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德尔松-无词歌 - OP85
门德尔松《无词歌》的音乐特性探究
见其作品中的B部分中尽可能地保留了柏林艺术歌曲的旋律,还沿用了其伴奏的基本节奏型与织体,但无论伴奏部分做了何种变化,其主题旋律始终引导着剧情进行。
以Op.19 No.3(猎歌)为例,主题旋律首次出现在第31小节,其伴奏织体由左手的柱式和弦变成了右手的分解和弦,其目的在于烘托主旋律,直至第75小节结尾处,可类比于文学作品中的主线剧情的发展脉络。
《无词歌》套曲中所有曲目均以“codatta”结束,引子及尾声部分健全,经“ritornello”即渐慢处理,在短暂的停止后出现了重复的动机,通过强弱变化,创造了无穷尽的音乐意境。
套曲《无词歌》创作于浪漫主义时期,深受文学艺术的影响,与多个文学著作之间关系密切,以Op.19 No.3(猎歌)为例,门德尔松沿用了诗歌中的文学意象,并将其以音乐的方式表达了出来,他始终认为音乐有着比语言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表达更朦胧的意境,且不同人对于相同语言文字的理解并不相同,无论是一段简单的对话,还是只言片语,对此,更应当以音乐的形式来进行表达,使得语意更为清晰,尽可能减少歧义,避免被人误解,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也正是因为这一音乐思想,才使得《无词歌》中的音乐形象更为鲜明,且其旋律也更具歌唱性,丰富的内部和声加之相对规整的体裁结构,成了门德尔松钢琴音乐创作最为突出的特征。
门德尔松始终认为相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在作品集中不可过多,以免导致人们感情麻木,为此他也决定不再发表更多同类作品,是时候做出改变,对此,其创作停止了四年之久,最后以Op.38 No.6(二重奏)结尾,四卷由此终止,虽然整部作品的结构、和声极为精致,但也只能代表文德尔松音乐创作生涯的一小部分,并不可以将这一套曲的创作风格与门德尔松的整体创作风格完全等同来看。
《无词歌》的音乐特征极为丰富,真实地展现了作者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其中也对有其美好回忆的细致描述。
三、《无词歌》的和声运用门德尔松是浪漫主义音乐流派的代表,但从他的《无词歌》来看,在和声应用方面,依然遵循大小调体系,属于传统功能性和声,安排较为简单、技术更加成熟,稍加一些创新,便增加了一份浪漫主义色彩,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并无刻板之意,偶尔出现一些意外之音让人感到惊喜,从而感叹于奇妙的和声效果。
浅析门德尔松的《无词歌》——以第40首(作品85之4)为例
《戏剧之家》2019年第25期 总第325期71音乐研究浅析门德尔松的《无词歌》——以第40首(作品85之4)为例李姝柳(河南大学音乐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0)作者简介:李姝柳(1999-),女,河南大学音乐学院在校本科生,研究方向:音乐学。
【摘 要】19世纪西方浪漫主义乐派的代表人之一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将声乐题材的歌曲运用在器乐独奏上,首创了“无词歌”题材,共创作48首《无词歌》,其艺术价值也经久不衰,是教学中必备的教材。
本文即是以《无词歌》曲集中的第40首(作品85之4)为例,分析门德尔松的《无词歌》作品及其创作特点。
【关键词】门德尔松;钢琴;《无词歌》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5-0071-01一、门德尔松的生平与音乐道路门德尔松1809年出生在德国汉堡,出身于德国犹太名门望族,用“富”三代形容他的出身再合适不过,这里面的“富”并不仅仅指物质上的富有,还包括精神上的富有。
因为门德尔松的祖父是著名的启蒙主义哲学家,同时也是德国民族主义文学奠基人之一,父亲是名银行家,母亲是珠宝商的女儿。
少年时期的门德尔松在家庭音乐会上就表现出在钢琴、作曲等方面惊人的才华与天赋。
10岁拜柏林音乐学院院长、著名作曲家策尔特为师,策尔特老师对门德尔松成年后复兴巴洛克和古典音乐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1829-1835年这六年间,他开始到英国、意大利、法国等不同国家旅行演出和创作。
旅行的同时结识了柏辽兹、肖邦等音乐家,这一段经历使他受益匪浅,完成了很多《意大利交响曲》等优秀作品的创作。
门德尔松短暂的一生却创作了很多作品,例如交响序曲、无词歌、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等,其中以无词歌的创作最为著名。
“无词歌”是他首创的一种抒情性的小型器乐体裁,也被称为“无言歌”,旋律形象生动,手法清新朴实。
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述和自然风格的描绘,抒发了门德尔松多样的思想感情。
浅析门德尔松《无词歌》中的循环组合曲式原则
浅析门德尔松《无词歌》中的循环组合曲式原则一、钢琴小品《无词歌》钢琴小品由古典主义之前的键盘乐器发展而来,在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们都是推崇较大型的奏鸣曲式,直到浪漫主义时期,钢琴小品才逐渐得到了作曲家的重视,并得以发展。
门德尔松的《无词歌》在这个时期,就成为了钢琴小品的代表作,门德尔松的作品《无词歌》深受同门费尔德和陶伯特的影响,但又有很深的不同,门德尔松的《无词歌》音乐偏重于对生活感受和自然风光的描写,很多作品来自作曲家真正的感受,偏向于真正地抒情描写。
门德尔松虽然也曾创作了大量的声乐作品,但是最能代表门德尔松独创性的还是他的钢琴小品《无词歌》。
二、《无词歌》中作品风格与内部的曲式结构原则无词歌的作品风格是:一是《无词歌》是以抒情性和歌唱性为主的特点的旋律;二是在织体伴奏的独特性,每一首乐曲主要是一种伴奏织体来伴奏;三是旋律的发展与音乐语言陈述结构的多样化;四是内容相似,篇幅精简。
《无词歌》的每一首曲目都是精品,篇幅虽然短小却有丰富的内涵;五是作品的曲式丰富性。
在《无词歌》当中,曲目虽然篇幅短小,但是曲式结构却很丰富,包含各种曲式原则,如:并列组合原则曲式结构原则,再现组合的曲式结构原则,循环组合原则曲式结构的乐曲,奏鸣曲式原则曲式结构的乐曲,这些丰富的曲式原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门德尔松的《无词歌》增加了光环,下面就为大家来分析《无词歌》中含有循环组合原则乐曲的曲式分析。
三、《无词歌》中含有循环组合原则乐曲的曲式分析(一)回旋曲式循环组合原则类似于回旋曲式的一种。
传统上认为回旋曲式是有中世纪诗歌体裁移到音乐中的结果,这是俄国音乐理论学家阿连斯基也认同此看法。
回旋曲式的别名又叫做循环体。
(这也是我国独特的一种名称)。
“回旋”这个词的意思主要是“循环往复”这也是回旋曲式的特点。
主题的反复在现,一般来说不少于两次,若是一次的循环往复,在形式上其实更类似于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另外回旋曲式可以和多种曲式加以结合,如奏鸣曲式,变奏曲式和再现曲式结合,从而形成回旋奏鸣曲式,回旋变奏曲式,回旋三部曲式和回旋组曲等形式。
门德尔松《无词歌》两首单三五部曲式作品音乐结构分析
6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4因此,可以称之为三部五部曲式①。
虽然杨儒怀教授对三部五部曲式结构的定义非常清晰明确,实际分析中还是缺乏一定操作性。
定义中突出了再现三部曲式特殊的反复,特殊的反复范围极为广泛,何种特殊的反复才能导致再现单三部曲式演变为单三五部曲式结构,并没有明确的提示。
中央音乐学院范乃信教授在其著作《曲式精要》中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给出了更为详细的定义:单三部曲式常见的反复大约有三种……如果反复的B+A 两段发生了结构(扩充或缩减)的变化,使之无法与原B+A 两段重叠吻合……可以界定为五部结构(不再是单三部的简单反复或变奏反复),由于它源自单三部曲式的联合反复,所以名为三部五部曲式,亦可称单三五部曲式。
②这个定义明确了反复的B+A 段主要是结构上面发生了扩充或者缩减,对于分析者辨别单三五部曲式结构和双单三部曲式结构的区别提供了比较好的帮助作用。
三、无词歌第8首音乐结构分析无词歌第8首为门德尔松作品Op.30六首作品中的第2首,速度为很快的快板,创作于1833-34年间,最初于1835年在法国以《Six Romances》出版,同年末,在德国以《Lieder ohne Worte》再次出版。
这首乐曲的结构特点为B 段在重复时没有变化,A 段重复时结构规模获得了明显扩大。
乐曲最开始由b b 小调开始,但最后结束落在了其同主音大调b B 大调上,让听众感受到了调式色彩的变化。
其曲式结构为典型的单三五部曲式结构,作为对比段和再现段的B 段和A 段出现后,紧接着一起再次重复出现。
重复时A 段的第2句进行了明显扩充,由10小节延长为14小节,同时第2句出现还出现了新的材料和新的调式。
该乐曲的曲式结构图如下:乐曲的呈示段A 段是一个8+10的两句式非对称的平行转调乐段。
a 句可平分为两个乐节,前四小节主旋律在中间声部,连续四个短促的F 音在高声部双音分解和弦构成的固定音型衬托下,表现出欢快活泼的气质。
门德尔松《无词歌》的艺术特点及演奏要旨分析
门德尔松《无词歌》的艺术特点及演奏要旨分析作者:乔萌萌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3期摘要: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是19世纪上半叶欧洲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代表。
他的作品简洁精炼,旋律流利生动,音乐语言清新自然。
在钢琴音乐创作方面,门德尔松首创了无词歌,把歌唱性的旋律和钢琴织体结合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这些音乐作品形象既鲜明又具体,表达了门德尔松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成为19世纪小型器乐曲的重要体裁,在浪漫主义抒情钢琴作品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关键词:门德尔松;无词歌;演奏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106-02一、门德尔松《无词歌》的艺术特点19世纪的欧洲无论是在社会意识形态、科学技术领域以及文化艺术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呈现出空前的发展趋势,各个领域的相互影响为19世纪的文化艺术发展提供了相当的空间。
门德尔松的钢琴音乐中既包含了古典主义的理性和严谨,又有着浪漫主义的艺术情怀。
古典主义的形式和浪漫主义情感的结合贯穿了他一生的创作音乐风格。
在门德尔松的钢琴作品中,奏鸣曲、变奏曲以及赋格曲的创作体裁与他的钢琴小品相比都有着鲜明的抒情性因素。
《无词歌》听起来似乎很短小没什么技巧可言,但当我们仔细的审视与反复的体味这些看似平淡的钢琴小品后,忽然发现,《无词歌》绝非只是简简单单的休闲小品,而是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崇高的艺术境界的钢琴精品,这些作品饱含了门德尔松丰富而又宝贵的音乐思想以及独具匠心的艺术魅力。
门德尔松关于继承性和独立性的音乐创作思想是由于他的钢琴音乐所表现的古典与浪漫的二重性特征。
由此看来,音乐的创作风格与音乐家的创作思想和理念是密不可分的。
若要说他的作品开辟了新道路,那在他看来却只是创作家的思想不同罢了。
《无词歌》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产物,在浪漫主义抒情派钢琴音乐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门德尔松《无词歌》
无词歌作品分析“无词歌”是一种抒情性、歌唱性的小型器乐体裁,由门德尔松首创。
它像浪漫歌曲一样配有简单的伴奏,经常以钢琴独奏形式演奏,在一定的节奏音型陪衬下奏出歌唱一般的旋律线条。
既然是器乐小品,当然音域要比声乐更宽广一些。
无词歌的结构形式除少见的奏鸣曲式外,音乐形象都比较单一,通常采用二段体或三段体的歌曲形式。
门德尔松从1830至1835年间,共创作有四十八首无词歌,都是钢琴小品。
浪漫主义时期是写作钢琴小品的最颠峰时期,舒伯特、舒曼、肖邦、李斯特等都写过很多钢琴小曲,门德尔松的无词歌也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他的全部四十八首无词歌曾编为八集出版,每集都包括六首曲子。
无词歌第一卷Op.19第一首E大调“甜蜜的回忆”4/4拍子,三部曲式。
在低音部上行分解和弦的伴奏下,流泻出带有青春气息的优美旋律。
中间部仿佛是爱情的烦恼悄然而至,但很快便转入乐曲开始的青春憧憬中。
第二首a小调“遗憾”3/8拍子,二部曲式。
下行的旋律表达出一种莫名的惆怅。
音乐的进行曾两次堕入低音部,最后在低音部的絮絮低语中结束。
第三首A大调“猎歌”6/8拍子,三部曲式。
它的再现部很长,将呈示部素材作了全新发展。
这首标题为“猎歌”的曲子是第一卷中最著名的乐曲,优美如歌,欢快热烈。
带附点的跳跃主题象是狩猎的号角在各处回响。
号角声之后,是节奏勇猛的合唱式的乐句。
第二段渐渐到达兴奋的顶峰,再度导向合唱曲式的第三段,欢快爽朗的音符充满了所有声部。
第四首A大调“信心”4/4拍子,带前奏和结尾的精致小品,仿佛少女满怀着心事的暝思。
第五首升f小调“不安”6/4拍子,无词歌中少见的奏鸣曲式,旋律也更倾向于器乐化。
呈示部两个主题对比并不强烈,只是互为补充。
发展部主要发展第一主题,并一度转到F大调。
再现部变化再现第一主题后结束。
第六首g小调“威尼斯船歌”6/8拍子,三部曲式。
这是八卷《无词歌》中三首“威尼斯船歌”中的第一首。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不仅以其明丽的风光令人神往,而且以其优美的音乐拨动人们的心弦。
门德尔松《无词歌》音乐创作手法的研究与思考
门德尔松《无词歌》音乐创作手法的研究与思考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简称门德尔松。
他是一位德国犹太裔作曲家,浪漫主义中期的杰出音乐家之一,一生创制了多部佳作,如艺术歌曲,小提琴作品等,并首创了音乐会序曲,他独创的钢琴体裁《无词歌》对浪漫主义音乐贡献极大。
门德尔松从小就表现出超群的艺术才华,出生于银行家富足的家庭环境让他从小受到了一流专家的教育和指引,其9岁时他的父亲送出一支小型管弦乐队让他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作品,这样优渥的成长环境以及幸福的家庭让他无所顾忌的投身艺术创作中。
他的创作注重个人情感的表现,其内心充满了诗意般自由的幻想,并力图将其渗透到歌曲的灵魂深处。
而著名的评论家萧伯纳更公开称赞他的八重奏“以其引人入胜,全新的音乐风格令全世界惊奇。
”从总体看,门德尔松的一系列作品不仅给当时的浪漫主义赋予了新鲜与活力,而且在世界乐坛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一、门德尔松与《无词歌》门德尔松一生创作的音乐体裁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首创的《无词歌》,从字面意义来理解,它是一种没有歌词的合唱形式,实际上它是按照歌曲体裁和形式特点写作的小型器乐曲,常有一个歌唱性的旋律,配以抒情歌曲常用的伴奏音型。
简言之其具有歌唱性舒缓流畅的旋律线,伴奏织体似朗照松间的明月般清新明快,优雅明净且一目了然,为世界人民所喜爱。
从1929到1845年,门德尔松共创作了48首无词歌,还有一首没有题目,并每六首为一卷,共为八卷出版,出版顺序依次为Op.19,Op.30,Op.38,Op.53,Op. 62,Op. 67,Op.85,Op.102。
后人为了更好地诠释这些作品即为它们加上了标题,如“春之歌”,“信心”等,虽然这并不是门德尔松本人的意思,但对听众和演奏者来说其能更好地理解歌曲的含义。
二、《信心》乐曲分析本文所选取的乐曲《信心》就是来自门德尔松《无词歌》中的Op.19,No.4,即第一卷中的作品,是一首再现的三段式的合唱曲。
门德尔松无词歌伴奏织体分析
2 0 1 2. 0192 ( 中 上 旬 刊)
观美察育
另一种则是由左右手交替完成演奏。右手在完成旋律 部分的同时,担任一部分的伴奏织体的演奏。此织体音区幅 度相对较大,音型排列也更为紧密,因此音响效果也相对饱 满。如无词歌第 26 首:
3 柱式和声织体
在此织体的写作中,乐曲并没有规定几个声部,而是 按照和声性伴奏织体来写的,有合唱以及管弦乐队的效 果。声部数量常常是根据音乐的发展,和声色彩的变换来 做一定的改变。无词歌第九首在这方面具有典型性,例如 第 21-23 小节处,和弦织体加厚至六个声部,模仿管乐队 的效果十分明显。
在门德尔松《无词歌》的曲集创作中,通常以一种主要 的伴奏织体贯穿全曲。在此织体的构成中,通常有三个声 部,如歌唱般旋律的高声部,平稳流畅的中声部和沉稳低回 的低声部。这三个声部的伴奏织体和旋律部分完美融合在 一起,成为了门德尔松《无词歌》一个重要的特点。以下我们 将对《无词歌》的主要伴奏织体进行分析和研究。
1 单独的伴奏织体
这一伴奏织体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完全由左手来完 成演奏,辅助右手的旋律部分。无词歌里的三首《威尼斯船 歌》就是最典型的范例: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1809.2.3 - 1847.11.4),德国作曲 家、指挥家,出身于汉堡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个富有的银行 家,母亲也受过良好的教育,并爱好音乐。他在这样的家庭 环境里接受了当时最好的音乐教育和人文教育。从小他就 是个莫扎特式的神童,9 岁就开始公开演奏,10 岁时就为 《诗篇 19》谱曲,11 岁时他已经成为了优秀的钢琴演奏家和
门德尔松的《无词歌》是典型的抒情性钢琴小品。每六 首一集,共八集,另外加一首,一共是四十九首之多。写作时 间跨度很大,从二十几岁至去世前,都伴有无词歌的创作。 可见门德尔松对《无词歌》也是偏爱有加。舒曼对门德尔松 的《无词歌》也曾赞许说道:“无词歌表达出一种介于图画与 诗歌之间的美妙意境,表现出‘优美心灵的颤动’或‘真挚甜 蜜和富有想象力的喁喁私语’。”[1]
门德尔松钢琴作品集《无词歌》之浅析
门德尔松钢琴作品集《无词歌》之浅析莫潇娉【摘要】门德尔松的钢琴作品集《无歌词》是其杰出之作,在门德尔松的《无歌词》之中用清新淡雅的音乐语言将之打造成为了精致细腻的作品.在文中主要就针对门德尔松的钢琴作品集《无歌词》进行分析探讨.【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6(000)008【总页数】1页(P7)【关键词】门德尔松;无歌词;作品集【作者】莫潇娉【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重庆 400700【正文语种】中文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开始尝试运用短小的抒情来表达个人的内心情感,而钢琴小品无疑实在这音乐创作文化运动中脱颖而出。
菲利克斯·门德尔松是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早期的德国作曲家之一。
他的音乐创作风格并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作曲家。
在无词歌整体风格中属于一种歌唱性题材的钢琴小品。
而门德尔松在无词歌的创作中描绘生活、自然等内容,在旋律上保持着适合人声歌唱的音域,避免速度过于复杂,主体常常会出现主旋律和伴奏声部相互交叉的整体配合的特点,体现了抒情和淳朴的气质。
就像是对他自己的音乐素描,歌唱般的诗歌钢琴小品将他的情感做出最深刻的表达。
无词歌的旋律进行会产生向上、向下跳跃或级进的方式,这往往会结合作品在最初创作时的构建,与作品的织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中旋律在下行二度进行在无词歌中所运用最多,是门德尔松旋律风格中特有的。
旋律进行中通常会运用到分解和弦的旋律或连续大跳的旋律,这些变化是随着音乐的进行而变化的。
旋律的装饰音相对来说组合比较简单,多采用单音或双音,并与韵律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它的出现主要是为旋律增加些赋有韵味的歌唱性。
这有别于同一时期其他作曲家在作品做所出现的比较复杂器乐化的装饰音。
《无词歌》采用较为丰富的节拍型,不仅仅包括经常使用的2/2、4/4、6/8节拍外,也运用了不少6/4、9/8、12/6、12/8等节拍。
但在乐曲中没有运用换节拍。
丰富的节拍同时也丰富了乐曲的旋律节奏的变化。
论再现二段曲式的结构特征
论再现二段曲式的结构特征作者:谢滨妃来源:《艺术研究》2015年第02期摘要:二段曲式是曲式学最常见最基本最广泛的小型曲式,本文主要对再现二段曲式的结构特征进行梳理,并以门德尔松《F大调无词歌》(Op.85,No.1)为例,通过对作品的详细分析,以期对再现二段式有深刻的理解,并且能够举一反三,真正把握曲式分析的理论与技能。
关键词:二段曲式无词歌分析结构特征作品材料音乐作品的结构规律,是从前人无数作品中总结出来的,而不是理论家事先设定的,正如德彪西所说:“规律是艺术作品所创造的,而不是为艺术作品创造的。
”[1]作品分析的意义不单在于对整首作品的结构划分,更为深刻的意义在于透彻,清晰、深入的了解作品,对于音乐作品中使用的材料特点,如旋律、节奏、和声、调式调性、伴奏织体、音乐情绪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这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曲式学最常见最基本最广泛的小型曲式,二段曲式既可作为整体曲式结构独立存在,又可作为大型曲式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奏鸣曲、变奏曲、三部曲式、回旋曲式中的某个部分;它既可应用于一些篇幅不大的器乐体裁(如前奏曲、浪漫曲、无词歌等),也常见于一些声乐作品中(尤其是分节歌、领唱加副歌的歌曲)。
二段曲式分为再现二段曲式和无再现二段曲式两种基本类型:无再现二段曲式多见于声乐作品,而有再现的二段曲式则常常用于器乐作品。
本文主要对再现二段曲式的结构特征进行梳理,并以门德尔松《F大调无词歌》(Op.85,No.1)进行详细的作品分析。
一、二段曲式的结构原理由两个功能不同的乐段有机结合构成的曲式,称为“二段曲式”(简称“二段式”)。
[2]基本图式如下:A =A+A’A =A+B1.第一乐段(A段):称为“呈示段”,是主题材料的最初呈示。
采用单一主题的结构方式,体现出主题材料的重复性关系。
2.第二乐段:称为“中段”。
根据第二乐段材料的写法,分出两种情况:(1)A’乐段:是第一乐段材料的继续发展,以补充第一乐段呈述的不足;(2)B乐段:使用新材料,以便造成与呈示段主题的对比。
从《无词歌》看门德尔松作品的音乐特性
从《无词歌》看门德尔松作品的音乐特性作者:余志铭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0期余志铭(合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安徽合肥 232001)摘要:费利克斯·门德尔松(1809-1847)是19世纪著名的作曲家。
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许多作品广为人知,尤其是精致优美的钢琴曲集《无词歌》奠定了作曲家在浪漫主义钢琴创作方面的重要地位,这套作品既流露出古典主义音乐的规整性,也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幻想色彩。
本文将从《无词歌》的创作背景入手,结合其中部分作品进行分析,了解门德尔松在曲式、旋律和织体方面的创作特点,进而通过创作特点得出门作曲家的音乐思想和整体音乐特性。
通过对《无词歌》的作品进行分析与研究,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无词歌》在浪漫主义音乐中独树一帜的风格,让更多人所了解门德尔松的音乐。
关键词:门德尔松;无词歌;创作特点;音乐思想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183-03收稿日期:2016-06-02基金项目:省级质量工程项目:高教声乐课堂“多元化”唱法与教改研究(2015jyxm268);校级教研项目:高师钢琴课标与中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构建关系研究(2014jy15)一、门德尔松与《无词歌》(一)门德尔松的音乐人生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德国作曲家及音乐家,于1809年生于德国汉堡。
此时正值古典主义音乐的末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社会正向着一个崭新的台阶迈进,音乐界也即将开启一个新的篇章——浪漫主义音乐时代。
门德尔松在10岁的时候就已经为《诗篇19》进行乐曲创作,在17岁时就写出了他的经典代表作《仲夏夜之梦》。
1829年开始,他奔赴欧洲各地担任乐团指挥并在英国旅行的时候完成了《苏格兰交响曲》,在罗马与柏辽兹的相遇开始了他《意大利交响曲》的创作,后又在法国巴黎结识了李斯特和肖邦,并于1833年回到自己的国家,之后同舒曼创建了莱比锡音乐学院。
门德尔松的无词歌简介
门德尔松的无词歌简介简介浪漫派的时代,钢琴音乐的潮流是从传统的四乐章奏鸣曲,转向随意的、可长可短无拘无束的独立曲式,包括各种舞曲、组曲、夜曲、即兴曲、变奏曲、叙事曲、谐谑曲以及标题诗化的钢琴曲,就像我们在舒曼、肖邦、勃拉姆斯乃至李斯特的作品年表上看到的那样。
虽然这批浪漫派精英也多少都写过几首传统的奏鸣曲,但他们的钢琴音乐的主体部分或者说精华部分,显然不是建立在传统奏鸣曲之上的。
仅是这一点就跟贝多芬和舒伯特有所差异了。
通常这也被认为是古典派和浪漫派的一道分水岭。
而这道分水岭,最初就是出现在门德尔松的键盘上。
他的钢琴作品不很多,《无词歌》要算代表作了。
陆续写了15年的《无词歌》,分为八卷出版,每卷各是六首,加起来总共48首。
都不长,但每一首都有歌唱性旋律及其伴奏,都是完整的歌曲形式,名副其实的“无词歌”,精致、隽永、妩媚可人且富创意。
曲目这一体裁为F.门德尔松首创,他作有钢琴独奏的《无词歌》8集,每集 6首:第一集,Opus19:1,甜蜜的回忆2,优雅感伤的a小调3,A大调猎歌5,升f小调,无标题6,g小调,威尼斯船歌No。
1第二集,Opus30:1,降E大调,无标题2,降D大调,无标题3,e小调,无标题4,b小调,无标题5,D大调,无标题6,升f小调,威尼斯船歌No。
2 第三集,Opus38:1,F大调,无标题2,a小调,失去幸福3,E大调,无标题4,A大调,无标题5,a小调,无标题6,二重唱第四集,Opus53:1,降A大调,海滨2,降E大调,羊毛似的云霞3,g小调,骚动4,哀愁地6,A大调,飞翔第五集,Opus62:1,G大调,五月的微风2,降B大调,无标题3,e小调,葬礼进行曲4,G大调,无标题5,a小调,威尼斯船歌No。
3 6,A大调,春之歌第六集,Opus67:1,降E大调,无标题2,升f小调,失去的幻想3,降B大调,宁静的快板4,C大调,纺纱歌5,b小调,牧人的怨诉6,E大调,摇篮曲第七集,Opus85:1,F大调,田园风格2,a小调,无标题3,降E大调,急板,无标题4,D大调,无标题5,A大调,无标题6,降B大调,无标题第八集,Opus102:1,e小调,无标题2,D大调,田园风味3,C大调,骑马4,g小调,无标题5,A大调,快乐的农夫6,C大调,四部合唱似的催眠曲П.И.柴科夫斯基、C.圣-桑斯、G.福雷等也都写过这一体裁的作品。
门德尔松无词歌
再现段A1是融合了c句材料的综合再现。A1段是一个对比乐段,由a′+c′两 句构成,是一个4+4的方整性结构。a′句基本原样再现。c′句是在B段c句的 基础上变化重复,伴奏织体巧妙的衔接了a′句。同时在调性上回归主调bE大 调,凸显了一些奏鸣曲式调性附和的特征,最后以一个K46-D7-T的进行完全 终止并衔接coda。
《门德尔松无词歌》是一部充满情感与思想深度的音乐作品集。通过非歌唱性 旋律的运用以及其他多种音乐元素的展现,这本书无疑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 的音乐体验。无论大家是音乐爱好者还是专业人士,《门德尔松无词歌》都将 成为大家音乐之旅中难忘的一部分。
阅读感受
《门德尔松无词歌》是一本让我深感震撼的音乐书籍。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充 满炫技和华丽乐章的书,然而,当我深入阅读时,我发现它所表达的,远超过而充满活力的旋律,描绘了一幅春天的美好景象。它表达了对于生命的热爱和 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成为了古典音乐中最受欢迎的无词歌之一。 《门德尔松无词歌》是一本充满情感和音乐性的作品。它展现了作曲家门德尔松对于生活的热爱 和对于音乐的精湛技艺,同时也为听众提供了一个感受音乐之美的机会。这部作品不仅是古典音 乐中的经典之作,也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另外,连续的大跳也是《无词歌》中常见的旋律形态。这种连续的大跳使得旋 律线跳动崎岖,往往给人一种戏剧性的冲击。例如,在OPNO.4乐曲的高潮部 分,从四度、六度、直到七度的连续大跳将高潮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听者感受 到强烈的情感波动。
宣叙调风格的旋律也是《无词歌》的一大特点。这种旋律往往以柔板的速度进 行,如泣如诉地描绘和诉说着人们内心的情感。例如,OPNO.4被描述为带有 宣叙调风格的旋律作品,它的速度是柔板,仿佛在讲述一种“灵魂的悲哀”。 这种旋律形态无疑加深了作品情感的深度,使听者更能够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 情感与思想。
门德尔松声乐作品介绍
门德尔松声乐作品介绍代表作品 (1)小提琴曲:《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2)交响曲:《苏格兰交响曲》、《意大利交响曲》、《仲夏夜之梦》序曲 (3)钢琴曲:八集48首钢琴独奏曲《无词歌》 (4)室内乐:《E大调弦乐八重奏》(Op.20)、《弦乐四重奏》(Op.80) 艺术成就(1)在创作上,首创了高雅纯净、形式短小的钢琴曲《无词歌》(songs Without Words),它指的是那种在门德尔松伴奏音型衬托下,旋律如歌的钢琴小品,像日记一样把日常感受记录下来;他对标题交响乐做出了重要贡献,创作了著名的《仲夏夜之梦》、《苏格兰交响曲》和《意大利交响曲》,把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特点交织在一起,音乐既含有古典主义的逻辑性,又带有浪漫主义的幻想性;他创作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具有华丽的技巧与甜美的旋律,表现生活中明朗的一面,是举世公认的精品。
(2)在音乐的启蒙运动上,门德尔松使被人们遗忘了几乎一百多年的作品——巴赫的《马太受难乐》重放光芒,这是音乐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从此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巴赫。
(3)在音乐教育上,创办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为后来德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品简介 (1)《仲夏夜之梦》序曲。
《仲夏夜之梦》原是莎士比亚的一部喜剧,剧情:古时雅典有一种风俗,父亲有权决定女儿的婚事,并可以处死不服从父命的女儿,有一个雅典居民,向统治者狄西奥士公爵报告,说他的女儿赫米亚不肯遵从父命与她挑选的丈夫结婚,而爱上了另一个青年拉山德。
公爵怜惜这个姑娘,只判决赫米亚到修道院过余生,赫米亚即找到情人拉山德,两人决定逃到雅典法律管辖之外的拉山德姑妈家去,他们约好夜晚在森林相会,那个森林原来是精灵们的乐园,赫米亚和拉山德到了那里,备受精灵们的捉弄,引起了种种离奇的误会和笑话。
第二天,公爵和他的未婚妻也来到这森林打猎,偶然碰上这对情侣,公爵同情这对年青人,便撤回原先的判决,并安排他们和自己同时举行婚礼。
门德尔松 无词歌
门德尔松无词歌
您是指门德尔松的不带歌词的歌曲吗?
门德尔松是19世纪德国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涵盖了多种类型,包括歌剧、交响曲、室内乐和合唱作品。
虽然他许多作品都带有歌词,但他也创作了一些无词的音乐作品。
以下是一些门德尔松的无词歌曲:
1. 《无词的小夜曲》(Nocturne in E-flat major, Op. 9, No. 2):这是门德尔松最著名的无词歌曲之一,是他为钢琴独奏创作的小品。
2. 《弦乐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 2 in A minor, Op.
13):这是门德尔松创作的一部无词的室内乐作品,由两个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组成。
3. 《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 1 in G minor, Op. 25):这是门德尔松创作的一部无词的钢琴协奏曲,是他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4. 《奏鸣曲》(Sonata No. 3 in A major, Op. 69):这是一部无词的大提琴奏鸣曲,由大提琴和钢琴演奏。
这些作品展示了门德尔松的音乐才华和创作风格,无论是在钢琴独奏、室内乐还是管弦乐方面,他都有精彩的无词作品。
从《无词歌》第一首(OP.19,No.1)看门德尔松创作
从《无词歌》第一首(OP.19,No.1)看门德尔松创作
刘明清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13(000)021
【摘要】菲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第(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是德国浪漫主义时期最为重要的作曲家之一.门德尔松一手创作的8卷48首《无词歌》像是作曲家用音符记录的生活,细腻而深刻.本文从结构、和声、材料等各个音乐要素着手来着重分析和研究无词歌第一卷第一首(OP.19,No.1),并通过对分析和研究门德尔松的创作理念与创作思路来了解门德尔松的音乐风格与音乐人生.【总页数】1页(P103)
【作者】刘明清
【作者单位】内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谈门德尔松《无词歌》之"文质彬彬"——以op.19 no.5为例 [J], 万洋
2.论再现二段曲式的结构特征——以门德尔松《F大调无词歌》(Op.85,No.1)为例[J], 谢滨妃
3.论门德尔松无词歌Op.38.No.3之创作特征——兼论其无词歌创作的历史成因[J], 李永
4.浅析门德尔松《无词歌》Op.30 No.1音质表达 [J], 蔡娴
5.门德尔松《无词歌》Op.19的创作动机与特点 [J], 楚文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