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实录 部编(统编)版语文 四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教学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选自《少年周恩来》。

文章主要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沈阳读书时,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全文语言流畅,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事迹典型,能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会认“崛、砸”等6个生字,会写“晰、境”等11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光耀、崛起”等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选择印象最深的片段进行交流;学会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并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形式结合学生的交流、想象等形式,体会少年周恩来立下的志向的远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体会,树立为国家繁荣和富强而学习的远大抱负。

教学难点:1. 理解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2. 体会少年周恩来立下的志向的远大。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为新课做好情感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

3. 交流展示:学生分享自读收获,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朗读感悟:学生齐读课文,体会少年周恩来立下的志向的远大。

5. 深入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体会。

7.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全文,强调为国家繁荣和富强而学习的远大抱负。

8. 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统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统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统编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理解学习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2.帮助学生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道理和意义。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旨,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认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并引导学生思考对于个人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思想的内涵和实践意义。

•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思考自己的学习态度和目标与国家的发展联系。

三、教学准备1.教材:《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统编版课本。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幻灯片等。

3.其他:备有案头、扩音设备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文字引导学生思考,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课的故事,找出主题和相关词语。

第二节:学习新课1.分段逐句解读文章,解释生僻词。

2.请学生朗读课文,抓住重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

3.小组讨论,交流对于文章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节:展开活动1.分组讨论,展开“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主题活动。

2.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资料,做心理调查或采访调查,记录学生对学习的理解和看法。

3.结合班级实际,展开“阅读共享”活动,组织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第四节:课堂总结1.老师进行总结,强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义并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2.学生展示活动成果,分享对学习的认识和体会。

3.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为个人和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

五、课堂作业1.画一幅描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漫画或图片。

2.撰写感想,谈谈自己过去学习的经验和未来的学习计划。

六、教学反思通过教案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实施,学生对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解和认识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等进行总结分析,并思考如何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最新4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最新4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最新4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堂教学实录篇一一、导入1. 在一次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是怎么回答的?指名学生回答。

将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

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在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和“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划出来。

指名学生回答。

板书:中华不振二、研读“中华不振”(一)理解词语的表面意思你怎样理解这个词?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词语的表面意思。

(二)扣“中华不振”,感受国家的落后,人民饱受欺凌。

周恩来闯进租界,哪些地方让他看到了“中华不振”呢?请你用心读课文7、8自然段,作上记号。

重点交流:⒈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你可以抓句子中的词语来谈读后的体会。

提示:大不相同(1)你读出了哪些不相同?提示:灯红酒绿,热闹非凡――中国的别处会怎样呢?耀武扬威――本该为民服务外国人多――把租界当成了自己的国家(2)看到这样的场面,年幼的周恩来会怎么想?让学生说想法时读句子,读出学生自己的感受。

(3)小结:是的,贫穷的中国土地上有一处繁华之地,但这繁华不属于中国!中华不振啊!⒉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1)指名说体会(2)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初步感受人民生活的困难,体会中华不振。

(3)这里有一组对比十分强烈的词,你找出来了吗?提示:通过哭诉着、得意扬扬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

(3)你知道妇女可能在哭诉什么?◆亲人的无辜惨死――被轧死(联系下文中句子)(出示下句“这位……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洋人的惨无人道(抓得意洋洋,他凭什么得意洋洋?他有理由得意洋洋吗?――中华不振!)◆巡警的狗仗人势(抓“不但不…反而…”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教学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是一篇以读书为主题的文章。

文章通过讲述不同人物为了国家的崛起而勤奋读书的故事,强调了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强国的重要性。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读书的意义,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阅读兴趣。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识记并运用新词汇;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情境模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读书、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情感态度。

教学难点1. 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层含义。

2. 引导学生将读书与国家发展、个人命运联系起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近年来的发展成就,引发学生对国家崛起的思考,导入新课。

2. 新课内容学习:- 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 讲解生词,分析文章结构。

- 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3.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解和感受。

4. 情境模拟:学生模拟文章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不同人物为读书而努力的情感。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文章要点,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学习动力。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包括文章标题、作者、生词、文章结构、主题思想等要素。

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写一篇关于自己读书经历和感受的短文。

2. 小组作业:每组制作一份关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海报。

课后反思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作业完成情况等,以便于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优化。

---本教案遵循了教学内容与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学习兴趣,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教学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是一篇以周恩来总理青少年时期立志求学为主题的课文。

文章通过讲述周恩来在沈阳读书时,因深感国家民族危机而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流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周恩来总理的崇高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信念。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层含义。

2. 引导学生从周恩来总理的经历中,领悟到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紧密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插图。

2. 相关历史资料。

3. 课堂讨论记录表。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周恩来总理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并纠正读音。

3. 理解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段落理解课文,提问并讨论课文的主题和内涵。

4. 深入探讨: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周恩来总理立志读书的背景和意义。

5. 情感教育:结合现实生活,讨论如何将周恩来总理的精神落实到学习生活中。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分享学习感受。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课文标题。

2. 周恩来总理的生平简介。

3. 课文主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 教学难点和重点解析。

作业设计1. 背诵课文。

2. 撰写心得体会,不少于300字。

3. 家长参与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爱国情感。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和丰富的课堂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感。

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主动思考和探讨,体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课堂讨论时,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部编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语、句子含义。

•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写作背景和作者。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课文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书籍,培养爱读书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旨,掌握关键词语。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解题能力。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准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多媒体教学设备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课前准备: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课文导入:介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阅读课文: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理解内容,重点解释生词和句子。

4.听读练习:让学生听录音,跟读课文,训练语感和语音语调。

5.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交流思考。

第二课时1.复习:师生一起复习上节课内容,巩固学习成果。

2.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探讨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手法。

3.情感教育:讨论课文中蕴含的中华情怀,引导学生产生共鸣,激发爱国情感。

4.课文赏析:让学生自由发挥,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作业布置:布置课后阅读任务,鼓励学生多读书,多思考。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教学内容,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领悟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

课堂教学应注重内容的讲解和学生的思维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在评价学生时,要注重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

七、教学延伸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文学作品阅读和分析,拓展学生的文学知识面。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演讲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注国家发展的意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通用15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通用15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通用15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篇1尚利君一、交流资料,激发兴趣1、交流资料师:同学们,昨天布置大家查找周总理的资料,大家有收获吗?生:有!师:那么,谁来给大家交流交流。

生:周总理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这些是妈妈帮我从网上查到的。

师:网络是个信息量非常丰富的资料库。

老师相信大家以后经常会通过这个渠道获取信息。

生:出示图片“周总理的睡衣”,这是周总理的夫人——邓妈妈,这时她已经七十多岁了,戴着花镜,安详地坐在椅子上,给敬爱的周总理补睡衣。

大家看,睡衣上已经有好几个补丁了。

看得出周总理是非常简朴的。

师:真好!如果你能说说是怎么找到这张图片的就更好了。

生:我还从书上看到一个小故事:飞机遇险的时候……生:我在姐姐的课本上找到了一首诗:周总理,你在哪里?……师:我们通过上网、查书、向大人请教搜集了许多周总理的资料。

那课文又给我们讲周总理的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学学这篇课文。

2、学习课文(1)多媒体一笔一画出示课题,请大家一起书空写。

(2)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课文的题目——生齐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师:请你们清晰而坚定地来读一读。

生齐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师:能不能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再读一遍?生齐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二、自读课文随文识字1、自读课文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读,教师巡视)2 、同桌互读师:请同桌同学互相当小老师,认真听对方读课文,如果对方完全读对又完全通顺,就给他画红旗,如果对方读得有不对或不通顺的地方就帮助他,让他也能得到光荣的红旗。

3 、教师检查师:那些同学的了红旗,请举手;谁在同桌的帮助下,读对、读通顺了的请举手。

三、学习讨论读悟道理1、学习课文,相互交流师:大家要一边认真读课文,一边给感受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反复读。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教学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是一篇以周恩来总理青少年时期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为主线,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读书动力的文章。

文章通过讲述周恩来在奉天关东模范学堂读书时,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崛、振、.equalsIgnoreCase、训斥”等生字词;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周恩来立下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并懂得个人要树立远大目标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形式结合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培养阅读感悟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并从中受到激励。

教学难点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立下“忧国忧民”志向的表现,感受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词语卡片、搜集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名言导入,激发情感教师出示名人关于读书的名言,学生交流对读书的认识和体会,引出本文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借助工具书或与同桌交流,理解词句的意思。

2. 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相机指导。

3. 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再读课文,体会感悟1.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有哪些地方你觉得很奇怪,不懂为什么要这样?2. 小组交流,讨论上述问题,共同释疑。

3. 指名说一说: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1. 出示句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指名读,齐读。

2.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受。

3. 小组讨论:从周恩来立下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中,你感受到了什么?4. 指名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指导朗读。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

2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名师教学片段实录◆以读促讲,体会人物情感变化(教学重点)师:同学们,从图片和文章提供的信息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那一幕读给大家听。

画面一:(出示女人在巡警局门前悲痛无助的画面。

)生: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那个可恶的巡警了吗?把你看到的读给大家听。

生:谁知中国巡警……师:亲人的死,巡警的训斥,你能体会到这位妇女此时的心情吗?生:无助、悲伤、愤慨!师: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这句话。

生:谁知中国巡警……师:我听得出来,你对这个女人很同情,我也要为这个妇女抱不平。

(师范读)师引读:是啊!这个妇女的亲人——生: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

师: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生: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

师:谁知——生: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

师:反而——生:训斥她。

师:中国巡警不但不履行自己的职责反而与外国人狼狈为奸,这又是为什么呢?生:中华不振!画面二:生: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师:除了可怜的妇女和可恨的巡警,你还看到哪些人?生:围观的中国人。

师:是什么让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生:愤怒!师: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紧握拳头,再读)师:同学们,此时你紧握着拳头最想干什么?生:惩处那个外国人!师: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生:该惩处,想惩处,但是,不敢惩处。

(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惩”字。

) 师: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生:惹出麻烦没处说理去。

师:是啊,正像伯父所说的那是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师: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妇女被欺负呢?生:中华不振!师:因为中华不振,所以——生:外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意地欺负中国人。

师:因为中华不振,所以——生:中国巡警帮着外国人欺负中国人。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范文(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范文(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范文(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范文第【1】篇〗一、揭题,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第22课,一起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崛”是山字旁,原本指山崖突出。

“为中华之崛起”中的“崛起”就是?(兴起、振兴。

)这是100多年前少年周恩来立下的志向,我们一起再读一遍。

二、认读词语,初读课文,梳理几件事1.课前,你们已经反复读了课文,课文中有几个词语,你能读对、读懂吗?先看这两个——第一组:为之一振中华不振谁来读?这两个“振”的意思一样吗?哪个“振”和题目中“崛起”的意思接近?第二组:修身课光耀门楣这两个词语我们不常见到,谁来读?读文章的时候,遇到有些陌生的词,就要有好奇心。

有没有人通过猜一猜、查资料等方法弄明白课文中这些词的?交流,师出示“光耀门楣”。

2.之前我们学过概括一件事情的方法,可以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方法,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出示单元篇章页)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把时间、地点和事件中的其他关键人物圈出来。

(生默读思考、圈画)3.交流你找到了几处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变化?说说看。

师出示标注:如果课文写了几件事情,借助时间、地点和人物所做的事,就可以把每件事说清楚。

我们来试试看。

(根据示意图,请同学说一说)出示:课文中第一件事写的是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一句呢?我请一位同学读读。

(生读)咦,你发现了什么?(梳理因果)把三件事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说,也可以按课文的顺序说,自己先练一练。

(生说,点评)三、精读“中华不振”1.课文中有一个关键词叫“中华不振”(板书)什么叫做“中华不振”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1—16自然段,画出“中华不振”的词句,可以在旁边做做批注。

(生自读,画句子,批注)2.交流、深化。

(1)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内容:本课选自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主题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了解周恩来少年时代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情感。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严肃”、“兴旺”等词语造句。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带着问题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情感。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盒。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周恩来这个名字吗?他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他少年时代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2. 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3. 教师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课文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周恩来为什么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经历了哪些事情,让他产生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念头?3. 全班交流,分享小组讨论成果。

4.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感1.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师提问: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和信念?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周恩来少年时代立下的誓言,以及他为实现誓言而努力学习的精神,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和信念。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实录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实录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目标】1.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1个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5个词语。

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单而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4.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和理由,并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1.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单而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2.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和理由,并写下来。

【教学流程】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读一个人物故事,他是谁呀?生:周恩来。

师:伸出手指,跟我写他的名字。

(板书:周恩来。

)师: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了这样的志向。

(指课题)谁会读?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读得真好。

课题挺长的,有没有哪个词语觉得难懂?生:崛起的崛字有点难懂。

师:崛起……猜猜看,就是中国变得……生:强大。

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背吧?生点头。

师:借一个词过来。

生:富强。

师:为中国的强大富强而读书,再次读课题。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周恩来说这句话的时候才十二三岁,也就比我们现在大个两三岁。

听我这么一说,你是不是有些好奇呀?生:为什么周恩来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就可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志向?师:是呀,小小年纪怎么会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读读课文吧。

自读要求: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思考:周恩来为什么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读完了先看看这些词语,你会读吗?谁来?出示词语:江苏淮安奉天东关模范学校魏校长师:读得真准,试着用上这一组词语介绍周恩来。

生:周恩来的家乡在江苏淮安,他12岁那年随回家探亲的伯父来到东北,在奉天东关模范学校上学,他们的校长是魏校长。

师:看来你真的读懂了这本书,读长课文就要读懂这些基本信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优秀5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优秀5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优秀5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篇一今天早上上课时,我准备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因此,刚一上课,我就说:前几节课我们体验了雨后及做好事后的快乐,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立志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我一边板书课题,一边问:你们知道这是谁说的话吗?当有几个学生回答是周恩来后,我就准备进行新课的教学了。

这时我忽然想起二(1)班语文老师说她讲这课时的情景。

她说,当她问学生自己为什么而读书时,学生的答案是各种各样,什么都有,很有意思。

那我们班的学生会说出什么样的答案呢?我忽然很想知道谜底。

周恩来从小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那你为什么而读书呢?我的问题一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秒钟后,马上就有人把小手举起来了:我为中国而读书。

我为家父而读书(这个学生可能事先看了课文)我为科技的进步而读书。

我为社会的发展而读书。

我为学习知识而读书。

我为自己的前途而读书。

学生们回答问题的热情非常高。

听着学生的回答,我不禁感叹:现在孩子的想法可真不简单呀!这样看来真要给他们一个杠杆,也许他们能把地球翘起来。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给他们一些机会,他们的思维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篇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对话部分。

2、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3、阅读中指导怎样把成长故事写清楚写具体。

教学重难点:重点:阅读中指导写作。

难点: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读书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同学们,我们学习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讲的谁的小时候的成长故事?课文讲了少年周恩来立志读书成长过程中的哪几个小故事?2、交流:疑惑不解——解开谜团——立志读书(板书)二、新课学习导入: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他是在疑惑不解、解开谜团中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课文是怎样把这三个小故事连起来写清楚写具体的呢?我们继续学习。

2019年部编(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实录【精品】

2019年部编(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实录【精品】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点击大屏幕,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读——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清晰而坚定地读一遍课题——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铿锵有力地读一篇课题——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在课文当中,有一个词语和“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同学们现在就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你找的是什么?连续指名3 位学生,教师板书:中华不振。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中华不振”的,用笔划一划,一会儿,挑你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好,开始自由、放声地朗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课堂。

指名汇报朗读。

教师基本不接话头,把时间留给尽量多的学生朗读课文,但被指名的学生不超过5 人。

教师点拨语参考:——你从伯父的话语中读懂了“中华不振”。

——你从周恩一连串问题中读懂了“中华不振”。

——你从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里却看不见一个中国老百姓的影子中读懂了“中华不振”。

——你从妇女的哭诉声里读懂了“中华不振”。

——你从洋人趾高气扬、得意扬扬的神情中读懂了“中华不振”。

——你从中国巡警狗仗人势、耀武扬威的丑恶嘴脸中读懂了“中华不振”。

——你从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的拳头中读出了“中华不振”。

——你还能从课堂里魏校长慷慨激昂的情绪中读懂“中华不振”。

师;老师在巡视同学们读书的过程当中,发现有一个句子,几乎每一位同学都把它划了出。

(指名一学生)老师记得刚才是你读到了这个句子。

现在,再请你把这个句子再读一遍——大屏幕出示:“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能怎么样呢?”师:“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能怎么样呢?”谁还想读这个句子?指名学生朗读师:请坐!听了两位同学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3-4 位学生说话。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一、教学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四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的一篇课文。

本课主要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期,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并为此付出艰辛努力的故事。

课文通过讲述周恩来总理的读书经历,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正确读写“崛起、艰辛”等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了解周恩来总理的读书经历,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带着问题读课文,提高信息筛选和整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周恩来总理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精神,树立远大理想。

(2)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自强不息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

2.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周恩来总理的奋斗精神。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歌唱祖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读书目的,为新课做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画出不懂的词语。

(2)查字典或与同学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

3. 合作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

(2)每组派代表汇报,全班交流,共同了解周恩来总理的读书经历。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

(2)分析课文结构,帮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向周恩来总理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激发爱国情怀。

六、板书设计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 课文结构:- 周恩来少年立下宏愿- 辛勤努力读书- 为国家和民族奋斗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积累好词好句。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目标】1.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1个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5个词语。

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单而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4.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和理由,并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1.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单而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2.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和理由,并写下来。

【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学们,这句话是谁说的?对,12岁的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说的。

“中华”指的是哪儿?“崛起”是什么意思?对,中华指的是我们的祖国,崛起就是振兴的意思。

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没错,为中国的振兴而读书。

师:那么是什么让小小年纪的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愿呢?师:你说是因为他看到中华太贫穷,太落后了。

师:对,因为当时中华不振!今天我们就跟周恩来一起去感受一下那时候的中国。

二、耳闻“中华不振”师:请大家看课文,12岁的周恩来到了哪儿?师:嗯,东北沈阳。

当时东北沈阳是什么样子的呢?师:哦,是帝国主义在华争夺的焦点。

你们怎样看待这个“焦点”?嗯,说明很多国家都关注东北,都想占领它。

还有同学说都想从这抢点东西和得点好处。

师:是的,当时中国的东北,资源比较丰富。

而且当时的政府处在内忧外患之中,没有能力与侵略者进行抵抗。

师:请大家看ppt上的材料,读了这些材料你有什么感受?是的,当时太乱了,人们太穷了。

就是在中国的这个时候,就是在这样的东北,它还是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

就是在这争夺的地方,外国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播放租界地照片)师:他们生活得很好,繁华热闹。

就是这片繁华、热闹的地方,伯父告诉周恩来不能去,因为那是外国的——师:对啦,租界地。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目标】1.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1个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5个词语。

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单而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4.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和理由,并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1.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单而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2.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和理由,并写下来。

【教学流程】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2课。

谁愿意来读一读课题?请你来读。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为什么而读书?生: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所以我们在读这么长的题目的时候,可以稍微注意一下停顿,为什么而读书,谁再来试一试。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非常好,特别有节奏感。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题: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题目中崛起的“崛”字。

最早的时候,崛起代表山崖突起,随着演变,它又有了另外的意思。

在词典中,它有这两种意思(1.山峰等突起;2.兴起)。

那你觉得课题中这是什么意思?生:应该是第二种,师:就是兴起的意思。

所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意思就是:生:为中华之兴起而读书。

师:那你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生:总理周恩来。

师:对于周恩来总理,你有哪些了解?生1:他是中国的第一任总理。

生2:他生于1898年,他策划了长征和南昌起义。

生3:周恩来中学是在天津南开大学,那时候我们中国是在清朝末年时期。

师:就这一点点,他的大学是在天津南开大学。

同学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就是我们伟大的周恩来总理所说的,他在12岁的时候就立下了这样的志向。

他为什么会立下这样的志向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师:课前咱们都已经预习过了课文。

那么课后的生字你们都会读吗?打开你的作业纸,翻到课后的生字表,请你和同桌互相读一读,同桌在听的时候,看看对方有没有全部读对。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精彩片段【课堂实录】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精彩片段【课堂实录】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精彩片段【课堂实录】一、背景介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一篇描写中国传统思想的课文,被收录在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22课。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孔子、孟子等古代圣贤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民族精神的热爱和自觉。

二、课堂实录孔子教子弟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影响深远。

在课堂上,老师生动地讲述了孔子教子弟的故事:“孔子对子弟们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孩子们听了非常认真,表示要向孔子学习,努力读书。

”孟子谈救国之道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性善论”、“王道治国”等重要思想。

在课堂上,老师生动地讲述了孟子谈救国之道的故事:“孟子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呼吁年轻人努力读书,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做出贡献。

”学生讨论在听完老师的讲解后,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一位同学表示:“我明白了读书的重要性,我要努力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另一位同学也表示:“听了这些故事,我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我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总结与展望通过这堂课,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懂得了读书的重要性和为国家发展献出力量的意义。

希望学生们能继续努力学习,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为中华之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就是本次课堂实录的部分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汲取知识,为中华之崛起而不懈努力。

感谢大家的聆听![结束]。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1个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5个词语。

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单而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4.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和理由,并写下来。

教学重点: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单而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教学难点: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和理由,并写下来。

一、谈话导入,引发思考1.单元页导入: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把书本翻到93页,一起去看一下第七单元的篇章页。

①关注单元导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理解意思,知道单元主题是“家国情怀”,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

②关注语文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时,要根据文章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把握主要内容。

2.解读课题:了解了导语主题和语文要素后,我们一起来学习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板书课题并齐读。

课题挺长的,同学们有没有哪个词语觉得难懂啊?生:“崛起”有点难懂。

师(画图):崛,原本是指山从平地上慢慢高出来、从平地上凸出来,这个意思就叫,(指板书:崛起)念。

师:这里是指中华就是中国,从世界上怎么样?生:是指中国从世界上站起来师:站起来生:是中国在世界上变得更强大师:强起来生:就是中国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师:富起来。

你说生:中国更繁荣师:对了。

中华之崛起就是中国从世界上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繁荣昌盛的意思,明白了吗?师:再读课题。

这句话是周恩来说的,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啊,才十二三岁,也就比我们现在大个两三岁。

听段老师这么一说,你是不是有些好奇呀?3.引导提问:(为什么周恩来十二三岁的时候就可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是啊,小小年纪,怎么会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就让我们去文中寻找答案吧。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学内容本课选自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主题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周恩来少年时代在奉天关东模范学堂读书时,立下的宏伟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程旨在通过讲述周恩来少年时代立志报国的故事,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学会生字、新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享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立志报国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的信念。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主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内涵,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树立远大理想。

2. 把握周恩来少年时代立志报国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周恩来生平简介的短片,引导学生了解周恩来的伟大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画出重点词语,做好笔记。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主题,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板书设计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 重点词语:周恩来、少年时代、立志报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 课文主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我的理想”的短文,不少于300字。

2. 课堂延伸:学生课后搜集关于周恩来及其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的英雄人物的故事,下节课分享。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
点击大屏幕,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读——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清晰而坚定地读一遍课题——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铿锵有力地读一篇课题——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在课文当中,有一个词语和“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同学们现在就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你找的是什么?连续指名3 位学生,
教师板书:中华不振。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中华不振”的,用笔划一划,一会儿,挑你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好,开始自由、放声地朗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课堂。

指名汇报朗读。

教师基本不接话头,把时间留给尽量多的学生朗读课文,但被指名的学生不超过5 人。

教师点拨语参考:——你从伯父的话语中读懂了“中华不振”。

——你从周恩来一连串问题中读懂了“中华不振”。

——你从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里却看不见一个中国老百姓的影子中读懂了“中华不振”。

——你从妇女的哭诉声里读懂了“中华不振”。

——你从洋人趾高气扬、得意扬扬的神情中读懂了“中华不振”。

——你从中国巡警狗仗人势、耀武扬威的丑恶嘴脸中读懂了“中华不振”。

——你从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的拳头中读出了“中华不振”。

——你还能从课堂里魏校长慷慨激昂的情绪中读懂“中华不振”。

师;老师在巡视同学们读书的过程当中,发现有一个句子,几乎每一位同学都把它划了出来。

(指名一学生)老师记得刚才是你读到了这个句子。

现在,再请你把这个句子再读一遍——大屏幕出示:“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能怎么样呢?”
师:“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能怎么样呢?”谁还想读这个句子?
指名学生朗读
师:请坐!听了两位同学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指名3-4 位学生说话。

师(指名书读得好的一位学生):你说得真好!相信,你读得可以更好!
学生朗读。

师:同学们,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样的场面,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指名2-3 位学生说话。

师:邵老师深深地理解大家此刻的感受,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也许光用文字来形容你们的愤怒与冲动显得太苍白无力了!那就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吧!用上你们的感情和你们的表情!
齐声朗读。

师:读着这段话,看着这样的场面,相信你的脑子里一定会冒出许多许多的问题,是这样
吗?
师:你想问什么?
连续指名学生质问。

师:那么多的问题,你们想过答案是什么吗?你想过吗?你呢?你呢??? 那好,让邵老师一个一个地来问问你们!
教师指名一位同学再读大屏幕上出示的这一段话,相机插问。

师:老师想请你先来读一读屏幕上的这一段话。

生读:“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师插问:中国的巡警局给中国人撑腰了吗?
生答:没有!
师再问(面向全班同学):为什么?(课文中告诉我们答案了吗?)
指名学生回答。

师接:是的,从伯父的话中,我们得到了这个答案——中华不振啊!
教师补充板书:啊!
师(手指板书):读——生:中华不振啊!
师(示意读课文的同学):请你继续读课文。

生读:“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插问:这个轧死了中国人的洋人被惩处了吗?
生答:没有??
师再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答:??
师(面向其他同学):你说,这是为什么?
生答:中华不振啊!!
师:是啊,中华不振啊!!教师趁机补充板书:!
师(示意全体同学):请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能怎么样呢?”师:围观的中国人为自己的同胞讨回公道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向着全体同学,痛心疾首地):你们说,这到底是为什么?(教师手指板书。

)一齐说——
生齐答:中华不振啊!!!
教师顺势补充板书:!
师:是的!中华不振啊!!!
教师配乐《江河水》范读上面段落。

师:中华不振啊!!!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
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群情激愤?可是,你们看看这些围观的“中国人”!他们,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啊?“中华不振啊!,其实,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
出示补充材料,教师范读。

1868 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

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

一天,虹口医院的几位医生想进入公园游玩,却被巡警强硬阻挡,不准他们进入。

为此,他们向上海的租界当局提出抗议。

几天后,租界当局回了一封信,只见上面冷冷地写道:“我们并不认为中国人有进入公园的权利。

”许多中国人被激怒了,
他们联名写信向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反对洋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政策,但上海的租界当局根本不把中国人的抗议放在眼里,依然强硬地答复“不准备给予中国人这项权利。

”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师:“华人与狗不准入内!”你想说什么??? 连续指名学生作答。

教师不接学生话头,让尽量多的学生表达内心的感受。

师:同学们,这到底是为什么啊?
生齐答:中华不振啊!
师:(短暂的沉默)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 (示意学生取出练习纸,动笔开写)请你把这些想法写下来!
学生抒写想法。

指名汇报,教师即兴点拨、生发。

师:这一次去了租界以后,周恩来————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给不了一个中国妇女以起码的公道。

——他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让洋人在一个中国妇女面前专横跋扈。

——他更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一群中国人面对一个洋人,竟不敢给自己的同胞声张正义。

听见魏校长在修身课上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恍然大悟,听到魏校长点他的名字,于是,他站了起来??
读——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请你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你读!你读??请你们小组读!请你们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什么而读书?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请你们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什么而读书?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下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