什么?
不可以。“抱”,说明我们很宠爱这只猫;“取”,就好像在拿一样东西一样,没有喜恶。“领”,就像迎接客人似的把它领回来,像是对待重要的人,有情感色彩;“拾”,就是捡来的意思,写出猫的地位是很卑微的。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猫》教案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熟读课文,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着重揣摩对动物的细节描写和直抒胸臆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3.学会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树立不主观臆断的意识。
(难点)第一课时一、课前导入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的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
在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
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猫》。
二、学习指导(一)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污涩.(sè) 怂恿..(sǒng yǒng) 虐.待(nüè)蜷.伏(quán) 惩.戒(chéng) 怅.然(chàng)诅.骂(zǔ) 红绫.(líng)2.理解词义(1)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2)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3)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4)悲楚:悲伤凄楚;悲苦。
(5)惩戒:通过处罚来警戒。
(6)妄下断语:不经考虑,凭借个人的主观臆断轻易、随便地下结论。
3.作者简介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
作家、翻译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4.背景链接《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
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面对不会说话的猫,“我”因“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而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
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影响。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整体感知1. 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找出起止段落,并划分文章结构。
最新人教部编版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16《猫》第2课时精品课件
第2课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
01 学习目标 02 学情回顾 03 精读课文 04 课堂小结
05 跟踪检测 06 积累拓展 07 课后作业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习文章叙事手法、首尾呼应和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重 难点) 3.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 哲理。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第一只猫:活泼有趣,病亡→酸辛→想再养猫
平拒
猫
第二只猫:更活泼,更有趣,亡失→怅然、愤恨
等绝 对主
→久不养猫
待观
生臆
第三只猫:忧郁、懒惰,蒙冤而亡→自责、愧疚 命 断
→永不养猫
跟踪检测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A.本文作者郑振铎,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作品有小说《猫》、散 文《海燕》等。 B.本文通过对三次养猫经历的叙述,抒发了“我”的不同情感,揭示了 “我"对第三只猫亡失的内疚、自责之情。 C.本文还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做事不能凭主观臆断,否则不但会冤枉 别人,也会给自己留下痛苦。 D.本文运用了借物抒情的手法,借写猫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感悟。
精读课文
课文探究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 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 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比喻。对猫的暴怒、虐待,现在却成了刺“我”良心的针,生动 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发现真相后的内疚和后悔。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如何理解文中“我"的忏悔之情?
忏悔是出于良心的自责。而人们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因为不讨人喜欢,就常 怀厌恶之心,一旦有事,就给它定罪,结果铸成冤案。因为猫常常望着鸟笼, 就断定小鸟一定是被猫咬死的,这样的逻辑是荒谬的。“我”的武断,使黑白 颠倒!在“我”看来,“我”和猫在这件事中的区别在于“我”能说话,它却 不能;“我”处于强势,它处于弱势;“我"是施暴者,它是受虐者。一个弱小的 生命就这样在“我”的强势话语权的围攻下、在强势暴力的追杀下含冤死去。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此种命运的又何止一只猫而已!中国知识分子的自省 意识和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使得作者会由一只猫的死引出如此深切的悔恨, 所以这份忏悔来的非常真诚而感人。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猫》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猫》的教案知识与技能: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学习文章,了解猫的故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者对第三只猫亡的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
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
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
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板书课题、作者)2作者介绍。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
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学习字词。
(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体教学,检查学生注音、解释)污涩()怂恿()婢女()蜷伏()惩戒()怅然()诅骂()红棱()三、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标号段序。
思考以下问题:(目标1)1.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一只?明确:文章共写了四只猫,即自家喂养的三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
重点写了第三只猫,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部分(3-14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15-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四、研习课文第一部分:第一只猫的故事。
(目标2)1.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
2.指名学生复述第一只猫的故事。
3.学生思考讨论,解决以下问题:①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②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③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指名回答后明确:①作者从猫"刚要来的时候"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猫《诗经·小雅·南山有台》如是写道:“猫儿瑟瑟,蹢躅其羽。
”这是我国远古文献首次记载猫出现在人类身边。
在这之前,人类家族中,大约只有狗、猴、熊等善于助人的动物和驯养了的动物,而没有猫。
猫首次出现在人类生活中,最早是在公元前七、八千年的史前文化时期。
这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地方,人们以种植庄稼、养殖家禽和捕猎野兽为生。
而野兽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人们为了保护自己,就将野兽驯化成了家畜。
而那些猫正是为了帮助人类捕猎鼠害、保护庄稼、珍惜食物而被人们驯养的。
猫的传入,对那个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猫吃鼠害、保护粮食,就减少了人们的粮食浪费,使人们的食物供应得到了安全保障。
由于有猫的帮助,人们的生活方便了许多。
实践证明,猫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很大好处,猫就得到了人们的喜爱,成为一种重要的家畜。
长时间的驯养与繁殖,对猫的体态、智力、特性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于人们懂得用猫的尖细利爪,故有了猫爪、猫捕、猫儿瑟瑟等词语。
远古时期的猫身体庞大、蹄大爪粗、山野性强,随着驯养,到了公元前1500年的古埃及时期,他们的眼大、尾巴长而且蓬松,足够用来使它平衡身体在空中旋转。
再到如今,人们可以通过选择、繁殖和培养,得到许多的猫种,例如家猫、蓝猫、暹罗猫、波斯猫和异国短毛猫等。
猫儿瑟瑟,蹢躅其羽。
猫的蹢躅是指它们优美的步态,也说明了猫难以捉摸的姿态。
猫的羽是指它们的耳朵,因为像羽毛一样,常常漆黑漆黑的,又轻又长,自觉自在。
它们有6.7厘米长,3.7厘米宽的倾听器,夜里能听到极为微细的声音,正是这种特殊的耳朵才使它们各个击破、无所不见。
教案:课文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上学期的语文课本第16课,名称为《猫》。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代文献中首次记载猫的信息。
2.掌握猫在史前文化时期的驯化过程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了解猫的多样性和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猫的保护意识和动物保护的重要性。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6猫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6猫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6猫教案与反思第【1】篇〗预习知识点课前预习一、作品梗概《猫》创作于1925年,是作者早期的文学作品。
受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的影响,作者已经建立了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人生态度,他认为,即使是对待不会说话的猫也应该如此。
本文正是作者这种人生态度的真实反映。
二、作者简介郑振铎(1898一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提倡写实主义的“为人生的文学”,提出“血与泪”的文学主张。
他的主要著作有《欧行日记》《我们是少年》《山中杂记》《中国俗文学史》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消耗hào:(精神、力量、东西等)因使用或受损失而渐渐减少。
忧郁yù:忧伤,愁闷。
懒惰duò:不爱劳动和工作,不勤快。
怂恿sǒng yǒng: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安详xiáng:从容不迫,稳重。
预警:指事先觉察可能发生某种情况的感觉。
怅chàng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蜷quán伏:弯着身体卧着。
叮嘱zhǔ:再三嘱咐。
惩戒chéng jiè:通过惩罚使人警戒。
悲楚chǔ:悲伤凄楚,悲苦。
断语:表示断定的话。
虐nüè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畏罪潜qián逃:犯罪后害怕被制裁而逃走。
二、主题概述本文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同情、怜爱弱者的思想感情,并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凡事不可主观臆断,妄下断语,否则难免犯错误,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过失。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2):写“我”家养第一只猫的经过。
第二部分(3~13):写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经过。
第三部分(14~34):写“我”家养第三只猫的经过以及“我”为冤枉了第三只猫而悔恨、自责。
四、鉴赏品读1.“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16课《猫》教案
此外,课堂上的小组讨论氛围较为热烈,同学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注意到有些同学发言过于频繁,导致其他同学发言机会减少。因此,我会在后续教学中适时调整讨论节奏,确保每位同学都有充分的发言机会。
6.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旨在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关怀。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其通过对课文《猫》的深入学习,感受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与热爱,培养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
2.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课文内容,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猫的性格特点描写和对比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猫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你最喜欢猫的哪些特点?”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创作。
-文章结构与描写方法:学习课文的结构安排和描写方法,了解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进行生动描绘的。
-举例: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中间部分详细描写猫的各个方面,首尾呼应,使文章更具完整性。
2.教学难点
-对比手法的运用: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并运用对比手法来分析猫的性格特点,需要教师引导和举例说明。
-突破方法: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对比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并应用到课文分析中。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
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著有短篇小说《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等。
另有《郑振铎文集》。
蜷.伏(quán)衔.着(xián)虐.待(nüè)郁.闷(yù)惩.戒(chénɡ)妄.下断语(wànɡ)怂恿..(sǒnɡ yǒnɡ)编译.所(yì)详(xiánɡ)安详诅(zǔ)诅咒译(yì)翻译祥(xiánɡ)祥和沮(jǔ)沮丧择(zé)选择懒惰:不爱劳动和工作;不勤快。
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预警:指事先觉察可能发生某种情况的感觉。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惩戒:通过处罚来警戒。
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安详:从容不迫;稳重。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悲楚:悲伤凄楚;悲苦。
妄下断语:随便地下结论。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对待。
畏罪潜逃:犯了罪怕受到制裁而偷偷地逃跑。
新课导入钱钟书帮猫打架,为猫写诗;季羡林的猫陪着他一起散步;宗璞看着猫冢暗自神伤;海明威的著名小说《战地钟声》就是在猫的陪伴下完成的……古往今来,多少人有着爱猫情结并与猫为友。
今天就让我们去看看著名作家郑振铎养猫时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从他养猫的过程中,又能领悟到哪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完成下表。
2.作者重点写了第几只猫?为什么? 第三只猫。
这只猫被冤枉并遭受暴打,最终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它让“我”明白自己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小动物,它的死亡让“我”刻骨铭心。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优质课件
③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 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 以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
精读细研
④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 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整体感知
2.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1、2段):第一次养猫的情景 第二部分(3—14段):第二次养猫的情景 第三部分(15—34段):第三次养猫的情景
精读细研
1. 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请摘录课文内容, 填写下表。
来历 第一次: 从隔壁 花白猫 要来的 (1、2)
改变命运的事件: 芙蓉鸟被害
精读细研
案发现场
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鸟死了一只
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
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精读细研 案件“分析”
猫会吃鸟
花白猫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凶手是花白猫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证据“确凿”
实施惩罚:“我”一时怒气冲天,拿起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 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合作探究
1.找出文中表现“我”对第三只猫的感情态度的句子, 并说说这些句子饱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 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 物,”表现了作者对亡失了第三只小猫的愧疚、难过之情;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痛苦、深深的自责和遗憾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6猫》第二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猫的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
2. 体味作者的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
3. 探究课文的立意之高和给人的启示之深。
教学重点:
体味作者的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课文高远的立意及其带给人的深刻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作者的家里曾经养过三次猫,三次养猫的经历给他带来了不尽相同的感受,有快乐,有辛酸,有愤恨,甚至还有无尽的懊悔。
作者是如何来表达自己的这种人生感悟的呢?这节课我们重点赏析文章的语言和写作技巧。
二、合作与探究
(一) 继续研讨
1 . 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到:“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到:“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交流点拨】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
养猫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