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门德尔松《无词歌》第6首《威尼斯船歌》 Op.39 No.6
门德尔松《无词歌》的艺术特点及演奏要旨分析
门德尔松《无词歌》的艺术特点及演奏要旨分析作者:乔萌萌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3期摘要: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是19世纪上半叶欧洲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代表。
他的作品简洁精炼,旋律流利生动,音乐语言清新自然。
在钢琴音乐创作方面,门德尔松首创了无词歌,把歌唱性的旋律和钢琴织体结合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这些音乐作品形象既鲜明又具体,表达了门德尔松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成为19世纪小型器乐曲的重要体裁,在浪漫主义抒情钢琴作品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关键词:门德尔松;无词歌;演奏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106-02一、门德尔松《无词歌》的艺术特点19世纪的欧洲无论是在社会意识形态、科学技术领域以及文化艺术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呈现出空前的发展趋势,各个领域的相互影响为19世纪的文化艺术发展提供了相当的空间。
门德尔松的钢琴音乐中既包含了古典主义的理性和严谨,又有着浪漫主义的艺术情怀。
古典主义的形式和浪漫主义情感的结合贯穿了他一生的创作音乐风格。
在门德尔松的钢琴作品中,奏鸣曲、变奏曲以及赋格曲的创作体裁与他的钢琴小品相比都有着鲜明的抒情性因素。
《无词歌》听起来似乎很短小没什么技巧可言,但当我们仔细的审视与反复的体味这些看似平淡的钢琴小品后,忽然发现,《无词歌》绝非只是简简单单的休闲小品,而是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崇高的艺术境界的钢琴精品,这些作品饱含了门德尔松丰富而又宝贵的音乐思想以及独具匠心的艺术魅力。
门德尔松关于继承性和独立性的音乐创作思想是由于他的钢琴音乐所表现的古典与浪漫的二重性特征。
由此看来,音乐的创作风格与音乐家的创作思想和理念是密不可分的。
若要说他的作品开辟了新道路,那在他看来却只是创作家的思想不同罢了。
《无词歌》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产物,在浪漫主义抒情派钢琴音乐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门德尔松无词歌
再现段A1是融合了c句材料的综合再现。A1段是一个对比乐段,由a′+c′两 句构成,是一个4+4的方整性结构。a′句基本原样再现。c′句是在B段c句的 基础上变化重复,伴奏织体巧妙的衔接了a′句。同时在调性上回归主调bE大 调,凸显了一些奏鸣曲式调性附和的特征,最后以一个K46-D7-T的进行完全 终止并衔接coda。
《门德尔松无词歌》是一部充满情感与思想深度的音乐作品集。通过非歌唱性 旋律的运用以及其他多种音乐元素的展现,这本书无疑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 的音乐体验。无论大家是音乐爱好者还是专业人士,《门德尔松无词歌》都将 成为大家音乐之旅中难忘的一部分。
阅读感受
《门德尔松无词歌》是一本让我深感震撼的音乐书籍。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充 满炫技和华丽乐章的书,然而,当我深入阅读时,我发现它所表达的,远超过而充满活力的旋律,描绘了一幅春天的美好景象。它表达了对于生命的热爱和 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成为了古典音乐中最受欢迎的无词歌之一。 《门德尔松无词歌》是一本充满情感和音乐性的作品。它展现了作曲家门德尔松对于生活的热爱 和对于音乐的精湛技艺,同时也为听众提供了一个感受音乐之美的机会。这部作品不仅是古典音 乐中的经典之作,也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另外,连续的大跳也是《无词歌》中常见的旋律形态。这种连续的大跳使得旋 律线跳动崎岖,往往给人一种戏剧性的冲击。例如,在OPNO.4乐曲的高潮部 分,从四度、六度、直到七度的连续大跳将高潮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听者感受 到强烈的情感波动。
宣叙调风格的旋律也是《无词歌》的一大特点。这种旋律往往以柔板的速度进 行,如泣如诉地描绘和诉说着人们内心的情感。例如,OPNO.4被描述为带有 宣叙调风格的旋律作品,它的速度是柔板,仿佛在讲述一种“灵魂的悲哀”。 这种旋律形态无疑加深了作品情感的深度,使听者更能够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 情感与思想。
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No.)
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30,No.6)分析报告一、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为带有展开性中句并完全再现的二段曲式,简单的结构图式如下:二、这首作品在结构上除了基础部分之外,还包含引子、连接和尾声。
1、引子(1~6)在主调#f小调的主持续上,以半分解和弦为伴奏织体,起到提示速度、调性以及情绪渲染的作用。
开放在主调的属和声上,为呈示段的进入做调准备。
2、呈示段(7~22)是个长为16小节、并行的二句式方正型收拢性乐段。
⑴上句(7~14)可以分成两个等长的分句,第一分句(7~10)还可分成两个等长的乐节,第二分句不可分,形成综合句法的乐句,半终止在主调的属和弦上。
上句的第一分句包含两种不同的材料,分别是:级进的上行加同音反复(称为材料1)和级进的下行(称为材料2),见例1。
例 1第二分句对比进入,包含了一种新材料——分解和弦的进行(称为材料3),见例2。
例 2⑵下句(15~22)并行进入,与上句保持相同的节奏、相同的主题、相同的织体等,改变了终止,完全终止在主调的主和声上。
上、下句在终止上形成属主呼应。
3、发展再现段(23~43)包括展开性的中句、连接和再现句。
⑴中句(23~30)是个展开性中句,展开材料(23~24)来自于呈示段的材料1(7~8)。
与原材料相比,其变化主要体现在:①旋律的进行由同音反复改换为同音反复后级进上行;②起始音级由调式的中音改换为导音;③旋律的呈示由“线状”改换为“带状”。
在主调#f小调上陈述后,通过模进离调至关系大调A大调(25~26),再上行模进并衍展(27~30),最后回到主调的属和声上半终止。
⑵连接(31~36)使用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进入,通过高音区的颤音模拟水波声,然后使用下行的材料2导向再现。
⑶再现句(37~43)完全再现呈示段的下句。
4、尾声(44~55)综合回顾了全曲的主要材料,先是下行的材料2(44~45),然后是连接中出现的颤音(46)以及和弦分解的材料3(47),最后又重复一次,并作了补充。
门德尔松 无词歌
门德尔松无词歌
您是指门德尔松的不带歌词的歌曲吗?
门德尔松是19世纪德国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涵盖了多种类型,包括歌剧、交响曲、室内乐和合唱作品。
虽然他许多作品都带有歌词,但他也创作了一些无词的音乐作品。
以下是一些门德尔松的无词歌曲:
1. 《无词的小夜曲》(Nocturne in E-flat major, Op. 9, No. 2):这是门德尔松最著名的无词歌曲之一,是他为钢琴独奏创作的小品。
2. 《弦乐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 2 in A minor, Op.
13):这是门德尔松创作的一部无词的室内乐作品,由两个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组成。
3. 《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 1 in G minor, Op. 25):这是门德尔松创作的一部无词的钢琴协奏曲,是他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4. 《奏鸣曲》(Sonata No. 3 in A major, Op. 69):这是一部无词的大提琴奏鸣曲,由大提琴和钢琴演奏。
这些作品展示了门德尔松的音乐才华和创作风格,无论是在钢琴独奏、室内乐还是管弦乐方面,他都有精彩的无词作品。
浅析钢琴作品《威尼斯船歌》的演奏风格
西・ 门德 尔松 的 孙 子 。他 的 父亲 亚 伯 拉 罕 是 个成 功 的 银 行 家 . 母 亲利亚是个钢琴 家. 她 有 很 深 的钢 琴 造 诣 . 他 的 钢 琴 启 蒙 课 就 是 母 亲教 的 门 德 尔 松 是 浪 漫 主 义 的 重 要代 表 人 他 总 是追 求新 的 风格, 走 访各个领 域 , 吸收各 个地 方的民族音 乐, 让 自己 的 作 品
浅析钢琴作品《 威尼斯船歌》 的演奏风格
一 郑 凯煌 龙 岩 学 院 艺 术 与 设 计 学 院
摘要 : 《 威 尼 斯船 歌 》 是 门德 尔松《 无词歌》 中作 品 3 O之 6 , 是 一 首 流 传 较 广 的 船 歌 题 材 钢 琴 曲 。 乐曲 为升 f 小调 , 6 / 8 拍 。如 歌 似 的 美 丽 旋律 在 舒 畅 的伴 奏 中弹 出 , 像 其 它所 有 的“ 威尼 斯船 歌 ” 一样 , 略 带一 丝 忧 伤 的 情 绪 。本 文 主 要从 踏板 、 触键、 音 乐情 感 的 处理 等 方 面 来 分析 作 品 , 希 望 为 广 大 演 奏者 提 供 一 定 的参 考 。
四 结 语
丽, 而 且 又 有 优 美 的 音 乐 相伴 , 美不胜收。 在 1 9世 纪 3 O年代 , 门 德 尔松 去 了威 尼 斯 .他 在 游 玩 的过 程 中 听 到 河上 传 来 船 夫 们 深 情而又特 别的船歌 . 也 正 因 为 如 此 触 发 了他 的 灵 感 . 在 这 里 写 下 了他 的 第 一 首威 尼 斯 船 歌 ( 作品 o p . 1 9 . N o . 6 ) 。后 来 回 德 国 他 又
的河 水偶 尔 有 水 波 荡 漾 . 动静结合 . 既有动感 . 又 能 用 平 静 安 逸 的和 声 进 行 弹 奏
曲式常识一段曲式
音乐作品中的曲式现象是纷繁复杂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一部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都是独特的,因为它的具体音乐内容绝不会和另外一首乐曲完全相同。
尽管如此,曲式作为一种音乐思维的方式,毕竟存在着一些抽象的共同规律。
按照这些共同规律,人类在音乐实践中又创立了某些通用的具体模式化或程式化意义的曲式类型(即某些相对定型的结构格式)。
这些定型化的格式,从具体的音乐内容与风格中抽象出来,其本身形成人类音乐结构思维的传统形式,而在历史上长久持续沿袭。
这种传统格式的沿袭传承,一方面可以确保沿用这类程式写出的作品在形式上具有合理的有序性,同时也便于欣赏者作习惯性的把握。
因此,学习曲式分析,首先要掌握体现共同规律的曲式结构原则与一些最基本最常见的曲式类型,由此出发,进行举一反三的分析实践,进而才能对各种纷繁复杂、变化万端的曲式现象作出的解释。
课程目录一部曲式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与复二部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奏鸣曲式奏鸣回旋一部曲式导学一部曲式是规模最小的曲式单位,可以表达完整或相对完整的乐思。
它的内部可以划分为乐句、乐节及乐汇等次级结构。
句式构成、结构原则、和声安排、调性布局及方整程度等曲式学中的概念和形式,都能在一部曲式中得到体现,因此,本章是学好曲式课的基础。
一部曲式任务指派一、了解一部曲式的概念、类型,以及次级结构。
二、区分呈示型乐段与展开型乐段的差异。
三、了解复合乐段以及三重、四重复乐段。
四、区分开放性结构与收拢性结构的差别。
五、理解“无终旋律”式乐段的内涵。
六、具有对一部曲式的独立分析能力。
一部曲式一部曲式一、一部曲式的概述一部曲式通常由乐段构成,乐段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乐句。
在音乐作品中,主题往往表现出乐段的结构形态,它通常具有明确、单纯的情绪特点。
主题开始的旋律音调(即“主题头”)往往具有揭示主题性格面貌的结构特征,“主题头”常含有动机的意义,成为整个主题形成的基础与核心。
二、乐段的分类(一)单乐段依据乐段内乐句的数量,结合主题材料的组合关系,可对乐段作如下分类:1、单乐句结构乐段结构中,乐思以一种连续发展的方式,或以分阶段发展方式在形成一定结构规模的段落后结束于完全终止的结构称为单乐句乐段。
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的演奏分析
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的演奏分析作者:王晓我来源:《锋绘》2018年第03期摘要:门德尔松创作的钢琴独奏套曲《无词歌》中有三首标题为威尼斯船歌的乐曲。
本文通过分析三首威尼斯船歌的演奏技巧,表现乐曲的音乐特点以及作曲家独特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钢琴演奏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1809-1847)是浪漫主义音乐繁荣时代的作曲家之一。
由门德尔松首创的小型器乐体裁作品《无词歌》是一部钢琴独奏套曲,分为6集,共有48首钢琴小曲。
《无词歌》无论是在音乐语言还是创作风格上都门德尔松所独创的。
其独特性体现在将单一的声乐歌曲融入到具有丰富感染力的钢琴独奏上,并将抒情、沉静的旋律与优美的和声相结合。
这些诗情画意的钢琴小品形式简单朴素,每一首都抒发着作曲家对生活的喜乐与对大自然的赞美。
《无词歌》中的三首威尼斯船歌(Op.19 No.6、Op.30 No.6和Op.62 No.5 )是门德尔松在1830年游历意大利期间创作的。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的绮丽风光和运河上船夫唱起的船歌触发了门德尔松强烈的创作灵感。
三首威尼斯船歌在形式内容和节拍上相同,调式和速度上较为相近。
高声部旋律都是以重唱方式出现,和声织体多采用分解和弦。
1 威尼斯船歌 Op.19 No.6此曲速度是“Andante sostenuto”意为“稍慢的行板”,以g小调为主要调性,无再现单三部曲式。
引子部分(1-7小节)由左手的分解和弦引入全曲,低声声部由单音转变为八度音程。
弹奏时应尽量深地触键,两个连音保持音量统一。
伴奏声部要体现出划船般的韵律感,平稳、柔和的声音铺垫使随后进入的旋律声部更易将人带入如画般的景象。
第一乐段(8-17小节)右手弹奏音程的旋律声部声音要流畅而圆润,并富有表情地“歌唱”。
手指应在手腕的配合下慢下键,感受指尖之间的力量转移。
第二乐段(18-25小节)右手出现的二声部声音层次应分明清晰,高声部要足够地突出。
曲式常识一段曲式
音乐作品中的曲式现象是纷繁复杂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一部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都是独特的,因为它的具体音乐内容绝不会和另外一首乐曲完全相同。
尽管如此,曲式作为一种音乐思维的方式,毕竟存在着一些抽象的共同规律。
按照这些共同规律,人类在音乐实践中又创立了某些通用的具体模式化或程式化意义的曲式类型(即某些相对定型的结构格式)。
这些定型化的格式,从具体的音乐内容与风格中抽象出来,其本身形成人类音乐结构思维的传统形式,而在历史上长久持续沿袭。
这种传统格式的沿袭传承,一方面可以确保沿用这类程式写出的作品在形式上具有合理的有序性,同时也便于欣赏者作习惯性的把握。
因此,学习曲式分析,首先要掌握体现共同规律的曲式结构原则与一些最基本最常见的曲式类型,由此出发,进行举一反三的分析实践,进而才能对各种纷繁复杂、变化万端的曲式现象作出的解释。
课程目录一部曲式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与复二部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奏鸣曲式奏鸣回旋一部曲式导学一部曲式是规模最小的曲式单位,可以表达完整或相对完整的乐思。
它的内部可以划分为乐句、乐节及乐汇等次级结构。
句式构成、结构原则、和声安排、调性布局及方整程度等曲式学中的概念和形式,都能在一部曲式中得到体现,因此,本章是学好曲式课的基础。
一部曲式任务指派一、了解一部曲式的概念、类型,以及次级结构。
二、区分呈示型乐段与展开型乐段的差异。
三、了解复合乐段以及三重、四重复乐段。
四、区分开放性结构与收拢性结构的差别。
五、理解“无终旋律”式乐段的内涵。
六、具有对一部曲式的独立分析能力。
一部曲式一部曲式一、一部曲式的概述一部曲式通常由乐段构成,乐段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乐句。
在音乐作品中,主题往往表现出乐段的结构形态,它通常具有明确、单纯的情绪特点。
主题开始的旋律音调(即“主题头”)往往具有揭示主题性格面貌的结构特征,“主题头”常含有动机的意义,成为整个主题形成的基础与核心。
二、乐段的分类(一)单乐段依据乐段内乐句的数量,结合主题材料的组合关系,可对乐段作如下分类:1、单乐句结构乐段结构中,乐思以一种连续发展的方式,或以分阶段发展方式在形成一定结构规模的段落后结束于完全终止的结构称为单乐句乐段。
从《无词歌》看门德尔松作品的音乐特性[权威资料]
从《无词歌》看门德尔松作品的音乐特性摘要:费利克斯・门德尔松(1809-1847)是19世纪著名的作曲家。
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许多作品广为人知,尤其是精致优美的钢琴曲集《无词歌》奠定了作曲家在浪漫主义钢琴创作方面的重要地位,这套作品既流露出古典主义音乐的规整性,也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幻想色彩。
本文将从《无词歌》的创作背景入手,结合其中部分作品进行分析,了解门德尔松在曲式、旋律和织体方面的创作特点,进而通过创作特点得出门作曲家的音乐思想和整体音乐特性。
通过对《无词歌》的作品进行分析与研究,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无词歌》在浪漫主义音乐中独树一帜的风格,让更多人所了解门德尔松的音乐。
关键词:门德尔松;无词歌;创作特点;音乐思想J605 A 1673-2596(2016)10-0183-03一、门德尔松与《无词歌》(一)门德尔松的音乐人生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德国作曲家及音乐家,于1809年生于德国汉堡。
此时正值古典主义音乐的末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社会正向着一个崭新的台阶迈进,音乐界也即将开启一个新的篇章――浪漫主义音乐时代。
门德尔松在10岁的时候就已经为《诗篇19》进行乐曲创作,在17岁时就写出了他的经典代表作《仲夏夜之梦》。
1829年开始,他奔赴欧洲各地担任乐团指挥并在英国旅行的时候完成了《苏格兰交响曲》,在罗马与柏辽兹的相遇开始了他《意大利交响曲》的创作,后又在法国巴黎结识了李斯特和肖邦,并于1833年回到自己的国家,之后同舒曼创建了莱比锡音乐学院。
1846年赴英国指挥自己的清唱剧《以利亚》,但之后身体状况却越来越差,于1847年去世,此时的他才38岁。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的一生相对短暂,但他的创作体裁却丰富多彩。
从管弦乐的交响曲到序曲,钢琴协奏曲,大、小提琴协奏曲(如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甚包含清唱剧、歌剧、室内乐、管风琴等等。
门德尔松《无词歌》的音乐特征和风格分析
6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4/ 04深沉的旋律线条。
这些旋律不仅优美动听,而且富有内在的逻辑和张力,使得每一首《无词歌》都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以《无词歌》中的“威尼斯船歌”为例,这首曲子的旋律线条流畅而悠扬,充满了诗意和浪漫气息[3]。
门德尔松巧妙地运用了连续的波浪式音型和宽广的音域,模拟了水波荡漾的感觉,使听众仿佛置身于威尼斯的水城之中,感受到了那种特有的宁静与和谐,不仅展示了门德尔松卓越的音乐才华,也使得这首曲子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经典之作。
此外,门德尔松在《无词歌》中还经常运用对比性的旋律手法,通过旋律的高低起伏、快慢变化、音色对比等手法,创造出丰富的音乐层次和情感表达。
例如,在同一首曲子中,他可能会先呈现一段柔美抒情的旋律,然后突然转入一段活泼跳跃的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冲突,这种对比性的旋律处理不仅增加了音乐的戏剧性和动力感,也使得每一首《无词歌》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总的来说,门德尔松在《无词歌》中对旋律的独特处理是他音乐才华的集中体现,通过精巧的构思、细腻的表达和对比性的手法,创造出了一系列优美动人、情感深沉的旋律,使得这些作品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瑰宝。
(二)巧妙地对比和变化门德尔松的《无词歌》有着巧妙的对比和变化特点,这种对比和变化不仅体现在音乐的结构、和声、调性上,更深入到音乐情绪和表达方式的转换,使得每首无词歌都像一部精心设计的音乐小戏,充满了内在的张力和动态的美感[4]。
例如,在《无词歌》Op. 19 No. 1中,门德尔松首先以明亮欢快的旋律开篇,似乎带给我们一个温馨甜美的景象。
但紧接着,通过微妙的和声和调性变化,他迅速将情绪转向了忧郁和沉思,这种情绪上的剧烈转变令人印象深刻,同时也展示了门德尔松如何通过音乐来刻画复杂而细腻的情感世界。
此外,在《无词歌》Op. 30 No. 6中,门德尔松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性的音乐材料,一开始是轻柔流畅的旋律,然后突然爆发出激情四溢的乐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
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30,No.6)精编版
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30,No.6)分析报告一、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为带有展开性中句并完全再现的二段曲式,简单的结构图式如下:二、这首作品在结构上除了基础部分之外,还包含引子、连接和尾声。
1、引子(1~6)在主调#f小调的主持续上,以半分解和弦为伴奏织体,起到提示速度、调性以及情绪渲染的作用。
开放在主调的属和声上,为呈示段的进入做调准备。
2、呈示段(7~22)是个长为16小节、并行的二句式方正型收拢性乐段。
⑴上句(7~14)可以分成两个等长的分句,第一分句(7~10)还可分成两个等长的乐节,第二分句不可分,形成综合句法的乐句,半终止在主调的属和弦上。
上句的第一分句包含两种不同的材料,分别是:级进的上行加同音反复(称为材料1)和级进的下行(称为材料2),见例1。
例 1第二分句对比进入,包含了一种新材料——分解和弦的进行(称为材料3),见例2。
例 2⑵下句(15~22)并行进入,与上句保持相同的节奏、相同的主题、相同的织体等,改变了终止,完全终止在主调的主和声上。
上、下句在终止上形成属主呼应。
3、发展再现段(23~43)包括展开性的中句、连接和再现句。
⑴中句(23~30)是个展开性中句,展开材料(23~24)来自于呈示段的材料1(7~8)。
与原材料相比,其变化主要体现在:①旋律的进行由同音反复改换为同音反复后级进上行;②起始音级由调式的中音改换为导音;③旋律的呈示由“线状”改换为“带状”。
在主调#f小调上陈述后,通过模进离调至关系大调A大调(25~26),再上行模进并衍展(27~30),最后回到主调的属和声上半终止。
⑵连接(31~36)使用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进入,通过高音区的颤音模拟水波声,然后使用下行的材料2导向再现。
⑶再现句(37~43)完全再现呈示段的下句。
4、尾声(44~55)综合回顾了全曲的主要材料,先是下行的材料2(44~45),然后是连接中出现的颤音(46)以及和弦分解的材料3(47),最后又重复一次,并作了补充。
《六月船歌》与《威尼斯船歌》(Op30.No6)对比
《六月船歌》与《威尼斯船歌》(Op30.No6)对比胡俊慧【摘要】说起船歌这种体裁相信大多人并不陌生,这种体裁在整个浪漫主义时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这种体裁并不庞大,却用它的小巧玲珑的篇幅带给我们抒情悠长,伤感忧郁的情感.本文对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和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30.No6)这两首作品结构进行研究分析,在研究其个性的基础上找出共性,分析船歌这一题材在同一时期不同作曲家笔下的描绘手法,了解两首船歌体裁的乐曲风格,最终可以在演奏者的演奏中感受这两首乐曲带给人们不同的视听盛宴.【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8(000)022【总页数】1页(P38)【关键词】六月船歌;威尼斯船歌;对比【作者】胡俊慧【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日照 276826【正文语种】中文“船歌”是一种音乐的体裁形式,它最早源自于威尼斯水城印象方面,音乐家以水中小船的摇曳来传达一种轻松的生活场景。
十九世纪后期由于巴赫、肖邦等音乐家的特殊创作,使得“船歌”这一乐曲体裁开始普及起来。
[1]在结构上,《六月——船歌》是一首复三部曲式的乐曲,而《威尼斯船歌》是一首单二部曲式的乐曲,前者的结构要大于后者的结构,但后者的B段部分进行了一次重复,所以在听觉效果上乐曲规模也有所扩大。
两首乐曲的开始都由引子的开始,在长度上略有不同,《六月——船歌》的引子是由短暂的两小节组成,而《威尼斯船歌》的引子有七小节之长,并且都采用了分解和弦的形式,这种分解和弦的形式在之后的伴奏织体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在《威尼斯船歌》中,分解和弦的形式贯穿了整个乐曲。
两首乐曲的主题进入前都含有弱起的结构。
在节拍上上两首乐曲却截然不同,船歌的体裁一般采用6/8拍,《威尼斯船歌》是典型的船歌体裁的节拍模式,三拍子的结构体现出了小船在湖面上摇曳的感觉,能体现动静相结合的感觉。
而《六月——船歌》的节拍却别出心裁,柴可夫斯基在创作该乐曲时采用了与传统船歌体裁不同的4/4拍的节拍,虽然如此,却重视前三拍的表达,第三拍的伴奏织体大多是柱式和弦的结构,且以二分音符居多,当柱式和弦为四分音符时,第四拍常是单音的形式,第四拍常表现出一种神游若离之感。
门德尔松钢琴作品集《无词歌》之浅析
门德尔松钢琴作品集《无词歌》之浅析莫潇娉【摘要】门德尔松的钢琴作品集《无歌词》是其杰出之作,在门德尔松的《无歌词》之中用清新淡雅的音乐语言将之打造成为了精致细腻的作品.在文中主要就针对门德尔松的钢琴作品集《无歌词》进行分析探讨.【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6(000)008【总页数】1页(P7)【关键词】门德尔松;无歌词;作品集【作者】莫潇娉【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重庆 400700【正文语种】中文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开始尝试运用短小的抒情来表达个人的内心情感,而钢琴小品无疑实在这音乐创作文化运动中脱颖而出。
菲利克斯·门德尔松是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早期的德国作曲家之一。
他的音乐创作风格并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作曲家。
在无词歌整体风格中属于一种歌唱性题材的钢琴小品。
而门德尔松在无词歌的创作中描绘生活、自然等内容,在旋律上保持着适合人声歌唱的音域,避免速度过于复杂,主体常常会出现主旋律和伴奏声部相互交叉的整体配合的特点,体现了抒情和淳朴的气质。
就像是对他自己的音乐素描,歌唱般的诗歌钢琴小品将他的情感做出最深刻的表达。
无词歌的旋律进行会产生向上、向下跳跃或级进的方式,这往往会结合作品在最初创作时的构建,与作品的织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中旋律在下行二度进行在无词歌中所运用最多,是门德尔松旋律风格中特有的。
旋律进行中通常会运用到分解和弦的旋律或连续大跳的旋律,这些变化是随着音乐的进行而变化的。
旋律的装饰音相对来说组合比较简单,多采用单音或双音,并与韵律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它的出现主要是为旋律增加些赋有韵味的歌唱性。
这有别于同一时期其他作曲家在作品做所出现的比较复杂器乐化的装饰音。
《无词歌》采用较为丰富的节拍型,不仅仅包括经常使用的2/2、4/4、6/8节拍外,也运用了不少6/4、9/8、12/6、12/8等节拍。
但在乐曲中没有运用换节拍。
丰富的节拍同时也丰富了乐曲的旋律节奏的变化。
浅谈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的曲式及演奏
浅谈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的曲式及演奏作者:毛炜来源:《当代音乐(下旬刊)》2016年第07期[摘要]本文从门德尔松的《威尼斯船歌》曲式结构着手,用曲式分析法深入了解作品的主题及思想内涵,并对该曲的演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门德尔松的《威尼斯船歌》就像浪漫主义历史长河中的一叶扁舟,开启了德国音乐新的航程。
[关键词]门德尔松;浪漫主义;曲式结构;钢琴演奏中图分类号:J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7-0054-02[收稿日期]2016-04-30[作者简介]毛炜(1988- ),男,江苏宿迁人,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乌鲁木齐 830054)德国作曲家费里克斯·门德尔松(1809-1847)是19世纪欧洲浪漫派作曲家的杰出代表。
他的钢琴代表作《无词歌》是一部钢琴独奏套曲,套曲共有8集,每集有6首曲目,共48首。
其中,作品30号第6首是《无词歌》中被经常演奏的一首。
这首作品之所以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在各种音乐会中经常上演,在钢琴音乐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席位,就是因为其结构形式的严谨与完美,旋律的流畅以及全曲中蕴含的诗性化的意境,这些都是激起演奏家演奏欲望的动力。
一、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的创作风格西方音乐发展至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从形式内容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就是情感的释放与表达更为强烈和明显,不再拘泥于古典主义时期的形式与结构。
作曲家个人的情感及个性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全面的彰显和施展,个人的创作风格愈加明显。
门德尔松的音乐在当时就已被人们公认为是优雅、华美的典范,特别是他的钢琴作品,具有很强的写意性。
不仅如此,门德尔松的作品曲式结构颇为严谨,却又很简单。
简单的结构中孕育着经典的旋律,这是其创作技法与创作构思的精妙之处。
钢琴曲《无词歌》的音乐形式是门德尔松首创的,短小精悍不失高雅情趣。
钢琴曲《无词歌》的曲式结构较为简单,但旋律优美动听,律动性强。
大多数情况下,作品的左手通常是伴奏音型,右手则演奏主旋律。
从《无词歌》看门德尔松作品的音乐特性
从《无词歌》看门德尔松作品的音乐特性作者:余志铭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0期余志铭(合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安徽合肥 232001)摘要:费利克斯·门德尔松(1809-1847)是19世纪著名的作曲家。
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许多作品广为人知,尤其是精致优美的钢琴曲集《无词歌》奠定了作曲家在浪漫主义钢琴创作方面的重要地位,这套作品既流露出古典主义音乐的规整性,也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幻想色彩。
本文将从《无词歌》的创作背景入手,结合其中部分作品进行分析,了解门德尔松在曲式、旋律和织体方面的创作特点,进而通过创作特点得出门作曲家的音乐思想和整体音乐特性。
通过对《无词歌》的作品进行分析与研究,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无词歌》在浪漫主义音乐中独树一帜的风格,让更多人所了解门德尔松的音乐。
关键词:门德尔松;无词歌;创作特点;音乐思想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183-03收稿日期:2016-06-02基金项目:省级质量工程项目:高教声乐课堂“多元化”唱法与教改研究(2015jyxm268);校级教研项目:高师钢琴课标与中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构建关系研究(2014jy15)一、门德尔松与《无词歌》(一)门德尔松的音乐人生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德国作曲家及音乐家,于1809年生于德国汉堡。
此时正值古典主义音乐的末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社会正向着一个崭新的台阶迈进,音乐界也即将开启一个新的篇章——浪漫主义音乐时代。
门德尔松在10岁的时候就已经为《诗篇19》进行乐曲创作,在17岁时就写出了他的经典代表作《仲夏夜之梦》。
1829年开始,他奔赴欧洲各地担任乐团指挥并在英国旅行的时候完成了《苏格兰交响曲》,在罗马与柏辽兹的相遇开始了他《意大利交响曲》的创作,后又在法国巴黎结识了李斯特和肖邦,并于1833年回到自己的国家,之后同舒曼创建了莱比锡音乐学院。
无词歌的难易排名 [门德尔松钢琴曲集《无词歌》中三首《威尼斯船歌》的分析]
无词歌的难易排名[门德尔松钢琴曲集《无词歌》中三首《威尼斯船歌》的分析]1006-026X〔2021〕11-0000-02一、作曲家门德尔松与《无词歌》(一) 作曲家概况门德尔松全名雅各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Jac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1809年2月3日生于德国汉堡一个犹太人家庭,是有名哲学家和学者摩西门德尔松( Moses Mendelssohn ,1729-1786)的孙子。
费利克斯的父亲是胜利的银行家,母亲有相当的钢琴造诣,是儿女们的音乐启蒙老师。
殷实的家境和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给孩子们提供了充分的进展机会,也造就了门德尔松与大部分音乐天才迥然不同的气质。
门德尔松从小显示出超人的音乐天赋:九岁登台公演,十一岁开始作曲,十六岁到巴黎闯荡,开始与音乐界名流交往。
门德尔松十七岁回德国主持《仲夏夜之梦》序曲的演出,同年4月去英国,这是他十次大不列颠之行的首次。
或许是个人秉性与民族性格相投吧,门德尔松优雅恬静的风度和不矜不伐的气质在英伦大受欢迎,一路春风得意。
1832年,他在杜塞尔多夫下莱茵音乐节显示了杰出的指挥才能,三年后应邀担任莱比锡布业会堂音乐会常任指挥。
布业会堂音乐会(Gewandhauskonzerte )是系列管弦乐音乐会.创办于1743年,先在私人住宅和旅店举行,1781年移至布业会堂,并因此得名。
布业会堂音乐会在此演出达一百零三年,1885年始迁入一新建的音乐厅。
此音乐会历史悠久,规格很高,在西方素有盛誉。
门德尔松二十八岁娶法国女子塞西尔让莱诺为妻,家庭生活美好,他们的后裔如今遍布世界各地。
他亲自去英国指挥自己的《苏格兰交响曲》,将它献给维多利亚女王,并和皇室成员共度了开心的时辰。
1846年完成清唱剧《以利亚))(Elijah),并在伯明翰音乐节指挥首演.这部戏在英国风行一时,成为他音乐生涯到达顶峰的象征.1847年5月,门德尔松钟爱的姐姐突然死亡,他受到沉重打击,健康状况快速恶化。
门德尔松作品列表
Mendelssohn(一) 乐队作品:1、交响曲18首(1)管弦乐队演奏的交响曲:C小调第一交响曲(初称C小调第十三交响曲),Op.11,完成于1824年;降B大调第二(颂赞歌)交响曲(亦为交响康塔塔),Op.52,完成于1840年;A小调第三(苏格兰)交响曲,Op.56,完成于1842年;A大调第四(意大利)交响曲,Op.90,完成于1833年;D小调第五(宗教改革)交响曲,Op.107,完成于1830年。
(2)弦乐队演奏的交响曲(早期的作品,写于1821-1823年,无作品编号):C大调第一交响曲,3个乐章;D大调第二交响曲,3个乐章;E小调第三交响曲,3个乐章;C小调第四交响曲,3个乐章;降B大调第五交响曲,3个乐章;降E大调第六交响曲,3个乐章D小调第七交响曲,4个乐章;D大调第八交响曲,4个乐章;C大调第九交响曲,4个乐章;B小调第十交响曲,1个乐章;F大调第十一交响曲,5个乐章;G小调第十二交响曲,3个乐章;C小调第十三(交响乐章)交响曲,1个乐章(该曲与C小调第一交响曲(Op.11)非同一交响曲)2、序曲5首:《仲夏夜之梦》,E大调,Op.21(1826);《赫布里底群岛》,B小调,Op.26(1830-1832,又名《芬格尔山洞》);《平静的大海和幸福的航行》,D大调,Op.27(1828);《美丽的梅露西娜》,F大调,Op.32(1833);《吕伊?布拉斯》,C小调,Op.95(1839);3、钢琴协奏曲6首:A小调钢琴协奏曲(一架钢琴与弦乐队,无作品编号),完成于1822年;E大调钢琴协奏曲(两架钢琴与管弦乐队,无作品编号),完成于1823年;降A大调钢琴协奏曲(两架钢琴与管弦乐队,无作品编号),完成于1824年;以下为一架钢琴与管弦乐队的协奏曲:G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25,完成于1832年;D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40,完成于1837年;E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无作品编号,写于1842至1844年;注:E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的第一、二乐章(分别为E小调、A小调)的管弦乐谱由门德尔松本人完成,第三乐章(E大调)未完成,仅有钢琴谱草稿,由意大利钢琴家普罗希达(Roberto Prosseda)于2006年补写完成,并于2007年进行全球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