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门德尔松第27首无词歌

合集下载

门德尔松《无词歌》艺术特征与演奏分析

门德尔松《无词歌》艺术特征与演奏分析

门德尔松《无词歌》艺术特征与演奏分析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是19世纪中期最具才华的音乐家之一,也是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包括交响曲、器乐曲、室内乐、合唱曲以及钢琴曲等。

其中,《无词歌》(Lieder ohne Worte)是他最为著名的系列作品之一。

本文将对《无词歌》的艺术特征与演奏进行分析。

《无词歌》是由八本筹划的钢琴独奏曲集合而成的系列作品,一共包含了八十六首曲子。

这个系列作品的特点在于每一首曲子并没有正式的歌曲文字,而是通过钢琴音乐的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门德尔松通过音乐语言的力量,将无形的情感和思考娓娓道来,让听众在纯粹的音乐中自由想象和联想。

同时,他采用了迷人的旋律、丰富的和声和精巧的结构,使每一首曲子都独具特色。

首先,《无词歌》的艺术特征之一在于门德尔松在曲调上的处理。

他巧妙地利用了不同的音阶、调性和节奏,创造出了丰富多变的旋律线。

有的曲子开头就展现了优美的主旋律,而有的曲子则通过富有节奏感的音符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这种巧妙的旋律处理使得曲子在整体上富有激情和韵律感,引起了听众的情绪共鸣。

其次,和声的运用也是《无词歌》的一大亮点。

门德尔松在曲子的和声处理上非常独到,他灵活地运用了不同的和声技巧,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效果。

有时他采用了简洁的和声进行,使曲子更加明快动感;有时他则运用了复杂的和声进行,使曲子更加深沉激情。

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和声动机的重复和呼应,使曲子的结构更加紧凑而有力。

最后,结构的安排也是《无词歌》的重要特征之一。

门德尔松通过细腻入微的结构处理,使每一首曲子都拥有独特而完整的形式。

他运用了复杂的对位技巧来增强曲子的层次感,运用了变奏的手法来增加曲子的变化性,使得整个作品在听众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无词歌》的演奏上,钢琴演奏家需要细腻地把握门德尔松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首先,要通过细腻的音色和技巧,演奏出激情和韵律感。

论门德尔松《无词歌》的音乐与演奏特色及教学意义

论门德尔松《无词歌》的音乐与演奏特色及教学意义

论门德尔松《无词歌》的音乐与演奏特色及教学意义
门德尔松的《无词歌》是一首非常优美的钢琴独奏曲,它以纯音乐的形式表达了深入人心的情感,展现了门德尔松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

该曲曲调优美、旋律悠扬、结构清晰,表现出门德尔松对各种音乐形式的精通和对音乐的深刻理解。

这首曲子在钢琴音乐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被誉为“钢琴
之王”。

《无词歌》的演奏特点在于它强调了乐曲的情感表达力和艺术性,钢琴演奏手法的多样性和细腻性。

演奏者要通过技巧并重的手法和特别的表达功能,掌握和表现好乐曲的情感主题。

在演奏中,要注意掌握好音乐的节奏感,并注重调整气氛和情感,使乐曲更加完美地表达出来。

此外,演奏者需要对钢琴的音色和弹奏技巧进行深入研究,以达到演奏的最高水平。

教学意义方面,《无词歌》是一首非常适合钢琴初学者学习的曲子。

它以简单的钢琴技巧为主,让初学者在练习钢琴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同时,该曲的曲调优美、旋律悠扬,可以对学生的情感、表现力有一定的培养作用。

在钢琴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演奏这首曲子之后,也能够在平时的生活中更加灵活优美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因此,在实际的钢琴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让学生更好地享受音乐的魅力。

门德尔松《无词歌》的艺术特征与教学启示

门德尔松《无词歌》的艺术特征与教学启示

门德尔松《无词歌》的艺术特征与教学启示
门德尔松的《无词歌》是一首以纯音乐形式表现情感和意境的作品,具有以下艺术特征:
1. 音乐语言简洁精炼,运用叠加、变奏、反复等手法使作品呈现出浑然天成、自然流畅的节奏和旋律。

2. 曲调优美动人,以优美的旋律穿插纯熟的技巧,展现出深邃的情感。

3. 作品构思精巧,旋律线索清晰,音乐气氛鲜明,并以逐渐收敛的方式将情感和意境达到顶峰。

4. 音乐编配巧妙,以所用的乐器为主题主导整个曲子,塑造丰富的音响效果。

教学启示:
1. 引导学生从音乐素材出发,培养对音乐语言的敏感度和理解力,促进学生对音乐美学的认识和涵养。

2. 鼓励学生探索不同音色、节奏和构成方式,以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音乐特色,并培养创新意识。

3. 通过分析、抒发音乐的情感内涵,提高学生对音乐情感的领悟力和表达力。

4. 在教学中广泛引入各种乐器和编配技巧,以促进学生在音乐表演和创作方面的能力的提升。

门德尔松《无词歌》曲式特点分析——以《春之歌》为例

门德尔松《无词歌》曲式特点分析——以《春之歌》为例
《无词歌》 曲式结构特点。 关键词 :门德 尔松 ;无词歌 ;春之歌 ;曲式特 点
《无词歌》这首作 品旋律优美 、感情真挚 ,是 典型的浪漫 主义 的代表作 。时至今 日,门德尔松的 《无词歌》在钢琴作 品中仍有着较 高 的地位。笔者 曾弹奏过 几首 《无词歌》中的作 品,觉得这 些作 品有 故事、有内涵 、旋律优美,所 以一直深入 学习,一探其中的奥秘 。
《无词歌 》的第五集至第八集 (作 品号62、67、85、102)创 作 于 1842年至 1845年间 ,这 时门德尔松的演 出邀请接 连不断 ,莱 比锡 音乐学 院的创办 ,事 业有成 ,又有 一个美满幸福 的家庭 ,门德 尔松 的内心感 到无 比的幸 福与成功 。但 是,从他 的亲人 和身边几位重 要 朋友 的离世 ,他 的内心越来越沉重 ,导致在他 的作 品 中体现 出 了悲 剧性 。不 同的时期 ,作 曲家 的人 生观在发生 改变 ,于是创作 风格也 会 随之 变 化 。
一 门德尔松音乐创作的 时代背景及创作特征 、 l9世纪 的作 曲家们 ,再 也不愿忍受古 典主义的局 限和 压制 ,想
要 冲破 束 缚 , 于 是 在 曲式 结 构 的 创 作 上 , 进 行 了大 胆 的创 新 ,钢 琴 音 乐在这个时 期达 到 了巅峰 。这一时期 的欧洲无论是 文化 领域 、科 技领 域社会意 识、文学艺术 等各个方面都 得到 了空前 的发展 。由于 当时的德 国受 了欧洲启蒙运动 的影响 ,导致 了19世纪 的德 国在艺术 领 域上形成 了一种新 的风格 一一 浪漫主义 风格, 门德 尔松 正是这一 风格 的代表 人之 一。
(二 ) 《无 词歌 》风 格 特 点 他 的 《无词 歌》把器乐与 声乐完美 的结合 ,体现 出了器 乐声乐 化 的特点,也体现 出如歌的旋律性 。作品取材大多来源于生活 、自然 风光等 。流畅优美 的旋律,清新淡雅 ,给听众 以美的享受。结构严谨 规 范 ,织 体 丰 富 ,和 声 简 单 ,作 品清 澈 见底 ,让 人 一 目了 然 ;每 首 乐 曲都有鲜 明的主 题 ,具有标题 性 ,更显示 了浪漫主义音 乐的根本特 征 。他 常 用 无 词歌 代 替 文 字 来表 达 内心 的 情感 ,寄 给 家 人 和朋 友 。 三 、作品 春之歌 》曲式特点分析

门德尔松《无词歌》的音乐特性及诗情画意

门德尔松《无词歌》的音乐特性及诗情画意

为 A(#f)+A’ +B(A)” (a)+B’ 此曲的节赛 (#f)。
也较前几首有所不同, / 4 拍。 段主题 为6 A 弱起进入。 主题旋律隐在六个音一组的八分 音符当中, 第四小节主题再次出现 , 随后引 入到日 段主题并用同主音的A大调的方式, 演奏旋律, 由左手以弱起方式进入, 此段与A 段在音乐悄绪、 旋律、 伴奏织体上都有了明 显的对比。 从第34 小节A段主题由同主音a 小调开始, 只用了两小节之后 , 变为分解和 Op.19第3粼 猎歌》 , 形象鲜明 生动, 是 弦的琶音式进行, 又出现主题两小节, 之后 《 无诗歌》 中极为吸引人的一首。 前5上节的 都采用上下声部交替, 分解和弦的琶音的形 引子部分是向上音流动的琶音 , 明亮饱满的 式, 奏出属七和弦并持续到第50 小节。 1 第6 和弦有如号免齐鸣。 A段主题, 附点的动力性 小节再现日 段主题, 但调性完全建立在#F大 节奏, 级进上行的旋律型蕴涵着一种勇往直 调上。 对此曲, 试赋诗如下: 前的力量。 被称为号角的主题, 音调激越, 情 《 焦虑》 绪高昂, 描绘出烟尘滚滚、 猎手策马急鞭的 无橄个声奋在心里吵吵嘛嘛, 不住地向 景象。 随后转人属调E 大调右手用八度演奏, 墙上的自鸣钟凝望, 时针每一次的姗动, 都 / 6 8拍子急促的一连中音符. 气势更加高昂 像一个世纪那么漫长 A 十日 。 +A日 全曲始终涌动着分解和弦式的 有力。 主题由左乎奏出, 右手依然是八度的 ( 无词歌》中共有三首 《威尼斯船歌》 , 小琶音音型. 绵绵不断. 仿佛沉浸在对往事 音型。 引子与A段号角主题再次出现, 但是左 按作品编号, .1 第6 首是最早的一首。 Op 9 温馨的回忆之中, 充满了深深的爱意 , 像冬 手则奏出坚定乐观的猎人主题, 右手一直保 1830年, 门德尔松赴意大利旅行, 在金色秋天 日煦暖的阳光, 让人留恋忘返。 持着引子琶音的音型, 表现猎人满载而归的 妆点下的威尼斯犹如绽开的睡莲, 浮现在波 《 温释的回忆》 ,情 , 合 真是“ 春风得意马蹄疾, 欢声笑语一路 光闪烁中的海湾, 明媚的阳光】 和煦的海风, 洒”对此曲, 。 试赋诗如下: 任抚记忆 , 美好的往事 , 清晰浮现于眼 秀丽的小桥, 飘荡的歌声 都使他赞叹不己。 前。 你天使般的笑容让所有的烦恼井散云 《 猎歌》 在此时, 他写下了钢琴小品 威尼斯船歌》 《 。 消, 心情起舞, 作随,你灿烂的笑容。 那时 风儿啸, 马儿跑, 丛林茂盛, 草原广裘, 此曲温馨、 甜蜜、 安静。 它的结构是典型的并 候, 时光啊, 是说不出的美妙 X 错犬逐血飞, 箭发落飞鸟, 夕阳辞彩响晓号, 列三部曲式A + B+C, 但它仍有再现原则的 第2省 悔恨》 乐曲的前8 J、 《 , , 节为主题, 月影咋胧上树梢, 一路欢歌笑语, 粉火满天 体现。 从第35 小节开始的尾声, 无论从主题 共出现四次。 节奏为3/8拍, 9小调。 色彩暗 飘。 材科方面还是从调性方面都与A 部相符合, 淡、 晦涩, 旋律紧凑、 急促, 像是急于倾诉心 Op.19第4粼 信任》这首乐曲全长只 在第40 小节之后又有前奏材料的出 , 现(前奏 中的懊梅之情。 弱起的快速进人, 给人以无 有三十小节 , 演奏时间也只有两分钟 , 但全 +A+B+C十 前奏), A十 这种曲式上的. 前呼后 法呼吸的感觉, 至6 小节半音的下行、 4 模进 曲安详、 宁静, 就像是在上帝面前作析祷 , 充 应, 对称原则” 是” 的集中体现。 对此曲, 试赋 像是声声的叹息。 二次主题的出现是前4 节 满敬意与虔诚, 祈求得到信任。 此曲可分为A 诗如下: 的变化发展, 加人了中声部, 它来源于叹息 + 日 十 +B’A三(四 )个乐段, 段主题的 A 旋律隐 《 威尼斯船歌》 主题, 旋律音则增加了十六个音符, 节奏变 伏在四个音一组的十六分音符当中, 以级进 清风荡漾水波的歇, 春光照招威尼斯的 为“ XXX”。 第三次主题材料全部再现之后, 上行的 式非常弱的音量运动着, B段仍采 河, 我们驾,小船, 慢恤地摇啊摇, 我们的家

简析门德尔松_葬礼进行曲_

简析门德尔松_葬礼进行曲_

简析门德尔松《葬礼进行曲》■文/刘倩男【摘要】1830-1845年间,门德尔松共创作了48首无词歌。

《葬礼进行曲》是第27首作品,是《无词歌》中广泛流传的作品之一。

该作品自始至终都充斥着浓厚的悲剧性色彩。

作曲家用大量的柱式和声与三连音,模仿送葬队伍的脚步声,表达了作者悲伤的心情,体现了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情感抒发的特征。

【关键词】门德尔松;无词歌;《葬礼进行曲》在西方音乐史上,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是19世纪欧洲重要的浪漫派作曲家之一。

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涉及多种音乐体裁,包括交响曲、序曲、歌剧、室内乐及各种器乐的独奏曲和协奏曲,成就卓越。

在钢琴音乐方面,门德尔松贡献突出,首创了“无词歌”这种音乐体裁,充分发挥出钢琴的抒情性和歌唱性特质。

1830-1845年间,门德尔松共创作了48首无词歌。

《葬礼进行曲》是第27首作品,是《无词歌》中广泛流传的作品之一。

该作品自始至终都充斥着浓厚的悲剧性色彩。

作曲家用大量的柱式和声与三连音,模仿送葬队伍的脚步声,表达了作者悲伤的心情,体现了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情感抒发的特征。

全曲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a、b、a'),兼有引子、连接和尾声,中段类型为引申型中段(单一主题的单三)。

作品的主调建立在e小调上。

a乐段开始之前,有一个4小节的引子,柱式和弦、附点和三连音的使用,模仿了送葬队伍沉重的脚步声,营造出一种沉痛、肃穆、凝重的氛围。

第二小节的后半拍,相同的动机以高八度叠置的方式再次陈述,力度直达ff,脚步声由远及近,铿锵有力,前来送葬的人越来越多。

引子是主功能到属功能的和声进行,动人心弦的旋律从第4小节最后一个音开始缓缓流入,自然地过渡到呈示段。

呈示段(第一乐段)长16小节,是一个带变化重复的乐段。

a乐段是由两个等长的乐句组成的方整性结构:第一乐句4小节,在深沉的旋律中暗涌着三连音(其材料来源于引子)的律动,低音声部则为主、下属和属音的交替延续,上下声部形成了丰满的柱式和弦,使旋律在稳固的调性中实现了横向与纵向的双重发展。

门德尔松《无词歌》

门德尔松《无词歌》

无词歌作品分析“无词歌”是一种抒情性、歌唱性的小型器乐体裁,由门德尔松首创。

它像浪漫歌曲一样配有简单的伴奏,经常以钢琴独奏形式演奏,在一定的节奏音型陪衬下奏出歌唱一般的旋律线条。

既然是器乐小品,当然音域要比声乐更宽广一些。

无词歌的结构形式除少见的奏鸣曲式外,音乐形象都比较单一,通常采用二段体或三段体的歌曲形式。

门德尔松从1830至1835年间,共创作有四十八首无词歌,都是钢琴小品。

浪漫主义时期是写作钢琴小品的最颠峰时期,舒伯特、舒曼、肖邦、李斯特等都写过很多钢琴小曲,门德尔松的无词歌也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他的全部四十八首无词歌曾编为八集出版,每集都包括六首曲子。

无词歌第一卷Op.19第一首E大调“甜蜜的回忆”4/4拍子,三部曲式。

在低音部上行分解和弦的伴奏下,流泻出带有青春气息的优美旋律。

中间部仿佛是爱情的烦恼悄然而至,但很快便转入乐曲开始的青春憧憬中。

第二首a小调“遗憾”3/8拍子,二部曲式。

下行的旋律表达出一种莫名的惆怅。

音乐的进行曾两次堕入低音部,最后在低音部的絮絮低语中结束。

第三首A大调“猎歌”6/8拍子,三部曲式。

它的再现部很长,将呈示部素材作了全新发展。

这首标题为“猎歌”的曲子是第一卷中最著名的乐曲,优美如歌,欢快热烈。

带附点的跳跃主题象是狩猎的号角在各处回响。

号角声之后,是节奏勇猛的合唱式的乐句。

第二段渐渐到达兴奋的顶峰,再度导向合唱曲式的第三段,欢快爽朗的音符充满了所有声部。

第四首A大调“信心”4/4拍子,带前奏和结尾的精致小品,仿佛少女满怀着心事的暝思。

第五首升f小调“不安”6/4拍子,无词歌中少见的奏鸣曲式,旋律也更倾向于器乐化。

呈示部两个主题对比并不强烈,只是互为补充。

发展部主要发展第一主题,并一度转到F大调。

再现部变化再现第一主题后结束。

第六首g小调“威尼斯船歌”6/8拍子,三部曲式。

这是八卷《无词歌》中三首“威尼斯船歌”中的第一首。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不仅以其明丽的风光令人神往,而且以其优美的音乐拨动人们的心弦。

从《无词歌》看门德尔松作品的音乐特性[权威资料]

从《无词歌》看门德尔松作品的音乐特性[权威资料]

从《无词歌》看门德尔松作品的音乐特性摘要:费利克斯・门德尔松(1809-1847)是19世纪著名的作曲家。

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许多作品广为人知,尤其是精致优美的钢琴曲集《无词歌》奠定了作曲家在浪漫主义钢琴创作方面的重要地位,这套作品既流露出古典主义音乐的规整性,也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幻想色彩。

本文将从《无词歌》的创作背景入手,结合其中部分作品进行分析,了解门德尔松在曲式、旋律和织体方面的创作特点,进而通过创作特点得出门作曲家的音乐思想和整体音乐特性。

通过对《无词歌》的作品进行分析与研究,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无词歌》在浪漫主义音乐中独树一帜的风格,让更多人所了解门德尔松的音乐。

关键词:门德尔松;无词歌;创作特点;音乐思想J605 A 1673-2596(2016)10-0183-03一、门德尔松与《无词歌》(一)门德尔松的音乐人生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德国作曲家及音乐家,于1809年生于德国汉堡。

此时正值古典主义音乐的末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社会正向着一个崭新的台阶迈进,音乐界也即将开启一个新的篇章――浪漫主义音乐时代。

门德尔松在10岁的时候就已经为《诗篇19》进行乐曲创作,在17岁时就写出了他的经典代表作《仲夏夜之梦》。

1829年开始,他奔赴欧洲各地担任乐团指挥并在英国旅行的时候完成了《苏格兰交响曲》,在罗马与柏辽兹的相遇开始了他《意大利交响曲》的创作,后又在法国巴黎结识了李斯特和肖邦,并于1833年回到自己的国家,之后同舒曼创建了莱比锡音乐学院。

1846年赴英国指挥自己的清唱剧《以利亚》,但之后身体状况却越来越差,于1847年去世,此时的他才38岁。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的一生相对短暂,但他的创作体裁却丰富多彩。

从管弦乐的交响曲到序曲,钢琴协奏曲,大、小提琴协奏曲(如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甚包含清唱剧、歌剧、室内乐、管风琴等等。

门德尔松《葬礼进行曲》艺术特征分析

门德尔松《葬礼进行曲》艺术特征分析

门德尔松《葬礼进行曲》艺术特征分析摘要:门德尔松是德国犹太裔作曲家。

为德国浪漫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被誉为浪漫主义杰出的“抒情风景画大师”,作品以精美、优雅、华丽著称。

《无词歌》是门德尔松首创的题材,用来指那种在伴奏声部的衬托下,旋律进行得像歌唱似的钢琴独奏曲。

《葬礼进行曲》是门德尔松《无词歌》中的第27首作品,是《无词歌》套曲中的重要的一首作品,创作于1844年,属于作曲家后期创作的作品。

本文将从结构与句法分析、调性与和声分析、旋律与节奏分析来阐述,以求更深入的了解这首作品的创作特征和情感内涵。

关键词:门德尔松;《葬礼进行曲》;创作特征一、结构与句法分析《葬礼进行曲》(Op.62No.3)的结构是一个带展开性中段的的三段曲式,带有前奏间奏和尾声。

调性为e小调,统一调性布局。

其结构图示为:A48= Int4+‖:A8(a4+a’4):‖+A8(a4+a″4)+Re4+A12(a4+a’’’4)+Coda4e-----------------------------------------------e~G~e------该作品的1-4小节为作品的引子,引子以缓慢的速度引入,可以分为2+2关系的两个乐句。

该片段用了模进的发展手法。

引子是贯穿全曲的一个重要材料,在主题、展开部分、再现之前的过渡、再现段的扩充中都出现了该材料柱式和弦和三连音的两个材料特征,尤其是在连接和尾声部分,动力再现了引子的材料。

作品的5-20小节是呈示段,呈示段是一个长为16小节的复奏乐段,其基本乐段是长为8小节的并行二句式方正的乐段,乐句与乐句的关系可分为4+4关系的两个乐句。

下句是对上句的变化重复,不构成曲式结构的升级。

21-28小节是作品的中段,该中段的特点是展开性的中段,中段的结构属于并行二句式方正乐段。

中段运用了呈示段的等分八分音符节奏,增加了三连音的节奏型的材料,使材料密集化。

中段的织体较之呈示段有所加厚,但材料来源于呈示段,并没有用新的材料进行发展。

门德尔松《无词歌》的音乐特征和风格分析

门德尔松《无词歌》的音乐特征和风格分析

6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4/ 04深沉的旋律线条。

这些旋律不仅优美动听,而且富有内在的逻辑和张力,使得每一首《无词歌》都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以《无词歌》中的“威尼斯船歌”为例,这首曲子的旋律线条流畅而悠扬,充满了诗意和浪漫气息[3]。

门德尔松巧妙地运用了连续的波浪式音型和宽广的音域,模拟了水波荡漾的感觉,使听众仿佛置身于威尼斯的水城之中,感受到了那种特有的宁静与和谐,不仅展示了门德尔松卓越的音乐才华,也使得这首曲子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经典之作。

此外,门德尔松在《无词歌》中还经常运用对比性的旋律手法,通过旋律的高低起伏、快慢变化、音色对比等手法,创造出丰富的音乐层次和情感表达。

例如,在同一首曲子中,他可能会先呈现一段柔美抒情的旋律,然后突然转入一段活泼跳跃的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冲突,这种对比性的旋律处理不仅增加了音乐的戏剧性和动力感,也使得每一首《无词歌》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总的来说,门德尔松在《无词歌》中对旋律的独特处理是他音乐才华的集中体现,通过精巧的构思、细腻的表达和对比性的手法,创造出了一系列优美动人、情感深沉的旋律,使得这些作品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瑰宝。

(二)巧妙地对比和变化门德尔松的《无词歌》有着巧妙的对比和变化特点,这种对比和变化不仅体现在音乐的结构、和声、调性上,更深入到音乐情绪和表达方式的转换,使得每首无词歌都像一部精心设计的音乐小戏,充满了内在的张力和动态的美感[4]。

例如,在《无词歌》Op. 19 No. 1中,门德尔松首先以明亮欢快的旋律开篇,似乎带给我们一个温馨甜美的景象。

但紧接着,通过微妙的和声和调性变化,他迅速将情绪转向了忧郁和沉思,这种情绪上的剧烈转变令人印象深刻,同时也展示了门德尔松如何通过音乐来刻画复杂而细腻的情感世界。

此外,在《无词歌》Op. 30 No. 6中,门德尔松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性的音乐材料,一开始是轻柔流畅的旋律,然后突然爆发出激情四溢的乐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

门德尔松《无词歌》的分析及演奏研究

门德尔松《无词歌》的分析及演奏研究

门德尔松《无词歌》的分析及演奏研究
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气息,并与古典时期的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他是早期的浪漫主义时期的灵魂人物,对德国音乐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1843年,门德尔松在
德国成功创办了莱比锡音乐学院,他对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并且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其体裁主要包括交响曲、序曲、清唱剧、钢琴曲等。

他的交响曲以《仲夏夜之梦》序曲、《第四交响曲》(《意大利》)、《第三交响曲》(《苏格兰》)最为著名。

钢琴小品《无词歌》是门德尔松首创体裁,最具标志性作品之一。

通过对《无词歌》的作品赏析,可以清晰的了解到门德尔松作品具有温馨抒情、优雅恬静、明晰无暇、富于诗意幻想,戏剧性冲突不强的风格特点。

本文通过研究《无词歌》的作品特点和音乐内涵来准确把握作品风格,將《无词歌》集中48首钢琴小品按体裁特征分为四类:性格化小品、合唱声乐体裁小品、独唱体裁小品和重唱体裁小品。

分别选取《猎歌》、《葬礼进行曲》、《春之歌》和《威尼斯船歌》三首作为各形式中的代表性作品,从创作背景、曲式分析、演奏分析三方面,对四类形式的代表作品进行阐述,围绕器乐声乐化特点对每首作品演奏技巧运用展开分析,主要包括:如歌演奏法、内声部分手、乐句对答、背景音型、速度的处理,将这些演奏技巧的理论方法合理运用在《无词歌》集的艺术实践中,通过器乐声乐化特点,运用钢琴演奏的技巧分析更好表达作品内容和理解作品风格。

门德尔松第二十七首无词歌

门德尔松第二十七首无词歌

门德尔松《无词歌》(Op.62,No.3)分析报告一、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为带有展开性中段并动力再现的三段曲式。

简单的结构图式如下:二、细致分析如下:1、引子(1~4)是个长为4小节的乐句,由两个呈模进关系的乐节构成。

第一乐节以三连音节奏为主,持续在主调e小调的主和弦上;第二乐节上行五度模进,力度加强,声部增多,开放在主调的属和声上,为呈示段的进入作调准备。

2、呈示段(5~20)是个长为16小节的复奏乐段,其中后乐段是前乐段的重复。

前乐段(5~12)是个长为8小节、延伸的二句式方正型收拢性乐段,上句半终止在主调的属和弦上,下句变格终止在主调的主和弦上,在终止上形成属主呼应。

上句呈示了两个主要的材料(设为材料1和材料2),见例1,以抑扬格动机进行发展。

例1下句延伸进入,最后结束在导九第二转位到主和弦的变格终止上。

该乐段完全反复一次,形成复奏乐段。

3、中段(21~28)是个展开性中段。

先是使用材料1改变和声呈示,然后使用带有三连音节奏的材料2上行模进,再通过截段的方式(见例2)进行多次模进,最后一次衍展成一个“新材料”(25~26);接着下行四度模进这个“新材料”,在e小调的下属功能上开放终止。

例24、连接(29~32)使用引子的材料,以属功能为主,最后停留在主调的属功能上,为再现作调准备。

5、再现段(33~45)动力再现。

其中,上句完全再现,下句通过截取结束处尾部的材料向下属方向(a小调)离调重复,扩充了4小节,变格终止在主调的主和弦上。

6、尾声(45~48)使用引子材料与再现段形成交错句法,即再现段还未结束,尾声已经从另一个声部进入。

三、总结。

综上所述,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为带有展开性中段的三段曲式。

值得一提的是:1、引子、连接和尾声使用了相同的材料,从而形成统一全曲的因素;所不同的是在和声功能上,引子以主持续为主,连接以属持续为主,尾声以主功能为主,从而又反映了各自不同的功能,形成T—D—T的和声布局。

门德尔松《无词歌》的艺术特征与教学启示

门德尔松《无词歌》的艺术特征与教学启示

门德尔松《无词歌》的艺术特征与教学启示门德尔松是浪漫主义前期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出生在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一生有如春天的海洋,平稳而舒适,人们称他为“幸福的音乐家”。

他的钢琴代表作《无词歌》,共49首,先后编成八集陆续出版。

这些钢琴小品不以伟大的新思想或重大的社会意义惊人骇世,也不以恢宏的气势或壮丽的景象诱人,而是以非凡而高雅的格调,优美动人的旋律和精致的体裁取胜,呈现出一种纯净和谐的抒情美,真正把钢琴视为唱歌的“歌喉”,实现了钢琴艺术中“人琴合一”的境界。

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门德尔松及他的《无词歌》,介绍了门德尔松的生平和音乐创作,从文化大背景的视野下简述了《无词歌》的创作背景。

第二部分:论述了《无词歌》的风格特征。

它是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是形式与内容相结合的妙品。

同时从音乐的表现形式旋律、织体、曲式结构、和声调性等方面对音乐本体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无词歌》集中体现了作曲家所追求的“器乐声乐化”的表现倾向。

第三部分:教学启示,首先按照其体裁特点进行了归类,然后选取其中的代表作从创作背景、音乐本体和演奏研究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教学探析,以期为日后更好的学习和演奏这部作品提供借鉴。

最后简要阐述了此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门德尔松钢琴曲《无词歌》织体研究

门德尔松钢琴曲《无词歌》织体研究

门德尔松钢琴曲《无词歌》织体研究
门德尔松的钢琴曲《无词歌》是一首在19世纪非常流行的钢
琴曲。

它的主题非常简单,通常是由5个或6个小节组成,其节奏渐进。

在《无词歌》中,门德尔松使用了不同的织体来创造令人难以置信的音乐效果。

首先,门德尔松在这首曲子中使用了快速的织体,在“无词歌”的高潮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这一段音乐变得越来越快,突然间停止了。

这种快速的织体使得音乐变得充满了紧张和展示能力。

其次,门德尔松还使用了连续的变化的织体。

在这首曲子中,它很快地变化了节奏,来创造一个更加奇特的音乐效果。

这个变化,在最后几个小节中尤为明显。

这个不断变化的织体是一个极好的音乐技巧,它增强了曲子的魅力和创新的性质。

最后,门德尔松还使用了不同的和声和强弱。

在这首曲子中,和声和强弱度也是变化的,来创造一个逐渐递增的效果。

这种变化的和声和强弱度也是门德尔松的音乐特色之一,使得他的音乐更加流畅和令人难以忘怀。

总之,门德尔松在《无词歌》中运用了多种织体和音乐技巧,使得这首曲子成为了一首非常成功、流行的曲子。

它是门德尔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19世纪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一。

门德尔松《无词歌》的音乐特性探究

门德尔松《无词歌》的音乐特性探究

门德尔松《无词歌》的音乐特性探究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是19世纪著名的德国作曲家和指挥家,其作品涵盖了交响乐、室内乐、合唱乐和歌剧等多个音乐领域。

他的《无词歌》(Songs without Words)系列作为其钢琴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界享有广泛的声誉。

这一系列作品以其优美、抒情而又富有灵感的旋律,展现了门德尔松在创作上的独特之处。

本文将探究《无词歌》作品的音乐特性,并分析其艺术价值。

首先,门德尔松在《无词歌》作品中明显展现了他对旋律的独特处理能力。

这些作品通常都以简洁优美的旋律为主,旋律线条流畅自然,无论是在主旋律上还是在伴奏中,都能够给人以深刻而动人的感受。

比如,其中的一首常被演奏的作品《春之歌》(Spring Song),以其轻快明亮的主题和流畅的旋律脉络,将春天的欢乐和活力生动地展现在听众面前。

其次,门德尔松在创作《无词歌》时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变化。

这一特点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能够寻到,它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样,同时增强了听众的兴趣。

譬如,《无词歌》中的一首以E大调为主的作品《Venetianisches Gondellied》(威尼斯的船歌),以其明快活泼的主题向听众传达出浪漫的威尼斯风情。

而在同一系列的作品中,还可以寻找到一些更加深沉、内敛的曲子,它们彼此形成鲜明对比,给整个作品增添了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

此外,门德尔松的《无词歌》作品中充满了华彩的装饰音符和丰富的音乐技巧。

这些技巧包括快速的琶音、华丽的装饰音和巧妙的转调等。

这些装饰性的音符不仅增添了音乐的变化,更为作品赋予了一种高雅、精致的品质。

例如,《无词歌》中的《蜂鸟》(Hummelflug)是一首以高速连续音符和迅速的音阶下行为特点的作品,展示了门德尔松在运用装饰音和音乐技巧方面的功力。

最后,门德尔松的《无词歌》作品通过简约而又紧凑的乐章结构,完美地将情感和音乐元素结合起来。

这种结构使得作品易于理解,容易传达出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门德尔松《无词歌》音乐创作手法的研究与思考

门德尔松《无词歌》音乐创作手法的研究与思考

门德尔松《无词歌》音乐创作手法的研究与思考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简称门德尔松。

他是一位德国犹太裔作曲家,浪漫主义中期的杰出音乐家之一,一生创制了多部佳作,如艺术歌曲,小提琴作品等,并首创了音乐会序曲,他独创的钢琴体裁《无词歌》对浪漫主义音乐贡献极大。

门德尔松从小就表现出超群的艺术才华,出生于银行家富足的家庭环境让他从小受到了一流专家的教育和指引,其9岁时他的父亲送出一支小型管弦乐队让他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作品,这样优渥的成长环境以及幸福的家庭让他无所顾忌的投身艺术创作中。

他的创作注重个人情感的表现,其内心充满了诗意般自由的幻想,并力图将其渗透到歌曲的灵魂深处。

而著名的评论家萧伯纳更公开称赞他的八重奏“以其引人入胜,全新的音乐风格令全世界惊奇。

”从总体看,门德尔松的一系列作品不仅给当时的浪漫主义赋予了新鲜与活力,而且在世界乐坛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一、门德尔松与《无词歌》门德尔松一生创作的音乐体裁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首创的《无词歌》,从字面意义来理解,它是一种没有歌词的合唱形式,实际上它是按照歌曲体裁和形式特点写作的小型器乐曲,常有一个歌唱性的旋律,配以抒情歌曲常用的伴奏音型。

简言之其具有歌唱性舒缓流畅的旋律线,伴奏织体似朗照松间的明月般清新明快,优雅明净且一目了然,为世界人民所喜爱。

从1929到1845年,门德尔松共创作了48首无词歌,还有一首没有题目,并每六首为一卷,共为八卷出版,出版顺序依次为Op.19,Op.30,Op.38,Op.53,Op. 62,Op. 67,Op.85,Op.102。

后人为了更好地诠释这些作品即为它们加上了标题,如“春之歌”,“信心”等,虽然这并不是门德尔松本人的意思,但对听众和演奏者来说其能更好地理解歌曲的含义。

二、《信心》乐曲分析本文所选取的乐曲《信心》就是来自门德尔松《无词歌》中的Op.19,No.4,即第一卷中的作品,是一首再现的三段式的合唱曲。

门德尔松钢琴作品集《无词歌》之浅析

门德尔松钢琴作品集《无词歌》之浅析

门德尔松钢琴作品集《无词歌》之浅析莫潇娉【摘要】门德尔松的钢琴作品集《无歌词》是其杰出之作,在门德尔松的《无歌词》之中用清新淡雅的音乐语言将之打造成为了精致细腻的作品.在文中主要就针对门德尔松的钢琴作品集《无歌词》进行分析探讨.【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6(000)008【总页数】1页(P7)【关键词】门德尔松;无歌词;作品集【作者】莫潇娉【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重庆 400700【正文语种】中文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开始尝试运用短小的抒情来表达个人的内心情感,而钢琴小品无疑实在这音乐创作文化运动中脱颖而出。

菲利克斯·门德尔松是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早期的德国作曲家之一。

他的音乐创作风格并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作曲家。

在无词歌整体风格中属于一种歌唱性题材的钢琴小品。

而门德尔松在无词歌的创作中描绘生活、自然等内容,在旋律上保持着适合人声歌唱的音域,避免速度过于复杂,主体常常会出现主旋律和伴奏声部相互交叉的整体配合的特点,体现了抒情和淳朴的气质。

就像是对他自己的音乐素描,歌唱般的诗歌钢琴小品将他的情感做出最深刻的表达。

无词歌的旋律进行会产生向上、向下跳跃或级进的方式,这往往会结合作品在最初创作时的构建,与作品的织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中旋律在下行二度进行在无词歌中所运用最多,是门德尔松旋律风格中特有的。

旋律进行中通常会运用到分解和弦的旋律或连续大跳的旋律,这些变化是随着音乐的进行而变化的。

旋律的装饰音相对来说组合比较简单,多采用单音或双音,并与韵律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它的出现主要是为旋律增加些赋有韵味的歌唱性。

这有别于同一时期其他作曲家在作品做所出现的比较复杂器乐化的装饰音。

《无词歌》采用较为丰富的节拍型,不仅仅包括经常使用的2/2、4/4、6/8节拍外,也运用了不少6/4、9/8、12/6、12/8等节拍。

但在乐曲中没有运用换节拍。

丰富的节拍同时也丰富了乐曲的旋律节奏的变化。

门德尔松的《无词歌》分析报告

门德尔松的《无词歌》分析报告

门德尔松的《无词歌》分析报告一、概述首先我需要对题目中的无词歌来做一些简单的解释,“无词歌”这种体材的首创就是作曲家的一个试验品,一个传统与创新并存的新品种。

对“无词歌”体裁的解释基本上均为“一种宛如歌曲的抒情钢琴小曲。

其中包含一个歌曲性质的旋律和相应的伴奏部分。

”或“是一种抒情性、歌唱性的小型器乐曲,主要是钢琴曲,它是由作者剪裁而定的各色生活片断。

”“无词歌”的音域与人的声区比较接近(有时也比声乐曲的音区更为宽广些),似乎是一种专为器乐而打造的声乐曲一样,使器乐尤其是钢琴也能像人声一样温柔的歌唱,体现出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家们在创作中使器乐作品倾向于声乐化的特点。

门德尔松钢琴小品《无词歌》在浪漫派抒情钢琴作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有着独特的魅力和色彩,秀气,柔媚,有抒情的歌唱性,弹这样的曲子无须炫技,乐感比技巧重要。

《无词歌》这部钢琴小品集的创作从1830 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845 年为止,穿越了作曲家生命里的一半时光,也陪伴他一路走过生命中的许多悲欢离合,他把他生活上很多大大小小的画面、内心感受都投放到这部曲集中。

无词歌是门德尔松首创的抒情小品体裁,它既不够深刻也不够严肃,但精致而不造作、清新而细腻才是它最大的特点。

创作人物、背景门德尔松出生于1809 年2 月2 日的汉堡,与十八世纪的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并称为音乐史上最天才、最早熟的作曲家。

门德尔松本身特有的音乐才能加上围绕在他身边亲切友善的人际关系,使他的作品大多呈现出愉快而细腻、优雅而敏感、轻松而质朴的风格特征。

门德尔松从不在音乐中追求过份的忧郁、病态的多情,你也不能从他的作品中找到深刻的对时代、对社会矛盾的呼喊,他的作品总与现实斗争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他总被看作是柔弱的附庸风雅,被认为是复古保守分子,永远不能超越年轻时创造的童话世界向前发展。

事实上,这样的评价对门德尔松来说并不公平,他的音乐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反映现实,而在于表现人类最单纯、直挚、积极、乐观的感情和精神,“他的作品对人类精神的升华、情感的调节、智力与创造力的启迪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门德尔松第27首无词歌
作者:宋怡诺
来源:《北方音乐》2018年第07期
【摘要】《无词歌》是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的钢琴小品集,全集共49首,是浪漫主义抒情性、标题性钢琴小品的代表作品之一。

本文以第27首无词歌《葬礼进行曲》为研究对象,从主题构成、曲式结构、和声、调性布局、织体等方面进行分析,从形式上发现其特点、挖掘其内在规律,并结合音乐内容的表达进行论述。

试图揭示形式与内容的逻辑联系,探讨古典的结构美与浪漫派情感表达的完美结合,达到更确切、更深入地理解这首钢琴小品的目的,进而理解门德尔松无词歌这一体裁音乐作品的特点及意义。

【关键词】无词歌;主体构成;曲式结构;和声;调性布局;织体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门德尔松(Mendelssohn,1809-1847)作为一名重要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他一直努力创建新的风格,从不同地区,不同音乐家的音乐中汲取营养,他的作品浪漫而富于吸引力和诗意。

其中,钢琴小品《无词歌》更是浪漫主义抒情性、标题性钢琴小品的代表作品之一。

49首作品每一首都具有如歌的旋律,优美且精致,像是作曲家的生活日记,记录了作曲家的日常生活。

他塑造生动而具体的音乐形象,反映了作曲家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这些音乐珍品,不仅非常精美,而且体现浪漫主义作曲家刻意追求“器乐声乐”的音乐风格。

其艺术成就对今天钢琴音乐创作也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钢琴小品创作的影响尤为突出。

《葬礼进行曲》是《无词歌》中的第27首作品,作于1844 年,属后期的创作,表现了一种沉重、肃穆的情感和浓重的悲伤情绪。

本文将从主题构成、曲式结构、和声、调性布局、织体等方面对27首无词歌进行分析,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首钢琴小品为目的,进而理解门德尔松无词歌这一体裁音乐作品的特点及意义。

主题构成
c d
A段材料1,开头是属音到主音的跳进,之后逆行从主音到属音,中间加装饰G、A音。

材料2是对属音B的上下方装饰性进行,整体旋律呈上升趋势。

第二句9-12小节,是第一句的自由模进,在节奏上对第一句进行模进,因为节奏没有变化,但是在音符的横向进行中变化比较大。

第二句旋律呈下降趋势,特别是第二乐句的开头,第9小节高声部出现连续的G大调主音,中声部g、f、e、d和低声部e、d、c、b做下行级进(B段也出现这样的进行),从旋
律的走向上,第一句与第二句形成对比;从音程的进行上看,A段缓慢的2/4拍,偶尔有六度的大跳之后必反向级进。

在第6小节和第10 小节分别出现了引子中动机的三连音主题,以柱式和弦的形式结合缓慢的速度构成艰难地向上攀爬的旋律,表现一种沉重、悲伤的情绪。

B段为两乐句乐段21-28小节,是一个展开性质的中间段,材料来源于A段材料2。

第一乐句21-24是A段材料c的重复和材料d的模进,以三连音的形式向上进行模进,结合渐强的力度表现一种紧张的情绪。

第一句21-25小节,同音反复后,音符向上进行,整体旋律呈级进上升趋势,如第21小节的e、e、f、g,第22小节的g、g、a、b,第23小节的a、a、b、c,第24小节的d、d、e、f以及e、e、f、g;第二乐句与第一乐句的上升音调形成对比,又与A 段(第二乐句)形成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

上声部e小调的下属音a连续出现,中间声部e、d、c、b和低声部c、b、a、g下行级进的旋律音阶,27小节和28小节上声部e小调的主音连续,中间声部与低声部又是下行级进;29-32小节出现B段与再现A段的连接,为引子的材料,模进进行,既是对开头的回顾,也使段的再现更加自然;再现A段为扩充发展的乐段,依然为两个乐句,第一乐句原样再现,但是和声更加丰满;第二乐句再现两小节,之后圍绕着主音e,在上方进行装饰,出现引子三连音动机。

二、曲式结构
引子1-4小节是由副动机、动机、动机构成;A段是非平行的两句体乐段,a(5-8)、b (9-12)、(13-20)是(5-12)的变化反复,结束在七级三四到一级的变格终止;B段是非平行的两句体乐段c(21-24)、d(25-28),是一个开放性的乐段。

B段与再现A段之间的连接四小节,引子材料,为再现的A段做准备;再现的A段为扩展乐段,与A段相比,第二乐句由离调造成的阻碍终止,由原来的四小节变为八小节;尾声45-48,引子材料,首尾呼应。

三、和声
引子1-2小节是主和弦的连续,3-4小节是属到主的交替进行,门德尔松在这部作品中一开始的和声进行都体现在正格的和声进行,在属到主的进行中即使是不完美终止主和弦也是三音旋律位置,还有变格的进行,在完满终止式之后出现了下属到主的进行,所有的这些都体现了门德尔松虽然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但是他将古典主义贝多芬式的和声手法体现得淋漓尽致;A段第一乐句5-8小节是下属到主的进行,在第8小节出现了K四六到D的半终止,第二乐句开头是G大调S-D-T的和声进行,随着第10升D的出现又回到e小调。

值得注意的是,A段的终止采用了导三四进行到主和弦,变格终止,在和声的运用上体现出一种浪漫主义的色彩。

由此可以看出门德尔松即保持着古典主义的传统又充分流露出他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并用自己的方式创造出很多别具一格的和声风格。

B段第一乐句出现e小调的属持续音,伴随着力度的增加、音区的升高、和声节奏的逐渐密集,终于在25小节ff的力度下,到达高点音,最后在G大调的下属和弦上结束了整个中段;连接从e小调的属和弦开始,与中段尾部和声形成连续的功能进行,其结构特征、材料特
点均与引子相同。

不同的是和声变成了下属到主的进行,这既是对乐曲开头的回顾,也是在和声上与引子的属到主的强进行形成对比,为再现段的出现作了材料与和声上的准备。

再现段A为综合再现(33-45小节),由4+9非方整的两个乐句构成。

第一乐句33-36小节与A段的第一乐句在和声上更加丰满,并在第35小节出现平行大调G大调的离调,增添了明朗的色彩,改变了音乐的性格和情绪;第二个乐句37-45小节G大调并出现下属和弦和属和弦上的离调,在第38小节升D的出现回归到主调e小调,但是变化并没有结束,40小节升G 的出现,形成了a小调的离调,随之加入引子的材料使得这个乐句内部结构有较大的扩充,最后停在e小调的主和弦上,再现段的音乐体现出动力化的功能,并具有很强的总结的意义。

尾声4小节,与引子遥相呼应,采用主和弦分解和pp力度下结束了整首乐曲。

四、调性布局
门德尔松的第27首无词歌,调式交替调性变化频繁。

A段开始调性为主调e小调,第9小节转主调的平行大调G大调,又在第10小节的末尾转回主调,之后一直在主调上陈述,直到第17小节还原D 的出现转平行大调G大调,第18小节转D大调和C大调,为下行二度转调。

由此来看,e小调-G大调-e小调-G大调-D大调-C大调-e小调频繁地运用了大小调交替的手法。

同样,B段中,开始为主调e小调第25小节转主调的平行大调G大调,26小节转回主调,随后27小节又转到G大调,连接升D的出现回到主调e小调,动力化的再现部一开始立即进行了平行大小调多次对置性交替(第33-36)小节;在第37-38小节向G大调转调,并向C大调和d小调离调,这与A段中结尾第18小节主调e小调下行二度转到D大调和C大调形成呼应和对比,体现出不同的情感色彩。

在第39小节,旋律回到e小调主音后形成阻碍终止,在下属和声上的离调进行,这期间还原F的出现带来了e弗里几亚小二度的色彩。

在最后的终止式上,当旋律出现 #F、#D时,第43小节又回到e和声小调,由此可以看出大小调的频繁交替以及下属功能被频繁使用。

五、织体
第27首无词歌《葬礼进行曲》,引子三十二音符的三连音贯穿全曲,A段第一乐句多为八分音符的柱式和弦和引子动机三连音织体,在缓慢的连奏中,力度变化的幅度很大,第二乐句右手持续主音g,左手斜向进行,在和声的推动下,呈现出一种管弦乐队浑厚的演奏效果;B段第一乐句动机由模进形成,左手八度持续低音,右手斜向进行,动机连续不断向上模进发展,结合和声、力度、音符的进行方向将乐曲推向高潮,与A段在形式上形成对比;第二乐句,出现A段中第二乐句的织体,以八分音符为主,右手持续下属音a,左手斜向进行,并在中间插入三连音,从形式上呈现出与A段的联系;连接4小节的织体出现引子动机的原样再现;再现的A段在扩充段落出现引子的三连音动机,从形式上与引子呼应。

六、结语
通過对门德尔松第27首无词歌《葬礼进行曲》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曲式结构上,保持了传统曲式的清晰性,但又不拘泥于刻板的模式,一切的变化和发展都极为灵活和自然;看似简单的旋律线,其内在和声具有强大的推动力;形式上体现出古典时期再现单三部曲式的典型特点。

体现出古典的结构美与浪漫派情感表达的完美结合,在艺术感受、思维逻辑、创作思维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无论在音乐创作还是钢琴演奏上,都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高佳佳.门德尔松无言歌曲式结构[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