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学名词解释、问答题
昆虫学概论概览
《昆虫学概论》课后练习题第一套一.名词解释:1.孤雌生殖:2.变态:3.趋性:4.补充营养:5.滞育:6.拟态:7.保护色:8.雌雄二型:9.永久性群集:10.双名法:二.填空题1.昆虫纲被多数分类专家分为34个目,分目的主要依据是______ 、______、______和______ ,与农业生产关系较为密切的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9个目。
2.昆虫足是分节的构造,由基部向端部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分构成。
(基节等)3.从口器的演变来看,___________口器是最基本、最原始的口器类型。
(咀嚼式口器)4.蝉的刺吸式口器口针是由_______根组成的,蚊子的刺吸式口器口针是由_______根组成的。
5.完全变态类昆虫的蛹一般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离蛹、被蛹、围蛹)6.东亚飞蝗的拉丁学名是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试问在分类阶元中,Locusta代表__________ 、migratoria代表__________ 、manilensis代表__________ 、Meyen代表__________。
(属名、种名、亚种名、定名人姓氏)7.蜜蜂的触角类型为_________、口器类型为_______、头式类型为___________、前足类型为______、后足类型为_________,前翅类型为_________、后翅类型为________;研究蜜蜂,并获得诺贝尔奖的国际著名学者是_________、国籍是_________。
(弗里施)8.昆虫的个体发育包括___________发育和___________发育两个阶段。
农业昆虫学复习题及答案
试题六一、名词解释(20分, 每题2分)1)附肢;2)雌雄二型现象;3)补充营养;4)开放式循环;5)神经元;6)世代交替;7)通风作用;8)突触传导;9)内激素;10)授精二、单项选择题(20分, 每题0.5分)1. 蝉的头式为○①下口式②前口式③后口式④上口式2. 蓟马的口器属于○①锉吸式口器②咀嚼式口器③虹吸式口器④嚼吸式口器3. 蚜虫的口器属于○①双刺吸式②刺吸式③刮吸式④锉吸式4. 螽斯的口器属于○①咀嚼式②刺吸式③嚼吸式④虹吸式5. 蚊子的口器属于○①舐吸式②虹吸式③刺吸式④嚼吸式6. 昆虫触角类型的变化多发生在○①柄节②梗节③鞭节④索节7. 家蝇的口器属于○①舐吸式②刺吸式③嚼吸式④虹吸式8. 蝗虫的头式为○①下口式②前口式③后口式④上口式9. 蝉的触角为○触角①丝状②刚毛状③具芒状④羽状10. 蜜蜂的口器属于○①咀嚼式②刺吸式③虹吸式④嚼吸式11. 蝽象的口器属于○①刺吸式②锉吸式③舐吸式④咀嚼式12. 粉蝶的口器属于○①刺吸式②舐吸式③虹吸式④嚼吸式13. 蝼蛄的前足为○①抱掘足②开掘足③捕捉足④跳跃足14. 枯叶蛾的连锁器是○①翅轭型②翅缰型③翅钩型④翅抱型15. 鳞翅目昆虫后翅前缘基部发生的一根或几根硬鬃叫做○①翅缰②翅缰钩③安缰器④平衡棒16. 翅面在有气管的部位加厚, 这就是○①脉序②翅肋③翅脉④翅气管17. 昆虫的盾间沟位于○上。
①头部②背板③腹板④侧板18. 把前脊沟与前盾沟之间的骨片叫○①端骨片②盾片③前盾片④后盾片19. 在两条相邻的纵脉间, 加插一些较细的纵脉。
这种纵脉不是由原来的纵脉分出来的, 而是游离的, 或者仅以横脉与毗邻的纵脉相连, 因此称这些脉为○(①副脉②系脉③闰脉④缘脉20. 低等蛾类的连锁器叫○①翅轭型②翅缰型③翅钩型④翅褶型21 家蝇的蛹为○①离蛹②被蛹③裸蛹④围蛹22. 在翅脉命名时将第一径脉写成○① 1R ② 1r ③ R1 ④ r123. 在各类昆虫中各有其独特的翅脉分布型式, 这叫做○①脉序②脉型③脉式④脉纹24. 螳螂的前足为○①步行足②开掘足③捕捉足④跳跃足25. 蜜蜂的后足为○①抱握足②跳跃足③游泳足④携粉足26 昆虫胚胎发育的三个连续阶段顺序是○①多足期, 无足期, 寡足期②无足期, 寡足期, 多足期③原足期, 多足期, 寡足期④寡足期, 原足期, 多足期27 一个新个体昆虫(不论是卵或是幼虫)从离开母体发育到性成熟产生后代止的个体发育史称○①一化性②多化性③一个世代④多个世代28. 由不良的环境条件直接引起, 当不良环境解除时, 就可恢复生育的停育现象叫○①滞育②休眠③越冬④越夏29. 由环境条件直接引起, 当不良环境条件解除时, 仍不能恢复生长发育的停育现象叫○①滞育②休眠③越冬④越夏30. 昆虫在不同的地理分布区一年发生的世代数不同, 也就是说, 滞育可出现在不同的世代。
普通昆虫学习题及答案举例_(1)
普通昆⾍学习题及答案举例_(1)⼀、名词解释:1.初⽣分节:昆⾍在幼⾍期,相邻两个体节之间以节间褶作为体节分界线的分节⽅式。
2.后⽣分节:昆⾍在成⾍期,以节间膜作为体节分界线的分节⽅式。
3.蜕裂线:在头部背⾯的⼀条倒“Y”字形的缝。
4.内⽣翅类:幼期翅芽在体外发育的昆⾍,其变态类型属于不完全变态。
5.外⽣翅类:幼期翅芽在体内发育的昆⾍,其变态类型属于全变态。
6.翅脉:是位于翅的两层薄膜之间的纵横条纹,是由⽓管所在部位加厚形成的。
7.脉序(脉相):翅脉在翅⾯上的排列形式。
8.闰脉:在两条相邻的纵脉间,加插的两端游离的纵脉,叫闰脉或伪脉。
9.脱⽪:幼⾍体外表有⼀层坚硬的表⽪限制了它的⽣长,所以当⽣长到⼀定时期,就要形成新表⽪,脱去旧表⽪,这种现象称为脱⽪。
脱下的旧表⽪称为蜕。
10.雌雄⼆型:同种昆⾍雌雄个体之间除了⽣死器官不同外,在个体⼤⼩、体型、体⾊、构造等⽅⾯存在差异的现象。
11.多型现象:同种昆⾍同⼀性别的个体在⾝体⼤⼩、体⾊、结构等⽅⾯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
12.世代:昆⾍的卵或若⾍,从离开母体发育到成⾍性成熟并能产⽣后代为⽌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个世代,简称为⼀代或⼀化,⼀个世代通常包括卵、幼⾍、蛹及成⾍等⾍态。
13.年⽣活史:昆⾍在⼀年中的发育过程,即昆⾍由当年的越冬⾍态开始起,到第⼆年的越冬⾍结束⽌的发育过程。
14.休眠: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命活动停滞现象,当不良条件消除时,昆⾍可⽴即恢复⽣长发育。
15.滞育:某些昆⾍在⼀定的季节或发育阶段,不论环境条件适合与否,⽽出现⽣长发育停滞、不⾷不动的现象。
滞育具有⼀定的遗传稳定性。
17.⽣物钟:⽣物钟是指由于长期受地球⾃转和公转引起的昼夜节律及季节变化的影响,使⽣物的⽣命活动和⾏为反应表现出特定的时间节律现象。
18.昆⾍钟:昆⾍钟是昆⾍体内的⽣物钟,即昆⾍⽣命活动和⾏为的时间节律。
23.趋性:是指昆⾍对外界刺激(如光、温度、湿度和某些化学物质等)所产⽣的趋向或背向⾏为活动。
普通昆虫学试题及答案
普通昆虫学试题及答案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一.名词解释(20分,每题2分)1、附肢:胚胎分节后,每个体节上发生一对囊状突起,其中一些突起向后延伸,分节形成附肢2、雌雄二型现象:除性器官有明显区别外,雌雄二者在外部形态上有明显差异的现象3、开放式循环:血液只有一段途程流经背血管,其他在血腔和器官间流动4、神经元:构成神经系统的最基本单元,包括神经细胞体及由其发出的神经纤维。
5、世代交替:昆虫两性世代与孤雌世代交替进行。
6、成虫从它的前一虫态脱皮而出的现象,称为羽化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2.昆虫纲的主要特征:(1)身体分为头、胸、腹 3个体段。
(2)头部有1对触角,1对复眼,1~3对单眼(3)胸部生有3对胸足和1~2对翅,是运动中心。
(4)腹部通常由9~11节组成,有气门和外生殖器。
(5)昆虫属于变态发育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多型现象:同种昆虫同一性别的个体中也会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现象4.胚胎发育:从卵孵化后至成虫性成熟的整个发育期5.变态:昆虫从幼虫到成虫的发育过程中,经过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活习性等一系列变化的现象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触角由3节组成,即柄节、梗节、鞭节。
2、昆虫体躯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3个体段。
3、昆虫的头部位于体躯的前端,着生有触角、复眼、单眼和口器,是感觉、联络和取食的中心。
4、口器也称取食器,由属于头部体壁构造的上唇和舌以及头部的三对附肢(即上颚、下颚和下唇)组成。
6、贲门瓣的主要功能是使食物直接从前肠导入中肠腔,而不与胃盲囊接触。
同时阻止中肠内食物倒流回前肠。
7、昆虫的排泄作用主要是由马氏管和后肠的直肠部分共同完成。
(脂肪体)8、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昆虫的口式不包括( D)A、下口式B、前口式C、后口式D、上口式2、雄性龙虱的前足是(B)A、捕捉足B、抱握足C、开掘足D、攀握足3、从功能上分,( B)不属于神经元中的一种。
2022农业昆虫学试题库(答案全)
2022农业昆虫学试题库(答案全)一、名词解释1.综合防治(IPM):运用综合技术防治可能为害作物的各种潜在害虫的一种策略.2.全部种群治理(TPM):采用各种可能的技术和方法,将害虫的种群彻底灭绝,以达到一劳永逸的防治方法。
3.生物防治法(广义):利用有益生物及代谢产物防治害虫的方法。
4.农业防治法:根据农田环境、寄生植物和害虫间的相互关系,利用栽培管理技术,有目的的改变某些因子,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害虫的发生。
5.经济受害允许水平昆虫(EIL):有防止增加的产值与防治费用相等时的害虫密度。
6.经济阈值(ET):指害虫的某一密度,害虫达到该密度时应采取措施,以防止害虫达到经济受害允许水平。
7.化学防治法:利用化学农药防治害虫的方法。
8.地下害虫:指在土中生活的害虫,它们为害农作物的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靠近地面的嫩茎以及果树和苗木的地下茎和幼根。
9.物理机械防治:利用各种物理因子、人工或器械防治害虫的方法。
10.植物检疫:根据国家法规,对调出和调入的植物及其产品等进行检疫和处理,以防止认为传播的危险性病、虫、杂早传播扩散的一种带有强制性的防治措施。
11.防治指标:接近但未达到经济受害允许水平时的害虫种群密度,达到该害虫种群密度时应采取控制措施,以防止害虫密度达到经济受害允许水平。
12.大面积种群治理(APM):其目标是在大面积上将害虫种群数量控制下ET以下,即将害虫控制在危害之前和农田之外,以避免大田防治。
13.不选择性(植物抗虫性):植物使昆虫不趋向其上栖息、产卵获取食的一些特性。
14.抗生性(植物抗虫性):引起昆虫死亡率高,繁殖力低,生育迟缓或不能完成生育的一些植物特性。
15.耐害性(植物抗虫性):植物受害后具有很强的增值和补偿能力而不致在产量上有明显的影响。
16.气调防治:通过改变环境如仓库里的气体组成和气压来控制仓储害虫、虫螨和微生物的生长和发生,以保证储藏的安全。
17.农药的安全间隔期:最后一次施药稻收获作物前的时期,即自施药到残留量降至允许残留所需的时间。
昆虫学重点
昆虫学重点一、名词解释平衡棒:后翅退化为小棒状体,飞行时平衡身体生殖节:雌虫腹部第八节或雄虫腹部第九节上有附肢特化而来的产卵器或交尾器,构造有所不同,特称为生殖节。
翅连锁器:前翅发达,后翅不发达的昆虫,在前翅的后缘和后翅的前缘生有专门的连锁结构即:连锁器,以保持前后翅扑动一致并增强飞翔力。
连锁器有五种:翅褶型、翅钩型、翅轭型、翅缰型、翅抱型经济阈值:某害虫种群达到对被害作物造成经济允许损失水平时的临界密度。
孤雌生殖:又叫单性生殖。
昆虫的卵不受精也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叫孤雌生殖。
若虫:成虫幼虫形态差异不大。
但幼虫体型较小,仅具翅芽,生殖器官未发育完全。
这类幼虫统称为若虫。
虫龄:从卵孵化出来到第一次脱皮以前的幼虫称为第一龄幼虫,经第一次蜕皮后的幼虫为第二龄,以后每脱一次皮即增加1个龄期。
这就是虫龄。
生活史:昆虫完成一个世代的个体发育史。
年生活史:指一年内昆虫发生的世代数以及各世代各虫态出现的时期。
一年一代,一年多代,多年一代昆虫的年生活史。
生命表:用表格表示昆虫的年生活史。
适于表达一年多代昆虫的生活史。
两性生殖:最常见的生殖方式。
雌雄交配,受精后由雌虫将受精卵产出体外并发育为新个体。
多胚生殖:昆虫的一粒卵在发育过程中可以分裂成两个或更多的胚胎,每个胚胎再发育成一个新个体。
受精卵发育成雌虫,未受精卵发育成雄虫如:膜翅目的茧蜂科、跳小蜂科等内寄生蜂。
变态:昆虫在胚后发育过程中,从幼虫到成虫,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构造及生活习性的一系列变化,这种变化现象称为变态综合防治:从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本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有效、经济、简易的原则,合理应用农业的、化学的、生物的、物理的以及其他有效的防治技术,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达到保护作物,人畜健康,增加生产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蝗蝻:蝗虫由受精卵孵出的幼虫没有翅,能够跳跃,叫做蝗蝻,蝗蝻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因此又叫若虫。
昆虫学
昆虫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趋性:是指昆虫对刺激源所产生的趋向或背向的定向运动。
趋向运动称为正趋性;负向运动称为负趋性。
2. 补充营养:有些昆虫,由于在幼虫阶段所获得的营养还不能满足性发育的需要,生殖细胞尚未成熟,故成虫羽化后还要取食,这种取食称补充营养。
3. 拟态:指昆虫在外形、姿势、颜色、斑纹或行为等方面模仿它种生物或非生物体,以躲避天敌,获得保护自己的好处的现象。
4. 保护色:指体色断裂成几部分镶嵌在背景中,起躲避捕食性天敌的作用的色彩。
5. 雌雄二型:昆虫雌雄个体之间除内、外生殖器官(第1 性征)不同外,许多种类在个体大小、体型、构造等(第2 性征)方面也常有很大差异,这种现象称为雌雄二型。
6. 永久性群集:是指昆虫的大量个体聚集在一起进行取食、产卵、越冬、迁移等共同生活的习性,这种群集一旦形成便不会分开,倾向于过群居生活。
7. 双名法: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定,昆虫的科学命名先冠以属名,后面写种名,后加定名人。
8. 脱皮:幼虫(若虫)开始取食后,虫体开始增长,经过一定时期要重新形成新的表皮,而脱去旧表皮的过程,这种现象称脱皮。
9. 越冬代:越冬虫态到第二年恢复发育后,继续发育至成虫的这个世代,称为越冬代。
10. 警戒色:有些昆虫既是具有同背景相似的保护色,又具有同背景鲜明对照的警戒色。
11. 多型现象:多型现象是指同种昆虫在同一性别的个体中出现不同类型分化的现象。
12. 多胚生殖:相对于单胚生殖。
指昆虫所产的1 粒卵中能孵化出2 个以上后代个体的生殖方式,如很多小蜂类。
13. 两性生殖:昆虫经过雌雄两性交配,受精后产生受精卵,再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14. 伪产卵器:很多昆虫无附肢特化的产卵器,如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等,仅由腹末端数节逐渐变细互相套入,形成能够收缩的伪产卵器。
15. 休眠:是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暂时停止生长发育现象,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时,便可恢复生长发育。
16. 背单眼与侧单眼:背单眼为一些成虫和不完全变态的若虫所具有,与复眼同时存在,数目为2-3个,极少为1 个。
普通昆虫学名词解释
普通昆虫学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 世代:昆虫一个新个体(不论是卵或是幼虫)从离开母体发育到性成熟产生后代止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
2.年生活史:一种昆虫一年内的发育史,或更确切地说,由当年的越冬虫态开始活动起,到第二年越冬代结束止的发育经过,称为年生活史。
3.两性生殖:昆虫经过两性交配而产出后代的生殖方式叫两性生殖。
4.孤雌生殖:昆虫不经过两性交配或经交配但不产生受精卵而发育成后代的生殖方式叫孤雌生殖。
5.变态:胚后发育过程中从幼期的状态改变为成虫状态的现象,称为变态。
6.不全变态:一生经历卵期、幼虫期和成虫期3个虫期,而且成虫期的特征随着幼期的生长发育而逐步显现,翅在幼期的体外发育,称为不全变态。
7.休眠:常常是由不良环境引起的昆虫生长发育暂时停止的现象,当不良环境消除后昆虫可马上恢复活动,继续生长发育的现象。
8.滞育:由光周期引起的生长发育暂时停止的现象,一旦进入滞育,必须经过一定条件的刺激,昆虫才能在回到合适的光周期时继续生长发育。
9.羽化:昆虫由蛹或老熟幼虫破壳而出的过程叫羽化。
10.补充营养:成虫期所进行的营养。
11.趋光性:就是昆虫对光刺激进行趋向或背向活动的习性。
12.完全变态:一生经历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四个时期,其翅是在幼虫的体壁下发育,不显露在体外的变态方式叫完全变态。
13.化蛹:昆虫由老熟幼虫脱皮而产生蛹的过程叫化蛹或蛹化。
14.孵化:昆虫完成胚胎发育后,卵破壳而出的过程叫孵化。
15.虫龄:幼虫的大小或生长进程叫虫龄。
虫龄以蜕皮次数做为指标,虫龄=蜕皮次数+116.龄期:相邻两次蜕皮之间所经历的时间间隔,就是该虫龄的龄期。
17.生长脱皮:昆虫在幼虫阶段所进行的蜕皮,脱皮后伴随着体积的增大,而没有重大的形态上的改变。
18. 离蛹:附肢和翅悬垂游离于蛹体外,可以活动,同时腹节间也能自由活动。
19.渐变态:幼虫期与成虫期在形态和生活习性等方面都很相似,只是翅未成长和生殖器官未成熟。
昆虫学复习题
昆虫学复习题(简答和问答题是我综合整理的,给个思路而已,还需要你们自己多多看书总结。
耶,大家考试加油!)一、名词解释1、世代:昆虫的新个体(卵和幼体)自离开母体到性成熟产生后代为止的生长发育过程。
2. 变态: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在胚后发育过程中所经历的一系列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的阶段性变化。
3. 虫龄:幼体的生长与脱皮交替进行,幼体生长到一定时期就要脱一次皮,虫体的大小与生长的进程可用“虫龄”来表示。
4. 内禀自然增长率: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允许种群无限制地增长时的种群出生率。
5. 补充营养:对生殖细胞发育不可缺少的成虫期营养。
6. 生命表:将某一特定昆虫种群在各发育阶段的死亡数量和死亡原因等数据列成表。
7. 激素:指由内分泌器官分泌的、具有高度活性的微量化学物质。
8. 多胚生殖:指一粒卵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胚胎,每个胚胎发育成一个新个体的生殖方法。
9. 性二型现象:指同种昆虫的雌雄两性个体间,除生殖器官不同外,在大小、体形和体色等外部形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
10. 天敌:在自然界中,每种昆虫都有大量的捕食者和寄生者。
11. 年生活史:昆虫在一年中的发育史。
12. 渐变态:幼体与成虫在体形、习性及栖境等方面非常相似。
13. 龄期:相邻两次脱皮间隔的时间或相邻两龄之间的历期。
14. 多型现象:一种昆虫的同一虫态的个体在大小、形态和体色等外部形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
15. 模式标本:当一个分类单元作为新种而描述发表时,描述者指定的新种载名模式。
16. 物种:生物中具有统一的构造和一定的地理分布,能够交配、产出可育后代,与其他种存在生殖隔离的群体。
17. 信息激素:由昆虫的外分泌腺体分泌、能引起同种其他个体产生特定行为或生理反应的信息化学物质。
18. 卵胎生:胚胎发育所需营养全部由卵供给,卵仔母体内孵化,孵化不久的幼体就离开母体。
19. 羽化:昆虫的成虫从它的前一虫态脱皮而出的过程。
20. 双名法:昆虫种的学名由属名和种名两个拉丁单词或拉丁化的单词组成,属名在前,种名在后,且属名的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
(完整版)农业昆虫学答案
农业昆虫学作业答案一. 名词解释1.农业昆虫学:是一门和害虫作斗争的应用科学,是研究农业害虫的发生消长规律及其有效防治技术,保护农作物不受虫害,保证并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科学。
二、填空题1.我国现行的植物保护工作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三、简答题1.农业昆虫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农业昆虫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1)研究害虫本身的形态特征,生理机能和生活习性等。
(2)研究外界环境条件与害虫发生和种群数量消长的关系,掌握其发生规律及种群动态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根据害虫的生活习性、行为特点和发生规律,找出其薄弱环节,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措施,预防害虫的发生,或对已发生的害虫,抓住关键时期进行有效防治。
2.如何理解我国植物保护方针?答:我国现行的植物保护工作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预防”是贯彻植保工作方针的基础,“综合防治”不仅是防治手段的多样化,更重要的是以生态学为基础,协调应用各种必要的手段,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害虫的为害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而不是消灭害虫。
第一章农业害虫防治的理论基础一. 名词解释1.密度制约因素:是指作用强度的变化与昆虫种群密度有关的因素。
2.农业害虫:是指危害农作物,且对农作物造成经济损失的一类害虫。
3.害虫的种群密度:是指在作物上(或土壤中,或某一区域)单位样方的害虫发生数量。
4.经济损害水平:指将引起作物经济损害的最低害虫种群密度。
5.害虫的生态对策:是害虫种群在进化过程中,经自然选择获得的对不同栖境的适应方式。
6.虫害:是指害虫取食或产卵等行为,造成农作物经济损失的受害。
7.关键性害虫:是指在不防治情况下,每年的种群数量经常达到经济为害水平,对资源的产量造成相当损失的害虫。
8.偶发性害虫:是指在一般年份不会造成不可忍受的经济损失,而在个别年份常因自然控制力量受破坏,或气候不正常,或人们的治理措施不当,致使种群数量暴发,引起经济损害的害虫。
9.经济阈值:又称防治指标,是指害虫的某一密度,达此密度时应立即采取控制措施。
昆虫学试题
昆虫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体节:昆虫的体躯是由一系列的环节组成的,称为体节。
体段:初生分节:一般昆虫的幼期,相邻体节具环形凹陷,即节间褶,纵肌附着褶上,其体节相当于胚胎发育的真正体节,故称这种分节方式为初生分节。
次生分节:在成虫体壁的骨化过程中,相当于初生分节的节间褶也骨化了,里面形成前内脊,褶前一未经骨化的窄环,成为体节的分界,这种因体壁骨化而产生的分节方式称次生分节。
头式:昆虫口器的形状及其在头部着生的位置。
脉序:指翅脉在翅面上的分布形式。
纵脉、是从翅基部发出伸到翅边缘的脉,起始于足气管的气管干的分支,是翅脉的主体。
横脉、是横列在纵脉间的短脉,起加固翅面的作用。
翅室:翅脉把翅面划分成的小区叫翅室。
开室:有一边没有翅脉而达翅缘的翅室叫开室。
闭室:当一翅室的各边均杯翅脉包围或仅基方于翅基本相通时,这样的翅室称闭室。
雌雄二型:同种的雌雄个体除了生殖器官的结构差异和第2性征的不同外,在大小、颜色、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
雌雄多型:同种昆虫同一性别的个体间在大小、颜色、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
两性生殖、孤雌生殖:指一些昆虫的卵不经过受精而发育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多胚生殖:是指1个卵内可产生两个或多个胚胎,并能发育成正常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胎生:一些昆虫可以从母体直接产出幼虫或若虫来。
这种生殖方法叫胎生。
幼体生殖:有少数昆虫在母体尚未达到成虫阶段就进行生殖,称为幼体生殖。
胚后发育变态:昆虫的个体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在胚后发育阶段要经过一系列的形态变化,昆虫的这种由幼虫期状态转变为成虫期状态的现象,称为变态。
增节变态:是昆虫纲中最原始的变态类型,其主要变态特点是幼期与成虫期之间除身体大小和性器官发育程度的差异外,腹部的节数随着脱皮次数的增加而增加。
原尾目表变态:也属于原始变态类型。
其变态特点是幼体与成虫之间除身体大小、性器官发育程度及附肢节数等有所变化。
成虫期仍能继续脱皮。
弹尾目、双尾目和缨尾目原变态:原变态是有翅亚纲中最原始的变态类型,仅见于蜉蝣目昆虫。
普通昆虫学试题(第6组)有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初生分节:是指全变态昆虫的幼虫,其相邻体节间以环形凹陷——节间褶相连,纵肌着生在节间褶上,其体节相当于胚胎时期的体节,故称初生体节。
2.授精:两性交配时,雄虫通过外生殖器将精液或精包注入雌虫生殖腔,并贮存于受精囊内的过程称为授精。
3.胚后发育:是从卵孵化出幼体开始到成虫性成熟的整个发育过程。
4.多型现象:是指一种昆虫的同一虫态的个体在大小、体形和体色等外部形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
5.昼夜节律: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昆虫的活动形成了与自然界中昼夜变化相吻合的节律,即昆虫的生理代谢和行为反应在白天和黑夜有规律地周期性变化,称为昼夜节律。
二、填空(每空1分,共20分)1、体躯的分节方式有:初生分节、次生分节。
2、上唇、上颚、下颚和下唇包围成的空间称口前腔。
3、成虫的胸足从基部向端部依次分为基节、转节、腿节、转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共6节。
4、位于翅前缘的一条不分枝的凸脉为前缘脉。
5、昆虫的交配器主要由阳具、抱握器两部分组成。
6、前肠常分为咽、食道、嗉囊、前胃、贲门瓣。
7、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
8、两性交配时,雄虫将精液或精珠注入雌虫的生殖器内,使精子贮存雌虫的受精囊的过程称为授精。
9、不全变态和全变态的不同是全变态的有蛹阶段。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蜜蜂的触角类型和口器类型为(C )。
A、丝状、虹吸式B、刚毛状、咀嚼式C、膝状嚼吸式D、具芒状、舔吸式2、下列全都属于行走足昆虫的有(C )。
A、瓢虫、椿象、蜻蜓、金龟子B、蜉蝣、蜻蜓、螳螂、瓢虫C、蜉蝣、蜻蜓、步甲、椿象D、螳螂、金龟子、椿象、蜉蝣3、昆虫前翅和后翅均为同一种类型的昆虫为( A )。
A、蜂类、蓟马、蝶类B、蜂类、蛾、蝽类C、甲虫、蝶类、蓟马D、石蛾、蜂类、蝽类4、昆虫的背瓣和腹瓣发达,内瓣退化的产卵器类型为( D )。
A、膜翅目昆虫型B、双翅目昆虫型C、产卵尾型D、直翅目昆虫型5、昆虫不完全变态的类型有(C)。
昆虫学练习题
第一部分绪论一.名词解释:1.昆虫学2.普通昆虫学二.填空:1.第一个杰出的昆虫分类学家是林奈的学生(),他的第一部著作()发表于1775年,第一次对全世界的昆虫区系做了研究,命名了大量的昆虫分类阶元。
2.1780 年,世界上第1 个昆虫学会——()成立,它标志着昆虫学家队伍初具规模。
之后规模不一的昆虫学会相继成立,世界上第1 个昆虫学专业期刊—()也于()年问世。
3.昆虫总类占动物界总量的大约()。
4.动物界按照进化顺序从低级到高级分为()、()、()、()、()、()、()、()、()、()、()、()。
5.()年世界上第1 个大学昆虫学系在Comstock 教授的主持下于美国()大学诞生;至此,昆虫学人才的培养逐步走向正规。
6.1994 年2 月27 日美国()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1 个昆虫学Internet 站点()。
三.问答题:1.昆虫成为地球上最繁荣类群的原因是什么?2.简述昆虫纲的基本特征。
3.简述节肢动物门的特征。
4.试述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第二部分昆虫的外部形态一.名词解释:1.内脊2.虹吸式口器3.前口式4.内翅部昆虫5.脉相6.翅缰7.趾钩二.填空:1.昆虫的单眼分()和()两种。
2.()主要用于感知光质、光强,不能成像与判别物体,()成像。
3.刺吸式口器对植物造成的危害主要为3个方面:()、()、()。
4.昆虫的翅多呈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叫作()、()和()。
三个角分别为()、()和()。
5.翅在静止时多折叠在一起,并形成一定的褶线,并由此将翅分割为若干区域。
分别为三条褶线:()、()、()。
区域为:()、()、(),翅面上最大的为()。
6.在前口式昆虫中,因后颊区延长所在后头孔和下唇之间形成一块骨片称为()。
7.在额唇基沟的两端,头壳内陷成臂状的内骨胳——幕骨前臂,这两个陷口即称()。
8.刺吸式下颚口针的内面有两根槽,两下颚口针合并时形成两根细管,较粗的为(),细者为()。
9.有些昆虫的幕骨前臂上又各发生一个突起,向背面伸到触角附近的头壁上,把这个突起称为()。
普通昆虫学部分重点
第一部分昆虫的内部生理一.名词解释:1.色素色2.结构色3.混合色4.贲门瓣5.脑激素6.授精7.排泄循环8.再生细胞9.血淋巴10.辅搏动器11.气门12.扩散作用13.通风作用14.体壁呼吸15.动作电位16.内激素17.性信息素18.追踪信息素19.种间信息素20.开放式循环21.外激素22.受精23.突触传导二.填空:1.血淋巴是由()和()组成。
2.根据气门的数目和功能将昆虫的气门分为()、()、()、()、()、()六种形式。
3.前肠由口开始依次被划分为( )、( )、( )和( )。
4.卵巢管可分为()、()和()三个部分。
5.原表皮又分为()和()。
6.昆虫不必取食脂肪,但有两种必需脂肪酸——()、(),其中()对脱皮非常重要。
7.昆虫的血细胞可分为9种类型,分别为()、()、()、()、()、()、()、()、()。
8.呼吸系统是由()和()组成。
9.气管系统包括一系列的气管、支气管和伸入到组织和细胞中的(),以及由气管特化而来的()。
10.神经元按功能、传递冲动的方式等分为四种类型()、( )、()、()。
11.中枢神经系统由()和()组成。
12.交感神经系统包括()、()和()三部分组成。
13.周缘神经系统位于体壁之下,仅为()和()神经形成的神经网络。
14.昆虫的内激素又可分为三大类()、()、()。
15.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有三个用途()、()、()。
16.任何能导致神经电位发现变化的因素物质叫();而昆虫对刺激的反应能力叫()。
17.咽侧体受()的刺激分泌保幼激素。
保幼激素的主要作用是抑制( )- 1 -的生长和分化,从而使虫体保持幼体状。
18.体壁表面生有各种突起如毛、刺、脊纹和鳞片,按其构造可分为两大类:()和()。
19.中肠是一条前后粗细相当的管道,前端与()相接,后端以()着生处与后肠分界。
20.中肠细胞常见的有()、()、(),有时还有()等。
21.后肠是消化道的最后一段,前端以()的着生处与中肠分界,后端终止于(),后肠结构,分化为()、()、()三部分。
昆虫学(含答案)3
昆虫学(含答案)3知识竞赛试题一、名词解释(10分)1、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胚胎发育:是指从单细胞的合子卵裂开始至发育成为内外器官俱全的胚胎的过程。
胚后发育:在动物个体发育过程中,从卵孵化后,或从母体生出后,经过幼虫或幼体至成虫、或成体达到性成熟时的发育过程,称为胚后发育。
2、趋光性和趋化性趋光性:向着光源的运动。
趋化性:生物对化学物质所起的反应。
朝向或背离化合物浓度高的方向移动分别称为正趋化性或负趋化性。
3、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两性生殖有性生殖中两性配子的结合,也就是通过受精过程进行有性生殖的现象。
孤雌生殖有些水生动物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其雌体由未受精卵直接发育而成的繁殖方式。
4、双名法和三名法双名法:由林奈确定的生物命名法则,物种的拉丁文学名由属名和种名两部分组成。
三名法:亚种的拉丁文学名由属名、种名和亚种名三部分组成的动物命名法则。
5、优先律和同名律优先律:生物命名法的一项重要规定,在属级和种级的可用名中,惟有最早命名的名称是有效名。
同名律:是国际上生物命名的一条原则,是指一个可用名称的次同名必须废弃,并用新名代替。
在动物系统分类的研究中,同一级别的不同分类单元常被命名以相同的名称,形成异物同名。
6、一化性昆虫和多化性昆虫一化性昆虫:将一年完成一代的昆虫。
多化性昆虫:一年完成两代以上的昆虫。
7、局部世代和世代局部世代:同种昆虫在同一地区具有不同化性的现象叫局部世代。
世代:具有共同祖先并在系谱上处于同一等级水平的一群生物个体。
8、休眠和滞育休眠:由不利环境引起的生命活动暂时停滞的现象。
当环境条件变好时能立即恢复生长发育。
滞育:昆虫在温度和光周期变化等外界因子诱导下,通过体内生理编码过程控制的发育停滞状态。
9、正模和副模正模:新种发表时,由作者指定作为载名模式的一个标本。
副模:除正模以外的模式标本。
10、复变态和原变态复变态:在昆虫的完全变态中,前期和后期的幼虫的基本体制(原足型、多足型等)都发生变化,称为复变态。
(完整版)森林昆虫学答案
森林昆虫2答案一、名词解释(8*2)1、孤雌生殖:雌虫产生的受精卵不经过受精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
2、多型现象:同种昆虫同一性别的个体间在大小、颜色、结构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称为多型现象。
3、世代交替:有些多化性昆虫在1年中的若干世代间生殖方式甚至生活习性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常以两性世代与孤雌生殖世代交替,这种现象称世代交替。
4、滞育:某些昆虫在不良环境到来之前,已经进入停育状态.即使不良环境条件消除后昆虫也不能马上能恢复生长发育的生命活动停滞现象。
必须经过一定阶段(或给它适当的刺激)才能打破停育状态.5、经济阈值:为防止害虫达到危害水平需要防治的害虫种群密度。
6、模式标本:第一发表新种时所依据的标本。
7、变态:昆虫的个体发育过程中。
特别是在胚后发育段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形态变化、内部结构变化等),这种变化现象叫变态。
8、龄期:相邻两次脱皮所经历的时间称龄期.二、填空(35分)1、蝗虫口器由上颚、上唇、下颚、下唇、舌5部件构成。
2、蝉属____同__ 目,蝽象属____半_目,天牛属_____鞘目,白蚁属___等___目,蝼蛄属于直翅目。
3、消化道一般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3部分。
其中嗉囊属于前、胃盲囊属于中.4、昆虫的食性按食物的性质可分为植食性、肉食性、杂食性、腐食性四类。
5、根据蛹壳、附肢、翅与身体主体的接触情况,将昆虫的蛹分为3类:离蛹、围蛹、被蛹。
6、昆虫体躯分为头、胸、腹 3体段,对应功能分别为感觉和取食、运动、代谢和生殖。
7、不完全变态昆虫在发育的过程中经历的虫态分别为:卵、若虫、成虫。
8、根据昆虫对温度条件的适应性,可划分为致死高温区、亚致死高温区、适温区、亚致死低温区、致死低温区五个温区.9、天牛的触角为:丝状 ;蝶类的触角为: 棒状;三、简答题(24分)1、简述昆虫纲的特征。
一、体躯左右对称,由一系列含有几丁质外壳的体节组成,相邻的节间,以带有一定塑性的节间膜相连.整个体躯,可以明显的区分为头、胸、腹3个体段。
昆虫学 (2)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1.单性生殖(孤雌生殖):卵不经过受精也能正常发育成新个体。
2. 增节变态:原尾目特有的一种变态方式。
幼体初孵化时腹部只有9节,以后每蜕一次皮增加一节,逐渐增至12节为止。
第12节是尾节,所增加的3节均为第9腹节增生而来。
幼体与成体极为相似(如形态、习性),仅个体大小、性器官的发育程度不同。
3. 趋性:趋性就是对某种刺激有定向的活动的现象。
4. 迁飞:指昆虫通过飞行而大量、持续地远距离迁移。
迁飞是昆虫种的遗传特性,是一种种群行为。
5. 皮质溶离:在脱皮过程开始时,皮细胞首先进行有丝分裂,皮细胞由原来的扁平状变为排列紧密的圆柱状,由于皮细胞形状的改变所产生的表面张力导致在皮细胞层与内表皮之间产生一个小的空隙,这一过程称皮层溶离。
6. 雌雄二型(性二型):除生殖器官外,在体形、色泽、以及生活行为等第二性征方面也存在差异,称为性二型。
7. 生活史:指一种昆虫在一定阶段的发育史。
8. 世代交替:有些多化性昆虫在1年中的若干世代间生殖方式甚至生活习性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常以两性世代与孤雌生殖世代交替,这种现象称世代交替。
9.鳞翅:有些蝇类如家蝇等,除有一个翅瓣外,在小盾片边缘还有1~2个质地较厚的叶瓣状构造,盖住平衡棒,称为鳞瓣或腋瓣。
10.激素:是指由内分泌器官分泌的,通过血液运送到作用部位,调节和控制昆虫的生理、发育和行为活动的,具有高度活性的微量化学物质。
11幼体生殖:是指某些昆虫在幼虫期或蛹期就能进行生殖12多胚生殖:指一粒卵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13一化性:一年只发生一代,如大地老虎与大豆食心虫14表变态:弹尾目,双尾目,缨尾目具有的变态方式。
幼体与成体相似,成虫期还蜕皮。
15习性:习性是昆虫种或种群具有的生物学特性。
16变态:昆虫的个体发育过程中。
特别是在胚后发育段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形态变化、内部结构变化等),这种变化现象叫变态。
17 滞育:某些昆虫在不良环境到来之前,已经进入停育状态。
普通昆虫学试题和答案解析
普通昆虫学试题一. 名词解释1.附肢:胚胎分节后,每个体节上发生一对囊状突起,其中一些突起以后延伸,分节形成附肢2.雌雄二型现象:昆虫的雌雄两性,除直接产生性细胞的性腺和进行交配、产卵等活动的外生殖器的构造截然不同外,雌雄的区别也常常表现在个体大小、体型的差异颜色的变化等到方面。
如^形虫科的雄虫的发达得多,有的甚至与身体等长、或分枝如鹿角。
3.开放式循环:昆虫的血液绝大部分是在体腔中流动,没有固定管道,叫开放式循环。
4.神经元:构成神经系统的最基本单元,包括神经细胞体及由其发出的神经纤维。
5.世代交替:昆虫两性世代与孤雌世代交替进行,叫世代交替。
6.羽化:成虫从它的前一虫态脱皮而出的现象,称为羽化7.多型现象:是指一种昆虫的统一虫态的个体、体型和体色等外部形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
8.轴突传导:是指一个神经元内的信息由轴突传导细胞体或由细胞体传给轴突的过程。
9.授精:交尾时,雄虫将精子注入雌虫生殖腔内,并不立即与卵进行受精作用,而精子被储藏在受精囊中,这个过程叫授精。
10.胚胎发育:是指从单细胞的合子卵裂开始至发育成为内外器官俱全的胚胎个过程。
11.变态: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特别是在胚后发育过程中所经历的一系列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的阶段性变化称变态。
12.趋性:是指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面向或背向的定向行为活动。
13.孤雌生殖:昆虫的卵不经过受精就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
14.单胚生殖:是指一粒卵产生一个体,这是绝大多数昆虫的生殖方式。
15.迁飞:是某种昆虫成群而有规律地从一个发生地长距离地转移到另一个发生地的现象。
16.初生分节:是指全变态昆虫的幼虫,其相邻体节间以环形凹陷——节间褶相连,纵肌着生在节间褶上,其体节相当于胚胎时期的体节,故称初生体节。
17.胚后发育:是从卵孵化出幼体开始到成虫性成熟的整个发育过程。
18.昼夜节律: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昆虫的活动形成了与自然界中昼夜变化相吻合的节律,即昆虫的生理代谢和行为反应在白天和黑夜有规律地周期性变化,称为昼夜二. 单项选择题1.蝉的头式为(C )A下口式B前口式C后口式D上口式2.蓟马的口器属于(A )A锉吸式口器B咀嚼式口器C虹吸式口器D嚼吸式口器3.翅面在有气管的部位加厚,这就是(C )A脉序B翅肋C翅脉D翅气管4.昆虫的盾间沟位于(B )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构成相互作用的物质和能量的体系。
环境因子:是由各种生态因子构成的,包括气候因子(温度,适度,光和风等)、土壤因子(土壤结构,机械组成,物理和化学的特性等)和生物因子(昆虫的食料和天敌等)。
\
食性昆虫: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对事物形成一定的选择性。
植物抗虫性:是指同种植物在某种害虫为害较严重的情况下,有些品种或植株避免受害、耐害或虽受害而有补偿能力的特性
种群:是指特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个体的集合,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
性比:一个种群内雌雄个体的比率。
年龄组配:用以表示中群内各年龄组(成虫期、蛹、各龄幼虫、卵等)个体数的相对比率。
两性生殖:由雌雄两性昆虫经过交配,雌虫产下的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
孤雌生殖:有的昆虫没有或有极少量雄性个体,雌虫产下未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幼体生殖:少数昆虫在母体未达到成虫阶段,还处于幼虫时期就进行生殖。
多胚生殖:一个成熟的卵可以发育成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的生殖方式。
变态:从幼虫到成虫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构造以及生活习性上一系列变化的现象。龄期两次蜕皮所经历的时间。羽化不全变态的幼虫或全变态的蛹,脱去最后一次皮变成成虫的过程。
增节变态:成虫期与幼虫期除了个体大小和性器官发育程度的差异外,腹部的节数逐渐增加。
表变态:从卵中孵化出的幼体已基本具备成虫的特征,在配后发育的过程中仅是个体增大,性器官成熟等,但到成虫期仍继续蜕皮。
原变态:从幼虫期到成虫期要经过一个亚成虫期,外型上与成虫相似,初具飞行能力,并且已达到性成熟。
不பைடு நூலகம்变态:个体发育经过卵,幼虫,成虫三个虫态,成虫特征随着幼虫的生长逐渐显现,翅在幼虫体外发育。
补充营养:成虫阶段继续取食,以满足其生殖腺对营养的要求的取食方式。
多型现象:同种昆虫除雌雄两型外,还有两种或更多不同类型个体的现象。
世代昆虫:自卵或幼虫,从离开母体开始到成虫性成熟并能产生后代为止称为一个世代。
世代重叠:前世后代同时存在的现象。
休眠:有不良环境直接引起的,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后,昆虫很快能恢复正常的生长发育。
滞育:由环境条件引起的生长发育暂时停止的现象,但常常不是不利的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一旦进入滞育,即使给予最适宜的条件也不会马上恢复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
趋性:昆虫对外界刺激(如光,热,化学物质等)产生的定向活动行为,趋性氛围趋湿性,趋声性,趋热性,趋光性,趋化性之分。
迁飞:某种昆虫成群地从一个发生地长距离的转移到另一个发生地的现象。
生物群落:是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生物多样性:一是群落内物种数目的多少,即丰富度。二是群落各个种的相对密度,又称为群落的异质性,它与均匀性一般成正比。
优势种:在种群内,少数物种往往表现为个体数量多,生物量或生产力大,能充分体现群落的能流或生产力。
完全变态:个体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虫态,成虫和幼虫在外部形态上截然不同,翅在幼虫体内发育。
环境:是指一定时间内对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对有机体数量具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包括有机和无机条件。
昆虫生态学:研究昆虫与周围环境条件相互关系的科学。
有效积温:对昆虫发育起作用的温度是发育起点以上的温度,称为有效温度,有效温度的积累值称为有效积温。